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加皮每畝可以種植多少棵
在地塊選好後,深耕土地20厘米,整好耙細,然後按行距70厘米,株距60厘米挖穴。每穴栽苗1-2株,澆一次定根水以利成活。
Ⅱ 野生刺五加和種植的有啥區別
刺五加,別名:坎拐棒子、老虎潦、一百針。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葯圃常有栽培。那麼,刺五加如何種植?有哪些葯用價值?
刺五加有哪些葯用價值?
1.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根皮含揮發油、鞣質、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根皮亦可代「五加皮」,供葯用;種子可榨油,制肥皂用。
2.刺五加在中國醫葯學中做為葯物廣泛應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具有「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的作用,久服「輕身耐老」,與它葯配伍亦可「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另雷教著《炮炙論》記五加皮有「陽人使陰,陰人使陽」的作用。國外對人參及其近緣植物刺五加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證明了刺五加和人參有相似的葯理作用和臨床療效。
Ⅲ 五加皮樹金華市可以種植嗎
可以栽培,在金華北山,南山都有野生五加皮。
好像沒有看到有五加皮扦插苗賣。
你山上找得到野生種挖來移栽到家裡,剪技條扦插成活率很高。
Ⅳ 刺五加使用農葯嗎
刺五加是一種藤狀植物,它的嫩葉是一種高檔的蔬菜,有滋補作用,長在半石山,可以人工種植,我種過,但從來未施過農葯(沒有必要).
五加皮則是另一種植物根的皮,野生的.
Ⅳ 刺五加的栽培技術
用種子、扦插及分株繁殖。種子繁殖:9-10月採收成熟果實,浸泡1-2d,搓去果皮,混拌2倍濕砂,在20℃左右溫度下催芽,每隔7-10d翻動1次,約3個月左右。待種子有50%左右裂口時,放在2℃以下低溫處貯藏,於第2年4月中旬,按8cm×8cm等距播各,每穴2-3顆種子,覆土2cm左右,蓋3-5cm厚樹葉。5月出苗,除去覆蓋物,澆水保持濕潤,生長2年後移栽。
扦插繁殖:在6月中、下旬剪取半木質化嫩枝,留一片掌狀復葉或將葉片剪去一半,將插條在1×10-3PPm吲哚丁酸溶液中蘸一下,促進生根。插床上覆蓋薄膜或拾簾遮蔭,每日澆水1-2次,約20d左右生根,去掉薄膜,生長1年後移栽,按行株距2m×2m挖穴定植。分株繁殖:早春將分櫱株剪下,挖穴定植。
苗高6cm時,間除過密的苗,適當鬆土除草,秋末培土約3cm。 此法利用刺五加1~2年生的成熟枝條作插穗,於春季3月份以前上山採集刺五加1~2年生莖干、枝條捆好後,埋於雪內或苗木窖內,保持濕潤,防治鼠害,待4月中旬扦插。
插床准備:可採用沙基或直接插於苗床上,插前插床要灌足底水,然後用地膜覆蓋增溫保濕,土溫高於空氣溫度2~3oC,是生根的有利條件。在插前2天完成做床並蓋膜增溫最好。
插穗制備:將窖藏備用的剩五加條取出,用清水洗凈,截成10厘米長帶3~5個芽的插穗,芽要飽滿健壯,按根、梢順序每50~100支捆緊。為促進生根,提高生根率,用ABT生根粉1號 100毫克/千克濃度溶液蘸根,浸蘸長度2~3厘米,時間 4~6小時,取出後即可扦插。扦插株距為5厘米,行距為8厘米,每平方米可插240~250株,扦插時與苗床面成60o傾斜角,根朝南,扦插深度為9厘米,只留1厘米左右於地面上。芽萌發後要及時遮蔭,並每天噴霧2~3次。
插前採用倒插催根,即將成捆的刺五加插穗,倒置於土溝內,根部離地面2~3厘米,培好沙子,上面蓋地膜,使插穗根部產生愈傷組織,然後再用於扦插。或採用電溫床扦插,都有利於生根。 利用刺五加的當年前條作插穗,在6月底、7月初扦插。插穗必須當天早晨採取,當日上午剪段處理後立即扦插,插穗條從母株上採下後立即插入裝有清水的桶中,保持水分,不使葉子萎凋。
插床利用潔凈清沙,或河沙十泥炭土,並配有全光噴霧設備,在全光下扦插。插穗長度10厘米,並在莖上保留一個掌狀復葉,帶綠葉扦插,有利於營養補充,生根快,成活率高。扦插前用生根粉亞號濃度為1000毫克/千克溶液蘸根30秒鍾。扦插育苗過程中要葉面噴肥2~3次,用0.3%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氫鉀,在當天日落後進行。每10天進行一次防病噴霧,用50%多菌靈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葉面噴灑,方法同上。約至40天後插穗生根,要及時移植,並遮蔭防曬,澆水保溫使幼苗逐漸適應環境,加快根系生長。嫩枝扦插苗當年只能生根,第二年植株才能生長。 (l)當年處理法於9月中、下旬採集刺五加果實,搗爛漿w,漂洗去果肉、雜質、空粒,洗凈種子,用2~3借潔凈的細*沙撲勻,濕度保持在6O%左右,即手握成團,撒開即鬆散為度。收入透氣的編織袋內,放在17oC左右的地方,經常翻動,保持濕度。經過3O天後降溫到10℃左右,每隔10~15天,在陽光下曬一次,增溫、保濕仍然再放置原處。待空氣溫度降至0℃以下時,可連同口袋一起理入室外沙堆中,第二年4月初取回,放在5℃左右的條件下,低溫保存。進入5月,取出種袋,經常日曬。澆水保溫,待種子有20%~30%裂口即可播種。
(2)兩年處理法 既採用與刺五加天然種子繁殖相似的方法,秋季把收取的種子按與濕沙1:3的比例貯存於0~5℃的客中或埋藏在室外越冬,第二年春季化凍後埋藏在室外地勢高煤陰涼處,經一個生長季使種子充分完成形態後熟。在此期間注意每隔半月翻動一次,防止種子腐爛,冬季仍在室外處理使完成生理後熟,第三年的4月中旬可進行播種。 史料記載
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上品乃指無毒,久服可以輕身、延年益壽而無害。刺五加自古即被視為具有添精補髓及抗衰老作用的良葯。商品名為五加參,原主產於黑龍江省山區,地方土名習稱「老虎潦」,在日本則稱為蝦夷五加,而在前蘇聯又稱為西伯利亞人參。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刺五加,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風濕,壯筋骨,其功良深,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又「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之說,對五加做了很高的贊譽。
《名醫別錄》認為五加有「補中,益精,堅筋骨,強意志」等功效。
刺五加於《實用補養中葯一書》中記載,屬於補氣葯,具有補虛扶弱的功效,可來預防或治療體質虛弱之癥候,滋補強壯,延年益壽。
功效主治1、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痛。本品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症,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2、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小兒行遲等症本品又能溫補肝腎、強筋健骨,可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症,在臨床應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斷等葯同用。
3、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本品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等葯同用。
4、黃褐斑: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日為1療程,一般治療3-6個療程可顯效,該品能調整臟腑氣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足夠的氣血運行和正常營養,從而達到潤五臟、悅顏色之目的。
5、輔助治療心律失常:口服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日為1療程。刺五加可「補中、益精,強意志」,調養心脾,對於心氣虛乏所致該病有良效。
6、低血壓:每日口服刺五加片3次,每次3片,治療90天後觀察效果,其療效明顯優於服用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對照組。
