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法分為哪些

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法分為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8 01:59:42

Ⅰ 基坑工程施工監測中周圍環境監測包括哪些內容

坑外地形的變形監測。

基坑監測的時效性要求對應的方法和設備具有採集數據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適應夜晚或大霧天氣等嚴酷的環境條件。在施工中,基坑變形速率可能在0.1mm/d以下,要測這樣的變形精度,常用測量方法和儀器部不能勝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測量通常採用特殊的高精度儀器。

基坑工程施工監測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的通知》規定:深基坑工程指開挖深度超過5m(含5m)或地下室3層以上(含3層),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和周圍環境及地下管線特別復雜的基坑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

深基坑工程安全質量問題類型很多,成因也較為復雜。在水土壓力作用下,支護結構可能發生破壞,支護結構型式不同,破壞形式也有差異。滲流可能引起流土、流砂、突涌,造成破壞。圍護結構變形過大及地下水流失,引起周圍建築物及地下管線破壞也屬基坑工程事故。

Ⅱ 深基坑施工監測的特點有哪些

1.1時效性普通工程測量一般沒有明顯的時間效應。基坑監測通常是配合降水和開挖過程,有鮮明的時間性。測量結果是動態變化的,一天以前(甚至幾小時以前)的測量結果都會失去直接的意義,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監測需隨時進行,通常是1次/d,在測量對象變化快的關鍵時期,可能每天需進行數次。 基坑監測的時效性要求對應的方法和設備具有採集數據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適應夜晚或大霧天氣等嚴酷的環境條件。 1.2高精度普通工程測量中誤差限值通常在數毫米,例如60m以下建築物在測站上測定的高差中誤差限值為2.5mm,而正常情況下基坑施工中的環境變形速率可能在0.1mm/d以下,要測到這樣的變形精度,普通測量方法和儀器部不能勝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測量通常採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儀器。 1.3等精度基坑施工中的監測通常只要求測得相對變化值,而不要求測量絕對值。例如,普通測量要求將建築物在地面定位,這是一個絕對量坐標及高程的測量,而在基坑邊壁變形測量中,只要求測定邊壁相對於原來基準位置的位移即可,而邊壁原來的位置(坐標及高程)可能完全不需要知道。 由於這個鮮明的特點,使得深基坑施工監測有其自身規律。例如,普通水準測量要求前後視距相等,以清除地球曲率、大氣折光、水準儀視准軸與水準管軸不平行等項誤差,但在基坑監測中,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前後視距可能根本無法相等。這樣的測量結果在普通測量中是不允許的,而在基坑監測中,只要每次測量位置保持一致,即使前後視距相差懸殊,結果仍然是完全可用的。 因此,基坑監測要求盡可能做到等精度。使用相同的儀器,在相同的位置上,由同一觀測者按同一方案施測。

Ⅲ 建築工程在基坑變形監測的相關時間及頻次的要求有哪些

(1)首次監測應在土方開挖前進行,取兩次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初始數據。
(2)基槽回填土完成後停止進行監測。
(3)監測的頻次以反應工程進度對支護體及臨近建(構)築物安全度產生危害性影響的變形量為准,一般土方開挖期間每天測1~2次。土方完成後且邊坡穩定可以每周一次逐漸遞減至每月1次。
(4)應特別加強凍融,雨後及各種可能危及支護安全現象發生時的觀察和觀測。
(5)當變形趨勢明顯異常或接近最大允許變形量時應增加變形觀測頻次。

