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無數據計算題解決方法

無數據計算題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0 10:20:14

㈠ 高中化學的計算方法

技巧1 代入驗證法
對於選擇型計算題,可將所給出的選項逐一代入題目,看其是否符合題設要求,分離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例1. 在密閉容器中,充入氫氣、氧氣和氯氣,引燃,氣體恰好完全反應。則氣體在同條件下體積之比為( )。
A. 12:4:3 B. 11:5:1 C. 5:6:1 D. 11:2:6
解析:本題可利用的信息是:三種氣體恰好完全反應及相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解題時可將選項逐一代入題目,確定符合題意的選項。依題意,發生的反應有:
; ,將題給各選項代入推斷,只有按11:5:1體積比充入氫氣、氧氣和氯氣,才能恰好完全反應。
答案:B

技巧2 賦值假設法
在解決無數據計算、字母討論、以比值形式作已知條件這一類問題時,賦予一些具體的量值(根據題目實際選值),化抽象為具體,可起到快速解題的作用。
例2. 有一塊純銅片,因保存不善,在空氣中生銹,假設銅銹化學組成為鹼式碳酸銅 ,且不含其他雜質。某同學將該銅片粉碎,在空氣中充分灼燒,使其完全變成黑色物質至恆重。發現反應前後固體質量相等,則原銅片生銹率為( )。
A. 47.23% B. 34.04% C. 48.61% D. 無法計算
解析:對於化學反應體系中存在某種守恆要素,而題目又沒有給出數據的習題,解決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賦予合適的值,「合適」的含義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數值,使計算最簡捷。部分同學會認為本題無數據,所以無法計算,錯選D。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鹼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銅,銅在空氣中加熱生成氧化銅。當鹼式碳酸銅凈減質量等於銅變成氧化銅凈增質量時,反應前後固體質量恆重。
設樣品中鹼式碳酸銅的質量為x,銅的質量為y
△m △m
222g 62g 128g 32g
x y
根據題意,有: ,解得: 。採用賦值法,取鹼式碳酸銅為 ,銅為 ,則 中含銅質量為: 。
銅片生銹率為:
答案:B

技巧3 守恆法
化學反應中的守恆關系有:質量守恆、得失電子守恆、電荷守恆、化合價代數和守恆等。(1)質量守恆。宏觀特徵: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守恆;微觀特徵:反應前後元素的原子數守恆;(2)得失電子守恆。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得電子總數等於還原劑失電子總數;(3)電荷守恆。電解質溶液中,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等於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離子反應中,方程式左右兩邊離子所帶電荷總數和相等。
例3. 由硫酸鉀、硫酸鋁和硫酸組成的混合溶液,其 , , ,則 為( )。
A. B. C. D.
解析:任何電解質溶液均為電中性,都存在電荷守恆,利用電荷守恆可以計算離子濃度、判斷離子共存等。題給溶液中, 濃度很小,可不考慮;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 、 、 。根據 可知 ,同一溶液中,溶液體積相同,離子濃度之比等於離子物質的量之比。設 濃度為x,根據溶液中離子電荷守恆,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等於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有: ,解得 。
答案:C
一、計算的基本步驟
1. 根據題意寫出配平的化學方程式。
2. 求出已知物和未知物的摩爾質量(有時可用物質的量等分別寫在化學方程式中有關的化學式下面,如果化學方程式中有關的化學式前面有化學計量數,必須用這個化學計量數去乘有關的摩爾質量)。
3. 把已知和要求的量(用x代表)分別寫在化學方程式中有關化學式的下面。
4. 將有關的四個量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數x。
5. 簡明的寫出答案。

二、應注意的問題
1. 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純凈物之間的量的關系,因此不純物質的量必須換算成純凈物的量,才能按化學方程式列出比例式進行計算。
2. 在比例式中,同一物質用同一單位,不同物質可以用兩種不同的單位,只要注意它們成比例關系就行。
3. 如果是離子反應,可以根據離子方程式進行計算。如果是氧化還原反應,也可以利用電子轉移關系進行有關計算。
例題:甲、乙兩位學生用加熱氯酸鉀的方法製取氧氣。甲取了一定質量的氯酸鉀和0.10g二氧化錳,經混合後裝入試管中加熱,待收集到所需氧氣時停止加熱。試管冷卻後,乙稱得甲留下的反應混合物的質量為4.04g,將它繼續加熱,直到氯酸鉀全部分解,得到氧氣672mL(標准狀況)。求甲實驗時氯酸鉀分解的百分率。
解析:從題給已知條件可知,解題時應從乙得到的氧氣的量入手。
設乙分解 的質量為x,甲分解 的質量為y。

