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用注射方法有哪幾種
用注射方法給葯的優點是葯物吸收較快,比較完全,葯效出現的時間也較短,不能內服的病兔或腸道不能吸收的葯物都可採用注射法投葯。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下列幾種:
(1)皮下注射法
注射部位可選擇耳根後部、股內側或腹中線兩邊,用70%酒精或2%碘酊棉球消毒術部,用左手食、拇、中三指將皮膚提起,使皮膚呈三角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然後放開左手,將葯液注入。
(2)肌肉注射法
注射部位應選擇在大腿內側肌肉豐滿、無大血管和神經處,先消毒後將針頭垂直刺入,回抽注射器活塞,無回血時,將葯液緩慢注入。油劑、水劑、混懸液均可採用此法,略有刺激性的葯物也可採用此法。但「914」、氯化鈣不能肌注,否則會發生潰瘍或壞死。
(3)靜脈注射法
一般常在耳外下緣靜脈處注射。注射部位用70%酒精棉球消毒,用手指彈動耳殼後立即用手指緊壓耳根,使血管充血,然後用注射器針頭在耳靜脈刺入,放開緊壓耳根的手指,回抽注射栓,如有回血後即可將葯液緩緩注入。如注射部位附近隆起或注射不進去或有阻力,表明針頭未刺進血管或離開血管,應重新注射。注射完畢拔出針頭,用消毒棉球緊壓針刺孔,以免出血。
(4)腹腔注射法
將兔仰卧保定,將後軀梢抬高,使腹腔腸管向前方移動,然後提起腹壁,消毒後將針頭刺入腹腔,回抽注射栓,檢查是否刺進臟器或血管,在准確斷定插入腹腔後,再固定針頭進行注射。
圖45 注射法
1.肌肉注射 2.靜脈注射 3.皮下注射
『貳』 地塞米松如何注射小鼠
葯理實驗中小鼠給葯常用並要掌握的有三個途徑:1、腹腔給葯 2、皮下注射給葯 3、經口給葯
『叄』 常用的給葯途徑有哪些
(1)口服:絕大多數葯物進入胃腸道後,能為胃腸道粘膜所吸收。因此口服給葯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其優點是服用方便、安全,要求的葯物制劑比較簡單,易為病人所接受。其缺點是葯物易受食物影響,並需經過胃的排空進入小腸後才被吸收,發揮作用慢。一般口服半小時後才顯效。有些葯物如腎上腺素、胰島素、青黴素6等口服後會被消化酶破壞。卡那黴素口服不易吸收。依米丁等口服刺激性太大,極易造成惡心、嘔吐,無法口服給葯。
(2)注射:其優點是劑量准確,作用快,但要求嚴格,要有特殊的給葯器械(注射器等),嚴格消毒以及不同的注射技術。它適用於病情嚴重或不能口服用葯的病人。常用的注射方法有如下幾種:①皮下注射:適用於劑量為:毫升以內而沒有刺激性的注射劑,比口服給葯吸收快而完全。注射後5~15分鍾即生效。②肌肉注射:葯量在10毫升以內。由於肌肉血管豐富,葯物的吸收比皮下更迅速完全。③靜脈注射或靜脈滴註:對注射用葯物要求澄明,無渾濁、沉澱,無異物和致熱原。油溶液和不能與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或會引起溶血、凝血的物質,均不可採用靜脈給葯。為了使葯液在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或不斷補充大量液體,可採用靜脈滴注法。這就是平時所說的「打吊針」、「打點滴」、「輸液」等。此外還有鞘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就是所說的「打封閉針」。
(3)舌下給葯: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異丙腎上腺素片等。
(4)直腸給葯:它比口服給葯吸收更快,如治療細菌性痢疾時,採用大蒜液灌腸。
(5)局部用葯:有塗擦、撒粉、噴霧、含漱、薰洗、滴人等。其優點是在用葯部位保持較高葯物濃度,產生局部作用。但應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此外還有皮下埋藏葯物等方法。
(6)霧化吸人:如用於治療哮喘的喘康速氣霧劑、舒喘靈氣霧劑等,作用快速,使用方便。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肆』 注射給葯有哪四種常用方法
1、內服給葯多數葯物可經內服給葯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腸。
2、注射給葯常用的注射給葯主要有靜脈、肌內和皮下注射。其他還包括關節內、結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等。快速靜注可立即產生葯效,並且可以控制用葯劑量;靜脈滴注是達到和維持穩態濃度的最佳技術,達到穩態濃度的時間還取決於葯物的消除速率。
