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生物接種方法有哪幾種
接種常見方法有:平板劃線接種法、斜面接種法、傾注培養法、穿刺接種法、液體接種法。
一、平板劃線分離法
平板劃線分離法:是指把混雜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體中的不同細胞用接種環在平板培養基表面,通過分區劃線稀釋而得到較多獨立分布的單個細胞,經培養後生長繁殖成單菌落,通常把這種單菌落當作待分離微生物的純種。
二、斜面接種法
該法主要用於單個菌落的純培養、保存菌種或觀察細菌的某些特性。
三、穿刺接種法
穿刺培養,是指將帶有欲培養微生物的接種針深插至半固體培養基(瓊脂含量0.2%〜1.0%)中接種,並進行微生物固體深層培養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厭氧或兼性厭氧微生物的培養。
四、液體接種法
液體培養,是指將微生物直接接種於液體培養基中,並不斷振盪或攪拌,使微生物均勻地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繁殖的一種培養方法。液體培養適用於好氧微生物和植物組織培養,以迅速得到大量繁殖體為目的。
五、塗布接種法
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種操作方法。由於將含菌材料現加到還較燙的培養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熱敏感菌的死亡,而且採用稀釋倒平台法也會使一些嚴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瓊脂中間缺乏氧氣而影響其生長,因此在微生物學研究中更常用的純種分離方法是塗布平板法。
(1)食用菌移接方法擴展閱讀:
接種注意事項
1、每次接種時間最長不得連續超過2小時。
2、操作時,接種工具尖端和種塊不能接觸到管口和外部其它物體。工具尖端碰到外面物體要重換工具,種塊碰到外面物體則作廢。
3、一般用種量:每支試管母種可擴繁一級種100支左右;擴接原種6~8瓶。
②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
③ 怎麼科學栽培磨菇食用菌
食用菌是集「天然、營養、保健」於一體的優秀綠色食品;又是利用秸桿、凈化環境、投資少、見效快,少用耕地,立體栽培,高效生產的生態工程;而且消費量大,國內外市場廣闊,是21世紀具有發展前景的生物產業。
一、食用菌的栽培價值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如磨菇、香菇、草菇、平菇、木耳、靈芝、猴頭等,它們與植物不同,沒有葉綠素,不能利用光合作用形成營養物質,而是靠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我國已知食用菌不少於850種,能夠人工栽培超過60種,有生產規模的有20多種。
1、營養價值:
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被譽為「山珍」。一般含蛋白質(鮮菇)4%左右,比蔬菜、水果的含量高4-12倍。一斤干菇蛋白質含量20-25%,相當於2斤瘦肉,3斤雞蛋,12斤牛奶的含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維生素、礦質元素都很豐富。
2、葯用價值:
食用菌中含甾類、三萜類、有機鍺和多糖體對調節人體機能,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降血壓、降血脂和膽固醇、抗病毒、延年益壽、抗衰老都有顯著效果,是一種保健食品。
3、生態價值:
食用菌能直接利用農作物秸桿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轉化為人類可食用菌的蛋白質。全世界每年可生產2000億噸有機物,但只有1%的是澱粉、脂肪、蛋白質,絕大多數都是纖維、木質素等,如果利用食用菌來轉化,可以支持10倍以上人口的生存,而且減少污染,促進生態平衡,是二維農業(植物、動物)向三維農業(動物、植物、微生物)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育菇致富的有利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1986年我國食用菌年總產58.5萬噸;1994年為264.09萬噸;2000年超過450萬噸,預計到2010年發展到600萬噸以上,成為世界強國,這是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原料多,成本低,投資少。稻草、木屑、玉米芯、豆秸、棉子殼等秸稈,以及麥麩、米糠、畜禽糞,都是長菇的優質原料,所需器材罐瓶,塑料袋等也很平常;場地要求不嚴,空餘房屋、大棚、樹林、家前屋後都可發展;一般說二、三百元就可上馬,一兩千元就可辦一個象樣的菇房。
