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色列為了在乾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是怎樣開發利用水資源的 2.以色列為了發展綠洲農業採取哪些措施
以色列2/3的國土是戈壁和荒漠,以色列農業成就,關鍵之一就是對水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特別是在沙漠乾旱地區發明的令人驚嘆的滴灌技術.
沿海城市對海水資源的進行淡化處理,其他一些地區通過處理地下水,鹹水來保證日常用水的正常供給
❷ 沙烏地阿拉伯發展綠洲農業有什麼自然條件
有利:
1、熱帶沙漠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2、土地較平坦。
不利:
1、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
2、地表植被少,土壤發育不足,肥力差。
3、多沙塵暴與蝗災,對作物生長不利。
肯定沒有漏掉的答案。我敢打包票!!!
❸ 毛烏素沙漠不久之後將從中國地圖消失,成為綠洲,這是怎麼做到的
毛烏素沙漠能夠消失在地圖上,成為一片綠洲,是和我們國家的相關政策企業和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植樹造林過程中,不少人在這種過程中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很多人都是在那個年代裡面通過建造了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後成為了當地的治理沙漠能手,我們國家的防護林也是在一代一代的自殺人的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所以說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也在這種過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❹ 吐魯番盆地可發展綠洲農業,其最主要的農業區位條件是
是灌溉水源.因為是綠洲農業
❺ 如果沙漠全都變成了綠洲,那對地球的生態有怎樣的影響
如果沙漠全都變成了綠洲,那對地球的生態有怎樣的影響?地球上有茂密的樹林,同時也有乾燥的沙漠。 從澳大利亞到非洲再到北美洲,到處都是沙漠地帶。 沙漠阻礙了人類之間的交流,在沙漠中不太允許植被生存。 能生存下來的生物,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現在,人類和沙漠的對立越來越激烈,很多人開始在沙漠地帶紮根。 我們希望乾燥的沙漠成為人類適宜居住的綠洲。
雖然沙漠環境惡劣,但其存在也有價值,科學家分析了沙漠在地球上的地位。 很多人很好奇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變成綠洲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綠洲環境溫和,擁有充足的資源,最重要的是風和日麗,很多人認為適合人類生存,但想想就很可怕。 沙漠不適合人類居住,主要缺乏淡水資源,要使沙漠變成綠洲需要大量淡水資源。
因此,塔克拉瑪干沙漠如果能成為綠洲,附近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改善,降雨量將增加,當地的水土流失、沙塵暴等現象也將得到明顯改善。其次促進西部大開發。 沙漠壓縮著我們的生存空間。 如果塔克拉瑪干沙漠變成綠洲,就可以擴大當地人的居住面積,讓更多的人居住。 同時,可以減少當地缺水的問題,它會促進當地農產業的發展,帶來經濟發展。 這樣下去,對西部的開發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存在是合理的,沙漠的存在當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例如,沙漠在維持世界生態系統平衡方面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其中沙漠灰塵是大氣降水所需凝結核的重要來源,沙漠地帶是一些特殊生物種群的棲息地等,既是沙漠變成綠洲帶來的好處,也是未知災害的到來雖然中國目前成功地治理了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奇沙漠,但沙漠的治理仍然是世界性的課題。
❻ 西班牙景觀風格有哪些特點
1.西班牙風格的園林風格是源自於西亞的造園活動,根源是從古波斯(今伊朗)開始的,同時還影響著敘利亞、伊拉克、埃及以及阿拉伯等伊斯蘭教地區,色彩濃郁,熱情奔放,神秘而熱烈,景觀上運用大片的地被和宿根花卉,顏色對比強烈鮮明,大量應用陶罐。陶罐、卵石和草相結合,趣味橫生,多運用雕塑提升品位。
2.西亞與北非氣候乾燥,乾旱和沙漠的環境使人們只能在自己的庭園里經營塊綠洲,因此阿拉伯人習慣用籬或牆圍成方直平面的庭園,便於把自然和人為的界限劃清。景觀布置成「田」字形,用縱橫軸線分作四區,並將軸線建為十字林蔭路,交叉處設水池,以象徵天堂。後來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斷的發揮,由單一的水池,演變為各種明渠暗溝與噴泉,並相互聯系。
3.台地景觀。這是西班牙的主要景觀設計要素之一,項目原始地形高差變化大,這是鑄造西班牙台地景觀的很大。根據各個部位高差的不用,因地制宜,作出高差跌落不同的台地景觀。立面景觀豐富,上海綠城局部景觀,上海綠城局部景觀,台地景觀用綠化結合地勢高差,處理的巧妙。同時解決了道路無障礙路線。
❼ 如果所有的沙漠都變成綠洲,會對自然生態產生哪些影響