3、呼吸道給葯氣體或揮發性液體麻醉葯和其他氣霧劑型葯物可通過呼吸道吸收。肺有很大表面積,血流量大,經肺的血流量約為全身10%~12%,肺泡細胞結構較薄,故葯物極易吸收。
4、皮膚給葯澆潑劑是經皮膚吸收的一種劑型,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葯物必須從制劑基質中溶解出來,然後穿過角質層和上皮細胞;二是由於通過被動擴散吸收,故葯物必須是脂溶性在該器官的濃度。
『伍』 靜脈注射的具體步驟
(1)用途
葯液直接注入於靜脈內,隨血液而分布全身,可迅速發生葯效;由於其排泄也快,因而在體內的作用時間較短;能容納大量的葯液,並可耐受(被血液稀釋)刺激性較強的葯液(如氯化鈣、水合氯醛等)。主要用於大量的補液、輸血;注入急需奏效的葯物(如急救強心等);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葯物等。
(2)用具
少量注射時可用較大的(50~100毫升)注射器,大量輸液時則應用輸液瓶(500毫升)和一次性輸液膠管。
(3)靜脈注射的部位及方法
依動物種類而不同。
①牛、羊的靜脈注射
多在頸靜脈實施,個別情況也可利用耳靜脈注射;羊多用頸靜脈。
由於牛的皮膚較厚,所以刺入時,應用力並突然刺入。其方法是:局部剪毛、消毒,左手拇指壓迫頸靜脈的下方,使頸靜脈怒張;明確刺入部位,右手持針頭對准該部後,以腕力使針頭近似垂直地迅速刺入皮膚及血管,見有血液流出後,將針頭順入血管1~2厘米,接連注射器或輸液膠管,即可注入葯液。
②豬的靜脈注射
常用耳靜脈或前腔靜脈(圖1-6)。
圖1-6豬的耳靜脈注射
A.耳靜脈注射法
將豬站立或橫卧保定,耳靜脈局部按常規消毒處理。
一人用手指捏壓耳根部靜脈處或用膠帶於耳根部結扎,使靜脈充盈、怒張(或用酒精棉反復於局部塗擦以引起其充血);術者用左手把持豬耳,將其托平並使注射部位稍高;右手持連接針頭的注射器,沿耳靜脈管使針頭與皮膚呈30°~45°角,刺入皮膚及血管內,輕輕抽活塞手柄如見回血即為已刺入血管,再將注射器放平並沿血管稍向前伸入;解除結扎膠帶或撤去壓迫靜脈的手指,術者用左手拇指壓住注射針頭。另手徐徐推進葯液,注完為止。
B.前腔靜腔注射法
可應用於大量的補液或采血(圖1-7、圖1-8)。
圖1-7豬站立保定時前腔靜脈注射
圖1-8豬仰卧保定時前腔靜脈注射
注射部位在第1肋骨與胸骨柄結合處的直前。由於左側靠近膈神經而易損傷,故多於右側進行注射。針頭刺入方向呈近似垂直並稍向中央及胸腔方向,刺入深度依豬體大小而定,一般在2~6厘米,依此而選用適宜的16~20號針頭。注射時,豬可取仰卧保定或站立保定。
站立保定時,針頭刺入部位在右側由耳根至胸骨柄的連線上,距胸骨端1~3厘米;稍斜向中央並刺向第一肋骨間胸腔入口處,邊刺入邊回血,見有回血即標志已刺入並可注入葯液。
豬取仰卧保定時,可見其胸骨柄向前突出並於兩側第1肋骨與胸骨接合處的直前、側方各見一個明顯的凹陷窩。用手指沿胸骨柄兩側觸診時更感明顯,多在右側凹陷處進行穿刺注射。仰卧保定並固定其前肢及頭部,局部消毒後,術者持接有針頭的注射器,由右側沿第1肋骨與胸骨接合部前側方的凹陷處刺入,並稍偏斜刺向中央及胸腔方向,邊刺邊回血,見回血後即可徐徐注入葯液;注完後拔出針頭,局部按常規消毒處理。
③馬的靜脈注射
多在頸靜脈實施,特殊情況下可在胸外靜脈進行。
頸靜脈注射多在頸上及頸中1/3部的交界處進行。柱欄保定,使馬頸部稍前伸並稍偏向對側,局部進行剪毛、消毒。術者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與中指)在注射部位稍下方(近心端)壓迫靜脈管,使之充盈、怒張。右手持注射針頭,沿頸靜脈使與皮膚呈45°角,迅速刺入皮膚及血管內。見有血液流出後,即證明已刺入;使針頭後端靠近皮膚,以減小其間的角度,近似平行地將針頭再伸入血管內1~2厘米,撒開壓迫靜脈的左手,排除注射器內的氣泡,連接注射器或輸液膠管,並用夾子將膠管近端固定於頸部毛、皮上,徐徐注入葯液。注完後,以酒精棉球壓迫局部並拔出針頭,再以5%碘酊進行局部消毒。
④犬、貓的靜脈注射
犬多在後肢外側面小隱靜脈或前肢正中靜脈實施。貓多用後肢內側面大隱靜脈。
A.後肢外側面小隱靜脈注射法(圖1-9)
圖1-9犬後肢外側小隱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在後肢脛部下1/3的外側淺表皮下。由助手將犬側卧保定,局部剪毛、消毒。用膠皮帶綁犬股部,或由助手用手緊握股部,即可明顯見到此靜脈。右手持連有膠管的針頭,將針頭向血管旁的皮下先刺入。而後與血管平行刺入靜脈,接上注射器回抽。如見回血,將針尖順血管腔再刺進少許,撤去靜脈近心端的壓迫,然後注射者一手固定針頭,一手徐徐將葯液注入靜脈。B.前肢正中靜脈注射法(圖1-10)