7、足跟痛:口服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直到痊癒止。刺五加能「益氣補腎、堅筋骨,強腰膝」,可治「兩腳疼痹風弱」。
8、治療神經衰弱:秋天裡很多中老年人會出現體倦乏力的情況,有些人患上了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而且記憶力差。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中醫專家陳建國指出,中老年人在秋天不妨服用些刺五加,對治療神經衰弱很有好處。
刺五加的服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取幾片薄片泡水代茶飲,也可以泡酒喝,對於神經衰弱嚴重的病人可以嘗試以下的服用方法,夜交藤30克,五味子15克,合歡皮15克,菌靈芝30克(先熬),酸棗仁15克,茯神15克,當歸15克,熟地15克,刺五加30克,磁石40克,水煎服。 服用一段時間刺五加,可以起到治療失眠、降血壓、增強機體防禦能力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刺五加原名五加皮,分為刺五加、五加皮、香加皮三種不同葯材,很容易混淆。其中,香加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但該葯有毒,易引起心腎功能損害。另外,陰虛火旺者忌用。
1、五加酒(《備急千金要方》):用治產後癖瘦。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血風勞,形容憔悴,肢體睏倦,喘滿虛煩,呼吸少氣,發熱汗多,口乾舌澀,不思飲食。
3、五加皮湯(《三因極一病症方論》),主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
4、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五加皮丸(《瑞竹堂經驗方》),主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
葯理作用
功能:近代醫學研究證明刺五加的作用特點與人參基本相同,具有調節機體紊亂,使之趨於正常的功能。有良好的抗疲勞作用,較人參顯著,並能明顯的提高耐缺氧能力。補中、益精、強意志、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健胃利尿等功能。久服輕身耐勞。刺五加含有值得注意的成分---刺五加甙,其能刺激精神和身體活力。眾多關於刺五加的科學出版物已證明了其抗疲勞作用,增強持久力和能力,增加機敏和學習能力。眾多用法都已在人體實驗中得到了證實。刺五加是病後康復,承受過多壓力或緊張,工作過量,慢性病導致身體虛弱的人群以及那些需要達到生理和心理性能高峰的人中非常受歡迎的自我葯療葯物。有相當可觀數量的報道指出其具有支援免疫系統,恢復非正常低血壓,改善循環系統,使紊亂的糖脂代謝正常化,肝部,睾丸,骨密度和其它重要器官的合成代謝的功效。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刺五加對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均有影響,單獨1次給葯顯示出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作用,連續給葯則顯示出強壯作用。刺五加不僅改善興奮過程,而且也加強抑制過程,使抑制趨於集中,使分化更完全,增加大腦皮層的內抑制過程。它的興奮作用原理不同於苯丙胺類的化合物,不僅毒性低,而且不擾亂正常的睡眠,刺五加對神經系統的興奮或抑制與用葯時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和劑量大小頗有關系。
2、抗疲勞作用:刺五加根的提取物和甙類均有抗疲勞作用。甙的作用較相提取物為強,較人參提取物及人參甙為強。腹腔注射刺五加醇浸膏水溶液20g/kg,平均延長小鼠游泳時間1/4。刺五加莖皮水提物500mg/kg及其丁香樹脂酚-二-o-B-D-葡萄糖甙50mg/kg均能顯著延長大鼠負荷游泳時間。以小鼠爬繩試驗測定刺五加根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活性,顯示:5月份1g干根為79SUA33/g(興奮作用單位),7月份活性明顯下降,到8月份落葉前可達到最大值116SUA33/g。刺五加葉也顯示類似變化(SUA33:實驗動物與對照動物比較,延緩衰竭時33%的劑量為1個SUA33)。刺五加根和葉的提取物分別可提高大鼠活動能量25%和70%。
3、抗癌作用:刺五加根的提取物和總甙對動物實驗性的移植瘤、葯物誘發瘤、癌的轉移和小鼠自發白血病都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還能減輕抗癌葯物的毒性。在大鼠、小鼠身上接種肉瘤180及肉瘤256瘤種,刺五加對肉瘤的生長有一個較弱的抑製作用(4-28%)。刺五加提取物可降低小鼠移植艾氏腹水癌的陽性率和縮小癌的病灶,提高噻替派對移植和發展的艾氏腹水癌的作用。不能改變大鼠接種瓦克氏腹水肉瘤的移植陽性率,但能縮小肺上的病灶。能使小鼠接種LID-1及其他一些癌的移植陽性率減少,能抑制由尿烷引起的肺腺瘤,減少6一MTU引起的甲狀腺癌和由吲哚引起的小鼠骨髓性白血病。降低小鼠自發乳腺癌及自發白血病的形成過程。服用環磷醯胺後的小鼠,再服用刺五加提取物可提高動物的生存時間和存活率。但當與環磷醯胺同時給接種肉瘤180的小鼠服用時,刺五加則對環磷醯胺的毒性和抗癌作用均無影響。刺五加還可抑制小鼠SSK肉瘤和大鼠瓦克瘤的擴散。減少氫化可的松在小鼠接種艾氏腹水癌後的血源性擴散作用。能降低大鼠瓦克氏瘤和小鼠肉瘤180對環磷醯胺、乙基巴比妥的毒性作用的敏感性。能使患白血病的小鼠服甲乙基巴比妥的半數致死量從30mg/kg提高到46mg/kg,並能降低由乙基巴比妥和環磷醯胺在實驗動物身上引起的慢性中毒症狀,如動物的體重、胸腺、腎上腺的重量及白細胞和嗜酸細胞數等方面均有改善。
4、適應原樣的作用:
刺五加能增加機體的非特異性抵抗力刺五加對各種有害刺激因素,如物理的(寒冷、灼熱、過重或失重、過度運動或強迫性不動、離心及放射)、化學的(各種化學物質)、生物的不良影響,均能增加機體的抵抗能力。刺五加能增加動物抵抗放射的能力,對一次急性X線照射或多次慢性照射,均有抗放射作用。如長期照射(總劑量1620-7000r),刺五加可延長大白鼠生命二倍,並能改善血相。與抗菌素一起使用可延長被照射60天(總劑量3000r)的大鼠的生命三倍。對紅細胞遭受放射樣作用物質侵害時有保護作用,可作為放射損傷的預防和治療葯。
5、抗衰老作用:刺五加喂飼22月齡大鼠2月後,紅細胞脂質過氧化物降低17.75、Na+,K+-ATP酶活性升高17.42%,提示有一定抗衰老作用。
6、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麻醉貓皮下或者靜脈注射刺五加提取物能擴張腦血管改善大腦的供血量。刺五加甙只有在大劑量時才能看到此作用。此外,結扎頸動脈或腦動脈引起的犬的急性貧血後,馬上給葯(1mg/(kg.天),皮下),連續2周,可緩和上述原因引起的貧血、降低的血壓和降低的血紅蛋白、紅細胞數,以及改善所伴隨的疾病和代償性局部貧血的心電圖。刺五加提取物及其基葉的乙醇提取液對血小板聚集有很強的抑製作用。刺五加浸膏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使正常竇律時間增加,使異常動作電位顯著減少。刺五加提取物能減弱家兔心肌缺血組織損害,促進表面細胞的再生和心肌梗塞區域的恢復。
7、抗菌消炎作用:刺五加對切除腎上腺的小鼠,在夏、秋和冬季可減輕熱性發炎性水腫,在春季稍有消炎作用。對切除腎上腺的大鼠,在冬天和春天能阻止甲醛性關節炎症的發展。能減輕生理鹽水和15%蛋白溶液引起的炎症。用李司忒氏菌感染的小鼠和兔注射刺五加提取物後,第一個小時是降低了動物對感染的抵抗力,隨後明顯地提高了對感染的抵抗力,所以認為它有提高機體腸道桿菌的能力。
