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礦源黃腐酸鉀能直接施於土中么
礦源黃腐酸鉀是一種溶於水的黑色粉末狀物質。它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能促進植物生長,對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產和改善品質作用。主要應用對象為小麥、玉米、紅薯、穀子、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煙草、蠶桑、瓜果、蔬菜等。
礦源黃腐酸鉀
礦源黃腐酸鉀八大功效
一、保水:礦源黃腐酸鉀是具有膠體性的有機物質,它能使土壤疏鬆,吸附水量大,透氣增濕、養墒,防旱,使土壤有良好的水、氣、熱條件,適宜於種子萌發和苗期生長。
二、改良鹽鹼地:礦源黃腐酸鉀的分子量小,活性較高,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有害陽離子,從而降低土壤中鹽的濃度,減少鹽類對種子和幼苗的危害,改良鹽鹼地。
鹽鹼地
三、抗旱 抗寒:1、礦源黃腐酸鉀噴施到植物葉片,能夠使植物的氣孔關閉,減少植物水分蒸騰。2、礦源黃腐酸鉀顏色深,有利於吸收太陽能;礦源黃腐酸鉀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時會放出熱量,能使地溫提高,從而起到抗寒的作用。
四、抗病蟲害:礦源黃腐酸鉀能增加植物體內酶的活性,增加植物機體的抵抗力。
五、防重金屬污染:礦源黃腐酸鉀參與土壤中離子交換反應,把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吸附固定,防止它們進入生物循環。
六、提高肥效:1、固氮:氮元素施到土壤中,很容易揮發到大氣中或隨水土流失到河流中。礦源黃腐酸鉀能夠吸附土壤中的氮元素,減少它的揮發和流失,提高了利用率。2、解磷:磷元素施到土壤中,容易被土壤固定。礦源黃腐酸鉀能夠通過與磷元素的螯合,將磷元素從土壤中解放出來,用於植物的吸收,提高了磷的利用率。3、活化鉀:施到土壤中的鉀元素大多以鉀鹽的形式存在,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礦源黃腐酸鉀能夠通過離子交換功能,使難溶性鉀轉化為可溶性鉀,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鉀,提高鉀的利用率。4、礦源黃腐酸鉀能與難溶性微量元素可以發生螯合反應,生成溶解性好可被作物吸收的腐植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從而有利於根系和葉面吸收微量元素。
礦源黃腐酸鉀的作用
七、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1、礦源黃腐酸鉀能刺激根系生長,最終導致作物吸收水份和養份的能力大大增強。2、礦源黃腐酸鉀的刺激作用可使植株地上部分營養體生長旺盛。表現在株高、莖粗、葉片厚等。3、礦源黃腐酸鉀對分櫱、減少空秕率有良好的效果,能夠增加糧食千粒重,增加糧食產量。
八、調節土壤PH值:礦源黃腐酸鉀官能團比較多,既可以和酸結合,又可以和鹼結合,能夠根據作物需要調節土壤的酸鹼度。
三大作用
一、改善土質:礦源黃腐酸鉀是微生物的糧食,當微生物出現時,能將養分轉化釋放出來,被作物吸收,施入進去後能使土壤結構穩定。
二、提高品質:裡面含有的腐植酸對真菌有抑製作用,能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還能預防一些病害。
三、節省成本:礦源黃腐酸鉀能提高肥效,節約肥料的使用,也能減少對土壤的影響。
墨十——礦源黃腐酸鉀
墨十——礦源黃腐酸鉀採用優質風化煤中提取的礦物源黃腐酸與氮、磷、鉀絡合而成的多類合劑,解決作物增產增收問題。
1、生根促長:本產品含羧基、羥基、酮基、酣羥基等活性官能團,能夠刺激植株生長發育,對於作物生根、養根、護根有一定優勢。
2、改土固碳:本品能夠重構土壤團粒結構,消除板結,使土壤疏鬆多孔,提高通透性及保水保肥能力:能夠活化、絡合中微量元素,提高利用率;鈍化重金屬,減輕污染危害;碳基營養,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具有天然固碳作用。
3、調酸抑鹼:本品含有的活性官能團,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遇酸調酸,遇鹼調鹼,減少青苔、紅苔、白霜,活化養分離子,降低土壤酸化、鹽漬化等危害,改善作物根際環境。
4、增效提質:本品與其他化學肥料配合使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肥增效;可促進瓜果蔬菜提前上市,延長採摘期;可直接參與植物新陳代謝,提高光合作用,促進膨果,著色,提升口感。
5、抗逆保水:本品含有的親水基團,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本品可提高作物抗重茬、抗旱、抗寒、抗病等抗逆能力。
⑵ 地球物理探礦理論與技術方法
現代找礦勘查技術的進步使2000m以內的勘查成為可能(Gordon,2006),基於現代勘查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對深部礦體的預測水平得到了提高,向深部要資源的時機已經成熟。
