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干制食用菌抽樣方法

干制食用菌抽樣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2 23:53:31

Ⅰ 進行菌種質量檢測的常用方法哪些

1、直接觀察。對引進菌種觀察包裝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無破損,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無病蟲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發生變化。然後在瓶塞邊作深吸氣,聞其是否具備特有的香味。原種和栽培種可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其顏色和均勻度,並用手指捏料塊檢驗含水量是否符合標准。

2、顯微鏡檢驗。若菌絲透明,呈分枝狀、有橫隔、鎖狀聯合明顯,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種固有的特徵,則可認為是合格菌種。

3、觀察菌絲長速。將供測的菌種接入新配製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是優良菌種,否則即是劣質菌種。



優質菌種的標准

食用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優良菌種均有"純、正、壯、潤、香"的共性。其標準是:

1、菌種的純度要高,不能有雜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類似的菌種。

2、菌絲色澤要純正,多數種類的菌絲應純白、有光澤,原種、栽培種菌絲應連結成塊,無老化變色現象。

3、菌絲要粗壯,分枝多而密,接種到培養基吃料塊,生長旺盛。

4、培養體要濕潤,與試管(瓶)壁緊貼而不幹縮,含水適宜。

5、具有每品種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氣味。

Ⅱ 野生菌怎樣進行干制

1.干制的基本原理
定義:野生食用菌採收後,通過自然或人工的方法,除去菌體中的水分含量,使含水量降到12-13%的安全水分過程.

目的:通過干制加工,使菌體的含水量迅速降低,可溶性物質的濃度相對提高,抑制菌體細胞的酶活性,減少微生物的侵襲和繁殖,保持菌體的良好品質.

原理:在乾燥過程中,通過熱能的作用,使食用菌吸熱,水分蒸發,從而菇體水分被排除,當所含水分超過平衡水分的菇體與乾熱空氣接觸時,水分開始向外界環境和菇體表外擴散,直至內外含水量一致時,蒸發水分的運動才停止.

2.干制加工技術工藝
原料-分級整理-攤篩-升溫-通風排濕-倒篩或翻篩-檢驗-包裝-貯藏-運輸

3.干制的方法及設備
包括自然干制和人工干制.依靠太陽曬干或熱風乾燥的稱為自然干制.利用烘房或烘乾機等設備認為操縱,使菇體乾燥的方法稱為人工干制.

配置乾燥設施應根據生產集中程度,資金多少,技術力量等綜合因素來確定其方法,規格,型號,容量等.依每次烘烤鮮品數量,將烘乾設施分為大,中,小,家用四種類型.

大型烘乾設備:一般每爐次可烘乾鮮菇2000-2500千克.可採用塞進式強制通風烘乾房.

中型烘乾設備:每爐次烘烤鮮菇500-1000千克,可採用塞進式強制通風烘乾房.

小型烘乾設備:每爐次烘烤鮮菇250千克左右.可製作簡易烘乾房.

家用烘乾設備:每爐烤20-25千克.可購置小型烘乾機,如SHB-30型烘乾機,也可自製小型烘乾箱.

4.食用菌干品質量特點
優點:菌片完整,香味濃郁,具有野生食用菌原有色澤和風味特徵;

耐貯藏,不易腐爛變質.

設備可簡可繁,生產技術容易掌握.

缺點:鮮味,口感質地較鮮菌下降,復原性差,部分營養物質含量降低.

5.干品加工實例:
(1)金耳干品加工技術
原料:收購色澤金黃色,菌朵根部面積小,耳瓣鬆散,紋路清晰,有彈性,菌肉相連,緊密度好,菌肉可見白色紋路,有膠質液,內外色差基本均勻的金耳子實體為原料.

分級整理:按大小,品質分清等級,挖掉褐色耳蒂,用清水漂洗,去掉泥沙,木屑等雜污,再以紗布及去表面水分.

攤篩:將金耳單個分散攤晾在竹篩上,切不可堆放.

升溫,通風,排濕:入烤箱1-2小時溫度控制在30-40度,3-5小時後升溫至45-55度,烘烤6-8小時,當含水量降至10%左右,即可結束烘烤.在烘烤過程中注意加強通風,排除水蒸汽.

