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鋁板琴使用方法

鋁板琴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5-05-02 04:04:04

①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位音樂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在音樂實踐中,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姿勢,能在《放牛歌》的間奏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學重點: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

教學難點:加入打擊樂伴奏

教學准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聽音樂問好!

2、 復習上節課內容。

3、 復習柯爾文手勢。

二、基本部分:

1、 導言:

2、 表演《牧童》

(1) 完整地聆聽音樂錄音。

(2) 提示各種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3) 隨著錄音輕輕敲擊雙響筒。

3、 編創與活動——雙響筒的認識

4、 表演《放牛歌》

(1) 提示學生注意聽覺與視覺相結合。

(2) 跟著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 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時間奏部分,有鑼鼓鑔伴奏。

5、 編創與活動——認識三角鐵

6、 編創與活動——鑼鼓鑔的創編

三、結束部分:

小結。結束全課。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內容:

1、聆聽《牧童》

2、聆聽《牧童到哪裡去了》

3、表演《牧童》

4、表演《放牛歌》

二、教學總目標:

1、通過聽《牧童到哪裡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2、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3、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歌曲第一首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學習起來比較的輕松,第二首歌曲不是很難,但是學生在演唱時容易把第一遍的最後一句的低音唱成高音,這個地方老師要多加提醒。其次兩首歌的情緒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去表現兩首不同情緒的歌曲。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歌曲《牧童哪裡去了》

2、學唱少兒歌曲《牧童》

3、律動少兒歌曲《牧童》

4、節奏樂器三角鐵的認識與演奏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歌曲《牧童哪裡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2、視聽結全學習歌曲《牧童》。通過圖形譜直觀感受旋律的高低、長短;培養學生的初步的視唱能力。

3、通過創編動作與師念襪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4、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認識三角鐵,學習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教學准備:

課件、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前課內容。仔拆激(唱遊為主)

二、新課學習:

1.小練習:三角鐵認識。教師介紹三角鐵的演奏方法與姿勢,練一練。(也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其演奏方法與姿勢)

2.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

1)邊隨歌曲《牧童》錄音邊拍手邊看插圖,熟悉歌曲(教師可用三角鐵)介紹或探討「牧童」是做什麼的?

2)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

3)引導學學生模唱學習御纖歌曲。(教師指譜,注意第三段歌詞與結束句的位置。)

4)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牧童》要求自創編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在表演時,選幾名學生用三角鐵隨樂曲進行伴奏)

3、欣賞歌曲《牧童哪裡去了》

1)初聽前,與學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裡去了?」

2)談談感想:牧童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教育學生珍惜學習時光。

3)自由活動:隨歌曲《牧童哪裡去了》自由地進行選擇表演活動。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並指出不足之處。

課後反思:時間充許的話,也可讓學生分組創編、加以指點後。再分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創編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童聲合唱歌曲《牧童》

2、學唱歌曲《放牛歌》

3、歌表演《放牛歌》

4、認識雙響筒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牧童》,並學慣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伴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2、用聽唱法學唱歌曲《放牛歌》,指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

3、通過教師范唱,讓學生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自編動作表達歌曲的意境。

4、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認識雙響筒,學習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教學准備:

課件、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前課內容。(唱遊為主)

二、新課學習:

1.小練習:雙響筒認識。教師介紹雙響筒的演奏方法與姿勢,練一練。(也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其演奏方法與姿勢)

2.欣賞童聲合唱《牧童》

1)初聽,(完整聽全曲)。

2)談談所聽內容;

3)復聽:自由活動:隨《杜鵑圓舞曲》自由地進行選擇活動,可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作伴奏。

3.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由牧童生活入歌曲《放牛歌》)

1)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引導學生視圖形譜;

2)學生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要有明顯的高低、長短的動作表示;)

3)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可加上鑼鼓的伴奏學習與運用)

三、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並指出不足之處。

課後反思: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聆聽了歌曲,並學習了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伴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3