8、對內分泌系統的作用:給靜止和游泳15分鍾後的大鼠服用刺五加未見明顯增加腎上腺素及血液中的可的松類激素的含量。但在5小時游泳後,則明顯地增加可的松的含量。有報道給葯後對腎上腺內部組織沒有明顯改變,而對腎上腺的嗜鉻組織有直接顯著的作用。刺五加根提取物及刺五加甙均有促性腺作用。雄性幼鼠服用根提取物和葉中分離到的總甙或者刺五加甙B、B1和E,均增加了體重以及精囊與前列腺重量和RNA含量。甙在去勢雄性動物身上有預防精囊和前列腺的萎縮作用,對雌性小鼠有明顯的促雌性激素作用,而且促進小鼠性早熟和體重增加。服用刺五加提取物後母雞產蛋量可提高20.4%,蛋的重量提高24%,並增加輸卵管中總氮量和蛋白質,這種母雞的蛋孵出的小雞提高了氮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9、免疫增強作用:刺五加多糖(PES.)及其甙B(紫丁香甙)、D和E(兩種構型的紫丁香樹脂酚甙)均能明顯提高細胞產生誘生干擾素的能力,對S801和S7811白血病細胞系的促誘生能力以PES(純品)最佳,PES及其甙B、D、E次之。Op刺五加(50g/kg)對皮下注射環磷醯胺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有保護作用,對苯引起的小鼠和兔的白血球減少症亦有顯著的預防作用。腹腔注射刺五加註射液可抑制環磷醯胺所致的白細胞減少。刺五加多糖對B細胞功能重建有較好的效果,並可減輕環磷醯胺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明顯增強小鼠脾分泌IgM和IgG的溶血空斑試驗和小鼠對牛血清蛋白誘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性。刺五加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玫瑰花結的百分率1.2-1.8倍。刺五加多糖能明顯增加CTL殺傷靶細胞的活性,促進ConA刺激的小鼠脾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 從刺五加根莖中分離得到七種配醣體(刺五加苷Elentheroside),A、B、C、D、E、F、G七種。Eleutheroside於根部含 0.6-0.9 %,於莖部含 0.6-1.5 %,此外還含有 polysaccharide 和 isoflavonoid 。糖類的還原基中,酒精、乙醇、氫氣基等所結合成的化合物,即總稱為配醣體,它對於人體之健康維持有幫助。
經過研究分析刺五加主要成份含:多種醣類、氨基酸、脂肪酸、維生素A、B1、B2及多量的胡蘿卜素;另含有芝麻脂素、甾醇、香豆精、黃酮、木栓酮、非芳香性不飽和有機酸、及多種微量礦物質等。
刺五加甘A為胡蘿卜素,人蔘中也含這類成分。在人體內能促進膽固醇的排泄,可防治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症。刺五加甘B為紫丁香素( Syringin ),是刺五加的主要強壯成分,有促性腺、抗輻射、抗疲勞等作用,具有與人蔘皂素相似的生理活性。
1.刺五加含超氧化歧化酵素SOD(Superoxide dimutase)復合物,SOD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可以增強人體免疫以及抵抗自由基攻擊的效果,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止老化及促進健康。
2.刺五加亦含有豐富的維他命以及礦物質。經過研究分析,刺五加中含有維生素A、B1、B2及C等維生素,以及錳、銅、鎂、鈷、鎳、鋅、鐵、鈉、鉀、鈣等礦物質成分。
3.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半乳糖、胡蘿卜素。並且在配類糖體的還元基中(酒精、乙醇、氫氧基等有機化合物結合成的化合物),還具有刺激性荷爾蒙的作用,以及鎮靜和調整心肌能力的作用。
4.另含有芝麻脂素、木栓酮、皂甘、真皮素、刺五加甘、非芳香性不飽和有機酸等物質。芝麻脂素(Sesamin),這成份具有止咳、袪痰效果,也有抗結核桿菌的作用。
刺五加C為乙基半乳糖PM。刺五加甘D及E為紫丁香樹脂酚 (Syringaresinol) 的雙醣PM。
其主要活性成分被認為是刺五加甙B和刺五加甙E。根含刺五加甙(eleutheroside)A、B、B1、C、D、E,刺五加甙A即是胡蘿卜甙(daucosterol),刺五加甙B即是丁香甙(syringin)[1,2];根還含芥子醛葡萄糖甙(sinapaldehyde glu-coside),松柏醛葡萄糖甙(coniferaldehyde glucoside),松柏甙(coniferin)[3]鵝掌楸甙(liriodemdrin),苦杏仁甙(amygdlin)[4],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半乳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6α-羥基-β-D-galact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ronopyranosyl]-16-hydroxy-13β,28-epoxyoleanane],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6-α-羥基-13β,28-環氧齊墩果烷。 五加皮急性毒性:小鼠20±2g,雌雄各半,分成若干組,每組10隻,按1:5等比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1次,待用葯濃度都提高到相當生葯480g/kg時,觀察3天,動物均無死亡。亞急性毒性:選用健康未成年大鼠(90g左右,雌雄兼有)和成年家兔((1.5kg左右,雌雄兼有),每天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連續30天,大鼠60、6g/kg;家兔12、12g/kg(均按生葯量),結果:血象、肝、腎功能及主要內臟的形態學檢查及動物體重等均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南五加萜酸小鼠半數致死量靜脈注射為200mg±18mg/kg。南五加總皂甙給小鼠灌胃20g/kg,1小時後小鼠活動減少,於給葯後2小時,小鼠活動正常,觀察48h無異常。
小鼠皮下注射刺五加甙E的半數致死量為4.75g/kg。刺五加總黃酮的半數致死量為89.8mg/kg。刺五加提取物的半數致死量在10-30g/kg。刺五加根、莖、葉各部分水提取物對小鼠的平均致死量為14.5g。大鼠口服刺五加甙(10mg/kg/天),連續2mo,檢查它們血和尿的化合物及器官的重量,動物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毒性反應。長期服用刺五加毒性甚小,且不影響入睡與正常睡眠。連續服用刺五加提取物6mo除能延長平均壽命外,未發現胚胎毒性或致畸作用。小白鼠1次腹腔注射未脫脂制劑半數致死量為13g/kg,其半數致死量的1/3即能產生抗炎作用,因此,無梗五加的毒性並不大。毒性低,對正常生理功能幹擾小。如刺五加總甙的毒性即很低,其半數致死量為4.75g/kg(小鼠皮下注射)。
毒性:刺五加總甙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4.75g/kg。100%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抑製作用。
毒副作用:關於服用刺五加的副作用報道極少。無論如何,副作用通常在較高劑量(每天三次,每次4.56ml)時出現,其中包括失眠,過敏,憂郁和焦慮。患有風濕性心臟病的志願者報道在使用刺五加後會出現心包疼痛,頭痛,心悸和血壓上升。極少數使用者會出現短暫的輕微腹瀉。
在動物身上進行的毒理實驗已證實刺五加提取物事實上是無毒的。刺五加33%乙醇提取物的LD50(50%致死劑量)為14.5ml/kg或20.0ml/kg。而且在以日常劑量5.0ml/kg服用刺五加33%乙醇提取物的小鼠身上沒有發現任何長期毒性。人體研究已證實刺五加提取物(33%乙醇)是非常容易承受而且其副作用非常罕見。 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有分枝;表麵灰棕色,有縱皺,彎曲處常有密集的橫皺紋,皮孔橫長,微突起而色淡。根圓柱形,多扭曲,直徑0.3-1.5cm;表麵灰褐色或黑褐色,皺紋明顯,皮較薄,剝落處呈灰黃色。質硬,斷面共同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顯微鑒別:粉末特徵;灰白以。1、韌皮纖維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波狀,末端稍尖或鈍圓,長180-650μm,直徑16-54μm,壁厚4-18μm,孔溝粗而密,表面可見斜向交錯紋理,有的胞腔具菲薄橫隔。
2、草酸鈣簇晶直徑11-64μm,稜角大而較鈍;有的含晶細胞數個相接,簇晶排列成行。
3、射線細胞切向縱斷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切向壁具斜向交錯或不規則網狀紋理。
4、導管為網紋和梯紋。此外,有木栓細胞及少數澱粉粒。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2g,加甲醇適量,製成100%(W/V)溶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紫丁香甙、異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4-甲醇-水(7:3:1,下層澄清液)展形15cm,噴以10%硫酸試液,105℃恆溫箱中烘4min顯色。供試品溶液色譜中,僅與對照品紫丁香甙、β谷甾醇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各類葯品五加葉:五加葉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無梗五加的嫩莖葉。無梗五加葉為灌木,高至4米,枝上有錐形硬刺或無刺。花暗紫色,幾無柄。果黑色,闊橢圓形,長1-1.4厘米。花期8月。分布東北等地。
