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縫合的常見縫合方法
使切口創緣的兩側直接對合的一類縫合方法,如皮膚縫合。
(1)、單純間斷縫合
操作簡單,應用最多,每縫一針單獨打結,多用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腱膜的縫合,尤其適用於有感染的創口縫合。
(2)連續縫合法
在第一針縫合後打結,繼而用該縫線縫合整個創口,結束前的一針,將重線尾拉出留在對側,形成雙線與重線尾打結。
(3)、連續鎖邊縫合法
操作省時,止血效果好,縫合過程中每次將線交錯,多用於胃腸道斷端的關閉,皮膚移植時的縫合。
(4)、8字縫合
由兩個間斷縫合組成,縫扎牢固省時,如筋膜的縫合。
(5)、貫穿縫合法
也稱縫扎法或縫合止血法,此法多用於鉗夾的組織較多,單純結扎有困難或線結容易脫落時。 使創緣部分組織內翻,外面保持平滑。 如胃腸道吻合和膀胱的縫合。
(1)、間斷垂直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倫孛特(Lembert)縫合法,常用於胃腸道吻合時縫合漿肌層。
(2)、間斷水平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何爾斯得(Halsted)縫合法,多用於胃腸道漿肌層縫合。
(3)、連續水平褥式漿肌層內翻縫合法:又稱庫興氏(Cushing)縫合法,如胃腸道漿肌層縫合。
(4)、連續全層水平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康乃爾(Connells)縫合法,如胃腸道全層縫合。
(5)、荷包縫合法:在組織表面以環形連續縫合一周,結扎時將中心內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於癒合。常用於胃腸道小切口或針眼的關閉、闌尾殘端的包埋、造瘺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6)、半荷包縫合法:常用於十二指腸殘角部、胃殘端角部的包埋內翻等 。 使創緣外翻,被縫合或吻合的空腔之內面保持光滑,如血管的縫合或吻合。
(1)、間斷垂直褥式外翻縫合法:如鬆弛皮膚的縫合。
(2)、間斷水平褥式外翻縫合法:如皮膚縫合。
(3)、連續水平褥式外翻縫合法:多用於血管壁吻合 。 可分為皮內間斷及皮內連續縫合兩種,皮內縫合應用眼科小三角針、小持針鉗及0號絲線。縫合要領:從切口的一端進針,然後交替經過兩側切口邊緣的皮內穿過,一直縫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後抽緊,兩端可作蝴蝶結或紗布小球墊。常用於外露皮膚切口的縫合,如頸部甲狀腺手術切口。
其縫合的好壞與皮下組織縫合的密度、層次對合有關。如切口張力大,皮下縫合對攏欠佳,不應採用此法。此法縫合的優點是對合好,拆線早,癒合疤痕小, 美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除縫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閉合創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閉器,醫用粘膠,皮膚拉鏈等。
2. 15種常用手縫針法有哪些
1,平針:
掘(jue)、拱(gong)=平針縫
這是最常用最簡單的一種手縫方法,通常用來做一些不需要很牢固的縫合,以及做褶襇、縮口等。可以一次多挑幾針然後一起拉緊線頭,一般是連縫兩三針才拉出。適用於布塊拼接,平針的針腳距離一般保持在0.5厘米左右。
漢服里平針叫拱針:正面針跡較細短,排列整齊。用於衣邊裝飾,又可加固衣縫。
2、疏縫、假縫:
綳(beng):稀疏地縫住或用針別上。(《現代漢語詞典》)起到臨時固定,就是珠針的作用。=疏縫
和平針的針法一樣,但針距較大,這種手縫方法通常用來做正式縫合前的粗略固定,為的是方便下一步的縫合,作用類似於珠針。
3、回針、倒針:
緝(qi):用相連的針腳密密縫。(《現代漢語詞典》)=回針縫
這是類似於機縫而且最牢固的一種手縫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縫合拉鏈、褲襠、包包等牢固度要求較高的地方。同樣適用於布塊拼接,在不織布玩偶中較常用,這種縫法很結實。
回針縫還分為全回針縫和半回針縫(多用於縫制拉鏈)。
