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幾種

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幾種

發布時間:2022-05-23 19:03:15

㈠ 好氧微生物適宜採用什麼方法進行培養

好氧微生物適宜採用什麼方法進行培養
液體培養和固體培養都可以,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氧氣。實驗室中普通的平板培養法(固體)和震盪培養(液體)都可以。為了增加氧的供應,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通氣,攪拌等。液體的淺層培養(不震盪)也是好氧菌培養
一、固體培養基分離
1、稀釋倒平板
特點:菌落分離較為均勻,進行微生物計數結果相對准確。但操作相對麻煩,熱敏感菌有時易被燙死,而嚴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養基中生長受到影響。
2、塗布平板法
特點:操作相對簡單,是較常使用的常規方法。但有時會因塗布不均勻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開,進行微生物計數時需對稀釋和塗布過程的操作特別注意,否則不易得到准確的結果。
3、平板劃線法
特點:操作簡單,多用於對已有純培養的確認和再次分離。
應用:這三種方法可用於所有能在固體培養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純培養分離。並且,通過選用適當的選擇平板及培養條件,可直接分離各種具有特定生理特徵的微生物。和厭氧罐或厭氧手套箱技術結合,這3種方法也可用於獲得各種厭氧菌的純培養。
4、稀釋搖管法
特點:稀釋倒平板法的一種變通形式,但由於菌落形成在瓊脂柱的中間,觀察和挑取都相對困難。
應用:在缺乏專業的厭氧操作設備的情況下對嚴格厭氧菌進行分離和觀察。
二、液體培養基分離
1、稀釋法
特點:工作量大,是否獲得純培養需依靠統計學的推測。
應用:不能或不易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微生物進行純培養分離或數量統計。
2、富集培養
特點:一般不能直接獲得微生物的純培養,在通過富集培養使原本在自然環境中佔少數的微生物的數量大大提高後,需再通過平板法進行相應微生物純培養的分離和檢測。 應用:
(1)根據某種微生物的特殊生長要求,按照意願從自然界中對這種微生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分離;
(2)分離培養出由科學家設計的特定環境中能生長的微生物,盡管我們並不知道什麼微生物能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生長。
三、顯微操作
單細胞(孢子)挑取
特點:分離過程直觀,可靠,但對儀器和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多限於高度專業化的科學研究。而挑取的微生物單細胞或孢子需經固體或液體培養基培養後才能獲得其純培養物。 應用:從樣品中直接分離所需的微生物細胞或孢子,獲得其純培養。

㈡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

1.平板劃線分離培養法

對混有多種細菌,採用劃線分離和培養,使原來混雜在一起的細菌沿劃線在瓊脂平板表面分離,得到分散的單個菌落,以獲得純種。平板劃線分離法通常有兩種方法:

①分區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較多的細菌的分離。先用接種環挑取標本塗布於瓊脂平板1區(占培養基總面積的¼)並作數條劃線,再於2、3、4區依次劃線。每劃完一個區域,均將接種環燒灼滅菌1次,冷後再劃下一區域,每一區域的劃線均與上一區域的劃線交接1~3次。一個成功分區劃線的平板,培養後分別觀察1區形成菌苔,2區菌落連成線,3區和4區可分離到單個菌落。

②連續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不多的標本或培養物中的細菌分離培養。方法是先將接種物在瓊脂平板上1/5處輕輕塗抹,然後再用接種環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線連續劃線接種,直至劃滿瓊脂平板表面。

2.瓊脂斜面接種法

主要用於菌落的移種,以獲得純種進行鑒定和保存菌種等。用接種環(針)挑取單個菌落或培養物,從培養基斜面底部向上劃一條直線,然後再從底部沿直線向上曲折連續劃線,直至斜面近頂端處止。生化鑒定培養基斜面接種,用接種針挑取待鑒定細菌的菌落,從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後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劃線接種。