2、生產周期短,見效快。長菇與栽培其他作物和養殖相比,見效快。從播種到采菇,草菇只需10-12天;平菇25天;金針菇30天;猴頭菇40天;香菇60-70天;在生產中可根據各品種對溫度的不同需求,搭配利用,四季長菇,月月銷售,經濟效益更好。
3、操作簡便,勞力不強,技術易學。長菇並非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項目。只要認真、細心、嚴格,經過5-7天實際操作訓練,均可學會1-2種菇的制種栽培技術。
4、產量高,效益好,易銷售。一般說每公斤原料可產鮮菇1.5-2.5公斤,其中草菇產量低,平菇產量高。若一個家庭年投料5000公斤,一般產菇7000公斤以上,年收入1.5-2萬元,這是通常的情況。至於長什麼菇最賺錢,必須根據生產季節、自然資源、消費習慣、市場行情和技術能力而定,有一個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一般說長菇效益為1:1.5-2.5。
三、食用菌對環境條件要求
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主要是營養、溫度、水分、空氣、光線、酸鹼度等因素。
1、營養:一般有腐生、共生、兼性寄生三種類型。
①腐生類型:分解枯草枯木獲取營養,如草菇、平菇、香菇等。
②共生類型:必須在活的樹木上生長,如鬆口蘑、牛肝菌。
③兼性寄生類型:如蜜環菌,既能在枯木上生長,又能侵入到天麻中生長。
營養物質主要是:碳原:纖維、木質素、澱粉、糖等,在酸的作用下分解供食用菌吸收。
氮 原:來源於蛋白質、氨基酸、尿素、氨、硝酸鹽等。
無機鹽:其中以磷、鉀、鎂元素最重要。
2、溫度:食用菌一生對溫度分三個階段要求:
①菌絲體生長階段,絕大多數的食用菌菌絲體生長范圍是5-33℃,適溫為20-25℃,一般菌絲體不耐高溫,但草菇在40度生長良好。
②子實體分化階段:一般比菌絲體低一些。
分為低溫型:最適溫度18度以下,如平菇、香菇等;秋季、冬季、初春出菇。中溫型:最適溫度20-24度,如雞腿菇、銀耳等,多在春秋出菇。高溫型:最適溫度24度以上,如草菇、高溫平菇多在夏季生產。
③子實體發育階段:比菌絲體要高些,但比分化階段要低些。
3、水分:培養料含水量十分重要,栽培過程中,空氣濕度也很關鍵。
培養料含水量一般為60%左右,空氣濕度一般為85-95%。
4、空氣:食用菌屬好氣性真菌,一定要滿足通氣條件。
5、光線:一般都在遮光條件下栽培,發菌需黑暗條件,子實體發育需散射光,否則出現畸型菇。
6、酸鹼度:(PH值)
絕大多數食用菌喜酸性環境,菌絲生長PH值最適為5-5.5,大於8則受到影響。由於滅菌和料易酸化的關系,配料時,培養基應略高於菌絲需要值。
四、食用菌生產的基本設備
食用菌生產包括制種和栽培。制種設備較多,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直至系列化、現代化生產,有一個發展過程;栽培需場所和菇房,也有一個規模和規程,都需要逐步投資和發展。
1、滅菌鍋:有高壓滅菌鍋和常壓滅菌灶兩種。高壓滅菌在1.1公斤/厘米2壓力下滅菌30分鍾,可殺死斜面試管中的雜菌;在1.5公斤/厘米2壓力下滅菌1小時,可殺死蘑菇瓶中棉子殼、木屑等培養料中雜菌。有條件可購置手提式醫用消毒鍋,一次可消毒50-60支試管或10隻蘑菇瓶。常壓滅菌灶:是用磚塊水泥製成,蒸鍋上放消毒物,只需把水燒開並保持6-8小時;停火後再燜1-2小時;一般做為生產種消毒使用。
目前簡易消毒有採用蒸籠間隙消毒,把水燒開並保持1-1.5小時,停火降溫30分鍾,再用大火燒開並保持1-1.5小時,消毒即可完成。微波爐消毒可用中高檔,開10分鍾時間消毒就可完成,也可採取間隙消毒法。
2、接種箱:一切菌種轉接、分離、擴繁都需在接種箱中進行;要求封閉嚴密,便於操作。一般簡易接種箱高50厘米,寬47厘米,長82厘米;在長的一側上方安裝一塊30×32厘米玻璃,以便觀察,下方留兩個直徑為14厘米的洞口,洞口上裝33厘米長的布袖套,袖口用松緊帶扎牢。箱內裝燈,有條件再裝一支紫外線燈。現在大面積生產上常採用開放式接種,這就需要購置一台接種器,在無菌風區域內接種。