Ⅵ 五加皮盆景可以院栽嗎
當然可以院栽了
Ⅶ 五加皮有多少種
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乾燥的根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南五加皮等。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以湖北所產之「南五加皮」品質最優。中葯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風濕痿痹、壯筋骨。」現代研究,本品還具有抗腫瘤、抗疲勞、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等作用。五加皮使用方便,煎湯、入丸、散或浸酒均可,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1.細柱五加
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m。枝灰棕以,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葉為掌狀復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常有細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頂端,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鄭;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狀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mm,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2.無梗五加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暗灰色或黑色,有縱裂紋,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平直或彎曲。掌狀復葉;柄長3-10cm,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小葉3-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為橢圓形,長8-18cm,寬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以,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數個至10個頭狀葯序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30mm,必生短柔毛;萼綠色,密生白色絨毛,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於黑褐以,花瓣5,放形,長不及2mm,外面褐短柔毛,以後毛脫落;雄蕊5,長於花瓣;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僅柱頭裂片離生。核果漿果狀,卵橢圓形,成熟時黑色,具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地林下,林緣。分布東北、華北等地。
3.刺五加
灌木,高1米許。小枝密生細刺毛或刺。掌狀復葉,小葉3~5枚,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長6~12厘米,有雙重銳鋸齒,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毛。傘形花序球形;花紫黃色;花梗長1~2厘米。果近球形,徑約8毫米。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於山地林下、林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河北、山西等地。
4.糙葉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細時有粗糙細毛,後變為黃灰色,漸脫落,有粗壯微反曲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幾無柄,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有細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細毛;葉柄長4~7厘米,粗糙。傘形花序數個生枝頂,總梗長1~3厘米,有毛;花梗長8~15毫米,微有毛或無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5.輪傘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葉互生或簇生於短枝上;掌狀復葉,小葉3~5片,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葉脈上有刺毛,主脈於下面稍突起。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多成輪狀排列;花小,多數;花瓣5,黃綠色。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內有種子2粒。 多生於山坡叢林間。分布西藏等地。
Ⅷ 山西的氣候和地貌,基本上應該種植什麼農作物
山西省因為四季分明,陽光照射充裕,一年四季溫度差大,白天黑夜溫度懸殊,合適種植棉絮、大豆、馬鈴薯、苞米、高粱米、稻穀、黍子等農作物,杏、酸棗樹、紅提、沙棘、核桃、蘋果、紅果、梨、奇異果等果樹,蘇丹草、鴨茅、無芒田旋花、披鹼草等牧草,苦參、連翹、夜交藤、天冬、牛蒡子、五味子、白芷、天麻、茵陳、射干、橘梗、巴戟天、黃芩等中草葯材。
3、防風
如今銷售市場有二種防風,直播間與栽種的防風,這全是真品防風,一般以栽種的為主導,防風的塊頭很大,葯力較為充足,栽種的防風不僅種植簡單,並且生產量也高,一般新鮮的防風每公斤為7-8元上下,1畝種植盈利可以達到700-9000元上下,在種植前一定要提早購種,將種籽解決好,以確保種植生產量。
4、苦參
苦參是一種豆類植物,適應能力比較好,耐乾旱、怕澇,絕大多數土壤層都能夠種植,與大豆的種植方式類似,一般種植2年上下就可以採摘根處,1畝生產量為1500-2000Kg,近些年的收購價每公斤在3.8-4元上下,年薪在7000-8000元上下,苦參種植非常簡單,銷售市場需要量也較為大,種植發展前景非常好。
Ⅸ 大棚刺五加溫度多少
東北刺五加產銷分析刺五加為我國傳統葯材之一,系東北三省道地葯材,蘊藏量據全國之首。上世紀50年代之前,刺五加市場用量很少,不超過百噸,是個「小三類品種」,不為市場所重視。進入21世紀後,市場峰迴路轉,刺五加葯用價值及用途被充分開發和利用,引起葯廠、葯企、葯商和葯農的密切關注,因此需求量逐年增長,價格連年上漲。刺五加應用范圍拓寬,不但葯用,還進入多個領域,並大量出口,2009年-2010年需求量(估算)已突破4000噸大關,成為葯材市場上的主打品種之一,令多商刮目相看。現將今年東北刺五加產銷現狀及2012-2013年後市走勢分析如下,僅供業界同仁參考。一、概述刺五加別名刺拐棒、五加參、刺五甲、五加皮等。為五加科五加屬刺五加的乾燥根莖或莖。《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收載。刺五加為五加科五加皮中的一個葯用種,原為東北三省民間草葯,在20世紀60-70年代新開發葯用品種,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為主產區,總產量約佔全國總量的80%左右,其餘分布在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產量很少。主產區分布:黑龍江產區:五常、阿城、尚志、海林、牡丹江、寧安、通河、慶安、虎林、伊春、鐵力、呼瑪等地。吉林產區:安圖、和龍、靖宇、撫松、白山、通化、長白、吉林市等地。遼寧產區:桓仁、寬甸、鐵嶺、海城等地。二、野生資源枯竭供應市場上的刺五加完全依靠野生。