3.穿刺接種法

此法多用於半固體培養基或雙糖鐵、明膠等具有高層的培養基接種,半固體培養基的穿刺接種可用於觀察細菌的動力。接種時用接種針挑取菌落,由培養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處,再沿穿刺線退出接種針。雙糖鐵等有高層及斜面之分的培養基,穿刺高層部分,退出接種針後直接劃線接種斜面部分。

4.液體培養基接種法

用於各種液體培養基如肉湯、蛋白腖水、糖發酵管等的接種。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傾斜液體培養管,在液面與管壁交界處研磨接種物(以試管直立後液體淹沒接種物為准)。此接種法應避免接種環與液體過多接觸,更不應在液體中混勻、攪拌,以免形成氣溶膠,造成實驗室污染。

5.傾注平板法

本法主要用於飲水、飲料、牛乳等標本中的細菌計數。取純培養物的稀釋或原標本1ml至無菌培養皿內,再將已融化並冷卻至45~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15~20ml傾注入該無菌培養皿內,混勻,待凝固後置37℃培養,長出菌落後進行菌落計數,以求出每毫升標本中所含菌數。先數6個方格(每格為1cm2)中菌落數,求出每格的平均菌落數,並算出平皿直徑,然後按下列公式計數,求出每毫升標本中的細菌數。

全平板菌落數=每方格的平均菌落數×лr2

每ml標本中的細菌數=全平板菌落數×稀釋倍數

6.塗布接種法

本法多用於紙片擴散法葯敏試驗的細菌接種。將一定量或適量的菌液加到瓊脂培養基表面,然後用滅菌的L型玻璃棒或棉拭子於不同的角度反復塗布,使被接種液均勻分布於瓊脂表面,然後貼上葯敏紙片,或直接培養,本法經培養後細菌形成菌苔。