圖1-10犬前肢正中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比後肢小隱靜脈還粗一些,而且比較容易固定,因此一般靜脈注射或取血時常用此靜脈。注射方法同前述的後肢小隱靜脈注射法。
C.貓後肢內側面大隱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在後肢膝部內側淺表的皮下。助手將貓背卧後固定,伸展後肢向外拉直,暴露腹股溝,在腹股溝三角區附近,先用左手中指、食指探摸股動脈跳動部位,在其下方剪毛消毒;然後右手取連有51/2號針頭的注射器,針頭由跳動的股動脈下方直接刺入大隱靜脈管內。注射方法同狗的後肢小隱靜脈注射法。
(4)靜脈注射的注意事項
①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對所有注射用具、注射局部,均應嚴格消毒。
②要看清注射局部的脈管,明確注射部位,防止亂扎,以免局部血腫。
③要注意檢查針頭是否通順,當反復穿刺時,針頭常被血凝塊堵塞,應隨時更換。
④針頭刺入靜脈後,要再順入1~2厘米,並使之固定。
⑤注入葯液前應排凈注射器或輸液膠管中的氣泡。
⑥要注意檢查葯品的質量,防止有雜質、沉澱;混合注入多種葯液時注意配伍禁忌;油劑不能做靜脈注射。
⑦靜脈注射量大時,速度不宜過快;葯液溫度,要接近於體溫;葯液的濃度以接近等滲為宜;注意心臟功能,尤其是在注射含鉀、鈣等葯液時,更要緩慢注射,同時注意觀察動物的反應。
⑧靜脈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動物表現,如有騷動不安、出汗、氣喘、肌肉戰栗等現象時應及時停止;當發現注射局部明顯腫脹時,應檢查回血,如針頭已滑出血管外,則應整順或重新刺入。
⑨若靜脈注射時葯液外漏,可根據不同的葯液,採取相應的措施處理:
A.立即用注射器抽出外漏的葯液。
B.如為等滲溶液,不需處理。如為高滲鹽溶液,則應向腫脹局部及周圍注入適量的滅菌蒸餾水,以稀釋之。
C.如為刺激性強或有腐蝕性的葯液,則應向其周圍組織內,注入生理鹽水;如為氯化鈣溶液可注入10摩爾/升硫酸鈉溶液或10%硫代硫酸鈉溶液10~20毫升,使氯化鈣變為無刺激性的硫酸鈣和氯化鈉。
⑩局部可用5%~10%硫酸鎂溶液進行溫敷,以緩解疼痛;如為大量葯液外漏,應作早期切開,並用高滲硫酸鎂溶液引流。
『陸』 各種注射方式的縮寫
注射(英語:Injection),即打針,方式有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靜脈輸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內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種利用注射器與針頭穿過皮膚,並將液體送入身體內的方法。是一種給葯途徑,注射所預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針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注射部位皮膚呈90度迅速進針,埋入針頭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推葯液,肌內注射發生療效時間比靜注發生的療效時間長,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靜脈注射外,葯物顯效最快的途徑。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裡面,凡便於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於靜脈注射。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進入,見到回血後降低穿刺角度,緩慢注入葯液。靜脈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內,葯物發生療效最快的途徑。
IC(皮內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部位為前臂掌側中段,通常用來作皮試(葯物過敏試驗),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驅步驟。注射方式為;乙醇消毒後與皮膚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膚,注入葯液0·1ml,見注射部位皮膚形成皮丘後拔針,拔針後不要按揉局部皮膚,也不用按壓局部。