最近20年來,在金屬礦產勘查中,新理論、新概念不斷涌現,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應用,有力地促進了礦產勘查的發展,為金屬礦產勘查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其中,地面時間域電磁法(TEM)、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高精度重磁法、金屬礦地震方法和三維地震層析成像技術等以大探測深度為特徵的地面物探方法及鑽孔地球物理方法在礦產勘查中的推廣使用(Cas等,1995;Salisbury等,1996;呂慶田等,2001,2004),為礦集區找礦發現———隱伏礦的預測和尋找帶來了新的機遇。
2.4.1 現代地球物理探礦技術發展現狀
在過去,一些勘探者認為物探方法是一個「黑箱子」,多解性高、可信度低。而現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大量的實踐應用,最終使每個勘探者都認識到物探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找礦方法。物探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已成為西方很多國家,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礦業發達國家礦產勘查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探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新發明;二是對已有技術的完善升級和更新換代,使測量的精確度和准確度不斷提高。新的更強大、更復雜的航空物探方法(如Falcon、MegaTEM、SPECTREM、TEMPEST、HOISTEM、NEWTEM、Scorpion,等等)已成為礦產勘查的重要生力軍,從而使區域填圖和靶區圈定的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TheNorthern Miner,2007;張昌達,2006)。
航空物探方面近年來發展迅猛。澳大利亞合作研究中心礦產勘查技術部研製的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礦產勘查系統(TEMPEST)使用高靈敏度磁探頭測量地質體產生的微弱二次磁場,探測深度可達300m。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包括航空重力梯度測量、航空磁力張量梯度測量、先進的電磁方法、礦物化學填圖、鑽探新技術和三維地震,其中航空磁張量測量技術和航空重力梯度測量技術是重點研發內容。英國ARKEX公司研製成功目前最先進的超導航空重力梯度測量系統,使測量精度提高10倍。澳大利亞BHPBilli-ton公司的航空重力梯度張量測量系統(Falcon)曾經獲得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2000年度科學研究成果獎。它脫胎於美國的軍事技術,是美國出口管制產品,美國曾經阻止該公司用Falcon(獵鷹)系統在中國進行探礦飛行(張昌達,2005)。加拿大GEDEX公司研發的高解析度航空重力梯度儀(GedexHD-AGG)於2006年11月獲得了倫敦礦業周刊(MiningJournal)頒發的礦業研究(MiningResearch)大獎,據稱該儀器能夠探測到12km深處的固體礦產、石油和天然氣,其准確性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勘查效率,降低了勘查的風險、時間和成本。
在地面物探方面,也取得長足進步。加拿大鳳凰公司在完善V-5大地電磁系統的同時,推出了V5-2000型和V8陣列式大地電磁系統。加拿大的EM-57、EM-67系列已成為時間域電磁儀器的代表。美國Zonge工程與研究組織相繼推出了GDP-16,GDP-32多功能電磁系統,以及能夠進行長周期天然場大地電磁測量的多功能大地電磁系統。美國EMI公司在完善MT-1大地電磁系統的同時推出的EH-4電磁系統,已成為礦產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還推出了MT-24陣列式大地電磁系統。Nabighian等(2005)認為沒有其他的地球物理方法像磁法一樣有十分廣闊的應用范圍,從行星尺度到幾平方米的面積,既花費少又能夠提高豐富的信息,而電磁法及重磁法的組合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和勘查手段。電磁法系統多具有頻率域和時間域工作方式,能夠進行多方法數據採集,如激發極化法、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等。電磁法和重磁法物探技術呈現出向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在物探技術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的步伐相對而言比較緩慢,目前還主要處於技術引進階段,這與我國礦產勘查的快速發展形勢很不適應。目前,國家提出要加快自主開發科學實驗儀器設備的步伐,物探技術方法的自主研發也應成為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在組織一批應用於深部找礦勘查的物探方法儀器研製。
