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書是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醫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
《肘後備急方》,古代中醫方劑著作。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中醫治療學專著。8卷,70篇。東晉時期葛洪著。原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系作者將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匯編而成。經梁代陶弘景增補錄方101首,改名《補闕肘後百一方》。此後又經金代楊用道摘取《證類本草》中的單方作為附方,名《附廣肘後方》,即現存《肘後備急方》,簡稱《肘後方》。
B. 中醫古典書籍有哪些
中醫古典書籍首先,「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
「中藏經」,到底是不是華佗所著還有待考證,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卻是事實。這本書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為有三點:首先是談了許多「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是「天人合一」觀念非常好的體現;其次是這本書對於臟腑辨證談論多且細;第三這本書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劑。
「敖氏傷寒金鏡錄」,舌診入門。
「人身通考」,身體各部分名稱在中醫體系中究竟指什麼,代表什麼,有何內涵,非常有趣。
這類中醫古典書籍像 古籍閣 或者 醫書網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醫古籍資料庫,都是電子版的中醫古籍資料
「運氣辯與臨證錄」,關於運氣學說的臨床應用,應該有很多人都感興趣吧。
「灸繩」,周楣聲老先生的著作,研習灸法必讀。周老先生的「針灸穴名釋義」也很有趣。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研習刺血療法必讀,業界良心,純正干貨。
「黃帝內經太素」和張介賓的「類經」。
這兩本書都是將「內經」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整理的。「分類整理」中的學問甚大,如何能夠既「分得開」又「不割裂文意」,實在是需要功力。而且這兩本書可以當作「內經」學習參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沒記錯的話,現在能看到的「黃帝內經太素」的版本是從日本影印回來的舊抄本,缺某些篇章。還請諸位考證考證。
「針灸甲乙經」,這本書亦是對於「內經」的分類整理,而且自這本書之後,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針灸學。此書還有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摘錄了部分「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內容,這本書現在已佚,但我們可以通過「甲乙經」來了解它。
「千金方」,葯王孫思邈所著,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叫做「備急千金要方」,
「醫林掇英」,名醫柯雪帆的所著小說一本,寓教於樂,有益身心。
「本經疏證」、「本草問答」,了解葯性的難得好書。
「增訂偽葯條辨」,如題所言,如何辨別葯物真偽,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讀物。
「輔行訣臟腑用葯法要」,寫在最後,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傷寒」的諸位都知道,醫聖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參考文獻「湯液經法」,此書已佚,但「輔行訣」中摘錄了大量「湯液經法」的內容。這本書的篇幅不大,反復研讀,收獲頗深。個人認為,這還是一本學習五行理論的好書。不過,最有趣的是,學習了它之後,你就可以嘗試真正的「食療」了。
其它中醫古典書籍目錄:
國醫大師驗案良方合輯(7冊)
叢桂亭醫事小言(1—7卷)
痘科鍵刪正補注(1-6卷)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斷毒論(上下卷)
泰西熱病論(6卷)
多疾匯箋(上中下卷)
古今名醫類案(1-12卷)
醫方類聚(全11冊)
東垣十書(1-20卷)
痘科鍵私衡(6卷)
醫書六種(12卷)
五方醫話合集(5冊)
訂正東醫寶鑒(25卷)
名中醫醫案醫論(15冊)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急救選方(2卷)
婦人良方(8卷)
辨醫斷(上下卷)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全30冊)
格致余論疏鈔(8卷)
赤水玄珠(1-51卷)
活幼心法附說(上下卷)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5冊)
續易簡方論(1-4卷)
經方名師 經方臨床運用(2冊)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21冊)
病因精義(8卷)
遠西醫方名物考(45卷)
紅杏秘錄(上下卷)
保嬰須知(上下卷)
中醫治驗經驗合輯(42冊)
溫病學專著(6冊)
薛氏四十二種(1-29卷)
醫方集解(1-6卷)
產科探頷圖訣(2卷)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6冊)
和蘭醫話(上下卷)
當代中醫皮膚科臨床家叢書(13冊)
湖湘名醫典籍精華(8冊)
外科精義(2卷)
葛氏方(上中下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國醫學大成-曹炳章(50冊)
療治茶談(10卷)
格致余論諺解(1-7卷)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4冊)
泰西外科全功(3卷)
古方條理(上下卷)
病家須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七新葯(上中下卷)
醫經溯洄集和語鈔(1-10卷)
痧脹玉衡書(1-5卷)
解體發蒙(5卷)
麻疹輯要方(2卷)
觀聚方要補(2卷)
產科新論(3卷)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7冊)
醫學至要抄(上下卷)
醫道二千年眼目編(1-13卷)
名家方選(一二三卷)
唐王燾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三部六病醫學流派叢書(全5冊)
增補萬病回春(8卷)
方輿輗(17卷)
胡希恕電子書全集(39冊)
醫余(上中下卷)
濟生三方(上中下卷)
備急八葯新論(1-3卷)
