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麼食物可以養肝
有什麼食物可以養肝?美國《健康》雜志邀請多位專家,總結出以下幾種食物。
1、核桃。
天氣轉暖,人體的新陳代謝進入旺盛期,這種變化導致體內激素水平發生波動,所以很多人春天容易出現失眠、情緒低落、沖動、焦慮、工作效率降低等問題。美國耶魯大學預防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卡茨博士表示,愛吃核桃的人,體內色氨酸水平更高。色氨酸堪稱天然情緒調節劑,有益穩定情緒和緩解壓力,改善心情。
2、蘆筍。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專家大衛· 密斯考倫博士表示,蘆筍富含葉酸,對神經遞質多巴胺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至關重要,這兩種物質對情緒調節十分關鍵。
3、蒜苗。
春天忽冷忽熱,人很容易被流感偷襲。美國佛羅里達州營養師塔拉·季杜思博士表示,跟大蒜一樣,蒜苗中也富含大蒜素,具有強大的殺菌抑菌能力,能有效預防流感、腸炎等疾病。
4、雜豆。
春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是減肥的好時機。美國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馬吉婦女醫院減肥外科醫生約瑟夫·科勒拉博士表示,想減肥,多吃豆。紅豆等澱粉類雜豆富含膳食纖維,飽腹感較強,有助預防便秘。雜豆中的蛋白質還可以激活大腦“飢餓中心”的“我很滿足”信號,想減肥的人可以常吃。
10、蘑菇
種類較多,現多為人工培植,包括菜蘑、口蘑、香菇等,同為蕈類。性平、味甘,含多糖類、維生素類、蛋白、脂肪和無機鹽等。實驗證明其多糖有調節免疫、抗腫瘤的作用,肝病病人宜常食用之。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時春回大地,萬物生機勃勃,體內陽氣回升,正是調養身體的大好時機。春季養肝,調暢情志。
依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與“春”相應,象徵萬物勃發。因此,春天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在人體中,肝屬木,性喜條達通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具有調暢情志的功能。
春季陽氣初升,宜順應春季上升之氣,令精神也舒展放鬆,不要總是“緊綳綳”。而且,中醫學認為肝是“剛臟”,易亢易逆,又被稱為“將軍之官”。
所以,春季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並及時進行宣洩,可防肝氣郁結。《壽親養老新書》里載有十樂: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蘸、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學學古人的“十樂”,對春天養肝大有裨益。
Ⅱ 宣城的特色小吃是什麼
胡適一品鍋
安徽省傳統名菜,屬於徽菜系,發源於安徽省績溪縣上庄。口味:咸鮮微辣,鮮嫩可口。現在績溪一品鍋已經成為徽菜的代表菜品。
績溪撻餜
績溪撻餜,是績溪當地民間的一種普通麵食,也被戲稱為中國的披薩餅。績溪撻餜入口芳香、硬軟適中,獨具地方特色。
因為餡料的不同還各具其味,乾菜、鮮菜都可以作為餡料包入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香椿、蘿卜絲、黃豆粉。撻餜現在不再做為主食,而是作為績溪的一種小吃、早點,除了傳統的餡料,還增加了腌菜、南瓜、韭菜等各種口味,安徽人家酒店成功的沿襲了這一經典傳統口味,並將其推廣至千千萬萬顧客的餐桌。
績溪炒粉絲
績溪炒粉絲是績溪當地傳統宴席「九碗六」「十碗八」的主菜之一,所用粉絲是當地的紅薯粉絲。績溪出產的紅薯品質優良,澱粉含量高,口感甜,製成的粉絲晶瑩剔透、彈性十足。搭配當地的干筍、豆乾和提鮮的韭菜,味道十足。在外經商的徽商就算吃再多的珍饈美味,念念不忘的還是自家飯桌上的這道徽州味道。
水陽臭干