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東北三省野生中葯材蘊藏量調查資料顯示,野生刺五加蘊藏量約為1萬噸。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採挖,特別是2004年之後東北三省各地大規模地進行開礦、修路、建房、毀林、開荒、修渠、放牧等多種人類活動,毀掉了大片刺五加林地,早年成片的刺五加如今已很少見到,部分產區已經絕跡,東北三省產量連年銳減。但國內外醫葯市場大量需求,產不足需,根統貨價格由上世紀80年代的1.5元(千克價,全國平均價,下同)上漲至2004年的3.5元。於是,在利益的驅動下,產區廣大群眾一哄而起,成群結隊開赴產區狂砍亂挖,如此年復一年,循環不已,造成野生資源日趨枯竭。同時,產區政府出台禁挖禁運野生葯材規定,以及近些年產區廣大青壯年去城裡務工,家中無人采葯等因素,也導致野生刺五加產量減少。那麼2008-2010東北三省野生刺五加產量究竟有多少?由於20多年沒有進行野生葯材資源普查,加之主產區跨省跨市,面積幾千平方公里,涉及近百個市、縣,近千個鄉、鎮、村、屯,難以做到精確統計。為此,筆者請教了業內資深人士,並電話連線采訪了解東北三省主產區的十幾位業界同仁及當地葯農,還有常年在白上黑水收購葯材的亳州、安國、三棵樹等葯市的幾位前輩,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野生刺五加的產量2008-2009年為700-800噸,2010年減少至600-700噸,今年將減少至500-600噸左右,2011年產量只有世紀初5000噸的1/10,產量之少可見一斑。前不久,一位去東北產地收購的老葯商對筆者反映:30年前刺五加滿山遍野,一個鄉的收購點一個月坐等收購就可以達到百噸,不費什麼勁,如今已是30年河西了,我跑了一個月,走了東三省的10個產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求親靠友、走後門,才弄到2噸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老葯商這番感慨道出了野生刺五加產量下降速度之快、資源枯竭之嚴重,充分說明刺五加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三、人工栽培滯後市場需求刺五加,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且價格也連年走高,但野生刺五加產不足需,於是高效益刺激東北產區部分林場和葯農在2001年自發地開展人工栽培刺五加,總面積(估算,下同)約2000畝左右。但由於刺五加實生苗生長緩慢,需要7-8年才能採收,人工栽培需3-4年才可採收。見效慢,風險大,效益低,得不償失,不如栽培其它樹種,導致刺五加栽培面積由2000畝減少至500畝左右。之後,東北三省人工栽培刺五加發展緩慢,規模小,種植面積已銳減至300畝左右,市場供給繼續依靠野生品。2005年後,產區葯農發現農貿市場和飯店青睞刺五加鮮葉和嫩莖芽,需求量大幅增長,行情逐年上漲,漲幅加大,鮮葉6元,嫩莖30元,價格高出葯用刺五加8-10倍,於是產區許多群眾在大棚里栽培刺五加,供給蔬菜市場和飯店,但不見有農民賣給葯材市場。四、需求量年增長刺五加葯用價值很高,應用范圍廣泛。刺五加以根、根莖、皮入葯,葉、花、果也可入葯,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扶正固本、益智安神、健脾補腎等功效,用於脾腎陽虛、腰膝酸軟、體虛無力、失眠多夢、食慾不振等症。我國古醫籍《神農本草經》論屬刺五加有:「堅筋骨、強意志、久服輕身耐勞等效用。」現代醫學研究和臨床證明,刺五加與人參同屬五加科,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其根中含皂甙、刺五加甙維生素、葡萄糖、蔗糖、鹼溶性多糖和水溶性多糖、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E、芝麻素和揮發油等,能促進人體免疫及抗自由基所產生的衰老效果,對多種疾病有「扶正」和「驅邪」功效,在臨床上治療腎虛咳喘、糖尿病、風濕症、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腫瘤防治等,對減輕病情、增強肌體抵抗力有明顯療效。刺五加做為葯用資源已引起國內外許多大型醫葯集團、公司、科研部門以及大專院校的高度重視,廣泛地開展葯理研究與臨床試驗,取得了明顯效果,並以刺五加為主要原料開發生產了中西葯品、新葯、特葯等多達3000餘種(規格),如:刺五加片、刺五加口服液、刺五加膠囊、刺五加安神片、刺五加顆粒、刺五加粉、刺五加提取物、刺五加浸膏……。除葯用外,刺五加還走進了保健品、食品和飲品等市場,國內外很多大型保健品、食品、飲品企業以刺五加為主要原料開發生產的改善睡眠質量、增進食慾、增強記憶等產品多達千餘種,不少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刺五加還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各國以及俄羅斯、歐洲、北美洲等一些國家,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之一;港澳台市場不斷向內地要貨,訂單逐年增加,數量穩中攀升。刺五加用途拓寬,市場份額增加,拉升需求量呈逐年增長之勢。據有關專業主流媒體報道,國內外市場用量2000年為700噸,2005年增長至3000噸,2009-2010年已增長至4000噸左右,預計2011年將增長至5000噸左右。五、價格持續攀升據市場調查表明,東北三省野生刺五加產量只有700-800噸左右,再加上其它產區的產量,全國至多在2000-3000噸左右,與市場5000噸的需求相比缺口高達2000噸左右,而人工栽培產量極少,供給杯水車薪,供需缺口逐年擴大,加之各地缺少庫存,後繼乏力。缺口帶來商機,刺五加價格連年上漲。據對全國葯材市場調查顯示,2008年刺五加根價格上漲至4-4.5元,2009-2010年分別上漲至6元和7元。預計今年將會升至8-10元左右。六、未來趨勢展望野生刺五加資源枯竭,產量逐年減少;人工栽培刺五加發展滯後,產量供不應求。刺五加及其產品內銷外銷數量逐年增加,供需缺口加大,矛盾日趨尖銳,短期內難以解決。據悉,近幾年刺五加供應已呈瀕危之勢,許多葯廠、飲片廠、保健品廠、食品飲料廠等貨源告急,一些生產企業「無米下鍋」,或尋找替代品,或減產、停產或轉產,外貿出口量銳減。據業內資深人士分析,刺五加是個有潛力、有發展、有後勁的品種,今後幾年庫存無力補充,走勢持續堅挺,價格居高不下,漲幅逐年加大。這一良好態勢未來將持續下去。刺五加未來持續走高已成定局,大力發展人工栽培刺五加是緩解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因此野生變家種迫在眉睫。附:近期各葯市價格情況刺五加較穩,現刺五加根5~6元,刺五加桿3~4元。安國葯市2010-07-26根5~6,刺五加桿3~4元。安國葯市2010-05-08較穩,現刺五加根5~6元,刺五加桿3~4.5元。安國葯市2010-01-20刺五加根的市價穩於7.5元左右;桿5元左右。亳州葯市2009-11-25皮優質貨26元左右,統貨20元左右,一般貨14元左右,帶骨多的價格在8~10元。詳情請登錄刺五加養生堂查詢
Ⅹ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及葯用真菌的特點
隨著人民衛生保健事業的不斷發展,葯用量逐年增加,很多傳統的地道葯材與某些民間草葯,於現階段仍然偶有供應緊缺情況。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實際存在的問題和考慮到今後醫葯發展的需要,對大量栽培的品種如:地黃、人參、黃連、貝母、當歸等應該繼續重視其繁殖生產,不斷提高產量、質量,對於一些原系野生的葯用植物,如三白草、半邊蓮、三顆針、白花蛇舌草等,近年也正著手引種馴化,使之逐漸成為人工栽培的品種,俾便擴大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要。
中葯的方劑是由多種葯材相互配伍組成的,某些小品種雖然用葯數量有限,但是如果形成緊缺,同樣會影響醫療效果。伴隨葯用植物的資源開發,新的有效葯用植物將會不斷被發現,或擴大應用范圍,一些原系野生的品種,必定要改變其原來自然消長的狀態,逐步轉化為半野生半家栽,或進一步形成人工栽培的品種。因此在安排葯用植物的生產計劃時,應盡量做到大小品種成龍配套,山區、平原合理布局。
