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文化移情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文化移情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1 09:11:59

A. 移情訓練法和角色扮演法的區別和共同點

角色扮演練習法和移情訓練法的相同點是,都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都屬於幼兒園常用且非常有效的社會教育方法。
二者的不同點在於,角色扮演練習法更側重「行為」的訓練和培養,是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進行的。移情訓練法不僅能夠強化幼兒對特定情緒的理解和分享,還能夠使移情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導出良好的社會行為;移情訓練的途徑也更為豐富,例如講故事、續編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體驗、開展游戲等。

B. 用模仿狀態的方法,解決對同伴失去玩具,老師如何讓幼兒移情

根據日常觀察發現的問題,教師設計一些游戲:如角色游戲中,公共汽車上給爺爺奶奶讓座,表演游戲「門鈴響了」「誰病了」,讓幼兒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喚起類似的情緒體驗,並且學習如何分享。如開「玩具商店」,(每周五為玩具開放日,幼兒從家裡自帶玩具來園)在游戲中,幼兒輪流扮演售貨員、顧客或其他角色,進行公平買賣。這些游戲能給幼兒帶來極大的樂趣,能滿足幼兒不斷交換玩法的需要,有效的提高的玩具的使用率。幼兒既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同伴玩,也喜歡同伴的新型玩具,「兩相情願」促使友好相處,在游戲中幼兒學習了怎樣在集體中與人分享、謙讓、交往,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B、激勵評價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是否品德高尚,必須以他對別人的貢獻大小來衡量。而這種貢獻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他是否能以自己人的善良去溫暖他人的心。」教師和家長從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染幼兒。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愛護每一位孩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孩子。作為家長更應該有助人為樂的精神,關心社會,關愛家庭,家庭各成員互相關心,特別是孝敬長輩。
C、移情訓練法
移情訓練就是指提高幼兒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從而與他人共享的訓練方法。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社會性情感是幼兒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礎,而「移情」是溝通自我與他人關系的重要的社會性情感因素。幼兒喜歡游戲,我們就利用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區角活動滲透共享教育。
首先,在自由選擇游戲內容、人員分配時,告訴孩子每個區域限制幾個人,當進區域的小花片、小帽子、放鞋處人數滿了,就必須更換內容,久而久之,小朋友就不需要教師的提醒,因為他們都會說「人滿了,換一個地方。」
其次,在材料使用方面,剛開始游戲的一段時間,總不免有些爭執,為一塊積木、一個娃娃、一個電話機,時常會出現爭著玩的情況。拿娃娃家來講,參加的幼兒多,可謂是大戶人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三姑四婆總共五六個人,其中免不了為鍋、碗、瓢、盆而傷和氣的。教師應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回家看看,家裡的大人會不會為了「打個電話」、「誰燒飯」而吵架,告訴幼兒一家人可以分工,如爸爸上班、奶奶買菜、媽媽管孩子,理房間,一家人和睦共處多好啊,逐步使幼兒能夠體驗到他們的情感,愉快合作游戲。

