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食用菌雜交子鑒定方法

食用菌雜交子鑒定方法

發布時間:2025-05-02 09:04:56

A. 專業蘑菇菌種製取技術

蘑菇美味可口,市場銷量好,經濟效益較高,泰州市姜堰區橋頭鎮是我省蘑菇栽培的特色大鎮。尤其是近年來的栽培數量和產業規模呈爆炸式上升趨勢。

隨著蘑菇產業的蓬勃發展,菌種需要量隨之增加,而現有菌種生產單位明顯偏少,許多菇農不得不向外引種。長途購運菌種不僅花費大,成本高,且因菌種破瓶而易引起雜菌污染,會嚴重影響栽培食用菌的經濟效益。

大家若能掌握一套菌種生產程序和制種技術,實行自行制種,不僅能夠減少生產成本,還能實現菌種質量的可控。如果再逐步發展成制種專業公司,將是一項很好的致富門路。

此外,如果朋友們學會本技術,就完全可以自己製作菌種,親自栽培自己愛吃的蘑菇,自己親手栽培的蘑菇不僅綠色、天然、健康,如果將它們栽培在花盆裡,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給您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為回報各位朋友對松哥多年的支持,現將一種簡單易學的專業蘑菇菌種生產技術和操作程序,介紹給朋友們,希望朋友們多多發財,生活精彩!

菌種生產程序,通常分為母種、原種、栽培種3個層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級、二級、三級菌種。其中母種的分離選育技術性強,要求精細;而原種和栽培種的製作則比較簡單。下面介紹各級菌種的製作技術。

一、母種的分離選育

母種主要採用人工選擇、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和原生質融合等手段獲得。作為一般制種專業戶,可以採用人工選擇方式分離培育母種,具體步驟與操作方法如下:

1、採集種源:從野生或人工栽培群體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優良菇體作為種源。種菇的標準是:八成熟,朵形圓正,肉質肥厚,無病蟲為害。採集1~2朵符合上述標準的種菇編上號碼,作為分離母種的材料。從栽培室採集的應標有原菌株代號。

2、培養基配製:瓊脂培養基又叫PDA培養基。

常用配方為:馬鈴薯200~250g,瓊脂15~20g,葡萄糖20~25g,清水1000ml。也可以加硫酸鎂1~1.5g,微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氫鉀2~3g。

製作方法:先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成薄片,置於鋁鍋內加水煮沸30分鍾,撈起後用4層紗布過濾,取汁。然後將瓊脂加入汁內,邊加熱邊攪拌,讓瓊脂充分溶化;再將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幾分鍾後,同樣用4層紗布過濾,取其汁液。將汁液趁熱裝入試管內,裝至管長的1/5,管口用經過消毒的塞子塞緊,或將汁液裝入玻璃三角瓶內,裝置20ml。然後置於高壓鍋內,在98~108千帕/平方厘米的壓力下滅菌30分鍾左右。滅菌後及時取出,趁熱將試管斜排於桌上,冷卻後即成為固體斜面培養基。

3、母種分離方法:有孢子彈射、組織分離和基內分離3種方法。

①孢子彈射法:將種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後,將菇體懸掛於裝有瓊脂培養基的三角瓶內,讓菇體內的孢子自然散落在培養基上萌發菌絲。也可以剪取一小塊菇體,貼附在試管斜面培養基表面,讓孢子散落在培養基上萌發菌絲,即能獲得母種。

②組織分離法:將消毒過的種菇,在接種箱內用手從菇柄處對半掰開,或用刀片切開,使菇體形成對開。在菌蓋和菌柄交界處或菌褶處,用接種刀切取一小塊菇體,然後縱切成5mmX10mm的小薄片,用接種針挑取一塊薄片,接入斜面培養基的中央,每支試管接種一小塊薄片,待其萌發菌絲,即可得到母種。

