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兒童語言教育實踐經驗歸納出來的方法有:示範模仿法、視聽講做結合法、游戲法、表演法、練習法等。
示範模仿法
示範模仿法是指教師通過自身的規范化語言,為兒童提供語言學習的樣板,讓兒童始終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自然地模仿學習,有時也可以由發展較好的兒童來示範。這方法的具體運用如下:
1.教師的示範語言一定要規范到位
2.教師要把握好示範的時機和力度
3.教師要恰當地運用「顯性示範」和「隱性示範」的手段
4.教師要積極觀察兒童的語言表現,妥善地運用強化原則
視聽講做結合
所謂「視」是這種方法是依據「直觀法「和「觀察法"並結合兒童語言學習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所指教師比兵氏體花的講班燈象、如實物現象圍片圖書,情限表演等:讓兒童充分地觀察。所謂"聽」是指教師用語言描述,啟發引導暗示、示範等,讓兒童充分地感知與領會,所謂「講」是指兒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表述個人的認識。所謂「做"是指教師給兒童提供定的想像空間,通過兒童的參與或獨立地操作活動,幫助兒童充分地構思,從而組織起更加豐富、連貫、完整、富有創造性的語言進行表述。
游戲法
游戲法是指教師運用右規則的游戲。訓練兒童正確發音豐富兒童詞彙和學習句式的一種方法。游戲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活動,運用游成方法進行教育是兒童語言教育中常見的話動方式之一。目的在於提高兒童學習興趣集中兒童的注意,促進兒童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
//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前兒童學習表演文學作品,以是提高口通表成力的特方值。這一方法的具體運用應注意教師必須在兒童理解詩歌做文繞口令等作品內容,並能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兒童正確地運用聲調、韻律、節奏、速度等進行詩歌散文繞口令的朗誦和表演:教師必須在兒童理解童話、故事內容,熟悉人物對話以及體會角色心理的基礎上.指導兒童正確地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扮演角色,再現故事情節進行故事表演:鼓勵兒童在故事表演中創新內容和增加情節與對話,大膽地發展故事情節,恰當地進行動作設計私人物的心理列畫和流染,要為全體兒童提供參與表演的機會。
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有意識地讓兒童多次使用同個言語因素( 如語音、詞彙、向子等)或訓練兒童某方面言語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有大量的口頭練習。這一方法的具體運用應注意:明確練習的要求,逐步提高練習的要求;要求兒童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具有獨創性的練習.避免簡單、枯燥的重復;練習方式應生動活潑,形式變換多樣,從而調動兒童練習的積極性。
Ⅱ 培養學前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應從小開始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界限,三歲幼兒的思維是很直接的,整個幼兒期,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抽象邏輯性剛剛萌芽。據此,培養學前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既要考慮到幼兒思維的行動性、形象性,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幼兒從小養成了一種良好的思維能力,以後在不知不覺中會表現出來。
二、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創設一個最優化的環境
教師要經常帶領幼兒到公園游覽、散步、做游戲等來擴大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范圍,為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教師還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最優化的環境,除了為幼兒准備紙、顏料、畫筆、橡皮泥、小石子、沙子、水、玩具等材料外,還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的,輕松的,愉快的,沒有壓迫感、緊張感、懼怕感的環境,讓幼兒在自由的活動中實現自己的設想。教師要鼓勵幼兒獨特的、新穎的創造,鼓勵他們好奇、好問、求知與探索的精神。在課堂上、生活中,教師不要設框框、定模式,要讓幼兒在自己的周圍去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從而尋找信息、獲得信息,通過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周圍事物的因果關系,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發現變化、辨認事物,使他們的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其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各種教育活動的內容不同,所以通過教育活動可以使幼兒廣泛了解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能使其思維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豐富幼兒社會和自然的感性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幼兒不斷產生新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慾望,這是在教育活動中要重視和加強的方面,首先要重視對幼兒的想像力和思維力的發展,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非常多,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如幼兒在故事表演中增加和減少的語言,添加的各種動作和情節;在音樂學習中唱歌時的即興表演動作,美術課中對畫中內容的構思和設計等等,都是幼兒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結果。
四、營造氛圍激勵幼兒主動操作和積極探索
把合適的教育內容和任務設計為可模擬或真實的情景,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幼兒觀察、理解、體驗,掌握學習的對象。例如,提供可讓幼兒操作、觀察,進而理解的實物情景,讓孩子探索物體的沉浮現象,包括裝有水的大盆子、積木、海綿。當孩子看到這些情景後,就不知不覺地來到水盆邊,並用手反復按幾次積木,發現積木一次次浮起來。然後,拿起海綿用力按入水中,海綿也浮了起來,幾次反復後,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綿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復動作,時沉時浮,孩子們顯得特別開心。
在反復地、專心致志地進行操作活動中,教師問他:「你發現什麼了?」他說:「海綿能吸水,變重了就沉下去。」雖然孩子的這一操作活動很簡單,但是發現了道理,並且由於整個過程是孩子們自發進行的,孩子興趣有著極大程度的提高,同時,在動手操作中還強化了思維活動,發揮創造力。
五、多提問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力
我們並不是說知識就不重要,知識是作為培養能力的載體,能力的培養也是離不開知識的。我們的教學裡面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知識,知識的積累對於幼兒的理解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給幼兒相應的知識之後,教師一定要總結升華,變成一種「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並把這種思路和方法反復強化,通過幼兒動腦、動口、動手,使這些方法和思路逐漸內化成為幼兒的思維模式。例如,在教幼兒學習折狐狸時,除了讓幼兒掌握折紙的技能外,還啟發幼兒聯想到狐狸的本性——傷害小動物,從而引導幼兒想出了許多有關狐狸的內容,體現了他們思維的創造性。又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提出了一個「例如馬路上沒有紅綠燈」的設想,通過組織幼兒談話、討論,使幼兒先知道假如不遵守交通規則,馬路上沒有紅綠燈的後果,然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設想作畫,根據他們的現象,畫出了各種各樣的結果,在發揮他們想像力的同時,讓幼兒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
六、鼓勵幼兒大膽質疑在思考中促進創造性思維