如果沙漠都變成森林,盡管是不大可能,而且對地球本身沒啥影響。但不妨討論一下。首先需要大致劃個界線,即對於大部分半乾性的沙漠,通過人工干預使其發生逆轉。但對於特乾地和乾燥地的沙漠,是人工可以逆轉或逆轉的成本太高了。因此,如果需耍全面逆轉,則必須宴若干條件。改變大氣環流特別是貿易風<信風>的方向。這可以看作對地球影響之一。因為信風火,從副熱帶高壓散發出來,向赤道低壓區輻合的風。它很容易吹散雲層,使更多陰光灼烤大地。
❽ 你認為新疆在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影響這些優勢發揮的因素有哪些
新疆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資源優勢,一個是地緣優勢。新疆既有資源優勢,也有地緣優勢。
所謂資源優勢,作為內地人不了解新疆的人,在他的印象中,新疆就是茫茫戈壁一望無垠的沙漠,。新疆除了戈壁沙漠以外,還有大量的靠天山雪水灌溉的綠洲,這些綠洲成為新疆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發展的很堅實的基礎。同時在茫茫的戈壁,和無垠的沙漠下面,還有大量的寶貴資源。這個資源優勢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地面的資源,一個是地下的資源。地面的資源就是水土光熱資源。因為它有特殊的水土光熱資源,所以新疆可以稱為瓜果之鄉,新疆可以稱為全國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可以成為全國很重要的畜牧基地。內地人不了解新疆,可能現在慢慢了解了,他加入到我們的伊犁河谷去一下,感覺到,伊犁河谷是一個塞外江南,它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我們也調研過伊犁,有喀什河、鞏乃斯河,所以水草非常豐美,空氣非常好。南方人去到伊犁,感覺到非常適應。這樣一個特殊資源的組合,可以使新疆的特色林果業,特色產業發展非常快。一個是棉花,現在新疆的棉花產量佔到全國的將近40-到50%。是全國重要的商品棉基地。這種特色的資源組合,使特色林果業發展非常快。現在光環塔里木盆地的特色林果業已經達到了1200萬畝,特色林果業的產量達到了幾百萬噸,同時還有甜菜、糧食作物和畜牧業。新疆受天山雪水的灌溉,也形成了大量的綠洲,不但是我們休養生息的地方,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基地。新疆是綠洲經濟,是灌溉農業。
另外就要看地下資源,大家都比較清楚。新疆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有三種:石油、煤炭、有色金屬和其他的。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開發的潛力非常大。講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也展現了新疆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的發展。我們在50年代,在克拉瑪依發現了大型油田,克拉瑪依當時是新中國最大的一個油田。當時的原油產量是50萬噸,就可以達到新疆全國最大的一個油田了。現在隨著石油資源的開發,我們不但有克拉瑪依油田,而且還有準東油田,還有塔里木油田,還有吐哈油田的四大油田的格局。2008年新疆原油產量達到2722萬噸,是全國第二大油田。2008年天然氣產量達到240億立方米,是全國最大氣田。從克拉瑪依到現在的塔里木、吐哈,再到准東,就反映了新疆石油天然氣發展的過程。不但石油天然氣開發出來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發展,我們新疆的石化工業也發展的非常迅速。最近報道,全國最大的石化項目就是獨山子1千萬噸煉油,120萬噸的乙烯項目已經全線竣工,是全國整裝的化工企業。它主要利用中哈的原油管道出來的原油,然後加工,再進一步發展化工。講到能源,還有新疆逐漸形成的國際的能源大通道。大家都很清楚了,我們西氣東輸工程,每年給華東地區輸送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現在中哈原油管道已經貫通了,每年有一千萬噸原油輸到了我們這里。現在大家知道西氣二線工程現在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主要用國外的天然氣氣源,經過霍爾果斯,一直修到珠三角,每年給中國又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珠三角計劃輸送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大大的緩解了華南地區能源短缺的現象,同時對這一地區的生態改善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這就反映,新疆不是像50年前,一想到新疆的石油就是克拉瑪依,當然克拉瑪依依然是新疆主要的油氣田,還有塔里木、吐哈、准東。同時除了天然氣、石油以外,我們的石化工業發展的也非常快,同時也通過我們的地緣優勢,我們逐漸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能源資源的安全大通道。特別是西氣東輸二線,包括中哈的原油管道。最近還報道了,國務院已經批了一個大型的輸油裝置,在獨山子,現在正在建設之中。這樣看起來,新疆石油天然氣、石化產業的發展確確實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石化工業基地,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資源的國際大通道。
