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葯用植物學學習方法
《葯用植物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葯用植物學
Pharmaceutical Botany
課程編碼:10304016
學時與學分: 54學時/3學分 (其中實驗:18學時) 先修課程:無 適用專業(方向):制葯工程專業、葯學專業
一、課程性質、目的與任務
葯用植物學是用植物學的知識的方法來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門學科,是中葯學、中葯資源學、葯學等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基本內容分為植物的顯微結構、植物器官的形態兩部分。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任課教師結合介紹國內外研究葯用植物學的新成果和新進展,為學習有關專業課和繼承發展我國中葯學事業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過程包括課堂講授、實驗、野外實習。本課程是一門實際性較強的學科,課堂教學要求理論密切聯系實際,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注重啟發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充分利用標本、模型、圖表、切片等教具,以及利用幻燈、投影儀等教學設備,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要充分重視實驗課,訓練學生掌握實驗技術,培養嚴格的科學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總教學時數為54學時,講課與實驗比例為36:18。
二、基本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
緒論 (1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葯用植物學的含義,性質和特點及其在中葯專業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葯用植物學的內容和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了解】了解葯用植物學的發展簡史。
教學內容 1. 葯用植物學的含義、任務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2. 葯用植物學的發展簡史。學習葯用植物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課堂教授,自學。 上篇 植物器官形態和顯微結構
第一章 植物的細胞 (7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細胞的顯微結構。
【熟悉】顯微鑒別的主要內含物和細胞壁特化的顯微化學反應。
【了解】植物細胞的超微結構和細胞的分裂。
教學內容 1. 植物細胞的顯微結構和超微結構。 2. 細胞內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質。 3. 細胞壁的結構和特化。 4. 植物細胞的分裂及染色體、單倍體等與葯用植物育種的關系,以及與植物分類的關系。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模型、實物標本,實驗,自學。
第二章 植物的組織 (8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組織類型、結構特徵和分布。
【熟悉】分生組織、基本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和分泌組織的結構類型。
【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含義及其在葯學上的應用。
教學內容 1. 植物組織的含義和分類:分生組織、薄壁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分泌組織的特徵、類型和功能。 2. 維管束及其類型。 3. 組織培養的含義和在葯學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自學。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第一節 根 (3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根的形態特徵和根的類型。
【熟悉】根的初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了解】了解根的異常構造。
教學內容
1. 根的形態和類型(定根、不定根),根系的類型(直根系、須根系)。 2. 根的變態(儲藏根、支持根、氣生根、攀援根、水生根和寄生根)。 3. 根的內部構造:根尖的構造,根的初生構造,次生構造和異常構造。側根的形成。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幻燈、模型、實物標本,實驗,自學。
第二節 莖 (6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莖的形態特徵;根和莖,特別是地下莖和根的區別。地上莖的纏繞莖和攀援莖,匍匐莖和平卧莖的區別。小塊莖和塊莖、小鱗莖和鱗莖的區別。
【了解】芽及其類型。裸子植物和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特點。莖的異常構造。
【熟悉】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構造及各種類型的次生構造。 教學內容 1. 莖的形態特徵:節,節間。頂芽和腋芽。長枝和短枝。葉痕,托葉痕,芽鱗和皮孔。 2. 芽的類型:定芽(頂芽、腋芽和副芽)和不定芽。葉芽,花芽和混合芽。被芽和裸芽。活動芽和休眠芽。 3. 莖的類型:木質莖(喬木、灌木、木質藤本)。草質莖(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草本;草質藤本)。直立莖。纏繞莖。攀援莖。匍匐莖。 4. 莖的變態:地上莖變態(葉狀莖或葉狀枝,刺狀莖或枝刺,鉤狀莖、莖卷須,小塊莖,小鱗莖,肉質莖)。地下莖的變態(根莖或根狀莖,塊莖,球莖,鱗莖)。 5. 莖的內部構造。莖尖的構造。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構造和次生構造。雙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次生構造。雙子葉植物根狀莖的構造和異常構造。單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構造特徵。裸子植物莖的構造特徵。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幻燈、模型、實物標本,觀察葯圃植物,實驗,自學。
第三節 葉 (3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確定葉形的原則及常見葉形、葉序。單葉和復葉的區別。
【熟悉】雙子葉植物葉的構造。單子葉植物(禾本科)葉的構造特點。
【了解】氣孔指數、柵表比和脈島數的含義及其應用。
教學內容
1. 葉的組成(葉片,葉柄,托葉)。 2. 葉片的形狀(葉全形,葉端,葉基,葉緣;葉片的分裂;葉脈;葉片的質地;葉表面附屬物;異形葉性)。 3. 單葉和復葉(三出,掌狀,羽狀,單身和復葉),葉序(互生,對生,輪生,簇生)。 4. 葉的變態(苞片,小苞片,總苞片,鱗葉,刺狀葉,卷須葉,捕蟲葉等)。 5. 葉組織構造:雙子葉植物葉的一般構造,單子葉植物禾本科葉的構造特徵。 6. 氣孔指數、柵表比和脈島數。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幻燈、模型、實物標本,觀察葯圃植物,實驗,自學。
第四節 花 (5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形態構造特徵和類型。
【熟悉】花和花序的類型,花程式。
【了解】花圖式、花的生殖功能和花的組織構造。
