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細菌染色主要有哪些方法
細菌染色主要有革蘭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莢膜、鞭毛、芽孢 染色法和異染顆粒染色法等。
❷ 細菌的形態鑒別染色法最常用的是什麼
細菌的形態鑒別染色法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❸ 實驗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幾種
印染行業的化驗室一般的都是浸染法,就是拿染液通過染色工藝把布浸染到上色,還有扎染,卷染,
❹ 細菌染色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多為環狀雙螺旋DNA分子。質粒可以自身復制,質粒是自行復制單位,有的需與核質染色體的復制同步,稱為嚴緊型復制(stringentreplication)。質粒編碼細菌各種重要的生物學性狀。編碼性菌毛的質粒稱致育質粒或F質粒(fertilityplasmid),具有F質粒的細菌有性菌毛。編碼細菌各種毒力因子的質粒統稱毒力質粒或Ⅵ質粒(virulenceplasmid),如致病性大腸桿菌在黏膜上定居及產生毒素的能力可由不同質粒編碼,其中K質粒編碼對黏膜具有黏附活性的菌毛,ST質粒與LT質粒分別編碼耐熱腸毒素和不耐熱腸毒素。細菌對抗菌葯物或重金屬鹽類的抗性則由R質粒(resistanceplasmid)所決定。一個質粒可同時具有幾種編碼功能。有的質粒還可以結合到染色體上,如F質粒在變形桿菌內是獨立存在的,但在大腸桿菌內則可與染色體結合,這種質粒稱為附加體(episome)。轉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近年來發現微生物的某些DNA片段作為一個獨立單位可在染色體上移動,此種移動甚至可發生在不同種細胞之間。這種可移動的DNA片段稱之為轉座因子。細菌的轉座因子有三種類型:插入序列(insertsequence,IS)、轉座子(transposon,Tn)以及某些特殊的噬菌體。毒力島(pathogenicityisland,PAl)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PAI指病原菌的某個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結構與功能有別於細菌染色體,但位於細菌染色體之內,因此稱之為『島」。PAI雖然是染色體的DNA片段,但兩端往往具有重復序列與插入元件,其G+C%及密碼使用與細菌染色體有明顯差異,分子量多為30~40kb,也有達100kb者。
❺ 細菌細胞染色的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作用
簡單染色法: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例如番紅.
1.塗片:用灼燒滅菌冷卻後的接種環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的菌膜.
2.乾燥:可自然晾乾,或將塗片置於火焰高處微熱烘乾,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過迅速通過火焰2-3次(用手指觸塗片反面,以不燙手為宜).
4.染色: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度)結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復紅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來沖洗至流下的水中無染色液的顏色時為止.
6.乾燥
7.鏡檢
復染色:利用用兩種以上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例如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需要鹼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劑(mordant);脫色劑(decolorising agent)和復染液(counterstain).
鹼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細菌的單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樣,而用於革蘭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結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劑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細胞之間的親和性或附著力,即以某種方式幫助染料固定在細胞上,使不易脫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劑.脫色劑是將被染色的細胞進行脫色,不同類型的細胞脫色反應不同,有的能被脫色,有的則不能,脫色劑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復染液也是一種鹼性染料,其顏色不同於初染液,復染的目的是使被脫色的細胞染上不同於初染液的顏色,而未被脫色的細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顏色,而且將細胞區分成G+和G-兩大類群,常用的復染液為番紅.
1.載玻片固定.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於干凈的載玻片上塗布均勻,在火焰上加熱以殺死菌種並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鉀溶液媒染1分鍾,傾去多餘溶液.
5.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脫色30秒,革蘭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
6.用番紅染液或者沙黃復染30秒,革蘭氏陽性菌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
❻ 給細菌染色的方法都有幾種,怎麼操作,都用復紅染色
給細菌染色的方法都有幾種,怎麼操作,都用復紅染色
簡單染色法: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例如番紅.
1.塗片:用灼燒滅菌冷卻後的接種環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的菌膜.
2.乾燥:可自然晾乾,或將塗片置於火焰高處微熱烘乾,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過迅速通過火焰2-3次(用手指觸塗片反面,以不燙手為宜).
4.染色: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度)結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復紅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來沖洗至流下的水中無染色液的顏色時為止.
6.乾燥
7.鏡檢
復染色:利用用兩種以上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例如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需要鹼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劑(mordant);脫色劑(decolorising
agent)和復染液(counterstain).
鹼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細菌的單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樣,而用於革蘭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結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劑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細胞之間的親和性或附著力,即以某種方式幫助染料固定在細胞上,使不易脫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劑.脫色劑是將被染色的細胞進行脫色,不同類型的細胞脫色反應不同,有的能被脫色,有的則不能,脫色劑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復染液也是一種鹼性染料,其顏色不同於初染液,復染的目的是使被脫色的細胞染上不同於初染液的顏色,而未被脫色的細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顏色,而且將細胞區分成G+和G-兩大類群,常用的復染液為番紅.
1.載玻片固定.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於干凈的載玻片上塗布均勻,在火焰上加熱以殺死菌種並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鉀溶液媒染1分鍾,傾去多餘溶液.
5.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脫色30秒,革蘭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
6.用番紅染液或者沙黃復染30秒,革蘭氏陽性菌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
❼ 細菌學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❽ 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革蘭染色
抗酸染色:分支桿菌屬,諾卡放線菌屬。石炭酸復紅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於區分細菌的芽孢和營養細胞。結果芽孢染成綠色,營養細胞為紅色。
晶體染色:觀察蘇雲金桿菌不同變種的晶體形狀大小。結果晶體染成紫色,芽孢為透明橢圓形,僅見具有輪廓的折光體。
鞭毛染色:有賴夫生染色法、銀鹽染色法,西薩-基爾染色法等。一般以西薩-基爾(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異染顆粒染色:用於白喉棒狀桿菌染色,直接塗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莢膜染色:觀察菌體有無莢膜,如新型隱球菌。碳素墨汁。
鍍銀染色:螺旋體
吉姆薩染色:螺旋體
熒光染色
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爾森桿菌。
鉻酸P、A、S真菌類染色。結果:麴黴菌、念球菌屬、細胞漿菌屬、隱球菌屬為紅紫色。麴黴菌絲周邊紫紅色,彈力纖維紫色,背景綠色。
Mann氏甲基藍伊紅染色法:病毒包涵體染色。Negri氏小體紅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體染色。結果:包涵體、立克次氏體均染紅色,其餘組織呈藍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銀法:新型隱球菌
碘染色法吉姆薩染色:衣原體
乳酸酚棉藍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適用於所有真菌,呈藍色。
吉姆薩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蟲,滴蟲,錐蟲,瘧原蟲,弓形蟲,隱孢子蟲等原蟲。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蟲。
熒光素吖啶橙染色:瘧原蟲。
金胺-酚染色:隱孢子蟲。
甲苯胺藍,四胺銀染色:耶氏肺孢子蟲。
❾ 細菌常見的幾種染色方法
常用的是革蘭氏染色法,這個方法復雜一點,還有一個簡單染色法是用石炭酸復紅等等染色,還有一個特殊結構染色法和負染色法熒光染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