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劃分作業單元常用方法

劃分作業單元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7 18:06:01

① 課後學生作業需要分層次嗎

分層次布置學生課後作業,是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

學生完成作業,對我們老師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學生應盡的義務。但在我眼裡,對個別學生來說是無奈,並不是「懶」。一個班裡,總有優秀的學生,這群人,對於他們來說完成作業,而且是高質量完成,是一件極為容易完成的學習任務。但對經常拖欠老師作業的學生,通常都是一些學困生。每天都有各學科訂正不完的錯,做不完的作業。因為每一科老師都在催促他,要求他補做,就像一頭被強行拖著走的牛,沒有了一份自覺,哪有什麼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可言呢?如何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習慣?如何在作業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何使作業成為學生的樂趣而不是負擔?……這些問題的解決在於老師如何合理地布置作業。我根據班裡的實際情況,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分層
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感到「吃不飽」,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又常常「吃不了」。這就給我們教學提出了一個難題,必須保證優生夠吃,差生能吃。不然,都會有意見的。我在分組時便給學生講清分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心理,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三類。A優等生、B中等生、C學困生,以學生每單元學習的成績及作業成績作為評價劃分的依據。每單元進行一次劃分,鼓勵學生力爭上游,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二、布置
為了能夠使每個學生有所提高,在作業布置中分清層次,使學生根據自己實際選擇難度不同、類型各異的作業。一般情況下,分為A、B、C三個層次。選擇B類應該是大多數學生。這類作業面向大多數學生,結合本學段知識,難度適中。我常用的方法是在作業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須全面完成的基礎上,優生可以自選一些操作實踐題,使之能夠學有所為。如A類的學生注重較多的是課外知識,因為這類學生學有餘力,重復而不必要的作業,變得機械操作,讓他們在完成了指定題的基礎上,進行美文欣賞,資源收集等實踐題,豐富他們的學識,為他們贏得充裕的學習時間,既是減負,也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對B類學生,讓他們選擇性地完成指定題的基礎上,可自我嘗試挑戰A類學生的作業,只做認為適合的題目,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程況下,可有選擇性地做,同時激發他們力爭上游的自信心。C類的學生,通常基本能完成,是沒有什麼質量可言的人,因此,對他們指定一些題目相對A、B類學生作業量減輕,要求高質量完成,只要求做對,不要求做多,這樣他們變得樂意接受老師的安排,學習變得主動。同時對於C類的學生,我通常安排一對一輔導,讓優等生與他們做同位,利用課間時間進行輔導,作業量設到最低的底線,根據情況,一些較難解決的問題,讓他們邊聽老師評講,邊完成,這樣總比他們反復訂正或抄同學作業來應付老師好。
又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把課外寫作訓練作業分為寫作A、閱讀B、基礎C三種類型。A類作業則以寫促讀,規定每周至少練筆3次以上,長短不限,養成細心觀察,善於思考,隨時記錄的習慣。B類作業主要完成課外閱讀及摘抄任務,一周要閱讀並摘抄3次以上,同時寫下簡單的評析文字,掌握閱讀規律,以讀促寫。C類作業主要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如抄抄詞語、練練字,加上此類學生大多不夠自覺,預習作業等強制性地要求他們做在本子上交老師批改,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我再根據他們測驗時的基本情況及平時表現進行二次分類,進行相應的調整。對於這樣的語文作業,學生感覺受到了尊重,增強了自主權,因此能自覺完成作業。尤其是A、B兩類同學的作業基本上不用老師操心,這樣一來,老師的工作負擔無形中減輕了,在一定程度上從批改作業的「苦海」里解脫出來。

三、評價與激勵

採用分類評價學生的作業。對三類學生的作業不按同一標准進行評價。對優等生評價從嚴,對中下生評價放寬。對優等生的作業,採用分類競爭評價制。課堂作業,我讓優生與優生比作業的速度,比作業的質量,改變那種書寫認真,答案正確就給滿分的做法。通過分類評價優生的作業,在優生中形成了競爭的氛圍,使他們永不滿足。對中等生的作業,在完成基本作業的情況下,超額或挑戰A類學生的作業,做全對加2分,挑戰不成功加0.5分給予鼓勵。對中下生的作業,做對就可以給滿分;超額或挑戰B類學生的作業給予加分鼓勵。作業做錯了,暫時不打分,等他們真正搞懂訂正後,再給他們打分。有時,中下生訂正後還不能全明白,我就針對他們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再設計同類題型讓他們補做,練一次,進一步,再練一次,再進一步,不斷給他們加分。這樣,他們通過反復作業,從日益提高的學習成績上,切身體會到成功的滋味。在單元學習評價中,採用統計本單元加分情況來作為單元成績附加分,從而激發起孩子的學習慾望。