還有一個是煤炭。煤炭也是新疆一個得天獨厚的資源,煤炭蘊藏量非常大。講到中國的煤炭,大家會想到山西、內蒙、寧夏,但是實際上,新疆的煤炭儲量據現在勘探的情況來看,也不比山西、內蒙和寧夏少。有一個資料已經說明,新疆的煤炭儲量佔全國煤炭儲量30%-40%。前兩年有十名兩院院士專門到新疆的煤炭、煤電、煤化工做了考察,他們明確提出要把新疆打造成億噸級大型的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工業的地位,凸現它在國家能源基地建設中的地位。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發揮石油天然氣的優勢資源轉換的速度,同時要加快煤炭、煤電、煤化工的優勢資源轉換,同時還要有特色。除了資源還有地緣優勢。因為我們和八個國家接壤,現在國家批的一類口岸有17個,自治區批的二類口岸有12個。口岸比較多,接壤的國家比較多,這幾年口岸發展都非常快。這是我們的地緣優勢。中國的開放是東西南北兩個扇面開放,以東部地區是開放的扇面,同時西部地區,新疆向西開放又成為中國開放的另外一個扇面。
❾ 國際綠洲方面研究資料
項目名稱: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的響應與調控 課題編號:2009CB421307 課題名稱:綠洲化、荒漠化的變化趨勢及其環境效應的綜合評估 一、研究內容在全球變暖與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深入了解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與水循環和社會經濟要素的耦合關系,准確預測其變化趨勢,綜合評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可為乾旱區環境建設與生態恢復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持。對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趨勢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植被、土地利用、氣候、徑流等組成要素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安全的影響。現有研究過於側重現象而忽視過程和機理,強調過去和現在的變化過程而忽視未來趨勢。因此,基於機理研究的綠洲化、荒漠化變化趨勢,以及基於完整評價指標體系的環境效應的綜合評估亟待加強,這亦是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課題將根據項目的總體安排,選擇2-4個典型區(石羊河下游、阿拉善地區、和田-策勒綠洲、石河子綠洲群、阜康等),充分利用課題1-6的研究成果,通過從典型區到整個乾旱區的綜合集成,辨識綠洲化和荒漠化的關鍵驅動因子和驅動機制,構建基於過程和機理的綜合分析預測模型,評估未來20-30年綠洲化、荒漠化的變化趨勢。根據壓力-狀態-響應(PSR)的研究框架,辨識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因子,提出適於不同尺度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綜合評估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及其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1.主要研究內容1.1 綠洲化、荒漠化的關鍵驅動因子與預測模型構建利用現有的文獻資料和1-6課題的研究成果,篩選綠洲化、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因子。在此基礎上,以水資源供需關系為主線,構建基於生態水文過程、水資源供需關系,綜合社會經濟因素的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的趨勢預測模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3個模塊:(a)區域水資源有效供給量模塊 利用同位素和氣象水文觀測資料,通過同位素平衡和水量與能量平衡等基本原理,計算流域內各類水體的收支平衡狀況、來源、去向和其數量關系,利用典型流域的觀測資料和研究結果,結合其他流域的水溫氣象資料,構建分析預測包括大氣降水、河川徑流、地下水等要素在內的區域水資源有效供給量模塊;(b)區域總需水量(或單位需水量)模塊 基於土地利用和乾旱區徑流形成和植被耗水規律,完善已有的分布式生態水文模型,根據歷史和現狀的可供水量和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需水量和流域荒漠化、綠洲化的變化特點,模擬分析荒漠化、綠洲化和水循環的耦合關系,構建分析預測包括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需水量的區域總需水量(或單位需水量)模塊;(c)情景分析模塊 構建連接區域水資源供需關系和綠洲/荒漠化變化,綜合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區域發展和政策因素的情景分析模塊。