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寫菊花外貌的片段200字
描寫菊花:
【菊花怒放】菊花各有特色,有的秀麗淡雅,有的鮮艷奪目,有的昂首挺胸……菊花傲霜怒放,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看!那花兒紅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大的像團團綵球,小的像盞盞精巧的花燈。那一團團、一簇簇的菊花,正在拔蕊怒放。菊葉經霜,已變得發紫了,誰能夠想得到呀,這秋天的山溝竟是菊花的天下。在陽光的照耀下,多麼迷人,多麼耀眼,多麼令人贊嘆!
【野菊花】每當秋天來臨百花凋謝時,這里滿山開滿著五顏六色的野菊花。它們一簇簇、一叢叢的,有白的、黃的,還有紫的。有的菊花鋪在山坡上,有的立在山腳邊,遠遠看去,如繁星,如瀑布,閃著一片輝煌奪目的亮點兒,一直瀉到地上,活像一扇艷麗動人的鳳尾,又像一條被舞台燈光照著閃爍發光的長裙。那些綴滿花朵的修長的枝條,紛亂地垂落交叉著,有著一種山林的「野味」。
【傲霜的菊花】秋天來了,樹葉兒慢慢地黃了,花草逐漸凋零,惟有傲霜的菊花卻迎著秋風怒放。這兒一簇,那兒一叢,競相開放,奼紫嫣紅,流光溢彩,爭妍斗奇。紅的像一團火,黃的像一堆金,白的像銀絲。在花叢中有一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花瓣一層趕著一層,向外涌去。一朵朵的菊花像用象牙雕刻成的球,在太陽的照耀下,傲然挺立,美極了!
【千頭菊】千頭菊是一種早開的菊花,它最早給人們帶來金秋的氣息。千頭菊的花期很長,從八月中旬到十月中旬都開花。千頭菊的莖非常多,密密麻麻地生長在花盆中,我粗略地數了一下,大約有120多根,每根莖上都會開一朵花,而且還不時地從開過花的老莖上長出新莖。新莖上又開花,於是一盆千頭菊可以開很多很多花,因此叫它千頭菊。
【菊花瀑布】這菊花從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噴涌而出,閃著一片輝煌奪目的亮點點兒,一直瀉到地上,活像一扇艷麗動人的鳳尾,一條給舞台的燈光照得爍爍發光的長裙,一道瀑布——一道靜止、無聲、散著濃香的瀑布而無拘無束,還像孩子們洗過的頭發,隨隨便便披散著。那些綴滿花朵的修長的枝條,紛亂地穿插垂落,帶有一種山林氣息和野味兒;在花的世界裡,惟有鳳尾菊才有這樣的奇特的境界。
【菊花】沿石梯向山上走去,兩邊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菊花,在綠樹藍天的襯托下,紅的似火,紫的似霞,白的如晶瑩的珍珠,黃的似點點金星。它們有的三五朵開在一起,競相爭艷,像是幾個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好朋友呆在一起做游戲;有的躲在芭蕉樹後,探出個小腦袋,彷彿害羞地和我微笑。
【觀菊展】秋風瑟瑟,我來到了徐園,想一睹這里菊展上的風采。只見展台上的菊花千姿百態,五彩紛呈,紅的如火,白的如雲,青的如天,藍的如水,綠的如玉,給人帶來無比的享受。而在這數不勝數的品種之中,有「高山流水」、「綉花球」、「騰雲駕霧」、「花獅弄球」等經精心培育的奇花異葩,而最令我矚目的就是「銀針」和「紫矛」了。
【觀菊展】與風車相互映襯的是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菊花,有黃色的中立菊、有紫色的火舞菊、有白色的白玉盤……更有趣的是園丁叔叔們還把菊花裝扮成各種形態。瞧,這邊有三隻可愛的猴子,走近一看,原來這三隻猴子是由金色和粉紅色相間的菊花拼成的,它們正在搶大桃子吃呢!那邊有用白菊花拼成的一個個漂亮的花籃,有用紫菊花拼成的一隻只美麗的蝴蝶……
【鴛鴦菊】「鴛鴦菊」的枝幹稍稍有些粗,能曲、能伸並在秋風中屹立著,充滿了無窮的韌性,這不正像一個男子漢的性格嗎?能屈能伸,富有韌性。它的葉子上小下大,不是很厚,稍有下垂,宛如一葉葉綠色的小舟。花朵大小中等。雖然花心在花瓣中顯得不起眼,但是花瓣卻不一樣了,它們好似一根綢帶,微風乍起,龍翔鳳舞,異常灑脫;因為整個花朵一半紅,一半黃,所以像一個朝陽四射著光芒,充滿了勃勃生機。
【美麗的菊花】大廳中間有兩座寶塔形的花台,共有三層菊花,更是朵朵奇妙,千姿百態,使人目不暇接;有的瓣兒上短下長如同無數小手伸出的「千手觀音」,有的像螃蟹那樣張牙舞爪的「蟹菊」,還有小球似的「紫綉球」……最惹人喜愛的還是「羞人答答」,片片細長的花瓣一齊一垂,真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小姑娘那樣低著頭。
【菊花的葉子】菊花的葉子有的像金色的「麥浪」,隨風起伏;有的像海葵觸須,彎彎曲曲;有的像雞冠,高低不平;有的像噴泉,頭頂傘狀花冠。多麼美麗呀!葉子上滾動著水滴,真像是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小珍珠灑落在碧玉盤里,真漂亮呀!
【菊花集會】那叢叢簇簇的菊花,色彩斑斕,有黃菊、墨菊、龍爪菊……姿態各異,生意盎然,嬌媚的花瓣借著陽光閃耀著美麗的光彩;那株株菊花多像一群群亭亭玉立的仙女迎風翩翩起舞。啊,朵朵奇姿異彩的菊花里不時飄出縷縷襲人的清香;那花猶如浪,那香猶如風,整個公園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各色各樣的菊花】蘋果樹附近生長著無數株各色各樣的菊花。紅的似火,黃的像金,白的如雪,朵朵傲霜吐艷,競相開放,千姿百態,使人眼花繚亂,驚訝不已。這些菊花的葉子翠綠欲滴,花朵很大,那金絲銀線般的花瓣,有的向上捲曲,有的向側方伸展,各有特色,婀娜多姿。
【菜菊】菜菊的花很漂亮。花瓣像紫如意一樣,一層層,一圈圈圍著花蕊有秩序地排列著,花蕊上沾滿了金黃色的小絨球,還不時散發著宜人的清香。再看整個花壇,有的才展出幾個瓣,有的大開著,有的「撅」著小嘴遲遲不肯「笑」出來,它們在葉子的簇擁下,顯得更加嬌嫩,更加鮮艷!
