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旱的抗旱方法
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要用不斷發展的科學認識自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防災減災,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災情研究、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迄今為止,四川省沒有覆蓋全省的旱情監測網路,時逢大旱,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逐級報上來的旱情,幾乎層層有水分,真實性和准確性大打折扣,對領導科學決策,指揮抗旱,合理分配抗旱物資和資金,增加了不少困難。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通過建立旱情分析及抗旱統計信息系統,利用先進、科學的氣象衛星遙感遙測技術,結合地面土壤墒情監測網的實測資料,對四川盆地土壤墒情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快速、准確地捕捉全省旱情分布及其演變信息,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發展趨勢,提供土壤墒情信息彩圖,加強旱情的預測和預報,為決策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旱情及抗旱信息。科學地評估旱災損失和抗旱效益,提出防旱、抗旱、減災決策建議,使旱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農業是用水大戶,解決農業用水問題,既要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積極開展春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工投勞,又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培育和推廣優良糧食品種。加強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冬小麥綜合節水技術等現有節水農業技術的集成推廣。全面推行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勢在必行。
(一)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一是田間地面灌水技術。改土渠為防滲渠輸水灌溉,可節水20%左右。在習慣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溝灌溉的地方,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長溝改短溝,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節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二是管灌。即管道輸水灌溉,就是將低壓管道埋設地下或鋪設地面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常用的輸水管多為硬塑管或軟塑管。該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省能耗等優點。與土渠輸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30-50%。三是.微灌技術。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及微管灌等。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於作物根際附近,微灌屬於局部灌溉,只濕潤部分土壤。對部分密播作物適宜。微灌技術的節水效益更顯著。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微灌可以與施肥結合,利用施肥器將可溶性的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養分,增產效果好,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高產高效經濟作物。四是.噴灌技術。是將灌溉水加壓,通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噴灌是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式,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一般能節水50-60%。但噴灌所用管道需要壓力高,設備投資較大,能耗較大,成本較高,多在高效經濟作物或經濟條件好、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用。五是.關鍵時期灌水。在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應選擇作物一生中對水最敏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節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漿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鈴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關鍵時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六是.利用科學的水土保持方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涵水量,減少乾旱的發生頻率。
(二)大力提倡節水抗旱栽培技術。一是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據在棕壤土上試驗。小麥秋種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滲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塊塊10 -12倍,較大降水不產生地面徑流,使降水絕大部分蓄於土壤中。據測定,活土層每增加3厘米,每畝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層又可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二是選用抗旱品種。以種省水。不同作物間的耐旱性差異較大,被稱為作物界駱駝的穀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強,在缺水旱作地區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抗旱性也有較大差異。抗旱品種較一般品種根系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貯水性和調水網路,具有受旱後較強的水分補償能力。三是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補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產單位產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機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機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四是防旱保墒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正確運用中耕和鎮壓保蓄土壤水分。五是地面覆蓋保墒。一是薄膜覆蓋。在春播作物上應用可增溫保墒,抗禦春旱,蓋膜麥田比裸地麥田土壤水分高3-5%,小麥增產20%左右。二是秸稈覆蓋。即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鋪蓋在作物或果樹行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三)增強化學調控抗旱措施。一是保水劑。它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塗層。幼苗醮根,或溝施、穴施,或地面噴灑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產10-15%、地瓜增產30-35%、棉花、花生增產18-21%。二是抗旱劑。抗旱劑應用較廣泛的主要是黃腐酸制劑,屬於抗蒸騰劑,葉面噴灑能有效地控制氣孔的開張度,減少葉面蒸騰,有效地抗禦季節性乾旱和乾熱風的危害。噴灑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葉面噴灑外可用作拌種、浸種、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整齊,促進根系發達,可縮短移栽作物的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Ⅱ 如何應對旱災
乾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乾旱一詞在氣象學上有兩種含義:一是乾旱氣候,另一是乾旱災害。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體時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顯著偏少而發生的災害。 乾旱是我國最常見、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乾旱受災面積占農作物總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乾旱給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存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乾旱造成的損失絕對值呈明顯增大的趨勢。那麼,面對日益嚴峻的旱情,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解決乾旱缺水的基本方針是:「全面節流、適當開源、加強保護、強化管理」。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牢固樹立長期抗旱思想,把節水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樹立起強烈的水危機意識,徹底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把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這是做好抗旱減災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像西北地區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區修建蓄水塘壩,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井灌及平原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輪作、耙磨保墒、秸桿還田、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等旱作農業技術;積極推廣使用「旱地龍」等抗旱劑、種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學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國的抗旱信息系統,形成由中央、省、市、縣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網路,集旱情監測、傳輸、分析和決策支持於一體,涵蓋水情、雨情、工情變化的各種相關因素,能及時准確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確評價乾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抗旱物資貯備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經費下撥過程緩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滿足了「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規范抗旱行為;探索旱災保險機制,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近幾年的抗旱實踐表明,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解決水量分配、規范用水秩序、經濟補償等各種水事問題難度越來越大,已經很難滿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將這些矛盾納入法制軌道來調節,使抗旱工作更為規范和高效;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應對乾旱風險,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抗旱減災領域,建立旱災保險等風險轉移機制,有利於分擔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也可在分散和轉移旱災風險。
Ⅲ 12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降臨,面對乾旱該怎麼辦
水資源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如果缺乏了水資源的話,我們的生活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的。但是,我國是屬於缺水的國家,很多時候都會遇到乾旱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樣在乾旱來臨的時候,也不會太過於慌張。
不得不說,我們國家還是比較缺水的。之所以缺水,不僅是由於我們的降水量比較少,而且我們人均用水量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還是很容易出現缺水和乾旱的局面。為了避免我們日後面對乾旱的局面,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比如,我們可以用洗菜的水焦化,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節約用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