瘡症備考方(1-3卷)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黃鍾錄(上下卷)
張氏醫通(1-4卷)
和蘭醫事問答(2卷)
續易簡方論後集(1-5卷)
霉瘡約言(一二卷)
本草醫方合編(1-6卷)
眼科錦囊(6卷)
中國名醫驗方匯編(9冊)
朋百氏葯論(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刪補葯方(4卷)
華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醫方紀原(上中下卷)
貝原先生《養生論》(1-5卷)
近代中醫珍本集(12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家醫案匯總(99冊)
續眼科錦囊(上下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古書醫言(1-4卷)
產寶(上下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醫經驗傳薪)(8冊)
秘傳大人小兒衛生論(2卷)
活人心法(2卷)
醫便(3卷)
日用食鑒(上中下卷)
頓醫抄(1-21卷)
產科指南(一二卷)
腳氣鉤要(一二卷)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70冊)
小青囊(10卷)
醫斷(2卷本)
第五版中醫院校教材(26冊)
現代臨床醫學進展叢書
蕉窗方意解(2卷)
經驗醫療手引草(1-7卷)
外科新書(2卷)
醫方考繩愆(1-7卷)
病因精義(10卷)
辨證錄(1-14卷)
一本堂行余醫言(1-22卷)
醫經六書(全3冊)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15冊)
當代名醫臨證精華(8冊)
醫經解惑論(上中下卷)
醫籍考(1-80卷)
當代名醫典型醫案集(8冊)
醫方大成論鈔(1-5卷)
巢氏諸病源候論(1-10卷)
當代中醫世家經驗輯要(10冊)
保赤全書(上下卷)
顏德馨臨床醫學叢書(全8冊)
內科秘錄(14卷)
達生錄(1-2卷)
常見病中西醫最新診療叢書(25冊)
達生圖說(3卷)
護痘錦囊(上下卷)
古方便覽(2卷)
醫方大成論和語抄(8卷)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產育全書(5卷)
保嬰全書(1-20卷)
上池秘錄(5卷)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實錄叢書(全12冊)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20冊)
方技雜志(3卷)
瘍科秘錄(10卷)
增補古方葯品考(1-5卷)
霉癘新書(2卷)
增廣醫方口訣集(上中下卷)
古方翼(1-5卷)
痘學真傳(4卷)
跟中醫大師學臨床系列叢書(7冊)
集驗良方(1-6卷)
刪補眾方規矩(1-4卷)
廣惠濟急方(上中下卷)
瘟疫方論(上下卷)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30冊)
病名匯解(1-7卷)
西醫方選(2卷)
青囊瑣探(上下卷)
醫方啟蒙(一二卷)
普救類方(10卷 )
辨惑論(一二卷)
產科發蒙(4卷)
產論翼(一二卷)
醫范提綱(3卷)
醫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病家須知(4卷)
C.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書(關於中醫的)

五、《神農本草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相傳為神農氏所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原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就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都淵源於《神農本草經》而發展起來的。《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很長一段時間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葯師學習中葯學的教科書,或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D. 哪位知道什麼中醫經典的書籍
中醫經典很多,不過最重要的四大 經典是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
難經
不過建議如果沒有什麼中醫基礎的話,最好先
讀一下中醫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不然讀起四
大經典會很吃力的
E. 中醫入門的書介紹些
《新編中醫學概要》,綜合性醫書。廣州部隊後勤衛生部等單位組織編寫。共分三篇。上篇基礎理論,論述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四診、辨證等;中篇治法方葯,介紹治療原則,方葯基本知識,常用治法和方葯;下篇疾病防治,其重點內容為疾病的辨證與治療。採用現代醫學病名。列述傳染病、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皮膚科、腫瘤等80多種疾病的病因病證、辨證和治療方葯。力求反映近年來中西醫結合、中草葯、新醫療法等方面的成就。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新編針灸學
《新編針灸學》,針灸著作。魯之俊編。本書是根據作者在解放戰爭時期部隊學習針灸的講稿編成。書中簡要介紹了針灸的理論和方法,全身主要針灸刺激點(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見病的刺激點等,本書內容簡要、論述明白,但不夠全面。末附某部軍醫的治療效果統計表。1950年由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
信驗方錄
《信驗方錄》,醫方著作。一卷,附《續信驗方》一卷。清·盧蔭長輯。刊於1804年。二書共收載臨床各科民間驗方和成方約200餘首。文字簡要,選方頗切實用而多效驗。現存幾種清刻本。
行針指要歌
針灸歌訣名。見《針灸聚英》。歌中列舉一些常見證候的用穴。《針灸大成》載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或針水,水分挾臍上邊取。或針結,針著大腸泄水穴。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翻胃,吐食一般醫,針中有妙少人知。」
太平聖惠方
