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神經症咨詢方法可以總結哪些規律

神經症咨詢方法可以總結哪些規律

發布時間:2022-05-19 13:57:45

❶ 心理咨詢,病與非三原則,神經症概念問題

有病無病三原則: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性原則;

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是否有「自知力」是區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病的標准。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先是確定是不是有病 ,然後通過自知力等條件來判斷是心理疾病還是精神病。

(1)神經症咨詢方法可以總結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神經症的發病通常與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不健康的素質和人格特性常構成發病的基礎。症狀復雜多樣,其典型體驗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認為應該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動,如焦慮、持續的緊張心情、恐懼、纏人的煩惱、自認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

患者雖有多種軀體的自覺不適感,但臨床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患者一般能適應社會,其行為一般保持在社會規范容許的范圍內,可以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狀妨礙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

什麼是神經症

神經症是指人對正常的心理、生理現象的不接納,抵抗、逃避而進入的惡性循環。
神經症舊稱神經官能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思維與工作效率降低),情緒波動與煩惱,體感性不適增加,體查無器質性病變,自知力良好(即知道自己有病、痛苦、有求治慾望)無精神病性症狀。病前有一定素質及人格基礎,起病與工作學習負擔過重或精神刺激因素有關。但精神刺激因素沒有心因性精神障礙那樣嚴重,病程不足3月者診斷為神經症性反應。神經症分類:(1)、癔症;(2)、焦慮症;(3)、強迫症;(4)、恐怖症;(5)抑鬱性神經症;(6)、神經衰弱等(1、所謂「體察無器質性病變」的含義是: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等都無疾病。2、所謂「無精神病性症狀」的含義是指神經症不是精神病)。

神經症的本質是主觀願望與客觀規律的對抗,它是由注意與感覺相互促進而形成的一種心理障礙,心理治療可以使之在兩個月內徹底治癒,葯物治療已是落伍的觀念而且療效也不理想

❸ 神經官能症患者需要怎麼治療好的

神經官能症由於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確,神經症性障礙的治療是對症治療。葯物治療對於控制神經症性症狀有效,但心理治療在神經症性障礙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葯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聯用是治療神經症性障礙的最佳辦法。
1.葯物治療
治療神經症性障礙的葯物種類較多,如抗焦慮葯、抗抑鬱葯以及促神經代謝葯等。葯物治療系對症治療,優點是控制靶症狀起效較快。但用葯前一定要向患者說明所用葯物的起效時間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備,以增加治療的依從性。否則許多神經症性障礙患者可能因求效心切或過於敏感、焦慮、疑病的性格特徵而中斷、放棄治療或頻繁變更治療方案。
2.心理治療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對神經症發生機制有不同的解釋和治療方法。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發展,心理治療技術逐漸通過整合、折中、合作,融合成較廣泛、綜合和實用的模式,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關系治療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治療不但可以緩解症狀,而且能幫助患者學會新的應付應激的策略和處理未來新問題的技巧,同時,與治療理論無關的因素,如人際性、社會性、情感性因素,包括治療者對患者的關心、患者對治療者的信任、患者求治的動機與期待等等,都對療效有影響。

❹ 長期患有神經症的人,到底該如何調整好狀態呢

首先你需要找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你產生了神經症,然後再逐漸的通過改變外界或者自身的條件來對症狀進行緩解。所處的一種生活環境或者是周圍的一些人都會導致你的神經症的發生,如果是這些因素引起的,你需要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來接觸新鮮的事物。還有對於沖突以及焦慮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方式迅速的解決,反而一直積攢在自己的心中,這就容易導致人們產生神經症,需要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來進行心理的指導以及疏導,來幫助人們恢復心態。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人們自己進行情緒的調整,面對事情的時候不要一個勁的鑽牛角尖,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並且人們也需要及時的抒發自己的心理情緒,可以向別人進行傾訴,不要把事情埋在心裡。