3、恆溫箱:有專制的,也有土製地,土製的木箱可用雙層板,內填木屑保溫,箱內裝幾種規格燈泡,進行調節。現在也有用烘箱進行改制,一般保溫效果也很好。
4、培養室:要求乾燥、清潔、通風、有散射光,菌種入室前要消毒,室內應備有多層培養架,也需加溫爐,鐵皮管導出室外,以便排氣。夏季要有風扇,便於降溫。
5、制種用具
天平: 500克的普通天平
量杯: 用來計量水的體積有500、1000毫升兩種
試管:一般採用20×200毫米規格
小漏斗:
菌種瓶:
菌種袋:耐高溫的聚內烯薄膜,規格另種
酒精燈:
接種刀、鏟、針、鑷子、棉花、紗布等。
6、消毒葯物:甲醛:用於空間熏蒸消毒,每立方米需2毫升
高錳酸鉀:配成0.1%溶液,用於材料表面消毒,也可5克高錳酸鉀加10毫升甲醛混合熏蒸消毒。
新潔爾滅、漂白粉、多菌靈、石灰等都是常備消毒物品。
7、菇棚建設:
菇棚的建設,基本要求能遮陽,保持棚內三分陽,七分陰,只能散射光,不能直射陽光;其次能通風換氣,有出氣孔,同是能保溫保濕,便於操作管理和採收。主要形式有:
1、塑料小地棚:拱園形塑料小地棚一般寬1.0-1.5米,應根據菇床寬度來定。棚架用細竹竿或毛竹片,相互間距為0.3-0.6米,其上覆蓋薄膜,小地棚有很好的增溫保濕作用,是室外簡易菇棚的一種。
2、半地坑式大棚:半地坑式大棚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設計的較為適用的大棚,主要結構和特點是:⑴東西或南北走向都可以,一般長50米,寬6米,中間兩肋用竹竿撐起,上用竹或竹片弓成弧形。⑵四周用土垛牆,棚內地面下挖30公分左右,四周圍牆高50公分左右,中間起脊棚高2米左右。⑶用鐵絲加固骨架,上蓋農膜,四周用土壓實,上蓋稻草遮陰。這種棚造價低廉,保溫保濕,散射光均勻,通風性能良好,操作也方便。
3、日光溫室:這是一種利用日光作為能源的溫室,其保溫性能好,一般比外界高10℃以上,且溫差變幅也不大,它的後牆有土牆或雙層磚砌成,前面由支柱、橫梁等構成,棚面復蓋薄膜和草簾,後牆要留通風口。
此外還有鋼架大棚,栽培面積大、增溫快,但必需要加層遮陽網,冬季還要覆蓋草簾,才能保溫。
五、食用菌生產基本技術
(一)三級菌種的培育
用於生產的菌種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母種(一級試管種)的培養擴凡——原種(二級廣口瓶種)的生產——栽培種(三級菌袋種)的生產。
1、母種的培養:從孢子分離或組織分離得到的純菌種,在生產上叫母種。培養母種時,應根據不同食用菌菌絲所必須的生長條件選擇合適的培養基,進行擴大培養。⑴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培養基),⑵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PSA培養基)。
配製方法:將馬鈴薯洗凈去皮,稱20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鍾左右;用紗布過滬去渣,在汁液中加20克瓊脂和25克白糖,加熱溶化,再補足水分至1000毫升,煮沸後趁熱分裝試管。後經高壓消毒,成斜面培養基,接種培養,成母種。
2、原種和栽培種的生產:將試管中培養好的母種分割成4-6塊,移接到棉籽殼、木屑或糞草等廣口瓶培養基中,經過恆溫培養得到的菌種叫原種。把原種轉接到同一培養基上進行擴大培育,用於生產上的菌種為栽培種。一般一支母種試管接5瓶原種,一瓶原種接成10袋生產種。原種和栽培種在培養期間,要掌握溫度、濕度,還要經常檢查,注意透氣,防止陽光直射,防止雜菌污染。
原種麥粒培養基:麥粒1000克
石膏 2克
碳酸鈣 5克
水 1500毫升
先把小麥粒浸3-5小時,加熱煮沸15分鍾,麥粒發亮不爛,過滬晾乾,拌石膏碳酸鈣。
熟料栽培種培養基:棉子殼 50%
木屑 30%
麩皮 18%
石膏 1%
糖 1%
(二)四季育菇的季節安排
要根據不同菇類品種對溫度的要求,結合本地氣候狀況,選擇安排制種期、播種期,以求得最佳的出菇期,獲得更高產量。
根據不同食用菌在子實體分化階段對溫度的反映,可將它們分為三大類型。
1、低溫型:子 實體分化最高溫度24℃以下,最適溫度在20℃以下,如平菇、蘑菇、香菇、金針菇、猴頭菇等。一般都在9月制生產種,10月份播種,秋、冬、春三季生產、出菇。
2、中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28℃以下,最適溫度在22-24℃,如木耳、銀耳、雞腿菇(中溫偏低)等。一般在8月中旬制種,9月中下旬播種,秋季生產出菇,也可春季生產。