教學中採用分層布置作業,是老師尊重學生的體現,老師關注了學生個體差異,為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而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真正給予孩子們一片自由的天空。

② 分等單元的劃分

分等單元是計算農用地各等指數,進行農用地等級評定和劃分的基本空間單位。單元是由線狀地物和權屬界線等封閉的地塊,單元內部土地質量(性質)相對均一,單元之間有較大差異。

(一)劃分原則及方法

1.劃分原則

(1)主導因素差異的原則。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劃為同一單元;山脈走向兩側水熱分配有明顯差異的不劃為同一單元;地下水、土壤條件、鹽鹼度等土地因素指標有明顯差異的不劃為同一單元。

(2)相似性原則。土地分等單元邊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

(3)邊界完整性原則。

2.劃分方法

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劃分主要結合了地塊法和疊置法。首先,直接將土地利用現狀圖上的耕地圖斑作為分等單元,再將 1∶10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同比例尺的耕地後備資源圖投影變換後,利用圖形處理軟體疊加,將宜耕地圖斑補充在分等單元圖上;再將行政區劃圖、土壤圖疊加在上面,進一步將分等單元細化,保證不同村地塊不劃為同一單元,土地因素指標有明顯差異的不劃為同一單元,同時獲取各分等單元的地類。最終,甘肅省各縣(市、區)參與分等計算的耕地及宜耕地分等單元共有 169140 個,其中,耕地單元 02 個,耕地面積統一為甘肅省2005 年底土地變更面積(表 3-5)。

表 3-5 甘肅省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情況統計表

續表

續表

省級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劃分採用疊置法。首先,將國家提供的 1∶50 萬耕地圖與甘肅省使用的 1∶100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對比分析,修正了 1∶50 萬耕地圖內明顯的地塊缺漏後,將各縣(市、區)界、鄉(鎮)界以及各縣(市、區)農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邊界線綜合疊加,劃分省級農用地分等單元。最終,甘肅省共劃分省級農用地分等單元 14109 塊。還有 15 塊圖斑位於省界邊緣,在國家提供的耕地圖中屬性也為外省的名稱,最終將這部分圖斑確定為省外圖斑,在省級分等單元文件中沒有保留。

3.單元編號

在縣級 1∶10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上確定分等單元界線後,為保證圖件查閱方便,採用各村內順序編號的方法確定縣級分等單元的編號。按照《農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細則》的規定,分等單元編號=省級行政代碼(2 位)+地級行政代碼(2 位)+縣級行政代碼(2 位)+鄉鎮代碼(2 位)+村代碼(2 位)+單元流水編號(2 位),行政代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 2260-91)執行,編號不足兩位的前面補 0。

採用各縣(市、區)內順序編號的方法確定省級分等單元編號。按照《農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細則》的規定,分等單元編號=省級行政代碼(2 位)+地級行政代碼(2 位)+縣級行政代碼(2位)+單元流水編號(4 位),行政代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 2260-91)執行,編號不足兩位的前面補 0。

4.確定各分等單元的農用地面積

各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的面積採用 1∶10 萬農用地分等單元圖與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分區域對照」的方式獲得。根據 1∶10 萬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圖上的分等單元,找出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上與其處於同一地理位置上的若干個圖斑,這些圖斑的面積之和即為分等單元面積。1∶1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圖斑的面積以 2005 年 10 月 31 日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結果為依據,按變更台賬進行統計。對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圖斑與變更台賬不一致的,以台賬為准;對於未登錄台賬的變更數據,以上報的變更後的現狀統計數為准。農用地分等單元面積統計單位為畝,並統一填入「分等單元屬性表中」,保證各縣(市、區)分地類的匯總面積與全省 2005 年變更面積完全一致。

在建立縣級-省級分等單元追溯關系表的基礎上,直接匯總與省級分等單元關聯的所有縣級分等單元的面積,得到省級農用地分等單元的面積,從而保證省級分等單元面積匯總後與縣級成果的一致性。