如何培養孩子的記憶力,父母必看的幾種常用方法培養

1、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
有生活經歷才有記憶,有的孩子年齡很小,卻因為「見多識廣」,能記住和講述很多見聞。從小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給他玩各種顏色(如:曼陀羅)、有聲的、能活動的玩具,聽音樂,多與孩子講話,給孩子念兒歌、詩歌,講故事,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商店,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等等,這些都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記憶。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時會引起聯想,幫助孩子記住新的對象。
2、從培養孩子注意力入手
離開了對識記材料的注意,記憶自然也如過眼煙雲消失殆盡。因此,要想提高孩子記憶力,訓練孩子注意力應作為整個訓練過程的第一步。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不可急躁,更不能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可以注意觀察孩子,如果孩子對某一事物感興趣,那好,我們就以這個事物作為起點,讓孩子盡可能對這個事物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只要孩子一次比一次能堅持的時間更長一點,父母就應該感到欣慰。
3、制定規律的作息制度
有規律的作息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防止孩子在大腦中形成錯亂的時空觀念。在作息制度實行初期,父母可以一邊安排孩子的活動,一邊向孩子敘說:「12點半了。現在是午餐時間,寶寶該吃飯了。」「1點半了,寶寶該午睡了。」「4點了,寶寶可以玩玩具了。」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可以在無形中強化孩子的記憶力。
4、給孩子明確的識記任務
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嘗試讓孩子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識記某些事物。如在聽故事、外出參觀、飯後散步時,都應該給孩子提出識記任務。「寶貝,媽咪記性不好,待會兒你得記住回家的路哦。」「寶貝,我們昨天出來散步走到哪兒啦?媽咪還想去那兒。寶貝帶媽媽去好不好?」
5、欣賞古典音樂---@腦波音樂
腦智能學的研究表明,多給孩子欣賞一些優美的古典音樂作品不僅可以陶冶孩子性情,還可以增強孩子對語言的記憶力。這種訓練最早可以從孩子聽胎教音樂開始。不管孩子是在玩玩具、做游戲、讀書還是吃飯,家長都可以放一些比較輕柔優美的音樂,讓孩子有意無意地欣賞就可以了。
6、創設各種有趣的記憶游戲
游戲始終是孩子的最愛。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身心都處於亢奮狀態,這時候孩子記憶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媽媽,我們玩昨天玩的游戲好不好?」孩子可能把具體玩游戲的時間搞錯,但是他會記住游戲本身。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父母可以自己創設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
7、適當重復,加深印象
越熟悉的事物孩子越容易記住,適當重復可以幫助孩子對需要記憶的對象加深印象,產生長久的記憶。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認識各種顏色,其實根本不需要拿出專門的時間來教孩子認識顏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什麼物品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顏色:「這些紅色的花好漂亮。」「寶寶要吃蘋果,這個紅紅的蘋果很好吃。」經過多次重復,孩子就能牢記各種顏色。
8、用各種有趣的形象輔助記憶
配上一些圖片、採用誇張的動作與聲音等,如我們右腦課堂的聯想詞記憶,運用誇張有趣的故事把詞語串聯起來,有利於孩子的記憶;如邊講故事邊做動作,或將故事畫成連環畫,和孩子一起一邊畫一邊看著畫面講故事,這些都有助於孩子更好地記憶所聽到的故事。還可將想要孩子記憶的內容編成一段樂曲或一首有趣的兒歌,這樣孩子就能記得又快又牢。
9、多感官參與記憶
引導孩子用多種感官參加記憶,提高記憶效果。我們右腦課堂的聯想環節,就是運用故事裡的多種感官,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如想讓孩子認識紙的特性,父母可以讓孩子把紙放在沾有水的桌面上,觀察紙怎樣把水吸干;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觀察紙燃燒的情景;用手撕一撕,聽聽撕紙的聲音,觀察紙片不規則裂開的情形。通過這些有趣的實驗,孩子就會牢記紙的主要特徵。
10、教給孩子一些記憶策略
有意識地教給孩子歸納、分類、聯想、比較等一些有效的記憶策略可以幫助寶貝提高記憶力。比如,孩子認識了蘋果、梨、香蕉等,就可以教給孩子水果的概念;孩子分不清小鴨和小雞,就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小鴨和小雞最顯著的區別——小鴨的嘴扁扁的,小雞的嘴尖尖的;小鴨會游泳,小雞不會游泳……總之,父母可以利用各種場合與時機,潛移默化地向孩子灌輸這些記憶策略

㈣ 無土栽培常用的方法除了水培還有哪些

無土栽培法可以分為5種,即水溶液培養法、砂培養法、培養基培養法、混合培養法和營養膜培養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水培法和培養基法。
培養基法:中最有效和最有推廣價值的就是有機質無土栽培