教學內容:

1、聲音探索活動《山谷響聲》、《辨別聲音的長短》

2、學唱歌曲《火車過瑤山》

3、聽賞樂曲《瑤族銅鈴與長鼓舞》

4、聽賞《苗嶺的早晨》,進行音樂創編活動。

教學目標:

1、聆聽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並通過感受和模仿聲音的活動、演唱歌曲和做游戲,從中感受聲音的長短。

2、能夠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認識瑤族銅鈴和長鼓,了解瑤族、苗族的一些特點

4、通過聆聽《苗嶺的早晨》,初步感知聆聽音樂的方法

5、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演里,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模仿音響表演音樂故事的活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聆聽和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分辨聲音的長短,並感受和模仿聲音

2、用歡快活潑的感情演唱歌曲《火車過瑤山》

3、認識瑤族銅鈴和長鼓,了解瑤族特點

4、認識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並做簡單的節奏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奇妙的旅行,目的地是郊外的山谷,但是我們出行的方式不素用我們的雙腿,而是用我們的耳朵,這次聲音的旅行可要比一比,誰的耳朵最靈。——模仿錄音資料,師指導學生分辨音響資料中的各種聲音,激發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三、模仿各種聲音:

師「剛才我們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誰能夠跟我們說說,你聽到的哪些聲音長哪些聲音短呢?——師指導學生辨別聲音的長短,同時進行形象的模仿。

四、出示音樂知識:音的長短

五、聲音的模仿游戲:

活動方式一、讓學生試著用不同的器具和人生,在教師的指點下進行音響模擬創作

活動方式二、聲音競賽游戲:全班選出兩組人員進行游戲,由師出題目,雙方以搶答或雙方出題交換競猜的方式進行。

六、做作業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小朋友,你們聽「嗚——咔嚓咔嚓咔嚓,嗚——咔嚓咔嚓」這是什麼聲音?(火車聲)你們來學一學。那哪個聲音長哪個聲音短呢?恩,今天是瑤家小朋友的好日子!因為小火車要開進瑤山了!你們聽——

三、師范唱

1、小朋友,你們感受到瑤家小朋友的心情了嗎?

2、請你用動作來表現

四、感受旋律

1、跟著音樂做動作

2、跟著音樂拍手

五、讀歌詞

1、師帶讀

2、生讀

六、學唱

1、默唱、

2、輕聲唱

3、指導唱

4、分組唱

5、分男女生唱

七、表演

八、小結

第三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復習歌曲《火車過瑤山》

三、聽賞《苗嶺的早晨》

1、新課導入:「小朋友,你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多少個民族組成嗎?」你知道哪些民族?——生自由回答2、「你們聽過這些民族的歌曲嗎?能不能給我們唱一唱?

3、師提示:學生若說不出,老師可以放一些學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愛我中華》、《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勵學生隨音樂舞蹈、律動。

4、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首苗族的樂曲《苗嶺的早晨》,這是一首苗族的口笛獨奏曲,

5、初聽音樂《苗嶺的早晨》,讓學生邊聽邊想,你聽了以後有什麼感覺?並談一談我們柳州早晨的景象

6、師簡要介紹苗族的一些相關知識如服飾、風俗和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

7、再聽,並結合書上的插圖欣賞,說說苗族早晨鳥語花香,小朋友背書包上學,農民趕著牛羊下田耕作,一片繁忙的景象,

8、聽歌曲的第一部分:想想,你從歌曲中能看到什麼景色——師做簡短小結: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苗嶺的早晨空氣格外的清新、寧靜。林中的鳥兒也醒了,它們自由盡情地歌唱著。

9、師教畫圖形譜

10、想想,現在苗嶺的人們又在干什麼了,聽《苗嶺的早晨》第二部分,試著邊看圖邊編故事

11、完整的聽一遍,並根據書上的插圖編故事。

12、小結,下課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一、能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樂)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睦相處。