3、高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30℃以上,最適溫度在24℃以上,以草菇為代表,大肥菇(高溫蘑菇),鮑魚菇(高溫平菇、台灣平菇)。
一般在5-6月制生產種,7-9月生產出菇。
(三)培養料的調制原則
培養料的配方是指在製作培養基時採用主要原料和輔料的種類及其數量的配比,要根據不同菇種要求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而定。一個較合理、科學的配方必須具備營養性、透氣性、持水性三個條件來決定,只有這樣才能使菌種發菌快,菌絲旺盛,產量高,品質好。
⑴營養性:食用菌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需要大量的碳源、氮源、無機鹽類和生長素,在一般情況下,碳源的吸收利用率為25%,碳源不足,菌絲容易早衰。氮源不足菌絲生長弱、且又緩慢、氮源過量,菌絲過旺、不利積累代謝產物。一般食用菌在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以20:1左右為好;在子實體發育階段以40:1左右為好。調節補充碳源輔料主要是糖分,補充氮源的輔料主要是麩皮、豆餅、米糠、二銨、尿素。
⑵透氣性:若在配方中加入質地細密、透氣性差的原料多,菌絲體在生長階段就會積累較多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會抑制生長,甚至死亡,透氣性好的培養基,菌絲旺盛、子實體壯實。
⑶持水性:保持水分較好的原料,能夠充分滿足菌絲及子實體對水分的需求和營養成分的吸收,減少噴水和保持培養料內的營養成份。否則出現菌絲體或子實體因沒有及時補充水源而乾枯,停止生長發育。持水性能較好的培養基原料有麥秸、玉米等。作物秸桿的營養與棉子殼相比,沒有棉子殼好,所以要盡量配置復合培養基(幾種秸桿混合配製)盡量不使用單一秸稈,以防止營養缺乏或者單一。豆秸、玉米心混合豐富、透氣好,但持水性差;豆秸營養豐富,處理好透氣性差,持水性好;麥秸、稻草營養一般,但透氣性好,持水性差,木屑富含碳素,持水性好,透氣性差,在配製時,既要充分利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又要考慮幾種原料,採取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組合配比,這樣配製出的混合培養基具有營養豐富、透氣性強、持水性好,能夠充分滿足菌絲體的子實體生長發育。
(四)食用菌栽培方法
栽培方法很多,不同品種也有所不同,在原有的畦栽、袋栽基礎上,近幾年有許多新突破,如園田化栽培、保護地栽培、立體栽培、地下栽培、覆土栽培、反季節栽培等等,應當指出,採用這些技術時,都是有利有弊,必須結合當地實際進行。這里介紹一些比較先進的栽培方法。
⑴平菇床畦覆土蓋草法:既有復土出菇的優點,又克服菇根沾泥的缺點,方法是在大棚內設床畦,寬1米左右,深30厘米,將坑底泥土挖松,鋪一層肥泥,將成熟菌袋從中間切開成二節,脫去筒膜,豎立排放在畦內,覆土層不能厚,澆足水,然後蓋膜發菌,當見到土面爬滿菌絲後覆一層長15-25厘米的稻麥秸(預泡石灰水)覆草厚度以明顯看不見復土層為宜,然後再復蓋薄膜,發菌,要注意通風換氣,過幾天後就有大量原基發生。
⑵單排式泥面菌牆復土法。要預先准備好復土和抹牆泥材料,以河泥塘泥為好,菜園土次之,土中加4-5%菜並浸出液,0.5-1%磷肥,0.2%尿素,0.1%-0.2%磷酸二氫鉀,1-3%石灰粉,加水適量,調和成營養稀泥備用。大棚內按間距80-100厘米築土埂或砌牆腳(高15-25厘米)將脫袋菌棒依次平排在土埂上,淋一次追肥液(4-5%的菜並浸出液,加0.4¥-0.6%尿素)蓋一層營養稀泥,如此堆放7-10層,高90-110厘米,然後用泥板收漿,將牆面抹平,待牆面稍干後,次日再抹營養稀泥,菌牆頂部用泥土做成蓄水池,經常灌水,讓其自然滲透,以保持濕潤。
⑶袋式復土栽培:將發好菌的菌袋脫去薄膜後直接進行棚、畦床復土栽培。選擇排水良好、土地肥活的地塊,挖深10-20厘米,寬100-150厘米,長度不限的畦床,畦床南北向,周圍挖好排水溝,床底要求平整,撒上少量石灰消毒,然後將脫袋後的菌棒橫放縱向排列於畦床上,菌棒間隙3-5厘米,用肥土或發酵料填滿,再於菌棒表面復3-5厘米厚的粗細混合土(或菜園土)覆土材料使用前用1-2%石灰水消毒,復土後蓋薄膜和草簾,避免陽光直射,然後按出菇狀況進行管理。
⑷窄壟穴播栽培。例如平菇生產,按床寬一米,料厚10厘米,然後用木板將上層料分開,做成窄壟,使整個床面呈波浪狀。波峰相距30厘米,用木板壓實,然後用穴播法播種,穴距10厘米×10厘米,並在表面撒一層菌種,撒一層料,用木板拍平,上面蓋一層用2%石灰水調濕的碎稻草,加蓋薄膜發菌,進行常規管理。