㈤ 細胞生物學中常用的實驗技術或者方法

第二節 細胞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當前細胞生物學與醫葯保健事業聯系的較為緊密的熱點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1)真核細胞基因結構及其表達調控;2)細胞膜、膜系、受體與信號傳遞研究;3)細胞生長、分化、衰老、癌變、死亡,尤其是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研究;4) 細胞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及體細胞核移植的研究。
一、細胞培養常用方法
1、細胞原代培養(primay culture) 又稱初代培養,即直接從機體取下細胞、組織、或器官、讓他們在體外維持與生長。原代細胞的特點是細胞或組織剛離開機體,他們的生物狀態尚未發生很大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們在體內的狀態,表現出來源組織或細胞的特性,因此用於葯物實驗尤其是葯物對細胞活動、結構、代謝、有無毒性或殺傷作用等研究是極好工具。常用的原代培養方法有組織快培養法及消化培養法。前者方法簡單,細胞也較易生長,尤其是培養心肌有時能觀察到心肌組織塊的搏動。細胞從組織塊外長並鋪滿培養皿或培養瓶後即可進行傳代。2、細胞的傳代培養 當細胞生長至單層匯合時,便需要進行分離培養否則會因無繁殖空間、營養耗竭而影響生長,甚至整片細胞脫離基質懸浮起來直至死亡。為此當細胞達到一定密度時必須傳代或再次培養,目的是藉此繁殖更多的細胞,另一方面是防止細胞的退化死亡。
二、器官培養方法
器官培養(organ culture)是指用特殊的裝置使器官、器官原基或它們的一部分在體外存活,幷保持其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器官培養可模擬體內的三維結構,用於觀察組織間的相互反應、組織與細胞的分化以及外界因子包括葯物對組織細胞的作用。
器官培養方法很多,最經典的方法即表玻皿器官培養法;一種最常用的方法是不銹鋼金屬網格法及Wolff培養法和擴散盒培養法,實驗者可根據情況選擇採用。
三、放射自顯影術測定
放射自顯影術(autoradiography)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電離輻射對核子乳膠的感光作用,顯示標本或樣品中放射物的分布、定量以及定位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在緊密接觸的感光乳膠中記錄下它存在的部位和強度,准確顯示出形態與功能的定位關系。現已可將放射自顯影術與電鏡以及生物分子結合起來。不但可以研究放射性物質在組織和細胞內的分布代謝,而且可以揭示核酸合成及其損傷等改變,目前已在生命科學各領域被廣泛應用。
四、染色體分析技術
染色質或染色體是遺傳物質在細胞水平的形態特徵。前者是指當細胞處於合成期時遺傳物質經鹼性染料著色後,呈現出細絲狀彌漫結構;當細胞進入分裂期時,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化凝聚為形態有特徵的染色體。特別是在分裂中期,復制後的染色體達到最高程度的凝聚,稱為中期染色,是進行染色體形態觀察分析的最佳時期。染色體分析應用領域越來越廣,主要用於以下幾方面:1)為臨床診斷提供新手段;2)研究不育和習慣性流產發生的遺傳基礎;3) 通過檢查胎兒的染色體,預防有染色體異常患兒出生(先天愚型);4)根據染色體的多肽性進行親子和異型配子的起源研究;結合DNA重組技術可以將基因定位於染色體的具體區帶上。
五、電鏡技術
早在1940年,英國劍橋大學首先試製成功掃描電子顯微鏡,但因解析度低無實用價值。1965年英國劍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出商品掃描電鏡,其以顯著優點廣泛用於生物學、醫學、物理學、化學、電子學及勘探、冶金、國防、公安、機械與輕工業等諸多領域,並已成為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㈥ 大學生的培養方式都分哪些呢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對這個問題還是很清楚的。這幾年,高考擴招,高等教育規模增長速度越來越快,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十年寒霜苦讀進入高等學府,而高校必然面臨著畢業生就業的巨大壓力。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使大學生畢業即能實現充分就業,如何破解這一兩難困境仍擺在高校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努力的善待每一位學生,以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去影響指導每一位學生。

每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學有所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也希望我們的教學培養方式能為大家的未來有所幫助。

㈦ 目前病毒分離培養最常用的方法是

一般來說病毒培養的方法有三種 一是動物接種 常用的動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接種的途徑有鼻內、皮下、皮內、腦內、腹腔內、靜脈等。根據病毒種類不同,選擇敏感動物及適宜接種部位。二是雞胚接種 雞胚對多種病毒敏感。根據病毒種類不同,可將標本接種於雞胚的羊膜腔、尿囊腔、卵黃囊或絨毛尿囊膜。第三是組織培養 將離體活組織塊或分散的活細胞加以培養,統稱為組織培養。組織培養法有三種基本類型:器官培養、移植培養和細胞培養。細胞培養最常用於培養病毒,根據細胞的來源,染色體特性及傳代次數又可分為下列類型:原代和次代細胞培養,二倍體細胞株和傳代細胞系。 最常用的應該是細胞培養。

㈧ 晶體培養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溶液揮發。將樣品溶解在沸點較低的溶劑內,溶液在室溫下緩慢揮發,樣品濃度逐漸增大,然後飽和,析出晶體。