③基內分離法:選擇已長菇的木段,削去樹皮及表層木質部,用70%的酒精消毒後,鋸成1cm厚的薄片,放入0.1%汞水中消毒1~2分鍾,再用滅菌水洗去殘液。然後再將小薄片劈成0.5~1cm寬的小條,接入斜面培養基中央,待長出菌絲後即得母種。也可以在已長菇的菌袋中,經消毒處理後,用接種針鉤取袋內色澤純、長勢旺的菌絲體,接種在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央,待萌發菌絲後,同樣獲得母種。

4、造溫培養:通過上述不同方式將菌種分離接種於試管後,要及時將試管移入已消毒的培養箱或培養室內培養,溫度控制在25℃左右,使分離獲得的孢子或菌絲在適溫下發育。一般孢子彈射3~4天後孢子萌發成菌落,10天後菌絲長滿管;組織分離接種後2~3天,菌絲即萌發,並在培養基上蔓延生長;菇木分離接種後,3~7天菌絲即恢復生長。

5、進育提純: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菌絲,不一定都是優質的,還需要選育提純。因此,在菌絲萌發後,要認真觀察,挑選色澤純、健壯、長勢正常、無間斷的菌絲,在接種箱內連同培養基鉤取菌絲,接入另備的試管培養基上。在23~25℃的恆溫條件下,培育7~10天,待菌絲長滿管後,再進行觀察,從中擇優取用,即為「母代」母種。

6、轉管擴接:蘑菇菌種母代母種可以轉管擴接成「子代」母種。採用同樣的斜面培養基,每支可擴接30~50支子代母種。生產上供應的多為子代母種,它可以再次轉管擴接,一般每支可擴接成20~25支子代母種,但轉管次數不得超過5次。

7、出菇試驗:分離選育的母種,還必須進行出菇試驗。

方法是:把母種接種於瓶或袋裝的木屑培養基上,根據各種菇耳種性對溫度的要求,進行適溫培養,直至出菇才證實可用於生產。

B. 菌種的退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延緩退化

食用菌的遺傳穩定性是相對的,其變異性是絕對的,尤其退化性變異的大量存在,往往使一個優良的菌種,衰退轉化成為劣質的菌種,這是菌株的遺傳物質發生了可遺傳變化的結果。雖然食用菌菌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可以貯藏較長時間,但是,許多常規的保存方法可能會引起菌株衰退,不當的非專業性的設施、設備和技術操作也常引起菌種的退化和老化。在生產中表現為:

(1)長速減慢

培養期間長速緩慢,特別是在PDA培養基上更加明顯。

(2)長速不一

繼代培養時,個體間長速差異明顯,不能同時完成培養。

(3)長相不一

其繼代培養物長相不完全相同,有的菌絲不舒展、有的菌絲邊緣不整齊、有的菌絲干癟、有的菌絲稀疏、有的氣生菌絲變少或變多、有的在氣生菌絲的頂端出現黃色色素,有的色素分泌到培養基中等。

(4)似非拮抗現象的出現

當在PDA培養基上培養時,出現星星點點的小菌落,這些小菌落不能隨菌落的擴展而融為一體,而是兩者邊緣之間總有都不能逾越的「三八線」,但又不呈現典型的拮抗現象。

(5)其他不良表現

長勢弱、成活率和產量降低、菇形變小、畸形、商品性降低、抗逆性和抗雜性下降等。

菌種的退化,是在傳種繼代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漸變結果,也是一種病態和衰老的綜合表現。對於食用菌的同一個種,或者同一個斜面上的菌絲體來說,經移接培養後形成的菌株,在遺傳物質上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會因環境與培養條件的不同出現表型上的變化,加之菌絲個體小,生長快,易受理化及生物因素作用的影響,所以容易引起衰退,這種衰退最初是在群體中個體上發生,如不及時發現,採取有效措施,仍繼續移接傳代,則衰退的個體在群體中的比例會不斷增加,從而使整個群體表現出嚴重的衰退。所以,我們應該一方面用妥善的保藏方法去延緩或遏制菌種迅速老化和變異;另一方面是給予適宜的環境條件,恢復原來的生活力和優良種性,達到復壯目的。採取下列措施,有助於延緩菌種的退化。