倒篩或翻篩:在烘烤過程中,要倒篩或翻篩4-6次,以便使金耳烘烤均勻.

檢驗:按金耳干製品產品質量標准進行檢驗.

包裝:乾燥後應立即分級包裝以防吸潮,按小包250克或500克密封於塑料袋內,再放入紙箱或木箱封藏,每箱內放些小包石灰袋用以吸潮.

(2)竹蓀干品加工技術
原料採收:選用成熟,菌柄20-30厘米左右,未開傘,色澤純正的鮮竹蓀,去除菌托及雜質待用;

攤篩:將竹蓀整齊地排列在蒸籠內,蒸3分鍾後取出,均勻擺放在烤篩中;

烘烤:將烤篩放到烤架上進行烘烤,烘烤初期溫度不宜過高,以40度左右為宜,待菇體水分減少至半干時,小心地翻動菇體,以免粘貼到烤篩上,然後徐徐增高溫度,最高到55度時,直至烘乾.烘烤過程中,用鼓風機送風排潮.

包裝:將烘乾的竹蓀整齊地捆成小把,裝入塑料食品袋中,密封貯存,食用時用開水泡發,仍不減原有的風味.

如何把新鮮野生菌加工成干貨

把新鮮野生菌加工成干貨常用的方法就兩種烘烤和晾曬。

1、烘烤就是通過乾熱的方式使野生菌脫水變干變硬的過程。

(3)干制食用菌抽樣方法擴展閱讀:

野生菌一般生長於雲南松、高山松、占風松等針葉林和混交林地帶,單身至群生。野生菌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各地所生長的植被的不同也就帶來了野生菌的種類多樣化。

大型野生食用菌生長在林區,生長的環境受污染少或有的地方生長環境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外界污染,因此天然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是綠色食品,也是蛋白質、氨基酸含量豐富和脂肪含量極低、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較多的保健食品。

Ⅳ 食用菌(蘑菇)的生產流程方法以及在新農村示範村的市場可行性分析

一、食用菌市場情況調研分析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年生產量達到1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70%。致富5000多萬中國人。食用菌是一種投資低、見效快、利潤高的項目,一般利潤至少百分之百,產出是投入的2—3倍,經濟效益高於其他行業。

但是,近年來國內有一些生產食用菌大棚,由於設備簡陋不配套、衛生管理水平低下、菇農素質不高,加上使用大量農葯,導致香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不合格與不穩定。

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型食品開發發源符合「天然、營養、保健」的原則之外,還要求具備營養功能、嗜好功能和生理功能,故此,中國食用菌要走出國門,打入世界市場。就必須在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上作到科學管理,無公害環保。

二、項目的介紹

食用菌(`````)實驗基地,經過實地考察,項目擬投建在.``````

佔地約25畝(標准為例).項目擬投資900萬元,.項目是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項目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食用菌栽培與加工的產品方面。

項目實行國家指導,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經營,帶動農戶,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一)項目主要內容

該基地擬建三個項目:

一是建立以食用菌為主產品的三級制種生產流水線;

二是建立以順季節生產食用菌為主的無公害栽培基地;

三是建成食用菌保鮮加工車間。

1、建立年產120萬袋食用菌栽培種的生產線

(1)擬建一流的食(葯)用菌保育種中心;

第一階段有地收集可適於當地氣候的使用菌優級菌種作為生產的當家品種;

第二階段對引進的優良菌種進行小規模的出菇試驗,成功後再擴大面積栽培;

第三階段全面收集野生可食用菌,針對性的進行栽培試驗,為生產提供新品種、新菌株。

(2)對培養基進行探研,研究出能充分利用當地原料資源並能提高產量與品質的最適配方;

(3)簡化制種原料加工工序及相關設備;

在生產中應將枝椏條與粉碎工序合二為一,將桔桿類切斷與粉碎工序集為一體,將大簡化生產工序與生產成本;

(4)節能型的滅菌生產線的技改工程

1)投建軌道車與常壓滅菌鍋並在外殼包覆100——200mm厚的 膨脹珍珠

岩與礦渣棉,將大大提高保溫效能;