⑸室內床式栽培:一般蘑菇、平菇等都能在室內、大棚內設架使用。床架要牢固,一般床寬1米,4-5個層次,上、下層距離50厘米,保證有散射光照到床面,床面鋪塑料薄膜,使用前用5%石灰水噴灑四壁和地面,如播種蘑菇時,先墊鋪培養料,厚薄一致,料面平整,厚度一般15厘米,為了發揮菌種優勢,一般都採用穴播,穴距為8×10厘米,穴深3-4厘米,一般750毫升的蘑菇瓶菌種可播種0.27-0.33平方米面積。方法是:用手指挖穴,將菌種置於穴中,蓋一層培養料,輕壓,使菌種和料貼緊,播後用薄膜覆蓋保濕,暗光發菌。
(五)食用菌生產減少染菌污染的措施
發展食用菌生產控制雜菌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謂雜菌就是指在培養基上生長的、非特定培養的食用菌之外的一切抑制或防礙食用菌正常生長的微生物,統稱為雜菌。一般減少雜菌污染主要措施:
1、成團、結塊的培養料要打碎、培養料要先發酵或石灰水處理。
2、母種、原種培養棉塞不能吸濕污染,松緊要適中,過松易進雜菌。
3、高壓滅菌要注意要壓力、溫度、時間關系。要掌握好二次排氣,母種試管滅菌不低於半小時,原種不少於1小時。常壓滅菌達計時溫度後不少於10小時。
4、接種時一定要嚴格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不能減少程序,盡可能減少污染源。
5、培養室要通風乾燥、及時消毒。
6、防止雜菌污染應貫徹預防為主,葯物為輔的方針,才能減少污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改善品質,保障食用者的安全和健康。
7、常見的雜菌:高溫季節常見鏈孢霉(紅色麵包霉),綠色木霉,初期為白色,後變綠色,根霉初為白色,後變灰白色到黑色;青黴菌絲呈掃帚狀,還有麴黴、毛霉和鬼傘類雜菌。防止的根本辦法在於每個環節嚴格操作,發病後及時發現,採取措施,防止擴散傳播為害,
六、平菇的栽培與管理
平菇是側耳屬,一群可供食用的種或品種的泛稱,目前品種很多,習性基相似,學會平菇栽培,再種其它的菇就很容易了。
1、基本習性:①、溫度范圍廣,菌絲體雖要求20-28℃,但子實體則分高、中、低、廣溫六種類型,可依生產需要選擇品種。②、較高濕度培養料含水量60-70%;子實體空氣濕度85-95%。③屬好氣性菌類在通風不良時,子實體柄長、蓋薄,呈畸形菇。④、喜偏酸環境,培養料PH為5.8-6.2。⑤、對光照要求是,菌絲宜暗,但子實體宜散射光,光強色暗,光弱色白。⑥、屬木腐菌,先利用澱粉,後分解纖維,木質末。
2、栽培方法
①有條件的採用熟料、發酵料,一般播種生料栽培。採取棉子殼85%,玉米粉15%,一般用多菌靈0.3%消毒,拌料時還可加0.5%的食鹽,無殘毒,還能促進生長發育,料水比為1:1.3,加過磷酸鈣。
②二銨、尿素等都需成溶液,才能拌和均勻。生料需堆悶一天,隔日裝袋播種,菌種量是料的10%,三層菌二層料,接種後接著打眼通氣發菌。
③管理:a.菌絲生產階段:力爭20-25天,完成菌絲生長,溫度22-24度,三天萌動,6天深穿透,15天發菌三分之一以上,要注意清除雜菌污染和通風透氣,要翻袋檢查。
b.出菇階段:一般採取牆式栽培,為了早出菇,出好菇,要注意增加晝夜溫差,白天閉簾,夜晚通風,溫差6-8℃,出菇階段不超過20℃,屬變溫性菇類。要注意散射光;若發現老皮,應抓動破除,重新菌絲扭結出菇。
現蕾後,不能迎頭噴水,只能地面牆面噴水,或者空中噴霧,要注意及時采菇,采菇後可注射營養液和補充水份,注意消毒衛生,約半個月後再出二潮菇,也可進行復土栽培,能增產30%以上。
④ 什麼是食用菌一級種二級種三級種一級怎麼接種二級怎麼接種回答可以短我不要復制的!問題有點苛刻!不
1、先說說什麼是食用菌一級種,二級種,三級種。
目前食用菌一級種、二級種、三級種並沒有專門的定義。
這種說法主要是為便於從生產的角度上區分菌種制種工藝而提出的一種說法。
一級種指試管種(也可以稱作母種),採用營養瓊脂斜面作為培養基。
二級種指由試管種轉接的非試管菌種,採用穀物、棉籽殼、木屑等為主料的培養基。瓶裝或袋裝均可,但瓶裝相對較為可靠,雖然成本較高。
三級種指由二級種轉接的菌種,製作方法及培養基與二級種相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這三者之間最直觀的區別在於用來轉接的菌種不同,一級種由試管轉試管,二級種由試管轉瓶子或袋子,三級種由瓶子(袋子)轉瓶子(袋子)。
在實際生產應用中,大規模生產種一般為三級種,相對經濟,制種工作量也相對較低。也有用二級種作為生產種的,但是需要做的一級種量較大,技術要求也較高,對母種制種與種性保持壓力較大。
2、一級種如何轉接成二級種?