❺ 心理咨詢師是如何對神經症患者進行治療的,

神經官能症屬於心因性疾病,應以精神治療為主,輔以葯物及其他物理治療。患者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地對症治療,消除病因,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以焦慮症為例
1、改善環境,減少刺激: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減少緊張刺激。要避免長期緊張而繁重的工作,注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必要時可減輕學習或工作量.待疾病緩解後,再恢復原來的學習和工作。
2、學會放鬆自己,放鬆身心:當你感到疲乏和心煩時,暫時放下工作,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例如,當電話鈴響,先做個深呼吸,再接聽。向窗外眺望,讓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狀得鬆弛,可以暫時排解工作上面臨的壓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動,暫時避開低潮的工作氣氛。
3、腳部按摩:躺在床上時應盡量放鬆自己。可以聽聽抒情音樂放鬆自己,並想像自己隨著音樂漂浮。成功地入睡的關鍵在於減少你的注意力,避免過分壓迫自己。深呼吸、伸展肌肉(體操)、瑜伽術可能有幫助。引導式呼吸法和漸進式鬆弛法對失眠很有幫助。另外可用運動按摩輪,睡覺前可用於腳部按摩,針對足底和足側產生按摩效果,緩解神經衰弱和失眠疲勞。
4、按摩肌肉:大部分人在處於壓力時,會發生某部位肌肉緊綳的現象。緩解肌肉緊綳的方法之——是找出受害的肌肉——通常是頸背肌肉及上半部背肌,然後用手掌按壓它們。
5、對症治療:只有消除發生疾病的原因及性格缺陷,才能避免復發,根治疾病。要勞逸結合,生命要有規律、有節制。避免和減輕精神壓力,有意識地鍛煉心理承受能力。
6、抗焦慮葯物,如苯二氮類。然而,長期使用苯二氮類會導致軀體依賴。停葯時必須緩慢進行,不宜突然撤葯。

❻ 神經官能症應該怎麼治療呢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神經官能症屬於心因性疾病,應以精神治療為主,輔以葯物及其他物理治療。患者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地對症治療,消除病因,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神經官能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1、首先是葯物治療,可以使用一些抗焦慮葯、抗抑鬱葯和一些促神經代謝葯,優點是起效較快,但是患者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所以要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葯物,在確定葯物後,一定要堅持服用。
2、其次是心理治療,由於神經官能症主要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疾病,所以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在治療中緩解疾病的症狀,要對患者保持信心和關心,會對患者的康復有很好的效果的。
3、最後是對症治療,患者恐懼症較強,可以使用三環類抗抑鬱葯丙咪嗪的葯物用來減輕焦慮的症狀,在進行行為治療比較有效果,焦慮症的症狀較強,選擇苯二氮卓的葯物對治療比較有好處。

❼ 神經官能症該怎麼辦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精神症,是一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礙。神經官能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觀感覺方面的不良,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表現為當事人一般社會適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對自己的不適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動求治。神經官能症以自覺症狀為主,雖然做過多次檢查,但結果查不出什麼病,長期不愈的緊張情緒和焦慮,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嚴重地影響了工作。
神經官能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1、首先是葯物治療,可以使用一些抗焦慮葯、抗抑鬱葯和一些促神經代謝葯,優點是起效較快,但是患者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所以要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葯物,在確定葯物後,一定要堅持服用。
2、其次是心理治療,由於神經官能症主要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疾病,所以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在治療中緩解疾病的症狀,要對患者保持信心和關心,會對患者的康復有很好的效果的。
3、最後是對症治療,患者恐懼症較強,可以使用三環類抗抑鬱葯丙咪嗪的葯物用來減輕焦慮的症狀,在進行行為治療比較有效果,焦慮症的症狀較強,選擇苯二氮卓的葯物對治療比較有好處。