二、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我有一隻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在聆聽音樂中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想像中的動物神態。

四、認識木魚、碰鍾,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五、能准確地朗讀歌謠,並讀出二拍子的強弱。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動物說話》和《我有一隻小羊羔》

二、認識木魚

三、學習二拍子的強弱

四、聆聽《三隻小豬》和《快樂的小熊貓》

教材分析

一、《三隻小豬》是由一支輕音樂隊演奏的樂曲,輕松、幽默,勾畫了三隻小豬愉快的生活場景。

二、管弦樂《愉快的小熊貓》是美術影片《熊貓百貨商店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斷。音樂開始,首先由中提琴奏出的長音和小提琴奏出碎弓音,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麗的景色,在弦樂柔美的音響襯托下,笛子吹出一段節奏自由的旋律,其音調清新,色彩明亮。

教學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讓他們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二、識木魚,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並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三、編創與活動,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動物說話》

二、認識木魚

三、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聽音樂律動。

二、編創與活動。

1、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指導學生讀歌謠時,有意識地讀出節拍的強弱,做到有感情地讀。

2、可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表現老鴨和小鴨的叫聲。

三、表演《動物說話》

1、聽樂曲律動

2、完整地聆聽《動物說話》,聽錄音再自己范唱,讓學生來感受。

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感受,拍手聽、默唱、小聲跟唱。

3、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來讀歌詞。

4、聽琴輕聲學唱

5、師提示:怎麼樣演唱能表現出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啟發學生演唱時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1、啟發學生編創歌詞,表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2、用木魚為歌曲伴奏,注意看課本上木魚的圖有深有淺,示意學生敲擊的動作有重有輕,要按著歌曲的強弱規律敲擊,並要明確打擊樂的伴奏地位,學會與歌曲的聲音協調起來,不要喧賓奪主。

二、復習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和《同唱一首歌》。

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告訴小朋友要熱愛小動物。

課後反思:本課從喜愛小動物是兒童們的天性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表現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在歌曲中體驗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藝術風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能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二、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我有一隻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能根據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形象即興創編歌詞,並會演唱和表演。

一、認識碰鍾、鋁片琴,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學重點:即興創編歌詞,並會演唱和表演。器樂的演奏運用。

教學難點:鋁片琴在歌曲伴奏中的運用。

教學用具:各種動物頭飾、鋁片琴、碰鍾、多媒體課件。

課前准備:請小朋友們課前自己製作一個最喜歡的動物頭飾。

老師准備一件小羊羔的衣服和頭飾。

教學過程

一、體現引入部分:

1、老師與學生一起隨著歌曲《動物說話》自由律動,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在平等、輕松、自由的氣氛下進入音樂課堂。

提問引入: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小朋友們還會唱其它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嗎?(自由表演唱,培養學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2、感受新課部分:

變魔術引入新課:請一位小朋友協助老師,其餘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事先讓這位小朋友穿上小羊羔衣服和頭飾,不讓孩子們看見,其他孩子閉上眼睛,老師說:「一、二、三變」,小羊羔從教室外咩咩叫繞場一周。

老師引導小朋友看著小羊羔有節奏地朗讀歌詞。

3、用聽唱、模唱法學會《我有一隻小羊羔》。

A、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願望。

B、採用適合學生演唱的調高進行聽唱教學。聽唱教學中可提示學生在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

C、表演《我有一隻小羊羔》:跟著音樂做自由律動,編創動作,表達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1、認識碰鍾、鋁片琴,學習敲擊的正確姿勢。

2、為了使學生很容易用鋁片琴敲出旋律,減少技術負擔,老師先在鋁片琴上分別貼上「1、2、3、5」四個音,用「數字譜唱法」學習。

3.2 12 ∣ 33 3 ∣ 22 2 ∣ 35 5 ∣

3.2 12 ∣ 33 33 ∣ 22 32 ∣ 1 - ||

二、用鋁片琴為歌曲《我有一隻小羊羔》伴奏

1、老師示範用鋁片琴敲出歌曲《我有一隻小羊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分成四個小組,分別用「數字譜唱法」把歌譜分成四組接龍,用鋁板琴演奏自己的音樂部分,小朋友輪換著玩一玩打擊樂器。

