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電話,電話是通過雙向電信號傳輸語音的終端設備,可以撥打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
2、微信,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台,通過網路快速免費發送(使用少量網路流量)語音留言,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還可以使用基於共享流媒體內容的數據和內容該位置的社交插件是「搖動」,「漂移瓶」,「朋友圈」,「公共平台」,「語音記事本」和其他服務插件。
3,QQ,騰訊QQ支持在線聊天,視頻通話,點對點斷點恢復文件,共享文件,網路硬碟,自定義面板,QQ郵箱等多種功能,並可連接各種通訊終端。
4、短消息是用戶通過行動電話或其他電信終端直接發送或接收的文本或數字信息。用戶每次可以接收和發送簡訊的字元數為160個英文或數字字元,或70個中文字元。
5、寫信,然後通過信件去郵局購買郵票,粘貼在信封上,把信封放入郵箱,即可將信件寄出,郵遞員會將信件寄給對方。
⑵ 信息組織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息組織是建立信息系統,進行信息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其質量影響著信息系統為信息用戶服務的效果。主要內容包括信息組織引論,信息描述規范——元數據標准,信息描述工作——元數據應用,信息主題及其分析和標引,信息標引語言,分類語言,主題語言,分類主題一體化語言,自然語言標引、檢索及其智能化方法,信息組織的資料庫方法,數字圖書館的信息組織,Web的信息組織,知識組織等。
⑶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
總的來說,古代傳遞方式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自從有了電,電報,電話,傳真,網路,有、無線電技術比以前快多了,但是也表小看古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能利用大自然的各種奇異力量來傳遞消息也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⑷ 農村信息組織與排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信息特徵有序化
一是要將內容或外在特徵相同或者相關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無關的信息區別開來。
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統、有條理,按一定標識呈現某種秩序,並能表達某種意義。
三是相關信息單元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化,並能產生某種關聯性,或者能給人某種新的啟示。
2、信息流向明確化
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決於信息流動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確化。
首先,要認真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按照不同用戶的信息活動特徵確定信息的傳遞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據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信息流動的方向,盡量形成信息合力。
3、信息流速適度化
信息流速的不斷加快使人們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壓力,眼花繚亂的信息流可能會降低決策的效率。同時,人們面對的決策問題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斷地更新。
為此必須適當控制信息流動速度,把握信息傳遞時機,提高信息的效用。
4、信息數量精約化
現代社會信息數量浩如煙海,以至於超過了人們的吸收能力。信息組織的目的就是使信息達到簡明扼要、內容精煉,為此必須認真加工,盡量減少信息的冗餘度,篩選出最精約化的信息,使人們能吸收利用。
(4)常見的語用信息組織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理論基礎
信息組織是由來已久的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汲取營養,使自身逐漸得到充實和完善。
(1)系統理論
系統科學的思想是20世紀20年代由奧地利學者路得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在研究理論生物學的時候提出來的,他把系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復合體」,認為系統是處於一定的相互關系中並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體。
(2)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伊利亞.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提出。其基本思想有兩點:一是系統內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二是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而增加、維持有序性。
⑸ 名勝古跡類詞典常用的信息組織方法是
名勝古跡類詞典常用的信息組織方法從使用地圖導航和制定戰爭策略,到在廚房裡擺放我們的食材,都運用了這種方法。
⑹ 簡述信息組織的思想方法