2.4.2 金礦地球物理探礦方法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選擇
盡管Au本身有突出的物理性質(密度大、良導電),但由於Au在地殼中的豐度低,即使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礦床,Au的含量也不會改變含Au地質體的物理性質。微量元素Au是難以用物探方法直接檢測到的。
金礦床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通過研究金礦床(體)與某些具有地球物理異常響應的特殊圍岩、找礦標志層、控礦構造(尤其是斷裂剪切帶),以及與硫化物(黃鐵礦)的伴生關系,觀測相應的地球物理場響應(異常),解決的是與成礦有關的構造(尤其是深部構造)、岩體、地層、礦源層和硫化物礦化帶,以及蝕變帶的空間分布等地質問題,進而達到間接找礦或礦床評價之目的(劉光鼎等,1995;趙鵬大,2001;李大心,2003)。
與金礦相關地質體與圍岩存在物性參數的差異,是地球物理勘查的基礎;被觀測的地下介質的物理屬性有介質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放射性和溫度等參數。相應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包括電法以及電磁法勘探技術,磁法勘探技術、核法勘探(放射性測量)探礦技術,重力勘探技術以及淺層地震勘探技術等。相對金礦而言,針對不同地質體,選擇不同的探礦技術。
(1)追索含金破碎帶
用電阻率法、甚低頻法及其他電磁場法追蹤含礦破碎帶(低阻帶);用磁法追蹤磁性岩中的擠壓破碎帶(高磁背景中的低磁帶);用放射性法圈定破碎帶(高放射性帶)。這些方法有時還可以了解其產狀。
(2)追索含金石英脈
主要用電法(高阻、高極化)和放射性法、磁法,並可了解其產狀。
(3)尋找含金硫化物富集帶
用電法(低阻、高極化)來進行普查和尋找,可以確定含金地質體的位置、范圍、大致產狀和埋深。
(4)尋找伴生金礦
利用物探方法對賤金屬礦床的直接指示作用,而賤金屬礦床伴生金原理開展找礦。如磁法、電法、重力等法尋找和圈定伴生金礦的范圍、埋深及大致產狀,為工程驗證提供依據。
(5)查明與成礦有關的各種小型構造、成礦地質體
磁法、電法、地震等查明第四系或基岩覆蓋下的各種容礦構造和成礦地質體(如含礦斑岩等)空間分布。
(6)進行中、大比例尺填圖
方法有磁法、電法和放射性法等。填圖的目的是確定與金礦有關的岩石-岩性因素。碳質和石墨化地層、火山沉積雜岩及顯示金礦化的其他標志,如:近礦圍岩蝕變帶、硅化帶、絹雲母化帶、滑石菱鎂片岩化帶、黃鐵細晶岩化帶。
2.4.3 金礦地球物理技術找礦中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金礦本身的特殊性,造成利用地球物理技術找礦的復雜性,造成獲取地球物理信息地質解釋的不確定性。如金礦成因類型、礦物組合、構造環境的多樣性,決定了金礦地球物理性質及幾何特性的多態性;盡管某些類型金礦就其礦石物理性質而言與圍岩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也往往由於礦體規模小、地球物理場的信息弱,以至難以觀測到可以辨識的異常;復雜的地質環境所造成的地質干擾背景,常常掩蓋了有用的信息。這一切都將導致異常解釋發生困難或出現失誤。就總體來說,金礦物探異常的解釋較其他礦種和領域的物探異常解釋來說,難度大、復雜性高。
由於金礦物探異常以及異常解釋的復雜性,故這種間接性雖然拓寬了物探找金的應用領域,但同時也使物探異常的多解性更為突出。因此,物探找金的作用不宜過分誇大。
在部署物探找金工作時,要針對不同勘查階段所探測的金礦宏觀目標物以及需要解決的地質問題。積極挖掘物探找金的綜合信息。正是由於金礦類型多且地質背景往往比較復雜,因此引起的地球物理場十分復雜,加之金礦物探的信息比較微弱,異常解釋的難度大,所以單一物探方法找Au往往很難奏效。
在金礦物探的全過程中,始終要強調綜合方法、綜合解釋。在某一探區布置金礦物探工作,應針對具體的勘探問題或地質地球物理條件優選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手段或實施多種探測方法最佳技術組合,發揮多種地球物理參數信息精細分析,以及結合化探和地質資料綜合解釋的優勢。實踐表明,科學地綜合各種物理場和物理參數的信息,對確定金礦賦存空間、圈定金礦化帶和金礦體,以及確定與Au有關的金屬礦含量等,都可獲得明顯的效果。事實上,某種參量的潛在信息量,只有通過與其他參量的綜合應用才能發揮出來。而且幾種方法提供的綜合信息,也絕非單一方法所提供信息量的代數和。在找礦過程中,應力求搞清礦化帶或礦化富集部位的宏觀物理特徵,然後選擇最有代表性、針對性的方法,以一定的觀測網度和精度獲取與礦產資源有關的綜合地球物理信息,並通過地質解釋,以形象、直觀的圖示方式,賦給各種物性體以明確的地質含義。
與尋找其他賤金屬礦床不同,利用地球物理探礦尋找金礦難度更大。雖然如此,金礦地球物理技術在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中仍發揮了突出作用。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利用高密度電法、EH4等儀器方法在多個金礦山開展找礦工作,在河北峪耳崖金礦外圍深部300m以下發現金礦體,在內蒙古蘇右旗畢力赫金礦區新發現大型隱伏斑岩型金礦體。從不同側面證實物探技術在危機金礦山深部資源勘查突破的重要性。