2)在常壓滅菌鍋後面建成開放式接種車間,並使用生產栽培種的數量達到

4000袋以上。

(5)在環保工程方面

應定時、定量嚴格檢測生產原料中的農葯殘留量與金屬含量是否超標,另應防止轉基因抗蟲棉的棉籽殼、施過倭壯素的稻草及使用過抗菌劑的雜木屑作為培養料。

對水質與空氣應定時進行送樣或現場抽樣檢測,凡不符合環保標准與衛生標準的一律不準進行生產。

2、擬建立54座鋼塑結構標准化的栽培大棚

栽培大棚式的選擇——採用鋼塑結構的栽培大棚

1)栽培大棚規格:跨度:8米;肩高:1.5米;頂高:2.5米:長度:25米:

2) 鋼管直徑:22毫米:管壁厚:1.2毫米;

3) 技術指標:抗風能力:風壓652pa;風力11級;承壓:雪壓294pa;

4) 其它配件:門、遮陽薄膜、防蟲網、噴水系統等;

5) 在栽培場所應建可調試的圍棚,頂部與四周用一層或多層遮陽網,內層再用高密度防蟲網,為生防起雙重調節與保護作用。即將遮陽控光,棚內控濕、控溫與防蟲等多功能溶為一體。

3、 擬建年產100噸保鮮菇流水線

1) 投建500立方米的高溫冷庫;

2) 投建分撿車間、加工車間、包裝車間、下腳料處理車間。

該項目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使之成為適於國情、高效型的現代化菇類工廠,達到國外同類生產水平。

本項目採用高起點、高投入、高產出,成為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化的楷模之一。項目的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鮮菇栽培與加工產品方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全部設計應立足在使食用菌生產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

2) 選育出適於在本設施內進行多種菌類栽培的優質高產新菌株;

3) 不斷總結出優質、高產、高效的栽培配方與生產技藝,同時還應與其設備生產流程相配套;

4) 堅持以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的方針、建立無公害、無污染、環保型的病蟲防治體系。

Ⅳ 請問在食用菌種植技術上,哪家單位最有鑒定權

種植技術上目前沒有所謂的鑒定權。但是有一些國家和省部級的行業和技術標准。詳見下述標准。如果你是指菌種質量鑒定權,請再另外追問。


(1)質量標准GB7096-1996食用菌衛生標准,GB7098-1996食用菌罐頭衛生標准,GB/T14151-1999蘑菇罐頭,GB/T11675-1989銀耳衛生標准,GWT6192-1986黑木耳。

(2)技術規程GB/T18525.5-2001干香菇輻照殺蟲防霉工藝。

(3)方法標准GB/T12530-1990食用菌取樣方法,GB/T12531-1990食用菌水分測定,GB/T12532-1990食用菌灰分測定。

GB/T12533-1990食用菌雜質測定。GB/T15672-1995食用菌總糖含量測定方法,GB/T15673-1995食用菌粗蛋白質測定方

法,GB/T15674-1995食用菌粗脂肪測定方法。

(4)基礎標准GB/T12728-1991食用菌術語。

(5)物流標准目前尚無

目前主要的行業標准搜索雪梅食用菌,有SB/Tl0038-1992草菇,GH/T1013-1998香菇。QBl357-1991香菇豬腳腿罐頭,QBl397-1991

猴頭菇罐頭,QBl398-1991金針菇罐頭,QBl399-1991香菇罐頭。SN0631-1997出口脫水蘑菇檢驗規程,SN0632-1997

出口乾香菇檢驗規程,SN0626.7-1997出口速凍蔬菜檢驗規程食用菌,SN/T0860-2000出口蘑菇罐頭中硒的測定方法熒光分光光度法。

NY/T223-1994側耳,NY/T224-1994雙孢蘑菇,NY5095-2002無公害食品香菇,NY5096-2002無公害食品平

菇,NY5097-2002無公害食品雙孢蘑菇,NY5098-2002無公害食品黑木耳,NY5099-2002無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

