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扒村窯瓷器特徵鑒別方法

扒村窯瓷器特徵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09 00:04:35

『壹』 扒村窯的扒村窯產品

扒村窯產品白地黑花瓷,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遺址里此類殘片散布較多。盆內用黑釉彩繪,紋飾布局層次繁密,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宋代白瓷有很大發展,善於利用化妝土美化瓷面,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白地黑剔花中的高貴品,多見於北宋晚期至金代。其法是在瓷胎上先施白化妝土,稍干後施黑化妝土,刻劃出紋飾再剔掉花紋以外的黑化妝土,露出白色化妝土底子。這種工藝的關鍵是不傷底層的白化妝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術,只有當瓷坯和化妝土的濕度恰到好處,半干半潮時才易操作,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制。白地黑花是剔花裝飾中工藝最復雜難度最大的品種。
扒村窯的深剔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艷,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平。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貳』 磁州窯的磁州窯古窯

磁州窯系泛指以磁州窯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省宋元時期生產化妝白瓷、彩繪瓷和化妝土剔刻花裝飾瓷器的民間窯場。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
1.修武當陽峪窯位於河南修武縣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鄉當陽峪村,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世紀30年代,在焦作煤礦任職的英國人R.w.Swallow曾調查過當陽峪窯址;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先生在窯址發現了一通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碑文說明了創建窯神廟的原因及其與耀州窯的關系。及其該窯產品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黑釉、褐釉、絞胎、絞釉、三彩、綠釉等較為少見,造型有碗、盤、缽、罐、燈、壺、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繪劃花是當陽峪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紋飾流利灑脫而為人們所贊譽,又以強烈的黑白對比而獨具一格,裝飾之美居「磁州窯系」諸窯同類產品之上。當陽峪窯還以絞胎、絞釉稱奇。宋金「釉下絞彩」瓷以當陽峪窯一帶的產品最為豐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變化莫測的圖案效果,造型有玉壺春瓶、花口瓶、帶座瓶、碗、盤、爐、盒、罐、水注、水盂等。陳萬里1954年在《論當陽峪窯》一文中曾指出:「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外,沒有一處足以與當陽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窯以及安陽的觀台窯終遜當陽一籌。」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說「在北宋,沒有像修武窯那樣富有變化,紋樣優秀、色彩豐富的窯」。根據當地人士考察,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周邊的柏山窯、西王封窯、獅澗窯等應屬一個窯群。由於對當陽峪窯址一直缺少系統的考古發掘,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2.鶴壁集窯位於河南鶴壁市北10公里的鶴壁集西部,處於羑(you)河兩岸陳家、曹家、龍家、李家、鄧家之間的廣闊地帶,面積84萬平方米。當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靈橋碑記》載:「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經火燒,晶瑩發亮,邑西之人,藉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1952年陳萬里先生發表《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窯報告》首次披露了鶴壁集窯。
該窯創始於唐,經五代、北宋、金,終於元。唐至五代產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紋罐等。入宋以後燒製品種較多,有磁州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劃花、剔花,褐釉劃花及加彩器等,題材內容豐富,有嬰戲、人物、龍鳳、喜鵲、鴛鴦、雁、鶴、魚、鴨、鹿等,構圖簡練,富有生活氣息;器表或器內還書、刻、印有姓氏、詩文、吉祥語等各種題款。白底繪黑花多加褐彩,與磁州、當陽峪、扒村等窯大同小異。鶴壁集窯址中一種褐黃釉折沿大盆發現較多,盆里施褐黃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劃游鵝、蓮花荷葉、草間奔兔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後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而不見於其他瓷窯。鶴壁集窯還燒制定窯風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鈞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鶴壁集窯址還出土有俑、馬、羊、狗、猴、鴨、龜、獅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鈴鐺、象棋、圍棋、色子。3.禹州扒村窯
位於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淺井鄉扒村,窯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橫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崗坳,總面積達170多萬平方米。1950年陳萬里先生來禹州調查時發現扒村窯,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後,一些專家多次來此考察,民國《禹縣志>山志》載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張克己為東張鎮(今扒村)柏靈翁廟撰寫的碑記:「所居之民皆以燒造瓷器為業,乃所謂凝土以為器者,其所由來遠矣。是鎮金國末年最為繁榮,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燼之餘,百不存一>>」扒村窯流傳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裝飾為主,其次翠青底繪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紅綠彩等時有發現。窯址採集到的標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綠釉黑花、黃釉黑花、白底劃花、綠釉劃花、黃釉劃花、絞胎、絞釉、絞釉畫花、孔雀藍釉、黑釉刻花、黑釉醬彩、黑釉堆線、綠釉、黃釉、宋三彩、紅綠彩、鈞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為瓶、枕、盤、壺、罐、爐、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種動物玩具。一種折沿大盆在遺址里散布較多,又見於距此不遠的白沙宋墓壁畫。此大盆既可供婦女梳洗,又可供廚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種多樣,需求量自然很大,為扒村窯的特色器型。扒村窯瓷器胎質疏鬆,釉面不甚結實,容易發生小疵或失亮、剝落現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達到了白如雪、黑如鐵的程度,裝飾構圖嚴謹而繁密,喜用花草、蓮瓣、水藻、嬰戲、鳥獸等紋樣,筆調粗放簡練,在似與不似之間,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有的精品繪畫生動獨特,在瓷器上表現出寫意水墨畫風格,為磁州窯系的新亮點。黑釉留白「正八」款龍紋瓶僅在扒村窯產品中有發現,絞釉、絞釉上加畫花也是其獨到之處。不少品種都與臨近諸窯有密切關系,白地黑花、白底劃花近似鶴壁窯、新密窯、磁州窯,黑釉凸弦紋近似魯山窯、鶴壁窯、磁州窯,宋三彩、紅綠彩近似登封窯、磁州窯。禹州城內北隅的鈞台窯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鎮窯也燒造磁州窯風格瓷器。1974年鈞台窯發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絞胎、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鎮劉家門鈞窯遺址發掘中,在相當於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層中發現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紅綠彩器。