解得:x=2.45g
在4.04g混合物中: 。即甲分解 時得到的KCl質量為1.49g,由此可計算y:

解得:y=2.45g
故甲實驗時 分解的百分率為:

答:甲實驗時氯酸鉀分解的百分率為50%。
本題若從物質的量入手計算會更簡便。
解:設乙分解 的物質的量為x,甲分解 的物質的量為y。

在4.04g混合物中: 。即甲分解 得到的 的質量為1.49g,由此計算y:

故甲實驗時 分解的百分率為:

答:甲實驗時氯酸鉀分解的百分率為50%。

㈡ 初中化學無數據計算

計算題中無數據,合理數值隨意取。
例:將一定質量的銅粉和碳粉置於同一敞口容器中,加熱使其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後容器內的固體質量不變,則放入容器中的銅粉和碳粉的質量比為
解析:此題需要知道反應前容器內的固體是銅粉和碳粉,反應後容器內的固體是氧化銅,也就是說,銅變為氧化銅時結合了的氧元素的質量應該等於原來的碳粉質量,設原來有銅64克(隨意取),那麼它變為氧化銅時結合的氧是16克,那麼原來的碳粉質量也就是16克,所以放入容器中的銅粉和碳粉的質量比為 64:16=4:1

㈢ Excel合並計算總是提示無數據被合並計算

電腦Excel在合並計算的時候,總是提示無數據被合並,是因為你選定的格式和區域有所不正確所導致的,最好重新來進行有效選定,才可以達到理想的計算效果。
人們通過輸入設備,把需要處理的信息輸入電腦,電腦通過中央處理器,把信息加工後,再通過輸出設備,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人們。
其實這個模型很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處理的信息是1+1,你把這個信息輸入到電腦中後,電腦的內部進行處理,再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你。
早期電腦的輸入設備十分落後,根本沒有現在的鍵盤和滑鼠,那時候電腦還是一個大傢伙,最早的電腦有兩層樓那麼高。
人們只能通過扳動電腦龐大的面板上無數的開頭來向電腦輸入信息,而電腦把這些信息處理之後,輸出設備也相當簡陋,就是電腦面板上無數的信號燈。
所以那時的電腦根本無法處理像現在這樣各種各樣的信息,它實際上只能進行數字運算。
當時人們使用電腦也真是夠累的。但在當時,就算是這種電腦也是極為先進的了,因為它把人們從繁重的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
隨著人們對電腦的使用,人們發現上述模型的電腦能力有限,在處理大量數據時就越發顯得力不從心。為些人們對電腦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這種模型:
就是在中央處理器旁邊加了一個內部存儲器。這個模型的好處在於。
先打個比方說,如果老師讓你心算一道簡單題,你肯定毫不費勁就算出來了,可是如果老師讓你算20個三位數相乘,
你心算起來肯定很費力,但如果給你一張草稿紙的話,你也能很快算出來。
可能你會問這和電腦有什麼關系?其實電腦也是一樣,一個沒有內部存儲器的電腦如果讓它進行一個很復雜的計算,它可能根本就沒有辦法算出來,
因為它的存儲能力有限,無法記住很多的中間的結果,但如果給它一些內部存儲器當「草稿紙」的話,電腦就可以把一些中間結果臨時存儲到內部存儲器上,
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取出來,進行下一步的運算,如此往復,電腦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復雜的計算。