1.2 典型區綠洲化、荒漠化的變化趨勢預測選擇2-4個典型區,匯總文獻、地面台站、遙感衛星影像和野外觀測、考察等多種資料,提煉區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數據;利用歷史文獻、樹木年輪、湖泊沉積和冰芯等多種歷史環境變化代用資料,重建典型區歷史氣候變化、土壤蒸發和土壤乾燥度,並據此評估近30年人類活動、重大自然災害以及氣候突變對典型區綠洲化、荒漠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構建GIS基礎資料庫,分析歷史時期、過去30-50年典型區綠洲化、荒漠化的演變過程與變化趨勢;進而預測未來20-30年:(a)氣候(氣溫、降水)的變化趨勢;(b)區域水循環(河川徑流、蒸發、地下水)的變化趨勢與可供水量;(c)分析土地利用現代過程與變化趨勢,並從土地利用變化與綠洲化、荒漠化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角度,解釋土地利用變化對綠洲化、荒漠化的影響;(d)基於人口、城市和工業發展的生活和工業需水量的變化趨勢。基於上述研究,考慮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區域發展戰略、技術進步(特別是灌溉技術)和政策等因素,以區域水資源供需關系為主線,識別典型乾旱區綠洲化過程的關鍵驅動因子,構建模型預測典型區未來20-30年綠洲化的變化趨勢;根據新疆和田-策勒綠洲前緣地帶已經發生的荒漠化過程和驅動因子,分析荒漠化趨勢,建立預測模型,對和田-策勒綠洲北部荒漠化的嚴重性與趨勢給出具體量值。1.3 綠洲化、荒漠化環境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型構建結合壓力-狀態-響應(PSR)研究框架的特點以及在區域環境評價中的應用成果,基於課題1-6以及本課題中其它部分的研究成果,結合遙感調查、綠洲化環境影響的利益相關者調查、社會經濟統計資料,以及定點觀測和實地調查資料,各選擇綠洲化、荒漠化兩個典型區,構建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採用綜合評估法,定量評價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並建立連接綠洲化/荒漠化預測模型的環境效應的定量評估模型。其中,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包括綠洲化、荒漠化兩個方面。(a)綠洲化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 在PSR模型框架下,以石河子-阜康為主要研究區,辨識研究區環境受承受的壓力、系統所處的狀態以及人類的因應對策,識別乾旱區綠洲化的環境效應因子,分析綠洲化過程對於地表植被種群和覆蓋度、水文過程、土壤質地等方面的影響機制,從環境、生態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提出適於不同尺度綠洲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指標的分類與分級標准,構建綜合評估框架、方法與專家系統;(b)荒漠化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 利用PSR模型易於尋找人類活動與環境影響之間因果關系的特點,以民勤綠洲、和田-策勒綠洲為主要研究區,辨識乾旱區荒漠化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分析荒漠化過程對環境和水資源、土地資源利用方式的作用機理,定量評價荒漠化過程對地表植被、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質地等因素的影響,提出適於評價不同類型荒漠化的環境效益的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指標的分類與分級標准,構建綜合評估框架、方法與專家系統。1.4 典型區綠洲化、荒漠化的環境效應評價選擇2-4個典型區(北疆石河子-阜康、南疆和田-策勒綠洲前緣地帶、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等),利用1.3構建的指標體系與評估框架,分析評估歷史時期以及過去30-50年荒漠化、綠洲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和制約;根據IPCC氣候變化預估情景和區域發展規劃,設計多種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景,揭示乾旱區典型流域荒漠化、綠洲化的生態水文效應。通過研究區域水資源利用方式以及水資源供需關系對典型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影響,進而分析典型區水資源供需關系對綠洲化過程的作用機制;同時,從典型區綠洲化過程對區域水資源供需關系影響的角度,定量研究水資源供需與區域綠洲化過程的相互關系及其相互影響方式與影響程度。此外,應用地學分析和農業系統分析方法,以典型區主要作物(小麥、棉花等)為對象,根據農業系統學思想與農業生態學原理,建立基於GIS的生產要素空間變異資料庫、作物模型與效益分析模型,分析區域水平上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資源利用的動態,實現區域作物系統(產量形成與資源利用)的周年動態數字化模擬,探討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過程對典型區土地生產能力的可能影響。