【雪菊花】雪菊潔白的花在翠綠的葉子的襯托下,顯得十分奪目。遠看雪菊,如同飄在一座碧綠的山峰中的幾朵白雲。雪菊的花呈半圓形,花的中心是一種翡翠般的淡綠色,由里到外逐漸變得雪白雪白的。雪菊花心包得十分緊,由里到外越來越松,最下面一層,向下展開。
【菊花】瞧,那一盆菊花,白里透黃的花瓣細長細長的,黃里透紅的花蕊,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原來這一盆是「白馬追鳳」,真是名副其實呀!這盆花的左邊雪白雪白,像白色的駿馬,右邊金黃金黃的,像一隻五彩的鳳凰,一白一黃,一左一右,十分惹人喜愛。
【白菊】白菊的葉片細小,鵝黃的底兒泛著清淡的光彩,色調是那樣自然、和諧,葉面脈絡清晰,有條不紊,葉邊的小齒塗著一絲紅暈。菊莖挺直,大有古松蒼勁挺拔的感覺。整株花體像倒映在綠水中的江月,又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我走近菊花,頓時一股清香夾帶著泥土的芳香撲鼻而來。
【深秋的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深秋了,別的花都已經凋謝了,菊花卻開著美麗的花朵,在陽光下散發出清香。你看,花的顏色,紅的似火,粉的如霞,黃的賽金,白的像雪,朵朵盛開,五彩繽紛。秋風一吹,她們像一群小姑娘在翩翩起舞。細看,每一朵花更加美麗。花瓣細長細長,微微向上翹起,花瓣的末端彎曲著,呈球形。微風一吹,那白色的菊花就像一個個純潔善良的白雪公主在向我們招手,向我們問好……
【秋菊】秋天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路邊隔幾步就擺著一盆菊花,連假山都擺滿了。有爬山菊、黃金菊……有的我連名字都叫不上來。菊花的種類繁多,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瓣是卷的,有的瓣是直的。顏色也不一樣,白的像雪那樣晶瑩閃亮,黃的像金子那樣耀眼,還有藕荷色的,更顯得嬌嫩可愛。
【贊秋菊】有人贊嘆堅忍不拔的青松,有人欣賞波瀾壯闊的大海。有人喜愛使人陶醉的音樂,有人稱贊振翅高翔的鴻雁。而我,卻喜愛秋菊。因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為它不畏嚴寒,傲視寒霜。
【菊塔】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那座菊塔了。塔高3米多,共分五層:第一層是潔白如玉的白菊;第二層是紫里帶紅的紫菊;第三層是美如爐火的紅菊;第四層是艷如晚霞的黃菊;最上一層是一大盆白菊。花瓣有的向下伸垂,有的向上捲曲。細細的花蕊像一根根銀絲。微風吹來,它驕傲地搖晃著,好像天空飄動的白雲。
【野菊花】秋天,野菊花開了。在山坡上,在竹林邊,在籬笆下,在大路旁,野菊花隨處可見。它們大都是一叢叢、一簇簇地生長在一起,可合群了。它們全身金黃,許多細長的花瓣簇擁著花心,從不分開。野菊花的葉子碧綠碧綠的。綠葉襯著黃花,黃花映著綠葉。野菊花可香了,每當花苞開放,一股濃郁的香味頓時散發出來。
【野菊花】野菊花綠色的莖又細又長。莖上的葉子很特別,好似一把綠色的小鋸子,它好像是由一位能工巧匠精心雕刻出來的。莖的頂上總是托著一朵或幾朵小黃花。花蕊是橢圓形的,黃里帶點兒綠色。細細長長的花瓣均勻地圍在花蕊周圍。每當花苞開放,一股濃郁的清香頓時散發出來。
㈡ 擊鼓催花的文言文翻譯
唐南卓《羯鼓錄》:"上(唐明皇)洞曉音律……尤愛羯鼓玉笛﹐常雲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御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後用作酒令。鼓響傳花﹐聲止﹐持花未傳者即須飲酒。後因有"催花鼓"之語 。今亦用作游戲。
譯:唐代南卓的《羯鼓錄》里記載:「皇上通曉韻律……特別喜歡羯鼓和玉笛,常稱它們為八音的領袖,其他樂器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有一次二月初,清晨,剛流梳完,當時夜雨才放晴不久,景色清明流麗,小殿庭院里,柳芽杏蕊將放未放。皇上目睹此景由然感嘆:『面對此情此景,怎麼能不欣賞,不為他們助興呢?』左右侍從彼此相顧,都爭著准備酒食,只有高力士叫人去取來羯鼓。皇上馬上就命上在軒亭中放情擊鼓一曲,定曲名叫《春光好》。明皇神思悠遊其中,自得其樂。等到再看柳芽杏蕊時,他們都已經舒展開來了。皇上指著柳杏笑著對嬪妃侍從們說:『就從這一件事看,還能不叫我天子嗎?』後來這曲子被用作酒令。鼓聲響時傳遞花朵,鼓聲停時,拿著花沒能傳去的人就要喝酒。後來由此有了」催花鼓「的說法。今天也被用作游戲。
是這個嗎?
㈢ 常見的耐陰植物有哪些
一、紫金牛紫金牛科紫金牛屬常綠小灌木,民間也叫老勿大、地桔子、平地木等,是一味中草葯。株高10至30厘米,葉片近革質,上面光綠色,下面淡綠色。6至9月份開花,花小,白色或粉紅色。果期8至12月,熟時紅色,經久不落,頗為美觀。
紫金牛可播種和分株、扦插繁殖。據資料記載,紫金牛當年的種子不發芽,待第二年5至6月才能發芽,並且自然發芽率很差,一般只有3%至5%,需要用硫酸進行處理。分株繁殖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切分根狀莖,保證每一段根狀莖上有一個分枝,然後栽植到准備好的容器中或平整好的土地上,保持濕潤,20天左右即可成活。如果採用扦插繁殖,可於5至6月剪取分枝,高約5至8厘米,去掉一部分老葉,插於准備好的扦插床,保持葉面水分和介質濕潤,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
因其多生於林下、谷地、溪旁等陰濕環境,極耐陰,是陰濕環境的優良觀葉地被植物。多用於片林下、灌叢中陰濕處,是城市立交橋、高架橋下的地被新寵。也可用於盆栽觀賞,岩石園、花壇、花境的配植。
二、紫萼百合科玉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華東和西南等野生山溝邊及林下陰濕處。喜暖濕性氣候,喜陰,忌陽光長期直射,分櫱力和耐寒力極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的土質均能良好地生長。4月上中旬返青,花期6至7月,開花時花葶從葉間抽出,花較小,淡紫色,果期8月。9月下旬至10月初進入枯萎期。
紫萼主要以分株繁殖為主,於春秋季節分盆移栽。紫萼移栽後極易成活,見效快。
紫萼具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管理粗放,極具觀賞價值和綠化功能,可廣泛用於立交橋、高架橋下、庭院、小區、公園、綠化林下空地等有蔭蔽的地方。
三、玉簪百合科玉簪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葉肥大奇特,葉面光亮翠綠,花葶挺立於葉叢之上,花葉俱美,7至9月開花,花白如碧玉,有香氣,是美麗素雅的夏季觀賞花卉。現在,園藝品種較多,更多花葉品種豐富了視覺。
玉簪可用播種和分株法繁殖,一些園藝的新品種也用組培法繁殖。玉簪產籽很少,於秋後種子成熟種莢未開裂前收獲,晾乾貯藏。翌年早春2至3月即可播種,播種苗生長緩慢。分株繁殖是玉簪繁殖的主要方法。春秋季均可,早春在3至4月萌動前,秋季宜在葉片枯黃後,取出根部,用利剪在根節較稀處切開,每塊保留3至4個芽,最少得保留2個芽。分株繁殖能保留該品種的優良性狀,且生長快,當年就能開花。
玉簪特別喜陰濕的環境,受強陽光輻射,會使葉綠素遭受破壞,葉片發黃,葉的邊緣干焦。園林中最適合植於片林下,或植於建築物庇蔭處(北側)以襯托建築,或配植於岩石邊,也可盆栽。
四、蕨類大多數蕨類植物具有較強的耐陰性,也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性,可在不良的環境中生存,特別是那些土壤較為瘠薄、隱蔽、不適合栽培植物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利用蕨類植物布景、綠化是最佳的選擇,而且蕨類植物生長快,繁殖力強,很快可顯現綠帶景觀。在長江以南地區,鱗毛蕨、鳳尾蕨、莢果蕨、圓蓋陰石蕨、里白、井欄邊草等,種植簡單,管理粗放,並且很快能成景。
目前,用於商業應用景觀蕨類主要依靠野外採挖和孢子體分株繁殖,野外採挖對野生蕨類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數較低,且觀賞性較差,而蕨類植物的孢子量較大,是快速繁育種苗的有效途徑。
井欄邊草、貫眾等幾類陸生蕨有較強的耐鹼性能力,抗性強,管理粗放,幾乎能適應所有的土壤類型,貫眾可作綠地路邊、林緣、林下的地被植物,井欄邊草姿態細柔,適當配以石景,可以達到獨特的景觀效果;毛蕨、金星蕨等特別適合在綠地中成片種植,色彩鮮綠可人。
五、箬竹闊葉箬竹為禾本科箬竹屬灌木型竹類,株高0.5至1米。箬竹原產於華東、華中等地,野生資源豐富,分布較廣,在北京及以南地區亦有栽培。適應性強,較耐寒,喜濕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輕度鹽鹼土中也能正常生長,喜光,耐半陰。
