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紙發明以前古人們有哪些記事方法
竹簡,羊皮,龜甲,還有銘文和獸骨。
『貳』 在遙遠的古代,漢字沒有產生之前,人們是使用什麼方法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情。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一步步從「堆石記事」、「結繩記事」、發展到「符號文字」。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上古時期的中國及秘魯印第安人皆有此習慣,即到近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仍然採用結繩記事來記載信息。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
『叄』 古人記事的方法具體點急 急 急 急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跡,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實例。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
『肆』 沒有文字之前有哪些記事方法
【遠古的記事方法】
在漢字沒有出現以前,先民記事的方法主要有:
1)結繩——為了怕忘記,就在繩子打結記住,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這與文字的產生沒有源流關系。
2)刻契——削竹木為札,用刻齒的方式記事,一件事刻一個齒。這種方法與文字的產生也沒有關系,但在文字產生之後,還延續了很長時間。一是用來表示約定,一塊竹板或木板,中間切刻開來,雙方各執一半,憑兩半合一來履行約定,所以至今有「契約」的說法。二是在一塊大木板上寫上課程內容,邊緣上刻齒,叫做「業」,老師把「業」給學生,學生每學會一段就去掉一齒,所以教書叫「授業」,學生上完學叫「結業」或「畢業」。
3)八卦——用一長橫表示陽性(《周易》叫做「九」),兩短橫表示陰性(《周易》叫做「六」),這兩種符號重疊為三,有64種組合方式。這比較能表示復雜的事物,但仍然與文字產生沒有直接關系。倒是後來被用到占卜上去。
『伍』 古代人用那些方法記錄信息
1、奇普
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2、干支紀日法
大約產生於殷商時代。從春秋戰國開始,干支紀日便成為歷代史官紀日的傳統方法。世界上迄今應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春秋時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計二千六百多年,從未間斷。
3、古代計時法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5)文字產生以前古人用於記事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起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
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
『陸』 在文字發明之前,古人採用的是( )的方法
在文字發明之前,古人採用的是結繩記事的方法。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
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我國古代文獻對此有所記載。《周易·系辭》雲:「上古結繩而治」。《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典故
古人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可靠。
據說波斯王大流士給他的指揮官們一根打了60個結的繩子,並對他們說:「愛奧尼亞的男子漢們,從你們看見我出征塞西亞人那天起,每天解開繩子上的一個結,到解完最後一個結那天,要是我不回來,就收拾你們的東西,自己開船回去。」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以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並且對於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結姻等等。
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如此像「同心結」自古以來便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等,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
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柒』 在文字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記事
結繩記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參考
http://ke..com/view/129396.htm
『捌』 古代有哪些記事方法或傳遞信息
記事方法:結繩、壁畫(岩畫)、甲骨文、石刻、築器(青銅銘文、陶器)等。
傳遞信息:聲音(如:吹號、擂鼓、鳴金等)、旗幟(打旗語)、烽燧、驛站、書信、飛鴿傳書等。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
2、石刻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製品或摩崖石壁。
3、鳴金
鳴金,一種中國古代戰爭時作戰行動信號方式,指進攻,停止或撤退。
4、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5、飛鴿傳書
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
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玖』 古代人在沒有文字之前是使用什麼方法來記事的
古代人在沒有文字之前使用實物、結繩和契刻來記事的。
實物記事,是借用實物作為符號來幫助記憶或者表情達意。
簡單的實物記事,主要用於計數或計時,有些少數民族在文化不發達的時期數字觀念比較差,他們常用的計數工具有玉米粒、小石子、小樹枝等。
復雜的實物記事,即以物表物,如用牛角表示牛,用雞毛表示雞等。以物表物是以實物象徵某種意義,如以檳榔、草菸、茶葉、鹽表示友好,以火葯、子彈、辣椒表示敵對,以砍斷的牛肋骨表示關系破裂,以雞毛、火炭、竹箭表示事情急迫等。
結繩之法曾盛行於亞、非、拉美、澳洲許多國家,在我國也有古老的淵源。最長的記事繩長達二百五十米,各地都有專門使用和講解記事繩的人員,稱作「魁普」。
簡單的結繩用於備忘或計數,解放前獨龍族與親朋約會時,會以結繩的方式來備忘和計數著相約的日子,等到繩結解完了,便在相約處相會。
復雜結繩根據繩大小、部位、顏色不同,如雲南佤族的一根記債結繩的有八個結,每個結各表示不同意思。南美洲秘魯古印度人將結繩染成七種顏色,黑色結表示死亡,白結表示銀子或和平,紅結表示戰爭等等;沒有染色的表示數目,單結是十,雙結是百,三結是千。
刻契是古人在結繩記事後又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記事法,多作契約用,即用刀在竹木骨角等材料上契刻以記事。契刻可以剖開成一式兩份,由當事雙方各執一份,不像結繩那樣容易更改和作為,所以廣泛地用於各種契約。
(9)文字產生以前古人用於記事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語言,人類便靠著一些簡單的聲音、手勢、圖形,或其他方法來表達傳遞信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記載事物的圖形發展成了寫起來較容易的圖畫式象形文字,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文字,基本上有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象形文字。
中國的甲骨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逐漸又發展出金文、大篆、小篆,逐漸發展成漢語的現代文字,漢字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五個階段。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象形文字發展出了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發展出了母音輔音相結合的字母文字。現代的英語字母就是從古埃及文字發展而來,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音節、輔音、母音五個階段。
文字的發展也是從低級到高級,文字形式從形象到抽象,發音也是從原始的發音到有標音的符號,其指示的意思也逐漸多元,從自身的含義到擴展和引升出其他含義,這樣,現代文字體系也就逐步的形成。
隨著歷史的長河緩緩流淌,英語逐漸形成了有獨立的發音音素、詞素、音節等,漢語逐漸形成了偏旁部首,等現代的文字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進一步組合,就形成了具體的英語詞彙,漢語文字。單詞或漢字的進一步組合就形成了合成詞,片語等。
這樣,文字的意思就進一步豐富,從基本意思到延展意思,到引升含義,都是從文字本身的深度、寬度、強度上深化和擴展了文字本身的意義。這樣的變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處於變化發展當中,文字除了本身的含義,也不斷演化出新的意思。
西方文字的發展不像漢字那樣較為直接融合,它是多個民族合力開發的文字產物,而且文字模式的形成直接受到語言本身的引導。
從人類最早的文字到希臘字母的發展過程,西方文字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在另一方面,漢字在產生後也傳播到其它的亞洲地區,啟發當地民族發展出仿漢字的方塊字或直接使用漢字表記本民族語言。漢文字是中華各民族融合過程中共同開發的文字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