C. 在移情訓練中如何運用獎勵和示範的方式

移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於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系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為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各種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D. 如何在體育運動中培養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一)培養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當一個人感知到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移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情緒,情感,也被稱之為「積極的社會情感」。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諸如助人、撫慰、關心、合作、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它激發、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器。」
利用移情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比一味的限制、要求等外部約束有效的多,他們若能深刻的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景時,便會回憶起以往的體驗,於是抑制自己的消極行為,而做出互助、分享、謙讓等積極的親社會行為,移情訓練的方法很多,如推薦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影視節目,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在體育教學中,結合教材,利用游戲,比賽等方法,也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移情訓練。
在體育游戲中,也可透視學生之間的友愛、互助,這也是他們友情的真實表達和流露。如果教師堅持經常性的運用游戲等教學手段,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模仿就可以他行為的源泉。研究證明,表演、游戲可以培養親社會行為,而且他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個星期,經常角色扮演訓練的學生比沒有經過訓練的學生助人行為要多。這比誘導法、說教法的效果顯著,對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教會兒童他們行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兒童面前展示出相應的行為,然後在兒童表現出這種行為時給以強化。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比賽,都是遵循一定規則,在規則下,學生之間的合作、對抗也得到充分體現,日積月累的訓練,能使學生最終把存在於「頭腦」利的行為准則,超出時空范圍遷移到其他情景與轉向未來,指導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內化的結果得以外化。
(二)藉助集體力量,提升親社會情感
全社會的規范對每個人都影響,但對每個人影響最直接的是所屬群體的規范,家庭,學校和夥伴群體是實現學生社會化合個性化主要群體,而班級是最重要的場所。
想在體育教學中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最恰當的是以活動帶動交往,營造寬松、和諧、親密的交往氛圍,努力消除因競爭而引起的緊張和焦慮,在禮貌、誠實、信任、溝通、寬容中學習成長。
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學生與同伴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來教育學生關心周圍的人和事,並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看看能為他人做些什麼
(三)藉助教師魅力,激發親社會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該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生活在學生當中,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便能成為學生效仿學習的榜樣,所以,要培養學生有公德,有親社會行為,教師自己就必須先有公德和親社會行為的表現。
首先,對學生要有關愛的行為,教師在行為方式中應作出表率,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怎樣回報別人給予的愛。其次,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境。好的心境能增加助人行為,因此它能暫時提高將來社會的認知轉化行為的可能性,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表現,要把握最佳的心理狀態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具有正義感和公平感的積極心境中,並促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E. 名詞解釋:移情訓練法

移情訓練法就是通過提高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直至達到共鳴的一種方法。

F. 舉例說明,移情訓練法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於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系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為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各種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G.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哪些優缺點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方法有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等。優缺點:調動孩子的潛能,師資水平不高。

(1)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和演示法。

(2)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獨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訓練法和角色扮演法。

雖然學前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成長起著關鍵作用,但並不是所有「學前教育」都對孩子有益處,甚至還會可能害了孩子。

目前,上面有不少機構打著「學前教育」的幌子,忽悠了不少家長給孩子報名,實則上課內容無非就是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知識,對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多大提升。學前教育擔負著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任,幼師們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孩子的潛能。

學前教育期間,孩子還將與其他孩子共同學習、交流、生活,能有效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控力、自信心及團隊協作能力,這些能力對孩子將來上小學、中學、大學,乃至踏上社會,都必不可少。

「師生比」是從數量上衡量教師能否滿足學生(幼兒)需求的指標,表示的是平均每個教師能夠教導學生的數量。比值中,學生數量越少,則師資的供給越豐富,反之則有可能存在師資供給的短缺。

學前教育不是拔苗助長提前學習,而是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為將來的正式學習做好准備,都能擦亮眼睛,挑選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切勿「心急亂投醫」,成了黑心教育的「韭菜」。

H. 重金懸賞:移情訓練步驟(運用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回答)

迄今好像並沒有一個較為成熟的訓練程序,所以也不敢亂推薦。畢竟這這種訓練因人而異的。推薦你看一本書吧。
《移情與道德發展——關愛和公正的內涵》是美國紐約大學著名的兒童與發展心理學教授馬丁、L、霍夫曼撰寫的一部道德教育心理學的專著。
這本書可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閱讀全文

與文化移情訓練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柔性防水膠帶安裝方法 瀏覽:418
硅膠怎麼用香蕉水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87
雞蛋茶的食用方法 瀏覽:973
ppr帶水接管方法視頻 瀏覽:1000
鋼絲繩安裝三通的方法 瀏覽:962
40除32簡便方法 瀏覽:330
測出自己懷孕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74
汽車平面軸承安裝方法 瀏覽:570
學唱相聲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904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雜化方法 瀏覽:846
桃木劍打磨方法視頻 瀏覽:645
腦神經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936
眼睛黃素瘤治療方法 瀏覽:830
回血鴿子配對方法視頻 瀏覽:183
蜂蜜怎麼熬製作方法 瀏覽:214
平板閃退的解決方法 瀏覽:453
單色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434
適用於對比研究的方法 瀏覽:311
荒島上快速獲得淡水的方法 瀏覽:157
增多肌肉的訓練方法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