在宣城人心中,水陽乾子以其營養美味,深受宣城人民的喜愛;水陽乾子更是宣城人生活中一道樂以為見、習以為常的桌上美食。在宣州區水陽鎮,水陽乾子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項重要產業。水陽乾子的生產歷史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在宣城以及周邊蕪湖等城市的菜市場里只要提到乾子,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水陽乾子。
Ⅲ 《芥子園畫譜》前面幾頁「畫學淺說」「六法」「三病」等一系列文字內容有沒有白話詳說
沒有白話詳說,已接近白話。
芥子園畫譜
青在堂畫學淺說
鹿柴氏曰:論畫或尚繁,或尚簡,繁非也,簡亦非也,或謂之易,或謂之難,難非也,易亦非也,或貴有法,或貴無法,無法非也,終於有法更非也。唯先矩度森嚴,而後超神盡變,有法之極歸於無法,如顧長康之丹粉灑落,應手而生綺草,韓斡之乘黃獨擅,請畫而來神明,則有法可,無法亦可,唯先埋筆成冢,研鐵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後嘉陵山水。李思訓屢月始成,吳道元一夕斷手,則曰難可,曰易亦可,惟胸貯五嶽,目無全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馳突董巨之藩籬,直躋顧鄭之堂奧,若倪雲林之師右丞,山飛泉立,而為水凈林空,若郭恕先之紙鳶放線,一掃數丈,而為台閣牛毛蠶絲,則繁亦可,簡亦未始不可,然欲無法必先有法,欲易先難,欲練筆簡凈必入手繁縟,六法,六要。六長,三病,十二忌,蓋可忽乎哉!
六法
南齊謝赫曰氣運生動,曰骨法用筆,曰應物寫形,曰隨類寫彩,曰經營位置,曰傳摸移寫,骨法以下五端可學而成,氣運必在生知。
六要六長
宋劉道醇曰,氣韻兼力一要也,格制俱老二要也,變異合理三要也,彩繪有澤四要也,去來自然五要也,師學舍短六要也。
粗鹵求筆,一長也,僻澀求才,二長也,細巧求力,三長也,狂怪求理,四長也,無墨求染,五長也,平畫求長,六長也。
三病
宋郭若虛曰:三病,皆系用筆。一曰板,板者,腕弱筆痴,全虧取與,物狀平褊,不能圓渾。二曰刻,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三曰結,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
十二忌
元饒自然曰:一忌布置拍密;二忌遠近不分;三忌山無氣脈;四忌水無源流;五忌境無夷險;六忌路無出入;七忌石只一面;八忌樹少四枝;九忌人物傴僂;十忌樓閣錯雜;十一忌滃淡失宜;十二忌點染無法。
三品
夏文彥曰: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未知,神品;筆墨超絕,傳染得宜,意趣有異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是規矩者,謂之能品。
鹿柴氏曰:此述成論也,唐朱景真於三品之上,更增逸品。黃休復作先逸而後神妙,其意則祖於張彥遠,彥遠之言曰,失於自然而後神,失於神而後妙,失於妙而後謹細,其論顧奇矣!但畫至於神能事已畢,只有不自然者,逸則自應置三品之外,豈可於妙能議優劣?若失於謹細,則成無非無刺,媚俗容悅而為,畫中之鄉願與媵妾,吾無取焉?
分宗
禪有南北,二宗於唐始分,畫家亦有南北,二宗亦於唐始分,其人實非南北也,北宗則李思訓父子,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伯驌,以至馬遠、夏彥之。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澹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後馬駒雲門也。
重品
自古以文章名世,不必以畫傳。而深於繪事者,代不乏人,茲不能具載,然不惟其畫,惟其人,因其人,想見其畫。令人亹亹起仰止之思者,漢則張衡、蔡邕;魏則揚修;蜀則諸葛亮;晉則嵇康、王羲之、王廙、王獻之、溫嶠;宋則逺公;南齊則謝蕙連;梁則陶弘景;唐則廬鴻;宋則司馬光、朱熹、蘇軾而已。
成家
自唐宋荊、關、巨、董以異代齊名,成四大家後,而至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為南渡四大家,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為元四家,高彥敬、倪元鎮、方方壺,雖屬逸品,亦卓然成家,所謂諸大家者,不必分門立戶而門戶自在,如李唐則遠法,思訓、公望則近守董源,彥敬則一洗宋體,元鎮則首冠元人,各自春秋,赤幟難拔,不知諸家肖子,今日屬誰?