教師一定要鼓勵幼兒自己想,刺激幼兒的思考與語言表達。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通過相互討論獲得正確的答案,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問題搞清楚立即回答,這種教育方法實際上是鼓勵幼兒運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動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幼兒提出的較容易的問題或經過幼兒努力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可選擇一些懸念較強的作品。對幼兒提問是否由教師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據幼兒提問的內容和性質決定,因為對於幼兒來說,如果幼兒提出的問題較難,若直接告答案,他們就很難理解,這時,就可由教師啟發幼兒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找出答案。
Ⅲ 幼兒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
孩子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獲得概念水平。一,通過實例或者概念,實例的概念講解會讓孩子印象深刻,而且容易理解。二,通過科學正確的語言讓孩子了解概念。很多孩子了解世界,更多是通過大人的語言。所以成人所說的語言非常的重要,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Ⅳ 學前班的孩子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掌握300-400的識字量、20以內的加減法、簡單的英語單詞、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和待人禮儀。 學前教育的意義: 第 一、家長首先需要了解學前班的性質,學前班能帶給孩子什麼?其實大部分家長都不太清楚,對於學前班的性質,作用一概不知,如果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適應上課作息規律,那麼實沒必要上學前班,上完學前班後孩子應該具備一定的規則感,學會適應不同教師,同學,同時還需要學會自理能力,禮儀培養等,這才是學前班教學的重點,同時學前班也應該對知識進行普及,比如拼音、識字等知識。 第 二、家長要明確小學一年級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孩子最少有300-400的識字量,同時最起碼會20以內的加減法。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能概括小小故事等,英語方面能寫簡單的單詞。 第 三、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個客觀的認識,別人雲亦雲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如果你的孩子在知識上,規則感上,禮儀上都不會出現太大的不適應,則建議孩子沒必要上學前班,空出來的時間其實還不如學學其他的知識,每個家長都需要對自己的孩子有個客觀的認識之後再決定是否上學前班。
Ⅳ 學前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一、健康生活能力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社會交往能力
能主動的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到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三、保護環境能力
培養與周圍環境的親近感,並在與自然的接觸中培養對各種事物、現 象的興趣與關心;周圍環境與自身的關聯中,進行發現與思考,並將其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對周圍事象進行考察、思考、學習,豐富對事物性質、數量、文字等的感覺。
四、語言能力
使兒童體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時的快樂;學會傾聽別人的語言及談話,盡量說出自己所經歷的、所思考的事,體會相互交流的樂趣;在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語言的同時,多接觸連環畫與故事書等,並要經常與老師、小朋友相互交流。
五、表達能力
培養對各種美好事物豐富的感受力;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所感受到、思考到的東西,並體會其中的樂趣;培養對生活的形象思維,並感受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六、發現和應用科學能力
包括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Ⅵ 學前兒童需要掌握的繪畫基本技能有哪幾個方面
熟練的畫直線
Ⅶ 學前教育常用教學方法
以下是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等等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一
1、啟發探索法
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啟發探索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1)啟發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2)啟發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師的啟發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並給予幫助。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戲方法有:(1)有情節的游戲,如看電影按票號坐座位;(2)運用感官進行的游戲,如聽鼓聲說數;(3)口頭游戲,如數數歌;(4)競賽游戲,如倒數比賽等。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二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1:培養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當地給孩子鼓勵與贊揚,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2:培養興趣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注意孩子的愛好。不要以為玩樂就不能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接觸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學到很多書上都學不到的東西。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三
1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心靈深處引導,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孩子才可以在長大以後有一個好的發展,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只能是嬌生慣養。
2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不斷的提高我們本身的素質,帶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學習和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言談舉止,不要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一些行為習慣。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四
1 日常生活行為教育
衛生習慣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清潔衛生習慣。安全行為教育: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2 營養教育
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營養和衛生知識;有自我控制飲食的意識及能力;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Ⅷ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Ⅸ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兒童需要掌握的繪畫基本技能有哪幾個方面
我個人認為: 繪畫需要的是對於:形體與色彩的,認知→理解→把握→運用,這樣一個技能掌握過程。 但是對於兒童,過早的學習這些條條框框,會束縛住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