㈣ 三道化學問題

1、這是一道無數據計算題。計算題中無數據,合理數值隨意取。設原混合物中含氯化鉀74.5a克,氯酸鉀245b克。【74.5是氯化鉀的相對原子質量,245是氯酸鉀的相對原子質量的2倍,是因為好用給出的化學方程式。】
根據2KCLO3===KCL+KCLO4+O2可以求出氯酸鉀245b克能夠生成氯化鉀74.5b克,生成高氯酸鉀138.5b克。
根據「完全分解時,氯化鉀的質量分數為原混合物的兩倍。」可以得:
74.5(a+b)/[74.5(a+b)+138.5b]=2[74.5a/(74.5a+245b)]
上面這個2元2次方程卻應該不會解,我也一時看不出答案,暫時就寫到這里吧。
2、「金屬在化合物中都顯+2價」,所以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為:
M+2HCl=MCl2+H2
a 2
2.8 0.14 解之: a=40【這叫做它們的平均相對原子質量】
設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3x,5x,7x。則有:
(3x*4+5x*2+7x*1)/(4+2+1)=40 解之:x=280/29 代入可得
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3x=29 5x=48 7x=68
【解法如上,此題數據有誤。估計應該是「有A、B、C三種金屬的混合物2.32克,答案肯定是24,40,56】
3、(1)寫出製取過程的三個化學方程式。
依次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2)若用水100克,則製取時需要NaOH多少克?
把上面的第二,第三個化學方程式相加:NaOH+CO2=NaHCO3 可以看出,反應中並不需要水,所以給出的水只是溶劑。根據溶解度9克,制備晶體33克,一共需要生成碳酸氫鈉42克,根據NaOH+CO2=NaHCO3 可以求出製取時需要NaOH 20克。
(3)若用NaOH(固)17.86克,則需水多少克?
同第二問。根據NaOH+CO2=NaHCO3 用NaOH(固)17.86克可以求出能夠製取碳酸氫鈉37.5克,要制備晶體33克,則母液中只能夠溶解4.5克,根據溶解度9克,可以求出需水50克。

㈤ 初中化學中無數據計算題的方法

一、利用質量相等求解
例1 將一定質量的碳酸鈣和銅粉置於一敞口容器中,加熱煅燒使其完全反應。若反應前後容器內固體質量不變,則容器中銅和碳酸鈣的質量比是() A.11 :14 B.20 :14 C.44 :25 D.16 :25
解析 本題涉及銅跟氧氣的化合反應和碳酸鈣的分解反應,反應前後固體總質量不變。其原因是跟銅反應的氧氣的質量與碳酸鈣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相等,抓住這一關鍵即可列式求解。
設混合物中銅的質量為x、碳酸鈣的質量為y CaCO3=高溫=CaO+CO2 100 44 x a x=25a/11
2Cu+O2=加熱=2CuO 128 32
y a
y=4a反應前後容器內固體質量不變原容器中銅和碳酸鈣的質量比=44:25

㈥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轉載自化學老師的日誌

告別「差生」的7條策略(化學)

每個學生,就都想成為優秀學生,肯定不會甘願當一個「差生」。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你就被定格在「差生」的行列而不能自拔。某一天,你突然感到:化學竟然這么難?!我聽不懂!

其實,不是化學太難,而是你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只要方法得當,你完全可以很快告別「差生」!使你的化學成績發生質的飛躍。去體驗做學生的樂趣。

一、盡快去找你現在的化學老師,讓他告訴你以前學過的最關鍵的知識點是哪些,然後在短期內補上,目的是能夠大致跟上現在的教學進度,能聽懂老師講授的新知識點。擺脫「差生」的困繞。

要想進步,必須弄清楚導致這化學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常用的幾個公式、概念沒記住,還是很重要的幾個基本解題方法不能熟練應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點知識沒有理解透徹等等。象摩爾、物質的量濃度、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差量法、守恆法、離子方程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其相關計算等,是高中階段出題的核心內容,有一個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幾個弄不清楚,就可能淪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後,趕緊把關鍵的知識補上,補的時候要想辦法讓你現在的任課老師「一對一」地進行輔導,手把手地教會你「補」的方法。同時要特別注意處理好研究課本與做題的關系。研究課本與做題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比6甚至3比7。所謂「研究課本」是指一字一句地閱讀課本內容,畫出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後要馬上去問老師,認真聽老師的分析,糾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甚至頓悟:「原來是這樣啊!」那些平時困繞你的許多問題,答案原來就在課本上!你甚至會為此而感到悔恨:「我怎麼連課本都沒有仔細地看過一遍!!!」至此,你才明白,原來你並不笨,只是當時沒有研究課本而已。

