1. 中葯的熬葯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解毒葯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 殊 煎 法 要 切 記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葯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註明,負責調配處方的葯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並予以單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先煎: 對於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葯物、有毒類葯物,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鍾;
後下: 對於含揮發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葯,應該在其它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再放入鍋內煎煮;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復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葯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葯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葯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葯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葯湯沖下
抱歉,我沒煎過葯不太懂,但是我幫你找到了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2. 電陶爐能不能放湯煲煲中葯
電陶爐能放湯煲煲中葯;
電陶爐一種由爐盤的鎳鉻絲發熱,電陶爐採用電阻絲發熱。電陶爐一爐多能除了具有煎炒、燒烤、火鍋、爆炒、熱奶、煲湯、 慢燉、預約等強大功能外,還能配套烤盤,烤網; 進行鐵板燒,燒烤等休閑娛樂;另外還有一項獨 特優勢,因為其發熱原理為電阻式發熱技術,低輻射。當寒冬歲未,電陶爐還可以當暖爐用。
3. 請問沉香的使用方法
熏燒兩種方式:用電子熏香爐或者用品香爐。
沉香是香樹在受到外部的傷害,或者本身病變等情況下而分泌出的樹脂和木纖維的混合物。
沉香,中葯名。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之功效。常用於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4. 燜燒杯怎麼用
燜燒杯使用流程:
1、以真空燜燒杯,先開水預熱2-3分鍾,然後注入攝氏95度以上的熱開水,放入材料將燜燒杯蓋鎖緊 ,燜燒20~30分鍾後飲用其湯汁。(注意,不同食物燜燒時間是不同的)
2、方便包浸泡於燜燒罐(壺)內勿太久(建議在4~5個小時內取出),以避免養分部分回溯,勿放置隔日,請於當日飲用完畢,溫熱喝可帶動身體健康循環,效果最佳。
3、以沸水浸泡可燜沖食物,例如燜燒稀飯、熱湯飲品、綠豆、中葯材、花茶等,輕松方便(紅豆太硬不適用)。
4、使用燜燒罐燜熟食物,需先將燜燒罐以沸水燙過,將食物放入用沸水預熱,搖晃數下後水倒出,再沖入沸水蓋緊瓶塞悶煮,關緊蓋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