中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聖惠方》。100卷。刊於淳化三年(992)。系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在廣泛收集民間效方的基礎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種方書的有關內容集體編寫而成。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葯、五臟病證、內、外、骨傷、金創、胎產 、婦、兒、丹葯、食治、補益、針灸等,每一病證,冠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論述。該書所搜集的醫方,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學水平,其中有關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開內障眼論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之詳細過程,均為中國現存最早記錄。本書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參考價值。但本書因卷帙較大,流傳較少。1949年後有排印本。
青囊秘訣》
手抄此稿的主人公是明末清初人,名叫王大德字帆川,清初在湖北懸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從友人處借得一本叫《青囊秘訣》的佚名手抄醫籍,就摘錄一些在自己的行醫過程中試用,結果療效很好。後來他還在京都行過醫,繼續實踐驗證,也得到肯定。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訪故人回到湖北石陽(今漢陽),又借來此書全文抄錄一遍,兩年之後即雍正元年還添寫了一段「序」。文中明確表示,今後要把它付梓,以免湮沒無聞,深為可惜。書名將定為《無名士肝囊秘訣》,「余不盜其虛聲而為己有……」
《中醫名人辭典》,確有王大德其人,時代也大體相同,並且本人也有著作留傳後世,但未提「青囊秘訣」之事。可見王大德並非山野土郎中,而是醫術醫德俱佳見過大世面的儒醫。再查閱《中國歷代醫史》、《珍本醫書集成》、《中國分省醫籍考》等辭書,未見有「青囊秘訣」或「無名士青囊秘訣」之記載。據此,筆者初步推測,王大德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此書至今也沒有付梓傳世,而這本手抄稿卻一直在流傳。直到近代,還有用鋼筆藍墨水寫的小字雜於行間,就足以說明它的近世主人公,也在學習和應用它。
《青囊秘訣》屬於外科,側重於瘡癰方面的方劑書,篇幅不大,字數不多。這件手抄稿已經歷經285年,雖然扉頁有些缺損,但內容完整,這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葉,至今沒有失傳實為慶幸!筆者並非中醫葯工作者,但卻是一位植物醫生。也許是「醫」理相通,為有緣搶救和收藏它而感到欣慰!至於《青囊秘訣》的科學價值,亟待有關專家研究、利用和開發。
心印紺珠經
《心印紺珠經》,綜合性醫書。二卷。元·李湯卿撰。全書依次論述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葯性、十八劑等九部分。論述簡要,頗能融會諸家學說。李氏將方劑的類別分為輕、淡、清、解、緩、火、暑、濕、寒、燥(一名「澀」)、甘、平、溫、和、調、補、榮、奪十八劑,各列其代表性處方。於病證立名亦不循舊說。後人評此書「微而臧、約而達」。足見其簡明實用。
心印紺珠經二卷(兩淮監政采進本) ---出《四庫總目提要》
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葯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外台秘要
中國唐代由文獻輯錄而成的綜合性醫書。又名《外台秘要方》。40卷。王燾撰成於天寶十一載(752)。本書匯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對醫學文獻進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論研究與治療方葯全面系統地結合起來 。卷1~2為傷寒;卷3~6為天行、溫病、瘧疾、霍亂等;卷7~20為心痛、痰飲、咳嗽等內科雜病;卷21~22為五官科疾病;卷23~24為癭瘤、癰疽等;卷25~27為痢、痔諸病;卷28~30為中惡、金瘡、惡疾等;卷31~32為采葯、丸散、面部諸疾;卷33~36為婦兒疾病;卷37~38為乳石;卷39~40為明堂灸法。全書共1104門,均先論後方,載方6000餘首。凡書中引用書籍都詳細註明出處,保存大量唐以前醫學文獻,為研究中國醫療技術史及發掘中醫寶庫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考察依據。公元1069年,本書曾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刻。1640年又經程衍道校勘,1949年後有影印本
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溫熱論
《溫熱論》,溫病著作。一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一,其一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溫症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谷注本即本於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溫熱病的病理和「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創立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介紹溫熱病察舌、驗齒和觀察斑疹、白(疒咅)的診法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吳鞠通接受了葉天士《溫熱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成就才有可能產生《溫病條辨》,其中的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此外尚有清·周學海等多種注本,較近的一本為楊達夫所撰《集注新解葉天士溫熱論》,系楊氏匯集諸家注釋結合個人經驗體會編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療發展情況。現存清刻本、叢書本等。又本書於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熱論箋正
《溫熱論箋正》,溫病著作。陳光淞撰於1915年。陳氏推崇葉天士《溫熱論》,但認為前人的一些注釋不夠理想,遂逐條加以箋正。作者的本意是「箋葉氏之旨,正諸家之失」(見序例)。全書分析比較精細,確有一得之見。但在某些問題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觀點。現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溫熱贅言
《溫熱贅言》,溫病著作。一卷。原題清·寄瓢子述。初附於《三家醫案合刻》之後,刊於1831年。此書內容與《溫熱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內容詳參溫熱病指南集條。現存初刻本等。
肘後偶鈔
《肘後偶鈔》 醫案著作。系《友漁齋醫話》的一部分。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小兒葯證直訣
