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抽樣檢驗
從一批產品中隨機抽取少量產品(樣本)進行檢驗,以判斷該批產品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和理論。又稱抽樣檢查。它與全面檢驗的不同之處,在於全面檢驗需對整批產品逐個進行檢驗,而抽樣檢驗則根據樣本中的產品的檢驗結果來推斷整批產品的質量。如果推斷結果認為該批產品符合預先規定的合格標准,就予以接收;否則就拒收。採用抽樣檢驗可以顯著地節省工作量。在破壞性試驗(如檢驗燈泡的使用壽命)以及散裝產品(如礦產品、糧食)和連續產品(如棉布、電線)等檢驗中,也都只能採用抽樣檢驗。抽樣檢驗是統計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抽樣檢驗方案(簡稱抽樣方案)是一套規則,依據它去決定如何抽樣(一次抽或分幾次抽,抽多少),並根據抽出產品檢驗的結果決定接收或拒絕該批產品。抽樣方案按指標性質分為計數抽樣方案與計量抽樣方案兩類,按抽取樣本的方式分為一次、二次、多次及序貫抽樣方案。除了根據抽樣檢驗方法制定適用於各種特定情形的抽樣方案外,抽樣檢驗方法的標准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抽樣技術(取樣方法)
1.單純隨機抽樣:完全隨機,無限制;一般多利用亂數表或抽樣球
2.系統抽樣:按一定的時間/數量間隔抽樣
3.分層抽樣:先層別後再抽樣
4.曲折抽樣:是希望減少系統抽樣因周期性而發生偏差等缺點所採用的方法。可視為隨機抽樣,但較復雜,具有規則性。
5.區域抽樣:群體如一大箱物品,箱中有數十個小盒,每一小盒裝有若干物品。為抽樣之方便,可自數十個小盒中隨機抽取若干樣本盒,然後就各樣本盒進行全數檢驗。這方法如社會調查時分為城鎮或鄉村取樣,故稱為區域抽樣。
適用前提:區域內變異大,區域間變異小。與分層抽樣剛相反。
6.分段抽樣:先採用區域抽樣,在從樣本單位中從隨機抽樣。可有兩段、多段之分。
7.反復抽樣:在同一檢驗批內作一次以上的抽樣來推定群體品質的抽樣方法。一般用在抽樣檢驗中之雙次、多次或逐次抽樣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2. 應分別選用何種抽樣方法最為簡便適用理由是什麼
注意樣本的特徵,如果N比較小,要抽取的樣本比較少,可以採用簡單隨機抽樣;如果N的值較大,可採用系統抽樣;如果樣本總體是有特徵差異非常明顯的幾部分構成時,採用分層抽樣。無論採用那種抽樣方法,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選D。
3. AQL和抽樣方式如何去確定
隨機抽樣方法:
簡單隨機抽樣:隨機數表法、擲骰法。
周期系統抽樣:採用一定間隔進行抽樣的方法。
分層抽樣:從一個可以分為不同子批(或稱層)的檢驗批中,按規定的比例從不同層中抽取樣本。
抽樣檢驗標准及其體系
1、計數和計量抽樣檢驗標准
計數抽樣檢驗標準是以計數抽樣檢驗的結果作為判定質量特性指標的,已經制訂了國家標準的有:
a)GB2828-1987《逐批檢查計數抽樣程序及抽樣表(適用於連續批的檢查)》
b)GB2829-1987《周期檢查計數抽樣程序及抽樣表(適用於生產過程穩定性的檢查)》
c)GB8051-1987《計數序貫抽樣檢查程序及表》
d)GB8052-1987《單水平和多水平計數連續抽樣檢查程序及表》
計量抽樣檢驗標準是以計數抽樣檢驗的結果作為判定質量特性指標的,已經制訂了國家標準的有:
a)GB6378-1986《不合格品率的計量抽樣檢查程序及表》
b)GB8053-1987《不合格品率的計量標准型一次抽樣檢查程序及表》
c)GB/T8054-1995《平均值的計量標准型一次抽樣檢查程序及表》
ACCEPTANCE QUALITY LIMIT(簡稱AQL):接收質量限,是日常檢驗貨物,抽選樣本的的水平標准,即當一個連續系列批被提交驗收時,可允許的最差過程平均質量水平。 AQL普遍應用於出口服裝,紡織品檢驗上,不同的AQL標准應用於不同物質的檢驗上。
在AQL 抽樣時,抽取的數量相同,而AQL後面跟的數值越小,允許的瑕疵數量就越少,說明品質要求越高,檢驗就相對較嚴。
(3)22混合試驗抽樣方法怎麼選擴展閱讀:
AQL檢驗相關名詞:
單位產品檢驗:為了實施檢驗的需要而劃分的基本單元。檢驗批:需要進行檢驗的一批單位產品。簡稱批。構成檢驗批的單位產品不應有本質的差別,只能有隨機的波動。因此,一個檢驗批應當由在基本相同的生產條件下並在大約相同的時期內,所生產的同類型、同等級的單位產品所組成。
批量檢驗:需要檢驗的一批產品所包含的單位產品數。
致命缺陷:對使用和維護產品或對與此有關的人員可能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狀況的缺陷;或損壞產品重要的、最終的基本功能的缺陷。
嚴重缺陷:不同於致命缺陷,但能引起失效或顯著降低產品預期性能的缺陷。
輕缺陷:不會顯著降低產品的預期性能的缺陷,或偏離標准但只輕微影響產品有效使用或操作的缺陷。
產品檢驗分類:全數檢驗、抽樣檢驗、購入檢驗、中間檢驗、成品檢驗、出廠檢驗、庫存檢驗、監督檢驗、計數檢驗、計量檢驗、破壞性檢驗、非破壞性檢驗等。
