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期梅毒能治好嗎
梅毒患者要注意的是二期梅毒能治好。在治療的時候,通過一些專業的足量的治療,它是可以治癒的。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患者要堅持治療,對治癒梅毒有足夠的信心,配合專業的醫生進行徹底的梅毒治療。 患梅毒之後,其潛伏期為三周,然後病情進展為一期及二期(約一至兩年),若未獲治療或治療不充分則可轉入第三期(即晚期),這樣可延續多年,甚至導致死亡。二期梅毒相對於一期梅毒治療更加困難.一期梅毒不治自愈後,表面上呈平靜的健康狀況,但梅毒螺旋體仍在繼續繁殖,這樣在感染後2-4個月時病原體大量經血液傳播到全身而出現二期早發梅毒疹。 在一期治癒至二期開始之間的時間也稱為一期隱性梅毒。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如皮疹內、淋巴結、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產生大量的抗體,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二期早發梅毒也自然消失,再進入潛伏狀態,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這時臨床雖無症狀,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發生二期復發梅毒。 在抗生素問世之前,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且90%的復發是在發病後第一年中。以後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則使螺旋體變為顆粒形或球形。當免疫力下降時,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如此不斷反復,2年後約有30%-40%病人進入晚期梅毒。因此,及時進行二期梅毒的正規治療是能不能治好的關鍵。 在治療的時候患者要注意不能因為患病的症狀有了緩解就不進行治療了。治癒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只有在醫生檢查後提示說已經治癒才可以停止治療。
㈡ 誰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
在磺胺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腦膜炎、肺炎、敗血症等,都因無特效葯而感到非常棘手。1932年,德國化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於治療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實驗中,它在試管內卻無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同年,德國生物化學家格哈特·杜馬克在試驗過程中發現,「百浪多息」對於感染溶血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療效。後來,他又用兔、狗進行試驗,都獲得成功。這時,他的女兒得了鏈球菌敗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決定使用「百浪多息」,結果女兒得救。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體內才能殺死鏈球菌,而在試管內則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爾和他的同事斷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體內變成了對細菌有效的另一種東西。於是他們著手對「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實,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過這種化合物,可惜它的醫療價值當時沒有被人們發現。磺胺的名字很快在醫療界廣泛傳播開來。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 ……這樣,醫生就可以在一個「人丁興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選適用於治療各種感染的葯了。1939年,格哈特·杜馬克被授予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㈢ 噬菌體:可對抗超級耐葯菌的病毒「卷土重來」| 長報道
早在抗生素青黴素問世之前,一種名為噬菌體的病毒就已經進入了醫學研究的視野。青黴素的廣泛應用引發的超級耐葯菌問題,使得噬菌體的特性再次受到關注。The Verge的一篇報道揭示了噬菌體療法在對抗這些「醫學怪物」中的潛力,通過臨床案例展現了其治癒力,如囊性纖維化患者和感染超級耐葯菌的心理學家。
噬菌體,憑借其特異性的殺菌機制,能夠精準打擊特定細菌,這在抗生素無法奏效時顯得尤為關鍵。過去的失敗經歷,如喬治亞州研究員Sulakvelidze的導師喪失患者,現在看來是噬菌體回歸的轉折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Patterson教授和流行病學家Steffanie Strathdee夫婦的經歷,展示了噬菌體療法的復甦和對未來的希望。
盡管噬菌體療法面臨著特異性帶來的挑戰,如可能對不同細菌株無效,但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基因改造和機器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合成的天然噬菌體和利用CRISPR-Cas技術的噬菌體,都在嘗試擴大其治療范圍。醫葯公司也開始投入大量資金,推動轉基因噬菌體的專利開發。
噬菌體的應用並不僅限於醫學領域,它們在食品安全、獸醫和婦科等領域也展現出潛力。比如,Intralytix公司利用噬菌體保護食品安全,減少抗生素在動物食品中的使用,甚至可能治療細菌性陰道炎和妊娠相關疾病。
然而,噬菌體療法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細菌的防禦機制和缺乏對噬菌體的深入理解仍是挑戰。Strathdee夫婦的分享激發了人們對噬菌體治療的興趣,但擴大其應用范圍需要克服認知和實際技術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