2、分小組進行編創歌詞:請小朋友們戴上自己製作的動物頭飾。每個小朋友在組內編唱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歌《我有一隻____》。分小組展示成果(唱、奏、演結合,培養學生自信地唱歌,與同學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創新思維)。

3、表演《我有一隻小羊羔》,方法:每組推薦幾名小朋友分別敲鋁片琴和碰鍾,為歌曲伴奏,其餘小朋友圍著本組自由表演自己創編的歌,大家可唱的不一樣,讓小朋友盡情地表現自我,角色可以輪換。欣賞《我的小綿羊》並小結。

4、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各類不同品種的羊的圖片,邊欣賞邊聽歌曲《我的小綿羊》,讓學生感受除今天學習的《我有一隻小羊羔》外,還有許多關於羊的歌曲。

5、讓學生了解羊全身都是寶,如:羊皮鞋、羊毛衣等,讓學生自由發言和討論,從而教育學生:小動物對人類有很多貢獻,我們要愛護小動物,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三、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音樂是怎樣表現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形態等特點,從而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對表現樂曲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熱情。

課後反思:一堂課結束了,並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號召孩子們課後與小動物交朋友,正是本課情感教育目標的實踐環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聆聽歌曲《三隻小豬》和《快樂的小熊貓》,感受樂曲描述的愉快勞動的情景,感受勞動的快樂。

2.認識碰鍾,學習敲擊碰鍾的正確姿勢。

教學過程:

一、律動。

二、認識碰鍾

1、觀察示意圖,知道怎麼敲擊。

2、想一想,聽一聽,碰鍾的聲音是長的,還是短的?怎麼才能敲出短音。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敲擊碰鍾。

一、復習表演《動物說話》,《我愛我的小羊羔》

二、聆聽《三隻小豬》

1、完整地聆聽《三隻小豬》,說一說樂曲描繪了怎樣的小豬。三隻小豬好象在做什麼?

2、復聽,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三隻可愛的小豬。看誰能記住小豬叫的地方,隨著樂曲學小豬的叫聲。

3、三幅動作提示圖分別是:

扭著身體學小豬走路。

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豬的翹鼻子。

兩只手在耳朵上方伸開五指做「扇風」的動作,模仿小豬的大耳朵。

三、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描述的清晨的意境和小熊貓愉快勞動的情景。

2、復聽,將音樂分成兩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聽到了什麼聲音?」「在小熊貓打水的時候,你好象又聽到了什麼聲音。」利用音樂中的特殊音響,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3、復聽時,讓學生跟著音樂表演,樂曲結束了。教師可啟發學生編創結尾。編創結尾分組進行,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利用樂器、人聲、拍打動作為樂曲做結尾。

四、課堂小結:

課後反思:通過歌詞創編,自製樂器為歌曲伴奏,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開發。以情感、能力培養為主線,讓學生在「想」「動」的音樂實踐中拓展音樂,了解音樂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畫面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5

教學內容:

唱歌《大雨和小雨》、《上學歌》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大雨和小雨》、《上學歌》

2、讓學生感受上學時心情愉悅心情。

3、能用強弱不同的力度表現歌曲。

4、能用身邊的材料模擬大雨和小雨的音效,與小組同學合作編創表演。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並能夠掌握2/4拍的強弱規律。

能用強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准備:CD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上學歌》,感受歌曲情緒。

2、學唱歌曲《上學歌》

(1)聆聽歌曲范唱

(2)老師分句教唱歌曲

3、聆聽、辨別聲音

老師播放雨的音效,請學生分辨是什麼聲音

4、表現歌曲

(1)請學生注意分辨大魚和小雨的聲音又什麼不同。

(2)老師提示學生:注意曲譜上方的雨滴圖示,大雨的聲音應該怎麼唱?小雨的聲音應該怎樣唱?