教學內容
1. 花的組成及形態: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離瓣,合瓣)、雄蕊群(組成,類型),雌蕊群(組成、類型、子房位置、子房室數、胎座、胚珠)。 2. 花的類型:完全花與不完全花;重被花、重瓣花、單被花和無被花;兩性花、單性花和無性花;輻射對稱花和兩側對稱花。 3. 花程式和花圖式。 4. 花序的類型:無限花序(總狀、穗狀、葇荑、肉穗、傘房、傘形、頭狀、隱頭花序);有限花序(單岐聚傘、二岐聚傘、多岐聚傘和輪傘花序);混合花序。 5. 花的生殖:傳粉和受精(花葯和胚囊的發育:花粉粒的產生)。 6. 花的組織構造。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幻燈、模型、實物標本,觀察葯圃植物,實驗,自學。
第五節 果實 (2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果實的形態特徵和類型。
【熟悉】常見的葯用果實。
【了解】果實的組織結構。
教學內容 1. 果實的發育和特徵。真果和假果。 2. 果實的類型:單果(肉質果—漿果、柑果、核果、瓠果、梨果;乾果—裂果和不裂果的各種類型),聚合果和聚花果。 3. 果實的組織結構(示例)。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幻燈、模型、實物標本,觀察葯圃植物,實驗,自學。
第六節 種子 (1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種子的形態特徵和類型。
【熟悉】常見葯用種子。
【了解】種子的組織結構。
教學內容 1. 種子的形態特徵:重點為種皮上的種臍,種孔,種脊,合點,種阜,假種皮。 2. 種子的類型: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 3. 種子的組織結構(示例)。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
第四章 植物分類概述 (2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分類學的含義、任務和與研究中葯的關系。
【熟悉】植物的命名,分類等級和分類檢索表的應用。
【了解】植物分類的方法和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概況。
教學內容 1. 植物分類學的目的和任務。
2. 植物命名,植物的分類等級,植物分類方法。
3. 植物分類學發展概況。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自學。
第五章 藻類植物 (1 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藻類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徵與分類。
【熟悉】藻類植物生活史和常見葯用藻類。
【了解】葯用藻類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1. 藻類植物特徵、資源分布、分類。 2. 藍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紅藻門的主要特徵。 3. 重要葯用植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功效及應用。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六章 菌類 (1.5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菌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及常見葯用真菌。
【熟悉】子囊菌綱和擔子菌綱的主要特徵。
【了解】葯用真菌的主要研究進展和新成果。
教學內容
1. 真菌門主要特徵。
2. 常見葯用菌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3. 真菌生活史。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七章 地衣門 (0.5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地衣植物主要特徵。
【熟悉】地衣的形態與構造。
【了解】葯用地衣的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1. 地衣概述;地衣的形態、構造和類型。 2. 常見葯用地衣的主要特徵。 3. 葯用地衣的研究進展。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八章 苔蘚植物門 (0.5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苔蘚植物門的主要特徵和分綱。
【熟悉】常見葯用苔類和蘚類。 教學內容 1. 苔蘚植物是構造最簡單的高等植物,苔綱和蘚綱的主要區別,苔蘚植物的生活史。 2. 常見葯用苔類和蘚類。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九章 蕨類植物門 (1.5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蕨類植物門的主要特徵。
【熟悉】常見葯用蕨類種類及其入葯部位。
【了解】蕨類植物的化學成分。
教學內容 1. 蕨類植物的一般特徵,生活史,主要的化學成分。 2. 蕨類植物的分類依據。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十章 裸子植物門 (1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裸子植物門的特徵。
【熟悉】常見葯用植物種類。
【了解】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重要的化學成分。
教學內容 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和化學成分。 2. 裸子植物的分類依據。主要葯用植物。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門 (2學時) 目的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門的特徵及分類依據。
【熟悉】檢索表的應用。
【了解】被子植物門Engler 系統的主要特徵及與Cronquist系統、Hutchinson分類系統、Takhtajan分類系統的主要區別。 教學內容
1. 第一節 被子植物門的特徵。 2. 第二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原則。 3. 第三節 被子植物系統演化兩大學派的主要觀點。4. 第四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配合掛圖、幻燈、實物標本,實驗,野外實習。 實驗部分
實驗教學簡介
葯用植物學是葯學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葯用植物學實驗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實驗課主要結合課堂講授的內容進行,即植物細胞、組織、營養和生殖器官的形態結構規律和各大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及代表葯用植物。通過葯用植物學實驗課的實踐學習與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掌握到葯用植物物種基本鑒別技術,將待鑒定的物種分類到科的水平,並能准確識別常見葯用植物種類,描述葯用植物內部構造特徵和外部形態特徵。同時也為學生後續的《中葯化學》、《葯物分析》、《中葯鑒定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實驗目的和基本要求