能變
人物自顧、陸、展、鄭以至僧繇、道、元一變也,山水則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痴黃鶴又一變也。
鹿柴氏曰:趙子昂居元代而猶守宋規,沈啟南本明人而儼然元畫,唐王洽若預知有米氏父子而若潑墨之關鑰先開,王摩詰若逆料有王蒙而渲澹之衣缽早具,或創於前,或守於後,前人恐後人之不善變而先自變焉,或後人更恐後人之不能善守而堅自守焉,然有膽不變者亦有識。
計皴
學者必須潛心畢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學既成,心手相應,然後可以雜采旁收,自出爐冶,陶鑄諸家,自成一家。後則貴於渾忘,而先實貴於不雜。約略計之:
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雲頭皴、雨點皴、彈渦皴、荷葉皴、礬頭皴、骷髏皴、鬼皮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更有披麻而雜雨點,荷葉而攪斧劈者。至某皴創自某人某人馬牙皴,師法於某,余已具載於山水分圖之上,茲不贅。
釋名
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曰斡。淡以銃筆橫卧惹而取之曰皴。再以水墨三四而淋之曰渲。以水墨袞同澤之曰刷。以筆直往而指之曰捽。以筆頭特下而指之曰擢。擢以筆端而注之曰點;點施於人物,亦施於苔樹。界引筆去謂之曰畫;畫施於樓閣,亦施於松針。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成煙光,全無筆墨蹤跡曰染。露筆墨蹤跡而成雲縫水痕曰漬。瀑布用縑素本色,但以焦墨暈其旁曰分。山凹樹隙,微以淡墨滃溚成氣,上下相接曰襯。
說文曰:「畫畛也,象田畛畔也。」釋名曰:「畫掛也,以彩色掛象物也。」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間崖下曰岩,路與山通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夾水曰澗,山下有潭曰瀨,山間平坦曰坂,水中怒石曰磯,海外奇山曰島,山水之名,約略如此。
用筆
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雲影明晦,即謂之無墨。王思善曰:「使筆不可反為筆使。」故曰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
凡畫有用畫筆之大小蟹爪者,點花染筆者,畫蘭與竹筆者,有用寫字之兔毫湖穎者,羊毫雪鵝柳條者,有慣倚毫尖者,有專取禿筆者,視其性習,各有相近,未可執一。
鹿柴氏曰:「雲林之仿關仝,不用正峰,乃更秀潤,關仝實正峰也。李伯時書法極精,山谷謂其畫之關鈕,透入書中,則書亦透畫中矣。錢叔寶游文太史之門,日見其搦管作書,而其畫筆益妙。夏詠與陳嗣初王孟端相友善,每於臨文,見草,而竹法愈超。與文士熏陶實資筆力不少。又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徐文長醉後拈寫字敗筆,作拭桐美人,即以筆染兩頰。而豐姿絕代,轉覺世間鉛粉為垢,此無他蓋其筆妙也。用筆至此,可謂珠撒掌中,神遊化外。書與畫均無歧致。不寧惟是,南朝詞人直謂文為筆。沈約傳曰:「謝元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庾肩吾曰:「詩既若此,筆又如之。」杜牧之曰:「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夫同此筆也,用以作字作詩作文,俱要抓著古人癢處,即抓著自己癢處。若將此筆,作詩作文與作字畫,俱成一不痛不癢,世界會須早斷此臂,有何用哉?」
用墨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潑墨審成畫。夫學者必念惜墨潑墨四字於六法三品,思過半矣。
鹿柴氏曰:大凡舊墨,只宜書畫紙,仿舊畫,以其光芒盡斂,火氣全無,如林逋、魏野具屬典型久宜並席,若將舊墨,施於新繒,金箋金筆之上,則翻不若新墨之光彩直射,此非舊墨之不佳也,實以新楮繒難以相受,有如置深山有道之淳古衣冠於新貴暴富座上,無不掩口胡慮臭味何能相人,余故謂舊墨留書,舊紙新墨,用畫新繒金楮,且可任意揮灑,不必過惜耳。
重潤渲染
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救,漸用濃墨者為上,董源坡腳下多碎石,乃畫建康山勢,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石著色要重,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中有雲氣,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夏山欲雨,要帶水筆暈開,山石加談螺青於磯頭更覺秀潤,以螺青入墨或藤黃入墨畫石,其色亦浮潤可愛。冬景借地為雪,以薄粉暈山頭,濃粉點苔,畫樹不用更重,乾瘦枝脆,即為寒林,在用談墨水重過加潤之,則為春樹。
凡畫山著色與用墨,必有濃淡者,以山必有雲影,有影處必晦,無影有日色處必明,明處淡,晦處濃,則畫成儼然雲光日影浮動於中矣!