⑶ 黃精的種植方法與技術
黃精是百合科、黃精屬植物。根狀莖圓柱狀,由於結節膨大,因此「節間」一頭粗、一頭細,在粗的一頭有短分枝,直徑1-2厘米。莖高50-90厘米,或可達1米以上。花序通常具2-4朵花,似成傘形狀,總花梗長1-2厘米,花梗長(2.5-)4-10毫米,花被筒中部稍縊縮,裂片長約4毫米;花絲長0.5-1毫米,花葯長2-3毫米;子房長約3毫米,花柱長5-7毫米。漿果直徑7-10毫米,黑色,具4-7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黃精分布於中國、朝鮮、蒙古和蘇聯西伯利亞東部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東部)、河南、山東、安徽(東部)、浙江(西北部)、江西(銅鼓)等地。生長於海拔800-2800米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一、黃精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8月採收黃精果實,立即搓去果肉,用3%的過氧化氫消毒,將種子與濕沙以1:3的比例混勻,沙藏於透氣性好的坡地,待種子萌發,按行距10-15厘米條播於畦上,覆蓋麥草或遮陰網保濕保溫。幼苗出土即揭去麥草或遮陰網,定期鋤草,2年後可移栽至大田。
2、切塊繁殖:黃精無性繁殖周期相對較短,產量形成快,是生產中最常見的繁殖方式。10月底黃精收獲時,將2-3年生、帶有芽頭的黃精根莖先端幼嫩部分2-3節切下作為種栽。注意盡量不要把須根去掉,在須根乾枯前移栽(若須根除去或乾枯則種栽形成新的根莖前不會發新根,若保持原有的須根完好則須根仍可保持活力,且可生出新根)。上凍前在畦上蓋一層廄肥,有利於越冬保暖。
3、組織培養:用組織培養無性繁殖的苗,經煉苗處理後,按照大田種植標准進行栽培。滇黃精組織培養外植體應在3-4月份選擇當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以其根莖為繁殖材料。將所選材料的地下塊莖用水刷洗干凈,去掉葉片和根系,切下根狀莖上的芽,切取頂芽2-3厘米,用200毫克/升羧苄西林鈉或頭孢唑林鈉進行浸泡處理5小時,浸泡時進行振盪(26℃,每分鍾112轉),取出材料後用無菌水清洗2次,接著用75%乙醇漂洗30秒,無菌水清洗一次,1克/升氧化汞滅菌5分鍾,再用無菌水清洗3次。晾乾後切成0.5立方米左右大小,然後接種子培養基上。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濕潤、陰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土壤疏鬆、澆灌方便的地塊種植,忌連作。前茬種植黃精和育苗的地塊不能作為育苗田。在選好的地塊上翻耕25-30厘米,整平耙細;開排水溝,溝寬30厘米;做寬1.5米、深20厘米的高畦,畦面整平、壓實。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千克或商品有機肥50千克、復合肥25千克。
2、移栽方法:獲得種栽後盡快栽種,越早越好,9月至翌年3月中旬均可栽種(移栽應在幼苗倒苗後、出苗前)。按行株距25厘米×17厘米開溝種植,溝深10厘米,種栽用多菌靈800倍液和生根粉溶液浸泡10分鍾或用生石灰粉拌勻,稍晾乾後擺放在溝內並覆土5-8厘米。移栽後需澆1次定根水。
3、田間管理:
①覆蓋:黃精種栽下種後要覆蓋一層秸稈或樹葉、乾草之類的覆蓋物,一方面可以保墒,另一方面可以保溫,使其在發芽前生根。
②鋤草鬆土:出苗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保持畦面無雜草。鋤草時間一般在出苗期(苗高5-10厘米)、開花前期(4月中下旬),種植第一年需鋤3次草,2年以後則無需鋤草,只需將長勢旺的雜草拔掉。
③追肥:在基肥充足的情況下,一般可不追肥。若未施基肥或基肥較少的情況下,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第1次在黃精出苗時(3月中旬)結合灌水施提苗肥,第2次在5月上旬施促花肥。
④灌溉排水:5月花期黃精需水量較多,如遇干早,土壤墒情較差時,應及時在畦溝放水滲透或噴灌,禁止大水漫灌。8-10月是黃精地下部分迅速生長時期,如遇連陰雨天氣,土壤出現積水時,應及時排水。
⑤打頂控旺:打頂時間為展葉期,在黃精展葉8-10節時進行打頂。選晴天06:00-10:00,通過手掐的方法摘除頂芽。
4、採收加工
黃精採收過早,產量還未形成;採收過晚,則密度過大,養分競爭激烈,影響黃精生長。用種子繁殖的黃精3-4年可以收獲,無性繁殖的黃精1-2年可以收獲。可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後到第二年春天發芽前採收。採收的黃精洗凈除去須根、殘莖,洗凈泥土,去掉爛疤,蒸透,曬干或烘乾。
三、病蟲防治
1、黃精葉斑病:黃精葉斑病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
2、黃精黑斑病:黃精黑斑病多在春季、夏季、秋季發生,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為:收獲時清園,消滅病殘體;發病前期噴施1:1:100的波爾多液,每7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