本章所涉及的葯用植物,包括以下幾類:可以結合造林種樹進行培植的,如:刺楸、香樟、胡枝子、金櫻子等;可以利用低窪濕地繁殖生產的,如:香附、山慈姑、魚腥草、骨碎補等;適宜在山坡、丘陵、村邊、宅旁等邊角隙地栽植的,如:樟樹、虎杖、萱草、景天、合歡等。總之,把鄉村田野能夠利用的空隙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用於栽培葯用植物,不僅可以調節農村剩餘勞力,增產葯材,發展經濟,而且可以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改善景物,確是一舉多得。現將這些栽培品種,列表簡介其主要產地、葯用功能、生長習性、栽培要點以及採收加工等,並附學名(表22—1)。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1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2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三叉苦(芸香科) Evodia lepta (Spreng.) Merr. 我國南部各省區 根、 葉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炎、外傷感染等症。 灌木。適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在西雙版納分布於低、中山林緣或曠地灌叢中,或村邊、山溝疏林中。 用種子或插條繁殖。於3月育苗,5—6月雨季初期定植,行株距2×1m。株高1m時,摘心,促使多分枝長葉,並促進根部生長,提高產量。 全年可采,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葉陰干備用。 三白草(三白草科) 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 四川、安徽、江西、湖南、廣東、 浙江、陝西、 福建 全草 清利濕熱,解毒消腫。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 喜蔭蔽潮濕環境,凡 塘邊、溝邊、溪邊等淺水處或低窪地都可栽培。 分株繁殖,4月份挖取植株的地下莖,切成小段,每段附有芽眼2—3個,按行株距各30cm栽下,每穴栽一株。成活後注意清除雜草。 7—9月採收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三棱(黑三棱科) SparganiumstoloniferumBuch.Ham. 東北、黃河流域中下游各省區以及西藏均有分布 塊莖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治閉經、腹脹、瘀血作痛。 喜溫暖向陽而又低濕的自然條件。 冬季收獲的塊莖,放於窖中貯藏,翌春應用貯存的塊莖或臨時挖取的塊莖作為繁殖材料,按30cm開穴,每穴栽下小塊莖2—3個,栽後澆灌清水,經常保持濕潤。 冬季枯苗後挖取塊莖,洗凈曬至八成干時,放入竹籠撞去須根和粗皮,再曬至全乾。 萬壽菊(菊科) TageteserectaL.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花序 平肝清熱,祛風化痰。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 喜向陽溫暖濕潤的條件,對土壤要求不嚴。 用種子繁殖。春季深翻土地,施足基肥。南方各地多採用高畦條播,北方則用平畦穴播,成苗保持30cm左右的株距。 夏秋季採摘花序,鮮用或曬干備用。 下果藤(鼠李科) GouanialeptostachyaDC.var.tonkinensisPitard. 廣西、雲 南等省區 莖、 葉 涼血解毒,舒筋活絡。主治肢體麻木1外用治燒燙傷、瘡瘍。 藤狀灌木。適於熱帶南亞熱帶地區生長,生於山野林緣及空曠處或疏林中。 用種子繁殖或插條繁殖。於3月育苗,5—6月雨季初期定植,栽於竹籬笆邊或利用棚架供攀緣。 全年可采,切碎曬干備用或鮮用。 土木香(菊科) Inula helenium L. 華北、東北、西南各地 根 理氣止痛,開胃散寒。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 有一定的耐寒力,一般土壤都能種植。忌連作。 晚秋或早春切取芽頭,每個芽頭上必須有1—2個側芽,按穴距40cm左右栽植,秋後栽植的翌春出苗。於清明節前後也可播種繁殖。 用芽頭繁殖的,栽種3年即可收獲,掘取全株,砍去蘆頭,然後切段,曬干或烘乾。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3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土貝母(葫蘆科) 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uet 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寧夏 塊莖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乳腺炎、淋巴結結核。 喜陰涼濕潤的環境,比較耐寒,對土質選擇不嚴。 可用種子或塊莖繁殖,通常以塊莖繁殖為主。清明前後挖取老鱗莖,大者入葯,小者作種。按行距30—40cm開溝,每隔7—10cm擺放鱗莖1—2個,施肥覆土,栽後15天出苗。 早春或晚秋均可採收,挖出鱗莖洗凈,蒸或煮達到無白心,然後曬干。 土荊芥(藜科) ChenopodiumambrosioibesL. 福建、江蘇、湖北、貴州等省 全草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治蛔蟲、鉤蟲、蟯蟲病。 宜選向陽乾燥場地種植,對氣候、土質環境要求不嚴。 春季播種繁殖。按行距30—40cm開溝條播,一周左右出苗。待苗高8—10cm時進行勻苗,按株距35cm定苗。 8—9月種子成熟前割取全草,陰干備用。 大風艾(艾納香)(菊科) BlumeabalsamiferaDC. 廣西、廣 東、雲南、貴州 根、 嫩枝、 葉 祛風消腫,活血散瘀。主治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等,產後風痛,痛經;外用治跌打損傷、瘡癤癰腫、濕疹、皮炎。全株提取芳香油。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喜溫暖向陽的環境,有一定酎旱、耐瘠薄的性能,但不耐嚴寒。 一般用分株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在陰天或小雨天,挖取高30cm左右的小苗栽植,行株距0.7—1m。如瘦地栽培,需在每次除草鬆土時,結合追施人畜糞尿。在生長3—4年後,於早春挖去枯腐的老株,以促進新芽生長。 夏秋季節採收葉片、嫩枝,除去雜質,陰干。冬季挖根,洗凈曬干。 大血藤(木通科) 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 陝西、浙江、江西、福建、廣西、湖南、四川、 貴州 藤 活血通經,祛風除濕。治閉經腹痛,四肢麻木痙攣。 喜濕潤溫暖氣候和較蔭蔽的環境,適合於土質肥沃深厚的山坡上栽培種植。 主要用壓條繁殖,冬季落葉後,將老株上的莖藤分枝,繞成直徑30cm左右的小圈,把藤圈埋入事前挖好的穴內,埋時斜放,一半蓋土,一半露出地面。經過一年,埋入土中的生出新根,切斷與母株的聯系,另行移栽定植。 移栽4—5年後可以採收,一般藤 蔓直徑達2—3cm才能採收,切段或切片曬干。 大薊(菊科) Cirsium japonicum DC. 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全草、 根 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外用治癰癤腫毒。 喜冷涼氣候,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土壤上栽培,生長良好。 秋播或春播均可。通常按行距30cm條播,西南各省多採取穴播。秋播的第二年春季定苗,春播的當年4—5月定苗。不需要特殊管理。 在春季將母苗挖出,分劈成若干株,用分株繁殖成活率也很高。 栽培2—3年後即可採收,一般9—10月挖出全根,除去泥土,曬干或烘乾。 馬藍(爵床科) BaphicacanthuscusiaBremek. 福建、廣 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根、 葉 清熱,涼血,消炎,解毒。治肺灸、流行性 喜溫暖氣候,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和排 馬藍為亞灌木,高達1m,用扦插法繁殖。在清明前後將去秋貯藏的枝梢由窖中取出,按穴距30cm扦插,每 葉片為大青葉,每年採收2—3次,曬干或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4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感冒。 水良好的地方。 