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耳栽培和養花有什麼區別呢
銀耳為菌類與養花有本質的區別。
強烈的直照光,會不利銀耳菌絲的萌發及子實體的分化,散射光能促進孢子萌發和子實體分化。
而養花大部分的花比較喜歡有光的地方。
銀耳是弱酸性真菌,培養時的pH值應在5.2~5.8之間,過酸或者過鹼對銀耳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而大部分的花一般喜歡在中性或鹼性的土壤里,很少能喜歡較酸的土壤。
銀耳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屬於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栽培環境
銀耳不但可用段木栽培,而且還可利用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等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適當添加一些麥皮、米糠、石膏等為輔助原料,進行室內瓶栽和袋栽。這種室內代料栽培,可以充分利用樹枝,短木或邊角木料經切碎磨粉後為原料,節省大量木材。甘蔗渣,棉籽殼等農副產品,原料來源充足,用來栽培銀耳,既有利於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又有利於迅速擴大銀耳栽培的范圍,不受有無林區條件的限制。而且室內栽培,溫、濕度等環境條件較易控制,銀耳的生產周期短,病蟲害少,產量高。因此室內代料栽培是銀耳生產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同時節約了大量木材,保護了生態環境。銀耳的段木栽培,其方法和步驟與香菇有許多相同之處。
㈡ 銀耳的種植方式
銀耳種植的原料廣泛,取材容易,因此大有發展前途。一戶農家,只要利用15平方米的房子2間,一次可種植2500袋,一年可種6批,純利8000多元。每100千克的棉籽殼或雜木屑可收銀耳干品16~18千克。其主要銀耳種植技術如下:
1.配料。種植銀耳的培養料,根據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輔料製成。闊葉樹如楊、柳及各種果樹的木屑均可用。也可將這些樹的枝條切成薄片,曬干,再粉碎成粉狀的木屑。棉籽殼是種植銀耳的好原料,單產比木屑可提高20%~30%,此外玉米芯、甘蔗渣、花生殼、葵花籽等,曬干後粉碎成細屑均可用於種植。
配方一:木屑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硫酸鎂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配方二:棉籽殼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水100-200千克。
配方三:甘蔗渣40千克,棉籽殼20千克,木屑40千克,麩皮30千克,石膏粉3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尿素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選定配方後,把主要原料同麩皮、石膏粉等乾料倒在水泥地上,把蔗糖、化肥、硫酸鎂等放入水中溶化後,倒進乾料中,經三次反復攪拌,過篩,打散團塊,拌勻,含水量掌握55%-65%。配料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上午進行,雨天不宜。
2.裝袋。拌好的培養料必須抓緊時間裝入種植袋。銀耳種植袋,應選擇低壓高密度聚乙烯筒膜,直徑扁寬12厘米,薄膜厚度3.5-4絲米,長50厘米,每千克筒料可裁製成220-240個種植袋。也可用罐頭瓶作種植容器。一般農戶採用手工裝料。裝一半時抖一抖,壓實後再裝。大面積生產應採用食葯用菌專用裝袋機,每小時可裝400袋。裝袋要求裝緊裝實,袋口用塑料繩綁扎。在料袋璧上打4-5個接種穴,穴口直徑1.2厘米,深1.5厘米,然後擦去袋面沾的木屑後,用3.3×3.3厘米的方塊紙膠帶貼封穴口,即成種植銀耳的培養基。從拌料到裝袋結束最好不超過5小時,以防培養基發酸變質。