Ⅳ 深基坑工程必須採用有效支護的施工方法,其主要監控內容有哪些

摘要 深基坑施工監理控制的主要內容及方法及重點監控措施 一、深基坑概述: 開挖深度超過5m(含5m)的基坑(槽)開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周圍環境和地下管線復雜,或影響毗鄰建築(構築)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 二、深基坑施工監理控制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施工准備階段 一)周邊環境調查、充分掌握風險控制重點 根據住建部《地鐵與地下工程風險管理指南》要求,項目開工前各方必須對周邊環境進行調查。 1、地下管線情況 2、地下建(構)築物情況 3、周圍建築(構)物情況4、地下水位及地質情況 5、其它 注意事項: 1、對照設計圖及現場情況逐一核查,並留下完整的核查記錄及影像資料。 2、核查必須會同相關參加方一同進行,不能遺留。 3、對存在問題的建(構)築物,必須進行相關證據保存和鑒定資料。 4、通過風險核查,為制定相應的監理措施打下基礎,且融入安全風險監理細則中去。 二)審查深基坑相關施工方案 (一)需要專家論證的方案 ·超過一定規模條件的基坑工程專項施工方案應按規定組織專家論證1、開挖深度超過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2、開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周圍環境和地下管線復雜,或影響毗鄰建築(構築)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 ★ 基坑周邊環境或施工條件發生變化,專項施工方案應重新進行審核、審批 3、混凝土模板支撐工程:搭設高度8m及以上;搭設跨度18m及以上,施工總荷載15kN/m2及以上;集中線荷載20kN/m2及以上。承重支撐體系:用於鋼結構安裝等滿堂支撐體系,承受單點集中荷載700Kg以上。 4、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 (1)採用非常規起重設備、方法,且單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裝工程。 (2)起重量300kN及以上的起重設備安裝工程;高度200m及以上內爬起重設備的拆除工程。 5、其它需要專家論證的方案(監測、降水等)。注意事項: 1、 基坑工程施工前應根據《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建質(2009) 87號)13號)文件規定,由施工企業技術部門組織本單位施工技術、安全、質量等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審核,經審核通過的,由施工企業技術負責人簽字,加蓋單

Ⅳ 深基坑施工監測布點要求間隔多少布設一個監測點

間隔15~25m布設。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應埋設在基坑開挖深度3倍范圍以外不受施工影響的穩定區域,或利用已有穩定的施工控制點,不應埋設在低窪積水、濕陷、凍脹、脹縮等影響范圍內;基準點的埋設應按有關測量規范、規程執行。

宜設置有強制對中的觀測墩;採用精密的光學對中裝置,對中誤差不宜大於0.5mm。坑底隆起(回彈)宜通過設置回彈監測標,採用幾何水準並配合傳遞高程的輔助設備進行監測,傳遞高程的金屬桿或鋼尺等應進行溫度、尺長和拉力改正等。

(5)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法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基坑監測要求規定:

1、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狀對基坑支護體系的穩定性和變形有較大影響,在基坑支護體系設計中要注意基坑工程的空間效應。

2、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都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情況進行,外地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搬用。

3、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不僅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有關,還與基坑相鄰建(構)築物和地下管線的位置、抵禦變形的能力、重要性,以及周圍場地條件等有關。

Ⅵ 深基坑施工監測的特點有哪些

深基坑施工監測的特點有
1.1時效性
普通工程測量一般沒有明顯的時間效應。基坑監測通常是配合降水和開挖過程,有鮮明的時間性。測量結果是動態變化的,一天以前(甚至幾小時以前)的測量結果都會失去直接的意義,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監測需隨時進行,通常是1次/d,在測量對象變化快的關鍵時期,可能每天需進行數次。
基坑監測的時效性要求對應的方法和設備具有採集數據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適應夜晚或大霧天氣等嚴酷的環境條件。
1.2高精度
普通工程測量中誤差限值通常在數毫米,例如60m以下建築物在測站上測定的高差中誤差限值為2.5mm,而正常情況下基坑施工中的環境變形速率可能在0.1mm/d以下,要測到這樣的變形精度,普通測量方法和儀器部不能勝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測量通常採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儀器。
1.3等精度
基坑施工中的監測通常只要求測得相對變化值,而不要求測量絕對值。例如,普通測量要求將建築物在地面定位,這是一個絕對量坐標及高程的測量,而在基坑邊壁變形測量中,只要求測定邊壁相對於原來基準位置的位移即可,而邊壁原來的位置(坐標及高程)可能完全不需要知道。
由於這個鮮明的特點,使得深基坑施工監測有其自身規律。例如,普通水準測量要求前後視距相等,以清除地球曲率、大氣折光、水準儀視准軸與水準管軸不平行等項誤差,但在基坑監測中,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前後視距可能根本無法相等。這樣的測量結果在普通測量中是不允許的,而在基坑監測中,只要每次測量位置保持一致,即使前後視距相差懸殊,結果仍然是完全可用的。
因此,基坑監測要求盡可能做到等精度。使用相同的儀器,在相同的位置上,由同一觀測者按同一方案施測。