❽ 神經症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神經衰弱
目前國際趨向取消神經衰弱作為獨立的診斷單元,但亞洲部分國家仍在使用。我國尚保留其作為神經症診斷之一。神經衰弱以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為主要臨床特徵,常伴有情緒煩惱和軀體性體訴及症狀,無相應器質性病變基礎。國內1982年調查神經衰弱患病率約為1.3%。
[臨床特點]
1.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系的精神易疲勞,患者自覺聯想和回憶增多而且雜亂,注意力不集中,感覺過敏.
2.腦力易疲勞,多想的同時感到沒有精力,腦力遲鈍,記憶力減退。
3.體力易疲勞,即使是輕微勞動,也易感體力不支、衰弱而要求休息。
4.情緒症狀明顯,表現煩惱、易激惹、心情緊張。
5.不伴有慾望和動機的減退,苦於「心有餘力不足」,有緊迫感、負擔感、效率下降感。
6.睡眠障礙,患者白天嗜睡,自覺腦子不清楚,夜眠不深,不易入睡、夢多,為此煩躁不安,輾轉反側,惡性循環。
7.緊張性頭痛,或頭部不適感可持續存在較長時間。
8.輕度或重度內臟功能障礙,往往只限於個別器官。
〔診斷要點〕
1.以腦功能衰弱症狀為主要臨床相,至少有下列症狀中的3項:
(1).衰弱症狀 腦力易疲勞,感到沒有精神,自覺腦子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記憶力差,效率下降,體力亦易疲勞。
(2)情緒症狀 煩惱,心情緊張而不能鬆弛,易激惹等,可有輕度焦慮或抑鬱,但在病程中只佔很少一部分時間。
(3)興奮症狀 感到精神易興奮,表現為回憶和聯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沒有言語運動增多。
(4)肌肉緊張疼痛 緊張性頭痛,肢體肌肉酸痛。
(5)睡眠障礙 入睡困難,多夢,睡後感不解乏,睡眠感消失,睡眠覺醒節律紊亂。
2.症狀持續至少3個月。
3.妨礙工作、學習、生活或社交;或感到痛苦而主動求醫。
4.不符合任何一種神經症診斷;非器質性疾病伴發疲勞綜合症;非重性精神病性障礙伴發神經衰弱症狀群。