3.滅菌。在大鍋灶上放蒸籠,把袋子疊於蒸籠內,膠帶一面要朝上。大面積生產建造磚砌的專用滅菌灶,一灶裝1000袋為適。滅菌要注意三個關鍵:一是袋子進灶後,必須旺火猛攻,並防止漏氣,使其在4小時內上到100℃;二是在100℃保持14-16小時,使袋內雜菌殺死;三是達到滅菌溫度和時間後,要趁熱取出,防止膠布受濕。
4.接種。經過滅菌的料袋,待料溫降到30℃以下時,方可進行接種。接種前先做好接種室消毒,並把菌種表層薄薄挖去一層老化菌絲,然後往下挖將菌絲攪拌均勻。接種時先打開袋子穴口上的膠布,用接種器提取蠶豆大小的菌種,集中迅速地通過酒精燈火焰接人穴內,並順手貼封好膠布,防止雜菌侵入。菌種處要比膠布凹1-2毫米,有利於原基形成。每瓶種植種可接種植袋25-30袋。
5.發菌。銀耳的發菌與出耳可同用一室,利用民房即可。有條件的專業戶可以建造專用的發菌室與種植室[創業網:www.cyonE.com.cn/]。要求地勢稍高,靠近水源,便於清洗場地,門窗通風,光線良好。也可以在庭院內搭簡易耳棚。不論是住房或是簡易耳棚,內部均要設置排放種植袋的架子。架層可用竹木做骨架,架高2.5米左右,寬一般為50厘米,架子分為8層,層距30厘米。每層架子用竹木鋪平,便於排放菌袋。室內四周可用塑料薄膜圍罩,使保溫保濕性能好。種植室要用來蘇爾和敵敵畏葯液噴灑消毒。
接種後的菌袋,頭4天室內保持溫度28%,不超過30℃為好,5天起室溫25℃較適。經過5天培育,菌絲向穴口擴展,此時應進行一次翻堆檢查,發現雜菌污染種穴時,用福爾馬林注射殺滅。菌袋在室內的排列,開頭按每4-5袋井字形重疊成堆,使其增加袋溫,加快菌絲發育。第5天起應把袋子逐袋地排放於架床上,以卧式順排,袋與袋間距1厘米左右。冬季溫度不足,可用煤炭火增溫,但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以免損害銀耳菌絲。
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以下,在保持室溫的前提下,每天打開門窗通風換氣1-2次,每次30分鍾,若氣溫已達上述要求時,可長時間開窗使氣流新鮮。
揭布通風:通過10天左右的培養,袋內菌絲已向接種口的四周蔓延,形成圓狀。待菌絲長到直徑10厘米,即穴與穴的菌圈形成連接時,要把膠帶掀起黃豆粒大小圓形孔隙,讓氧氣透進料內,加快菌絲生長發育,但在揭口之前,應先用敵敵畏農葯輕度噴霧袋面及空間。膠帶揭後12小時,要以清水噴霧,每天3-4次,但不要直接噴到穴內,並結合通風。經過4天後,穴中逐漸出現突起的白色絨毛狀菌絲團,俗稱「白毛團」,此時室內溫度20-23℃為宜,相對濕度為80%-85%。隨著菌絲生理成熟,白毛團上出現淺黃色水珠(菌絲新陳代謝的分泌物),此時可把袋子朝穴口傾斜,讓黃水流出穴外,室溫調
㈢ 銀耳現多為人工栽培產品,銀耳的栽培條件是什麼
銀耳屬中溫真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25℃,子實體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25℃。春秋季的自然溫度是最適合種植的季節。也可以冬暖夏涼的種植室,在遮蔭棚種植,讓銀耳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銀耳種植原料廣泛,尤其是棉籽殼。此外,雜木屑、玉米芯、蔗渣也是常用的原料。
水是銀耳生命活動的首要條件,銀耳需要不止一種水。菌絲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種植蔓延生長。並在一定發育階段分化產生子實體原基。呈現肥嫩如玉的骨冰肌穗。在過濕條件下不容易萌發成菌絲,而是以出芽的形式出現。菌絲只有在適合潮濕的條件下才能定殖生長旺盛。菌絲短且成束,子實體分化正常。在過於潮濕的環境中,菌絲生長微弱、稀疏、稀疏,子實體分化差或凝膠成團。因此,應根據銀耳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濕度要求給予適當的水分。
