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灸能灸好眩暈症嗎灸哪裡
可以艾灸這些地方看看:百會穴、神闕穴、大陵穴、足三里、人中等。堅持艾灸,另外,艾條不要用那種雜質很多的,傷經絡,可以用長生鶴艾條,公認比較好的艾條了
② 頸性眩暈怎麼治
向您詳細介紹老年人頸性眩暈的治療方法,治療老年人頸性眩暈常用的西醫療法和中醫療法。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吃什麼葯。
一、西醫
1、治療
1.頸椎旋轉復位法 採用馮天有頸椎旋轉復位手法撥正偏歪棘突,使患椎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症狀和體征即可減輕或消失。
復位方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醫生站其背後,一手壓住患椎棘突的偏歪側,另一手抱住病人的右枕部,在牽引的同時旋轉頸部。當偏歪的棘突頂住壓棘突的拇指時,拇指輕輕向對側水平方向撥正偏歪的棘突,常可聽到「咔嗒」一響聲,即達到復位目的。老年人手法宜輕。
復位時的注意事項:
(1)年老體弱,婦女妊娠期,嚴重心、腎、肝、肺疾病者,應慎用。
(2)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禁用。
(3)伴有嚴重骨病,如頸椎結核、強直性脊椎嚴重骨脫鈣者,禁用。
復位後囑病者適宜休息,避免頸部過多活動,必要時佩帶頸圍。
2.按摩頸部軟組織
(1)按摩手法:
①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左右彈撥,起到分離粘連,疏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②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將移位的軟組織(韌帶、肌腱、肌纖維、神經)扶正,再順纖維方向按壓、復平,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適應生理功能。
③鎮定手法:在分筋、理筋手法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後,再用單拇指在患處靜壓10~20s,可使肌肉解痙、去痛。
(2)按摩部位:
①風池穴部位:此部位為上、下項線之間,為頭平棘肌、頭後大、小直肌、頭上斜肌、頭夾肌(骶棘肌),胸鎖乳突肌等的止點,是損傷好發部位。
②副神經:從胸鎖乳突肌下緣中點穿出,下行入斜方肌。
③胸鎖乳突肌肌腹。
④提肩胛肌的抵止腱,肩胛骨的內上角。
3.頸椎牽引 對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牽引重量6~12kg/次,1次/d,每次15~20min,10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需要,間隔3~5天繼續牽引。
4.理療 緩解肌肉痙攣,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常用超短波、紅外線等。
5.封閉 0.5%普魯卡因溶液8ml,潑尼松0.5ml頸椎後關節囊封閉,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
6.葯物
(1) 倍他司汀(鹽酸培他定):4mg,3次/d,口服。
(2)輸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川芎嗪160mg靜滴,1次/d,10次為1個療程。
7.手術治療 經各種保守治療無效者,骨質增生嚴重,頸椎管狹窄症等需手術治療。
8.擇優方案
(1)葯物治療:急性期適當用血管擴張劑,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鈉注射液500ml加曲克蘆丁(維腦路通)1.0g,1次/d,靜點,10天1個療程,配合維生素類葯物口服如維生素B1、B6等。
(2)頸部牽引、理療、按摩。
2、預後
主要防止意外摔傷,一般預後良好。
二、中醫
1、肝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葯:半夏10克、白術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3、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淤生新。
方葯: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
方葯: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5、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
方葯:人參15克(另煎兌人)、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6、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印堂、合谷(雙)、人中、安眠(雙)、太沖。配穴:惡心伴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里;耳鳴加翳風、聽宮、率谷、中渚。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鍾,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葯液體療法 現在一般都採用片劑。丸劑和一些西葯 治療.而恰恰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基於中老年人不利於吸收.採用合劑治療是最好的。如:天麻眩暈寧合劑.
③ 高血壓吃了降壓葯還一直在百會穴,眼部眩暈是什麼問題
病情分析: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稱眩暈.
指導意見:
1.高血壓病 :高血壓所致的眩暈多數是由於情緒變化,精神緊張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響 ,使血壓產生波動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濫用降壓葯 ,使血壓突然大幅下降 ,發生眩暈.