①要防止菌種混雜 在選留種菇,進行出菇試驗等工作中,均應加強品種隔離,減少品種間的天然雜交,以保證優良品種的遺傳組成在較長時間內能保持穩定。

②加強菌種保藏工作,並適當控制傳代次數 傳代是一個微生物技術術語,把培養物接種到新的培養基上,以保持該微生物原有性狀和旺盛活性的操作叫傳代。傳代次數是否引起食用菌退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微生物工業中,一些優質菌菌種在三代以後的孢子即表現出明顯退化;而食用菌的情況不完全相同,次生菌絲從斜面到斜面是傳代,屬於無性繁殖,穩定性強,由於操作和外界條件的影響,有時產生變異,傳代次數多,引起基因突變和發生衰退的幾率就越高。所以在生產中,引進或分離純化得到一個優良品種後,不要立即將該原始種全部用完,而應將其妥善保藏。菌種的傳代次數一般不要超過6代。

③警惕菌種可能遭受病毒的感染 確證已感染病毒的,尤其是病毒粒子含量大,菌絲體及子實體性狀已受到嚴重影響的菌種,應及時淘汰。病毒感染程度輕的,可以進行脫毒。據許襄中(1994)初步研究,採用挑取尖端菌絲(取染毒菌落尖端3~4毫米幼嫩菌絲)及高溫培養(32~34℃)相結合的方法,有一定脫毒效果。關於人工脫毒技術的開發及效果評價,值得進一步研究。

④創造菌種生長的良好營養條件和生活環境 適宜的菌種培養基,能使菌種生長健壯,減少衰退,營養不足和過於豐富都會加快菌種衰退速度。

⑤經常改變培養基的配方成分 在菌種傳代保藏過程中,切忌連續使用某一培養基固定配方,這也是防止菌種衰退的一項重要措施。

以上措施無疑都有助於延緩菌種退化的步伐。但是,由於造成退化的因素具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和隨機性,因此,任何一個優良菌種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永遠保持優良性狀。適時對菌種進行更新換代始終是實現高產穩產的一項根本措施。總的看來,我國常見栽培食用菌菌種的更新換代工作還趕不上生產迅速發展的需要,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

C.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D. 食用菌菌種的菌種改良

即採用遺傳育種的方法,使野生型菌株(從自然界分離篩選而得的出發菌株)的遺傳因子 DNA發生突變、重組,從而從中選出產量高、成品質量好或具有新的培養特性如耐產物抑制、能利用廉價原料以及具有生產新品種能力的優良菌種。採用的方法有誘變育種、雜交育種、細胞融合技術和重組DNA技術。誘變育種是利用誘變因子如紫外線、鈷-60、乙烯亞胺類等物理或化學誘變劑處理生產菌株的單孢子懸浮液,以獲得誘發突變株。隨後進行突變株的篩選,從中篩選高產菌株。由於隨機的突變群體中,有益突變所佔比例很低,要獲得高產突變株必須進行大量篩選。近年來,隨著發酵代謝控制研究的發展,可根據生物合成途徑中的反應點,並通過它們的改變以提高產率或其他特性,如選育抗產物反饋抑制的突變株、增加細胞透性的突變株及營養缺陷型的突變株等。這種「理性篩選法」廣泛應用於氨基酸產生菌的選育。

閱讀全文

與食用菌雜交子鑒定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減脂肪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學生 瀏覽:939
新支流三聯苗使用方法 瀏覽:123
學前教育比較研究的教學方法 瀏覽:732
32乘250的計算方法 瀏覽:727
分化腺癌晚期治療方法 瀏覽:565
手機好卡有哪些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916
高一數學教學方法大全 瀏覽:238
鍾葵的食用方法 瀏覽:150
無線手機自拍桿使用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536
人工吸水石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8
嗒嗒用車使用方法 瀏覽:685
簡單的連筆簽方法 瀏覽:547
惡性汗腺囊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395
股票大盤分析方法 瀏覽:517
語文練習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瀏覽:53
向上推的窗戶安裝方法 瀏覽:603
家裝多股軟線連接方法 瀏覽:458
速熱電熱器安裝方法 瀏覽:80
用簡便方法計算25894 瀏覽:572
單開門床簾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