山水家畫雪景多俗,嘗見李營丘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處,全用粉填,亦一奇也。
凡打遠山,必先香朽其勢,然後以青以墨一一染出,處一層色淡,後一層略深,最後一層又深,蓋愈遠者得雲氣愈深,故色愈重也。
畫橋梁及屋宇須用淡墨潤一二次,無論著色與水墨,不潤即淺薄。王叔明畫有全不設色,只以赭石淡水潤松身,略勾石廓,便風采絕倫。
天地位置
凡經營下筆,比留天地,何謂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主意定景,窺見世之初學,據爾把筆,塗抹滿幅,看之添塞人目,已覺意阻,那得取重於賞鑒之士?
鹿柴氏曰:徐文長論畫,以奇峰絕壁,大小懸流,怪石蒼松,幽人羽客,大抵以墨汁淋漓,煙嵐滿紙,曠如無天,密如無地為上。此語似與前論未合,曰:文長乃瀟灑之士,卻於極填塞中具極空靈之致,夫曰:曠若曰密,如於字縫早逗露矣。
破邪
如鄭癲仙、張復陽、鍾欽禮、蔣三松、張平山、汪海雲、吳小仙,於屠赤水畫箋中,直斥之為邪魔,切不可使此邪魔之氣繞吾筆端。
去俗
筆墨間寧有稚氣毋有滯氣,寧有霸氣毋有市氣,滯則不生,市則多俗,俗猶不可侵染,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學者其慎旃哉。
設色
鹿柴氏曰:天有雲霞,爛然成錦,此天之設色也;地生草樹,斐然有章,此地之設色也;人有眉目唇齒,明皓紅黑,錯陳於面,此人之設色也;鳳擅苞,雞吐綬,虎、豹炳蔚其文,山雉離明其像,此物之設色也;司馬子長援據《尚書》、《左傳》、《國策》諸書,古色燦然,而成《史記》,此文章家之設色也;犀首張儀,變亂黑白,支辭博辨,口橫海市,舌卷蜃樓,務為鋪張,此言語家之設色也。夫設色而至於文章,至於言語,不惟有形,抑且有聲矣。嗟乎!大而天地,廣而人物,麗而文章,贍而言語,頓成一著色世界矣!豈惟畫然。即淑躬處世有如所謂倪雲林淡墨山水者,鮮不唾面,鮮不噴飯矣。居今之世,抱素其安施耶?故即以畫論,則研丹攄粉,稱人物之精工;而淡黛輕黃,亦山水之極致。有如雲橫白練,天染朱霞,峰矗曾青,樹披翠廚,紅堆谷口,知是春深,黃落車前,定為秋晚,豈非胸中備四時之氣,指上奪造化之工,五色實令人目聰哉!