抑鬱症
抑鬱症是情感性精神疾病或心境障礙的一個類型,也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臨床上以情緒低落、興趣和愉快感缺乏為主要特徵的抑鬱發作。據國外報道,抑鬱症時點患病率成年男性為2%~3%,成年女性為5%~9%。一生中患病危險概率男性5%~12%,女性10%~25%。抑鬱症患病率與民族、文化水平、收入、婚姻狀況關系不大。
〔臨床特點〕
1.女性抑鬱症患病比利時男性的2倍。好發年齡在25~44歲。65歲後首次抑鬱發病者較為少見。
2.約15%重性抑鬱症自殺死亡。55歲以上的重性抑鬱症的自殺死亡率增加4倍,達60%。發病後第一年的自殺死亡率明顯增高。
3.部分重性抑鬱症患者因疼痛、軀體疾病、生理和社會角色功能下降而就診於綜合性醫院。
4.10%~25%患者早期表現為心境惡劣,每年約10%的 心境惡劣者出現重性抑鬱發作。
5.一級親屬中的同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5~3倍。
6.情緒低落、興趣或愉快感缺失為抑鬱症最突出、最典型的症狀。且至少持續2星期。
7.情緒低落的特點是患者感到抑鬱、悲傷、絕望、失去信心或神情沮喪。可以從患者的臉部表情、動作行為觀察得到。多數患者伴有焦慮。
8.部分患者訴說沒有感覺,或整天擔憂,或易激性增高。還有部分患者以軀體不適為突出主訴,如軀體疼痛等(舊稱隱匿性抑鬱症)。
9.興趣和愉快感缺失主要表現為對習慣的興趣愛好及娛樂活動缺乏動力。給人一種脫離社會、封閉自己的印象。部分患者性慾望、性活動明顯減少。
10.食慾減退是常見的症狀,患者為生存而強迫自己進食,但沒有飢餓感。體重下降明顯。個別患者為食慾增加,體重增加。
11.睡眠障礙是抑鬱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早醒是抑鬱症的特點。其他睡眠障礙有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後難於入睡、徹底不眠。個別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度。
12.可出現精神運動性遲滯,如言語、思維、動作緩慢,嚴重者達木僵程度。或者表現為激越,如坐立不安等。
13.患者經常感到能力下降、精力不足、軀體易疲勞。
14.自責或無用感、「廢人感」也是常見的症狀。患者過分誇大自己的缺點或不足,嚴重者可達妄想程度,如自罪妄想。
15.多數患者體驗到思維能力、注意力、決策能力明顯受損,並常常歸咎於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明顯下降。
16.厭世感、自殺觀念、自殺企圖是抑鬱症的常見症狀,也是最危險的症狀。自殺觀念、自殺企圖或自殺行為與抑鬱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自殺常難以預料。
17.少數患者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通常與抑鬱情緒一致,但持續時間短暫,一般不超過2星期。
18.其他伴隨的精神障礙有強迫症、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驚恐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
19.臨床上按抑鬱症狀的頻數和嚴重程度分成輕度抑鬱、中度抑鬱和重度抑鬱。
20.首次抑鬱發作後,60%~70%的患者會再次抑鬱發作。其中約70%再次發作患者會有第三次抑鬱發作。約90%3次發作者會有第四次抑鬱發作。
21.5%~10%單次抑鬱發作的患者以後會有躁狂發作,發展成雙相。
22.約66.7%的抑鬱症患者會完全緩解,33.3%的患者為部分緩解或持續發病。通常發作次數越多、年齡越大、病程持續時間越長,緩解期相應縮短。
23.抑鬱發作前就有心境惡劣,則提示預後不佳。
24.抑鬱症自然病史隨訪1年後,約40%患者仍有抑鬱症狀,且符合抑鬱發作診斷標准。約20%患者有抑鬱症狀,但不符合抑鬱發作診斷標准。餘40%無抑鬱症狀。
25.首次抑鬱發作的嚴重程度有助於預測抑鬱是否持續發作。
26.首次抑鬱發作通常在嚴重的精神應激下發生,如戀人或配偶的死亡、離婚等。心理社會事件對最初的抑鬱發作起到「扳機」的作用。
27.慢性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者可以加重抑鬱病情,延長抑鬱病程。
28.急性起病的重度抑鬱症,尤其是伴精神病性症狀,或精神運動性遲滯者,多數發展為雙相情感性障礙。
29.青年人首次抑鬱發作後,不一定都發展為雙相情感性障礙。
30.部分重性抑鬱症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陽性,睡眠腦電圖檢查異常有助於診斷。
31.抑鬱發作病程一般約6個月,少數長達1~2年。病程長短與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發作次數有關。
〔診斷〕
1.以情緒(心鏡)低落為主要特徵。
2.病程持續至少2星期。
3.至少伴有下列4項症狀:
(1)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無愉快感。
(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疲勞。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可達妄想程度。
(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
(6)反復出現想死之念,或有自殺行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慾不振、或食慾減退、體重明顯下降。或食慾增加,體重明顯增加。
(9)性慾明顯減退。
4.社會功能受損,或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後果。

