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動作表示害羞的句子
低眉垂眼,低著頭,垂著眼。形容害羞的樣子。
臉紅耳赤,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亦作「臉紅耳熱」。
面紅耳熱,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面紅面綠,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羞人答答,答答:害羞的樣子。形容自己感覺難為情。
煙視媚行,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赧顏汗下,赧:因羞愧而臉紅。顏:面容。形容羞愧到極點。
Ⅱ 要有動作、心理、外貌、語言、神態描寫的作文,字數,題目不限。
長得很醜的一個女人面色猙獰的打了他變說:「憑什麼你能出軌,我不能」男的想:你那麼丑,誰要你
Ⅲ 請告訴我描寫人物害羞的舉動、神態。害羞時說話的具體描寫。
他的臉紅得像一個蘋果似的,慢慢的低下了頭都不敢抬起頭來,看著大家了。
Ⅳ 運用動作心理神態的描寫手法的好句子各8句,並且標明出處,感謝🙏!
《守財奴》中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箍桶匠葛朗台彌留時,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他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這一「抓」,送了暴發戶的老命,也使守財奴至死不改的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監死前「伸」最終使其成了世界文學名著人物畫廊中的又一吝嗇鬼的典型。
至於窮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櫃台上「排出」九文大錢時的得意。
《荷花澱》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隊去」時,手指不禁「顫動」——葦眉劃破手指,亦是其內心思想的顫動,寫出了水生嫂沒有思想准備,捨不得丈夫離去的細微心態。
魯迅筆下的阿Q在《阿Q正傳》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在法庭畫圈,「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阿Q就在這「畫圈」中糊里糊塗結束了自己生命……
Ⅳ 如何進行動作描寫
動作描寫的組成
動作描寫=動作行動+動作對象+動作環境+動作感受
1、動作行動,說通俗點就是刻畫人物行動時的一系列動作,一般由程度詞+動片語成。如:輕輕地打、使勁地揮、小心翼翼地蹲等。
2、動作對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體。如:揮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動作環境,即人物產生動作的特定場景。可以是景物、場面等。
4、動作感受,說簡單點,就是在寫動作描寫時運用此喻或者誇張等手法,能使動作描寫更加形象,生動,突出人物的個性。
動作描寫分為單一的動作描寫、組合動作描寫。
單一的動作:
如:老師迅速走進教室……(只包含一個動詞)
組合動作:
如:老師輕輕地推開門,迅速走到教室,放下書本……(包含多個動詞)
下面,以運動員賽跑的過程為例,要寫好人物的動作,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好人物行動的特定場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來進行刻畫,往往能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比如運動場上的緊張氣氛,觀戰同學的熱情吶喊等,就能襯托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即寫好動作場景)
2、以個性鮮明的動作表現人物特點。運動場上的每個運動員,因為性格、態度等不同,他們的動作就會有很大差異:有的拙,有的巧;有的張揚,有的含蓄……描寫時,要仔細揣摩,精確「煉詞」,用最合適的一個動詞來表現人物特點。(選擇合適的動詞)
3、合理分解動作,精描細摹完整過程。比如,寫運動員起跑的預備動作,不能簡單地寫「他蹲下去,做好准備」,而應該寫他「如何蹲下去」,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努力做到具體、形象。(分析、分解動作,進行組合動作描寫,在動詞前盡量選擇合適的程度詞修飾)
4、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既可以把動作描繪得更形象,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也可以使文章顯得更有趣味。
(寫好動作感受)
賽跑過程分解:
預備槍響前的准備動作——預備槍響後的動作——起跑後的動作——沖刺的動作
片段作文示例:
他半蹲在起跑線上,左腳尖頂住起跑線,右膝跪在跑道上,兩手就像兩根釘子插在地上。整個身體微微前傾,抬著頭,目不轉睛地盯向前方,那樣子,就像一隻展翅待飛的雄鷹。「預備……」隨著這拖長的聲音,他慢慢綳直右腿,彷彿是一張拉開了的弓。「啪!」那
「箭」猛然射了出去。他飛快地跑著,像閃電,像受了驚嚇的羚羊,像脫了韁的野馬,奔跑著……跑了一段後,他的速度漸漸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揮擺著雙手,努力向前跨著大步。離終點不遠了,他猛地抬起頭,閉上眼,咬緊牙關,拚命地沖向終點。「沖啊!」周圍響起了狂熱的呼喊。終點就在眼前了!只見他猛一低頭,身體向前沖,那條終點繩掛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條榮耀的綬帶。
教師點評:
這段文字用真實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位運動員比賽時的情景,有極強的畫面感。作者用「蹲」、「頂」、「跪」、「傾」、「盯」、「綳」等動詞,前面運用合適的程度詞修飾,後面加上准確的動作對象,細致而逼真地刻畫了運動員起跑前的預備動作。「展翅待飛的雄鷹」、「拉開了的弓」等一些比喻句的運用,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後面也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描述了起跑後和沖刺的動作描寫。
Ⅵ 動作描寫怎麼寫
順承連接式
所謂順承連接,就是幾個動作之間具有承接相連的關系,是動作描寫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這種動作描寫,就其對象來看,分為兩種:
1、由某一個對象來發出。這個對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還可以是事物。通過對這個對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動作描寫,來達到某種目的,或體現某種發展。至於動作的多少,可根據寫作需要和對象變化情況來定,但至少要有兩次,而且是連續性的;可以用於一句話中,也可以用於多句話中。一般情況下,動作頻率越多,順承的體現就會越充分。
例如:「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選至《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個動詞(不包括鳥雀的3個動詞),它們都是人的動作,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發出的,其間明顯表現為順承連接的關系,一個接著一個,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鳥」任務,富有濃郁的情趣。
2、由兩個乃至多個對象發出。這幾個對象可以是同類,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類,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個對象,都必須表現為順承關系,對象本身的幾個動作是順承的,幾個對象之間的動作也是順承的,運用時,要以某一個對象為主。
例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選至《背影》)
這段文字共用了7個動詞,涉及兩個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親;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親共發出了4個動作:「攀」「縮」「傾」「顯出」,其間是順承關系;作者共發出了3個動作,「看見」「流下」「拭乾」,其間也是順承關系。這兩個人之間的7個動作,前4個在前,是主要的,後3個在後,是次要的,是順承關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動地表現了父子二人此時此地相愛相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