葯用植物學實驗課目的是讓學生對課堂理論教學中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加以驗證和鞏固。為此,通過對實驗中實物的觀察、辨別和驗證,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科學工作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訓練學生客觀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綜合,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同學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更緊密聯系起來,建立一個既與理論課有一定互補作用,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實驗學習體系,力求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科學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掌握《葯用植物學實驗》的基本實驗知識、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將來獨立從事葯用植物學相關工作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實驗項目名稱、性質和學時
序號
實 驗 項 目 名 稱
學 時 數
必做/選做
1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植物細胞基本結構、植物細胞的後含物 綜合性
3
必做
2
植物組織的觀察:分生組織、基本組織、 保護組織 驗證性
3
必做
3
植物組織的觀察:分泌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 驗證性
3
必做
4
根的形態、根的內部構造、莖的形態、莖的初生構造、 綜合性
3
必做
5
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次生構造、裸子植物莖的次生構造、雙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次生構造、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根狀莖的構造 綜合性
3
必做
6
雙子葉植物莖和根狀莖的異常構造、葉的內部構造 綜合性
3
必做
7
綜合實驗考試 綜合性
3
選做
合 計 21
http://anni.gzhtcm.e.cn/2008jpkc/yyzwx/shownews.asp?id=68
B. 中葯材的加工方式有哪幾種
中葯材常用加工方法:
1
洗滌與挑選。洗滌主要是洗除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於根及根莖類葯材。直接曬干或陰乾的葯材、具有芳香氣味的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選主要是清除雜質和非葯用部分,同時初步分級,利於分別加工和乾燥。
2
修整切制。運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葯用部分和不合規格的部分,試葯材整齊,利於包裝,如剪去蘆頭、須根,進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葯材多在產地趁鮮加工切制,這樣易切制,片形好,乾燥快,減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3
去皮、殼。對果實種子或根及根莖類葯材以及皮類葯材去除表皮或外殼,使葯材表面光潔,有利於乾燥和儲藏。對果實種子類葯材,一般採收後曬干去殼,去除種子;或先去殼去除種子,而後曬干。
4
蒸、煮、燙。對某些葯材經蒸、煮、或燙後進行乾燥。含黏液汁、澱粉、或糖分多的葯材,不易乾燥,經蒸、煮或燙處理後,則乾燥快,不易生蟲。加熱時間長短及採取何種加熱方法,視葯材性質而定,葯材加熱處理後,不僅容易乾燥,而且利於刮皮抽芯。
5
熏硫。是在葯材乾燥前後用硫磺熏制。有些葯材,為使表面色澤潔白,防止霉爛,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層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運用歷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殘留高,往往出口受限,應引起重視。新版葯典已對部分葯材進行二氧化硫殘留限量規定。
6
發汗。將葯材曬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後,堆置起來發熱,使其內部水分散發的方法習稱「發汗」,可根據情況反復多次,有利於乾燥,可使葯材變軟、變色、增加香味或減少刺激等。
C. 葯用植物的採收與加工是如何的
採收
(張士良)
葯用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入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葯用要求時,人們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從田間將其收集運回的過程,就是葯用植物的採收。採回的入葯部位經過加工乾燥後,便稱為「葯材」。葯用植物採收不僅要求葯材產量高,更要求品質優良,保證醫療效果,才能稱為合格的產品。因此,葯用植物的採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技術性。不合理的採收會給生產者帶來很大的損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勞動所得成為劣質的葯材,甚至是廢品。葯用植物採收的時間性主要指採收期和採收年限;技術性主要指採收方法和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絕不可孤立地看待,因為它們對葯材的形態、組織構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澤,以及產量、療效等都會產生影響。
一、採收的標准
葯用植物的採收標准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葯用部位外部已達到固有的色澤和形態特徵;二是品質已符合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達到應有的標准。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葯用為標准,後者是以能延續植物生命為標准。所以,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實以黃熟為生理成熟,而葯用卻以幼果和綠熟果實為成熟,前者不堪入葯,後兩種一個葯名枳實,另一個葯名枳殼;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葯,開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葯。
葯用部位成熟與否,外部的標志較易判斷,內在的因素,特別是有效成分的積累是否達到葯用要求就較難判別。但是人們通過千百年生產實踐與臨床觀察,發現葯用部位內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長發育、形態等方面也呈現一定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確定適宜的採收期,是保證葯材品質、產量的重要措施。葯用植物的適收標志,因植物種類、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如種子類葯用植物大部分以種子完全成熟為適收標志,山茱萸以果實紅熟為適收標志,枳實以綠色幼小的果實為適收標志。
二、採收期