但是,一做題,你可能又沒有了信心:有不少的題你根本無從下手。

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4比6」的意義就在於此。把化學歸為理科,原因大概也在於此。不過這時,你心裡一定要清楚:你沒有必要做對每一道題!能做對60%~70%就達到目的了。在從「差」到「優」的轉化過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實際上,研究完課本後,會做50%的題就不錯了,有30%的題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題根本就不會,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研究完課本不馬上去做題,過一段時間後再做,你不會的題目就會上升到 60%。因此,看書固然重要,做題更重要。看完書「馬上做題」是關鍵。只有通過做題,才能檢驗你對課本的理解是否正確。並且,只做課本上的題也是不夠的,每一節都要做一些任課老師推薦的課外習題(但是題量不宜太大,以時間不超過30分鍾為宜),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做題,你就逐漸的有一些問題產生,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現,你就會發現你也可以象那些「優秀生」一樣,經常去問老師!經常與老師交流。然後你就會體會到:學好化學原來如此簡單。在此基礎上,你還會逐步體會到:只要方法得當,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個學科都能學好的。

二、爭取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說給老師聽。

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集體授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對成績不很理想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利的。面對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人的理解進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學往往還沒有聽明白,老師就往下講了。課堂上講的內容,有很多時候又是環環相扣的,前面的沒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導致下面的更加難以理解,最終導致聽課失敗,如果課後又沒有進行及時的補救(如:馬上追著問老師),逐漸就會淪為「差生」的行列。

那麼,身為「差生」的我,該怎麼聽課呢?策略是:「搶答。」

不要怕回答錯誤,不要怕出醜,不要計較別人的善意笑聲。只要你不是故意搗亂,沒有人會責怪你。

在很多情況下,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哪裡不懂?下面該著重講解哪一部分?是否該「再講一遍」?這時,老師會進行提問、設問,要求學生舉手回答或集體回答。在這種情況下,你一定要積極的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大聲說出來,讓老師聽到,盡可能使老師下一步的講解是針對你的理解而進行的。

如果你時刻在准備著進行搶答,你的注意力,一定會很集中,聽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很高,學習就會逐漸變得輕松、有趣了。

三、上課堅決不能「跑神」!

統計結果顯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課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現多種多樣,有苦思冥想其他問題的、有瞎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學、觀察老師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課外書的、有與別人說閑話的……如此等等。特別是打瞌睡,簡直可以說是「嚴重的聽課事故」,是退步的導火線!是學習進入「惡性循環」的開始,是「不會學習」或「狂妄自大」的重要表現!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沒法搶答,沒法影響老師下一步的講解內容,只能成為被動的聽講者,無法成為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參與者。

因此,只有杜絕上課跑神,你才能進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陰影,做一個快樂而輕松的學生。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兩個最重要的睡眠時間。一個是晚上11點之後一定要開始睡覺,一個是中午要有10到 30分鍾的午休時間。這是你從「後進生」邁向「優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絕「打瞌睡」。有不少同學在尋找自己學習的失誤時都忽略了這一點,然而,這一點處理不當,對於中等以下程度的學習者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你可以回憶你的學習歷程,你肯定也有過輝煌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是經常在中午時去操場打球,還是連續有一段時間總是中午有事?總是熬夜?導致白天瞌睡難耐?!特別是晚自習效率極低,完不成作業!逐步陷入了學習的「惡性循環」中!

其次,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與「三閑」做堅持不懈的斗爭。所謂「三閑」是指:閑話、閑事、閑思。這是做學生的最大敵人。能控制住「三閑」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

四、避免總是被老師「傷害」。

任何一個老師都不願意傷害學生。但是如果你經常被老師「傷害」,那就離「差生」不遠了。老師怎麼會「傷害」學生呢?當然,這里的「傷害」不是人身傷害,而是老師無意間扼殺了你的思維。這種情況主要是你沒有按時完成作業造成的。我們都知道,不論干什麼事情,關鍵在於「落實」。就學習而言,老師講的再好——「天花亂墜」,「生動有趣」,那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最終不落實在作業上,特別是數理化,只講不練,一切都如過眼煙雲、曇花一現,學生很難應付現在的各種考試。因此,及時完成作業,對於學好數理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統計結果表明:成績不理想的同學,99%與此有關。作業是考察你對課本知識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載體。每一次老師在評講作業時,你都沒有做或大部分沒有做,都是直接聽老師直接把答案講出來。那麼,你就一此又一此地喪失了培養和訓練你的思維的機會。