箬竹可用播種、分株或埋鞭法繁殖,在這些方法中,以埋鞭法最為常用,成活率也較高。
園林中多植於疏林下,也可植於河邊護岸。稈可作毛筆桿、竹筷,葉可作竹笠、船篷和包粽子用。
六、蛇莓薔薇科蛇莓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於山坡、路旁、草叢、陰濕處。蛇莓生長迅速,覆蓋地面能力強,它的葉、花、果均有較高觀賞價值,花期4至5月,開花時節一朵朵黃色的小花綴於其上,打破了綠色的單調,給人以生命的活力。花期過後,綴滿小草莓似的紅色果實,頗為誘人。抗逆能力強,管理粗放簡單,勿需修剪,是不可多得的新優地被植物。
蛇莓的種子發芽率很低,通常不超過10%,而其無性繁殖能力很強,人工建坪可採取整體移植或將整個匍匐莖枝分離,也可切成長20至35厘米的莖段,埋於3至5厘米深的土壤中,保持土壤濕潤,3個月左右即可成坪。
蛇莓生活力較強,常綠,速生,花鮮,果美,植株矮小,匍匐生長,較耐踐踏,宜栽在斜坡、林下、庭院等地,形成較具特色的綠化景觀,增強都市野趣,是不可多得的優良地被植物。目前已大量使用的有江蘇常熟尚湖公園。
七、大吳風草菊科大吳風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葉亮綠色有光澤,晚秋開花,黃色。喜半陰和濕潤環境,怕陽光直射,耐寒,在江南地區能露地越冬。
常用分株繁殖,結合春季翻盆換土,脫盆後抖去宿土,將株叢分成3至4份,分別上盆。也可露地栽培,栽後管理可較粗放,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會自行發芽展葉。大吳風草還可用種子播種繁殖,於每年早春播種於苗床,出苗後再移植上盆。
大吳風草苗期不能太濕,否則易得病。
適宜大面積種植作林下地被或立交橋下地被、林邊陰濕地、溪溝邊、岩石旁等。具體介紹幾種運用方式:配植於建築物的北面,尤其是高層建築的北面;配植於毛竹林、楓香林或落葉常綠混交林中,作為風景林的地被;配植於岩石牆北面,或建築牆垣的背光角落;配植於高架、立交橋下面,構成耐陰觀花地被。
八、活血丹活血丹又名佛耳草、金錢草等,唇形科多年生匍匐草本。葉對生,具長柄,葉緣有圓齒,兩面葉脈上均有短柔毛。花著生於葉腋,2至6朵輪生,唇形,淡紫色或粉紅色,花期3至4月。活血丹散生於樹林下、路旁、溪邊,喜陰濕環境。現在園藝品種花葉活血丹,生長習性如同活血丹,葉片邊緣有白邊。
蘇鐵\廣玉蘭,楊梅,石楠,扶芳藤,山茶花,茶梅,木荷,冬青,
四季桂,小葉黃楊,忍冬類,杜英,木芙蓉,海桐,杜鵑類
鳳尾竹,長春藤,夾竹桃,袖珍椰子,梔子花等等都是耐陰的植物
陰生的就少得多了
有中國地錦,灑金珊瑚,三尖杉,含笑,十大功勞
紅背桂,中華常春藤,八角金盤,六月雪,春羽,鵝掌藤,
三葯檳榔,蔓綠絨,矮棕竹,絡石等等
㈣ 斗羅大陸有沒有帶翅膀的魂獸,求名稱
有吧,鳳尾雞冠蛇、那個武魂算么?胖子的邪火鳳凰,白沉香的尖尾雨燕
㈤ 菊花的特點和象徵意義是什麼
【菊花象徵意義】
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徵意義。
一隱士的象徵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後,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正是體現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嚮往。東籬下悠然採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范,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二、鬥士的象徵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同時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菊花也成為戰士的代表。
三、傷感的象徵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情思的對象。「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瘦」字抒發內心對久別丈夫的感受。
四、高潔品格的象徵
菊花殘謝後一般不會凋落花瓣,不會像桃花一樣,一片一片掉下來,落英繽紛的。故詩人說「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
故詩人一般都贊賞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也有因風雨關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蘇改詩」的故事,見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說的是蘇東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見王安石,剛好王不在,只見案上有詠菊詩,只寫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認為菊花即使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步原韻,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讀過蘇東坡有嘲笑之意的續句以後,覺得蘇東坡觀察不夠全面。後來二人政見不和,蘇東坡被貶滴黃州。蘇到黃州後,一天正值風雨交加,蘇與友人在菊園賞菊,親眼看到了落英繽紛,「滿地鋪金」的場面。這時才懂得了當初錯批了王安石,還是自己見識不廣。)
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徵。菊花的顏色多種多樣,含意也不盡同。
黃色的菊花:淡淡的愛
白色的菊花:在我國哀輓之意,一般用於追悼死者的場合;在日本,則是貞潔、誠實的象徵。
暗紅色的菊花:嬌媚
菊花象徵久長:菊花在秋季開放,故為秋的象徵,人們甚至把九月稱「菊月」,因為菊與「據」同音,「九」又與「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來象徵長壽或長久;並且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採的菊花更有意義,多用其精製菊花茶,更有人將這一天採的菊泡陳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壽」之意。如果在一個畫面上畫有菊花和九個鵪鶉,因為「鵪」的發音與「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菊與松樹畫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願接受此畫的人長壽。還有人把一隻蟈蟈兒畫在菊花之上,因「蟈」與「官」同音,即表示祝願別人長久(九)占據官位,其畫名為「官居一品」。
菊花:清凈、高潔、我愛你、真情
翠菊:追想、可*的愛情、請相信我
春菊:為愛情占卜
六月菊:別離
冬菊:別離
法國小菊:忍耐
瓜葉菊:快樂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純情
萬壽菊:友情
矢車菊:纖細、優雅
麥桿菊:永恆的記憶、刻畫在心
鱗托菊:永遠的愛
非洲菊(扶郎花):神秘、興奮
雛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純潔、天真、和平、希望、美人
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歌詠的對象。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徵意義。在中國古代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菊花的芳蹤。
關於菊花的詩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這位自稱「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千古第一詩人,在被放逐途中,為表達自己高貴的愛國情操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品質,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傑作《離騷》。在這里,菊花象徵著詩人高潔的品質。
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曹植,在其膾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賦》中,有這樣的句子:「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用菊花比喻裙裾飄飄、翩然飛舞的洛神的榮光鮮麗,寫盡了洛神的風度和氣質。