葯用植物的採收期,是指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獲的具體日期。我國農村習慣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採收的具體日期,因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來確定採收期,時限太長是無法保證葯材品質的。通常按月、旬來確定採收期。葯用植物栽培分布廣,各地氣候、環境、栽培技術等又有差異,同一葯用植物在不同地區的採收期也很難統一。因此,確定經濟採收期的主要依據是成熟程度與適收標志。特別是將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植株生長發育期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品質與產量要綜合考慮,確定最佳的採收期。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與產量在植株生長發育期間都有顯著的高峰期。有的兩個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銀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產量也高。也有的兩個高峰期並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開放的花(槐花)含的蘆丁高10%以上,產量卻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莖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為1.26%,其次10月,為0.89%,但是產量以10月以後為最高。因此,後一種情況確定採收期,必須以有效成分積累的高峰期為主要依據,才能有效地保證葯材的品質,所以知母的採收期應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進入休眠期時採收。這時根或地下莖生長充實,地上部分生長停滯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莖中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葯材的產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獲的丹參,根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僅0.04%;休眠期收獲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數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具體採收期是從10月開始,如黃連、當歸、人參、玄參等,這時都已進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葯用植物在抽薹開花前採收,如當歸、白芷、川芎、川明參等繖形科植物。因為抽薹開花大量消耗營養物質,根或地下莖的組織木質化,質地松泡,品質變劣,甚至不堪入葯。也有些葯用植物在生長發育盛期採收,如附子、麥冬等。
(二)全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一般在現蕾或花初期採收。現蕾前植株生長正進入旺盛階段,營養物質尚在不斷積累,植物體組織幼嫩,此時採收產量、品質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體內營養物質已被大量消耗,這時採收產量、品質也隨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獲的總生物鹼含量為0.93%,盛花期為1.26%,果熟期則下降到0.39%。因此,這類葯用植物多數在夏秋季採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廣藿香、遼細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蘇、荊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數葯用植物如茵陳蒿、白頭翁等,必須在幼苗期採收,顯蕾前採收就已成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節採收。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也說明適時採收的重要性。
(三)皮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皮類包括樹皮和根皮,採收期在植株生長期,這時體內水分、養分輸送旺盛,形成層細胞分裂快,皮與木質部易分離,剝皮容易,皮內含液汁多,而且氣溫高,乾燥也快。因為休眠期皮與木質部緊緊粘連無法剝離,勉強剝下也是碎塊。由於皮類多為木本植物,採收時還應考慮它們的樹齡和皮的厚度是否達到葯用要求。一般樹皮的採收期在5—9月,如黃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採收斯則應推遲到年生育周期的後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遠志等,採收過早根皮積累的有效成分少,產量與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於熱帶或南亞熱帶的皮類葯用植物,由於年生育周期長,幾乎全年都可以剝皮,如肉桂等。
(四)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花剛開放或開花盛期採收。這時葉色深綠,葉肉肥厚,葉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產量都高。花期前葉片還在生長,積累的有效成分較少,產量也低。花期後葉生長停滯,質地變蒼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產量也隨之下降。例如,荷葉在花含苞欲放或盛開時採收的,乾燥後色綠,質地厚,清香氣濃烈,品質好;花期前採收的,乾燥後葉薄,色淡綠,品質差。開花盛期採收的薄荷葉,油與腦的含量最高。
葉類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產量等不僅隨生長發育產生變化,有的還受季節、氣候的影響,甚至一天內都有變化。因此,這類葯用植物的採收對時限的要求很嚴。據測定薄荷葉連晴一周在露水干後至下午2時採收的,揮發油含量最高;陰雨後2—3日採收的,揮發油含量降低3/4。顛茄、毛地黃、大楓艾等,都有類似的現象,除了要求選晴天外,每天以10時至16時採收為宜。
此外,也有少數葉類葯用植物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如側柏葉、枇杷葉等。還有經霜後採收的,如霜桑葉。葉是副產品的其採收期則與主產品的採收期相同,如參葉、三七葉、紫蘇葉等。
(五)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因植物種類和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無論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頭、花粉或雄蕊等入葯,採收時都應注意花的色澤和發育程度。因為色澤和發育程度是花的質和量發生變化的重要標志。例如,紅花初放時,花呈淡黃色,所含成分為新紅花甙及微量紅花甙;花深黃色時,含紅花甙;花桔紅色時,含紅花甙及紅花醌甙。大多數花的採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歡花、厚朴花等;少數在秋季採收,如菊花;或在冬季採收,如蠟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葯的要掌握好發育程度,及時採收才能保證療效,否則會降低葯材的質量,甚至成為廢品,如款冬花須趁花蕾未出土時採收,金銀花應在花蕾膨大變白色時採收。以花朵入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採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蠟梅花等,花盛開時採收,花易脫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澤、香氣不佳。以花序、柱頭、花粉入葯的則宜花盛開時採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紅花、蒲黃等。