求,NY5186-2002無公害食品干制金針菜,NY5187-2002無公害食品罐裝金針菇。ZBX710044990香菇肉醬罐

頭,ZBX77004-1990草菇罐頭,ZBX77008-1990滑子蘑罐頭,ZBX79001-1988出口蘑菇罐頭中尿素的測定方法。

蒙古自治區DBl5/T367-2001日光溫室雙孢菇栽培技術;黑龍江省DB23/T163-2001黑木耳菌種廠建設及黑木耳菌種生產技術規范、

DB23/T164-2001木段栽培黑木耳技術規范;上海市DB31/242-2000食用菌菌種雙孢蘑菇、DB31/T259.1-2001安全衛生

優質食用菌、DB31/T259.2-2001安全衛生優質食用菌生產技術操作規范;浙江省DB33/243.1.1999開化黑木耳第一部分菌種、

DB33/243.2-1999開化黑木耳第二部分栽培技術、DB33/243.3-1999開化黑木耳第三部分商品耳、DB33/384.1-2002

無公害猴頭菇第一部分菌種、DB33/384.2-2002無公害猴頭菇第二部分栽培技術操作規程、DB33/384.3-2002無公害猴頭菇第三部分

商品菇;福建省DB35/T143.1-2001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標准綜合體體系表、DB35/T143.2-2001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栽培種、

DB35/T143.3-2001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栽培技術規范、DB35/T143.4-2001福鼎白色雙孢蘑菇鮮菇收購、

DB35/T143.5-2001福鼎白色雙孢蘑菇、DB35/T144-2001屏南紫靈芝,DB35/T149.1-2001壽寧花菇標准綜合體體系

表,DB35/T149.2-2001壽寧花菇菌種選育技術規范,DB35/T149.3-2001壽寧花菇栽培技術規范、

DB35/T149.4-2001壽寧花菇保鮮技術規范、,DB35/T149.5-2001壽寧花菇烘乾技術規范、,DB35/T149.6-2001

壽寧花菇凍干技術規范、DB35/T149.7-2001壽寧花菇、DB35,T153-2001屏南夏香菇、DB35/T155-2001仙游姬松茸;

河南省DB41/T287-2002無公害食用菌質量安全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DB45/32.5-2000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鮮食用菌;雲南省

DB53/T096-2002;甘肅省DB62/T749-2001食用菌品種平菇2號、DB62/T932-2002武威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雙

孢蘑菇、DB62/T933-2002武威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平菇,DB62/T934-2002武威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金針菇、

DB62/T935-2002武威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香菇、DB62/T936-2002武威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茶樹菇、

DB62/T818-2002定西地區無公害蔬菜食用菌質量安全、DB62/T826-2002定西地區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產地環境條

件,DB62/T827-2002定西地區無公害蔬菜平菇生產技術規程、DB62/T828-2002定西地區無公害蔬菜金針菇生產技術規程、

DB62/T829-2002定西地區無公害蔬菜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DB62/T830-2002定西地區元公害蔬菜白靈菇生產技術規程、

DB62/T831-2002定西地區元公害蔬菜杏鮑菇生產技術規程、,DB62/T991-2003白銀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白靈菇;青海省

DB63/T403-2002無公害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DB63/T415-2002無公害金針菇生產技術規程、DB63/T417-2002無公害

平菇生產技術規程、DB63/T418-2002無公害香菇生產技術規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Ⅵ 食用菌制種技術的分離與培養