東籬下悠然採菊的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脫的風格,菊花從此便有了靈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真諦!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清寒,燕子雙飛去。」以寫小令見長的北宋富貴詞人晏殊賦予菊花悲涼的風格。無獨有偶,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這樣的句子:「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芳林醉,總是點點離人淚。」滿地凋零的菊花為劇中主人公的離情別緒做了襯托和渲染,菊花成了傷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往往成了寄託情思的對象。有思念遠方丈夫,顧影自憐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哀嘆個人命運,抒寫國破家亡的深悲劇痛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代表著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最高成就的長篇巨著《紅樓夢》,更是對菊花有著細致的描寫。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問菊》、《菊夢》等詩篇,贊美了菊花的高潔品質,和菊花進行著心靈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如《菊夢》中的「登仙非慕庄生夢,憶舊還尋陶令盟。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問菊》中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在這些詩句中,菊花為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樣的菊花,因不同的人來觀賞、來品味,自然便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和風格了。
【菊花的文學特點】
〔歷史久〕
菊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文學記載見於春秋時的《爾雅》 中有「鞠、治薔」。孔子著的《禮記、月 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花」記載。《山海經》亦說「女兒之山,其草多菊」等,到了漢代菊花已密切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晉代已把菊花配置於庭園之中,南北朝時菊花已作入葯了。唐代菊花已培育出黃、紫、白三色,並傳播到國外。 宋代養菊出現了飛躍,從地栽發展到整型盆栽。選擇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品種。特別是出現了《菊譜》、《百集菊譜》等寫菊專著。元代擴展了養菊的面積。明代已有了相當高的培養藝菊的技術。清代菊花品種已發展到233種之多。並先後傳入日本、英國、法國、美洲等世界各國。至今菊花的栽培技術、品種質量都有了新的提高。
〔花色艷〕
在菊花盛開時,繁花似錦,有金黃的,純白的,艷紅的,淡紫的等等。黃色中還有金黃、淡黃、中黃、檸檬黃。紅色中還有深紅,粉紅,桃紅,淡紅,肉紅,棕紅,紫紅,玫瑰紅,朱紅, 二紅等等。艷麗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品種多〕
至今全世界已有上萬個菊花品種,目前我國也有三千多個品種。 其中有以開花季節分的,夏菊,秋菊,寒菊。有以花徑分的大菊、中菊、小菊。有按栽培形式分的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有按花抱形式分的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有以花型類別來分的平瓣類、匙瓣類、管瓣類、桂瓣類、畸瓣類等等。每個類型中還分有多種花型。如平瓣類中有平帶型、荷花型、芍葯型、平球型、反卷型等等。每個型中還有多種花名,如芍葯型中有綠牡丹、金背大紅等。
菊花的命名不僅品種繁多,而名字構思嚴謹,想像力豐富。有以色喻花的,有以花喻人的,有以物喻花的。有以花的形象、花的香味取名的。有用詩詞典故取名的。有描寫人物感情的,還有反映自然景觀的。菊名耐人尋味,富有詩意。給人一種藝術上的享受。
〔花期長〕
菊花開花時間較長,秋菊11月前後開花,花期一個月。比牡丹花期長四分之三。比一般春季開花的花期長 一倍以上。另外夏菊從5月到9月,寒菊從12月到來年元月都有花開,使人們有長時間的觀賞期。
〔用途廣〕
菊花除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有很多實用價值。可以食用、茶用、葯用。《御香縹緲錄》中記載;慈禧 愛吃白菊花。廣東人以菊花為酒宴名貴配料。南京人以菊葉做菜入場。我們開封人用菊花包餃子,其滋味清香爽口,引人食慾。現已生產的菊花食品有菊花晶、菊花糕、菊花酒等。菊花茶有浙江的杭菊、 河南懷菊,安徽滁菊、毫菊等很有名氣。 泡茶飲用不僅解渴,還有抗毒、養肝明目的作用。菊花葯有河北的滬菊、四川的川菊等。具有抗菌消炎、降壓、防冠心病等 作用。
〔品質高〕
菊花以高風亮節,品質高潔而深受人們贊賞。愛國詩人屈原以「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狄菊之落英」 的名句,歌頌菊花高貴品質。不慕榮利的晉代詩人陶淵明贊美菊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以貞秀枝,卓為霜下傑」。我們革命前輩陳老總吟詩「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頌揚了菊花不畏風寒、傲霜怒放的品性。
由於菊花具有上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色澤艷麗,花型多變,品德高尚等特點,而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因此被譽為 「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還被列為世界名花之一。
【菊花的生物學特點】
菊花的生長特點
菊花屬於菊科菊屬的宿根花卉,是我國栽培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名花之一。在園林中的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切花之一,而且保鮮效果好,水養時花色鮮艷而持久,價格較為低廉,因而日益受到消費者歡迎。
生態習性和花期調節: 菊花品種繁多,適應性都較強。喜光照,但夏季應庇蔭,忌連作和積勞。老株上雖著生新枝,但生長狀況和開花質量都較差。 菊花的生長適宜溫度為20℃左右,花芽分化和開花所需的溫度因種類和品種而有所不同。夏菊以溫度較低為好,10℃~13℃花芽分化,其後隨著達到15℃~20℃而促進開花;秋菊和寒菊在15℃左右花芽分化而開花。 秋菊和寒菊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即使花芽分化後,在長日照條件下,也不開花。在日照短於13小時,花芽開始分化,10天~15天後,花芽即可分化完全。秋菊和寒菊的生長,因品種和溫度而異,一般為45天~60天。夏菊和八九月開花與日照無關,只與營養生長有關。
菊花的特點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這是李商隱對菊花的闡述.
菊花原產我國,栽培歷史悠久.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國的名花,品種色彩繁多.菊花的種類很多:野菊,毛華菊,甘菊,小紅菊,紫花野菊,菊花腦等.菊花的顏色也非常各異:黃,白、紅、橙、紫等顏色.早在兩千多年前古時候人們就懂得賞菊. 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乍覺微香生暖室,真擬奇艷出誰家.
菊花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在沙質壤土,忌澇.一般在秋季開花.
菊花的功效很多,是很好的清涼飲料;菊花可入葯,能清熱散風,平肝明目.有清涼鎮靜的功效,治頭痛、眩暈、血壓亢進,神經性頭痛及眼結膜炎,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
菊花同時也有多方面的經濟價值.