又曰:王維皆青綠山水,李公麟盡畫白描人物,初無淺絳色也,昉於董源,盛於黃公望,謂之曰吳裝,傳至文、沈,逐成專尚矣。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勾出大概。王蒙多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石勾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石青
畫人物可用滯笨之色,畫山水則惟事輕清。石青只宜用所謂梅花片一種,以其形似,故名。取置乳缽中,輕輕著水乳細,不可太用力,太用力則頓成青粉矣。然即不用力,亦有此粉,但少耳,研就時傾入磁盞,略加清水攪勻,置少傾,將上麵粉青撇起,謂之油子。油子只可作青粉,用著人衣服。中間一層是好青,用畫正面青綠山水。著底一層,顏色太深,用以嵌點夾葉及襯絹背。是之謂頭青、二青、三青。凡正面用青綠者,其後比以青綠襯之,其色方飽滿。
有一種石青,堅不可碎者,以耳垢少許彈入,便研細如泥。墨多麻亦用此出儼棲幽事。
石綠
研石綠亦如研石青,但綠質甚堅,先宜鐵椎擊碎,再入乳缽內,用力研方細,石綠用蝦背者佳,亦水飛三種,分頭綠二綠三綠,亦如用石青之法。青綠加膠,必須臨時,以極清水投入蝶內,再加清水溫火上略溶用之,用後即宜撇去膠,水不可存之於內以損青綠之色,撇法用滾水少許,投入青綠內,並將此蝶子安滾水盆內,須淺不可沒入,重湯頓之,其膠自盡浮於上,撇去上面清水則膠盡矣,是之謂出膠法。若不出盡,則次遭取用,青綠便無光彩。若用則臨時再加新膠水可也。
硃砂
用箭頭者良,次則芙蓉疋砂。投入乳缽中研極細,用極清膠水同清滾水傾入盞內,少頃將上面黃色者撇一處,曰朱標,著人衣服用,中間紅而細者,是好砂,又撇一處,用畫楓葉欄楯寺觀等項,最下色深而粗者,人物家或用之,山水中無用處也。
銀朱
萬一無硃砂,當以銀朱代之,亦必有標朱,帶黃色者,水飛用之,水花不入選。
珊瑚朱
唐畫中有一種紅色,歷久不變,鮮如朝日,此珊瑚屑也,宣和內府印色,亦多用此,雖不經用,不可不知。
雄黃
揀上號通明雞冠黃,研細水飛之法,與硃砂同,用畫黃葉與人衣,但金上忌用,金箋著雄黃,數月後即燒成慘色矣。
石黃
此種山水中不甚用,古人卻亦不發,妮古錄載石黃用水一碗,以舊席片覆水,碗上置灰,用炭火煅之,待石黃紅如火,取起置地上,以碗覆之,候冷細研調,作松皮及紅葉用之。
乳金
先以素盞稍抹膠水,將枯撤金泊,以手指蘸膠一一粘如,用第二指團團摩搨,待干,粘碟上,再將清水滴許,搨開屢干屢解,一極細為度,再用清水將指上,及碟上一一洗凈,俱置一碟中以微火溫之,少頃金沈,將上黑色水盡行傾出,曬干,碟內好金,臨用時稍稍加極清薄膠水調之,不可多,多則金黑無光,又法將肥皂核內剝出白肉,溶化作膠,似更清。
傳粉
古人率用蛤粉法,以蛤蚌殼煅過,研細,水飛用之,今閔中下四府堊壁,尚多用蚌殼灰,以代石灰,猶有古人遺意,今則畫家,概用鉛粉矣,其制以鉛粉將手指乳細,醮極清膠水於碟心摩擦,待摩擦乾,又醮極清膠水,如此十數次,則膠粉渾溶,搓成餅子,粘蝶一角曬干,臨用時以滾水洗下,再清清滴膠水數點,撇上面者用,下者拭去,研粉必須手指者,以鉛經人氣,則鉛氣易耗耳。
調脂
諺雲:藤黃莫入口,胭脂莫上手,以胭脂上手,其色在指上經數日不散,非用醋洗不退,須用福建胭脂,以少許滾水略浸,將兩筆管如染坊絞布法,絞出濃汁,溫水頓干用之。
藤黃
本草釋名:載郭義恭廣志,謂岳鄂等州,崖間海藤花葉敗落石上,土人收之,曰沙黃,就樹采拮,曰臘黃,今訛為銅苗,為蛇矢,謬也。又周達觀直獵記雲:黃乃樹脂,番人以刀斫樹,脂滴下次年收之者,其說雖與郭異,然皆言草木花與汁也,從無蟒蛇矢之說,但氣味酸,有毒,蛀牙齒,貼之即落,舔之舌麻,故曰莫入口耳。當揀一種如筆管者,曰筆管黃,最妙。
舊人畫樹,率以藤黃水如墨內,畫枝幹,便覺蒼潤。
靛花
福建者為上,今日棠邑產者亦佳,以漚藍不在土坑,未受土氣,且少石灰,故色迥異他產,看靛花法,須揀其質極輕,而青翠中有紅頭泛出者,將細絹篩濾去草屑,茶匙少少滴水,如乳缽中,用椎細乳,干則再加水,潤則又為擂,凡靛花四兩,乳之必須人力一日,始浮出光彩,再加清膠水,洗凈乳杵缽,盡傾入巨盞內澄之。將上面細者撇起.盞底色粗而黑者.當盡棄去。將撇起者置烈日中,一日曬干乃妙。若次日則膠宿矣。凡制他色,四時皆可。獨靛花必俟三伏,而畫中亦惟此色用處最多,顏色最妙也。
草綠
凡靛花六分,和藤黃四分,即為老綠,靛花三分,藤黃七分,即為嫩綠。
赭石
先將赭石揀其質堅而麗者為妙,有一種硬如鐵與爛如泥者,皆不人選。選以小沙盆水研細如泥,投入極清膠水,寬寬飛之,亦取上層,底下所澄,粗而色慘者棄之。
赭黃色
藤黃中加以赭石,用染秋深樹木葉彩色蒼黃,自與春之嫩葉淡黃有別,如著秋景中,山腰之平坡,草間之細路,亦當用此色。
老紅色