信息組織即信息的有序化與優質化,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學規則和方法,通過對信息外在特徵和內容特徵的表徵和排序,實現無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轉換,從而使信息集合達到科學組合實現有效流通,促進用戶對信息的有效獲取和利用。 信息組織具有:類聚性,系統性,動態性,多重性,綜合性。
(1)信息選擇:從採集到的、處於無序狀態的信息流中甄別出有用的信息,剔除無用的信息,是信息組織過程的第一步。 (2)信息分析: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從語法、語義和語用上對選擇過的信息內、外特徵進行細化、挖掘、加工整理並歸類的信息活動。 (3)信息描述與揭示:也稱為信息資源描述,根據信息組織和檢索的需要,對信息資源的主題內容、形式特徵、物質形態等進行分析、選擇、記錄的活動。 (4)信息存貯:將經過加工整理序化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順序存貯在特定的載體中的一種信息活動。 [編輯]
編輯本段信息組織的類型
1、按信息表現形式劃分
(1)文字信息組織 (2)圖像信息組織 (3)聲音信息組織 (4)視頻信息組織
2、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劃分
(1)一次信息組織 (2)二次信息組織 (3)三次信息組織
3、按信息的傳播載體劃分
(1)文獻信息源 (2)非文獻信息源 非文獻信息源特指網路環境下沒有以傳統文獻載體形式出現的信息源,如程序代碼、網頁、超文本等。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統稱為網路信息源。
(1)信息組織的滲透性
信息組織的滲透性指信息組織存在於各種信息揭示、存貯和檢索活動之中。
(2)信息組織的依附性
信息組織的依附性指信息組織無法獨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識別、揭示等活動為前提。
(3)信息組織的增效性
信息組織的增效性指信息組織可以增加信息傳播、檢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動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編輯本段信息組織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信息組織中進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據就是信息本身(the item obtained),因此,我們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徵和內容特徵必須客觀而准確,要根據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特徵加以科學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應的信息組織的成果。
2.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在信息組織中把握好這四個關系: (1)宏觀信息組織與微觀信息組織的關系 (2)信息組織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 (3)信息組織工作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 (4)不同信息處理方法之間的關系
3.目的性原則
信息組織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必須圍繞用戶的信息需求開展工作,注意信息機構的目標市場的需求狀態及其變化特徵,滿足成本收益對稱的原則。
4.現代化原則
信息組織現代化原則包括思想觀念現代化和技術手段現代化兩個方面。 信息組織的思想觀念現代化集中體現在信息組織的標准化上,即信息組織工作的一致性、信息組織方法的規范性、信息組織系統的兼容性和信息組織成果的通用性。
編輯本段信息組織的要求
(1) 信息特徵有序化。
一是要將內容或外在特徵相同或者相關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無關的信息區別開來;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統、有條理,按一定標識呈現某種秩序,並能表達某種意義;三是相關信息單元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化,並能產生某種關聯性,或者能給人某種新的啟示。
(2) 信息流向明確化。
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決於信息流動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確化。首先,要認真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按照不同用戶的信息活動特徵確定信息的傳遞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據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信息流動的方向,盡量形成信息合力。
(3) 信息流速適度化。
信息流速的不斷加快使人們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壓力,眼花繚亂的信息流可能會降低決策的效率。同時,人們面對的決策問題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斷地更新。為此必須適當控制信息流動速度,把握信息傳遞時機,提高信息的效用。
編輯本段信息組織的目的
信息組織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實現無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轉換」。具體地說,信息組織的目的應包括: ①減少社會信息流的混亂程度; ②提高信息產品的質量和價值; ③建立信息產品與用戶的聯④節省社會信息活動的總成本。