(二)編制分等單元圖

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圖面整飾要求,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以各縣(市、區)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分等單元界線用黑色0.3毫米實線表示,分等單元編號用紅色數字表示。分等單元區按照耕地類型不同賦予標准顏色,非評價單元除居民地外均為白色。同時,編繪圖名、圖例、圖廓、比例尺、行政界線、線狀地物等。

省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以國家提供的 1∶50 萬甘肅省耕地圖為底圖,疊加了各級行政界線以及主要公路、鐵路和水系。其他方面要求與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相同。

甘肅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自詳查以來一直沿用45.4萬平方千米的總面積數以及相關的圖件。由於近年來幾次調整甘肅省的省級行政界線,2004 年完成的行政勘界確定了甘肅省的行政面積為 42.7 萬平方千米。從國家提供的 1∶50 萬基礎圖件上來看,本次農用地分等工作涉及的甘肅省的行政面積約為 39 萬平方千米,其中,將甘肅省的蘇干湖劃給了青海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面積也大為減少。為了保證全國的無縫拼接,農用地分等的所有省級圖件以國家提供的1∶50 萬圖件為准,進行邊界修改後成圖。由於界線變化涉及的面積均為非耕地,因而對於面積匯總沒有影響。

③ 作業類型方式的解讀

分為基本作業類型,高級作業類型和克隆作業類型。
作業類型提供了一種對工作和流程進行分類的方法。盡管所有作業都各有不同,但通常都存在一些可以提取和標准化的共性。利用作業類型可以將多個類似的工作類型組成一個組。這樣,便可以為管理的每個工作單元提供模板,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創建和執行工作。

④ 填圖單元劃分原則

區域地質調查最終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即在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將實際地質體按一定的精度要求、填圖規范和作者的認識研究程度,以規定的圖示(主要執行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准《1:25萬地質圖地理地圖編繪規范》(DZ/T0191—1997)、《1:2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范及圖式》(DZ/T0160—1995)、《1:5萬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則》(DZ/T0157—1995)、《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1:5萬)》(DZ/T0179—1997)、《區域地質及礦區地質圖清繪規程》(DZ/T0156—1995)、《1:5萬海區地貌編圖規范》(DZ/T0235—2006)、《1:5萬海區第四紀地質圖編圖規范》(DZ/T0236—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地質圖用色標准(1:50萬~1:100萬)》(GB6390—1986)、《區域地質圖圖例(1:5萬)》(GB958—89))方式直觀地表達出來,並可方便地進行鄰幅、鄰區和區域的對比。

因此,填圖單元劃分的總體原則應該體現「四可」原則,即「可識別性、可填繪性、可對比性、可操作性」。

(1)可識別性

即填圖單元所代表的實際地質體與其他填圖單元(地質體)之間在野外有明顯或清晰的辨識標志。這些標志包括岩性或岩性組合、接觸界面和接觸關系等地質要素。由於蝕變、礦化、次生或風化等原因形成的宏觀特徵,在作為辨識標志使用時應當慎重,因為這些標志往往是局部性的,區域上的穩定性較差,盡管可識別,但對比難度較大。如果利用,應經過多個片區的綜合比較再來確定,並應當對其產生原因有初步的判斷和說明。

(2)可填繪性

在區域地質調查填圖精度要求范圍內,填圖單元應具有最小或其以上的出露范圍,即具有一定厚度或出露寬度,並有一定延伸展布,在現今的客觀條件下可進行各類地質體的填繪。對於不同比例尺的填圖,其最小填圖大小有所不同,但通常可按圖面大體確定,即圖面上寬大於1mm、長大於15mm的地質體,第四系按圖面寬度大於5mm、長大於20mm或實際面積大於0.5km2以上確定。現今客觀條件主要是指工作區的通視條件、地質復雜程度和研究程度。理論上講任何地質體都是可以填繪的,只是在操作上和圖面表達上存在難易,因而不能盲目或片面地追求可填繪性,使工作陷入窘迫的境地。

對於現在進行的1:5萬填圖,要求為岩性組圖,即填圖單元要盡可能包容最小的地層單位或最少的岩性類型。因此,「可填繪性」應以此為基準,尋找並歸納識別標志,從而建立填圖單元的標識特徵。例如,在實測剖面或路線剖面上能夠表示的一些地質體(岩脈、夾層等),在1:25000手圖上可以按其精度合並,在實際材料圖和作者原圖上可進一步歸並,對具有特殊意義的小型地質體,可按圖面最小表達精度誇大表示,以代表某些必要的地質特徵和演化過程。