抽樣檢驗常常用於下列情況:
a)檢驗是破壞性的;
b)檢驗時,被檢對象是連續體;
c)產品數量多;
d)檢驗項目多;
e)希望檢驗費用小;
f)作為生產過程工序控制的檢驗。
4. 抽樣樣本選擇的方法是
抽樣調查的一般程序:抽樣調查是由五個步驟組成的工作過程。 1、確定調查總體:即明確調查的全部對象及其范圍。這是抽樣調查的前提和基礎。 2、抽樣框架的確定和個體編號:抽樣框架這是提供抽樣所用被調查對象的詳細名單。在沒有現成名單的情況下,可由調查人員自己編制。個體編號:即對調查總體中的個體進行編號。 3、選擇調查樣本:需首先確定抽樣的技術(隨機抽樣還是非隨機抽樣),要確定具體的抽樣方法(如分層抽樣還是分群抽樣)還要確定樣本的數量。在上述問題確定後,按預定的要求選擇調查的樣本。 4、實施調查:對選定的樣本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逐個進行調查,從而取得第一手資料。 5、測算結果:這是抽樣調查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抽樣調查的目的的所在。指用樣本指標推斷總體指標的結果。具體方法包括百分比推演算法和平均推演算法等。
5. 2*2混合實驗設計應該用什麼方法進行調節效應分析具體spss操作步驟及結果解讀如何進行
這個可以做方差分析
6. 一次抽樣次,二次抽樣,多次抽樣怎麼選用
摘要 去掉最離譜的數據,將其他抽樣結果取平均數。
7. 一次質性研究抽樣方式可選擇幾種
摘要 應該是五種方法
8. 顏色混合實驗怎麼進行
材料准備
2支手電筒;2張透明的塑料薄膜(1張紅色,1張綠色);2根橡皮筋;1張白色硬卡片;綠色、紅色、黃色和藍色顏料;1把油漆刷;1個碟子。
實驗步驟
1.用橡皮筋把兩張塑料薄膜分別綁在電筒上。
2.打開電筒,照射白色卡片,使兩道光束的一部分重疊。
產生現象
兩道光束重疊的部分看起來呈黃色。
3.用油漆刷把相同量的紅色和綠色顏料放在碟子里混合。
4.把油漆刷洗干凈,然後把相同量的黃色和藍色顏料放在碟子里混合。
產生現象
紅顏料和綠顏料混合後,產生了一種像栗色的顏色,而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則產生了綠色。
原因解答
太陽光的三原色——綠色、紅色和藍色,如果兩兩混合,就可以製造出其他所有的顏色(合成色)。三原色的色素(用於塗料、清漆、墨水等等)為洋紅色、青色(藍綠色)以及檸檬黃色。將光的三原色聚在一起,我們能夠得到白光;而所有的這些顏色,加上三原色色素混合,我們就能夠得到一種非常暗的顏色,幾乎就是黑色。
9. 如何選擇用什麼抽樣方法
首先判斷屬於統計抽樣還是非統計抽樣。
如果判斷出來屬於非統計抽樣,此時就需要判斷什麼時候運用比率法什麼時候運用差額法,第一種方法是比率法,即用樣本中的錯報金額除以該樣本中包含的賬面金額占總體賬面總金額的比例。例如,注冊會計師選取的樣本可能包含了應收賬款賬戶賬面金額的10%。如果注冊會計師在樣本中發現了100元的錯報,其對總體錯報的最佳估計為1 000元(100元÷10%)。這種方法不需使用總體規模。比率估計法在錯報金額與抽樣單元金額相關時最為適用,是大多數審計抽樣中注冊會計師首選的總體推斷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差異法,即計算樣本中所有項目審定金額和賬面金額的平均差異,並推斷至總體的全部項目。例如,注冊會計師選取的非統計抽樣樣本為100個項目。如果注冊會計師在樣本中發現的錯報為200元,樣本項目審定金額和賬面金額的平均差異則為2元(200元÷100)。然後注冊會計師可以用總體規模(本例中為5 000)乘以樣本項目的平均差異2元,以估計總體的錯報金額。注冊會計師估計的總體錯報則為10 000元(5 000×2元)。差異估計法通常更適用於錯報金額與抽樣單元本身而不是與其金額相關的情況。
如果判斷出屬於統計抽樣,此時需要按照已知條件進行判斷,主要是結合公式本身的條件進行判斷:
均值估計抽樣:
樣本平均值=樣本的審定金額/樣本規模
總體的審定金額=樣本平均值*總體規模
推斷的總體錯報=總體的審定金額-總體賬面金額
差額估計抽樣:
單位樣本錯報=(樣本實際金額-樣本賬面金額)/樣本規模
推斷的總體錯報=單位樣本錯報*總體規模
比率估計抽樣:
樣本錯報/樣本總金額=推斷的總體錯報/總體總金額
比如樣本賬面是400,審定金額是500,總體的賬面金額是5000。總體的規模是220,樣本量是20。
在均值估計抽樣下,樣本項目的平均審定金額為500/20=25,總體的推斷金額為25*220=5500,推斷的總體錯報=5500-5000=500。
在差額估計抽樣下,樣本的錯報是500-400=100,樣本的平均錯報是100/20=5,總體的推斷錯報是5*220=1100。
另外需要注意,在樣本之間差異比較大的前提下,通常不採用均值估計抽樣
10. 抽樣檢驗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的抽樣方法包括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