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伏就要吃三瓜、三肉,喝三湯、三飲!
三伏天,氣溫最高且潮濕又悶熱的日子,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
此時陽氣最盛,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是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抓住三伏期調理身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分享一份養生攻略,請收好!
吃三瓜
1、 冬瓜:控壓、減脂
冬瓜味甘、性寒,能清熱利水、消腫祛濕;典型的高鉀低鈉食材,每100g含鉀量為130mg,有助於控制血壓;且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膳食纖維含量也很高,是三高人群的福音!
2、 絲瓜:利水、防便秘
絲瓜味甘,性涼,清熱利濕;所含的皂苷和黏液有利於大便通暢,能預防便秘,加快機體排毒過程,幫助提升新陳代謝。
3、 黃瓜:防便秘、美容
黃瓜味甘,性涼、苦、無毒,入脾、胃、大腸;具有除熱,利水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黃瓜96%是水分,每100克黃瓜只含15大卡熱量,非常適合減肥人士。
吃三肉
1、羊肉——逼走體內寒氣
俗話說: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葯方。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湯,強身健體,滋陰補氣。
喝羊湯之後,通過發汗,可以排除掉體內的濕氣寒氣,提高免疫力。
2、雞肉——補充恢復體力
雞肉蛋白質含量很高,且易於消化吸收,能迅速補充體力,補充因熱出汗而消耗損失的大量蛋白質。
3、豬蹄(適量)——豐富的維生素
三伏天出汗多,津液大量流失,微量元素損耗較多。
豬蹄不僅富含膠原蛋白,並含有鈣、磷、鎂、鐵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有益成分。
吃點燉豬蹄,可以很好的補充微量元素,提高機體免疫力。
喝三湯
1、冬瓜海帶湯
冬瓜味甘性寒,能消熱、消腫;且本身不含脂肪、鈉含量較低,對高血壓、心腦血管人群很有好處。
海帶中富含礦物質,能降血糖、降血脂;富含的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
2、豆腐絲瓜湯
豆腐味道清淡,含有豐富蛋白質;絲瓜含有大量維生素C。
三伏天熱浪濤天,水分蒸發快,絲瓜能幫助人體補充水分,且排除體內毒素。
3、荷葉粥
荷葉含有荷葉鹼等多種生物鹼,具有利尿、防暑的作用。
食用荷葉粥可以清熱潤肺,涼血止血。
喝三飲
1、三鮮飲
鮮竹葉、鮮荷葉、鮮薄荷葉各30克,加水煎煮10分鍾後取汁,加入適量蜂蜜代茶飲。
薄荷葉中含有薄荷油,用水沖泡後,是天然的降溫飲品,能提神醒腦、清心明目;鮮竹葉是一味清熱中葯,生津利尿;荷葉主治暑熱煩渴,二者都是解暑佳品。
2、三仙飲
金銀花10克,土茯苓20克,生蠶豆30克,加水煎煮,以蠶豆煮爛為度,飲汁食豆。
土茯苓能夠清熱解毒以除濕;金銀花清熱解毒以消腫;蠶豆利濕排毒;尤其適合伏天好生痱子、瘡癤者。
3、三花飲
野菊花、荷花各10克,茉莉花3克,洗凈後以沸水沖泡,加蓋稍冷後當茶飲。
這三種花代茶飲,能消暑解熱、芳香開竅,去心胸煩熱。注意野菊花,以色黃無梗、完整、氣香、花未全開者為佳。
❷ 立秋以後,多吃「三菜三瓜」,做好這四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以後,暑氣漸漸消退,而涼爽的天氣則會逐漸到來!與三伏天濕熱的天氣不同,立秋之後,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人們的胃口也逐漸好了起來,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想一次性吃個夠!