(3)可對比性

對大多數填圖單元來說,在工作區及鄰區應具有可以對比的特點,特別是與岩石地層、復式岩體等有關的填圖單元。由於沉積環境、物源、岩漿演化、構造改造、就位定位等因素的變化,可能造成某些岩性或岩層的延伸變化甚至尖滅。因此在劃分填圖單元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細致地分辨出「從眾」與「個別」,便於進行區域對比。對特殊的岩性或岩層,例如沉積混雜岩、構造混雜岩、構造地層、蛇綠岩、變質核雜岩等,可以單獨地釐定填圖單元,這樣有利於在查明基本地質特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

(4)可操作性

如果按照上述的「可識別性、可填繪性、可對比性」的原則進行填圖單元的劃分,從技術運用層面上來講,實際填圖工作應當是可操作的。但是,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在技術管理和質量監控層面上,按照現行的區域地質調查管理要求和工作程序,區域地質調查設計書中釐定的正式填圖單元一經上級主管部門(通常為大區的地調中心)批准,一般不得任意更改。若在填圖過程中確實需要變更,應以正式的書面報告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審查,經批准後(一定要有正式批文)才能實施變更。

⑤ 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幾點方法

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深入,分層設計練習已成為當今課改的趨勢。新課標提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老師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更要為每個層次的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其在不同層次上有所提高。本文就小學數學分層設計練習提出了練習設計多層次化、練習設計開發性、練習設計探索題三種做法,並通過一定數量的分層設計練習習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熟練的運用技能、技巧,並適當拓展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數學課程標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要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但在現實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還是「一刀切」的現象,對學生提出了共同要求,採取了相同手段,導致學生疲於學習,厭於學習,因而也導致教學效果的兩極分化,出現差生「暈車」優生「陪讀」的不理想現象。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我設計了符合各層次水平的練習題,在對分層練習的初步探索中,我將從練習設計多層次化、練習設計開放性、練習設計探索題等幾個方面,闡述自己對小學數學設計分層練習的幾點做法。
一、練習設計應層次化。
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可運用分層設計練習的途徑,通過練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低,接受能力差,作業困難的學生;B層是智力因素較高,但上進心少,學習不刻苦,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學生,這種學生學習潛力最大;C層的學生有較高的智力因素,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分層後,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讓各層次的學生充分有效地學習,以獎勵學生在達到較低層次目標的情況下自覺,主動,積極地向高一層次目標遞進,如何將練習內容劃分為基本練習、提高性練習、拓展性練習:
基本練習,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要掌握。提高性練習有一定的綜合性,強調知識的聯系,解題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求80%以上學生掌握,少數學生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逐步掌握。拓展性練習是最高水平的練習,練習題的綜合性更強,應用能力要求更高,准確度也更大,這樣的練習題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討論,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力求解決問題,要求一部分程度較高的學生掌握。例如:在學習《找規律》時,我們可以設計如下練習:第一層為基本練習: 0.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麼?第二層為提高性練習:0.33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麼?第三層次為拓展性練習:0.135896135896……中前48個數字的和是多少?通過設計這種層次性題型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和提高,這樣既遵循了個體的差異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從而達到「以學生為中心,心中有學生」。 實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種合作方式的學習讓學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在遇到難題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時,可以向他人尋求合作,一起來解決難題。
二、練習設計應具有開放性。
在分層練習中的題目要設計解題策略多樣化的題目,這樣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從「讓他學」變為「我想學」 「我要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學完小數大小比較後,我可以設計了這樣的題目:0.7<( )<0.8這是一道結論性開放題,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我引導學生應用小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去尋找答案,可以在這兩個小數之間找到無數個比0.7大比0.8小的數,這樣不僅僅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而且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去創造精神,讓學生有創新意識,激發自身發展的潛能。
通過在設計題型的開放性,可以讓一道題有多種解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讓他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而擴寬解題思路。
三、練習設計探索題。
在數學習題中,精心設計富有探究性的題目,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以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讓他們跳起來摘到果子,這種較高層次的練習,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思路,而且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例如學了「萬以內的加減法」後,我設計「1+2+3+4+5+……99+100這樣的思考題,一開始,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也感到困惑束手無策,顯現出無可奈何,一籌莫展的樣子,但經過仔細觀察分析後,終於找出了解答的簡捷方法,解題過程中飽嘗了成功的喜悅。通過這種探索題讓學生體會到解決一道比較難的題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讓自己覺得解決難題之後心情難於言表,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
實踐證明:實施小學數學設計分層練習有利於提高教與學的目的性、層次性、和主動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動性與盲目性,從真正意義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新課程精神。我們從中也體會到如下好處:
1、有利於調動每個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實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數學」的基本理念。
3、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
4、形成了成功的激勵機制,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潛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
5、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習熱情。
6、學生練習的正確率得到提高,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⑥ 礦床開采單元的劃分與開采步驟