(3)學生分組邊唱邊模擬音效伴奏。

(4)完整演唱歌曲,並用模擬音效或編創動作參與歌曲表現。

② 奧爾夫樂器的使用方法

1、鈴鼓

鈴鼓通過手指或手腕肘的敲擊或手腕的抖動、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

鈴鼓兼有鼓和鈴兩種音色的特點。

鈴鼓一般有多種演奏方法:

1)可以用手掌擊鼓心,其音色柔和;

2)可以用手掌擊鼓邊,其音色明朗乾脆;

3)可以用鼓面擊身體部位(如肩、肘、膝等),則鈴的聲音較明顯;

4)可以用手腕連續地抖動,則會產生延續音的效果。

2、鋁板琴
鋁板琴是用琴錘來打擊琴片發出延綿而又清脆的聲音, 它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可以是作為主旋律的樂器,也可以作為配音來使用。

3、砂球 (砂錘)
砂球依靠臂的抖動、搖晃而振動發音。其音色輕柔而乾脆。

演奏方法是雙手各拿著一個沙球,用手臂帶動手腕上跟著節奏振動。可以同時兩手進行,也可交替、輪換進行。

4、鼓 (軍鼓手鼓)
軍鼓和手鼓是通過鼓槌敲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低沉,音量較大。

擊鼓時,手臂放鬆,手腕有力而富有彈性地敲擊。

擊鼓心,會產生濃厚的音色且有較長的延續尾音;擊鼓邊,則音色脆、硬而單薄,延續音較短。

5、雙響筒
其音色與木魚相似,乾脆而清亮,沒有延續音。 敲擊雙響筒由節分開的兩端會發出不同高低的音響。

演奏方法為左手持柄,右手持棒敲擊,可以敲擊筒的一端,也可同時交替敲擊筒的兩端,發出類似於「的篤」「的篤」的馬蹄聲。

雙向筒分高低音,所以在進行打擊樂演奏之前教師首先幫助幼兒弄清楚高低音。

6、碰鈴(也稱為小鈴)
碰鈴通過相互撞擊引起振動而發出清脆的聲音。碰鈴的音色清脆、柔和,且高而輕。

它是幼兒園裡面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打擊樂器。

碰鈴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自然放在胸前敲擊,也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使鈴的部位相對應,連續敲擊。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以外,奧爾夫樂器還有很多種。

③ 民族打擊樂器的種類與運用

民族打擊樂器的種類與運用

摘 要: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的品種繁多,且形制不一,所以一直未有公認的分類方式。常見的一些分類方法,是根據形制.發音方式和是否有固定音高等進行區分,但都有一定的局限。在這里,我們根據發音體材質的分類方法,來介紹一下這些樂器。

關鍵詞:打擊樂器;形制

首先是響銅類,指所有用銅製作的打擊樂器,包括大小鈸、大小鑼、雲鑼、碰鈴、編鍾等。

鈸:也被稱作“鑔”,圓片式打擊樂器。鈸分為大鈸、小鈸、水鈸、京鈸等。大鈸和水鈸形體較大,發音低。其中水鈸是因聲音如同潑水而得名。小鈸和京鈸形體小,聲音高而清亮。形體大的鈸,演奏速度不可能很快,小鈸速度尚可。