【菊之形】
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等,是中國傳統名花。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凌寒飆」、「秋霜不改條」的內質,其風姿神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菊花也被視為國粹,自古受人愛重。
菊花,形態可謂千姿百態,有的秀麗淡雅,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似高山流水,一瀉而下,有的如妙齡女子,嫵媚動人。個個如盛裝的花仙子,在綠葉叢中翩翩起舞。帶給人們的是幽雅的環境。微風吹來,菊花擺動婀娜的身姿,散發著陣陣幽香,雖比不上茉莉那麼濃郁,也足以沁人肺腑。
菊花不僅姿態美,名也美,有獨本菊、多頭菊、虎刺、田家樂等。
菊花的花瓣是一條條的,中間的花瓣向里卷著就像鷹爪一樣,四周的花瓣向外舒展,略微彎曲,又有些下垂,好似金黃色的瀑布傾瀉而下。
菊花的特點是耐寒。在百花幾乎全都凋零了的深秋,它卻傲然開放了。
菊花的顏色五彩繽紛,有大紅的、粉紅的、深紅的、嫩黃的、鵝黃的、金黃的、潔白的、淡綠的、淡青的……
菊花的顏色也有,紅得像火,黃得似金,白得若雪,綠得如玉,粉的好似一片雲霞,還有那白中帶綠的,更是清幽淡雅。五顏六色,美不勝收。
菊花可真美啊!它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一個綉球,有的像一個毛茸茸的小球,有的像圓球合抱,有的像綵帶飛舞,有的像雨後的蘑菇。真是姿態多變、婀娜多姿!
菊花適應力強,不畏寒冬。她秀麗多姿,賞心悅目,自古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她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
菊花有深紅的也有金黃的,花瓣兒圍著那粉黃粉黃的花蕊,十分迷人。中間那些紅菊挨挨擠擠,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相互簇擁,好象是擁在一起說悄悄話呢!周圍的那些黃菊,彷彿為整壇菊花穿上了黃裙。遠遠看去,像眾星拱月,像孔雀開屏,又像紅色的瑪瑙灑在碧玉盤中,還像一個紅色的大圓盤邊上鑲著一條美麗的金黃色的花邊,可真好看。
菊花原產於我國,後來傳至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花卉之一。菊花一般用扦插法繁殖。菊花的品種繁,按開花時間,可大略分為早菊、秋菊、晚菊;按花朵半徑大小,可分為大菊、中菊和滿天星小菊;按花型,可分為單瓣型、復瓣型、扁球型、正型……
看,菊花的花有大有小,大的像綉球,小的似碧玉,美極了。再看那花瓣,像少女的卷發,似老爺爺的拐杖,若蛟龍的爪子,還如噴泉灑下,各不相同。
看那一朵菊花,遠離那菊花群,彷彿不願與它們為伍,確實它是鶴立雞群,雖一枝獨秀,但讓人感到了個體所獨風姿,墨綠色的葉子層層疊疊,如眾星捧月般襯托著潔白的花,更顯得寧靜高遠,神聖脫俗。
看那一片菊花,遠看宛如碧綠的地毯上綉著許多五彩的大花,近看又別有一番情趣,看看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聞聞朵很香,聞聞那一朵也很香。讓人眼花繚亂。這一朵似害羞的小姑娘,半張著臉,那一朵卻全盛開了,張著笑臉迎接這金色的秋天,還有花骨朵兒的,飽滿的似乎要裂開似的,迫不及待的想讓人一睹她那絕世的芳華。
這菊花從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噴涌而出,閃著一片輝煌奪目的亮點點兒,一直瀉到地上。活像一支艷麗動人的鳳尾,一條給舞台的燈光照得爍爍發光的長裙,一道瀑布——一道靜止、無聲、散著濃香的瀑布,而且無拘無束,彷彿女孩子們洗過的頭發,隨隨便便披散下來。那些綴滿花朵的修長的枝條、紛亂地穿插垂落,帶著一種山林氣息和野味兒;在花的世界裡,惟有鳳尾菊才有這樣奇特的境界。
自古以來,很多詩人還給各種菊花有生動形象的描寫。如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月涌江流」「白浪卷沙」;黃色菊則有:「飛黃騰達」、「金碧輝煌」;綠色菊有:「卡梁綠翠」;又如借詩詞典故表示菊花的顏色的,紅色的「紅葉題詩」、黃色的「黃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個菊名之後伴有一段精彩動人的故事。
經過了春天的孕育,夏天的醞釀,菊花百花凋謝的秋天怒放了,似乎是填補這時的空缺,讓這蕭條的秋不顯得凄涼!
【菊之神】
我喜歡美麗的菊花,更喜歡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格!
菊花不以嬌艷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之品性見美於人。屈原汲汲於修養,「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秋菊之落英」為人格修養之佐餐。餐菊落英還曾引來詩壇一場有趣的公案。宋代王安石《殘菊》詩有「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句,歐陽修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因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向有「拗相公」之稱的王安石反唇相譏曰:「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之過也。」中國菊花品種之多,難倒了博學的歐陽修。
菊花的花瓣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很多,給人一種團結的感覺。那麼多片花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同抵禦秋天的寒冷。正因為他們有這種精神,才能讓它們百折不撓,不畏懼秋風的寒冷,面對困難毫不退縮。菊花的毅力也讓我佩服不已,在凜冽的寒風中,它仍然堅強地站著,並沒有被狂風暴雨嚇倒。
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說:「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東籬,成為菊花圃的代稱。「昔陶淵明種菊於東流縣治,後因而縣亦名菊。」(《花鏡.菊花》)陶淵明與陶菊成為印在人們心裡美的意象。
望採納!
㈥ 古代女子的妝容,服飾和頭發的名稱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畫黛眉;四貼花鈿;五貼面靨;六描斜紅;七點唇脂。
白妝,就是不施脂粉 ,單以鉛粉敷面 .白妝上好了很美,上不好就像鬼.個人認為日本藝伎的白妝就很嚇人.