(一)開采單元的劃分

1.礦區、礦田、井田

礦山下設一個或幾個坑口(礦井),坑口是具有獨立開采系統的生產單位。劃歸坑口開採的礦體或其一部分叫做井田,劃歸礦山開採的礦體叫做礦田,劃歸公司(聯合企業)開採的礦體叫做礦區,如圖5-3-2所示。

在礦山企業中,礦區、礦田、井田的大小,絕大多數是按礦床自然賦存條件劃分的。在生產實踐中往往將一個大礦體或彼此鄰近的若干個礦體劃為一個井田,進行獨立開采。根據目前的技術經濟水平,以及礦體的賦存特點,井田走向長度一般為1~3km左右。一個井田內的礦石儲量應與年產量相適應。儲量大,年產量可增大;儲量小,年產量應當相應減少。個別情況下,確定井田尺寸要作技術經濟論證,以確定技術經濟上最合理的井田范圍。

圖5-3-2 礦區、礦田、井田劃分示意圖

2.階段、采區(礦塊)

一個井田范圍較大,為了便於回採礦石,需要把井田劃分成階段,再把階段劃分成采區(礦塊),圖5-3-3為階段與採取劃分示意圖。

圖5-3-3 階段與采區劃分示意圖

(二)階段

是沿礦體傾斜方向劃分的,階段范圍沿傾斜以上下兩個階段運輸平巷為界,沿走向以井田邊境為界。階段高度是指上下兩階段運輸平巷間的垂直距離。緩傾斜礦體的階段高度通常小於20~30m,急傾斜礦體的階段高度通常為50~60m,也有高達80~120m左右的。階段高度主要取決於礦體的賦存條件、采礦方法,只要條件允許,適當增加階段高度,才可以減少階段數目,降低開拓、采准工程量,減少礦石損失和貧化。因此,近年來有增加階段高度的趨勢。

當開采水平或傾角極小的礦體時(金屬礦床水平的和傾角極緩的比較少),可將井田劃分成盤區(圖5-3-4),再將盤區劃分為采區,然後按采區依次回採。開采傾斜礦床時,礦體厚度不大,采區可沿走向方向布置,礦體厚度很大時,采區可垂直走向方向布置。采區范圍上下以階段平巷為界。其高度為階段高度,長度以采區天井(或上山)為界,長度根據采礦方法不同,變化在10~40m至50~60m之間。

圖5-3-4 盤區平面圖

階段的開采是採用自上而下的順序,即先開采上部階段,後開採下部階段,也可以同時開采幾個階段。採用多階段開采,雖然可以增加工作線長度和提高礦井生產能力,但也會造成管理分散,巷道維護工作量大,佔用設備數量多,各種管、線、軌道不能及時回收復用,污風串聯,經營管理費用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應合理組織生產,採用集中作業,縮小同時開採的階段數目。一般同時回採的階段數目可保持1~2個,不應超過3~4個。

1.開采順序

階段中各采區(礦塊)在沿走向方向的開采順序可分為前進式、後退式和聯合式。

(1)前進式回採:是由主井或主平硐向井田邊界方向開采。前進式回採可以使采區及早投入生產,但主要階段運輔區段處於采空區下部,當圍岩不夠穩固時,會增加巷道的維護費用。

(2)後退式回採:是由井田邊界向主井或主平硐方向開采,其優缺點與前進式回採相反。

(3)聯合式回採:聯合式回採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聯合使用。

2.相鄰礦體的開采順序有

礦體傾角小於或等於圍岩的移動角時,應從上盤向下盤推進的開采順序;礦體傾角大於圍岩移動角、兩礦體又相鄰很近時,應根據礦體之間夾石層的厚度、礦石和圍岩的穩固性以及所選取的采礦方法和技術措施而定。一般是選用先採上盤礦體,後採下盤礦體的開采順序。若夾石層厚度不大,採用充填法時,也可採用由下盤向上盤的開采順序(圖5-3-5)。