《小兒葯證直訣》,中醫兒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兒葯證真訣》、《錢氏小兒葯證直訣》。3卷。宋代錢乙撰,由錢氏門人閻孝忠編集而成。書成於公元1119年。本書是中國早期內容比較完整,並載有病案的兒科重要專著。《小兒葯證直訣》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種。前者是原書的復刻本,後者是輯佚本,內容略有出入。卷上為脈證治法,共載小兒診候及方論81篇;卷中詳記錢氏小兒病醫案23則;卷下諸方,論述兒科方劑的配伍和用法。書中簡要地記述了小兒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卷首附有錢仲陽傳一篇 ,書後附有閻孝忠《閻氏小兒方論》1卷,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1卷。1949年後有影印本
小兒則
《小兒則》,兒科著作。二卷。此書即《景岳全書》四十-四十一卷,主論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小兒雜病(不包括麻、痘)的證治。此外又有《小兒則古方》一卷,為《景岳全書》第六十二卷。《麻疹詮》一卷,為第四十二卷。《痘疹詮》三卷,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品方
《小品方》,方書名。又名《經方小品》。十二卷。東晉·陳延之撰。約撰於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總目、卷一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後、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冢悶冒諸方;卷十一述本草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書比較重視對傷寒、天行溫疫等傳染性熱病的論治。提出用茅根湯、葛根桔皮湯治天行溫疫,這中間已提出後世溫病學派的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等治則。該書對婦產科亦較重視,論述了養胎、胎動不安、子痛、逆產、產後胞衣不下、惡阻、去胎等法。對一些內科疾病如癭病(地方性甲狀腺腫)、腳氣病等亦有較深的認識。該書記述的治療方法也較全面。除內服方外,還有灸、熨、割、烙、塗、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記載了金瘡、跌打損傷、燒傷燙傷、蟲獸咬傷、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葯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書早佚,其佚文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中。日本發現《經方小品》殘卷。今人據之輯出《小品方輯校》
<<心太平軒醫案》,醫案著作。一卷。清·徐錦撰於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證歸類整理,分述中風、血證、喘咳等多種病證。略論病因、病理,醫案多屬一病一方,間有連續就診治案。書中可見作者善治溫病、喜用寒涼。又有謂其「案語之精、方葯之切」,不亞南陽活人書者。現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
F. 古代著名醫書
《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素問》等。
1、《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2、《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
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
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3、《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網路全書。
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
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
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4、《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古代中醫方劑著作。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中醫治療學專著。8卷,70篇。東晉時期葛洪著。原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
系作者將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匯編而成。
經梁代陶弘景增補錄方101首,改名《補闕肘後百一方》。此後又經金代楊用道摘取《證類本草》中的單方作為附方,名《附廣肘後方》,即現存《肘後備急方》,簡稱《肘後方》。
5、《素問》
《素問》,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具有比較完整之理論體系,內容廣博而深奧,為中醫理論之淵藪。
舉凡養生氣功之理論;人與自然相參相應之學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預防思想;陰陽五行及氣運對中醫理論之指導;臟象學說及臟腑經絡臨床辨證之規律。
以脈學為主而又望聞問切全面論述之診斷;針砭灸摩、湯液醪醴之運用;治病求本統領下之標本緩急先後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之治則;對咳、瘧、痹、風、厥、痿及熱病、奇病等具體疾病之認識等等均有較詳之論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千金要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肘後備急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素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傷寒雜病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本草綱目
G. 中醫有沒有什麼急救方
「急救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和至寶丹;獨參湯治療大出血等。
H. 中國古代著名醫書有哪些
中國古代著名醫書有以下這些:
1.《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
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