鑼:鑼是銅質的圓盤式打擊樂器,它沒有碗突,但有邊。除了大小鑼之外,民樂隊還長用到雲鑼。雲鑼是有高音的打擊樂器,為幾十面鑼掛在架子上,雙手持槌演奏。

碰鈴:也被稱之為“星”或“碰鍾”,形狀如同鈴鐺。演奏時相互碰撞發聲,聲音清脆悅耳,極具穿透力。

編鍾:編鍾是中國古老的可變音打擊樂器,由數枚或數十枚大小不同的鍾掛在鍾架上組合而成。每個鍾敲擊不同位置能夠發出兩個不同音高,這是它非常獨特的地方。

其次是響木類,指木製的打擊樂器,包括梆子、木魚、板等。

梆子:棒子是由兩根長短粗細均不同的木棒組成,長而細的是圓柱體木棒,略短而粗的是長方體木棒。棒子的聲音清脆堅實,穿透力強,多在梆子腔戲曲中使用。

木魚:木魚早時是佛教的法器,現在已成為民族管弦樂隊的必備打擊樂器。不同大小的木魚音高不同,根據常用調,可將其按照5聲或7聲音節組合。

板:也叫“板鼓”、“拍板”等,同是硬質木料製作。傳統說唱藝術中都是由演員自打自唱。戲曲樂隊也有板,由司鼓兼打。

再次是響革類,指通過敲打綳緊的皮革發聲的打擊樂器,如大鼓、花盆鼓、排鼓、堂鼓、板鼓等。

大鼓:鼓身用椿木、樺木、楊木等常見木料製作,鼓面用水牛皮做成,其形體很大,需持粗大的鼓槌演奏,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悶擊、滾奏等。大鼓的力度范圍大,動態范圍也很大,渲染氣氛是它的特長。

花盆鼓:也有稱之為“缸鼓”的。花盆鼓聲音低沉雄厚,比大鼓柔和。現在的花盆鼓多可定音,鼓框用金屬製作,下面有踏板,可通過踏板調節鼓面張力改變音高。

排鼓:由中型堂鼓和腰鼓演化而來,將5至6個形狀從大到小、聲音由低到高的鼓排列起來,就成了現在的排鼓。排鼓有調音裝置,范圍可達4至5度。它的兩側用鋼架支柱鼓身中央,可通過轉動變換上下鼓面。

堂鼓:民間的堂鼓有很多種,它們大小不一,但形狀相同。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滾奏、悶擊等,通過擊打不同位置和力度變化來改變音色。

板鼓:板鼓的鼓框用堅硬木料製成,一面蒙皮,所以也叫“單皮鼓”。板鼓的鼓心和鼓邊音高不同,用點簽和滿簽的音色不同,結合力度可打出多種變化。

最後是響石類,指用石頭或玉雕刻磨製的打擊樂器,如編磬、石琴等。

編磬:是我國古老的石質打擊樂器,由16至36個不同音高的石片組成。

石琴:也是我國的石質打擊樂器,形制如同西洋管弦樂隊的鋁板琴、石琴,其歷史和淵源尚無定論。

長期以來,我國的民族打擊樂器,多以師徒間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並未形成統一的編制和標准。不過在具體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音色對比。打擊樂器的個性突出,主要表現就是每件樂器都有其獨特的聲音特點。為其編配時,則應利用這些特點來豐富樂曲表現力。

我們可以把不同樂器設定為不同“角色”,為它們安排好相互間的“關系”,在這種環境下組織“角色”的“交流與沖突”。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對無音高的打擊樂來說,由於只有節奏沒有旋律,音色的對比也就成為其表現音樂內容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節奏變化。節奏是打擊樂器的重要表現內容,而反復則是打擊樂節奏的一大特點。打擊樂的節奏多是有規律的反復,這種有規律的反復也被叫做節奏型。

不同音色的樂器,按照各自節奏型交替演奏,形成呼與應,問與答的關系,這就是打擊樂常見的`編配方式。現代音樂中,節奏變化的形式較豐富,不僅會改變節奏型,還喜歡打破節拍強弱框架,改變重音位置,以達到混亂拍子的新鮮效果。