食用菌菌種分離方法有四種,即組織分離法、孢子分離法、耳木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一)組織分離法
組織分離法是利用子實體內部組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根據不同的分離材料大體可分為三種。
1、子實體組織分離
①、種菇的選擇 從優良的品系中選取優良的個體作種菇,以單生菇、菇形圓整、無病蟲害菇作分離材料。
②分離 把種菇帶入接種箱內,用75%酒精表面消毒,用解剖刀在菌柄中部縱切一刀,然後撕開,挑取菌蓋與菌柄交界處的一小塊組織,接種到PDA培養基上,數天後就可看到組織塊及培養基上有白色菌絲,即表明分離成功。
2、菌核組織分離 茯苓、豬苓、雷丸等葯用菌,常利用菌核分離得到菌種。分離方法是將菌核表面消毒後,用解剖刀切開,取中間組織1小塊,接入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
3、菌索分離 密環菌,假密環菌常用菌索來分離。方法是將菌索表面消毒後,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無菌剪刀剪成小段。移接在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有白色菌絲長出且無污染,即表明分離成功。
(二)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利用菌類的成熟孢子能自動彈射的原理,在無菌操作條件下,使孢子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萌發長成菌絲體而獲得菌種。
1、種菇的選擇 孢子分離用的形態不同,孢子分離的方法也不同。
①整菇插種法:是將整隻成熟度適當的種菇,經表面消毒後,插入孢子採集器內,放在適當的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的方法。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菌常用此法採集孢子。
②鉤懸法:將新鮮的成熟度適當的耳片用無菌水沖洗後懸掛在無菌的三角瓶內或有孔鍾罩內,在一定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木耳、銀耳常用此法採收孢子。
(三)、耳木(菇木)分離法
耳木(菇木)分離法是利用耳木或菇木中的菌絲體得到菌種的方法。
1、耳木的採集與選擇 一般在該菌的生長季節里,選取生長的子實體大、肉質厚、成熟度適當、無雜菌感染的耳木或菇木進行分離。
2、分離方法 在所選耳棒長有子實體的部位,橫斷面鋸下鋸成1cm厚薄的木片,帶入已經消毒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內。將上述木片浸入0.1%升汞溶液中30s—60s,用無菌水沖洗數次,以沖去殘留的升汞液,放在無菌紗布上吸干水分,多面手用滅過菌的榔頭,解剖刀切去樹皮部分,把木片劈成小塊,隨後用鑷子將小木塊放入PDA培養基上,每管放一塊,放適宜溫度下培養。
(四)土中菌絲分離法
它是利用菌類地下的菌絲體來分離得到菌種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腐殖質腐生菌的分離,用前述三種方法能分離得到菌種,一般不採用這一方法。但在野外採集時,菇類子實體已腐爛,而又十分需要該菌種時,就要用此法分離。具體操作如下:
①取菇體下與菇根相連的菌絲體,盡可能取較清潔的菌絲束。
②由於土壤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黴菌等,因此分離時要用無菌水反復沖洗菌絲束,把附著的泥土等雜物沖洗干凈,把無菌棉花或紗布吸干水分。
③取菌絲束尖端部分,接入有細菌抑制劑的培養基中,25℃左右培養,無雜菌污染即分離成功。
④菌絲的鑒定。在土中獲得的菌絲,其可靠性較小,必須經過出菇鑒定,才能確認是該菌的菌種。 接種後的原種或栽培種全部拿出培養箱或培養室,根據不同食用菌菌絲發育最適溫 度進行培養。培養2~3天後,菌絲開始生長時,要每天定期檢查,如發現黃、綠、橘紅、黑色雜菌時,要及時揀出清理。尤其是塑料袋菌種,檢查工作到菌絲長滿為止。培養室切忌陽光直射,但也不要完全黑暗;注意通風換氣,室內保持清潔,空氣相對濕度不要超過65%;同時菌種瓶、袋不要堆疊過高,瓶間要有空隙,以防溫度過高造成菌絲衰老,生活力降低。特別是對加溫的培養室要注意:一要保持室內溫度的穩定,因在溫差較大的情況(特別是母種培養)會形成冷凝水,而使菌絲倒伏變黃。有條件的話,可根據菇類的菌絲生長對溫度的要求,按品種分開放在不同溫度的培養室(箱)內培養。同時要注意經常調換原種、栽培種排放的位置以使同一批菌種菌絲生長一致。二要注意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影響菌絲生長。

Ⅶ 食用菌的干制加工如何進行

食用菌的干制就是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條件下促使食用菌中水分蒸發,並使其含水量降低到12%~13%的安全含水量以下的工藝過程。水分蒸發的結果,使菇體中可溶性物質的濃度提高到微生物難以利用的程度,以利貯藏和運輸。香菇、木耳、銀耳、竹蓀等大都是以干製品的形式進入國內外市場的。