著樹葉中丹楓鮮明烏柏冷卻,則當純用硃砂,如柿栗諸夾葉,須用一種老紅色,當於銀朱中加赭石著之。
蒼綠色
初桑木葉,綠吹變黃,有一種蒼老暗淡之色,當於草綠中加赭石用之,秋初之石坡土徑,亦用此色。
和墨
樹木之陰陽、山石之凹凸處,於諸色中陰處凹處處,俱宜加墨,則層次分明,有遠近向背矣。若欲樹石蒼潤,諸色中盡可加以墨汁,自有一層陰森之氣,浮於丘壑間。但硃色只宜淡著,不宜和墨。
余將諸件重滯之色,分羅於前,而以赭石靛花清靜之品,獨殿於後者,以見赭石靛花二種,乃山水家日用尋常有賓主之誼焉,丹砂石黛猶如峩冠博帶揖讓,雍容安得不居前席?有師行之法焉,凡出師以虎賁前功,羽扇幕後,則丹砂石黛皆虎賁也,又有德充之符馬滓穢日以去清虛日以來,則赭石靛花又居清虛之府藝也,而進乎道矣。
絹素
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周昉韓干後,方以熱湯半熟,入粉,槌如銀板,故人物精彩入筆。今人收唐畫,必以絹辨。見文粗,便雲不是唐,非也。張僧畫、閻本立畫,世所存者皆生絹。南唐畫皆粗絹,徐熙絹或如布。宋有院絹,勻凈厚密,有獨梭絹,細密如紙,闊至七八尺,元絹類宋,元有密機絹,亦極勻凈,蓋出吾禾魏塘密家,故名,趙子昂盛子昭多用明絹內府者,亦珍等宋織。
古畫絹淡墨色,卻又一種古香可愛,破處必有鯽魚口,連有三四線,不直裂也,直裂者偽矣。
礬法
絹用松江織者,不在銖兩重,只揀其極細如紙,而無跳線者,粘幀子之上左右三邊,幀下以竹簽簽之,以細繩交互纏幀,待上礬後,扯平無凹無偏,如絹長七八尺,則幀之中間宜上一撐棍,凡粘絹必挨大幹方可上礬,未乾則絹脫矣,礬時排筆無侵粘邊,侵亦絹脫矣,即候干不侵粘處,因梅天吐水,而絹欲脫,則急以礬摻邊上,又萬一侵邊而有處欲脫,則急以竹削鼠壓釘釘之,礬法,夏月每膠七錢,用礬三錢。冬月每膠一兩,用礬三錢。膠須揀極明而不作氣者,近日廣膠,多如麩面假造,不堪用。礬須先以冷水泡化,不可投熱膠中,投入便成熟礬矣。凡上膠礬,必須作三次,第一次須輕些,第二次飽滿,而青青之上,第三次則以極清為度,膠不可太重,重則色堵,而畫成多冰裂之憂,礬不可太重,重則絹上起一層白鋪,畫時滯筆,著色無光落,絹背襯處亦然,礬時幀子宜立起,排筆自左而右,一筆挨一筆橫刷,刷宜勻,不使其漬處,一條一條,如屋漏痕,如此細心礬成,即不畫亦屬雪凈江澄,殊可締玩,若畫遇稍粗之絹,則用水噴濕,石上槌眼匾,然後上幀子礬。
紙片
澄心堂宋紙及宣紙,舊庫疋紙楚紙皆可以任意揮毫,濕躁由我,惟宣紙中一種鏡面光,及數揭而粗且薄之高麗紙,雲南之砑金箋,與近日之灰重水性多之時則為紙中奴隸,遇之,即作蘭竹,猶屬違心也。
點苔
古人畫多有不點苔者,苔原設以蓋皴法之慢亂,既無慢亂,又何須挖肉做瘡,然即點苔,亦須於著色諸,一一告竣之後,如叔明之渴苔,仲圭之攢苔,亦自不苟也。
落款
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耳,至倪雲林字法遒逸,或詩尾用跋,或跋後系詩,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筆法灑落,徐文長詩歌奇橫,陳白陽題志精卓,每侵畫位翻多寄趣,近日俚鄙匠習,宜學沒字碑為是。
練碟
凡顏色碟子,先以米泔水溫溫煮出,再以生薑汁及醬塗底下,入火煨頓,永保不裂。
洗粉
凡畫上用粉處微黑,以口嚼苦杏仁水洗之,一二遍即去。
揩金
凡金箋金扇上,有油不可畫,以大絨一塊揩之,即受墨矣。用粉揩固去油,但終有一層粉氣,亦有用赤石脂者,終不若大絨之為妙也。
礬金
凡金箋起難畫,及油滑膠滾,畫不上者,但以薄薄輕礬水刷之,即好畫矣。如好金箋畫完時,亦當上以輕礬水,則付裱無件裂、粘起之患。
往余侍櫟下先生,先生作近代畫,人傳亦曾聞道於盲,有所商榷,余退而成畫董狐一書,自晉唐以迄昭代,或人系一傳,或傳列數賢,客有指為畫海者,尚剞劂有待,茲特淺說俾初學耳,然後坡不惜筆舌誘掖不惟讀書之士,見而瞭然盡理,即丹青之手,見而皇然讀書客,曰:此有苗格也,余急掩其口,時已未古,重陽新亭客櫵識。
Ⅳ 唐朝記錄文字的工具很多,除了用竹簡還用什麼寫字
唐朝用紙有:硬黃紙、硬白紙、粉蠟紙、金銀花紙(金花紙、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砑花紙(又稱花簾紙或紋紙)、黃白麻紙、藤紙、大模紙、薄白紙、宣紙、硬黃紙、竹箋、滑薄紙等。
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砑花水紋紙魚子箋、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1、硬黃紙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
2、硬白紙
