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入定的技巧
入定:身心的平衡之道
入定,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修行技巧,關鍵在於身心的和諧與專注。首先,確保在無五蓋(五種阻礙禪定的因素)和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才能踏上這段旅程。
入定的序曲,是輕安相的體驗,那是一種身心俱悅,彷彿飄在雲端的微妙感受。一旦達到初禪的五支標准——覺察、觀察、喜悅、快樂和定力,便可確認已進入這個層次。在初入定階段,要留意樂受與疼痛的變化,它們是感知與調整的線索。
入門技巧:細微的呼吸與專注
進入初禪,呼吸逐漸變細,心靈清澈,喜悅的樂受油然而生。訓練自己觀察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如呼吸的輕盈與心念的專注,但切勿沉溺於禪樂,一旦覺察到就應立即退出。退出後,調整呼吸與心念,當心念粗重、呼吸粗大,樂受消失時,心念再次聚焦,准備重返禪定的寧靜。
入定並非被動等待,而是動態的觀察與適時調整。熟練後,分兩步增強定力:先是短時入定,如5分鍾,反復練習;接著逐步延長至10分鍾、15分鍾,乃至1小時以上。在這個過程中,要留意氣的干擾,如氣塞、氣串或火氣上頭,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挑戰。
靜坐中的氣韻與調適
靜坐時,氣流沖刷病灶帶來的疼痛,實際上是進步的標志。然而,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源於對氣的誤解。如頭痛、口瘡,應調整氣機,如按摩頭部或喝湯葯。修行者需理解氣的運行規律,避免混淆氣功與佛教,靜坐後及時疏導氣滯,不分佛道界限。
氣感是生理現象,而非定力的衡量標准。下座前,通過按摩和拍打,讓氣流回歸自然。對於體弱者,靜修營提供的補氣湯葯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個人與環境:影響靜修的隱秘力量
選擇一個氣場和諧的靜坐地點至關重要,個人正氣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修行體驗。靈活調整修定時間,保持專注。不同禪定階段對應不同的自在狀態,如近行定和安止定,它們就像不同的樓層,各有其特點。
理解禪定,如同進出房間,每個層次都有其獨特的專注。初禪與二禪的區別在於覺觀,初禪易受聲音干擾,而二禪則更為深遠。三禪中,聲音變得遙遠,身體感覺消失,需調整呼吸和心念。四禪的呼吸暫停,進入舍受階段,定力與心細是修定的關鍵。
至於鼻端的光,它並非觀出入息的必要條件,但觀一切事物同樣能引導入定。
糾正誤解:禪定的真諦
修行中,禪定的目標是純凈的正念,而非時間的長短。盲目追求可能導致迷失。如優波離尊者在剃發時已達初禪,目連尊者瞬間入四禪,他們的例子揭示了禪定速度和個人修為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時間累積。
誤解往往源於對禪定的誤解,如認為禪定必須無聲無息。其實,禪定者如優波離尊者,可以在聆聽佛言的同時入定,目連尊者在無色界定中仍能感知聲音。重要的是理解禪定的本質,而非陷入傳說與誤解。
㈡ 怎麼打坐入定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2)動態入定最佳方法擴展閱讀:
打坐的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