紅妝,唐代最為流行的面妝是,其中最艷者是「酒暈妝」。不分貴賤,均喜敷之。這種妝是先施白粉,然後在兩頰抹以濃重的胭脂,如酒暈然。《妝台記》「美人妝,面既敷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桃花妝,先抹白粉 ,再塗胭脂於兩腮。所以雙多呈紅色 ,而額頭及下頷部分則露出白粉的本色 ,多用於青年女子。
飛霞妝,先在面部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頰輕輕罩之,較適合老婦。
檀暈妝,在化妝前預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粉紅色),然後直接塗抹於面頰,多用於中年以上的婦女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最為簡單的花鈿只是一個小小的圓點,復雜的則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螺鈿殼及雲母片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狀,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
妝靨
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在盛唐以前,多以胭脂或顏料作兩顆黃豆般的圓點,點於嘴角兩邊的酒窩處,通稱笑靨。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台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關於發髻:
古代女孩發髻的名稱繁多,如:直上雲霄髻,近噴鼻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朝發型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浩繁,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談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關於服飾:
其實好聽的服飾名稱是有紀律的:
1:年月+顏色+圖案+面料種類+大類名或專用名
紅地彩織龜違如意團花錦開氅
白地雲水金龍妝花緞女披
2:年月+顏色+面料種類+綉法+圖案+大類名或專用名
清愛新覺羅弘歷天子月日緞綉雲龍夾朝袍
清康熙天子石青實地紗彩綉片金單朝服
唐宋期間的女孩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力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世風變樣,服飾因這天趨華美這種華美的氣勢派頭一直傳續至唐朝
唐朝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起頭穩固建立唐朝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期間,唐朝的繪畫、鐫刻、音樂、跳舞等方面都接收了外來的技法和氣勢派頭,對外來的服飾,採納兼收並蓄的態度這要患上該期間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候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朝很多新鮮的服飾紛呈,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偉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期間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裁減,轉為盤領、緊身窄袖、稱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換
耳中明珠綰臂金環:古代女孩的私妝故事
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身形的愉悅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呈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很多玩弄細柔的布料被開始拍攝發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起頭引領風騷此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時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說的的"時世裝"等
唐朝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風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揭示sexy魅力,其中聞名的是明衣的施用明衣原屬號衣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可是在盛唐期間,明衣被拿來當作外套,並成為艷服
史上十二位青樓佳人
女扮男裝也是唐朝的服飾獨特之處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別的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時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和烏皮六合靴,是當時頗有特色的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候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和哀悼死者的服裝
花容月貌 天姿國色--古代深閨趣事繪本
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朝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獨特之處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古時女孩嫁妝都有啥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情勢出格,除開貼身長褲外,還外增添層套褲宋代婦女有裹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外形小而靈巧玲瓏
宋代織品很似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色繪畫、蘇綉在時裝上廣泛施用織品的質地玩弄、超脫,給人奇麗之感
1.周代是冠服制度慢慢完善期間女孩服飾獨特之處是穿短領窄袖衫.腰下飾襞膝,基本服飾為上裝下裙而頭飾基本是梳髻,插對笄
2.戰國期間諸子鼓起,茸家爭鳴,服飾也各顯風采有一種將左面衣衿前後片縫合,後面衣衿加長形成三角學,繞身至違後腰帶系扎的深衣為大都女孩所穿著的服飾
3.秦國女孩著曳地長袍,首腦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戰國秦時女孩一般梳雙垂髻,以垂髻發型為主
4.漢朝女孩著一種袍服,垂地,衣衿迴旋而下,似戰國時的繞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飾也大都是上裝下裙頭飾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搖,有墮馬髫、雙垂環髻、髻後垂梢、盤恆髻、裹幗巾等
5.魏晉南朝女孩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6.隋唐對女孩日常服飾為上身著襦襖衫.下體束裙以紅裙最風行其他也有紫色、黃色或綠色的裙子
7.唐朝婦女著鳳鞋、宮人皆著紅錦耗靴婦女日常服飾事物名稱繁多,並愈趨華美,形制開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飾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履、靴等隋代女孩一般梳平髻、盤恆髻等而唐朝自初唐至晚唐女孩發型花樣不斷翻新,有盤恆髻、高髻、義髻、雙環望仙髻、螺髻、鳳髻、墮馬髻、偏梳髻、雙刀髻、雙環高髻、單環高髻、百合髻、垂髻、驚鵠髻、寶髻、反綰髻、叢髻、雙垂環髻、鬧掃妝髻、垂環髫、垂練髻等等唐朝婦女發上飾品有各式步搖、梳、釵、花飾,還有各類花鈿而飾
8.五代女孩服飾一般著襖,對襟窄袖襦、長裙、大袖衫等:發髻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環髻、雙環髻、雙垂髻、雙丫髻、高髻等