3、蠐螬:一是精耕細作,深耕多耙,合理輪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二是播種前或移栽前,每畝可用10%的二嗪磷顆粒劑1-2千克穴施或撒施,不僅可以防治當季作物的地下害蟲,而且對潛伏在地里的其他害蟲蟲卵也有消殺作用,從而減輕下茬作物的蟲害發生。三是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蠐螬成蟲發生旺盛時期,可以利用成蟲趨光趨化的特性,在田間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
⑷ 礦源黃腐酸鉀拌種方法
礦源黃腐酸鉀拌種一般稀釋50-100倍,提高出芽率。
礦源黃腐酸鉀使用方法:沖施、滴灌、噴灌均可,也可以拌種、浸種、蘸根。可在作物育苗、苗期、花期、蕾期、膨果期等全生育期施用;施用3-5次,長期施用,可改變土壤青紅苔現象,達到調理土壤的目的。
礦源黃腐酸鉀的作用
1、提高肥料利用率
礦源黃腐酸鉀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動提供所需的碳源、氮源,從而促進了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解磷、解鉀、固氮,從而大大提高氮磷鉀的利用率,提高利用率。
2、改善品質
礦源黃腐酸鉀具有全水溶、易吸收、滲透性強的特點,提高氮、磷、鉀吸收利用率,大大增強植物自身的營養,提高產量,改善作物品質。
3、提升作物能力
礦源黃腐酸鉀能夠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增強植物的抗旱能力,增強作物抗寒能力。植物根系發達,吸收養分水分能力大大增強,植株健壯,抗病能力強。
⑸ 大棚絲瓜栽培技術與管理
一、培育壯苗
1.適時播種:品種選擇。溫室大棚栽培,宜選擇果肉厚、纖維少、風味美的肉絲瓜品種;播種時期。絲瓜的適宜苗齡為50天左右。一般在越冬的單層棚中栽培,4月末至5月上旬定植;越冬的多層覆蓋棚,約為4月下旬。根據定植期與苗齡推算,可比定植期提前2個來月,開始在加溫溫室中播種育苗;浸種催芽。用55℃左右的溫水燙種10分鍾,期間要不斷攪拌。燙種後,用常溫下的水浸種10個小時左右,撈出沖洗干凈,甩掉種子上附著的水滴,用透氣性較好的濕紗布或濕毛巾等包好,放在28℃-30℃的溫暖處催芽;播種方法。可以播在育苗盤中,待子葉展平後再分苗。如果育苗場所比較寬裕,最好直接播到營養缽或紙缽中,以減少用工量。直接播於營養缽時,每缽播帶芽種子1粒,覆土2.0-2.5厘米(營養土同黃瓜),澆透水,放在溫暖的地方促進出苗。絲瓜比較喜溫,最好放在電熱溫床或架床等育苗床上,也可以扣小拱棚保溫。
2.苗期管理:出苗前的管理出苗前給以較高溫度管理有利出苗。一般日溫為30℃左右,夜溫15℃以上,地溫30℃左右;出苗後的管理幼苗出土後適當降低溫度,抑制下胚軸徒長。日溫保持在20℃-25℃、夜溫10℃-13℃、地溫20℃-25℃。盡量增加室內光照強度,土壤不幹不澆水。真葉出現後,溫度要逐漸升高,日溫為25℃-28℃、夜溫13℃-15℃、地溫25℃左右。讓土壤見干見濕。如果發現葉片顏色變淺,葉片變薄時,就可以用0.246毫克/千克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灑。及時除草和防治蚜蟲。在定植前1周逐漸加大通風量降溫、控水進行秧苗鍛煉,提高秧苗的適應能力。
絲瓜種植
二、適時定植
1.塑料薄膜大棚的准備:需要更換新膜最好在前一年秋天進行,越冬棚內凍土層淺,解凍也快,適於提早定植。進行多層橙蓋的大棚,在定植前半個月就要准備好二層幕、小拱棚、地膜等多層覆蓋材料。
2.整地施肥:深翻地20厘米,由於絲瓜生長期很長,可以一直收到上凍拉秧,因此要多施基肥,2/3全園撒施,1/3溝施。可按1.2米間距作畦,在畦中間開溝施肥,溝1鍬深,撒肥厚度10厘米左右。然後合畦,畦高10厘米左右。將畦面刮平,提前1周覆土地膜。
3.定植時期:無論單層棚,還是多層覆蓋大棚,絲瓜的適宜定植期要比黃瓜稍晚幾天,最早與黃瓜同期。絲瓜比黃瓜喜溫,不能盲目提前,以免發生低溫冷害。
4.定植方法:絲瓜在大棚內生長發育比露地栽培旺盛,因此要比露地的栽植密度小些。1.2米寬畦栽雙行,行間距離50厘米左右,株距50厘米左右。選寒末暖初的晴天上午,打好定植孔,選優質適齡壯苗,濕坨下地,每垵施磷酸二銨5克做口肥,肥與土拌勻以免燒根。苗坨頂端與畦面等高或稍高出畦面,用土填充苗坨與定植孔周圍土壤之音質縫隙,使幼苗根系與周圍土緊密相接。淺透定植水,待水完全沉下後封好垵以利保溫保濕。
絲瓜種植
三、定植後的管理
1.緩苗期的管理:定植後,進行多層覆蓋栽培的應立刻扣上小拱棚。這個時期關鍵是嚴密悶棚升溫,促進緩苗,不達38℃不用通風。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5天左右就能緩苗。如遇寒流,在大棚周邊圍上草苫保溫。
2.緩苗後到根瓜坐住前的管理:當心葉見長時,幼苗就已經恢復生長,要立刻澆適量緩苗水以促進生長發育。這個時期主要以防寒保溫為主,不超過35℃不通風。要適當控水蹲苗,促進發根。多層覆蓋,白天打開,以利增加透光量。緩苗水澆後,表土見干時立刻用竹竿插直立架,然後「8」字形綁蔓上架。一般根瓜下的側枝全打掉。