2.低血壓症 :低血壓眩暈也是非常多見的 ,特別是年輕人 ,容易反復發作.姿勢性低血壓眩暈則多見於中老年人 ,在起立或起床時突然眩暈 ,旋即消失 ,再做同樣動作時又覺眩暈.
3.動脈硬化症 :動脈硬化造成腦血栓附著可誘發腦缺血發作.這種腦缺血如果來自頸內動脈 ,就可出現浮動性眩暈和眼前發黑.
4.腦瘤 :發生在中樞前庭系的小腦,腦干易發生旋轉性眩暈.腦瘤引起的眩暈一方面是由於顱內壓增高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腦瘤的壓迫而致血循環障礙 ,使前庭神經核區及其通路直接或間接受損而造成眩暈.
5.腦血栓 :輕度的腦血栓可引起眩暈.這是因為動脈硬化造成動脈管腔內膜病變出現狹窄後 ,其遠端部分仍可通過自動調節 ,使血管阻力減低 ,並建立側支循環而維持「正常」的血流量 ,暫時不使腦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現頭暈或眩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6.貧血 :貧血容易引起腦缺氧而出現眩暈 ,惡性貧血眩暈尤為明顯 ,患者可因中樞神經系統缺氧 ,導致神經系統的器質性變化.因此 ,患者的運動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動感均可喪失 ,眩暈加重.
7.甲狀腺功能減退 :本病患者血壓低,心臟輸出血量減少,血流遲緩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現眩暈.此外 ,新陳代謝較低 ,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內耳 ,也可引起眩暈.
8.運動不足:有些人平時缺乏鍛煉,心肺功能較弱 ,如果突然劇烈運動 ,可出現頭暈.運動時間過長 ,體內營養物質耗損過多 ,血糖濃度降低 ,或者劇烈運動時 ,呼吸加快體內氧氣供應不足也易產生眩暈.
9 .內耳疾病 :耳源性眩暈常見者有美尼爾氏綜合征 ,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等.
10.某些葯物服葯期的不良反應.
生活護理:
西醫葯
(1)梅尼埃病 過去稱為美尼爾病
梅尼埃病 過去稱為美尼爾病,為最典型的內耳病引發的眩暈,其病理改變是內淋巴積水,發病以中年人多見,10歲以下小兒少見,老年以後發作逐漸減少.該病特點是反復發作性眩暈,伴有耳聾,耳鳴,耳悶為主要症狀,可伴有復聽,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等症狀;耳聾多為單側,早期有聽力波動,可恢復正常,約15-20%患者耳聾可波及對側耳;耳鳴多在眩暈發作前加重,早期伴隨眩暈緩解 耳鳴可消失,反復眩暈發作後耳鳴會經久不息.前庭功能檢查溫度試驗一般為患側半規管功能低下或消失.聽力測試為感音神經性聾,早期典型者為低頻感音神經性聾.如做耳蝸電圖,典型者應記錄到一個基底增寬的負相和電位,發作期患者-SP/AP≥40%.
急性發作期應卧床休息.東莨菪鹼0.6mg口服或肌注,每4~6小時1次,可以減輕胃腸道症狀;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能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對解除迷路積水有作用;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可抑制前庭系統,減輕症狀,安定2~5mg口服,每6~8小時1次,以解除焦慮.
發作次數頻繁,症狀嚴重,葯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破壞迷路或切斷前庭神經.
(2)其他類型的眩暈在進行病因治療(詳見有關章節)同時,應進行對症治療.
卧床休息.
可選用茶苯海明(暈海寧)50~100mg口服,每4~6小時1次或鹽酸敏克靜25mg口服,每日3次.
中醫葯
(1)肝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葯:半夏10克,白術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3)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淤生新.
方葯: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
方葯: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5)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
方葯:人參15克(另煎兌人),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6)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印堂,合谷(雙),人中,安眠(雙),太沖.配穴:惡心伴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里;耳鳴加翳風,聽宮,率谷,中渚.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鍾,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葯液體療法 現在一般都採用片劑.丸劑和一些西葯 治療.而恰恰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基於中老年人不利於吸收.採用合劑治療是最好的.如:天麻眩暈寧合劑.