9.宋代女孩日常風行的服飾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對襟大袖衫、窄袖衫、對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裝等、下體束裙、褲、褶襇裙等發髻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三、r髻、雙幡髻、小盤髻、雙丫髻、單鬟髻、般螺髻、雙髻、盤福龍髻,發髻上還加飾花巾、簪花、白的顏色團冠、花冠、包髻等
10.元朝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蒙族形制到元盛德年間、蒙漢服飾即各隨其便了婦女服飾基本有左、右衽窄袖長袍、直領對襟夾衫、左、右衽短上農,對襟短襦、半臂、著裙發髻有雙髻丫、雙螺髻、高髻、雙髻、發中分耳後盤髻,並有扎巾披紅飾、風帽等:
11.明代衣冠恢復漢族服飾,婦女一般著對襟寬袖大袍,豎領襦衫、高領衣、窄、寬袖褙子,一半、雲肩、襟袍、短袖杉.下著長裙、腰裙等有高髻、雙髻、三髻式、挑出圓尖髻等,並戴頭箍、兜勒、卧免、簪珠翠、插金鳳等扮飾
12.清朝自己找找就能夠了
1.首飾類:金絲噴鼻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紅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色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發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純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純金鳳尾綠瑪瑙流蘇 純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兒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銀子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紅紅牡丹斑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雪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紅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上面網址復制不過來,你自己看好了
內容太多貼不下了,自己看吧(可能有重復)
㈦ 耐陰植物是什麼,它與陰生植物有什麼關系(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大,城市建築密度增加,出現大量陰生環境,且城市綠化覆蓋率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論是高樓的屋頂綠化還是城市中心的綠化休閑廣場,或立交、高架橋下,這些地方都需要綠化牷片林也是當今綠化的大方向之一,生態效益顯著。片林下、立交橋、高架橋下的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區域綠化的重要材料就是耐陰性地被植物。
耐陰地被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樣有調節環境溫度、濕度、吸附消化有害氣體和灰塵、凈化空氣、平衡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多種功能;同時它彌補了其他植物的缺陷,能在陽光很少的區域、陰濕的環境中良好生長,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利用耐陰植物進行蔭地綠化是提高綠化面積,美化、香化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現介紹幾種常見的耐陰地被植物:
一、紫金牛紫金牛科紫金牛屬常綠小灌木,民間也叫老勿大、地桔子、平地木等,是一味中草葯。株高10至30厘米,葉片近革質,上面光綠色,下面淡綠色。6至9月份開花,花小,白色或粉紅色。果期8至12月,熟時紅色,經久不落,頗為美觀。
紫金牛可播種和分株、扦插繁殖。據資料記載,紫金牛當年的種子不發芽,待第二年5至6月才能發芽,並且自然發芽率很差,一般只有3%至5%,需要用硫酸進行處理。分株繁殖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切分根狀莖,保證每一段根狀莖上有一個分枝,然後栽植到准備好的容器中或平整好的土地上,保持濕潤,20天左右即可成活。如果採用扦插繁殖,可於5至6月剪取分枝,高約5至8厘米,去掉一部分老葉,插於准備好的扦插床,保持葉面水分和介質濕潤,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
因其多生於林下、谷地、溪旁等陰濕環境,極耐陰,是陰濕環境的優良觀葉地被植物。多用於片林下、灌叢中陰濕處,是城市立交橋、高架橋下的地被新寵。也可用於盆栽觀賞,岩石園、花壇、花境的配植。
二、紫萼百合科玉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華東和西南等野生山溝邊及林下陰濕處。喜暖濕性氣候,喜陰,忌陽光長期直射,分櫱力和耐寒力極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的土質均能良好地生長。4月上中旬返青,花期6至7月,開花時花葶從葉間抽出,花較小,淡紫色,果期8月。9月下旬至10月初進入枯萎期。
紫萼主要以分株繁殖為主,於春秋季節分盆移栽。紫萼移栽後極易成活,見效快。
紫萼具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管理粗放,極具觀賞價值和綠化功能,可廣泛用於立交橋、高架橋下、庭院、小區、公園、綠化林下空地等有蔭蔽的地方。
三、玉簪百合科玉簪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葉肥大奇特,葉面光亮翠綠,花葶挺立於葉叢之上,花葉俱美,7至9月開花,花白如碧玉,有香氣,是美麗素雅的夏季觀賞花卉。現在,園藝品種較多,更多花葉品種豐富了視覺。
玉簪可用播種和分株法繁殖,一些園藝的新品種也用組培法繁殖。玉簪產籽很少,於秋後種子成熟種莢未開裂前收獲,晾乾貯藏。翌年早春2至3月即可播種,播種苗生長緩慢。分株繁殖是玉簪繁殖的主要方法。春秋季均可,早春在3至4月萌動前,秋季宜在葉片枯黃後,取出根部,用利剪在根節較稀處切開,每塊保留3至4個芽,最少得保留2個芽。分株繁殖能保留該品種的優良性狀,且生長快,當年就能開花。
玉簪特別喜陰濕的環境,受強陽光輻射,會使葉綠素遭受破壞,葉片發黃,葉的邊緣干焦。園林中最適合植於片林下,或植於建築物庇蔭處(北側)以襯托建築,或配植於岩石邊,也可盆栽。
四、蕨類大多數蕨類植物具有較強的耐陰性,也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性,可在不良的環境中生存,特別是那些土壤較為瘠薄、隱蔽、不適合栽培植物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利用蕨類植物布景、綠化是最佳的選擇,而且蕨類植物生長快,繁殖力強,很快可顯現綠帶景觀。在長江以南地區,鱗毛蕨、鳳尾蕨、莢果蕨、圓蓋陰石蕨、里白、井欄邊草等,種植簡單,管理粗放,並且很快能成景。
目前,用於商業應用景觀蕨類主要依靠野外採挖和孢子體分株繁殖,野外採挖對野生蕨類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數較低,且觀賞性較差,而蕨類植物的孢子量較大,是快速繁育種苗的有效途徑。
井欄邊草、貫眾等幾類陸生蕨有較強的耐鹼性能力,抗性強,管理粗放,幾乎能適應所有的土壤類型,貫眾可作綠地路邊、林緣、林下的地被植物,井欄邊草姿態細柔,適當配以石景,可以達到獨特的景觀效果;毛蕨、金星蕨等特別適合在綠地中成片種植,色彩鮮綠可人。
五、箬竹闊葉箬竹為禾本科箬竹屬灌木型竹類,株高0.5至1米。箬竹原產於華東、華中等地,野生資源豐富,分布較廣,在北京及以南地區亦有栽培。適應性強,較耐寒,喜濕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輕度鹽鹼土中也能正常生長,喜光,耐半陰。
箬竹可用播種、分株或埋鞭法繁殖,在這些方法中,以埋鞭法最為常用,成活率也較高。
園林中多植於疏林下,也可植於河邊護岸。稈可作毛筆桿、竹筷,葉可作竹笠、船篷和包粽子用。
六、蛇莓薔薇科蛇莓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於山坡、路旁、草叢、陰濕處。蛇莓生長迅速,覆蓋地面能力強,它的葉、花、果均有較高觀賞價值,花期4至5月,開花時節一朵朵黃色的小花綴於其上,打破了綠色的單調,給人以生命的活力。花期過後,綴滿小草莓似的紅色果實,頗為誘人。抗逆能力強,管理粗放簡單,勿需修剪,是不可多得的新優地被植物。