3.結果期的管理:大棚春季的環境條件不利於絲瓜坐果,絲瓜又不像黃瓜的單性結實力那麼強,需要輔助人工授粉。如果人手少,也可以使用濃度為15-20毫克/千克的2.4-D溶液噴花或塗抹果柄,以提高坐果率。結果期需水需肥量急劇增加,要加強肥水管理。根瓜坐住後結束蹲苗,開始追肥灌水,結果前期每天灌1次水,後期1周左右灌水1次,每公頃追施磷酸二氫鉀或硝酸銨224千克,刨坑施或順水追施,施肥後及時灌水。絲瓜全生育期追肥4次左右。進入結果期,外溫逐漸升高,當夜間棚內溫度不低於13℃時,可撤掉小拱棚。當棚溫超過30℃時開始通風,先開門或在大棚兩邊扒縫通小風,逐漸加大通風量,捲起大棚四周膜,下午棚內溫度降到25℃左右時閉風;當外溫不低於13℃時,晝夜通風。9月份開始逐漸縮小通風口,最後完全閉風保溫。隨著植株生長,不斷綁蔓上架,根瓜上部的側枝選強壯者留5-7個左右,結瓜後摘心,主蔓離棚膜15厘米左右摘心,如果大棚架能吊蔓,那麼主、側蔓均可任意生長,不進行摘心。
絲瓜種植
四、病蟲害防治
絲瓜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霜霉病、蔓枯病等。其中褐斑病為害較大。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屬真菌病害。初生病斑水浸狀,後呈黃褐色或灰色,邊綠黃褐色,嚴重時全葉枯死。蟲害主要是瓜蚜:炎熱多雨季節容易發生。要加強輪作,注意園田清潔,減少越冬蚜源,發現蚜蟲及時防治。
五、收獲與采種
收獲是在開花後兩周,一般果頂飽滿、果皮出現光澤時採收。採收時不要硬拉,最好用剪刀剪。大棚每公頃產45000-60000千克;留種要採取隔離措施,或束花人工授粉。選留具本品種特徵的中部果實做種瓜,開花後40多天摘下後熟,然後剖瓜取子,晾乾後貯藏。
⑹ 地苦膽種植技術
地膽草(學名:Elephantopus scaber L.)菊科,地膽草屬,直立草本,生於草地上,莖2歧分枝,有時全株有白色粗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匙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邊緣稍有鈍鋸齒;莖生葉少,極小。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成束,生於枝頂,花紫紅色。瘦果有棱,頂端有4~6枚長而硬的冠毛。8至9月開花,10至11月果熟。全草入葯
栽培技術編輯
1、選地整地
選擇輕黏土、腐質土為好,不易高燥和陽光直射強烈的地區栽培。地整好後,翻耕,施農家肥。
2、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龍膽種子細小,千粒重約24毫克,萌發要求較高的溫濕環境和光照條件。25℃左右7天開始萌發,幼苗期生長緩慢,喜弱光,忌強光。生產上種子繁殖保苗有一定的難度。一定要精耕細作,加強苗期管理,保持苗床濕潤,用葦簾遮光。
(2)分很繁殖法
秋季挖出地下根及根莖部分,注意不要損傷冬芽,將根莖切成三節以上段,連同須根埋入土裡,覆土,保持土壤濕潤,第二年即可長成新株。
(3)扦插繁殖
花芽分化前剪取成年植株枝條,每三節為插穗,剪除下部葉片,插於事先准備好的扦插苗床上,立即澆水,土溫18~28℃約3周可生根,成活率和達80%左右。
3、田間管理
龍膽幼苗生長緩慢,生長年限長。苗期應及時除草,春季乾旱時應灌水,雨季注意排水。花期追肥,如不留種,8月花蕾形成時應摘蕾,以增加根的產量。植株枯萎後清除殘莖,再在畦面上蓋3~5厘米糞土,以保護越冬芽安全過冬。
4、病蟲害防治
褐斑病、斑枯病、花蕾蠅等可用常規方法防治。
⑺ 礦源場的結構、組成和類型
地球各層圈、各地體中化學元素分布不均一性是造成礦床分布不均勻性的根本原因。一些地區以富含某種(些)成礦元素為主,而另外一些地區則以富含另一些成礦元素為主。據此可以對礦源區域作出劃分,根據其規模的不同,筆者將礦源區域劃分為三個等級。
(1)地球化學省或金屬省
地球化學省或金屬省是指明顯富含某一種或若干種化學元素的地殼的一部分,佔有較大的區域。從成礦學角度常稱其為金屬省或金屬成礦省,如中國南嶺區W,Sn,REE地球化學省或金屬省。這一個級別的礦源區常對應於成礦省或成礦帶。
(2)礦源場
礦源場指在地球化學省中,某些金屬相當富集,具有作為礦質來源條件的地區,從中可直接提供成礦物質。如在山東全省採用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地氣法測量均表明,在膠東有面積約3000 km2的金的地球化學場(圖3-1),在此范圍內在玲瓏、焦家、三山島、大尹格庄一帶有金的礦源場(圖3-1的A圖中Au > 5.0×10-9,B圖中Au > 2.0×10-9的區段)。
(3)礦源體
礦源體是指富含成礦物質並直接對成礦作出貢獻的地質體,如礦源層、礦源岩等。礦源層為富含某些礦質的沉積岩、火山岩、變質岩層,礦源岩為富含某些礦質的各類侵入岩體。
以上三個層次的礦源區域中,有關地球化學省或金屬省的內容已在前文中涉及,這里著重討論礦源場和礦源體的若干問題。
1.礦源場
一個礦源場大體相當於一幅1∶20萬~1∶5萬圖幅面積的區域,具有一定的構造-岩石建造特徵。它可以兼有結晶岩基底和沉積蓋層,也可以只有其中之一。它包括侵入地層中的大型侵入體及有相當厚度的沉積建造或變質建造。
圖3-1 山東地區地球化學場及礦源場
(據謝學錦,1998)
上圖據水系沉積物測量,下圖據地氣法測量
礦源場的邊界在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區較易界定,在古老岩石發育區難以界定,尤其是其深部邊界更難釐定。但在研究程度較高的礦集區和礦田中,由於有較完整的三維地質和物化探資料,大體確定礦源區邊界是有可能的。在大體確定邊界後,可概算出礦源場的體積,計算其成礦元素含量及其中可能被活化析出的數量,即可得出參與成礦作用的礦質數量。這與礦源場的構造、岩石、流體,以及所處溫度-壓力-深度條件密切相關。例如,礦源場中的岩石組構包括孔隙度、裂隙度、滲透率等,對成礦流體的運移有較大影響。礦源場內發育的斷裂裂隙,則是有利流體運動的通道。