神垕鎮北乾明山真武廟《祈雨感應之記》碑和明嘉靖《鈞州志》有「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的記載。《大明會典》關於禹州燒貢瓷的記載,和近年來民間人士採集的標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窯還大量燒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窯風格瓷器。4.登封曲河窯磁州窯》》磁州窯系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東南35華里的告城鎮曲河村,發現於1961年3月。窯址散布在曲河村內及村北的山坡地上,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曲河村東一小廟內有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堂碑記》載:「地名曲河,面水勢也,其中風景物色,宋以前渺無可稽。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金元兩代亦歸淹沒。」曲河在北宋時為登封名鎮之一,其南臨潁河,西環石淙河,北靠風山,附近盛產瓷土原料,有瓷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窯址發現有白釉、綠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黃釉、青釉等品種,造型有碗、盤、壺、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據地層疊壓和瓷片堆積可推斷曲河窯址始於晚唐,興盛於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於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後者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製作工序先後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於高檔瓷器。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西關窯位於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於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徵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於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卧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窯溝窯位於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庄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採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於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花卉裝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頻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並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於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後者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製作工序先後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於高檔瓷器。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西關窯位於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於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徵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於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卧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窯溝窯位於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庄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採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於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花卉裝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頻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並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紋、草葉紋,除白釉微黃、黑彩發暗外,形制和數量可與扒村窯同類產品比肩。6.山西介休窯位於山西省介休縣洪山鎮,是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最早發現的一處古瓷窯址。洪山鎮附近源神廟內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廟碑陰題名有「瓷窯稅務任韜」「前瓷窯稅務武忠」字樣。據調查,該窯創燒於北宋,歷經金、元、明、清數代。早期以燒白瓷為主,中期開始燒制具有定窯及磁州窯風格的瓷器,窯址遺存的瓷片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盤、碗、罐、蓋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繪多畫折枝葉紋,紋飾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潔白的化妝土。其白底紅花與磁州窯、當陽峪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劃花裝飾極為相似,但色彩更加鮮艷漂亮,為介休窯的絕佳作品。介休窯金代黑醬釉碗有細線條印花,青黃釉印花大盤上裝飾有孩童盪舟於蓮池的紋飾。金代黑釉剔花產品多以卷草、魚蓮為裝飾,造型有瓶、壺、壇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窯址還有位於霍州陳村一帶、創於金盛於元的霍窯,位於長治八義鎮、在金代以燒造白釉紅綠彩聞名的長治窯。7.山東淄博窯原名博山窯,位於山東省淄博市磁村、坡地、華嚴寺一帶。近代《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曾記載。上世紀7D年代調查,1976年山東省發掘了磁村窯址,證明磁村窯創始於唐而終於元。磁村窯唐代時燒造黑釉,宋以後燒造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劃花等,造型有碗、盤、瓶、罐、盞托等。金元時期仍以白釉佔多數,黑釉佔有一定比例,裝飾除剔花、劃花外,出現了篦劃、絞胎、黑釉凸線、白底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品種。磁村窯產品中的黑釉凸白線紋器(當地人稱之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種之一,這種裝飾與河南鶴壁窯、新密窯、登封窯同類產品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白線紋多呈黃色,線條較細,器內壁一般無釉或半釉,而磁村窯的這類產品白線紋色白而粗,器內滿釉。磁村窯還燒造一種加彩器,過去稱之為「宋加彩」,現在統稱紅綠彩,磁州窯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窯址均有燒造,磁村窯的紅綠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藝術造詣很高。8.安徽蕭縣窯位於安徽省蕭縣白土鎮,又稱蕭窯。1960年被發現。調查表明蕭縣窯創於唐代,碗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窯址出土白瓷有明顯的定窯遺風,黑白釉瓷則有磁州窯風格,還有白釉黑花、黃釉等。器物多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雙耳罐以及馬、牛、雞、蛙小件瓷塑動物等,應為宋金時期產品。1954年江蘇省文管會在蕭縣白土鎮窯址徵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樣,說明蕭縣窯的下限應為金代。皇統元年為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雙方議和,南疆劃淮水為界。《清波雜志》記載金代以仿定瓷為主要特色的宿州窯和泗州窯在蕭縣窯的南面與東南面,與蕭縣窯接壤並存。靖康之變以後中原地區窯工大量南逃,金代蕭縣窯、宿州窯和泗州窯具有定窯和磁州窯產品的風格,應是南逃窯工將中原制瓷工藝傳播過去的結果。