(六)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隨植物種類和葯用要求而異。一般乾果在果實停止增大、果殼變硬、顏色褪綠、呈固有色澤時(7—10月)採收,如薏苡、連翹、馬兜鈴、巴豆、陽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採收期因葯用要求不同而異:以幼果入葯的,多在5—7月收獲,如枳實、烏梅等;以綠熟果實入葯的,應在果實不再增大,並開始褪綠時採收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獲,如枳殼、香櫞、佛手、栝樓、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實入葯的,多在8月開始收獲,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棗、陳皮、龍眼等。
(七)種子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種子類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綠呈完熟色澤;種子干物質積累已停止,達到一定硬度,並呈現固有色澤時採收。成熟過程中的種子與果實,是各類有機物質綜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營養物質不斷從植物的其它組織輸送到種子和果實中去。所以完熟期採收的種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產量、加工折干率也高。採收過早,種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產量與品質也低,有的種子呈癟粒,乾燥後種皮皺縮。採收過遲,種子易脫落損失。
種子的具體採收期因播種期、氣候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獲的常在5—7月上旬採收,如續隨子、王不留行子、胡蘆巴、白芥、金堂葶藶等。春播和多年收獲的常在8—10月採收,如芡、赤小豆、地膚子、決明、望江南等。
三、收獲年限
葯用植物的收獲年限是指播種(或栽植)到採收所經歷的年數。收獲年限的長短決定於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獲年限長,草本收獲年限一般與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環境條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氣候或海拔高度的差異,採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紅花在南方是二年收獲,北方多為一年收獲,三角葉黃連(雅連)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獲,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採收;三是葯材的品質要求,即收獲年限短於該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麥冬、白芷、浙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葯用部位的收獲年限卻為1—2年。
根據葯用植物栽培的特點,可分為一年收獲、二年收獲、多年收獲和連年收獲。
(一)一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當年收獲的葯用植物大部分為一年生草本,少數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種,當年秋、冬季收獲,如薏苡、紫蘇、穿心蓮、決明、芡、雞冠花等。少數為夏季播種,當年冬季收獲,如牛膝、鬱金、澤瀉等。此外,一些熱帶或亞熱帶葯用植物向北引種,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變為一年收獲,如姜、紅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次年收獲的葯用植物,一般實際生長期不足兩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獲或跨年收獲。比較普遍的是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浙貝母、白芥、紅花、川芎、延胡索、胡蘆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種,次年冬季收獲,如白術、黨參、當歸、山葯(零餘子播種)等。少數為冬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3年以上收獲的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與木本。其中3年收獲的有川明參、芍葯、百合、雲木香、三七等。4—7年收獲的有黃連、牡丹、人參等。以樹皮入葯的木本則需10—30年才收獲,如杜仲、黃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連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能連續收獲多年的葯用植物,多為以果實、種子或花入葯的木本,如佛手,香圓棗、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銀花等。其次是以果實、種子、花、葉或全草入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種後從當年開始,就連年採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馬藍等;有的則是播種後需兩年以上,才連年採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樓等。
四、採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葯部位的採收方法是不同的,採收方法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質量。葯用植物的採收方法主要有挖掘、採摘、收割、擊落、剝離、割傷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於收獲根或地下莖。挖掘要選擇好時機和土壤含水量適當時,土壤過濕、過干都不利於挖掘根或地下莖,不僅費力,而且易損傷地下部分。降低葯材的產量和品質,加工乾燥不及時還易引起霉爛變質。
(二)收割
常用於採收全草、花、果實和種子,而且成熟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類一年兩收以上的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時應留茬,以利再萌發新植株,並可提高下次的產量,如薄荷、瞿麥、柴胡(四川)等。花、果實、種子的收割,可根據具體情況齊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採摘
採摘法適用於成熟不一致的果實、種子和花的收獲。由於它們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採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質就沒有保證,也給加工帶來困難;全部成熟後收獲,早熟的就會脫落、枯萎或質地變衰老,甚至不能入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採摘果實、種子、花要注意保護植株,不要損傷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響它們繼續生長發育。一些果實、種子個體大,或者枝條質脆易斷,成熟雖較一致,不易採用擊落法採收的,也採用採摘法收獲,如佛手、枳殼、梔子、龍眼、連翹、香櫞等。
(四)擊落
樹體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獲果實或種子,用採摘法收獲有困難,常採取擊落法收獲。擊落時最好在樹下墊上布圍、草席等,以減輕損傷,且便於收集,同時要盡量減少對樹體的損傷。
(五)剝離
主要用於收獲樹皮或根皮,也叫剝皮。樹皮與根皮的剝離方法略有差異,樹皮的剝離方法又分為砍樹剝皮、活樹剝皮、砍枝剝皮和活樹環狀剝皮。