圖5-3-5 相鄰礦體的開采順序

(三)礦床開采步驟

礦床開采一般分為開拓、采准、回採3個主要步驟。

在用地下方式開采礦床時,首先必須從地表開掘一系列通到礦體的井巷,以形成從地面到階段水平的行人、運輸、排水、通風等系統。人們把進行這項工程施工的工作叫做開拓,為了開拓所掘進的各類井巷叫做開拓巷道。

在已經開拓好的階段里,為了回採礦石,需根據采礦方法的要求,在采區內掘進平巷、橫巷和天井等,這項工作叫做采准。這些巷道可統稱為采准巷道。

在已做好采准工程的采區里,進行大量採掘礦石的工作叫做回採。

為了保持礦山的均衡生產,開拓、采准、回採必須保持一定的超前關系,即開拓超前於采准,采准超前於回採,其超前關系是以掘進開拓、采准、回採巷道所提供的開拓礦量、采准礦量、備采礦量所需的時間來表示。一般礦山都應具備有3年以上的開拓礦量,1年左右的采准礦量,半年左右的備采礦量,這3種礦量稱為三級礦量。礦山建設和生產實踐證明,保持合理的三級礦量是實現正常持續生產的重要條件。三級礦量的劃分方法如下:

(1)開拓礦量:通過掘進開拓巷道,形成了完整的運輸、通風、排水系統,在這種開拓巷道範圍內的礦床儲量叫做開拓礦量。

(2)采准礦量:是開拓礦量的一部分。在已開拓的礦體范圍內,掘完了采准巷道,形成了采區外形,在這些采區范圍內的礦量稱為采准礦量。

(3)備采礦量:是采准礦量的一部分。凡是已做好采礦准備的采區內,完成了切割工作,可以立即進行回採,在這些采區范圍內的礦量稱為備采礦量。

基建礦山的三級礦量必須在礦山投產時,就要達到設計要求的三級礦量保有期限。生產礦山的三級礦量保有期限,靠每年的採掘年度計劃來調整平衡。

在采礦工業中,要先掘進巷道,才能回採礦石,只有掘進超前,才能保有一定的三級礦量。因此,「採掘並舉、掘進先行」,是礦山建設和生產所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

⑦ 分等單元劃分

海南省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是土地評價對象的基本空間單位,同一單元內土地的基本屬性和土地質量基本一致,不同單元之間則有較大差異。土地評價結果是通過對分等單元的土地構成因素質量進行評價得出的,因此,評價單元劃分對土地評價工作的實施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土地評價工作量的大小、評價結果的精度及其可應用性。

(一)單元劃分原則

根據《規程》的要求,評價單元的劃分應遵循如下原則:

1.主導因素差異的原則

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劃為同一單元,山脈走向兩側水熱分配有明顯差異的不劃為同一單元,地下水、土壤條件、鹽鹼度等土地因素指標有明顯差異的不劃為同一單元。

2.相似性原則

單元邊界不能跨越不同的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和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

3.邊界完整性原則

單元邊界應不跨越地塊邊界,單元邊界應採用控制區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線和分界線,河流、溝渠、道路、堤壩等線狀地物和有明顯標志的權屬界線,評價單元不應跨光溫(氣候)等值線、土地利用系數等值線、土地經濟系數等值線、自然保護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

4.最小面積原則

上圖最小評價單元面積(即圖斑面積)≥ 6 平方毫米。縣(市)成果的農用地分等圖件比例尺為 1∶1 萬;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匯總圖件比例尺為 1∶50 萬。

(二)單元劃分方法

分等單元劃分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塊法、疊置法、網格法和多邊形法 4 種方法,其中地塊法是以底圖上明顯的地物界線或權屬界線,將農用地主導因素相對均一的地塊劃分成封閉單元,即為農用地分等單元。其操作的關鍵是底圖的選擇和對研究區域實際情況的了解。具體實施方法為:選用大比例尺的、最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深入實地,以村為單位,了解當地農民的經驗分等情況,即當地農民對該村行政范圍內土地優劣度的掌握情況,分地塊勾繪在工作底圖上,以保證研究范圍的准確性、分等參評因素的相似性。

