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葯怎麼在冰箱里儲存
中葯保存的時長跟保存方法和葯液含量等都有關系:
1、真空密封包裝方法一般都會在包裝中註明保質期和保存的方法。在室溫保存的時間不超過兩天;放入冰箱冷藏,溫度在1度到5度的情況下,一般可以保存一周左右的時間。
2、如果是使用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中葯,那麼不要喝隔夜的中葯,否則很容易出現中葯葯液變質,影響療效甚至出現副作用。
3、保存時間的長短除了使用的保存方法之外,還和中葯葯液的含量有關系,如果放入蠍子、蜈蚣等等動物,或者是含糖量比較高的中葯,那麼保存時間就會縮短。在保存煎好的中葯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中葯中的澱粉、蛋白質、糖類含量的多少,估測大約的變質時間。
4、不同的中葯在統一條件下,保存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現中葯的密封真空包裝袋鼓起來了,或者是中葯變味了,那麼就說明已經變質了,千萬別喝。
『貳』 中葯怎麼保存比較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葯養生已經被更多的普通人所認知,很多中草葯,在醫院、葯店、超市等處都有銷售,我們無論是從何處購置,都要注意葯材的保管。如果對這些葯材保存不當,容易使其變質,會影響葯材的療效。中葯保存時主要是為避免霉變、蟲蛀,一般葯品適合在陰涼、乾燥、避光處存放。
中葯湯劑的保存
煎煮中葯
煎出的葯液及時放入冰箱低溫保存,飲用前應先加熱。需要指出的是自己煎煮的中葯湯劑一般不建議隔夜服用,以免葯液變質影響健康。
代煎中葯
密封真空包裝的中葯湯劑最好在冰箱冷藏保存,保存時間應在7天以內。不宜長期儲存,用葯前觀察性狀,如發現葯液袋鼓起或葯液變味,有氣泡等異常現象則屬變質,不可服用。
常見中葯材的保存
一般來說,中葯材如果量少的話最好放冰箱冷藏室內保存。如果量多的話,最好根據葯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儲存的環境。
含糖多的怕被蟲蛀
中葯以植物類、動物類為主,主要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糖類、纖維素等,這些成分都是倉蟲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粉性足、肉質及糖性大、質地疏鬆的中葯易被蟲蛀,如山葯、蓮子、當歸、苦杏仁、肉蓯蓉等。而質地堅硬的葯物,如三七、鬱金等則不易蟲蛀。中葯材經蟲蛀後,有的形成孔洞產生蛀粉,有的甚至被完全蛀成粉狀。如金銀花、菊花蟲蛀後整個花瓣散落;土鱉蟲的皮、肉、內臟被蛀空後,殘留的部分因受蟲體及其排泄物的污染會霉爛,產生異味或變色。
含「油」多的怕受潮
葯材在受潮、變色、變質後,表面呈現油樣物質的變化,被稱為「走油」。含有脂肪油、揮發油或糖類等成分的葯材,如苦杏仁、當歸、肉桂等易產生「走油」現象。檢查葯材是否「走油」,可從以下幾點入手:嗅氣味,肉豆蔻、胡桃仁走油易產生濃烈的蛤氣味,桑葚則有糖樣氣味;看色澤,主要看葯材的色澤、油質、脆裂及黏連程度。當歸、獨活等走油時,葯材表面會呈現油樣物質,麥冬、天冬走油時會黏連成塊;摸質地,若葯材手摸有黏膩感,說明已經走油。
經過加工的看是否發霉
對葯材加工時,很難處理干凈,容易附著黴菌孢子。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影響下,孢子萌發菌絲會導致葯物霉變。常見的易發霉的中葯飲片有天冬、瓜蔞、紅花、地龍等。一般情況下,取出葯材後應立即封存好,盡可能減少葯材四周的空氣流動。發現葯材有霉變現象,程度較輕時,應除去菌絲再使用。可用軟毛刷或抹布沾開水擦拭葯材,能沾水的葯材也可直接用水洗,不便刷洗的,可混米糠簸動撞去菌絲。
保存中葯材最佳方法
埋藏貯存:可用陶瓷壇子等作為容器,同時,在裡面放入填埋物。石灰埋藏法適用於易變色、蟲蛀、發霉的葯材,如黃芪、三七、天麻、紅花、冬蟲夏草等;而用花椒、大蒜埋藏可利用其揮發物質的作用,達到防蟲蛀的目的,適用於有腥味的動物類葯材,如蛤蚧、鹿茸等;谷、麥糠埋藏多用於膠類、根類葯材,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人參、黨參等。無論哪種填埋物,都需要用雙層凈紙將葯材包好置於容器內,同時將填埋物下填上埋,密封,使之與空氣隔絕,防潮、防蛀,並置於陰涼乾燥處。
灑點酒精
含糖量高、不易乾燥的葯材,如枸杞子、桂圓肉、當歸、地黃、藏紅花等,可以將少量酒精直接噴灑在葯材上和容器內,然後密封容器口即可。但對酒精過敏者不宜用此方法。
烘炒
引起蟲蛀的主要是葯材原有殘存的蟲卵,高溫下烘炒能有效殺滅蟲卵。當葯材發現蟲蛀,內部破壞已經較嚴重,建議不要再食用。如掰斷葯材後觀察到蟲蛀不嚴重,除蟲後應盡快使用。在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葯物發生嚴重的霉變、走油等現象,不應繼續服用。未顯著霉變的和蟲蛀輕微的葯材,經蒸煮後,才可服用。一旦患者誤服了變質的中葯出現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要立即就診,以防中毒。
『叄』 中葯一般怎麼保存
您好,現在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有兩種方法儲藏.因為煎劑是塑料包裝,現在的天氣已過立秋,秋高
氣爽,並就要處署,暑氣就要散了,溫度下降,氣候就要變涼爽,可以
放在室內易通風的地方即陰涼又通風,比如北撤陽台與室內相接的
避光出,即通風又避光.