學生還沒有認真、細致地思考,就聽到了答案,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最大是傷害。

教師是一種培養人的職業。教師都想把學生培養成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因此,負責任的教師總是想盡辦法不傷害學生的思維,把評講作業的時間一再後推,甚至寧願不講,而把答案以「告示」的形式公布出去。老師的這些良苦用心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理解的,因此,就有不少同學經常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久而久之,就淪落為「差生」。那麼,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差生」的行列而又想趕緊跳出來時,就必須注意這一點。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無論如何也完不成所有的作業,但是,你必須在老師講之前做一部分,比如:隔一題做一題。而事實上,每一節,只要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做8之12道題,基本上就可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針對優秀學生而布置的。因此,身出「差生」行列的你,根本沒有必要全部做完。具體做多少,你自己心中要有個目標, 「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你沒有完全被老師「傷害」,就會進步。有時候,進步會在「名次」上體現出來,有時候,可能只有你自己和任課老師清楚,這也是 「有自知之明」。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上課時沒有緊跟老師的思路,沒有積極地思考老師提出的「設問性問題」,在老師把答案說出來之前你還沒有進行任何積極的思考,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傷害。如果經常受到這樣的傷害,你聽課時就會覺得「稀里糊塗」、「聽不懂」,這時,你要及時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五、經常去找老師,把你對某些問題的理解,講給老師聽。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會了,但是再做類似的題目的時候,還是不很順手。這說明你對這些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還沒有完全理解。這時,你可以不去找老師,因為經過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出答案,有時只是差那麼一點點;但是,我建議你去找老師,把你的理解詳細的說出來,老師一聽,就會發現你知識上的缺陷或解題方法上的不當之處。老師的三言兩語,就會使你的能力發生質的飛躍。事實上,這才是教師職業價值的最大體現。

六、記住化學方程式,你會馬上感到化學容易多了。

化學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試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經歷的所有考試,你會發現,在你不會做的題目中,有60%以上是因為化學方程式不會寫造成的。特別是化學的計算題,更是與化學方程式息息相關。因此,可以斷言:只會寫化學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不能准確書寫方程式,肯定不會及格。在某中意義上可以說:差生與優秀生的本質區別可能就是幾個化學方程式。

七、馬上准備一個「備忘本」,把問到的知識記下來。

每個學生都會出現「一錯再錯」現象,但是優秀學生「一錯再錯」的幾率要遠遠小於「差生」。大量的調查結果顯示:優秀學生之所以能在各種考試中保持較好的成績,一個關鍵的原因是他把不會的知識真正問清楚了,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了。這里為什麼要強調「真正」兩個字呢?因為我們的「差生」遇到不會的題目有時也去問老師,也耐心地聽老師講,也聽懂了。但是僅僅滿足於聽懂了,沒有把聽懂了的知識再寫出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題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幾天後考試時又遇到了這樣的題,下筆寫的時候,才發現寫不完整,有那麼一點還沒有理解,「卡殼了」,重蹈了「一錯再錯」的覆轍。若是當時問過之後,馬上把它完整的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馬上「打破沙鍋問到底」,就不會出現後悔莫及的事情了。正所謂「行百步而半九十」。就差一個「寫下來 」,卻道出了「優生」與「差生」的丁點區別,天壤之別!

除此之外,備忘本上還可以記其他知識,如規律性的知識、你自己認為重要的和你認為容易忘的知識、一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碘的特性(升華、遇到濕潤的澱粉變藍);氟的特性(與氫氣在暗處爆炸、與水反應放氧氣、AgF易溶於水、HF能腐蝕玻璃);漂白粉的製取、使用、失效原理;鹵水的成分;具有漂泊性的物質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每一處都在教學中實踐過。結果證明,「差生」之所以差,「優生」之所以優,關鍵是學習習慣和方法上的差和優。「差生」要轉化為「優生」,關鍵是要轉變學習習慣,掌握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無定法,卻也不可無法,「差生」是「當局者迷」,作為「旁觀者清」的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差生」盡快沖破迷霧,清清楚楚學習,明明白白考試,昂起頭來做一個優秀學生。這大概也是老師最快慰的事情。