(三)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單元情況

在主導因素差異性、分等因素相似性、邊界完整性和最小面積等原則指導下,海南省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採用地塊法劃分,即以各縣(市)分等單元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土地利用規劃圖疊加,保留交集部分的耕地圖斑為基礎,將面積小於 6 平方毫米的圖斑合並到相鄰圖斑中,詳見表2-1~表2-3。各縣(市)分等單元以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分等單元編號為12位:縣編號(3 位)+鄉鎮編號(3 位)+村編號(3 位)+單元號(3 位),如 003015006001 代表儋州市(003)、峨蔓鎮(015)、茅園村(006)、流水編號(001)。

表 2-1 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情況表 單位:個

續表

表 2-2 縣(市)級分等單元面積分布表

表 2-3 海南省農用地分等省級(1∶50 萬)單元面積分布表

⑧ 管理學中作業成本計算中作業的分類方法有幾種

對作業進行科學分類是作業識別和作業分析的基礎。在作業觀念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有一些作業分類方法可供實務界採用。如喬治·斯托布斯教授從作業的層次上把作業分為單位層次作業、批別層次作業、產品層次作業、能量層次作業四類。

1、單位層次作業(Unit Activity)。單位層次作業反映對每單位產品產量或服務所進行的工作,即使單位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單位層次作業所耗用的資源量(即成本)與產品產量、服務量或某種屬性(如直接人工小時、機器小時、產品重量、長度等)成比例的。

2、批別層次作業(Batch Activity)。批別層次作業是由生產批別次數直接引起,與生產數量無關,使一批產品或顧客受益的作業,如對每批產品的檢驗、機器調整准備、銷貨運送、原料處理、生產計劃等作業。批別層次作業的成本通常與產品的批數成比例變動,不受產銷數量或其他數量基準所影響。此外,整批層次的成本也和各批次的數量多少無關,如不論一次訂購1單位還是5000單位,每次訂購成本都不會改變,因而,批別層次作業的成本取決於批數而非各批次的數量。批量水平作業和單位水平作業的主要區別在於完成批量水平作業所需要的資源不依賴於每批次所包含的單位數。

3、產品層次作業(Proct-sustaining Activity)。產品層次作業是每一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所需要的工作,即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如對某種產品編制數控計劃、進行工藝設計、編制材料需求清單等作業。其作用在於支援該產品品種的生產,因此,與其他產品品種無關。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但與產品種類數或產品線的數量成比例變動。

4、能量層次作業(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能量層次作業也稱管理級作業,是指為了維持企業的總體生產經營能力而進行的作業,即使某個機構或某個部門受益的作業,屬於企業一般維持性作業,如管理作業、廠房使用、人員培訓等。該類作業與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無法追溯到特定的批次或產品上,與產量、批次、品種數無關,而取決於組織的規模與結構。這種作業的成本為全部生產產品的共同成本。

⑨ 如何劃分定級單元

主要方法有:a)疊置法將同比例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地形圖、土壤圖疊加,形成的封閉圖斑即為有一定地形特徵、土壤性質和耕地類型的定級單元。若圖斑小於最小上圖面積(6m㎡)則應進行歸並。疊置法適用於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多、地貌類型較復雜的地區。 b)地塊法以工作底圖上明顯的地物界線或權屬界線為邊界,將主導特性相對均一的地塊,劃分為農用地定級單元。也可直接採用土地利用現狀圖中的圖斑作為定級單元。地塊法適用於所有定級類型和地區。 c)網格法用一定大小的網格作為定級單元。網格大小以能區分不同特性的地塊為標准,可採用固定網格,也可採用動態網格。網格法劃分定級單元適用於定級因素空間變化不明顯地區d)多邊形法將所有定級因素分值圖進行疊加,最終生成的封閉多邊形即為定級單元。多邊形法適用於所有定級類型和地區。

⑩ 建築工程單元劃分如何劃分

一般情況民用住宅樓涉及到單元劃分問題,住宅樓單元的劃分常以樓梯間的個數劃分為單元數量;
單元的命名,一般以梯步間進門處為正面,以人面向梯步間入口,按從左到右順序分別以1、2、3---單元命名。

閱讀全文

與劃分作業單元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4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89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0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5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0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1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07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2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29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6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88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5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58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