Ⅶ 深基坑監理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施工方法正不正確,開挖程序對不對、超標高挖土、支撐設置或拆除是否正確、或者排水措施不力以及解凍時造成的坍塌等。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基坑支護設計規范1、審查施工方案,超深(5m必須經過專家論證/2、檢查臨邊防護,3、檢查坑壁支護4、基坑排水措施5、坑邊荷載6、上下通道7、土方開挖8、基坑支護變形監測。

Ⅷ 深基坑要做哪幾個七不準

一、基坑開挖

1、 臨邊防護(1)基坑施工必須按要求進行,具體臨邊防護要求按「三寶四口」章節要求執行。(2)開挖深度超過2m的基坑施工還必須在欄桿式防護的基礎上加密目式安全網防護。 深基坑臨邊防護

2、排水措施(1)常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有集水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型式單獨或組合使用。常用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有明排水、井點降水、自流深井排水等。(2)深基坑施工採用坑外降水的,必須有防止臨近建築物危險沉降的措施。基坑排水措施基坑降水措施基坑降水措施

3、坑邊荷載(1)基坑、邊坡和基礎樁孔邊堆置各類建築材料的,應按規定距離堆放;各類施工機械距基坑、邊坡和基礎樁孔邊的距離,應根據設備重量、基坑、邊坡和基礎樁的支護、土質情況確定,堆載不得超過設計規定。(2)各類施工機械施工與基坑、邊坡的距離小於規定時,應對施工機械作業范圍內的基坑支護、地面等採取加固措施。

4、上下通道(1)基坑作業時必須設置專供作業人員上下的通道,作業人員不得攀爬臨時設施。(2)通道的設置,在結構上必須牢固可靠,數量、位置上應符合有關安全要求。深基坑上下通道

5、土方開挖(1)土方施工機械應由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合格後進場作業,操作人員應持證上崗,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2)機械開挖土方時,作業人員不得進入機械作業半徑范圍內進行坑底清理或找坡作業。(3)施工時應遵循自上而下的開挖順序,嚴禁先切除坡腳,並不得超挖。

二、基坑監測

1、監控方案基坑開挖前應制定系統的開挖監控方案,監控方案應包括監控目的、監測項目、監控報警值、監測方法及精度要求、監測點的布置、監測周期、工序管理和記錄制度以及信息反饋系統等。 2、監測項目基坑工程監測可按基坑側壁安全等級(分為一、二、三級)選擇監測項目,具體分為:支護結構位移;周圍建築物、地下管線變形;地下水位;樁、牆內力;錨桿拉力;支撐軸力;立柱變形;地體分層豎向位移;支護結構界面上側向壓力。

3、監測點布置(1)監測點的布置應滿足監控要求,從基坑邊緣以外1~2倍開挖深度范圍內的需要保護物體均應作為監控對象。(2)位移觀測基準點數量不少於兩點,且應設在影響范圍以外。(3)深基坑工程應進行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並符合下列要求:A、布點要求:開挖深度不超過7米的三級基坑,監測點間距不大於20m;開挖深度超過7米的一、二級基坑,監測點間距不大於10m;每一典型坡段不少於3個監測點。B、水平位移監測包括:位移量、位移速率和方向。

4、監控報警基坑監測項目的監控報警值應根據監測對象的有關規范及支護結構設計要求確定。

5、監測周期(1)監測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初始值,且不應少於兩次。(2)各項監測的時間間隔可根據施工進程確定。當變形超過有關標准或監測結果變化速率較大時,應加密觀測次數。當有事故徵兆時,應連續監測。 (3)深基坑工程進行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應在施工前進行一次,施工期每天監測不少於一次;監測過程中發現監測對象變形發展較快則應增加監測次數,圍護結構增體最大位移或地面最大沉降超過以下值時應增加監測次數: 一級基坑:5mm、3 mm; 二級基坑:8mm、6mm; 三級基坑:10mm、10mm。

6、 監測報告基坑開挖監測過程中,應根據設計要求提交監測日報、階段性監測報告。工程結束時應提交完整的監測總結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1)工程概況。(2)監測項目和各測點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圖。(3)採用儀器設備和監測方法。(4)監測數據處理方法和監測結果過程曲線。(5)監測結果評價。