1.砍樹剝皮
先按規定長度剝下樹干基部的樹皮,然後伐樹一節節的剝下樹皮。一般每節樹皮的長度為67—100cm。剝皮的方法按規定長度上下環狀切割樹皮,再從上圈切口垂直縱切至下圈切口,用刀從縱切口處左右撥動,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即可剝下樹皮。進行林木更新的,伐樹應留茬(樁),以利萌發新苗。不留茬的,還可挖掘根部剝皮入葯,如厚朴、黃柏等。
2.活樹部分剝皮
簡稱部分剝皮。特點是不砍伐樹干,只在樹幹上剝取部分樹皮,但是不環狀剝皮。由於輸導組織仍能上下暢通,剝皮部位癒合快,數年後該處又可以剝皮。作法有上下交錯剝皮與條狀剝皮兩種。一般每處剝皮長度在80cm以下,寬度不超過樹圍的1/3。由於提供的葯材量少,近年來已為活樹環狀剝皮取代。
3.砍枝剝皮
此法每年輪換伐下部分大樹枝剝皮,也不必砍伐樹木。採取砍枝剝皮應修剪成矮主幹的樹型,上部留4—5個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並讓其萌發新枝來接替,這樣每年都可以砍枝剝皮。
4.活樹剝皮
簡稱環剝。是近年來試驗成功的剝皮方法。特點是在活樹上環狀剝下樹皮1—3m,使之愈後長出新皮,數年後又可再行環剝。環剝後能重新生長樹皮是靠殘存的形成層細胞和恢復了分裂能力的木質部細胞分生新細胞,而產生愈傷組織,形成新的樹皮。因此,環剝要選擇氣溫較高的季節,幾天中無降雨的天氣,並且不要損傷木質部。
5.根皮的剝離
木本的粗壯樹根與樹乾的剝皮方法相似,皮的長度是依實際情況而定,故長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較細,剝離根皮方法則與樹皮不同:一種方法用刀順根縱切根皮,將根皮剝離;另一種方法用木棒輕輕錘打根部,使根皮與木質部分離,然後抽去或剔除木質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遠志等。
(六)割傷
樹脂類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樹、白膠香、漆樹等,常採用割傷樹干收集樹脂。一般是在樹幹上鑿「∨」形傷口,讓樹脂從傷口滲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即成葯材。從果實中提取樹脂,有的也採用割傷法收集樹脂,如鴉片。
D. 常見葯用植物有哪些
常見的葯用植物那可是太多了,遍地都是,只是我們一般不注意,不認識,或者是不知道用途罷了。如木本植物桑樹全身都是葯,霜桑葉、桑枝、桑椹、桑白皮。
合歡樹的花,合歡皮。
五葉絞股藍
絞股藍移為南方人參,現在很普遍的保健茶。
區有很多,如馬齒莧、蒲公英,銅線草、接骨草、瓜蔞、秋葵、蘆薈、紫蘇、車前草、魚腥草、枸杞、地骨皮、牡丹的丹皮,赤芍白芍、艾草、茵陳、陳皮(橘子皮,)等等。都是,隨處可見。不勝枚舉。
E.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哪些
(肖培根)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有效措施,達到保證供應和合理利用此項資源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已供葯用的植物資源,例如通過資源擴大、保護和促進其再生能力,改變或創造種質特性,不斷提高產量和質量等方法手段,使之能充分滿足醫療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不斷地發現新的以及治療價值更高的葯用植物,使此項資源得以不斷豐富和充實。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更好地為人民保健事業服務。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從科研角度講,可包括下述的一些內容。
一、區系調查、總結及規劃
某地區人們所使用葯用植物的種類總和,形成了該地區的葯用植物區系。內容包括種類、蘊藏量、生產量、生態因子、更新途徑、利用前途等,並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劃,是做好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基礎。在調查中,除了面上的調查外,還應突出重點,注意那些經濟價值和醫療價值較大的種類,注意挖掘該地區內葯用植物的獨到使用經驗(如民間秘方、驗方等),為新葯開發創造良好條件。
二、野生資源的保護及更新
通過調查,對一些野生資源數量較大的重要種類(例如甘草、黃芩、刺五加、穿龍薯芋等),需要採用人工保護措施及制訂政策,促進這些葯用植物的繁殖和更新能力,防止有繁衍能力的個體大量覆滅和生長地點生態環境的驟然破壞,可採取合理和有計劃地採收、分片輪流封山以保證個體的恢復與發展,採用人工措施擴大個體的繁殖系數等。總起來說,這些技術措施應納入地區的總體規劃中去,以保證其順利實施。
三、葯用植物的引種、馴化及栽培
這是資源開發利用中保證資源數量及質量的最有效的一項措施。一批重要中葯,例如人參、三七、黃連、當歸、附子等,通過人工栽培,已逐步滿足需求。近年來,通過摸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環菌、共生萌發菌間的共生規律,使野生天麻的引種變為家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對重要進口南葯白豆蔻在我國雲南、海南的引種馴化和大量栽培,已取得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尚有一些重要野生葯用植物如肉蓯蓉、鎖陽、豬苓等,需要對它們的生活史、生物學特性、生態條件等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促進人工大量栽培能夠取得成功。
四、葯用資源的擴大與利用
目前較廣泛採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該植物療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分作為指標,從親緣相近而且資源豐富的植物類群去擴大資源,或從擴大葯用部位著手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前者如從進口葯的同科屬相近的國產植物中,通過植物、生葯、化學、葯理以及臨床等多學科的比較研究,已成功地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了安息香、馬錢子、沉香、胡黃連、大風子、蛇根木等進口葯的國產資源。
又如對生產激素的甾體原料植物,以薯蕷皂甙元等甾體皂甙元為指標,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薯蕷屬(Dioscorea)根莖組(Sect.Stenophora)多種植物的根莖含有高含量的甾體皂甙元,其中盾葉薯蕷(D.zingiberensis)的含量為1.05—16.15%,穿龍薯蕷(D.nipponica)為1.36—4.60%,三角葉薯蕷(D.deltoidea)為1.80—5.40%,均可作為製造激素類葯物的理想原料。
這方面的需求也促進了對葯用類群的深入研究,如對莨菪類、人參屬、烏頭屬、大黃屬、丹參屬、元胡屬、細辛屬等的研究。
擴大葯用部位和葯用植物原料的綜合利用,使資源能夠物盡其用。前者如已開展從利用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的鉤擴大利用到莖,從僅利用砂仁(Amomum villosum)的果實擴大利用到葉以提制砂仁揮發油。後者如對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已開始綜合利用阿托品、東莨菪鹼、樟柳鹼、後馬托品及紅古豆鹼等多種成分;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除利用小檗鹼(berberine)外,也已開始利用另一種含量很高的成分——小檗胺(berbamine)。
五、通過半合成途徑來擴大葯用資源
這是資源利用中比較年輕但卻具有廣闊前途的領域。
一是用有機合成的方法,將植物中的某一成分改變為需要的葯物。如元胡(Corydalis yanhusuo)中含鎮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僅0.1—0.2%,如從黃藤(Fibraurea recisa)的莖提出巴馬汀,再經氫化為延胡索乙素則可大大提高生產量並降低成本。