如做葯物過敏試驗,15-20分鍾後觀察結果,並准備2ml注射器及鹽酸腎上腺素一支。皮內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對乙醇過敏,可換用生理鹽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組織,常用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側等。常用於預防接種。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緣注射為例,首先常規消毒皮膚,然後將抽吸好葯液的注射器與皮膚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針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葯液。
拔針,用棉球按壓針眼,迅速拔出針頭。
(6)葯理實驗常用的注射方法擴展閱讀
安全用葯警示
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注射盛行也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葯問題。「靜脈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應通常較重,發生頻率也比較高。」「吊針」雖然純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過「吊針」的終端過濾裝置進入人體,輕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並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更嚴重的是異物還可從血管侵入組織。
安全用葯的四個原則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用。因此能口服葯物,最好不採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採用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盡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醫生不要濫開靜脈注射,患者具有客觀的治療態度,不要一味求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打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屁股針
『柒』 注射方法有哪些
注射途徑有以下幾種:①皮內注射。用量小,常用於各種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及局部麻醉。②皮下注射。常用於疫苗和菌苗的預防接種、局部麻醉及某些葯物的注射。有刺激性的葯物不宜皮下注射。對少數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脫水的病人也可採用皮下輸液。③肌肉注射。可注射各種有刺激性的葯物。一般進針2.5~3cm。臀大肌使用最多,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嵴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1/4處為注射部位。注射時肌肉放鬆,進針、拔針迅速,推葯緩慢可減輕痛苦。④靜脈注射。常用於急重病人,以求迅速發揮療效。除注入葯物外,也可注入造影劑以助診斷。靜脈注射對無菌技術要求較嚴格。⑤靜脈滴注。可用以輸入葯物、營養液、血液及其制劑,也可補充血容量,維持酸鹼和水電平衡等。為避免長時間輸液引起的淺靜脈栓塞,可以切或穿刺深靜脈後進行靜脈點滴,這樣可持續較長時間,避免每天穿刺。⑥動脈注射。將某種較濃的葯液和血液快速注入動脈血管,以達到快速補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狀動脈灌流量和抗腫瘤的目的。可注入抗腫瘤葯,使葯物迅速完全到達腫瘤。注入透析液、吸附劑以治療腎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症。也可將造影劑快速注入動脈做腦血管造影、脊髓動脈造影、腎動脈造影、左心或冠狀動脈造影。⑦心內注射。向心室腔內注入使心搏恢復的葯物。常與心臟按摩同時應用。有胸外和胸內(開胸後應用)兩種注入法。常用葯物有腎上腺素、普魯卡因醯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⑧體腔內注射。將葯物注入各體腔內進行治療。常用的有腦室內注射、鞘內注射、胸膜腔內注射、腹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等。