『叄』 宋代定窯瓷器有什麼特徵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1]
定窯從邢窯而來,由於歷史的變遷,定窯隨著地域變化,新瓷土料的運用和制瓷工藝的進步。卞向和認為:定窯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閃爍過光芒,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肆』 如何鑒定瓷器,瓷器鑒定方法,怎樣鑒定瓷器

建議去新華書店買相關書籍仔細研究。

『伍』 求助 怎樣鑒別柴窯瓷器 急!!!

柴窯瓷器判斷標准:第一,符合柴窯特徵: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薄如紙指釉層,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藍、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斷此瓷器不是其他窯口。第三,瓷器來歷,地下出土、宮廷藏品、世代家傳。 柴窯窯口:柴窯在河南鄭州之中牟柴窯村,新密柴窯村,管城東西大街。根據《中國台灣網》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調文物調查:東虢國和黃帝的誘惑 報道,柴窯遺址位於中牟境內,據記載為後周時所建,專為皇室燒造貢品。柴窯和鈞窯關系極為密切。相傳鈞窯原為柴窯故有工匠所組成,而且鈞窯與後周顯德時在鄭州設立的柴窯相距不遠。位於中牟境內柴窯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柴窯的真相是個很好的機會。 新密發現大規模古遺址報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隊在牛店鎮月寨村柴窯自然村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大面積的古窯址,採集了一些瓷片,確認這是一處五代至宋代的瓷窯遺址,為探索我國歷史上的柴窯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根據20世紀90年代在鄭州管城東西大街的考古發現,發掘出大量窯爐、窯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儲存,考古證實管城為柴窯遺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 一,國家館藏,清宮內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一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詠柴窯碗》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卧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詠柴窯如意瓷枕》過雨天青色,《八箋》早註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如意"的感受。據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台灣,把故宮內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二,根據清代《國學導航- 香祖筆記》 ●卷五記載,一貴人買得柴窯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價餘百金。始憶陸魯望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可謂妙於形容。 三,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現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於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鎮產品,又非定窯產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品也非景德鎮產品。 四,根據《傳記文學》2007年8期記載, 觶齋藏瓷是先生為故宮搶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寶昌,字世五,號觶齋,古玩鋪學徒出身,後為袁世凱管總務,是著名的瓷器鑒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後,藏瓷為其子女郭昭俊等數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將離重慶前,馬衡對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後可與郭家談一談,最好不要讓它散掉,將來歸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後,先生找到郭昭俊與他協商。因郭瓷不是敵偽資產,除收購外,別無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購,唯收購經費無著。先生只好去拜謁前輩朱桂辛(啟鈐)先生請示楊銅、郭瓷兩項如何辦理。正在無法進展之時,一天忽接到桂老電話,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將來桂老家,命先生趕快把辦理楊銅、郭瓷多方受阻的經過,寫成「節略」,等宋來時當面呈交。宋看過「節略」後,表示馬上由他去辦。朱氏又請最熟悉郭家情況的中南銀行經理張重威從中協調。1946年2月24日,觶齋藏瓷由宋批准出資收購,從郭家運到故宮,存入延禧宮庫房。這批郭氏藏瓷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幾乎囊括了中國陶瓷史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還有故宮藏品中罕見的乾隆粉彩仿古銅彩犧耳尊。