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
3、金銀花紙
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
4、砑花紙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
5、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
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6、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
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川的滑薄紙。
(4)澄心粉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父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
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
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
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Ⅳ 宣紙中的蟬衣是生宣還是熟宣
蟬衣是熟宣。
熟宣品種較多,有「檳榔」、「蟬羽」、「「蟬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等多種。
唐代名貴一時的「澄心堂紙」、「薛濤箋」和「金花箋」,即是在生宣紙上用重礬加工製成的「熟宣」。熟宣是生宣紙經上礬、塗色、灑金、印花、塗蠟、灑雲母等製成的。熟宣紙加工方便,製作簡單,容易掌握。熟宣也有用蛋青或豆漿制過的。
宣紙保護范圍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關於推薦涇縣列為宣紙原產地域的函》提出的地域范圍為准,為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現轄行政區域。
(5)澄心粉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宣紙的歷史淵源
唐天寶年間,在全國各地運到京城長安的進貢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紙、筆」等貢品,這說明當時宣城郡已生產紙、筆。
宋元,曹氏一支輾轉遷徙到安徽涇縣小嶺後,開始了全面系統地以青檀皮為原料製作「宣紙」的歷程。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由皇室監制的「宣紙」加工紙的出現。
截至2015年底,涇縣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宣紙和書畫紙生產企業,獲得宣紙生產資質的15家,年產宣紙約800噸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熟宣
網路-宣紙
Ⅵ 維生素C的泡騰片能每天吃嗎
維生素C作為人體必需的維生素之一,服用它可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防止感冒病毒的入侵,服用維生素C泡騰片不僅口感良好,還能夠幫助減輕感冒症狀,縮短感冒病程。 一般說來,每日30毫克維生素C即可滿足代謝需求,100毫克已是葯理劑量,考慮到它易被破壞的特點,我國成人應補充維生素C的標準是:成年男性每日需要75毫克,女性70毫克,孕婦100毫克,乳母160毫克。當人體受到感染或有其它炎症,對維生素C需求增高時服之有效,但不是多多益善。長期大量服用,由於人體的生理調節作用已適應了高濃度的維生素C,一旦停服,除出現晨起牙齦出血,重則皮下瘀斑等症狀外,還有以下弊端: 1.大劑量的維生素C在體內被分解成的最終產物為草酸及二氧化碳,草酸在尿中生成的草酸鹽,極易形成結石。 2.能促進動脈硬化,且服用維生素C的劑量越大,動脈壁增厚的速度越快。若服用者同時吸煙,其增厚的速度則更明顯。 3.過量的維生素C還能破壞淋巴細胞及阻礙白細胞的吞噬作用。 維生素C泡騰片是用維生素C、澱粉及食用香精製成,內含維生素C1000毫克。感冒時不要長期服用服用維生素C泡騰片,應該是一日一次,3~5天為宜。另外,用溫水沖維生素C泡騰片,維生素C才不含遭到破壞,由於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如果用超過80℃以上的水沖服,會使維生素C遭到破壞。 維生素泡騰片的適應人群: 1.血脂高的人群。 2.過度腦力、體力勞動的群體。 3.不經常食用蔬菜水果的人群。