礦源場在地殼中產出深度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性:①地表礦源場。大型礦源岩(層)的露頭區,可作為風化礦床和沉積礦床的物源區,成礦流體主要是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另外,大型內陸湖泊因長期接受岩石風化產物可作為某些元素的礦源場,海洋更是很多成礦物質的礦源場(如鹽類)。也即礦源場有固態和液態,但主要是固態。②地殼淺層次礦源場。包括變質結晶基底、各類侵入岩體和地層,成礦流體包括大氣降水、上升岩漿熱液和地層原生水等。③地殼深部(含上地幔)礦源場。包括下地殼麻粒岩、花崗岩化及混合岩化帶、殼幔混熔岩漿,以及以地幔組分為主的岩漿和流體等。
礦源場與儲礦場的關系:礦源場是提供礦質來源的地質-地球化學場,儲礦場是發生成礦作用形成礦床的地質場。這二者在形成時間上有先有後,礦源場在先,儲礦場在後。在空間關繫上則有三種情況(圖3-2):①礦源場與儲礦場重合一致,但儲礦場小於礦源場,產於後者的有利構造-岩石部位。例如斑岩銅礦;②儲礦場產在礦源場之外的毗鄰地段,如某些河流砂礦床;③儲礦場與礦源場有較遠的距離,說明成礦物質析出後經過較大距離的搬運,如某些原生金剛石原來產於地幔中,後經長距離搬運產在近地表角礫岩筒中。在後一種情況下,追溯其礦源場有一定難度,尤其在構造復雜地區。
圖3-2 礦源場與儲礦場的空間關系
上圖表示的是在成礦作用期間的相關位置狀態。如果成礦後在礦源場和儲礦場之間發生較大的構造變動,如大斷層等,則可以分割兩個場,使它們的關系復雜化。
2.礦源體及其成礦效應
礦源體或稱礦源地質體包括礦源層、礦源岩,以及含礦質較豐富的鹽湖、潟湖、局部封閉的海底熱鹵水池等。在區域成礦研究中,礦源體的確定,既需要成岩、成礦的理論分析,更需要具體的地質地球化學方法所提供的測試數據。它不同於上述礦源場研究中可允許有一定的推斷因素,它要求有確實的證據。
(1)礦源岩——岩漿岩成礦專屬性
研究表明,在地球層圈的長期分異過程中,或者在岩漿的運動分異或侵位後就地分異過程中,發生了類似冶金過程那樣的金屬元素分餾,從而形成了金屬富集的礦體。按照酸度等參量不同而劃分的各類岩漿岩都具有各自的專屬元素組合。某類岩漿岩中富含某些成礦元素,即成為礦源岩。Krauskopf(1967)指出,各類岩石中相對富集的元素是:
超基性岩:Fe,Cr,Co,Ni,Au。
基性岩:Ti,V,Mn,Cu,Zn,As,Mo,Ag,Cd,Sb,Hg。
中性岩:無特別富有的元素,Ti,V,Cu,As,Zr,Ta較豐富。
酸性岩:Li,Be,Nb,Sn,Ta,W,Tl,Pb,Bi,Th,U,F,Br。
鹼性岩:Li,Zr,Sn,Sb,Ce,Au,Pb,U,Th。
之所以某類岩漿岩與某些化學元素有上述的親緣關系,可從岩石中造岩元素與這些親緣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徵方面加以探討。富含某些成礦元素的岩漿即礦源岩漿,它們經過分異、分餾作用,豐度較高元素可形成礦床,如岩漿礦床、岩漿熱液礦床;或是在礦源岩漿岩暴露地表後,經過風化作用使有用物質進一步濃集成礦,如紅土型鎳礦。
岩漿岩成礦專屬性指一定的岩漿岩類型常與一定類型礦床有親緣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的聯系。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成礦專屬性表現最明顯,酸性花崗岩-流紋岩系列的成礦專屬性也有特色。關於各類岩漿岩與金屬礦床的成因關系參見圖3-3。
對於岩漿岩成礦專屬性的成因,探討尚不深入。研究表明,某種岩漿岩中本身富含某些特徵金屬元素,這些成礦元素在地球化學性質上與造岩元素有一致性,但也有差異性。它們的一致性使成礦元素有伴隨主要(造岩)元素轉移(濃集或分散)的可能。然而隨著岩漿作用的演化,岩漿所處的地質和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造岩元素與造礦元素之間的差異性逐漸明顯,以致發生分餾或分異,在適當條件下,顯著的分異作用使成礦元素大量富集成礦,並表現出與母岩的親緣關系。
圖3-3 岩漿岩與金屬礦床的關系
(據斯米爾諾夫 B И,1976)
礦源岩供應礦質的方式主要有:①經過岩漿分異作用使成礦元素集中在岩體的某一局部空間如某岩相帶內而成礦;②岩漿演化過程中,因氣液分餾作用使岩漿中成礦物質被帶入到岩漿派生的流體中而在圍岩內通過充填、交代等方式成礦;③岩漿岩體完全固結後,後來的地質作用導致熱液沿岩體孔隙、裂隙滲流,發生水-岩反應,將岩石中的有用組分活化淋濾而參加到成礦熱液中去;④岩漿岩暴露地表,遭受風化作用,大量無用組分被帶走,有用組分得以濃集,如高嶺土礦床、稀土金屬礦床;或是岩體受物理風化作用,有價值的重礦物得以在有關水系沉積物中富集形成砂礦床,如錫石、金剛石的砂礦床。
(2)礦源層
礦源層一詞是Knight於1957年提出,強調大量礦床的礦質最初是來自沉積岩層的特定層位。後來這個概念被擴大,泛指已初步富集某種(些)成礦組分的岩層(沉積岩、火山岩、變質岩等),即在該種岩層的沉積、堆積、成岩和變質過程中,某種(些)成礦組分在其中有相當的含量(明顯高於地殼平均豐度)。例如,雲南東川式銅礦層的下伏岩層——因民組紫色層含銅高達(1300~1920)×10-6,高於地殼銅豐度的幾十倍,被認作是東川銅礦的礦源層(冉崇英,1989)。
一些重要的礦源層及其可貢獻的成礦組分有:
黑色頁岩:U,Ge,Mo,Ag,Ni,Au,V,Bi,C。
煤層:U,Ge,Mo,Ag,Ni,Au,Bi,C。
石油及瀝青:V,Mo,Ni,Pb,Zn,Cu,Cr,Co,Sn,C。
磷塊岩:P,U,V,Mo,Pb,REE,Ag,Nb,As,Ni,Cr,Co,Cd,Sc。
蒸發岩:Li,Sr,Zn(Ba,Cs,Pb)。
鐵質紅土:Fe,Co,Ni,As,Be,Cr,Mo,Cu(Sc,Se,V)。
富鋁紅土:A1,Be,Ga,Ti。
熱鹵水層(池):F,Cl,Br,I。
礦源層的形成時代有新有老,古老的礦源層如綠岩相,分布面積廣,富含Au,Ni,Zn,Cu等,是許多大型礦床的礦源層。黑色頁岩多發育在古生代,為銅、鈾、釩、鉑、金礦床的礦源層。中生代含有機質岩層很發育,分布於各種盆地中,富含一些金屬組合,常能為礦床形成提供部分礦質。
黑色岩系中含有豐富的金屬,是一種重要的礦源層。其中Ag,Cu,Ni,V,Zn高於海水中含量25×105~8×105倍,Cr,Pb則高於17×105~30×105倍,只有Mo最少,但也可富集到30000倍左右(據Holland,1979)。這可能是由於黑色頁岩中有機質的作用和粘土質礦物的吸附作用,能使一些金屬聚集而構成礦源層。
採用元素地球化學方法研究礦源層,是認識層控礦床成因的有效途徑。趙振華等(1983)在總結中國層控金屬礦床的地層含礦性時,提出五點認識:①絕大多數控礦岩層的成礦元素含量都很高,構成礦源層。某些礦床的礦源層是含礦層的下伏地層,也有些礦床的成礦物質由上覆地層淋濾而來;②礦源層中的成礦組分很少是單一元素,往往是多種元素,如Pb,Zn,Cu,Hg,As,Au,Sb等含量都高,這就決定了中國層控礦床元素組分的多樣性;③控礦地層周圍的老地層也往往具有較高的成礦元素背景,這些老地層可作為礦源層中成礦物質的原始來源(陸源、殼源),或稱間接礦源層;④有些層控礦床在礦體附近圍岩中顯示出成礦元素的負異常(低於區域背景值),這可以說明,在成礦過程中圍岩中的成礦物質發生了遷移,並向礦體集中;⑤控礦地層中的有機碳含量一般較高,常出現瀝青等物質。
在深入探討成礦作用和礦質來源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深部礦源層(區)的問題。很多重要礦床的形成與分布幾乎都被限制在一個不太大的固定地區內,如南嶺鎢、錫、稀土礦化區,長江中下游鐵、銅、硫礦化區,湘黔汞、銻礦化區,尚比亞-扎伊爾銅礦化區等。在這些地區中的礦床有多種成因類型,成礦也不受固定的地質構造和地質時代的限制,這說明礦化集中區的形成,一定有一個能持續穩定提供某些成礦物質的源地,是它給這些地區提供了大量的金屬。因此,人們設想可能存在著深部礦源層,這種礦源層(岩)的組成、結構、性質與其初始物態都需要探討。
查明一個地區礦源層的分布狀況及其與礦床的時空聯系,顯然對找礦是很必要的。另外,礦石和岩石的概念本來是相對的,可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的需求和現有富礦的越來越少,一部分今日的礦源層(岩)在今後一定時期內可能會被開采利用而成為礦床。因此礦源層研究既有理論意義也有經濟意義,尤其是含有多種金屬,綜合利用價值高的礦源層。
⑻ 地黃種植技術及畝收益
地黃的種植效益主要根據它每畝的產量而定。產量高的效益自然就高,相反,產量低其價格自然也不足。如果一畝產量不足500kg的話,那麼不僅賺不到錢甚至還會虧本。
通常一畝產量至少需要800kg才有利潤空間,其效益在有4000元左右。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成熟的種植技術,保證地黃的生長,提高產量,擴大自己的種植效益。
地黃種植技術:
1、外植體的採集及處理
在秋季(9~10月)的時候挖取地黃地下直徑約1.0 cm左右、無病蟲害的健壯根莖,用洗滌靈和自來水沖洗干凈,切成1.0~1.5 cm長的根段。在超凈工作台上用75%酒精漂洗30 s,0.1%升汞消毒7~8 min,無菌水沖洗5~6次。
2、誘導外植體生長與分化
將消毒處理好的外植體用滅過菌的剪刀或解剖刀去除接觸過消毒液的斷面,露出新鮮組織。將根段及時接種到培養基MS 6-BA 0.05~2.0 mg/L NAA 0.01~0.5 mg/L上。
注意不要下端朝上。接種好的材料在溫度24℃左右、光照12 h/d、光照強度1 500 lx下進行培養。接種1周後,開始在根上露出黃綠色芽點,15 d左右長出不定芽,30~40 d後芽長到2.0~3.0 cm。
3、繼代增殖
將上述芽苗取下,接種到培養基MS6-BA1.5 mg/LNAAO.1 mg/L上,10 d後芽苗基部產生芽叢(3~5個),20~30d後新芽長至1.0~2.0 cm左右。每30d左右繼代一次,增殖系數控制在3倍左右,在保持芽苗良好增殖同時,獲得壯苗。
(8)礦源地的種植方法和技術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鮮地黃性涼,凡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忌食,另外寒性體質的人也盡量不要食用,對於陰虛腸躁便秘不可食用,否則會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2、鮮地黃忌與蘿卜,蔥白,薤白,韭白一同食用;地黃忌用銅鐵器皿煎服。
3、鮮地黃雖可以降火氣,但是切莫長期服用。長期服用可是會物極必反,對於一些本身體質虛寒的人來說,喝太多鮮地黃泡的水會導致敗血,所以且喝且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