干制加工有自然干制和機械干制兩種方法。在干制過程中,乾燥速度的快慢,對干製品的質量起著決定性影響——乾燥速度越快,產品質量越好。

(1)自然干制

是利用太陽光為熱源,以自然風為輔助進行乾燥的方法,適於竹蓀、銀耳、木耳、金針菇、靈芝等品種。此法簡單、古老、投入小。加工時將菌體平鋪在竹簾上,互不擠壓。翻曬時,要輕,防破損,一般要2~3天才能曬干。此法適於小規模加工。有的加工廠為節約費用,等曬至半干後,再進行機械烘烤,但這需根據天氣狀況、菌體含水量等情況靈活掌握,要防止菇體變形、變色甚至腐爛。

(2)機械干制

用烘箱、烘籠、烘房以炭火熱風、電熱及紅外線等為熱源進行烘烤,使菌體脫水乾燥的方法。此法干制速度快、質量好,適用於高檔產品的大規模加工。其設備按熱作用方式可分為熱氣對流式乾燥、熱輻射式乾燥和電磁感應式乾燥。目前大量使用的是直線升溫式烘房、回火升溫式烘房及熱風脫水烘乾機、蒸氣脫水烘乾機、紅外線脫水烘乾機等。

食用菌脫水乾燥的工藝多種多樣。以香菇為例,為使菇型圓整、菌蓋卷邊厚實、菇褶色澤鮮黃、香味濃郁、含水量達到12%的出口標准,必須把握好以下環節:

①採摘、裝運 要在八成熟、未開傘時採摘,這時孢子還未散發,干制後香味濃郁、質量上乘。采前禁止噴水,採下後放在竹籃內,不可用布袋、尼龍袋裝運,防止擠壓、破損、變色、變質。

②攤晾、剪柄 鮮菇采後要及時攤放在通風乾燥場地的竹簾上,加快菇體表層水分蒸發。不可將鮮菇放在潮濕的地面,以防褐變,影響干菇色澤。攤晾後,按市場要求,一般按不剪柄、菇柄剪半、菇柄全剪三種方式分別進行處理,同時清除木屑等雜物及碎菇。

③分級、裝機、烘烤 要求當日採收,當日烘烤。將鮮菇按大小、厚薄、朵形等整理分級,菇柄朝上均勻排放於烘簾上,質量稍差的下層排放。為防止在烘烤過程中香菇細胞新陳代謝加劇,造成菇蓋伸展開傘、色澤變白、降低品質,在鮮菇進機前,可先將空機增溫到38~40℃,再排菇上架。

④掌握火候 采後香菇含水量高達90%,此時切不可高溫急烘。開機操作務求規范:在點火升溫的同時,啟動排風扇,使熱源均勻輸入烘房。待溫度升到35~38℃時,將擺好鮮菇的烘簾分層放入烘房,促使菇體收縮,增加卷邊程度及菇肉厚度,提高幹菇品質。烘房溫度控制:第1~4小時保持38~40℃,第4~8小時保持40~45℃,第8~12小時保持45~50℃,第12~16小時保持50~53℃,第17小時保持55℃,第18小時至烘乾保持60℃。

⑤注意通風排濕 隨著菇體內水分的蒸發,烘房內通風不暢會造成濕度升高,導致色澤灰褐,品質下降。操作要求:第1~8小時打開全部排濕窗,第8~12小時通風量保持50%左右,第10~15小時通風量保持30%,第16小時後,菇體已基本乾燥,可長閉排濕窗。

用指甲頂壓菇蓋,感覺堅硬並稍有指甲痕跡,翻動嘩嘩有聲時,表明香菇干度已夠,可出房、冷卻、包裝、貯運。

Ⅷ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什麼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

一、母種製作

1、母種特徵。

優質母種一般要求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生長整齊、氣生菌絲少,有菇香味。

2、母種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控制在5.5-6.5之間。

3、培養基制備。

挑選出尚未發芽,無病害,不發青的新鮮馬鈴薯。在洗凈去皮後,稱取200g,並將其切成小塊,裝入燒杯之中。倒入1000ml清水,加熱煮沸並保持20-30分鍾左右,直至馬鈴薯酥而不爛(加熱過程中略微加以攪拌)。

使用三層紗布進行過濾,然後取出過濾液,並加水補至1000ml。在馬鈴薯汁液中加入瓊脂,並繼續加熱至瓊脂完全融化,最後加入葡萄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並加水補至1000ml。