二是用有機合成並結合葯理和臨床,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結構,以獲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葯物。如從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中提取的丹參酮ⅡA,經過磺化後,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從而可獲得更好療效。又如秋水仙鹼(colchicine)經氫氧化銨水解得到秋水仙醯胺(colchicine amide),毒性降低,抗癌譜更廣而且安全范圍也較大。
六、資源開發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例如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是用植物的組織或細胞,通過無菌離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經誘導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產生有效成分的方法。由於它具有生長迅速、生產周期短,而且可以採用工業化的大生產,所以日益受到重視。貴重中葯人參和常用中葯紫草等,通過組織培養,已能獲得較大數量的人參皂甙及紫草素等,可望進入實際大生產的實用階段。
通過採用快速繁殖、細胞融合、雜交選育等生物技術,將能產生許多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而且產量和質量都較傳統生產方法高得多的葯用植物新品種。
我國在生物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起步稍晚,但這個領域將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七、葯用植物資源的二級開發
當我們採用生物及農業的方法將葯用植物個體的產量和質量獲得大幅度增長的一級開發取得成功後,必須同步積極開展以工業手段為主的二級開發,促使葯用原料植物和葯材能再次加工製造為適宜的成葯、葯品或其它製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及美容品等)。
八、新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研究
葯用植物資源利用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便是要從本地的植物區系中,不斷去發現具有卓效的新葯用植物資源。
我國是使用中草葯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葯物學方面的知識,有計劃地調查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並採用多學科、現代科學手段加以發揚、提高,這不但對開發葯用植物資源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創造我國的新醫葯學也有重大價值。這方面我國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過系統研究生長在青藏高原的藏葯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發現了兩種新葯山莨菪鹼(anisodamine)和樟柳鹼(anisodine)。它們除了具有明顯的抗膽鹼作用外,最近還發現具有良好的促進微循環方面的作用,已廣泛地在臨床上使用。
我國長白山區民間一位老農使用仙鶴草(Agrimonia pilosa)的冬芽驅除絛蟲,療效很好,經系統研究後,挖掘出驅絛作用很好的新葯——鶴草酚(Agrimophol)。
又如從我國傳統抗瘧中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研製出一種抗瘧有效成分和新葯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抗瘧效果,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九、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的基礎工作
這方面除了需建立葯用植物標本館、葯用植物園以及葯用植物資料庫等工作外,還應特別強調對葯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因為種質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同時它又是未來育種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珍貴中葯材,不少是屬於瀕危種或漸危種,因此必須加強各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等在這方面的工作,如建立葯用植物種子庫和基因庫等。
十、葯用植物親緣學在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為了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葯用植物資源,需要用多學科綜合手段和基礎理論指導,葯用植物親緣學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某一植物群中的植物親緣關系,化學成分和療效之間存在的內在規律,用以指導今後的實踐。
F. 甘草是一種常見的葯材,甘草怎麼採收加工
優質葯材不僅具有優良的種植技術、優良的土壤、優良的空氣和適宜的空氣,而且中葯材的採收是決定中葯材質量的重要環節。我們在陽光充足的日子收獲中草葯,以便將它們從土壤中分離出來,便於操作。加工方法一般需要經過清洗和烘乾的環節。但不同地區中葯材的採收時間和方法不同,適當的採收會提高中葯材的質量,否則會降低中葯材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西北地區典型的黃芪、甘草、黨參、當歸、大黃的採收加工。
黨參挖好根後,去掉枯萎的地上部分,抖落泥土,用水沖洗,用細麻繩將根穿過,使之成串。乾燥至30%-40%後,用細麻繩紮成小捆,用力揉搓小捆,然後乾燥至根部乾燥。甘草片為褐色片或褐色片;又臭又甜;易吸潮。所以要保持乾燥。甘草片是一種鎮咳祛痰葯物,具有廣泛的功能。在中葯湯劑與中成葯的配伍中,常用於益氣健脾,調和中優先,調和諸葯;甘草精加工提取物及制劑是一種具有良好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葯物。中醫認為甘草具有益氣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葯的功效。它是最常用的中葯之一,大多數中葯方劑都配有甘草。甘草飲片便於攜帶和飲用。傳統的甘草飲片製作方法粗糙復雜,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加工。但是,目前的機械加工技術無法准確判斷葯物加工過程中的實施情況,導致甘草飲片在制備過程中營養成分流失,影響使用療效。
G. 常見的葯用植物有哪些科
植物首先分成藻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幾大類!
其中的種子植物可以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個亞門。
被子植物又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兩個綱。
其中雙子葉植物可以分成四十多個目,因為分類系統的不同還有區別,
木蘭目 樟目 胡椒目 睡蓮目毛茛目 罌粟目 昆欄樹目
金縷梅目 杜仲目 蕁麻目 胡桃目 殼斗目 石竹目 蓼目
五椏果目 山茶目 錦葵目 堇菜目 楊柳目 白花菜目 薔薇目
豆目 桃金娘目 紅樹目 檀香目 衛矛目 大戟目 鼠李目
無患子目 牻牛兒苗目 傘形目 杜鵑花目 柿樹目 報春花目 龍膽目
茄目 唇形目 玄參目 桔梗目 茜草目 川續斷目 菊目
單子葉植物也有澤瀉目、莎草目、百合目等在內的14個目,每個目中有若干科,所以你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建議你去找一本植物分類學的教材去看一下。
