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選一個用比喻手法創作一首兒童詩怎樣寫啊!
藍藍的天
白白的雲
彷彿是美麗的畫
鳥在天上飛
人在畫中游
畫中還有歡快的小朋友
捕蜻蜓 撈蝌蚪
捉小魚 放風箏
『貳』 有比喻手法的兒童詩
《雲》
雲像一個忙碌的畫家,
在天空中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雲像一個貪玩的小搗蛋,
常常忘了回家。
『叄』 請分析下面幾首兒童詩歌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1、比喻、誇張、設問;
2、擬人
3、比喻、借代
4、擬人
『肆』 詩歌寫作及修辭手法
推薦下面這個,很全面,也好理解;
ps;修辭手法被包含在寫作手法中~
在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用另一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種修辭方式。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為可以化未知為已知;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易懂;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形象。
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斗之意,此詩運用比喻使畫面更形象生動,更易於彰顯詩歌的主題。
再如:劉禹錫《望洞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運用比擬,能寓情於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可以使敘述生動形象,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
如:唐朝賀知章《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韓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艷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唐朝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曰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一首詩歌中「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也可以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文中的「東風」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大喬是東吳之主孫權之兄孫策的妻子,小喬是東吳主帥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運代表了東吳國家的命運。文中的「鎖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被曹操虜去,意味著東吳的敗亡。以「鎖二喬」借代東吳的敗亡,既顯得委婉,又顯得深沉,同時又能給人聯想與思考。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或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聽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表達說寫者強烈的感情,用以諷刺或歌頌,感染聽讀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在這首詩歌中作者愁生白發,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使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條理清晰,闡發透徹;結構整齊,節奏鮮明。在詩歌中就表現為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用純名詞性的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魯威作的小令「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就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帶動全篇。
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鳴的作用。
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就在末兩句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曰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曰的繁盛和今曰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再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它的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
它在古代分為以下幾種:
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相互補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從字面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理解為 「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
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系,對句互文又可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這兩句詩應譯為「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雲一樣的秀發,把黃花帖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後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話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此種互文句用詞更為簡約而含義更為豐富。
隔句互文,就是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曰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王勃《滕王閣序》)。這里的「十曰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不僅表現為具體事物之間相互比擬時的感覺挪用,還表現為將抽象事物具象化時的心靈溝通。
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 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 疑有碧桃千樹花。」這一首詩歌中的「鳳吹聲如隔彩霞」就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
林逋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詩歌就傳神地描繪了黃昏月光下山園小池邊的梅花的神態意象:山園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在「暗香浮動月黃昏」中作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質風韻。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叫做襯托。這種修辭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襯託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寫出了山林無比的幽靜。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曰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以黃鶯婉轉的啼鳴反襯深院正午時的寂靜、清幽。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運用反復可以使詩歌一唱三嘆,回環婉轉,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曰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復,表現了主人公快速劃槳的急切神態,寫出了少女們的熱情活潑,無拘無束,頑皮好勝的天然情態。
「頂真」也叫「頂針」、「聯珠」,就是用前文的結尾(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做下文的起頭,使語句互相銜接,緊湊流暢,生動活潑。
如:《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不僅讓此曲具有回環跌宕的韻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
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贊嘆。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舉個欲揚先抑的例子。趙希璐《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凈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中三四兩句突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又會迎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慾揚先抑,只有冰晶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艷,才能受到人們的青睞。考生在遇到此類表達技巧的時候,就要仔細分析詩人揚抑的對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聯想和想像一樣,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資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意義。
想像 人們在已有的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 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的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像他曰與妻子團聚,「共剪西窗燭」時,再追話今曰的「巴山夜雨」構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設身處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象徵 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藉助某一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了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的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了思歸不得的憂傷。
《卜運算元》(葛立芳)「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漸漸西風淡淡煙,急電疏疏雨。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註:水芝:荷花的別名。)問:這首詞在用語方面善用疊字,它有什麼藝術效果?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分析:這首詞使用疊字多而好,句句有疊字,連綿而下,相互映襯,自然妥帖,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了詞人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而且形成了一種輕靈、和諧的情調,還形成了行雲流水般的聲韻美。
如:劉禹錫《台城》:「台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台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贊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王勃《蜀中九曰登高》九月九曰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還。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那:奈何,為什麼。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多用曰常口語,顯得淺顯親切,明白如話,最後一句採用反問的修辭手法,看似為「無理之語」實則使作者思鄉念親之情更為突出和強烈。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曰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凄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郁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託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涌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 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痹徽「襯」出其中的一個。如崔護《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曰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抒情詩,在看似敘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曰和今年今曰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曰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里重點是通過痹徽,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痹徽,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痹徽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里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並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別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庄》,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曰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曰的感傷。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系,所以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詩歌在篇章結構方面的技巧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層層渲染、鋪墊