第三,力度對比。力度的變化,是打擊樂器表現音樂情緒變化的主要方式。打擊樂獨奏時,常用到最弱和最強之間的力度過度,藉以表現較大的情緒反差或情景的漸變過程。

在不同樂器交替演奏時,也可使用很大的力度反差,已形成不同的樂器的力度對比,而這類對比常會產生詼諧幽默的效果。

第四,打擊樂的層次。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打擊樂器的音響應該與其他類樂器保持一定的平衡。當樂隊弱奏,或只有一件,幾件絲竹類樂器演奏時,打擊樂器一般只使用形體小,發音輕的木魚,碰鈴等樂器,作為旋律的映襯背景。

而隨著樂隊音量增大和樂器數目增多,則應逐漸加入小鑼,小鈸等響銅類樂器。當到了樂隊全奏或高潮部分,則加大大鼓,大鑼,大鈸等。這些雖不是定理,卻是一般性的法則,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

④ 幼兒園打擊樂器的種類與使用

適合幼兒園孩子的打擊樂器的種類有哪些,具體是怎麼分類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打擊樂演奏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要想搞好打擊樂教學,首先要了解適合於幼兒學習和操作的常用打擊樂器有哪些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適合演奏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我們要了解其特點。幼兒園的打擊樂器一般分為三種:

1、金屬樂器: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如三角鐵、碰鈴、大鑔等。

2、木製樂器: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如雙響筒、木魚、響板等。

3、散響樂器:特點是發出的聲音小、散,可以持續演奏長音。如鈴鼓、沙球、串鈴棒等。

一、碰鈴(也稱小鈴)

這是一對用金屬製成的小鈴,用一根繩子或可抓握的木柄相對固定兩個鈴,通過相互撞擊引起振動而發音。碰鈴的音色清脆、柔和,且高而輕。它既可以表現音樂的強拍,也可以表現弱拍,是幼兒園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樂器。使用時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自然放在胸前敲擊。握木柄時手不能觸及鈴的部位,否則,聲音就會發悶,不清脆;也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使鈴的部位相對應,連續敲擊。

二、串鈴棒

這是用金屬串成的馬蹄形(或半圓形、棒形等)的若干個小鈴,通過敲擊、抖動或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可以分別在音樂的強拍或弱拍上使用。使用時可以每手一隻自然抖動、搖晃;也可以右手握鈴在左手心中敲擊。

三、鈴鼓

這是用皮革(或塑料)蒙在帶有可活動的金屬小鈸的木製圍框上,通過手指(或手腕肘)的敲擊或手腕的抖動、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它兼有鼓和鈴兩種音色的特點。鈴鼓有多種演奏方法:可以用手掌擊鼓心,其音色柔和;可以用手掌擊鼓邊,其音色明朗乾脆;可以用鼓面擊身體部位(如肩、肘、膝等),則鈴的聲音較明顯;可以用手腕連續地抖動,則會產生延續音的效果。

四、三角鐵

這是一根彎成等邊三角形的圓柱形鋼條,用繩子懸掛一端,通過另一根金屬棒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接近於碰鈴,但音量比碰鈴大,延續音比碰鈴長。它的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提懸掛三角鐵的繩子,右手持金屬棒敲打三角鐵的底邊;另一種是在三角鐵內,用金屬棒快速地敲擊左右兩邊或轉圈敲擊各邊,會產生激烈而特殊的音響效果。提繩子的手不能觸碰三角鐵,否則敲出來的聲音不會有延長音。

五、響板(也稱圓弧板)

這是由兩片貝殼狀木塊,中間用松緊帶相連而構成的一種樂器,通過兩片木塊的撞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其音色清脆而圓潤。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或雙手的中指套上松緊帶,靠中指和拇指的捏合使兩板相擊而發出聲音;另一種是將響板放在左手手心中,用整個右手的手掌相擊而發出聲音。後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小年齡兒童的演奏。

六、木魚

這是用木頭刻制的、形似魚狀、中間空而頭部開口的一種樂器。通過另一根木製的敲棒擊魚頭而發音。其音色接近於響板。演奏方法為左手持「魚的尾部」,右手持棒按節奏敲打「魚頭」的頂部。