蛇莓的種子發芽率很低,通常不超過10%,而其無性繁殖能力很強,人工建坪可採取整體移植或將整個匍匐莖枝分離,也可切成長20至35厘米的莖段,埋於3至5厘米深的土壤中,保持土壤濕潤,3個月左右即可成坪。
蛇莓生活力較強,常綠,速生,花鮮,果美,植株矮小,匍匐生長,較耐踐踏,宜栽在斜坡、林下、庭院等地,形成較具特色的綠化景觀,增強都市野趣,是不可多得的優良地被植物。目前已大量使用的有江蘇常熟尚湖公園。
七、大吳風草菊科大吳風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葉亮綠色有光澤,晚秋開花,黃色。喜半陰和濕潤環境,怕陽光直射,耐寒,在江南地區能露地越冬。
常用分株繁殖,結合春季翻盆換土,脫盆後抖去宿土,將株叢分成3至4份,分別上盆。也可露地栽培,栽後管理可較粗放,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會自行發芽展葉。大吳風草還可用種子播種繁殖,於每年早春播種於苗床,出苗後再移植上盆。
大吳風草苗期不能太濕,否則易得病。
適宜大面積種植作林下地被或立交橋下地被、林邊陰濕地、溪溝邊、岩石旁等。具體介紹幾種運用方式:配植於建築物的北面,尤其是高層建築的北面;配植於毛竹林、楓香林或落葉常綠混交林中,作為風景林的地被;配植於岩石牆北面,或建築牆垣的背光角落;配植於高架、立交橋下面,構成耐陰觀花地被。
八、活血丹活血丹又名佛耳草、金錢草等,唇形科多年生匍匐草本。葉對生,具長柄,葉緣有圓齒,兩面葉脈上均有短柔毛。花著生於葉腋,2至6朵輪生,唇形,淡紫色或粉紅色,花期3至4月。活血丹散生於樹林下、路旁、溪邊,喜陰濕環境。現在園藝品種花葉活血丹,生長習性如同活血丹,葉片邊緣有白邊。
活血丹屬於蟲媒傳粉,種子成熟後可自然落地,但由於其匍匐莖逐節生根,無性繁殖較為容易。人工建坪時可對匍匐莖切段扦插,一般2至3節為一段,不少於2節。夏季保證土壤水分,10天左右即可生根,1個月左右即可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早春時節,活血丹紫色或粉色的小花點綴在綠葉間,填補了這一時期大部分草種還未返青的不足,為早春增添了幾分色彩。
以上幾種植物,在江浙滬地區均有野生資源分布,也是目前園林綠地應用材料的主要來源方式之一,但這種方式不可長期採用,最終還是要人工栽培繁殖,況且優良的耐陰地被的品種還很缺乏。所以,研究耐陰植物的快速有效繁殖方法和繼續開發鄉土耐陰地被是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
㈧ 你知道《聊齋志異》中的哪一個故事,簡單介紹一下故事內容
公孫九娘》 忽啟鏤金箱里看,血腥猶染舊羅裙
公孫九娘出現時是個美麗而富於青春氣息的大家閨秀。萊陽生第一眼看到她,「笑彎秋月,羞暈朝霞」,一雙因為有禮貌的微笑,變得秋水盈盈的明亮眼睛和因為羞澀變得朝霞一樣嬌艷的面頰。公孫九娘談吐高雅,才貌無雙,萊陽生一見鍾情,兩人結為夫妻。但是愛情沒有給公孫九娘帶來歡樂,她在新婚之夜就向萊陽生敘述自己是怎麼樣成了冤鬼,在朝廷鎮壓於七之亂中,公孫九娘和母親被抓起來要押解京城,走到濟南,母親被折磨死了,九娘自殺。公孫九娘用詩描述不堪回首的經歷,「十年露冷楓林月,此夜初逢畫閣春」「忽啟鏤金箱里看,血腥猶染舊羅裙。」九娘做了十年冤鬼,雖然享受到愛情幸福,但總忘不了自己的冤情,新婚之夜都忍不住打開箱子看當年血染的羅裙。公孫九娘懇求丈夫把自己的屍骨移葬家鄉,還說:人鬼有別,主動跟丈夫分手。跟很多聊齋愛情故事不同,公孫九娘不僅沒有起死復生,連她送給萊陽生的愛情信物羅襪,都著風寸斷,腐如灰燼。為什麼總是喜歡給有人鬼之別的青年男女做「撮合山」的蒲松齡,讓伍秋月、聶小倩等女鬼一個一個重返人間的蒲松齡,偏偏到公孫九娘強調人鬼有別?最重要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民族大災難中,個人怎麼可能枯木再生?公孫九娘的悲劇命運不可逆轉,正如改朝換代中千萬受害者冤沉海底。所以我們看到,《公孫九娘》這個小說開頭跟許多愛情故事不一樣。那些故事開頭總是說:某某,某地方的人,性情如何,《公孫九娘》開頭就寫陰森恐怖、慘不忍睹的大屠殺:「於七之案,連坐被株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在於七之案中,許多人沒有參加起義的良民被連坐被殺,一天俘虜幾百人,不問青紅皂白,全殺了,血流成河,白骨撐天。小說接著寫:「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肆,為之一空」。多麼慈悲呀,殺了人給棺木,殺人之多,全濟南的棺材都脫銷了!公孫九娘,一個花朵一樣美麗的生命,正是千萬冤鬼中的一員。蒲松齡描繪公孫九娘的青春美,這可愛的「紅顏」偏偏是萬千枯骨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公孫九娘》里,聊齋故事屢見不鮮的愛情起死回生的力量盪然無存。男女主角在「碧血滿地,白骨撐天」背景下相遇,在「墳兆萬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鳴,駭人心目」的場景下分手。《公孫九娘》表面上是愛情故事,實際上是刺貪刺虐名篇。
名字叫余德
缸破而水不流,是因為缸魂尤在,那個缸是龍宮之物.
余德
武昌尹圖南有別第,嘗為一秀才稅居,半年來亦未嘗過問。一日遇諸其門,年最少,而容儀裘馬,翩翩甚都。趨與語,卻又蘊藉可愛。異之,歸語妻,妻遣婢托遺問以窺其室。室有麗姝,美艷逾於仙人。一切花石服玩,俱非耳目所經。尹不測其何人,詣門投謁,適值他出。翼日卻來拜答,展其刺呼,始知余姓德名。語次細審官閥,言殊隱約,固詰之,則曰:
「欲相還往,仆不敢自絕。應知非寇竊通逃者,何須必知來歷。」尹謝之。命酒款宴,言笑甚歡。向暮,有昆侖捉馬挑燈,迎導以去。
明日折簡報主人。尹至其家,見屋壁俱用明光紙裱,潔如鏡,金狻猊爇異香,一碧玉瓶插鳳尾孔雀羽各二,各長二尺余;一水晶瓶浸粉花一樹,不知何名,亦高二尺許,垂枝覆幾外,葉疏花密,含苞未吐,花狀似濕蝶斂翼,蒂即如須。筵間不過八簋,豐美異常。即命童
子擊鼓催花為令。鼓聲既動,則瓶中花顫顫欲折,俄而蝶翅漸張,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即為一蝶飛落尹衣。余笑起飛一巨觥,酒方引滿,蝶亦揚去。頃之鼓又作,兩蝶飛集余冠。余笑雲:「作法自斃矣。」亦引二觥。三鼓既終,花亂墮,翩翩而下,惹袖沾衿。
鼓童笑來指數:尹得九籌,余得四籌。尹已薄醉,不能盡籌,強引三爵,離席亡去。由是益
奇之。
然其為人寡交與,每闔門居,不與國人通吊慶。尹逢人輒宣,聞其異者爭交歡余,門外
冠蓋相望。余頗不耐,忽辭主人去。去後,尹入其家,空庭灑掃無纖塵,燭淚堆擲青階下,
窗間零帛斷綿,指印宛然。惟舍後遺一小白石缸,可受石許。尹攜歸貯水養朱魚,經年水清如初貯,後為佣保移石誤碎之,水蓄並不傾瀉。視之缸宛在,捫之虛軟。手入其中,水隨手泄,出其手則復合,冬月不冰。一夜忽結為晶,魚游如故。尹畏人知,常置密室,非子婿不
以示也。久之漸播,索玩者紛錯於門。臘月忽解為水,陰濕滿地,魚亦渺然,其舊缸殘石猶
存。忽有道士踵門求之,尹出以示,道士曰:「此龍宮蓄水器也。」尹述其破而不泄之異。
道士曰:「此缸之魂也。」殷殷然乞得少許。問其何用,曰:「以屑合葯,可得永壽。」予
一片,歡謝而去。
㈨ 蘇州美食
蘇州是東部飲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飲食文化之一(京式、蘇式、廣式)--蘇式飲食文化的發揚地。
著名的蘇式招牌菜有:松鼠桂魚、響油鱔糊、蟹粉蹄筋、清溜蝦仁、汆糟、母油整雞、太湖蒓菜湯、雪花蟹斗、櫻桃肉、醬汁肉、薰魚、(魚巴)肺湯、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鍋、棗泥拉糕等。
蘇州小吃亦聞名天下,津津豆腐乾、松子糖,玫醬粽子糖、西瓜子,蝦籽鯗魚,棗泥麻餅,方糕、定勝糕、海棠糕、梅花糕、豬油年糕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嘗。遍布蘇州的麵店,表明澆頭品種很多、講究湯水的蘇式面條是廣受歡迎的小吃。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廟秦淮小吃、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並稱為中國四大小吃)。
「得月樓」和「松鶴樓」是老字型大小的蘇式餐館;「老蘇州茶酒樓」以傳統蘇幫菜而聞名;「朱鴻興面館」和「綠揚餛飩」等物美價廉,比較適合大眾消費。
蘇州的主要美食街有太監弄、十全街、學士街、李公堤、鳳凰街等。碧鳳坊、李公堤為中國餐飲文化名街。
蘇式小吃
油氽緊酵,半緊酵小籠,半緊酵蟹粉小籠,小籠饅頭,縐紗湯包,蟹粉湯包,香菇青菜素包,鮮肉大包,鮮肉中包,豆沙饅頭,開花饅頭,荷花饅頭,壽桃包,秋葉包,素菜燒賣,鳳尾燒賣,蟹粉燒賣,蝦仁燒賣,金魚燒賣,鮮肉蒸餃,四喜蒸餃,青菜餃,蝴蝶餃,孔雀餃,雞冠三角餃,知了餃,沈永興饅頭,桂花糖油山芋,桂花糖芋艿,焐酥豆糖粥,桂花雞頭肉,八寶雞頭肉,桂花焐熟藕,鮮肉棕,灰湯棕,白沙棕,綠豆棕,豬油夾沙棕,三角棕,小腳棕,筆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