3.飲食療法
(1)天麻燉豬腦:天麻10克,豬腦1個洗凈,同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服食.用於治肝陽上亢眩暈.
(2)五月艾煮雞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雞蛋2個,加水共煲熟服食.用於治血虛眩暈.
(3)羊頭黃芪湯:羊頭1個(包括羊腦),黃芪20克,水煎服食.用於治腎精不足眩暈.
頸性眩暈的治療 頸性眩暈又叫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多見於同時患有頸椎病和動脈硬化症的老年女性.人的大腦主要靠頸動脈和椎動脈供血,當脊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縮小時,會使椎動脈受到壓迫.一般人頭部旋轉時,椎動脈供血減少約三成.當有頸椎病同時伴有椎動脈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時,頭部旋轉很容易導致腦部嚴重供血不足,出現突然眩暈或視物旋轉,站立不穩症狀.有人則表現為惡心欲吐,在起床或卧床轉頭時頭暈加重,常被誤診認為患了美尼爾綜合征.頸性眩暈病人在頸椎棘突旁可有輕度壓痛;旋頸試驗呈陽性;頸椎側斜位片顯示骨質增生,椎間隙及椎間孔變窄.患者平時多伴有頸肩疼痛等頸椎病症狀.
目前對頸性眩暈的治療,多採用葯物,推拿,牽引等綜合療法.如在眩暈發作時,可使用血管擴裝劑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較重者可配合使用一些鎮靜止暈葯,還可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如果要採用推拿等物理治療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否則可能會因手法不當而加重病情,甚至發生危險.對於多發性眩暈,經葯物和非葯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頸性眩暈的主要措施是防止運動性損傷.對於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頸椎病患者來說,應當注意四不宜:不宜猛然轉頭,頸部運動幅度不宜過大,用力不宜過猛,不宜做旋轉頭頸的頸椎操.
④ 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
將艾炷做成小花生米或黃豆大,在百會穴上塗以萬花油 ,將艾炷置百會穴上,用線香點燃,待患者有灼熱感時,用准備好的一段清艾條將艾炷壓滅,讓熱力向四周放散。庄教授認為,百會在巔之正中,別名三陽五絡,屬督脈,艾炷灸百會可振復陽氣,補益腦髓,升清降濁,溫經活血,為治療眩暈之要穴,配以獨特的壓灸方法,更能振奮陽氣,散寒化濕,醒腦開竅。對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美尼爾氏綜合徵引起的眩暈效果較好,尤其對不明原因的眩暈其療效顯著。
⑤ 百會的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⑥ 眩暈症的穴位治療法
針灸主穴取督脈穴位百會、強間、腦戶本方法具有改善顱內供血不足,清腦開竅,升陽補氣,平衡陰陽的作用。
⑦ 百匯穴的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
【別名】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
【穴義】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
(1)百會。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於其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於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於此。
(2)頂中央穴。此指本穴位於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穴。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衛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穴。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傳前頂穴。
【功能作用】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⑧ 按什麼穴位治療眩暈症
您好,眩暈首先對頭部的百會、竅陰、角孫、翳風穴、頸部的天柱、風池、完骨等穴位位進行反復指壓,這些均是治療血液循環異常時不能缺少的位置,此外,還可以用力指壓肩井,心俞,肝俞,腎俞,鳩尾,中脘,肓俞穴,及反復指壓太溪,足三里,手三里,曲池穴等。平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緩解壓力,放鬆心情。
⑨ 治療「眩暈症」的良方啊!!!!SOS SOS
頭昏沉沉的--主要為清陽受寒濕困擾,清竅失養而成;治療:溫陽益氣,散寒滲濕,宣通清竅。建議:艾條1根,點著後對准百會穴吹灸。要點:雀啄灸或旋迴灸,以熱感傳遍頭腦為度。效果:立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