另一種方法是將已封好塑料袋放在地下室里儲藏,氣溫較低,不直接
受到陽光照射,氣候較乾燥,對於那些怕光,怕熱,怕潮的葯物有著一
定養護作用.但是也不要直接放在地面上,以防潮濕,放在支架上,空
氣流動的地方,比如通風口處.
放置時間過長在應用前最好在煎沸一會處理一下潮氣,效果就更好了.
您提出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肆』 中葯怎麼熬好 如何保存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伍』 中葯如何保存
飲片即是常說的「草葯」,如人參、天麻、冬蟲夏草、燕窩等等。這些名貴的草葯,在醫院、葯店、超市等處都有銷售,我們無論是從何處購置,都要注意葯材的保管。 家庭保存葯品主要是要避免霉變、蟲蛀,一般葯品適合在陰涼、乾燥、避光處存放。珍貴葯品在較短時間內服用不完,最好分成若干份後再密封保存。 教您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將中葯盛放在洗干凈的玻璃瓶中,然後蓋嚴瓶蓋,用蠟轉圈滴在瓶口處封嚴就行了。如麝香、番紅花等有揮發性成分且具有特殊氣味、又極怕串味的葯,密封起來後,再放到冰箱中冷藏,就不會散味兒了,而且這樣保存還可以起到防蟲的作用。對於像鹿茸等容易蟲蛀的葯材,可以用少量當年的花椒跟它放在一起,這種方法是很管用的。 在中成葯的說明書上多數都註明了有效期、失效期,如果沒有註明期限,使用時要注意包裝完好,如果發現已經發霉或變質就不能用了。 糖漿、口服液、合劑等易生霉發酵的葯品,服用時首先要注意液體的澄凈度、顏色是否發生變化,有否酸敗氣味,如果發現問題就不能服用了。另外在開瓶後要及時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最好置於冰箱中,但也不宜長期貯存。出現以下情況都不能服用:如散劑、沖劑、顆粒劑出現了結塊、變硬、變色;片劑、糖衣片出現發霉、變色、裂開;蜜丸出現干硬、開裂、發霉。 家庭存放葯品,標簽、說明書一定要和葯品放在一起,打開後不要隨便丟失。液體類葯最好是服用多少取多少,不要將倒多了的剩餘葯液倒回瓶中,更不宜直接用嘴對瓶口服用。
『陸』 中葯放在家裡該如何保存
中葯材並不是可以無限期保存,如果患者購買或在家儲存的中葯材出現發霉、生蟲、泛油等情況,一般就不建議再使用了。
中葯材的家庭儲存
購買中葯材時要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觀和氣味,避免買到舊葯、陳葯。建議可以分少量多次購買,避免一次買太多用不完,儲存不當影響葯效,造成浪費。
『柒』 中草葯怎麼保存
用密封口袋裝,或者樂扣樂扣之類的盒子裝,然後放在冰箱冷藏室就好。
『捌』 關於中葯材的儲存方法
控制溫濕度,防止發霉變質。空氣中存在著大量黴菌孢子,若散落在葯物表面,遇適當溫濕度就會萌發成菌絲,產生蛋白酶,侵入葯材組織內部導致葯材霉爛變質。當葯物內部水分蒸至表面,溫度在20℃-35℃時,黴菌開始繁殖。故飲片的貯藏應低溫、通風、乾燥、控制含水量在8%-10%,庫房相對濕度在65%以下,溫度在25℃以下為宜。
選擇密閉容器,防止氧化變色。中葯材的天然色澤是質量好壞的標志之一,色澤的變異,說明葯物內在質量已發生了變化。如含有苷類、羥基蒽醌類及鞣質等成分的葯物,由於貯藏過久或經常翻曬,其中所含有的酶在適宜溫度下,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葯材的色澤發生變化。含有蛋白質的葯物,氨基酸與還原糖作用後也能引起中葯變色。容易變色的葯材如花類、全草、葉類等應貯於避光密閉容器中。如蘇合香、藏紅花等必須保持濕潤狀,否則易變色。加酒、醋炮製的飲片,如大黃、黃芩、延胡素等,宜置密閉容器內,以防酒、醋味揮散而失效。鹽製品易受潮或高溫後析出鹽分,故宜放陰涼乾燥處,切忌用金屬容器存放。
在密閉的條件下,配合中葯材氣調養護技術(氣調劑)保存中葯材,,該技術主要通過調節空氣中氣體組成技術,如降低氧氣濃度,提升二氧化碳濃度等物力方法來達到殺蟲防蟲防霉防止變色,同時也能更好的保持中葯材的品質不變。該技術綠色環保,安全無毒,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原葯材、飲片葯材都適用,是目前相比較而言,最適用的養護技術。在國內很多大型的葯企都在使用,同時該技術能夠滿足中葯材追溯等,《葯典》也規定存儲30天以上的中葯材要使用氣調養護等技術。
避免高溫,克服走油現象。某些中葯飲片由於受潮或在高溫下表面溢出油狀物,俗稱走油。如含脂肪的杏仁、桃仁、郁杏仁、柏子仁等,含揮發油的當歸、肉桂等,含有黏液性糖質的麥冬、天冬、太子參、枸杞子等也容易走油。乾燥時不宜用高溫烘烤或暴曬,宜貯於陰涼乾燥處。又如種子、果實類含澱粉、脂肪油較多的薏苡仁、麥芽、萊菔子、蘇子等,炮製後可待蒸氣散盡趁熱裝入容器內貯存;含油較多的葯物宜涼透乾燥後,置容器內蓋緊,放於陰涼乾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