一級種轉接二級種的方法很簡單,用專用接種鋤(用電焊條去除焊粉後的鋼條,一頭燒紅錘扁後,彎成鋤頭狀)將試管種分成花生米大小的菌種塊,在無菌條件下移接到經滅菌冷卻好的二級種培養基上,在適當的溫度下培養就好了。
以上所說的都是相對於固體菌種而言,液體菌種就另當別論了。
⑤ 菌種保藏的常用方法及特點
摘要 1、斜面低溫保藏法
⑥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
⑦ 食用菌栽培有哪幾種方法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三種,即純培養法、選擇性培養法和優勢培養法。
一、 菌種製作的基本設備
1、 食用菌菌種製作的工藝流程 培養料的貯備和預處理------- 容器、工具的洗滌------ 配料、培養基製作------ 滅菌------ 冷卻------ 接種------ 培養------- 貯存 2、 基本設施 ① 廠房:② 原料庫③原料預處理場地④ 洗滌室:5配料室⑥ 滅菌室⑦ 接種室⑧ 化驗室 ⑨ 培養室⑩貯存室 二、 純種分離 菌種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基內菌絲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1、 孢子分離法:屬有性繁殖。對於香菇、平菇異宗結合的菇類,為避免產生單孢不孕現象,必須採用多孢分離法。單孢分離法主要用於雜交育種的研究。
⑴ 種菇的選擇和處理 種菇選擇的標准:必須純正,具有本菌株性狀,發育健壯,無病蟲害,成熟度適當。種菇選定後,首先除去附著在菇體表面的雜物,如蘑菇、草菇可用0.1%升汞浸泡消毒2-3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漂洗3次,以洗除表面附著的葯物,最後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香菇、平菇可用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
(2)多孢分離法 ① 整菇播種法② 鉤懸法③ 貼附法 4菌褶上抹取孢子法⑤ 孢子印分離法 ⑥ 空中孢子捕捉法
(3)單孢子分離法 一般採用方法:平板稀釋法、連續稀釋法、毛細管法等。
2、 組織分離法
(1) 子實體分離法
(2)菌核分離法
(3)菌索分離法:對一些不易找到子實體及菌核的菌類
3、基內菌絲分離法 對於子實體只有在特定的季節下出現,平時不易採到,或子實體小而薄或呈膠質狀態
(1)菇木(或耳木)分離法 在食用菌繁殖旺盛期
(2) 代料基質分離法 分離前,選擇一批子實體發生早、產量高、菇體尚幼嫩且生活力強而無病蟲害的栽培袋,待子實體將近成熟時,去掉子實體,然後用75%酒精將培養袋進行消毒後,在培養料下1.5cm處挑取0.3cm的培養料小方塊組織,接入試管培養基的中央,置於恆溫下培養。
3、 土中菌絲分離法: 用於採集生長在土中的菇類菌絲體
三、制種技術 採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和基內菌絲分離等方法分離培養而獲得的純菌絲,經過原種的擴大培養和母種、栽培種的製作,即可作為食用菌生產用的菌種。
1、 菌種的類型 母種、原種、生產種
2、 培養基的種類 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半合成培養基
3、 原種製作 從擔孢子或菇體組織直接分離培養獲得的原種或引進的原種
4、 母種及生產種製作 將原種菌絲體移植到由糞、草、木屑、棉籽殼或麥粒等原料配製成的培養基上,而製成的菌種稱母種。將母種再擴大繁殖製成的菌種,稱栽培種或生產種。
5、 培養基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瓊脂培養基採用1.05kg/cm2 壓力,溫度121℃ ,滅菌45-60分鍾;母種和栽培種固體培養基採用1.2-1.5kg/cm2 壓力,溫度123-129℃ ,滅菌1-1.5 小時。 (2) 常壓蒸汽滅菌
6、 接種室消毒滅菌 熏蒸消毒法:甲醛與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法
(2)紫外線消毒:(3)石碳
酸滅菌
7、 接種 在無菌條件下,將原種或母種菌種移接到經過嚴格滅菌的培養基上,稱為接種。 8、 菌種培養
四、菌種保藏方法及復壯技術
1、 菌種保藏方法 菌種保藏的基本手段是採用低溫、冷凍、乾燥、減少供氧量等方法,終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謝強度,使之處於休眠狀態。
⑧ 簡述食用菌一級菌種轉接二級菌種,二級菌種轉接三級菌種的過程
這是我平時收集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根據菌種的來源、繁殖的代數及生產的目的,通常將菌種分為原種、母種和栽培種三級。
1,母種:又叫一級種,用直徑18-22cm的試管制備.常用配方:去皮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10-20克,水1000毫升,先把土豆去皮稱重,切成小塊煮至熟而不爛,過濾加水至1000毫升,再把瓊脂剪成小段,放入鍋內,邊攪邊煮,待瓊脂溶化後加入葡萄糖,由於瓊脂質量各有不同加入份量要看情況而定,裝管前取一小勺浮在涼水中冷卻觀察其硬度適合然後分袋試管,用棉花塞塞住試管口,放入小高壓鍋內滅菌,當壓力表達到1.5個壓力時,再滅菌30分鍾,取出試管放成斜面,放置2-3 天後,無雜菌感染再放入接種箱內接種,接了種的試管放入培養室內進行培養,溫度要求25℃左右,相對濕度75%以下.
2,原種:二級種,一般採用原種瓶和罐頭瓶.培養料不要裝的太滿,裝至瓶肩.原種的制備多採用穀粒種,鋸沫種和棉子殼種.
①谷料種:用玉米,小麥為原料,精選後煮沸,使種子變軟即成,不要煮的太熟,開花.熟後離火泡5分鍾(不開蓋而能吸足水份)而後裝瓶,用小型或中型高壓鍋滅菌,放至溫度25℃左右接入母種,放培養室內培養.一般25-30天即成.
②木屑種:木屑78%,麥麩20%,石膏1%,糖1%,料:水=1:1.3,拌勻裝瓶,滅菌,接種培養.一般25-30天即成.
③棉子皮:因棉子皮各種營養豐富,一般不需要加其它物質,只加1%的糖和石膏,用料1.3-1.5倍的水拌勻即可,而後裝瓶,滅菌,接種,培養即可.