㈣ 銀耳種植技術
銀耳的種植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紹兩種常見的種植方法:
1、瓶栽法。將混合好的銀耳培養料裝入500~750g的廣口瓶中,裝滿壓實,隨後用塑料薄膜外加一層牛皮紙覆蓋瓶口,並用線扎緊,放入高壓鍋內,保持100℃ ,連續滅菌7小時,冷卻後,即可移入接種室備用。最後在將其移至接菌箱內進行接種,每瓶750克容量的菌種,可接種栽培瓶50-80瓶。
2、袋栽法。採用的是聚丙烯塑料薄膜袋進行栽培。首先裝料時,先將塑料袋底的二個角向內塞,使底部平穩。注意裝料量與瓶栽裝滿不同的是,袋栽法只需裝滿五分之三即可,同時用棉花塞袋口,並按常規方法滅菌、接種。
㈤ 銀耳的栽培方法有很多,銀耳用什麼方法栽培好
銀耳通常安排在春、秋兩季生產,江南各省春季空氣相對濕度高,保濕較易,但氣溫相對不穩定,栽培管理不方便。秋季濕度雖低,但氣溫平穩下降,易於管理,當氣溫穩定在28℃以下時可以栽培。瓶栽、盆栽或茶盅的銀耳可利用自然氣溫(春、夏、秋季),如果在室內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從種到收只需20多天,整個周期需40多天。每100斤培養料中,應加入清水100-130斤,pH調至5.6左右。
等到銀耳的耳片完全散開、沒有硬心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摘了,剪去銀耳的耳蒂,使用山泉水進行淘洗。
㈥ 銀耳如何種植
如果你想專業種植銀耳,建議你多看看類似的網頁,如:
http://www.google.cn/search?q=%D2%F8%B6%FA%D4%D4%C5%E0&client=aff-5566&ie=GB2312&oe=UTF8&hl=zh-CN&channel=searchbutton2
㈦ 自己在家如何種植銀耳
問題 在自己家中如何種植銀耳?
主回答
取燒杯4隻,以及不銹鋼鉤、接種針、剪刀、鑷子、無菌水、無菌紗布、酒精燈、0.l%的升汞溶液,連同裝有馬鈴薯菇瓊脂培養基的三角瓶、種耳等放入接種箱,用福爾馬林10毫升和高錳酸鉀10克混合熏蒸,消毒滅菌30分鍾,先將3隻燒杯用酒精消毒後,各倒入無菌水若干,另回只燒杯倒入0. 1%的升汞溶液。
用剪刀剪數片肉厚、片大的耳瓣,在升汞溶液中浸5~10秒鍾,迅速依次放人3隻無菌水燒杯中,各浸洗1分鍾,再用無菌紗布將水吸干,用鋼鉤迅速掛於三角瓶內,塞上棉塞。
為防雜菌感染,耳片距培養基約3厘米左右。置於恆溫箱,溫度保持在23℃~25℃,培養24小時,可在培養基表層看到霧狀的孢子卵,這時可在接種箱內,取出鋼鉤及耳片,塞好棉塞,繼續培養2-3天後,培養基表面可看到白色糊狀,邊緣光滑,中間凸起的菌落,這就是銀耳孢子。若無雜菌可採取劃線法或稀釋法,獲得純芽孢後再進行擴大。
取燒杯4隻,1隻倒入0.1%的升汞溶液,3隻倒入無菌水,連同酒精燈、無菌刀、接種針、無菌紗布、斜面試管 和經過消毒的耳水,放入接種箱內,進行消毒滅菌。先將耳木浸入升汞葯液內20秒鍾左右,再移入3個無菌水的燒 中順序洗3遍,然後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用無菌刀去掉耳木表面老菌絲,將耳木中間有黑色花紋處搞碎,用接種外挑取麥粒大小一塊,迅速移入斜面試管里,塞上棉塞,用此法接完所有試管,一次必須多接一些試管,以便篩選提純。然後移入電熱恆溫箱中,溫度保持在23℃~25℃,2-3天後即可長出香灰菌絲。若發現有紅、綠、黃等均為雜菌感染,應及時淘汰。純香灰菌絲色白,粗短,爬壁力強。分離後要根據其爬壁力強的特點,及時轉管高純,便可得到理想的香灰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