補充:
我們平常所知道的植物分類可以給你簡單介紹一下,請你參考:
毛茛科:牡丹、芍葯;
錦葵科:棉花;
H. 葯用植物常用的採收方法有哪些
不同的葯用部位,採收方法也不同。採收方法恰當與否, 直接影響了葯材產量和品質。
(1) 挖掘適用於收獲以根或地下莖入葯的葯用植物。挖掘要在土壤適宜含水量時進行,若土壤過濕或過干,不但不利於採挖根或地下莖,而且費時費力,容易損傷地下葯用部 分,減低葯材的品質與產量;若未得到及時加工乾燥,還會引起霉爛變質。
(2) 收割用於收獲全草、花、果實、種子類,並且成熟 程度較一致的草本葯用植物。應根據入葯部位,或齊地割下全株,或只割取其花序或果穗;有的全草類可一年採收兩次 或多次,在第一、二次收割時應注意留茬,以利於新植株的 萌發,保障下次產量,如薄荷、瞿麥等。
花、果實和種子等的採收,亦因種類不同區別對待。
(3) 採摘因葯用植物果實、種子和花的採摘時機不同, 因此需分批採摘,才能保證其品質與產量,如辛夷花、菊花、金銀花等。在採摘果實、種子或花時,應注意保護植株,保 證其能繼續生長發育,避免損傷未成熟的部分;同時,米收 時也要不遺漏,以免其過度成熟而發生脫落、枯萎、衰老變質等。
另外,有一些葯材如佛手、連翹、梔子等由於果實、 種子個體較大,或者枝條易折斷等原因,盡管成熟度較為一 致,但也不建議用擊落的方法採收。
(4) 擊落對於樹體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植物,且以果實、 種子人葯的,收獲時多以器械擊落而收集,如胡桃等葯材。
擊落時**在植物體下墊上草席、布圍等,以便收集和減少 損失,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對植物體的損傷或其他危害。
(5) 剝離以樹皮或根皮人葯的葯用植物採收時常用此 法,如黃柏、厚朴、杜仲、牡丹皮等多採用此方法。
樹皮和根皮的剝離方法略有不同。樹皮的剝離方法又分為砍樹剝皮、活樹剝皮、砍枝剝皮和活樹環狀剝皮等。灌木或草本根部較 細時,剝離時應用刀順根縱切根皮,將根皮剝離;另一種方法用木棒輕輕錘打根部,使根皮與木質部分離,然後抽去或 剔除木質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遠志等。
(6) 割傷以樹脂類人葯的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香、白 膠香、漆樹等,常採用割傷樹干收集樹脂。一般是在樹幹上鑿「倒三角」形傷口,以便於樹脂從傷口滲出,流入事先准 備好的容器中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後即成葯材。
I. 葯用植物有哪些種類
1.全草用葯用植物
全草用葯用植物多在植株充分生長,枝葉茂盛、或初花期採集全株。全株葯用的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地上部分入葯,如華北寒旱區的紫蘇、益母草、荊芥、薄荷等;其二是帶根入葯,則須收刨全株,如車前草、紫菀等。
2.葉用葯用植物
通常在花蕾即將開放或盛開的時候收采葯用植物的葉片。如華北寒旱區的大青葉、荷葉等。
3.花用葯用植物
一般在花朵含苞待放或初開時採集花器中的葯用器官,以免葯用成分揮發或花瓣脫落。如華北寒旱區的草紅花、菊花等。由於葯用植物花期較短或花朵次第開放,一般要分次及時採摘。
4.果實、種子用葯用植物
大多數要在果實成熟時採收。如華北寒旱區的枸杞、草紅花等,在成熟時於清晨或傍晚採收為宜,避免自然脫落。
5.皮層用葯用植物
一些多年生木本葯用植物,其入葯器官為莖皮或根皮。莖皮用葯材的採集一般在春夏時節植物生長旺盛、體內漿液充沛時;而根皮用葯材則以秋後採收為宜,此時植株葯效成分多貯藏於根部,如芍葯等。
6.貯藏根莖用葯用植物
一些一年生與多年生草本葯用植物,其入葯器官為地下貯藏根莖。地下貯藏根莖用葯材的採集,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之後或者春季返青之前進行,以保障葯效成分盡可能多地存貯於根莖內。華北寒旱區地下貯藏根莖類葯用植物較多,如防風、甘草、沙參、黃芩、桔梗、知母、紫菀等。
J. 農產品初加工包括哪些
糧食初加工
1.小麥初加工。通過對小麥進行清理、配麥、磨粉、篩理、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小麥麵粉及各種專用粉。
2.稻米初加工。通過對稻穀進行清理、脫殼、碾米(或不碾米)、烘乾、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成品糧及其初製品,具體包括大米、蒸穀米。
3.玉米初加工。通過對玉米籽粒進行清理、浸泡、粉碎、分離、脫水、乾燥、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生產的玉米粉、玉米碴、玉米片等;鮮嫩玉米經篩選、脫皮、洗滌、速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生產的鮮食玉米(速凍粘玉米、甜玉米、花色玉米、玉米籽粒)。
4.薯類初加工。通過對馬鈴薯、甘薯等薯類進行清洗、去皮、磋磨、切制、乾燥、冷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薯類初級製品。具體包括:薯粉、薯片、薯條。
5.食用豆類初加工。通過對大豆、綠豆、紅小豆等食用豆類進行清理去雜、浸洗、晾曬、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豆麵粉、黃豆芽、綠豆芽。
6.其他類糧食初加工。通過對燕麥、蕎麥、高粱、穀子等雜糧進行清理去雜、脫殼、烘乾、磨粉、軋片、冷卻、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燕麥米、燕麥粉、燕麥麩皮、燕麥片、蕎麥米、蕎麥面、小米、小米麵、高粱米、高粱面。
林木產品初加工
通過將伐倒的喬木、竹(含活立木、竹)去枝、去梢、去皮、去葉、鋸段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原木、原竹、鋸材。
園藝植物初加工
1.蔬菜初加工
(1)將新鮮蔬菜通過清洗、挑選、切割、預冷、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凈菜、切割蔬菜。
(2)利用冷藏設施,將新鮮蔬菜通過低溫貯藏,以備淡季供應的速凍蔬菜,如速凍茄果類、葉類、豆類、瓜類、蔥蒜類、柿子椒、蒜苔。
(3)將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和食用菌通過干制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初制乾菜,如黃花菜、玉蘭片、蘿卜干、冬菜、梅乾菜、木耳、香菇、平菇。以蔬菜為原料製作的各類蔬菜罐頭(罐頭是指以金屬罐、玻璃瓶、經排氣密封的各種食品。下同)及碾磨後的園藝植物(如胡椒粉、花椒粉等)不屬於初加工范圍。
2.水果初加工。通過對新鮮水果(含各類山野果)清洗、脫殼、切塊(片)、分類、儲藏保鮮、速凍、乾燥、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各類水果、果乾、原漿果汁、果仁、堅果。
3.花卉及觀賞植物初加工。通過對觀賞用、綠化及其它各種用途的花卉及植物進行保鮮、儲藏、烘乾、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各類鮮、乾花。
油料植物初加工
通過對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蓖麻籽、芝麻、胡麻籽、茶子、桐子、棉籽、紅花籽及米糠等糧食的副產品等,進行清理、熱炒、磨坯、榨油(攪油、墩油)、浸出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植物毛油和餅粕等副產品。具體包括菜籽油、花生油、豆油、葵花油、蓖麻籽油、芝麻油、胡麻籽油、茶子油、桐子油、棉籽油、紅花油、米糠油以及油料餅粕、豆餅、棉籽餅。精煉植物油不屬於初加工范圍。
糖料植物初加工
熱帶、南亞熱帶作物初加工
通過對熱帶、南亞熱帶作物去除雜質、脫水、乾燥、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工業初級原料。具體包括:天然橡膠生膠和天然濃縮膠乳、生咖啡豆、胡椒籽、肉桂油、桉油、香茅油、木薯澱粉、木薯乾片、堅果。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