推薦通用配方:木屑(或秸稈粉或棉籽殼):80斤 糠夫:6斤 糖:0.5斤 菇耳壯:1.6兩 石膏:1斤
3,生產種:三級種可用木屑,玉米,棉籽皮,菌草,麥秸等為原料,根據所栽培的品種,採用不同的配方,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直徑15-28cm塑料袋裝料,然後用常壓滅菌鍋滅菌,達到100℃後,再維持100℃8-10小時.待袋稍涼後出鍋,使栽培袋溫度降至25℃左右再用原種接種,而後放到培養室的培養架上培養.
推薦配方:
■地栽木耳配方 鋸沫(或秸稈粉或棉籽殼):80斤
糠夫:5斤
豆粉:2斤
菇耳壯:1.4 兩
白灰:1斤
■平菇 猴頭 香菇 金針菇配方
鋸沫(或秸稈粉或棉籽殼):80斤
菇耳壯:1.4 兩
糠夫:5斤
白灰:1斤
⑨ 食用菌制種技術的分離與培養
食用菌菌種分離方法有四種,即組織分離法、孢子分離法、耳木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一)組織分離法
組織分離法是利用子實體內部組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根據不同的分離材料大體可分為三種。
1、子實體組織分離
①、種菇的選擇 從優良的品系中選取優良的個體作種菇,以單生菇、菇形圓整、無病蟲害菇作分離材料。
②分離 把種菇帶入接種箱內,用75%酒精表面消毒,用解剖刀在菌柄中部縱切一刀,然後撕開,挑取菌蓋與菌柄交界處的一小塊組織,接種到PDA培養基上,數天後就可看到組織塊及培養基上有白色菌絲,即表明分離成功。
2、菌核組織分離 茯苓、豬苓、雷丸等葯用菌,常利用菌核分離得到菌種。分離方法是將菌核表面消毒後,用解剖刀切開,取中間組織1小塊,接入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
3、菌索分離 密環菌,假密環菌常用菌索來分離。方法是將菌索表面消毒後,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無菌剪刀剪成小段。移接在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有白色菌絲長出且無污染,即表明分離成功。
(二)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利用菌類的成熟孢子能自動彈射的原理,在無菌操作條件下,使孢子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萌發長成菌絲體而獲得菌種。
1、種菇的選擇 孢子分離用的形態不同,孢子分離的方法也不同。
①整菇插種法:是將整隻成熟度適當的種菇,經表面消毒後,插入孢子採集器內,放在適當的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的方法。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菌常用此法採集孢子。
②鉤懸法:將新鮮的成熟度適當的耳片用無菌水沖洗後懸掛在無菌的三角瓶內或有孔鍾罩內,在一定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木耳、銀耳常用此法採收孢子。
(三)、耳木(菇木)分離法
耳木(菇木)分離法是利用耳木或菇木中的菌絲體得到菌種的方法。
1、耳木的採集與選擇 一般在該菌的生長季節里,選取生長的子實體大、肉質厚、成熟度適當、無雜菌感染的耳木或菇木進行分離。
2、分離方法 在所選耳棒長有子實體的部位,橫斷面鋸下鋸成1cm厚薄的木片,帶入已經消毒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內。將上述木片浸入0.1%升汞溶液中30s—60s,用無菌水沖洗數次,以沖去殘留的升汞液,放在無菌紗布上吸干水分,多面手用滅過菌的榔頭,解剖刀切去樹皮部分,把木片劈成小塊,隨後用鑷子將小木塊放入PDA培養基上,每管放一塊,放適宜溫度下培養。
(四)土中菌絲分離法
它是利用菌類地下的菌絲體來分離得到菌種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腐殖質腐生菌的分離,用前述三種方法能分離得到菌種,一般不採用這一方法。但在野外採集時,菇類子實體已腐爛,而又十分需要該菌種時,就要用此法分離。具體操作如下:
①取菇體下與菇根相連的菌絲體,盡可能取較清潔的菌絲束。
②由於土壤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黴菌等,因此分離時要用無菌水反復沖洗菌絲束,把附著的泥土等雜物沖洗干凈,把無菌棉花或紗布吸干水分。
③取菌絲束尖端部分,接入有細菌抑制劑的培養基中,25℃左右培養,無雜菌污染即分離成功。
④菌絲的鑒定。在土中獲得的菌絲,其可靠性較小,必須經過出菇鑒定,才能確認是該菌的菌種。 接種後的原種或栽培種全部拿出培養箱或培養室,根據不同食用菌菌絲發育最適溫 度進行培養。培養2~3天後,菌絲開始生長時,要每天定期檢查,如發現黃、綠、橘紅、黑色雜菌時,要及時揀出清理。尤其是塑料袋菌種,檢查工作到菌絲長滿為止。培養室切忌陽光直射,但也不要完全黑暗;注意通風換氣,室內保持清潔,空氣相對濕度不要超過65%;同時菌種瓶、袋不要堆疊過高,瓶間要有空隙,以防溫度過高造成菌絲衰老,生活力降低。特別是對加溫的培養室要注意:一要保持室內溫度的穩定,因在溫差較大的情況(特別是母種培養)會形成冷凝水,而使菌絲倒伏變黃。有條件的話,可根據菇類的菌絲生長對溫度的要求,按品種分開放在不同溫度的培養室(箱)內培養。同時要注意經常調換原種、栽培種排放的位置以使同一批菌種菌絲生長一致。二要注意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影響菌絲生長。