㈦ excel求和某兩列,若遇到單元格為無數據三個字就按0計算,怎麼列公式

公式前面加if函數,if(iserror(sum(a2:b2)),0,sum(a2:b2))

㈧ 初中化學無數據計算 常用解題方法

初中化學中有一類計算題,整道題不出現一個數據,全是文字敘述,這類計算題即為「無數據計算題」。其實,這類題不是真的沒有數據,而是數據被隱含在題目中了。解題時只要從基礎知識入手,精心分析潛在條件,就不難使隱藏的數據「顯露」出來,從而找到量的關系,進而求解。下面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據的挖掘。
一、利用質量相等求解
例1 將一定質量的碳酸鈣和銅粉置於一敞口容器中,加熱煅燒使其完全反應。若反應前後容器內固體質量不變,則容器中銅和碳酸鈣的質量比是( ) A.11 :14 B.20 :14 C.44 :25 D.16 :25 解析 本題涉及銅跟氧氣的化合反應和碳酸鈣的分解反應,反應前後固體總質量不變。其原因是跟銅反應的氧氣的質量與碳酸鈣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相等,抓住這一關鍵即可列式求解。
二、利用等量代換求解
例2.若千克銅粉和鐵粉的混合物與鹽酸充分反應後過濾,將濾渣在空氣中充分加熱,加熱後產物的質量恰好等於原混 合物的質量,則原混合物中鐵的質量分數為( ) A.20% B.40% C.50.4% D.80% 解析 很顯然,經過一系列反應之後,所得產物氧化銅中的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的鐵在質量上發生了等量代換,求鐵在原混合物中的質量分數,即是求氧在化學式CuO中的質量分數。氧的質量分數=(16/80)×100%=20%,故原混合物中鐵的質量分數也為20%,答案為A。
三、利用假設數據求解
例3 相同質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質量比是( ) A.1 :1 B.2 :3 C.5 :6 D.6 :5 解析 這是一道關於化學式計算的選擇題,可設它們的質量分別為1,求出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質量,再求其比值。 答案為C。
四、利用質量守恆求解
例4 炭和碳酸鈣的混合物在空氣中受強熱後,碳酸鈣完全分解、炭完全氧化,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等於原混合物的總質量,則原混合物中碳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五、藉助化學方程式求解
例5 在稀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適量鐵粉,使其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後經過濾得到固體物質與所加鐵粉的 質量相等,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銅的質量比。

㈨ 初中化學無數據計算題

設C的質量為X克,碳酸鈣的質量為Y克
則有:X+Y=X*44/12+Y*44/100
X=0.21Y
X/(X+Y)=17.4%

設硫酸的質量為X克,硫酸銅的質量為Y克
CuSO4+Fe=FeSO4+Cu
160----------固體質量增加64-56=8克
Y-----------------a
a=Y/20克
增加的質量Y/20克,與和硫酸反應的鐵的質量相等
H2SO4+Fe=FeSO4+H2
98--------56
X--------Y/20
X/Y=0.0875

㈩ 向一定量的NaOH固體中加入由硫酸銅和硫酸組成的混合物的溶液,充分攪拌,恰好完全反應,有藍色沉澱生成,

40/9

與無數據計算題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香桔的種植方法 瀏覽:626
如何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方法 瀏覽:450
口服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996
什麼方法確認 瀏覽:959
mac的相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19
圓中的有關計算方法 瀏覽:434
邁騰空調使用方法 瀏覽:509
陳皮膏怎麼熬制方法 瀏覽:390
取名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97
小兒哮喘的中醫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647
表式血壓計使用方法 瀏覽:671
資產保值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257
小孩子快速瘦身方法大全 瀏覽:73
盜竊價格計算方法 瀏覽:366
足球場視野訓練方法 瀏覽:123
華為wifi6紅燈閃爍解決方法 瀏覽:976
衣服上有魚血用什麼方法洗 瀏覽:765
怎麼快速有效瘦腿方法 瀏覽:20
折尿布的方法視頻 瀏覽:963
年輕人血壓差大的解決方法 瀏覽:921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