秋季,是最好的進補期。不過,如果剛立秋就忙著進補,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生出諸多弊端。這是因為,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秋季進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吃,就能像吃了感冒、痤瘡、胃痛、便秘、腹瀉的「免疫葯」一樣,讓你 健康 、輕松地邁進秋天的大門。
要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使體內的濕熱之邪排出,以下三類人要格外注意:
1、脾虛者——吃點粥
表現: 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
食補: 茯苓餅、芡實、山葯、豇豆、小米,健脾和胃。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2、胃火旺者——吃點苦
表現: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人,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
食補: 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清泄胃中之火。
3、老人及兒童——吃點山楂
表現: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
食補: 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西瓜是很好的清熱消暑水果,適合夏季食用,可立秋後,經過一個暑熱的長夏,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要少吃西瓜等過於寒涼的水果,以免傷及脾胃,引起腹瀉。
豆類多具有健脾利濕的功能,正合立秋節氣之用。可以多喝些三豆湯:
綠豆: 清熱解暑;
紅小豆: 清熱利濕;
黑豆: 健脾補腎。
三豆湯不僅能清熱解毒,還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注意要少吃辣椒、生薑等辛辣食物,燒烤也要少吃。所謂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入秋後氣候逐漸乾燥,如果再吃辛辣的生薑,對養肺不利。
可以多吃一些 蓮藕、荸薺 ,既能生吃又能熟吃,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
百合 除了解燥潤肺,還有止咳的作用。
銀耳 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有一定療效。
百合銀耳的特點是「百搭」,可以熬粥、做羹,和蓮子、大棗、枸杞等搭配使用,如銀耳蓮子羹、百合大棗粥等,還可以自己搭配,做成百合銀耳羹,潤燥的效果更是強強聯手了。
秋天就別再過於貪涼風、開空調,最好避免皮膚直接被風吹,尤其是敏感的面部和脖子等處的皮膚,不妨用絲巾遮擋一下脖子。
立秋後要防「秋老虎」,建議晚間多用 醋泡腳 ,能解暑熱,有助散熱入眠。
立秋後,不能像盛夏季節那樣一味地飲用清熱解暑的夏枯草、野菊花等寒涼性質的茶品,那樣會損傷人的胃氣,影響脾胃功能。此時,最好喝點青茶。青茶屬於「性和不寒」的茶葉,如 鐵觀音、凍頂烏龍或大紅袍 (買的時候可以看到說明),介於紅、綠茶之間,不寒不熱,能益肺、潤膚、生津、潤喉,有效清除暑天存留在體內的余熱,恢復津液。
菜:立秋多吃三種菜
立秋之後,地面上的火熱之氣仍盛,悶熱潮濕。在這樣的環境里待久了,人就易受暑濕、暑熱與細菌病毒的侵襲,從而引發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問題。
1、菜花——預防感冒
季節交替,氣候變化無常,人體一時難以適應,免疫力也不知不覺地在下降,這時就容易讓感冒病毒鑽空子。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是一個預防感冒的好辦法。菜花含有的維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黃豆芽菜要高3~4倍,還是一種非常好的血管清理劑。
2、菠菜——口腔潰瘍
初秋氣候開始變乾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攝入不夠,就容易上火,口腔里也會跟著出現潰瘍、發炎等問題。菠菜中豐富的核黃素是有效預防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營養素。
3、芹菜——促進睡眠
夏秋交替的時節,溫差較大,早晚涼,中午熱,對於體質較敏感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很難馬上適應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導致睡眠質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鎮定神志的作用。
瓜:立秋多吃三種瓜
1、絲瓜——清香通便
絲瓜可以從春末吃到初秋,有利尿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清蒸絲瓜,加點肉末和蒜末,稍微蒸一下就熟,淋點海鮮醬油,味道非常好。
2、木瓜——祛燥潤腸
木瓜除了當水果,一到秋天,可以用它煲湯喝,補水祛燥。木瓜中富含的酶還能幫助消化,適合便秘和消化不良者食用。
3、瓠瓜餃子——清熱開胃
初秋氣溫仍較高,很多人胃口不好,將肉類和瓠瓜一起做菜,保證了蔬菜的攝入,也增加了蛋白質的攝入。瓠瓜中胡蘿卜素含量較高,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還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1、防秋燥
很多朋友認為秋天涼快了,就沒有必要大量飲水了,其實不然,秋天是比較乾燥的,非常容易缺水上火,所以防秋燥,每天多喝一些溫開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2、防暑熱
立秋的到來真的意味著三伏天的暑氣消退了嗎?其實不然,大家都聽說過「秋後加一付」或者「秋老虎」的說法,立秋之後天氣早晚涼爽,但是陽光直射更加厲害,在太陽底下站一會兒就想中暑,所以立秋後還是要防暑熱的。
3、不亂貼秋膘
自古以來都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很多朋友喜歡多吃大魚大肉來達到貼秋膘的目的,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盲目的吃大魚大肉只會起到增加腸胃負擔的壞處,所以「貼秋膘」要適可為止。
4、注意防寒
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變涼,尤其是早晚溫度比較低,晝夜溫差大,所以大家早晚出門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穿一件外套,注意防寒保暖。
關於立秋以後,你的家鄉有哪些飲食習俗呢?歡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