三、深基坑作業環境

1、基坑內懸空作業基坑內懸空作業時,應有穩固的立足點,並搭設防護設施,特殊情況下無可靠的安全設施。 2、基坑內垂直作業基坑內垂直作業各工種進行上下立體交叉作業時,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3、基坑內交叉作業(1)懸空作業各工種進行上下立體交叉作業時,下層作業的位置,處於上層高度可能墜落范圍半徑之外,並應設置安全防護層。 (2)由於上方施工可能墜落物件或處於起重機把桿回轉范圍之內的通道,在其受影響的范圍內,必須搭設防止落物的雙層防護棚。 基坑內交叉作業4、坑洞內作業(1)鋼管樁、鑽孔樁等樁孔上口,杯形、條形基礎上口,未填土的坑槽,以及人孔、天窗、地板門等處,均應按洞口防護設置穩固的蓋件。(2)施工現場通道附近的各類洞口與坑槽等處,除設置防護設施與安全標志外,夜間還應設紅燈示警。(3)坑洞內作業應設符合規定的和固定牢固的安全梯,工作坑四周或坑底必須設排水措施,必要時還應設通風設施。(4)坑洞壁必須按方案設置牢固可靠的支護措施,坑洞內有人作業時,上方必須有人監護。(5)在坑、洞、井內作業場所,應設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或混合照明,電源電壓按作業環境選擇安全電壓。

Ⅸ 深基坑工程監測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圍護結構水平位移、豎向位移、水位變化、坑外結構物的水平位移及豎向位移、坑外土體的沉降變形、支撐結構的內力,坑底土體的隆起變形等等