癔症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主要表現為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短暫的精神異常。檢查未能發現有相應的器質性改變。這類症狀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失。據美國報道,與癔症有關疾患的患病率為0.01%~0.3%。據國內報道,患病率約為2%,女性遠高於男性。
〔臨床特點〕
1.起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由精神創傷引起較強烈的情感反應,常為第一次發病的誘因,以後發病可以在第一次起病相似情況下,因觸景生情,產生聯想或自我暗示,激起舊的情感體驗而再次發病。
2.癔症發作有利於患者擺脫困境,發泄情緒,獲得別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補償。所謂繼發性獲益是使症狀持續化的重要因素。
3.多數患者有癔症性人格特點,即高度情感性,情感反應強烈鮮明,但膚淺不穩,暗示性強,自我中心,言語行為誇張性強,富於幻想。
4.臨床上根據以精神障礙為主或以感覺、運動障礙為主的不同而分為癔症性精神障礙和癔症性軀體障礙。
5.癔症性精神障礙又名分離性障礙,有以下主要臨床表現:
(1)癔症性朦朧發作 發作性意識范圍狹窄。
(2)情感爆發 具有發泄特徵,行為幼稚,情感誇張做作,言語內容與精神創傷有關。
(3)癔症性遺忘症 突然忘記某階段和某事有關系的經歷,稱為界限性遺忘;有的忘記自己所有的經歷,包括自己的姓名和年齡一並忘記;期間,患者意識清晰,認知和適應功能良好。
(4)癔症性漫遊 突然離家外游,伴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尚能進行較復雜的活動。時期可為數小時、數日或更長,發作後不能完全回憶。
(5)癔症性假性痴呆 為突發性類痴呆狀態,又稱童樣痴呆或甘瑟綜合症。
(6)癔症性多重人格 為突發性身份改變,兩種或多種身份相互交替,包括神魂附體。
6.癔症性軀體障礙,又稱轉換性障礙,可表現為以下形式:
(1)感覺障礙 包括癔症性黑蒙、癔症性失聰、癔症性疼痛、癔症球或梅核氣等。
(2)運動障礙 包括癔症性大發作、癔症性癱瘓、癔症性失音、癔症性震顫等。
7.癔症患者軀體症狀與神經分布和檢查結果不符,其症狀表現反映著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即臨床表現是患者想像中的疾病。
8.癔症患者,特別是表現為軀體症狀者,對自己的症狀顯得並不關心,即所謂泰然漠視。部分患者則有一定程度的焦慮體驗。
〔診斷要點〕
1.有心理社會因素作為誘因。
2.表現有下述情況之一:
(1)分離性遺忘症(癔症性遺忘)。
(2)分離性漫遊症(癔症性漫遊)。
(3)分離性身份障礙(癔症性雙重或多重人格)。
(4)癔症性情感爆發(癔症性精神病)。
(5)轉換性運動和感覺障礙(轉換性癔症)。
(6)其他癔症形式。
3.症狀妨礙社會功能。
4.有充分根據排除器質性病變或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強迫性神經症
強迫性神經症,是以強迫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其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兩者的尖銳沖突使患者焦慮和痛苦。患病率報道國內外差距較大。據美國報道,終身患病率為2%~3%,國內調查終身患病率為0.01%。
〔臨床特點〕
1.多數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1/3以上的患者起病前有心理社會方面的因素和軀體方面的問題。
2.多具有強迫性格特徵,表現墨守成規,優柔寡斷,過分仔細,刻求完美,注重細節,力求准確。但也有16%~36%的患者沒有強迫性格。
3.強迫思維是本症的核心症狀,最為常見。如不斷思考並無實際意義的問題的強迫性窮思竭慮或強迫性思考;以無必要的疑慮為內容的強迫性懷疑;反復呈現形象性內容或以往經歷的強迫性表象和強迫性回憶;表現為強有力內在驅使,但患者從不真正付之行動的強迫意向或強迫沖動。
4.強迫行為,常為繼發。可以是滿足強迫思維的屈從性強迫行為;也可以是對抗強迫思維、沖動或表象的控制性或對抗性強迫行為。可表現為簡單的動作、檢查、洗滌之類,也可為復雜的有固定格式的、組合性的強迫性儀式行為。後者為患者必須按照儀式的程序操作,稍有差錯便從頭開始。
5.患者對強迫症狀有一定自知力,知道這類思維或行為是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即試圖控制,又未能成功。
6.由於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的尖銳沖突,可發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反應。
7.常因強迫症狀而影響其社會功能,但多數並不嚴重。
8.少數患者伴有人格解體或現實解體症狀。
9.強迫性洗濯者,常發生皮膚並發症。
10.病程一般呈慢性,症狀可有波動,約15%患者呈進行性加重;約5%患者病程呈發作性,間歇期症狀完全緩解。
11.患者血緣家族中有較高比例的強迫性格者或本症患者。
〔診斷要點〕
1.以強迫症狀為主的臨床相,表現下述形式之一或混合。
(1)以強迫思維為主的臨床相,包括強迫觀念,強迫回憶,強迫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意向。(2)以強迫行為為主的臨床相,表現為反復洗滌,反復核對檢查,反復詢問,或其他反復的儀式化動作等。
2.因強迫症狀存在,妨礙工作、學習、生活或社交,或者無法擺脫精神痛苦而主動求醫。
3.症狀存在持續至少3個月。
4.排除各種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礙所伴發的強迫症狀。