編輯本段信息組織的理論基礎
信息組織是由來已久的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汲取營養,使自身逐漸得到充實和完善。 (1)系統理論 系統科學的思想是20世紀20年代由奧地利學者路得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在研究理論生物學的時候提出來的,他把系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復合體」,認為系統是處於一定的相互關系中並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體。系統具有整體性、內部相關性、環境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目的性等特徵。信息組織使信息有序化,使有組織的信息整體功能大於各個信息單元的功能之和。 (2)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伊利亞.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提出。其基本思想有兩點:一是系統內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二是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而增加、維持有序性。信息組織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與信息,對信息整序加工使信息系統成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耗散結構理論可作為信息組織的理論基礎。 (3)協同性理論 協同性由德國科學家哈肯(Haken)於1970年提出,是一門研究系統進化普遍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是如何通過協作從無序到有序演化的規律。由於信息由許多信息單元構成,如何建立各個信息單元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使信息由無序向有序轉化是信息組織的基本目標。 (4)突變理論 突變理論由法國數學家托姆(R. Thom)提出,它用形象而精確的數學模型來揭示和預測事物的連續性中斷的質變過程。突變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突變是產生有序性的重要源泉」。突變理論為信息組織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 (5)知識組織理論 知識組織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分類法學家布利斯(Bliss)提出。所謂知識組織,是指對知識客體進行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是關於知識組織的理論與方法。知識組織可分為主觀知識的組織和客觀知識的組織。主觀知識的組織在人的大腦中進行,表現為復雜的神經生理活動,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等重點研究主觀知識組織的內在機理;客觀知識的組織是通過人的認知進行分類,並憑借一定的方法完成的。信息組織主要關注客觀知識的組織活動。 (6)信息自組織理論 信息自組織是信息組織方法的拓展,是信息組織理論研究中的新課題。不藉助外部控制而能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並維持穩定有序狀態的系統稱為自組織系統。信息自組織是指作為信息系統組成要素的信息,由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系統其他要素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協同性和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結構與功能的過程,也就是信息系統無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組織信息,自我有序化和優化的過程。近年來,信息總量的持續增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系統顯著地具備了自組織的條件,特別是網路信息已經具有自組織的開放性、遠離平衡和非線性相關等特徵。因此,研究信息自組織理論對於網路信息的組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
第三節 分類標引的方法與規則 一、辨類的方法 二、分類標引的基本規則 三、分類標引的一般規則 四、各學科信息的分類標引規則 五、確定分類法使用本與圖書改編 六、同類書區分 第四節 主題標引的方法與規則 一、主題概念分解與查表選詞的方法 二、選擇標引詞的一般規則 三、各類型主題與各類型文獻的主題標引規則
第七章 信息組織中的自然語言應用
第一節 自然語言在信息組織中的應用概述 一、自然語言的演化 二、自然語言區別於受控語言的特點 三、自然語言處理及其在信息組織和檢索中的應用 第二節 自然語言在信息組織中的應用 一、自動標引的實現基礎——自動分詞 二、自然語言標引 三、自動分類 第三節 自然語言檢索系統與自然語言檢索 一、自然語言檢索系統概述 二、自然語言檢索 三、全文檢索 四、搜索引擎的自然語言檢索 五、自然語言檢索系統的優點及存在的不足 第四節 後控制檢索 一、後控制機制概述 二、國內外後控詞表研究及其應用現狀 三、網路檢索系統中的後控制技術
第八章網路信息組織
第一節 網路信息類型與特點 一、網路信息及其類型 二、網路信息的環境特點和組織的難點 三、網路信息組織的目標 第二節 網路信息的分類組織 一、傳統分類法應用於網路信息組織 二、網路信息分類法與分類模式 三、網路信息自動分類 第三節 網路信息的主題組織 一、基於網路的敘詞表的發展 二、敘詞表在網路多媒體信息組織中的應用 三、主題法在網關中的應用 第四節 基於本體的信息組織 一、語義網信息組織新模式 二、本體基本原理 三、網路本體描述語言 四、本體構造 五、本體標注 第五節 網路信息組織方式 一、文件方式 二、資料庫方式 三、主題樹方式 四、搜索引擎方式 五、Web2.0信息自組織方式 第六節 網路信息重組與知識挖掘 一、網路信息重組與導航 二、網路知識挖掘