穴插3—4根,成活後可連續採收3年,再行更新。 炕干。秋後挖根,除去莖桿,加工乾燥。 馬齒兌(馬齒莧科) PoriulacaoieraceaL. 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 全草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 耐乾旱,喜向陽肥沃土地,多自然生長於田間路旁。 用種子繁殖。馬齒莧生長力很強,種子落地後翌春多自行萌發,稍加管理,就會連片生長,對環境適應能力強。 7—9月分批採收全草,用開水稍燙一次,撈出晾曬乾燥。 馬鞭草(馬鞭草科) VerbenaofficinalisL. 全國各地 多有分布 全草 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水腫、痢疾。 喜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 於春、秋兩季,均可用種子繁殖。按行距30cm開淺溝條播,二周出苗,分二次勻苗,最後按株距15cm定苗。春播的當年可收,秋播的在田間越冬,翌春返青,應加強管。 人工栽培時每年可收割2—3次,采後洗凈切成小段曬干。 馬蹄金(旋花科) DickondrarepensForst. 長江沿岸以及南部各省區 全草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治肝炎、膽囊炎、扁桃體炎。 生長於半陰濕、土質肥沃的田邊或山地。 4—5月將匍匐莖帶土鏟起,分成小蔸,按穴距15—20cm進行栽植。栽後澆水保濕,注意除去雜草。 全年隨時可采,鮮用或洗凈曬干。 小薊(菊科) 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 涼血,祛瘀,止血。治傳染性肝炎、衄血、尿血,外傷出血。 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在溫暖向陽的環境下生長良好。 2—3月按行距20cm開淺溝條播,或穴播,出苗後分2次勻苗,每小叢留苗3—4株。小薊為宿根性多年生草本,如加強管理,可連續收獲4年,以後根蔸衰老。 5—6月開花季節,割取帶花全草,除去雜質曬干。 小檗(小檗科) Berberisjulianae Schneid. 陝西、甘肅、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根皮、莖、莖皮 解熱、利濕、散瘀、鎮痛。治黃疸、目赤、咽痛,有抗菌消炎作用。 能耐旱、耐寒,適宜選擇土層較厚向陽的荒坡或山地栽培。 春季整地後,開溝將種子播下,施肥覆土。注意除草管理,適當勻苗,培育一年以上的幼苗,即可移栽。亦可利用分株法於春季將老根分成若干株,進行栽植。 秋末剝取莖枝外皮,亦可挖起全株,將根皮趁濕剝下,切成薄片,曬干或坑干。 山慈姑(蘭科) 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 華南、西南各省區 假球 莖 消腫散結,化痰解毒。治癰疽疔腫、瘰癧結核。 適宜栽植在近水陰濕場所或山溝小河兩側。 用肉質假球莖分株繁殖,選擇適合栽植的土地,施足基肥,春季分株,栽後注意保持土壤濕潤。 5—6月採收,除去地上莖葉,將入葯部位冼凈,用沸水煮燙,晾曬乾燥。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5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山丹(百合科) Lilium concolor Salisb. 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陝西、吉林 鱗莖 潤肺止咳,清熱安神。治虛勞咳嗽、心悸失眠。 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的丘陵地帶。 用鱗莖繁殖。春季掘取老株將鱗莖分為若干份,然後按穴栽植。大鱗莖當年能夠開花,小鱗莖要培植一年,才能抽薹開花。種子成熟後亦可播種繁殖。 8—9月挖 取老鱗莖,洗凈泥土,用沸水燙撈一次,曬干。 山楂 (薔薇科) CrataeguspinnatifidaBunge 東北、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果實 消食化滯,散瘀止痛。治消化不良腸炎、細菌性痢疾。 耐寒,耐旱,適應性強,一般土壤均可栽植,以土質肥沃地段植株生長良好。 用山裡紅的種子培育砧木,春季選取健壯接穗進行嫁接,待成活後按株距2—3m,單株定植。注意整枝修剪,追肥管理。 定植後3—4年開花結果,秋季採收切片,曬干。 千日紅(莧科) GompkrenaglobosaL.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花序 止咳平喘,清肝明目。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植株健壯,適宜陽光直射、氣溫略高的環境,有一定的耐旱性能。 用種子繁殖。春季育苗,然後移栽,或者向田間直播,均能正常生長。各地通常作為觀賞花卉栽植於庭園中。花色鮮艷,花期較長,管理容易。 夏秋季分批採收花序,曬干。 千屈菜(千屈菜科) Lythrum salicaria L. 貴州、湖 南等省 全草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痢疾、腸炎、便血。 喜強光、濕潤環境,適宜在水溝兩側或略微低窪的場所栽培。 春季用種子條播,二周左右出苗,待長出真葉後,間去過密小苗,注意澆水保濕。或在4—5月將根叢掘起,分切數芽為一小叢,另行分株栽植,比較容易成活。 夏末至初秋採集全草,鮮用或曬干備用。 千里光(菊科) Senecio scandens Buch. Ham. 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全草 清熱解毒,明目,殺蟲。治腸炎、痢疾,外用治干濕癬瘡,滴蟲性陰道炎。 適應性強,既耐乾旱,又耐潮濕,高山平地均可栽培。 春季整地後,按行距24—27cm開溝播種,2—3周出苗,經過除草鬆土,可按40cm定苗。 在南方各地採用扦插或壓條法進行繁殖,成活率都很高。 夏秋季採收全草,紮成小把或切成小段,鮮用或曬干備用。 女貞子(木犀科) LigustrumlucimAit.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 廣西、貴州、 江蘇 果實 滋補肝腎、抑菌、明 目。治頭暈目眩、肝腎 陰虛。 喜生長在向陽的山坡上,氣候溫暖土質濕潤的地段長勢良好。 秋末冬初時期種子成熟,將果實採下,脫落種子,隨即播種。按行距50—60cm條播,翌春發芽出苗。待苗高30cm以上移栽定植。 人工栽培的苗木4—5年結實,當果實成熟前摘取,蒸後曬干。 六月雪(茜草科) Serissaserissoides(DC.) 華中、西南、中南各 省區 全草 祛風,利濕,疏風,解表。治風 喜溫暖濕潤,多自然分布於山 10—11月選取老株上的健壯枝條,剪成15—17cm小 段,進行扦插,翌年雨季移 栽後1—2年可採收莖 葉,能連續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6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Druce 濕腰腿痛、痢疾、水腫。 坡、溪邊灌木叢中。 栽,保持株距45—50cm,移栽後注意饒水,除草,追肥管理。 收獲4—5 年,最後挖根亦可入葯。 文冠果(無患子科) XanthocerassorbifoliaBunge 陝西、山西、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 木材 或枝葉 性昧甘、 平。治風濕性關節炎。 文冠果為喜光樹種,對嚴寒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4—5月播種育苗,每隔15—20cm點播1粒種子。種臍要平放,覆土2—3cm, 播後澆水,苗期保持土質表面疏鬆。待幼苗高達1m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春夏季采莖干,剝去外皮取木材曬干,或取鮮枝葉切碎熬膏。 文殊蘭(石蒜科) CrinumastiticumL.var.sinicum(Roxb.exHerb.)Baker 福建、台灣、廣東、 雲南等省 葉、 假鱗莖 行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咽喉炎、跌打損傷、痛癤腫毒、蛇咬傷。 多年生草本。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鹽鹼土壤,喜肥。生長於濱海地區或河旁沙地以及山澗林下蔭濕地。 以分株繁殖為主,也可用種子繁殖,早春或晚秋,將植株挖出,分開單株穴栽,行株距1×1m,繞水,適當遮蔭。