漢服里稱為倒針又稱回針。此針法為先向前運一針(約0.6厘米);然後倒退一針(約0.3厘米),依此類推。多用於易受力部位.如拉鏈等處。4、鎖邊縫:
鎖(suo):用於衣物邊緣和扣眼兒上,針腳密,線斜交或鉤連。鎖邊,鎖眼。
這種方法一般用來縫制織物的毛邊,以防織物的毛邊散開。
5,包邊縫(圖左)和扣眼縫(圖右):這是兩種極為相似的縫法,用途和鎖邊縫一樣,但後兩者的裝飾性和實用性都要更強一些。多用於內部縫合。
為什麼把這三種稱呼的針法放一塊兒,因為我覺得他們的用處其實都差不多,而且我真是無法很深刻的去理解所謂的鎖邊和包邊到底有什麼區別了,甚至我覺得那個扣眼我倒還能稍微區別一下,畢竟扣眼是個細活兒。
漢服里稱鎖邊針,亦稱包邊針、鎖針。是修飾布料毛邊、防止鬆散的常用針法,亦可用於貼布。先橫挑針,再豎挑針,縫線從豎挑針下穿過,以此重復至所需長度。鎖邊針可以有多種變化形式。
6、藏針縫:
偷針=藏針縫,對針縫。
這是很實用的一種針法,能夠隱匿線跡,常用於不易在反面縫合的區域。通常我們所指的藏針縫也就是指對針,對針是先在A布上入針出針,然後在B布上出針入針,依次循環。對針常用於一些返口處最後的完成縫合。
7、立針
立針又叫貼布縫或直繰,不同的名稱解釋了立針不同的用途,它可以在貼布縫合或者繰邊(比如滾邊條)時使用。
立針的針法很簡單,在底下一層布布入針,然後同時穿過所有的層出針,出針的位置盡量靠近上層折邊邊緣,這樣針跡才不會太明顯。而且再次入針的位置要和前一次出針位置處於一條垂直線上:
8、立針與對針的區別:
立針和對針的區別在哪兒,看了下面的正反面對比圖就明白了。顯然對針的隱蔽性更好一些,很多人喜歡用對針來縫合貼布,這樣更漂亮。但縫合立針的速度明顯要比對針快。
9、梯子針:這種針法可以說是藏針縫中的回針。在底下一層布布往前縫一大步,再從上面一層布布中回退一小步。這種針法在既需要藏匿線跡又需要保證牢固度的情況下使用。
10、卷針縫:
繚(liao):用針斜著縫。(《現代漢語詞典》)=卷針縫
漢服里稱為甩針縫,亦稱作甩縫子,繚縫。用於無法用鎖邊針包邊的毛邊修飾,針跡呈斜形。
11、繰針縫(繰邊縫)
繰(qiao):把布邊往裡卷進去,然後藏著針腳縫。
繰針有兩種,一是明繰.二是暗繰。
明繰:又稱扳針。以直針斜線淺挑,針跡為斜勢,故亦稱其為斜針。由右至左運針,以正面的線跡小而整齊為好,且線的色彩宜與面料相近,多用於固定服裝的貼邊和袋夾里等。
暗繰:又稱暗針。正面不露針跡,亦有正反面均不見針跡的,它同樣用於服裝的貼邊等處。
12、斜針縫:
簽(qian):粗粗的縫合起來。(《現代漢語詞典》)=斜針縫。
13、壓線:
絎(hang):用針線固定面兒、里子和所絮的棉花,縫時針孔疏密相間,線大部分藏在夾層中間,正反兩面露出的都很短,日常生活中用的比較多的是絎被子。
漢服里稱為絎針,也叫扎針。是中國傳統手針工藝的基本針法之一,有長、短絎針之分。
長絎針:用於兩塊或以上布科的臨時固定等,起針時線不打結,由右至左,以3厘米左右長(根據需要)的針距運針。長絎針亦有眾多變化,如正面長,反面短;正反面短,中間長。
短絎針:是固定布料等用的基本針法。針法亦由右至左,以l厘米2至4針(通常2.5針)的針距運針。
長短絎針:此針法綜合了長絎針與短絎針的特點,以一長一短的針跡運針。多用於臨時縫合布料等。
14、倒勾針:
俗稱扣針,又稱緝針。先向前運一針(針跡約0.3量米),然後後退一針(約0.9厘米),針跡略為斜勢。由於此針法比較牢固,所以拼合褲後縫、裝袖窿時常用。
15、套結針:
用於服裝的開叉、拉鏈、插袋的止口處等。針跡長約0.6到1厘米,先橫挑2或3道線,再自上而下於線後插入豎線,套線上抽,重復至橫挑線長度,豎線線跡需密而整齊。
16、楊柳針:
民間亦稱楊樹花。主要用於女裝大衣夾里的下擺貼邊處,不僅可固定貼邊,亦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從反面起針,正面在線上橫挑出針,並向左抽緊,先以45度向下重復二至三針,再向上45度重復,正面針跡以鋸齒形由右至左運針,至所需長度後,於反面止針。
(2)常用縫合方法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縫針是用於各種組織縫合的器械,它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即針尖,針體和針眼。針尖按形狀分為園頭、三角頭及鏟頭三種:針體有近圓形、三角形及鏟形三種。針眼是可供引線的孔,它有普通孔和彈機孔兩種。
圓針(Round(Taper) needle curved)根據弧度不同分為1/2,3/8弧度等,弧度大者多用於深部組織。