使用試紙檢測ph。將其裝入試管中,添加高度以試管高度的八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為宜,然後加棉塞,並進行包紮。

接著將其放入高壓鍋內進行滅菌處理,等到指針指向0.04MPA時,排放冷空氣,然後接著升壓至0.105MPA,並保持半個小時左右。自然降溫至60℃後出鍋,擺放成斜面。

4、接種

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接種。接種結束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7-10天後,即可用於原種接種。

二、原種製作

1、原種配方

配方一:小麥(玉米)95%,石膏粉2%,過磷酸鈣2%,尿素0.5%,白糖0.5%,ph保持在5.5-6.5之間。

配方二:籽殼87%,麩皮10%,蔗糖、白糖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尿素0.5%,並加水120-130%。

2、培養基制備(配方一)

將小麥(玉米)篩檢干凈,並稱重,然後放置於清水中浸泡2小時左右。浸泡結束後,將其放入開水之中,一邊煮一邊攪動,並及時檢查煮的程度,尤其是煮至15分鍾後,需要更加頻繁的進行檢查。

當小麥粒(玉米)沒有白心,熟而不爛時,將其撈出,並放置在尼龍布上進行晾曬。等到小麥粒(玉米)表面無多餘水分時,加入過磷酸鈣和石膏粉,並攪拌均勻。

將其裝入瓶中,並使用高溫塑料和橡皮圈將瓶口封好,然後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時,壓力保持在0.105MPA左右,並維持2-3小時。滅菌過程中,注意冷空氣的排放時間。

3、培養基制備(配方二)

將白糖、石膏粉、尿素、過磷酸鈣溶化製成母液,然後加水進行稀釋。用稀釋液將棉籽殼拌濕,堆放2-3小時左右。

加入麩皮,不斷攪拌,等到用手捏緊培養料,指縫中有水外滲而不滴落時為宜。裝瓶,然後按照配方一的制備方法進行接下來的操作。

4、接種

等到培養基出鍋冷卻至室溫後進行接種。

接種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瓶子(培養至10-12天時,需要搖晃瓶體)。

三、栽培種製作

1、培養基配方及製作

培養基配方及製作方法與原種相同。

2、接種

使用75%酒精擦洗手部,並對原種瓶外進行消毒。倒出少量原種於滅菌瓶中(該步驟於酒精燈火焰上方進行),每瓶原種大約可以接種20-25瓶。

將其轉移至溫度為23-25℃,空氣相對濕度為65%的環境下進行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

培養結束後,立即進行播種。如果暫時不用,在低溫環境下保存(10-1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10天,2-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20天)。

經過低溫保存的菌種,在使用前需要放置在常溫環境下恢復1-2天左右。

製作食用菌菌種的意義:

菌種性狀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好壞。優良的菌種應具備遺傳性狀穩定、生命力旺盛、高產、優質、純度高、抗逆性強等特性。

因此,選用優良菌株,掌握好制種技術,嚴格菌種質量,做好菌種的保藏工作,是食用菌生產中的重中之重。

閱讀全文

與干制食用菌抽樣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生解決問題方法 瀏覽:100
毛線打結方法視頻 瀏覽:807
蘋果手機里緩存的騰訊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6
常用表示溶液的方法有 瀏覽:933
三周孩子高燒有什麼快速退熱方法 瀏覽:60
疑病失眠的治療方法 瀏覽:356
夢想變現的最佳方法 瀏覽:852
李逵敗給李鬼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96
節約使用食用油的方法 瀏覽:340
蘇麻的食用方法 瀏覽:199
如何鍛煉減掉腹部脂肪最有效方法 瀏覽:157
曾經受的苦解決問題的三個方法 瀏覽:178
霞多麗葡萄的種植方法 瀏覽:779
肛周尖銳疣治療方法 瀏覽:244
怎麼踢腿減肥最有效方法 瀏覽:764
花王泡沫染發使用方法 瀏覽:91
有什麼方法殺蛐蛐 瀏覽:832
非同步電機輕載震盪抑制方法研究 瀏覽:476
學習技能計算方法 瀏覽:503
觸點插座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