⑺ 分類信息和主題語言在進行文獻信息組織時採用方法有什麼區別
分類法以概念劃分和概括的原理為其理論與方法基礎,形成按學科分類檢索系統,而主題法則經概念分析與綜合原理為其理論與方法基礎,形成按字順檢索系統。兩者彼此關聯、相輔相成,從情報語言的構成原理、系統的組織及檢索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區別。
分類法與主題法—即分類語言與主題語言這兩種情報語言,在情報檢索系統中均能妥善解決比較復雜的各類主題(如細小主題、多主題、新主題和復雜主題)的標引和檢索問題。在要求檢索語言中共同承擔語言保障作用,既能滿足文獻情報的特性檢索,又能滿足文獻情報族性檢索。
分類法與主題法除具有如下不同的區別:
1、所揭示文獻的角度不同 分類法是按學科體系揭示文獻內容所屬學科專業,分門別類、檢索文獻的主要方法,文獻內容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序級性的標識符號而表達出來,為人們從知識的角度利用文獻提供方便。而主題法是按文獻所論述的主題對象、持定事物揭示與檢索文獻的方法,其參照系統及范疇索引、詞族索引等也按一定的族系揭示文獻。例如將「棉花的加工」一文進行分類標引時,首先要考慮本文主題內容的所屬學科及隸屬關系,即「工業技術—輕工業—棉紡織的加工」。然後選取相應的分類號標引;而主題標引時不需考慮其所屬學科專業,直接用描述內容主題詞「棉花,加工」標引即可。由引可見,二者所揭示文獻內容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2、所建立的體系結構不同 從《中圖法》與《漢語主題詞表》的整體結構看,分類法是以概念劃分與概括的原理為其理論與方法,按學科體系邏輯關系展開的等級系統,按知識分類層次劃分與設置的類目,遵循從總到分,從一般到特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邏輯次序,以漢語拼音與阿拉伯數字組合形成的標識符號,而各種附表是按文獻的各種輔助特徵編制的,其類目索引是按類目名稱及相關主題字順組織形成,按學科體系檢索系統—提供學科門類族性檢索的條件。主題法以主題詞的字順系統及相互關系直接顯示文獻主題內容檢索系統—即以字順組織為主體結構,以人為的范疇分類、詞族劃分等輔助工具,還有范疇、詞族、文種對照的索引與復合標題的輪排索引等,用以揭示概念之間的關系,提供不同途徑查檢主題詞的線索,從特定的事物進行性檢索使用。為此二者所建立的體系結構是不相同的。
3、所形成的標識系統不同,檢索系統也不同 分類法以漢語拼音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制號碼組成標識符號—分類號。而分類號是分類語言的詞彙與學科內容的代號,是聯系文獻主題內容和檢索課題的紐帶,是文獻內容的間接表達。採用分類號標引或檢索文獻時,須將文獻所用的自然語言或檢索課題轉換成分類標識。因此號碼標識很不直觀,對不熟悉分類體系的人來說,查找與檢索文獻極不方便。而主題法是以規范化或未經規范化處理的詞語標識作為標引與檢索文獻的依據,是比較直接與直觀。不過,因主題檢索系統機械性字順排列,不能充分反映主題詞之間內在聯系。二者的標識系統不同,形成檢索系統也不同。
4、所集中與分散文獻的角度不同 分類法是通過類目體系及標識符號集中同一學科、同一專業的絕大多數文獻。例如:有關「飲料作物」的文獻《中圖法》將之集中在農業科學類目—「S571.」包括茶、咖啡、可可等,但卻將同屬學科、同屬一主題、同一研究對象的大多數文獻分散。如「棉花的種植」歸入農業類;「棉花的加工」入輕工業類;棉花的經濟價值則入經濟類等,這樣,分類法把同屬學科主題「棉花」不同方面的文獻分散到各個學科門類、各個專業去。主題法是具有按事物集中文獻的特點—在檢索系統中相同主題的文獻由於標有相同的詞語標識而聚集在一起,但卻把同一學科領域的文獻分散。例如:利用多年生葯用作物「貝母」一詞,集中到有關「貝母」的生理、生態、育種和貝母的田間管理等各方面的文獻。而將同屬於葯用作物的「麥冬」、「白術」、「生地」、「三七」等文獻分散了。因此,二者集中與分散文獻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5、在顯示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方式不同 分類法的各類目是層層隸屬、相互並列的語義關系是通過分類號的等級層次及排列次序表現出來,而類目概念之間等同,相關與交叉語義表達也是通過類目注釋、參見及設立交替類目等方式表述的,是比較簡單、明晰、易記、易理解和易掌握。主題法經主題詞概念之間的屬分、同義及相關語義關系是通過主題詞款目的參照項表示出來的。如《漢語主題詞表》用「用(Y)、代(D)、屬(S)、分(F)、族(Z)、參(C)」等參照項表示主題詞之間的同義,相關及屬分語義關系,還利用范疇分類索引、詞族等級索引描述主題詞的隸屬關系,提供查檢主題詞的不同途徑。所以,二者表達概念之間相互方式是不同的。
6、在圖書情報部門的使用功能不同 分類法在圖書情報部門主要作用是將文獻進行組織分類目錄及分類索引,把無序的文獻資料變為有序化的分類排架和組織分類檢索的工具。而主題法是用來組織主題詞字順查找文獻情報。在計算機檢索方面更為適用。一般不用於組織藏書。
7、在科技發展中的適應性不同 由於分類法的體系結構是較固定,類目的設置是先組式定組型的,對類目的增補、修定類表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主題法是用詞語標引與檢索文獻,尤其檢索系統按字順組織,便於隨時增刪主題詞不妨礙體系結構,而且主題詞靈活組配方式不僅便於反映新技術、新概念,而且更適於計算機檢索。
綜上所述,所謂分類法與主題法之區別,最基本的區別是其語言單位—號碼與詞語這種語言外殼形式,另一方面則是類目概念與主題詞概念的內函和外延的區別,因為概念之不同決定了揭示文獻內容之不同,這才是本質的區別。除此之外,分類法與主題法組織語言單位的方法區別—分類法以學科分類體系組織語言單位為主,以字順組織為輔;而主題法以字順組織為主,以學科組織為輔。概念組織方法之不同,決定了文獻情報按內容排列組織不同,影響檢索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