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名人主張讀書方法有哪些

名人主張讀書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05 04:02:08

『壹』 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讀一本書,重要的是讀書的這個過程、讀懂多少、有什麼感悟等。一個好的讀書方法是讀好這本書的關鍵。

我讀書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我練習快速閱讀用的是《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

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貳』 名人的讀書方法大全

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白壽彝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馮亦代說:「我在看書時,每逢看到好處,不免自己的身心也進入書中的『角色』。好像演員在舞台上演戲,演到好處,不由得為所飾劇中人的『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叄』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急!今天就要!寫了!

①名人讀書故事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②名人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肆』 名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關於讀書,分享一點我的經驗:

1、書那麼多,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
①找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或者優秀的人(上司、同事、朋友等),請他們推薦;
②找權威書單,每個領域,都必會有一些專家和達人開列的書單;
③根據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書,向外延伸;
④根據自己閱讀過的書,或自己喜歡的書中提到的書的名字尋找;
⑤根據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判斷選書。

2、讀書效率是制約讀書的一個大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讀書效率呢?
我的讀書效率是比較高的,我讀書用的是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

快速閱讀的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左右的練習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理解記憶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伍』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一、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

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

概,擷取精華。

二、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三、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里,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他說:「書富如入海,百貨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為書籍

豐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遊。人的精力,不能夠全部收取看盡。只要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書就行。

四、鄭板橋的「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

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五、錢鍾書的筆記讀書法

錢鍾書先生淵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廣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錢鍾書的博學,不僅與

他的天才有關,更與他的勤奮有關。據錢鍾書夫人楊絳回憶,錢鍾書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

書館讀書時養成的,歷時十餘年的時間。

(5)名人主張讀書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閱讀方法是理解讀物內容,從中接受信息所採用的手段或途徑。有不同類別和層次。

1.綜合類,有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

2. 分項類,有解詞、釋句法,文章結構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歸納法等;

3. 與思維方法結合,有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閱讀法等;

4. 閱讀筆記方法,有劃重點、寫標題,編寫讀書提綱,寫讀後感及讀書心得等方法;

5.按文體閱讀,有散文閱讀法、小說閱讀法、詩歌閱讀法、劇本閱讀法、科技文閱讀法等。

『陸』 名人讀書故事有哪些,還有讀書方法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復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扎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柒』 名人的讀書方法

一、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

二、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三、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四、馬克思的「針對性」法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五、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

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捌』 求名人的讀書方法

培根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只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葉聖陶

小孩進學校,都稱為讀書。國語科本來還有訓練思想和語言的目標,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著一本書來讀,姑且不說它。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著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跡,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為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為閉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頗有一些教師在那裡說:「如果不用書,這些科目怎麼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說: 「 進學校就為讀這幾本書!」他們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竟承認讀書是最後的目的了。

葉靈鳳

學問家的讀書,抱著「開卷有益」的野心,估量著書中每了個字的價值而定取捨,這是在購物,不是讀書。暴發戶和大腹賈,為了裝點門面,在日夕之間便坐擁書城,那更是書的敵人。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為了學問。他是將書當作了友人,將讀書當作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

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是說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強調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倡導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為我所用。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 「朱子讀書法」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未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玖』 名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1.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

  2.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3.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4. 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系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里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5.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拾』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簡要

對於大部分書籍,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左右,所以學會高效閱讀很重要。閱讀中,最好能練成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簡單構架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效率。現在,我已經養成了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使我在閱讀中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樣既有助於提升閱讀速度,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效率。當然了,這需要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有意識的培養。

如果閱讀效率低的話,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方法,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做到的,想學習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主要就是訓練快速閱讀的,裡面也有「思維導圖」的訓練,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練習提高一下。

讀書的過程中以及讀完一本書後,要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過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問的等的內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②做好讀書批註。也就是記錄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對某一句話、某一觀點的理解、聯想、靈感等方面,都要及時的記錄下來。讀完之後:①以知識框架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來整理書籍,主要是書本的重要內容提煉,也包括自己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識框架,特備是思維導圖形式的筆記,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添加新內容,當我在後期的學習或閱讀中有相關的新知識點、新體會,都可以加進去,促進知識的銜接,方便掌握和運用。②針對一部分書,比如看了之後很有感觸的那種,我也會寫一寫讀書感悟。

閱讀全文

與名人主張讀書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胡夫金字塔用作比較的方法怎麼寫 瀏覽:19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3
練微笑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154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3
手臂刮汗毛用什麼方法 瀏覽:738
調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瀏覽:936
狗風疙瘩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02
大蒜治療金魚腸炎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769
江蘇高質量考核發展指數計算方法 瀏覽:917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4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9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8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8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3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2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3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8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