種子成熟採收後立即播種,播後土不宜太濕,待幼苗出土後再逐漸增如澆水次數。生長期間應進行多次追肥。 全年可采,多用鮮品,或洗凈曬干備用。 心葉纈草(敗醬科) ValerianajatamansiJones 河南、湖北、四川、 貴州、雲南等地 根狀莖、根 消食健胃,理氣止痛。治胃痛腹脹、消化不良、小兒疳積。 本品別名蜘蛛香。適宜生長在溪邊、林緣、涼爽而又潮濕的場所。 播種或分株繁殖,通常以分株為主。10—11月把全株 挖起,將根狀莖分成小段,按行距30cm,開溝順序擺 放,覆土壓實,保持濕潤,翌春出苗。 栽後3—4年收獲,秋末挖取全株,抖落泥土,曬干。 1 五加皮(五加科) Acanthopanaxgracilislylus W.W. Smith 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根皮 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腳弱。 宜溫和濕潤,喜陽光,耐蔭蔽。對土壤要求不嚴,多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伺。 春、秋季用種子播於苗床中,保持濕潤,培育1—2年,然後移栽。在6—8月剪取枝條,截成10—15cm,插入砂土中,保持適連濕度,3周左右生根,成活後定植。 栽後3—4年可以採收,挖取全根抽去木心,曬干或炕干。 雲實(豆科) CaesalpiniasepiariaRoxb. 華東、華南、中南、西南等地區有分布 種子、 根皮 清熱除濕,殺蟲。治痢疾、瘧疾、小兒疳積。 適宜在河邊、林邊、溫暖向陽的地段栽植。 在西南各地多在3—4月育苗,先把種子浸泡2—3天,然後播種。注意管理,10月份挖取幼苗移栽,在整好的土地上按間隔1m開穴,每穴栽1—2株,栽完澆水定根。 移栽4—5年後可以挖根剝皮,秋季采果,除去果皮,脫落種子,曬干。 元寶草(金絲桃科) HypericumsampsoniiHance 江西、湖南、浙江、四川、貴州 等地 全草 通經活絡,涼血止血。治腸炎、痢疾、吐血、 喜溫暖濕潤環境,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用種子繁殖。春季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溫度達到20℃左右2周出苗,適宜種植在溝邊或山坡上。 夏、秋季採收,洗凈鮮用或放在庭院曬干。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7
中名(科) 學名 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衄血。 天葵(毛茛科) Semia 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 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等地 塊根 利尿,消腫,解毒。治疝氣、腫毒、尿道結石。 性喜陰涼,以肥沃疏鬆含石灰質較多的土地生長良好。 在四川,5月採收種子,沙藏貯存。9—10月播種。下種後覆蓋一層火灰,上面蓋草。出苗時,逐次揭去蓋草,追肥1—2次。真葉健壯時移栽定植。 移栽後第三年,當5月份回苗前採挖,將大的塊根加工入葯,小的留做種用。 天名精(菊科) CarpesiumabrotanoidesL. 湖南、貴州、江西、浙江、福建、陝西等省、區 根、 莖葉、 果實 天名精有祛痰清熱、破血、解毒的功用。果實名為鶴虱,可消炎、殺蟲。 對氣候、土質要求不嚴,山區、平原均可種植。 春季用種子繁殖。平原地區以條播為宜,山坡、圩堤等處,可以撒播,下種後2—3周出苗。9—10月果實成熟。 莖葉隨時可采。晚秋採收果實。秋後挖根洗凈曬干。 無患子(無患子科) SapinsmukorossiGaertn. 廣西、福建、台灣、四川、湖南、湖北 果實、 根 果實清熱除痰,利咽止瀉,根可清熱解毒,化痰散瘀。 適合生長於土質疏鬆、濕潤的山坡或向陽肥沃的村旁隙地。 無患子系落葉喬木,高10—25m。核果球形,9—10月果實成熟呈棕黃色。種子直徑12—15mm,外皮黑色堅硬。用種子繁殖。 秋後採摘果實,除去果肉,取出種子,曬干。 樹根全年可采。 木防己(防己科) Cocculustrilobus (Thunb.) DC. 河北、河南、山東、 陝西、江蘇、安徽等地 根 祛風止痛,利尿消腫。治關節疼痛,尿道感染。 適宜生長在山坡路旁,以及矮林邊緣地帶。 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可用播種繁殖,亦可在早春幼芽萌發前進行分株繁殖,保持行株距40—45cm。定植後注意澆水、除草等項管理。 秋季采 挖,洗凈, 颳去栓皮,切成長段,曬干。 巴旦杏(薔薇科) PrunusamygdlusBatsch 新疆、甘肅、陝西等省、區 乾燥 種子 潤肺,止咳,化痰, 下氣。治虛勞咳嗽、心腹逆悶。 喜氣候高燥、土質肥沃的條件。原產於亞洲西部。我國喀什地區有成熟的栽培經驗。 秋季播種。當氣溫超過15℃即能發芽。出苗後每隔1—2周澆水鬆土一次。實生苗出圃定植不宜過密,一般行、株距為3×5m或4×5m。栽後3—4年開始結果,8—12年為盛果期。 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 木姜子(樟科) Litsea pungens Hemsl, 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果實 健脾,燥濕,調氣,消食。治胃寒腹痛,食滯飽脹。 喜溫暖半陰濕環境。不適宜在強光和高溫乾燥的地區栽培。 9—11月播種,第二年春季出苗,夏季支設棚架遮蔭。培育1—2年,苗高60—70cm即可定植,按行距3m,株距2m開穴,每穴栽3棵苗,培土踏實,注意澆水管理。栽後第二年秋後修整主幹,促進分枝,有利多結果實。 栽後3—4年開花結果,一般在8—9月採收,搓去果柄,除掉雜質。
表22—1 其它栽培葯用植物(續)-8
中名(科) 學名產地 葯用部位 功用主治 生長習性 栽培要點 採收加工 木鱉子(葫蘆科) 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ang. 廣西、四川、福建、廣東、貴州、 雲南等地 種子 消腫散結,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癘、 風濕痹痛、筋脈痙攣。 喜溫暖潮濕和向陽的環境,適宜生長在山坡、林緣土層深厚的地方。 用種子和根頭繁殖。3月間播種,預先挖成30cm深播穴,施入基肥後填回肥土,每穴播入種子3—5粒,再覆土3—5cm,約15—20天可出苗。初冬或早春,挖取雌株根部,切下附著芽頭的根塊,然後分栽,上部壅土防凍。 栽後1—2年開始結果,9—11月 果實成熟,採收後剖開曬至半干後,洗出種子,再行曬干或烘乾。 木芙蓉(錦葵科) HibiscusmutabilisL. 四川、貴州、江西、江蘇、浙江、廣東 花蕾、 根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治肺熱咳嗽、乳腺炎、腮腺炎。 喜溫和向陽、排水良好的自然條件。適合布置庭園,美化環境。 9—10月剪取枝條,截成15—20cm,進行砂藏,至翌春扦插於苗床中,成活率較高。早春分株繁殖,成活後當年可以開花,待落葉後截干,來春長勢更旺。 夏秋季採摘花蕾,陰干或曬干。 秋冬季挖根,洗凈曬 干。 木棉(木棉科) bombaxmalabancaL. 雲南、貴州、廣東、四川 皮、 花 皮祛風除濕,花清熱解暑。樹皮亦稱為釘桐皮。 生長於山地陽坡或村邊、路旁。 落葉喬木。早春先葉開花,花冠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2cm,5瓣,蒴果矩圓 形,木質,種子多數。通常用種子播種繁殖。 春季採花陰干。秋季剝取樹皮,洗凈切片曬干。 木槿(錦葵利) HibiscussyriacusL.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莖皮 或根皮 清熱利濕,殺蟲止癢。治體癬、腳癬。 對氣候土壤適應性較強,山坡平地均可栽植。 通常應用扦插法繁殖。春季萌芽前剪取健壯枝條,截成15—20cm小段,直接插於田間,或扦插在苗床中,均易成活。 4—5月剝取莖皮,秋末挖根剝皮,曬干。 牛耳大黃(蓼科) Rumexcrispus 陝西、甘肅、湖北、四川、雲南、西藏 根 清熱,涼血,化痰,止咳,通便, 殺蟲。治急性肝炎、慢性氣管炎、 大便燥結。 喜涼冷濕潤氣候、排水良好的土質。 9—10月結合採收,將老根挖下供葯用,切取附帶隱芽的根頭作為繁殖材料,按穴距27—30cm分株栽植。亦可用種子在春季播種。 栽後2—3年即可收獲,除去殘莖、須根,曬干或炕干。 牛尾獨活(傘形科) HeraoleumvicinumBoiss. 湖北、四川、雲南、 甘肅等省 根 祛風排濕,散寒止痛。治風濕痹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