Ⅶ 紙是怎麼做的
用植物纖維製造。
紙,用植物纖維製造,是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非編制物。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莎草紙」並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這樣製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Ⅷ 形容吃的古詩詞
1、東坡肉:蘇軾貶官黃州時,寫下《豬肉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2、羊肉泡饃:蘇軾寫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古代稱羊肉泡饃為羊羹。
3、腌篤鮮:金農有詩:「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稜稜;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腌篤鮮是江浙一帶著名的本幫菜.
4、種菜烹調:宋人有詞:「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黃齏(讀jī音,指酸菜)。肥蔥細點,香油慢煼(同炒),湯餅如絲。早晚一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痴。」這是描寫在自家菜園自得其樂的畫面,其樂融融,令人嚮往。
5、撒子:陸游在《劍南詩稿》中曰:「陌上鞦韆喧笑語,擔頭粔籹簇青紅。」 粔籹讀jù nǚ音,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撒子,由中原傳到東莞後,為莞人喜愛並成為東莞傳統賀年食品之一。其中陸游所說「簇青紅」,說明人們還把部分糖環還加上花米紅染成好看的紅色以示喜慶。
6、刀削麵:民間有順口溜形容「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7、酸梅湯:清代的郝懿行寫得《都門竹枝詞》寫到「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老北京們在兒時常聽到手敲冰盞的清脆聲音,「泠泠有聲,清遠而瀏亮」,那是賣冰梅湯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熱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齒,如甘露灑心一般」。
8、驢打滾:北京傳統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紅糖豆沙餡製成,《燕都小食品雜詠》:「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9、煮干絲和水晶餚肉:說起揚州,除了傳說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風光,還有揚州大廚們引以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絲,將豆乾劈成片再切成絲的過程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俗語說揚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揚州人早晨去茶樓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絲。《望江南》詞中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畢堆細縷,熟銅煙袋卧長苗,燒酒水晶餚。」這首詞說得正是揚州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Ⅸ 請問紙的製造過程是什麼
紙的製造過程大體分為:原料處理、原料加工、抄制三步。
過程見圖:
知識點延伸: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