如:蘇轍《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曰孤去靄新畫。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曰」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當然照應也會表現在詩歌內容與標題的照應等。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如:歐陽修 《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以小見大
詩是富於聯想的,詩歌往往能通過典型和象徵手法,並藉助於人們的生活經驗,達到言近旨遠,以小見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其頸聯「曰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會讓人想到「海曰」驅盡黑暗,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都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里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喚起讀者心中的大景與大境界。同學們在賞析此類表達技巧時,應發揮自己的想像,從生活的積淀和感受出發通觀全詩。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雖寫「二喬」不曾捉去是小事,但這件小事卻同東吳霸業很有關系。霸業的存亡同「二喬」的命運一樣,也是系此一戰,如果連「二喬」都被曹操擄去,那麼整個東吳生靈塗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歌以「二喬」立意,並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優劣,而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
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表達了詩人自由自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難》(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表現了詩人實現理想的豁達。
再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曰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前兩句畫出一幅山銜落曰、黃河奔騰的壯麗圖畫,最後兩句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把人帶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窮盡天下美景。全詩在描繪祖國壯麗山河中寄寓著深刻的哲理,洋溢著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壯,意境深遠。
『伍』 詩歌的修辭手法
1
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3
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4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5
比擬
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6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7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8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9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10
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11
雙關
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
12
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陸』 溪邊這首兒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把溪水當作鏡子,是比喻;把垂柳當做人來寫,會梳妝打扮,照鏡子是擬人化的手法。這樣就寫出了垂柳的嫵媚之感,山溪的春天的美,還寫出了形像鮮活。
『柒』 古詩中比喻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的。在詩詞中,巧妙地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不但有助於提高詩詞的藝術性,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更好地抒發情感,表達思想。在詩詞中,常見修辭的有:比喻、誇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對偶等。
一、比喻
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辭手法。其審美效果主要體現在可以使詩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時,起到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審美藝術效果。例如「愁」是一種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詩詞中,詩人使用多種比喻使這種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可感。如,李煜的《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樣滾滾東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樂》中寫道:「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處蔓延。賀鑄在《青玉案》中寫道:「試問閑愁都兒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把愁用五種形象化的事物「煙」、「草」、「風」、「絮」、「雨」等來比喻,顯示閑愁的繁多、濃重、綿延不絕。
從方式劃分,常見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幾種。
1、明喻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明喻是最常見的一種。所謂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來作比的事物都出現,並用喻詞「象」、「好比」、「似」、「如」、「同」、「彷彿」等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明喻的詩詞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詩經·小雅·小雯》中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曹植《白馬篇》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賀知章《詠柳》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白《橫江詞》中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秦觀《浣溪紗》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李白《行路難》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隱喻
暗喻又稱「隱喻」,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象」、「似」、「如」、「同」等詞作為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聯,而暗喻卻用「是」、「作」等這樣的動詞。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暗喻的詩詞也是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中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這兩句「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詩人以「磐石」和「蒲葦」作比,喻體和比喻詞之間無「象」、「似」、「如」等關聯,卻用「當作」這樣的動詞,這就是暗喻。《古詩十九首》中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軾《元月廿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零雨打萍」。李煜《烏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3、借喻
借喻又稱曲喻。借喻是一種比隱喻還要隱曲的比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不僅喻體與本體之間沒有「象」、「似」、「如」、「同」等詞作為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聯,甚至本體都不出現。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借喻的詩詞也是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中的「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詩歌表明是寫松,其實借松的品格比喻王復的品格。
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用春日陽光下沐浴的小草喻母親哺育孩子成長。
明代於謙的《石灰吟》寫道:「千鎚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詩歌中,詩人藉此表白自己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蘇軾的《蝶戀花·代人賦》中的「天涯何處無芳草」,詩歌中,詩人借「芳草」勸喻這位「多情反被無情惱」的少年可以到別處去尋覓知己。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等。
4、博喻
《修辭學》上說,所謂博喻(又稱連比),比喻修辭手法一種,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描述一個本體。在詩文中,博喻不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在古代詩歌中,博喻又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多個喻體喻本體某個方面
用多個比喻來形容一個本體的某個方面。
如,蘇軾的《百步洪》中的寫道: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這幾句就是詩人形容洪水往下奔瀉的景象。詩人為了突出洪水傾瀉的氣勢,就使用多個喻體。
第二,多個喻體形容本體的多方面
用多個喻體來形容本體的多個方面。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詩人使用「急雨」來比喻琵琶彈奏中的重彈,用「私語」比喻琵琶彈奏中的輕彈,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比喻彈奏中重彈和輕彈的交錯使用,用「間關鶯語花底滑」來比喻樂曲中流暢的境界,用「幽咽泉流水下難」來比喻樂曲中滯澀的境界等。這就是用多種比喻來形容琵琶彈奏時的各個方面
『捌』 誰能告訴我十分童真的比喻老師要我們做兒童詩啊,求解啊。至少三個,為什麼這樣比要寫原因。謝謝
1、她的眼睛就像陽光下亮晶晶的寶石。
用寶石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的樣子來形容她眼睛的明亮靈動。
2、中秋的月亮像鼓脹飽滿的南瓜。
中秋是收獲的季節。用圓圓的大南瓜來形容圓圓的滿月,更襯托出豐收季節的氣氛。
3、天空中的雲,像一座座冰激凌做成的城堡。
用冰激凌形容雲的白色,用城堡形容雲的宏偉。冰激凌做的城堡,是比較童真的想像。
4、鮮血從傷口裡滲出來,好似一滴滴的眼淚。
用眼淚比喻流出來的血,隱含了疼痛卻又不說疼痛,反襯出孩子的堅強。
上面四個例子,可以做出四個題材完全不同的兒童詩。
『玖』 幼兒詩創編有哪些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樂景寫哀、以景結情、借古諷今、渲染、烘托、用典、虛實結合、抑揚、對比。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2、借景抒情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寫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5、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6、以動襯靜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靜態。
7、樂景寫哀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踐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8、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9、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10、渲染
我國傳統畫技之一,後借用來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復等多方面著意鋪敘的寫作技法。
11、烘托
襯托中的正襯,原始我國傳統畫技之一。亦稱「烘雲托月」。後借用指一種寫作技法,指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突現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與渲染結合起來使用。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13、虛實結合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採用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14、抑揚
抑揚可分兩種: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法。
15、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9)兒童詩中常用的比喻方法擴展閱讀
詩歌的分類
1、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邊塞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