1.5 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的總體變化趨勢與環境效應的綜合評估綜合典型區的研究結成,通過區域綜合,分析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的變化趨勢及其環境效應的區域差異;借鑒荷蘭IMAGES 2.0 (Integrated Modeling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美國GCAM (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等國際上通用的綜合評估模型,探討整個乾旱區未來20-30年綠洲化、荒漠化趨勢及其環境效應,為第8課題「乾旱區環境調控對策與管理模式」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2.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乾旱區典型流域綠洲、荒漠與水循環的耦合關系,以及三者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生態水文效應;(2)綠洲化、荒漠化未來20-30年發展變化趨勢及其對關鍵環境因子和區域未來發展的影響;(3)綠洲化、荒漠化環境影響的評價因子篩選與定量評估問題</SPAN>
❿ 綠洲的基本分類
綠洲的分類方法很多,可以從綠洲的功能、歷史、區域、土壤、水文條件、形成方式等多個方面來劃分綠洲的類型: 就綠洲的功能而言,可大體劃分為生態綠洲、牧業綠洲、農業綠洲、城市綠洲4類。生態綠洲指尚未開發或不適宜開發的綠洲,這類綠洲目前已比較少,中國境內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一些這樣的綠洲。牧業綠洲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海拔較高的陰涼地區或河流末端的湖泊窪地,這些地區缺乏光熱資源或過於鹽漬,不適宜農作物生長,只適合維持草地或野生植被生態環境。甘肅的肅南綠洲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塔木素就是此類綠洲。現代綠洲中主要以農業綠洲為主,這些綠洲一般具有良好的光熱資源和豐富的水資源,一般分布在河流中游的沖積平原,甘肅的臨澤和新疆的吐魯番等綠洲都是典型的農業綠洲。城市綠洲是近幾十年出現的綠洲類型,主要是為石油和礦產資源開發為目的,大多是在荒漠上靠開采地下水和引水發展起來的,目前所佔比例很低,新疆克拉瑪依和甘肅的金川基本屬於城市型綠洲。當然,有些綠洲已很難分清其類型,很多農業型綠洲有不斷城鎮化的趨勢,所以有人提出了復合型綠洲的概念[3]。 也可按綠洲形成和開發利用的歷史時間尺度將綠洲劃分為古綠洲、老綠洲、新綠洲等類型。古綠洲主要指歷史上曾存在,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消失的綠洲,中國西北有很多曾經創造過歷史文明的綠洲遺跡,最著名的有孔雀河下游的樓蘭、疏勒河的鎖陽城、黑河中游的駱駝城及其下游的居延海等。老綠洲是指形成已有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目前仍然保留的綠洲,這種綠洲比較普遍。新綠洲指近幾十年內開發建設的綠洲,這類綠洲目前仍具少數,新疆的石河子就是典型的新開墾的農業綠洲。 根據氣候區,可把綠洲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亞溫帶綠洲等類型。 按土壤還可把綠洲分為灰土綠洲、白土綠洲、潮土綠洲。 按水文環境可以所綠洲分為:外流河綠洲、內陸河綠洲、地下水綠洲、引水綠洲。內陸河綠洲還能按其地質和地貌區分為山前傾斜平原綠洲、洪沖積扇綠洲、河流沖積平原綠洲、河流干三角洲平原綠洲、湖積平原綠洲。傾斜平原綠洲有像甘肅肅南這樣的牧業型綠洲,洪沖積扇綠洲有張掖、武威、酒泉、烏魯木齊這樣的大綠洲,河流沖積平原綠洲有臨澤、高台這樣比較小的綠洲,三角洲及湖積平原綠洲有古樓蘭這樣的消亡綠洲和民勤這樣的正處退化的綠洲。 按形成方式可將綠洲分成天然綠洲、半人工綠洲、人工綠洲3類。天然綠洲是幾乎完全在自然條件下形成和成長,這類綠洲一般不適宜開發或沒有開發價值,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態方面。半人工綠洲指雖自然發育,但經過人工改造的綠洲,自然界的大多數綠洲屬於半人工綠洲。半人工綠洲一方面其本身自然結構比較優良,另一方面通過人類的改造和加工,其結構變得更加合理。人工綠洲基本上都是新綠洲,指在純粹荒漠上建設的綠洲或原來生態環境已徹底改變的綠洲。 人類活動對綠洲是雙刃劍,它既創造了綠洲歷史上的輝煌,但也有可能斷送綠洲的未來。 沒有人類活動以前,綠洲一直在自然界乾旱與風蝕的災害中自我掙扎和飄搖,是結構簡單、功能單一、抗災害能力十分低下的生態系統。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是唯一能夠向自然挑戰的力量。正是綠洲內有了人類活動,逐步完善了綠洲的灌溉系統、改進了綠洲的植被類型、健全了綠洲的林網系統,才使綠洲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多樣,生態機能更強。可以說人類活動使綠洲煥發了勃勃生機。目前,高科技灌溉技術(滴灌和微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以及地膜覆蓋技術等使綠洲正向更加高效化發展。 不過,對歷史資料的考證中也發現了人類過度活動毀滅一些綠洲的跡象;今天盲目的人類活動更使綠洲面臨著空前的危險,近幾十年已有一些綠洲消亡和正在退化的事件發生。人類活動的盲目性主要在於它對資源的消耗遠遠超過了綠洲的資源再生能力。人類活動對綠洲的影響還有更廣泛的方面,譬如人類對與綠洲相關區域環境的干預(如山區涵養林破壞等)以及全球范圍內的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所造成的山區冰雪異常融化等都能波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