七、雙響筒

這是一段中間有節的木筒,下端裝有握柄,通過另一木製敲擊棒的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與木魚相似,乾脆而清亮,沒有延續音。通常用來模擬馬蹄聲。敲擊雙響筒由節分開的兩端會發出不同高低的音響,一般兩個音之間通常相差約五度。演奏方法為左手持柄,右手持棒敲擊,可以敲擊筒的一端,也可同時交替敲擊筒的兩端,發出類似於「的篤」、「的篤」的馬蹄聲。雙向筒分高低音,所以在進行打擊樂演奏之前教師首先幫助幼兒弄清楚高低音,最好做上標記,這樣幼兒敲出來的聲音才會一致。

八、沙球

這是一種用椰殼或塑料製成的空心球體,內裝有細小的沙粒狀物體,下端裝有握柄,依靠臂的抖動、搖晃而振動發音。其音色輕柔而乾脆。演奏方法為雙手各持沙球,用手臂帶動手腕上下振動。可以同時兩手進行,也可交替、輪換進行。

九、鑔

這是一對用銅合金製成的圓盤,中間微凸,靠敲擊、摩擦而發音。其音色響亮,有較長的延續音,在強拍上演奏能造成強烈、刺耳的音響效果。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右各持一片,相互撞擊、摩擦而發音;另一種是將單片懸掛在支架上,右手持鼓槌敲打其邊,可以取得另一種音響效果。如果要止住過長的.延續音,可以用手捏住鑔的邊緣或將鑔的邊緣觸碰前胸即可。

十、大鼓

這是用皮革蒙在筒狀的共鳴箱上,通過鼓槌敲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低沉,音量較大。大鼓用在強拍上,可用力擊打,造成一種強烈渲染的氣氛;用在弱拍上,可輕輕擊打,會產生柔和而綿長的音響。擊鼓時,手臂放鬆,手腕有力而富有彈性地敲擊。擊鼓心,會產生濃厚的音色且有較長的延續尾音;擊鼓邊,則音色脆、硬而單薄,延續音較短。

以上都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其中適合於小班兒童演奏的樂器有碰鈴、串鈴、響板、鈴鼓 (敲擊)、沙球(搖晃)等;中班兒童能學習木魚、鈴鼓(抖動、搖晃)、鑔等樂器的演奏;三角鐵和雙響筒一般適合於大班年齡的兒童演奏。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都要求幼兒做到手腕放鬆、靈活,不僵硬,有彈性,能控制手的動作,自然協調地敲擊、搖動、振動或抖動,以取得較好的音響效果。

除此之外,幼兒園的打擊樂器中還配有一些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主要有木琴、鋁板琴等。它們的音域一般在一個八度以上,演奏方法比較簡單,以敲擊和刮奏為主,適合於演奏簡單的旋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用正確的方法來演奏,這樣才會有較好的打擊樂效果。

閱讀全文

與鋁板琴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泡白茶的方法步驟圖 瀏覽:107
592減197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42
478呼吸法的正確方法 瀏覽:97
考駕照如何控制剎車速度的方法 瀏覽:314
沉香木的鑒別方法重量如何計算 瀏覽:381
禁止下載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55
戴娜鍛煉身體的方法 瀏覽:514
尿常規的留取方法圖片 瀏覽:831
蓋樓施工隊偷工減料常用的方法 瀏覽:67
台式電腦龜速解決方法 瀏覽:256
怎麼寫字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606
日本手指訓練方法 瀏覽:175
一條根膏葯的使用方法 瀏覽:981
小朋友學習舞蹈的簡單方法 瀏覽:598
25乘以48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39
膝關節痛有什麼好的方法治療 瀏覽:289
指尖測血糖的正確方法步驟視頻 瀏覽:483
音響改低音最佳方法 瀏覽:278
胳膊健身房訓練方法 瀏覽:172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