恐怖性神經症
恐怖性神經症主要表現為對某些特殊處境、物體或在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強烈的恐懼或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迴避反應。明知不合理,但在上述場合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常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如心悸、出汗、呼吸困難等。據美國報道,社交恐怖症年患病率為1.5%~3.5%,終身患病率為3%~13%。特殊恐怖症終身患病率為10%~11.3%。據國內調查,恐怖症占心理咨詢門診的20%。女性多見。
〔臨床特點〕
1.大多能追溯到病前的社會心理因素。
2.病前性格特徵多為膽小、羞怯、被動、依賴、容易緊張、焦慮等。
3.誘發焦慮、恐懼的對象往往容易識別,並且是一些實際上並無危險或多數人不感到害怕的情境或物體。
4.根據恐怖對象不同,常分為廣場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
5.廣場恐怖是對公共場所(如商店、餐廳、劇場、火車、公共汽車等)或空曠場所的恐怖。共同特徵為擔心在公共場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無法迅速離開。
6.社交恐怖是對人際交往恐懼。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怕被他人端詳,怕自己做出一些難堪的行為等。
7.特殊恐怖症是對某種特殊物體或場景的恐懼,如昆蟲、鼠、蛇、高空、黑暗、雷電等。
8 .恐怖症情緒反應可以從一般性焦慮緊張到極度害怕、恐懼,甚至驚恐發作不等。
9.對於恐怖對象有明確的迴避行為。即盡量避開恐怖對象,如社交恐怖者避免社交等。
10.發作時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如心悸、出汗、呼吸困難、惡心、尿頻等。
11.明知恐怖是過分或沒有必要的,但無法控制。或者知道他人在同樣情境中不感到有危險或威脅也不能減輕焦慮、恐懼感。
〔診斷要點〕
1.以恐怖為主要臨床相,符合以下各點:
(1)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恐怖,恐怖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2)發作時伴有自主神經症狀。
(3)有迴避行為。
(4)知道恐怖過分,不合理、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2.因上述症狀,造成至少下述情況之一:
(1)妨礙工作、學習、生活或社交。
(2)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以致主動求醫。
3.症狀持續存在至少3個月。
4.已排除下述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各種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等。