Ⅹ 深基坑施工方案

基坑施工方案
第一節 深基坑施工方案
本方案為深基坑施工預案,本預案包括排(降)水、土方開挖(回填)程序、支護結構、基坑監測等內容。其中基坑監測由專業基坑檢監測公司進行監測。
一、深基坑施工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在土方開挖過程中,當開挖底面標高低於地下水位的基坑(或溝槽)時,由於土的含水層被切斷,地下水會不斷滲入坑內。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開挖困難,費工費時,邊坡易於塌方,而且會導致地基被水浸泡,擾動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後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使建築物開裂或破壞。因此,基坑槽開挖施工中,應根據工程地質和地下水文情況,採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開挖和施工達到無水狀態,以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的順利進行。
1、排水方法:
基坑、溝槽開挖時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本工程主要採用設明溝、集水井排水法。
為確保土方開挖時基坑邊坡穩定,使坑內無積水,採取如下措施。
(1)基坑外排水,採取在基坑周圍設1.2m寬散水護坡,將地表水截入場內明溝內,經三次沉澱後,進入城市地下水道。
(2)基坑內排水,採取在基坑底磚胎模側形成集水溝,在集水溝兩端挖掘集水井,具體尺寸如下:集水溝呈倒梯形,上口寬500mm,下口寬300mm,低於坑底0.5m。集水井孔徑0.8m,低於坑底標高1m,放置潛水泵於集水井內,集水後用潛水泵接軟管揚程流至場內明溝內。
2、排水機具的選用
基坑排水廣泛採用動力水泵,一般有機動、電動、真空及虹吸泵等。
選用水泵類型時,一般取水泵的排水量為基坑涌水量的1.5—2倍。當基坑涌水量Q<20m3/h,可用隔膜式泵或潛水電泵;當Q在20-60m3/h,可用隔膜式或離心式水泵,或潛水電泵;當Q>60 m3/h,多用離心式水泵。隔膜式水泵排水量小,但可排除泥漿水,選擇時應按水泵的技術性能選用。根據實際水量的大小,決定採用降水機械的台數及型號。當基坑涌水量很小,亦可採用人力提水桶、手搖泵或水龍車等將水排出。
二、土方開挖程序
(一)土方開挖的總體順序和方法
本工程基坑的土方分層機械開挖,分層厚度20㎜左右,且基坑機械開挖和基坑護壁交叉同步進行,挖至基坑底部設計標高上300mm停止開挖,進入人工修邊撿底。
(二)機械開挖的方法
1、主要機具:
(1)挖土機械有:挖土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等。
(2)一般機具有:鐵鍬(尖、平頭兩種)、手推車、小白線或20號鉛絲和鋼捲尺以及坡度尺等。
2、作業條件:
(1)土方開挖前,應根據施工方案的要求,將施工區域內的地下、地上障礙物清除和處理完畢。
(2)建築物或構築物的位置或場地的定位控制線(樁)、標准水平樁及開槽的灰線尺寸,必須經過檢驗合格;並辦完預檢手續。
(3)夜間施工時,應有足夠的照明設施;在危險地段應設置明顯標志,並要合理安排開挖順序,防止錯挖或超挖。
(4)開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溝時,應根據當地工程地質資料,採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一般要降至開挖面以下0.5m,然後才能開挖。
(5)施工機械進入現場所經過的道路、橋梁和卸車設施等,應事先經過檢查,必要時要進行加固或加寬等准備工作。
(6)選擇土方機械,應根據施工區域的地形與作業條件、土的類別與厚度、總工程量和工期綜合考慮,以能發揮施工機械的效率來確定,編好施工方案。
(7)施工區域運行路線的布置,應根據作業區域工程的大小、機械性能、運距和地形起伏等情況加以確定。
(8)在機械施工無法作業的部位和修整邊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應配備人工進行。
(9)熟悉圖紙,做好技術交底。
3、工藝流程:
確定開挖的順序和坡度 → 分段分層平均下挖 → 修邊和清底 (1)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應合理確定開挖順序、路線及開挖深度。
(2)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依次進行。隨時作成一定坡勢,以利泄水。
(3)在開挖過程中,應隨時檢查槽壁和邊坡的狀態。深度大於1.5m時,根據土質變化情況,應做好基坑(槽)或管溝的支撐准備,以防坍陷。
(4)開挖基坑(槽)和管溝,不得挖至設計標高以下,如不能准確地挖至設計基底標高時,可在設計標高以上暫留一層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後,由人工挖出。暫留土層:一般鏟運機、推土機挖土時,為20cm左右;挖土機用反鏟、正鏟和拉鏟挖土時,為30cm左右為宜。
(5)在機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應配合人工隨時進行挖掘,並用手推車把土運到機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時用機械挖走。
(6)修幫和清底。在距槽底設計標高50cm槽幫處,抄出水平線,釘上小木撅,然後用人工將暫留土層挖走。同時由兩端軸線(中心線)引樁拉通線(用小線或鉛絲),檢查距槽邊尺寸,確定槽寬標准,以此修整槽邊。最後清除槽底土方。
(7)槽底修理鏟平後,進行質量檢查驗收。
(二)人工撿底的方法
基坑形成後根據已建立的建築物軸線控制網和高程式控制制樁,將軸線標高引測於坑內,並在坑內建立臨時軸線控制網,測放出基礎墊層外框線,作為人工撿底的依據,人工撿底應採用鍬鎬進行開挖,開挖過程中應注意基底標高,防止超挖,人工開挖前應邀業主、監理、質監等部門進行驗槽。
(三)、土方的運輸和堆放