(2)重結晶。適合高溫易溶但低溫溶解度差的樣品。配製樣品的熱飽和溶液。熱溶液冷卻過程中,樣品溶解度逐漸減小,析出晶體。

(3)擴散法。將樣品用易溶的溶劑溶解,溶液置於試管內。同時用滴管,沿著試管壁小心加入另一種不能溶解樣品的溶劑。兩種溶劑之間必須是能互溶的。第二個溶劑加入後,由於密度的不同,會與樣品溶液發生分層,而不會立即混勻。兩種溶劑在相互擴散的過程中,經常能在二者界面附近得到晶體。

(4)另一種擴散法。將少量樣品溶液置於試管內,試管置於一個大瓶子內。大瓶子底部裝有少量不能溶解樣品的溶劑,並且該溶劑沸點低於溶解樣品的溶劑。將大瓶子蓋好,大瓶子內的溶劑蒸氣會逐漸揮發擴散進入試管,與試管內的溶液混合,造成樣品溶解度降低,析出晶體。

無論哪種方法,樣品溶液都需要過濾去掉不溶物。而且更純的樣品更容易得到高質量的單晶。

㈨ 細菌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根據培養細菌的目的和培養物的特性培養方法分為一般培養法、二氧化碳培養法和厭氧培養法三種。

1、一般培養法:將已接種過的培養基,置37℃培養箱內18-24小時,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即可於培養基上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培養3-7天直至一個月才能生長。

為使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濕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棉塞後用石臘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乾裂。

2、二氧化碳培養法:某些細菌,如牛流產布氏桿菌和胎兒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氣中才能生長,尤其是初代分離培養要求更為嚴格。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養法,

3、厭氧培養法:常用的厭氧培養方法有厭氧罐法、氣袋法及厭氧箱三種。


(9)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幾種擴展閱讀:

培養時應根據細菌種類和目的等選擇培養方法、培養基,制定培養條件(溫度、pH值、時間,對氧的需求與否等)。

一般操作步驟為先將標本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做分離培養。再進一步對所得單個菌落進行形態、生化及血清學反應鑒定。培養基常用牛肉湯、蛋白腖、氯化鈉、葡萄糖、血液等和某些細菌所需的特殊物質配製成液體、半固體、固體等。

一般細菌可在有氧條件下,37℃中放18~24小時生長。厭氧菌則需在無氧環境中放2~3天後生長。個別細菌如結核菌要培養1個月之久。

通過日常管理、檢測、檢查,了解光合細菌的生長情況,就可以結合當時環境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找出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繁殖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的原因很多,內因是菌種是否優良,外因是光照、溫度、營養、敵害和厭氣程度等。

溫度、光照和pH值都能影響著光合細菌的生長,而且溫度、光照和pH值之間是互相制約的,溫度與光照的強弱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應是互應的,即溫度高,光照應弱;溫度低,光照應強。

如果是溫度高,光照強,pH值就會迅速升高,培養基產生沉澱,抑制光台細菌的生長;如果溫度低,光照弱,光合細菌得不到最佳能源,生長速度也慢。經試驗得出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是:

①溫度15~20℃時,光照30000~50000lx,培養基pH值為7.0;

②溫度25~30℃時,光照為3000~5000lx,培養基的pH值為7.0。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幾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疤痕敵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639
數據流量使用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8
猴頭菇種植食用菌料消毒方法 瀏覽:768
榮事達空調扇使用方法 瀏覽:204
國外視頻的拍攝方法 瀏覽:666
女性乳腺纖維瘤治療方法 瀏覽:133
jasonmarkk使用方法 瀏覽:931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做花 瀏覽:720
繼發性癲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366
怎樣快速下樓梯教學方法 瀏覽:670
甲托殺菌劑使用方法 瀏覽:438
手機電池充電時間和方法 瀏覽:931
小燈泡連接方法圖 瀏覽:541
用什麼方法不夜尿多 瀏覽:470
學校體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61
酒精擦手機殼的方法 瀏覽:877
臉上起痘痘用什麼潔面方法 瀏覽:877
在木板旁邊開孔簡單方法 瀏覽:734
檢驗no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95
手機副業還清貸款方法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