焦慮性神經症
焦慮性神經症,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或發作者驚恐狀態,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不安等,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事件很不相稱。該症較為常見。據美國有關資料報道,認為人群中終身患病率為5%。其中驚恐障礙終身患病率為1.5%~3.5%。據國內報道,患病率為0.02%~0.7%。本症女性較男性多見。
〔臨床特點〕
1.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誘因。
2.病前性格常具有易緊張、焦慮,對困難估計過分,有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特點。
3.精神性焦慮是本症核心症狀,表現為擔憂、緊張、焦慮不安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4.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難,對聲光敏感。因注意力無法集中,患者自覺記憶力減退。
5.焦慮呈自由浮動式,即無確定對象又無具體內容的不安和害怕。可為反復呈現不祥預感或期待性焦慮。擔憂可能與現實有一定聯系,但在內容和嚴重程度上遠遠超過了正常范圍。
6.患者外觀表情緊張、雙眉緊鎖、姿態僵硬而不自然。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性不安:小動作增加,不能靜坐,反復徘徊,搓手頓足。
7.軀體性焦慮,主要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症狀涉及許多系統,入口乾、胸悶、過度換氣、心悸、尿頻、耳鳴等。有時是患者就診時的最初主訴。
8.肌肉緊張可致全身綳緊感,甚至疼痛和僵硬感,部分患者有震顫,無法進行精細動作,影響工作效率。
9.常有睡眠障礙,多為入睡困難,甚者有夢魘或徹夜不眠。夢魘時患者常為突然醒來,大汗淋漓,極端恐懼。
10.腦電圖可出現α波減少,β波增多;血漿皮質素及腎上腺素增加。血氣分析可查出因過度換氣所致的呼吸性鹼中毒。
11.病程可長可短,但總的預後較好,大部分患者不會喪失勞動能力。
〔診斷要點〕
本症有兩種主要的臨床形式: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
1.驚恐障礙
(1)一段時間極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種以上症狀突然發生,並在短時間內達到頂峰,就是一次驚恐發作。(1)心悸、心慌或心律增快。(2)出汗。(3)顫抖。(4)覺得氣短或氣悶。(5)窒息感。(6)胸痛或不舒服。(7)惡心或腹部難受。(8)感到頭昏、站不穩、頭重腳輕或暈倒。(9)現實解體(非現實感)或人格解體(感到並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將要發瘋。(11)害怕即將死亡。(12)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感)。(13)寒顫或潮熱。
(2)1個月內至少有3次驚恐發作,或者首次典型發作後繼之以害怕再發作的焦慮持續1個月。
(3)在沒有任何客觀危險的環境下發作,或者發作無明顯而固定的誘因,以致發作不可預測。
(4)2次發作中的間歇期,除了害怕再發作外,沒有明顯症狀。
(5)發作突然,10min內達到高峰,一般不超過1h,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發作的經過。
(6)發作明顯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要求治療。
(7)應排除下列疾病(1)恐怖症、抑鬱症等繼發的驚恐發作。(2)二尖瓣脫垂、低血糖症、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軀體疾病。(3)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礙伴發的類驚恐發作症狀。(4)癔症伴發類驚恐發作。
2.廣泛性焦慮症
(1)以持續的焦慮症狀為原發和主要的臨床相。焦慮症狀的表現符合以下兩項:(1)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2)伴有植物神經症狀或運動性不安。
(2)持續病程至少3個月。
(3)因上述症狀妨礙了患者工作、學習、生活或社交;或者有無法擺脫精神痛苦,以致主動求醫。
(4)排除下列疾病(1)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2)葯物中毒或其他物質所致焦慮反應。 (3)恐怖症、疑病症等其他神經症繼發焦慮症狀。(4)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礙。(5)適應障礙。

❾ 對各種神經症都有良好調適效果的做法有哪些即生活中注意什麼生活中做些什麼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以上是本人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閱讀全文

與神經症咨詢方法可以總結哪些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素麻花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64
旅遊失溫的解決方法 瀏覽:342
敲木架陶瓷瓦的安裝方法 瀏覽:313
2連續乘以十個2的簡便方法 瀏覽:904
葯物分析tlc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203
java類方法有什麼用 瀏覽:925
6聽筒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4
柳樹種植方法 瀏覽:389
美雄諾龍的檢測方法 瀏覽:267
99乘78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66
用點電荷來代替帶電體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 瀏覽:232
微博主頁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4
本金罰息計算方法 瀏覽:490
治療肚子疼的最快方法 瀏覽:944
胯打開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73
波菜種植方法和時間 瀏覽:243
憂鬱症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953
雙膠紙張厚度計算方法 瀏覽:439
國外手機截圖方法 瀏覽:701
現實suv側方停車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