3. 最新外科打結縫合與打結實訓報告單
單手(右手):右手母、食指捏住線左端、在下,其餘三指並攏放於線上方,另一隻手母、食指捏住另一端線、在上,右手掌心轉向自己(此時3、4、5指垂直壓於線上),左手持線,將左手的線放於右手中指附近,此時右手掌心向上,彎曲3、4、5指從左右兩條線圍繞出的「洞」里鑽出,並用右手3、4指夾住右手1、2指捏住的線頭,松開右手1、2指,拉緊線的兩端,為一個單結;重復上述動作,至最後一步收緊線時,手的方向與第一個結方向相反。
雙手:第一個結同單手;第二個結時,左右手完全調換,最後收緊時,手的向與第一個結相同。
器械打結(右手持止血鉗):線一端游離,另一端以左手輕提,讓止血鉗頭部在左手線中部以順時針繞一圈,使線纏繞於止血鉗頭部一圈,保持線圈,夾住線的游離的另一端,收緊,逆時針繞左邊線一圈,夾住線頭,收緊,即完成。
4. 隱針縫合法
你好
介紹下幾種藏針縫。
立針
立針又叫貼布縫或直繰,不同的名稱解釋了立針不同的用途,它可以在貼布縫合或者繰邊(比如滾邊條)時使用。立針的針法很簡單,在底下一層布布入針,然後同時穿過所有的層出針,出針的位置盡量靠近上層折邊邊緣,這樣針跡才不會太明顯。而且再次入針的位置要和前一次出針位置處於一條垂直線上:
對針
通常我們所指的藏針縫也就是指對針,對針是先在A布上入針出針,然後在B布上出針入針,依次循環。對針常用於一些返口處最後的完成縫合
立針與對針的區別:
立針和對針的區別在哪兒,看了下面的正反面對比圖就明白了。顯然對針的隱蔽性更好一些,很多人喜歡用對針來縫合貼布,這樣更漂亮。但縫合立針的速度明顯要比對針快。
梯子針
這種針法可以說是藏針縫中的回針。在底下一層布布往前縫一大步,再從上面一層布布中回退一小步。這種針法在既需要藏匿線跡又需要保證牢固度的情況下使用。
5. 縫合的基本原則
(1)要保證縫合創面或傷口的良好對合。縫合應分層進行,按組織的解剖層次進行縫合,使組織層次嚴密,不要捲入或縫入其他組織,不要留殘腔,防止積液、積血及感染。縫合的創緣距及針間距必須均勻一致,這樣看起來美觀,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擔的張力一致並且縫合嚴密,不至於發生泄漏。
(2)注意縫合處的張力。結扎縫合線的松緊度應以切口邊緣緊密相接為准,不宜過緊,換言之,切口癒合的早晚、好壞並不與緊密程度完全成正比,過緊過松均可導致癒合不良。傷口有張力時應進行減張縫合,傷口如缺損過大,可考慮行轉移皮瓣修復或皮片移植。
(3)縫合線和縫合針的選擇要適宜。無菌切口或污染較輕的傷口在清創和消毒清洗處理後可選用絲線,已感染或污染嚴重的傷口可選用可吸收縫線,血管的吻合應選擇相應型號的無損傷針線。
縫合的分類及常用的縫合方法介紹縫合的方法很多,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按組織的對合關系分為單純縫合、外翻縫合、內翻縫合三類;每一類中又按縫合時縫線的連續與否分為間斷和連續縫合兩種;按縫線與縫合時組織間的位置關系分為水平縫合、垂直縫合;有時則將上述幾種情況結合取名。按縫合時的形態分為荷包縫合、半荷包縫合、U字縫合、8字縫合、T字縫合、Y形縫合等。另外還有用於特別目的所做的縫合,如減張縫合、皮內縫合、縫合止血等。
6. 牛肉的切開縫合及拆線實驗報告
外科手術後病人,必須得把術口的縫線拆除掉,傷口才能長好。而拆線的時間,就要根據切開部位、局部血液供應情況、病人年齡來決定。一般頭面部、頸部術後4-5日拆線,下腹部、會陰部術後6-7日拆線,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術後7-9日拆線,四肢手術10-12日拆線(關節處可適當延長),減張縫合14日拆線。青少年病人可適當縮短拆線的時間,年老、營養不良病人可延遲拆線時間,也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採用間隔拆線。電刀切口,應推遲1-2日拆線。
7. 外科手術的縫合術
間斷縫合,單純連續縫合,瑣邊縫合,水平內翻,水平外翻,內八,外八,荷包縫合,還有美容縫合等 很多種。
8. 外科的縫合方法
根據縫合部位組織的解剖、功能特點和要求以及外觀需要,外科縫合有多種方法:,有單純縫合、褥式縫合、內翻縫合、外翻縫合、這些縫合法都有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之分,還有荷包縫合、半荷包縫合, 以及皮膚美容的內縫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