開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場地有條件堆放時,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餘的土方,應一次運走,避免二次搬運。
土方運至業主指定地點堆放。堆放場地內,將土方按土的類型分類堆放,即雜填土、素填土堆放在一起,粉質粘土、粉土堆放在一起,中砂堆放在一起,圓礫、卵石堆放一起,膨脹土單獨堆放。
三、土方回填程序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25 11:28
(一)主要機具:
1、裝運土方機械有:裝載機、挖掘機、自卸汽車等。
2、碾壓機械有:平碾、羊足碾和振動碾等。
3、一般機具有:蛙式或柴油打夯機、手推車、鐵鍬、鋼尺等。
(二)作業條件:
1、施工前應根據工程特點、填方土料種類、密實度要求、施工條件等,合理地確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圍、虛鋪厚度和壓實遍數等參數;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參數應通過壓實試驗來確定。
2、填土前應對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進行檢查和中間驗收,合格後要作好隱蔽檢查和驗收手續。
3、施工前,應做好水平高程標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溝邊上每隔1m釘上水平樁橛或在鄰近的固定建築物上抄上標准高程點。大面積場地上或地坪每隔一定距離釘上水平樁。
4、確定好土方機械、車輛的行走路線,應事先經過檢查,必要時要進行加固加寬等准備工作。同時要編好施工方案。
(三)工藝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檢驗土質→分層鋪土→分層碾壓密實→檢驗密實度→修整找平驗收
1、填土時應先清除基底的樹根、積水、淤泥和有機雜物。。
2、檢驗土質。檢驗回填土料的種類、粒徑,有無雜物,是否符合規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圍內;如含水量偏高,可採用翻鬆、晾曬或均勻摻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採用預先灑水潤濕等措施。
3、填土應分層鋪攤。每層鋪土的厚度應根據土質、密實度要求和機具性能確定。
填土每層的鋪土厚度和壓實遍數
壓實機具 每層鋪土厚度 (mm) 每層壓實遍數 (遍)
平碾 200~300 6~8
羊足碾 200~350 8~16
蛙式打夯機 200~250 3~4
推土機 200~300 6~8
拖拉機 200~300 8~16
人工夯實 不大於200 3~4
4、碾壓時,輪(夯)跡應相互搭接,防止漏壓或漏夯。長寬比較大時,填土應分段進行。每層接縫處應作成斜坡形,碾跡重疊。重疊0.5~l.0m左右,上下層錯縫距離不應小於1m。
5、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時,應保證邊緣部位的壓實質量。填土後,如設計不要求邊坡修整,宜將填方邊緣寬填0.5m;如設計要求邊坡修平拍實,寬填可為0.2m。
6、在機械施工碾壓不到的填土部位,應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或柴油打夯機分層夯打密實。
7、 回填土方每層壓實後,應按規范規定進行環刀取樣,測出干土的質量密度,達到要求後,再進行上一層的鋪土。
8、填方全部完成後,表面應進行拉線找平,凡超過標准高程的地方,及時依線鏟平;凡低於標准高程的地方,應補土找平夯實。
四、支護結構
(一)本工程土方工程支護結構採用土釘支護。
(二)土釘牆時採用土釘加固的基坑側壁土體與護面等組成的結構。它是將拉筋插入土體內部全長度與土粘接,並在破面上噴射混凝土,從而形成加筋土體加固區帶,用以提高整個原位土體的強度並現值其位移,同時增
強基坑邊坡坡體的自身穩定性。
(三)工藝流程:
作業面開挖→成孔→置筋→注漿→噴射混凝土面層→土釘抗拔力檢驗
1、土釘牆施工是隨著工作面開挖分層施工的。
2、成孔工藝和方法與土層條件。機具裝備及施工單位的手段和經驗有關。
3、在置筋前,最好採用壓縮空氣將孔內殘留及擾動的廢土清除干凈。
4、土釘注漿採用注漿泵灌注,漿液採用1:2水泥砂漿。
5、為了防止土體鬆弛和崩解,必須盡快做第一層噴射混凝土。臨時性的支護,面層做一層,厚度50-150㎜;永久性支護面層兩層或三層,厚度100-300㎜。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於C15。在噴射混凝土中,設置鋼筋網。鋼筋網間距採用雙向均為200-300㎜,鋼筋直徑6-10㎜,在噴射混凝土面層中設置1-2層。
6、釘抗拔力檢驗由專業單位、人員進行檢驗。

閱讀全文

與深基坑施工監測方法分為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鋰電池電量顯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813
墊腳石的鑒別方法 瀏覽:595
幼兒活動教學組織方法有哪些 瀏覽:57
用球怎麼做地球儀簡易方法 瀏覽:14
平滑移動計算方法 瀏覽:988
華碩手機電池校對方法 瀏覽:220
如何自製去除汗漬的方法 瀏覽:899
結構化系統分析方法主要特點 瀏覽:193
測量血清白蛋白的方法 瀏覽:25
鑒別茅台酒的方法每年不一樣 瀏覽:267
貂衣服怎麼保養方法 瀏覽:858
設置左邊距20像素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11
金枝玉葉怎麼養殖方法圖片 瀏覽:345
轉碼器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803
機器人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361
沙煲鍋使用方法 瀏覽:756
正確的卸妝方法 瀏覽:862
土豆第一次種植方法 瀏覽:801
有什麼方法糾正nl不分 瀏覽:992
頸部淋巴瘤治療方法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