⑩ 食用菌的種植方法
一、 菌種製作的基本設備 1、 食用菌菌種製作的工藝流程 培養料的貯備和預處理------- 容器、工具的洗滌------ 配料、培養基製作------ 滅菌------ 冷卻------ 接種------ 培養------- 貯存 2、 基本設施 ① 廠房:② 原料庫③原料預處理場地④ 洗滌室:5配料室⑥ 滅菌室⑦ 接種室⑧ 化驗室 ⑨ 培養室⑩貯存室 二、 純種分離 菌種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基內菌絲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1、 孢子分離法:屬有性繁殖。對於香菇、平菇異宗結合的菇類,為避免產生單孢不孕現象,必須採用多孢分離法。單孢分離法主要用於雜交育種的研究。 ⑴ 種菇的選擇和處理 種菇選擇的標准:必須純正,具有本菌株性狀,發育健壯,無病蟲害,成熟度適當。種菇選定後,首先除去附著在菇體表面的雜物,如蘑菇、草菇可用0.1%升汞浸泡消毒2-3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漂洗3次,以洗除表面附著的葯物,最後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香菇、平菇可用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 (2)多孢分離法 ① 整菇播種法② 鉤懸法③ 貼附法 4菌褶上抹取孢子法⑤ 孢子印分離法 ⑥ 空中孢子捕捉法 (3)單孢子分離法 一般採用方法:平板稀釋法、連續稀釋法、毛細管法等。 2、 組織分離法 (1) 子實體分離法(2)菌核分離法(3)菌索分離法:對一些不易找到子實體及菌核的菌類 3、基內菌絲分離法 對於子實體只有在特定的季節下出現,平時不易採到,或子實體小而薄或呈膠質狀態(1)菇木(或耳木)分離法 在食用菌繁殖旺盛期 (2) 代料基質分離法 分離前,選擇一批子實體發生早、產量高、菇體尚幼嫩且生活力強而無病蟲害的栽培袋,待子實體將近成熟時,去掉子實體,然後用75%酒精將培養袋進行消毒後,在培養料下1.5cm處挑取0.3cm的培養料小方塊組織,接入試管培養基的中央,置於恆溫下培養。 3、 土中菌絲分離法: 用於採集生長在土中的菇類菌絲體 三、制種技術 採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和基內菌絲分離等方法分離培養而獲得的純菌絲,經過原種的擴大培養和母種、栽培種的製作,即可作為食用菌生產用的菌種。 1、 菌種的類型 母種、原種、生產種 2、 培養基的種類 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半合成培養基 3、 原種製作 從擔孢子或菇體組織直接分離培養獲得的原種或引進的原種 4、 母種及生產種製作 將原種菌絲體移植到由糞、草、木屑、棉籽殼或麥粒等原料配製成的培養基上,而製成的菌種稱母種。將母種再擴大繁殖製成的菌種,稱栽培種或生產種。 5、 培養基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瓊脂培養基採用1.05kg/cm2 壓力,溫度121℃ ,滅菌45-60分鍾;母種和栽培種固體培養基採用1.2-1.5kg/cm2 壓力,溫度123-129℃ ,滅菌1-1.5 小時。 (2) 常壓蒸汽滅菌 6、 接種室消毒滅菌 熏蒸消毒法:甲醛與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法 (2)紫外線消毒:(3)石碳酸滅菌 7、 接種 在無菌條件下,將原種或母種菌種移接到經過嚴格滅菌的培養基上,稱為接種。 8、 菌種培養 (1)原種培養 接種後的試管原種,置於25℃左右的恆溫箱中培養,經過2-3天即可檢查生長情況,純潔菌種經過7-15天的培養,原種菌絲即可長滿斜面培養基。 (2)母種及栽培種培養 栽培種接種後置於25℃左右的培養室內培養。當菌種瓶中菌絲體伸入培養基的1/3時,培養室內的溫度可降低2-3℃,以避免菌絲生長代謝加強,料溫上升而引起高溫障礙。培養室內保持60-70%的空氣相對濕度。一般經過20-40天的培養,菌絲即可擴散生長到整個培養基,再經過7-10天即可培養出優質的菌種。 四、菌種保藏方法及復壯技術 1、 菌種保藏方法 菌種保藏的基本手段是採用低溫、冷凍、乾燥、減少供氧量等方法,終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謝強度,使之處於休眠狀態。 (1) 斜面低溫保藏法:保藏時間不長。(2) 液體石蠟保藏法:保藏期限可達3-5年。 (3)濾紙保藏法:保藏期限可達2-5年。(4)真空冷凍乾燥保藏法:保存時間可達數年(5)液態氮超低溫保藏法:近年國際流行的新技術。 2、 菌種復壯技術 提純復壯。主要有組織分離法及菌絲體復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