『捌』 關於各種注射方法的簡寫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裡面,凡便於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於靜脈注射。
IC(皮內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部位為前臂掌側中段,通常用來作皮試,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驅步驟。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組織,常用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側等。常用於預防接種。
(8)葯理實驗常用的注射方法擴展閱讀:
打針之前吃點東西,然後半個小時去打針,打完以後兩個小時不要吃東西,多喝溫開水,然後這一天都不要吃雞蛋什麼的,飲食清淡一些,不要洗澡就可以了。
注射胰島素的注意事項:
一、注射前要將預混型胰島素要搖勻,否則會使胰島素濃度不均衡,影響降糖效果;
二、注射時局部皮膚需保持清潔乾燥,避開有硬結、破潰的部位,注射速度不能太快;
三、注射完以後一定要在皮下停留十秒鍾以上,等到胰島素充分吸收後再把針頭拔出來。
『玖』 葯物常用注射法有哪些
(1)劃痕法
在無菌操作下,用針頭將表皮劃破,使微量葯液進入皮內的方法。
用於預防接種或作葯物過敏試驗。
(2)皮內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間的方法。
用於葯物過敏試驗、預防注射和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驟。
(3)皮下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用於不宜經口服給葯,要求在一定時間內發生葯效時,如各種菌苗、疫苗的預防接種和胰島素、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葯物注射。
(4)肌內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肌肉組織內的方法。人體肌肉組織有較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毛細血管壁是多孔的類脂質膜,葯物透過的速度較透過其他生物膜為快。自肌肉注射的葯物可通過毛細血管壁到達血液內,吸收較完全而生效迅速。
凡不宜採用口服或靜脈注射的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適於肌內注射法給葯。
(5)靜脈注射
即自靜脈注入葯液的方法。
使全部葯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而迅速生效。臨床上常用於:急重症的治療;葯物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或需迅速發揮作用等情況;注入葯物作某些診斷檢查,如腎功能試驗、膽囊X線攝片檢查等。
由於靜脈給葯生效迅速,如葯物或劑量不對,即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致命的結果。如操作不慎,還會給病人帶來局部甚至全身性感染的危險。因此,護理人員須認真查對,技術熟練,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杜絕差錯事故以及防止感染的發生。
靜脈注射最常採用四肢淺靜脈,小兒多採用頭皮靜脈,此外,還可採用股靜脈。
(6)動脈注射
將葯液加壓輸入動脈,常用的動脈有股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橈動脈。
用於搶救重度休克,尤其是創傷性休克病人。通過動脈(通常為股動脈)加壓輸入高滲葡萄糖溶液及血液,增加冠狀動脈與頸動脈血液量,從而使心及腦部血流改善。通過心肌和腦部的直接灌注和反射機制使血壓回升;用於施行某些特殊檢查,如腦血管造影、下肢動脈造影等;用於經動脈注射抗癌葯物作區域性化療。如頭面部疾患採用頸總動脈,上肢疾患採用鎖骨下動脈,下肢疾患採用股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