瓷器共計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後周柴窯瓶一件、唐昌南窯宮碗一件、唐邢窯三件、宋景德鎮窯十件、宋鈞窯九件、宋東窯八件、宋汝窯四件、宋官窯三件、南宋官窯四件、宋龍泉窯八件、宋哥窯六件、宋定窯十一件、宋建安窯三件、宋建陽窯五件、宋河南窯一件、宋磁州窯一件、南宋吉州窯九件、南宋廣窯五件、金宿州窯三件、元臨川窯二件、元樞府窯五件、元景德鎮窯一件、元鈞窯天青窯二件、元龍泉窯二件、明鈞窯三件、明景德鎮窯十一件、明處州窯一件、明德化窯五件、明洪武窯二件、明永樂窯九件、明宣德窯二十七件、明廠官窯八件、明成化窯二十九件、明弘治窯二件、明正德窯九件、明嘉靖窯五件、明隆慶窯一件、明萬曆窯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大量瓷器。 五,根據《大河網—河南日報》一文網友呼籲拯救柴瓷報道,炎黃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楊帶到大河網視頻直播間的兩件五代青瓷。嘉賓張楊談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雖然在唐和宋之間,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碗類。第二,一定得是在鄭州燒制的。第三,東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還有支釘。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綠。 嘉賓張楊認為:五代耀州一說有一定的參考性,因為五代之後,部分柴窯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們心目中的柴瓷來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窯,雖然器形上和柴窯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說胎和釉,和柴窯是完全不一樣的。至於說影青,就更不對了。因為影青是從北宋才開始有,不是五代的東西。再說,它是南方瓷,不是鄭州產。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窯。 嘉賓葛天才談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鄭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徵的碎片。在鄭州紫荊山路西、東大街路北一帶收集到一些窯具和沒有燒透的瓷片。據當時發現者說,這個窯當時呈「8」字形,窯口朝向東南方。用研究者的說法,應該叫葫蘆窯,多給官方燒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斷,柴窯應該是在鄭州。 六,根據《焦點網談》報道,鄭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窯瓷,第一個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學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見焦點網談3月19日報道)很相像,只是瓶頸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兩個觶。這兩個觶一個底部刻著一個「周」字,一個刻著「宋」字。兩觶大小、紋飾、釉色幾乎一樣,只是後者的頂端多一道玄紋,顏色更加鮮亮。老者介紹說,觶是古時帝王祭天時使用的禮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舉觶灑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當是後周郭威、柴榮兩個皇帝先後用過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書「宋」字的當是北宋皇帝趙匡胤、趙光義等用過的祭天器物。這兩個觶都是孤品。 七,根據《新華日報》報道,日本一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學者去年10月在北京稱,日本發現了絕跡千年的中國古代名窯柴窯瓷器。 64歲的日本伊豆高原藝術館館長對中如雲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在日本的中國文物保護座談會」上,播放了他帶來的《雨過青天觚——古窯至寶?千年之旅》資料片,畫面中的一件中國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場的中國文物界人士大開眼界。 據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對中如雲先生新著《至寶 千年之旅——發現絕跡千年的柴窯》介紹,9年前從日本一個茶具店發現的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藍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狀的開口直徑167毫米,底座直徑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澤,瓶口留下了30多處修補過的痕跡。無論形狀,還是大小,都像一隻適合擺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文物的對中如雲說,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後周的官窯」。根據牛津大學「熱發光法」測定的結果,青百合花瓶燒制的年代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認為,青百合花瓶具備歷史文獻記載的柴窯特徵,且修補的痕跡可推斷到四五百年前。「雖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窯,但也沒有證據予以否定」。 八,據《大公網訊》報道,大連市民劉志國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塵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壺,他認為這是五代時期柴窯的古瓷。如果確實如此,它將是現存的唯一一件柴窯瓷器,將填補中國青瓷史實物的空白。劉志國稱,「有人曾出價1200萬元買回去收藏,但我沒有同意。」 據《新商報》報道,這套瓷壺分瓷壺和瓷碗兩部分,瓷質光澤細膩,瓷壺為「小口長流」,壺體為六瓣瓜棱形,壺柄彎曲帶式,壺蓋直頸、蓋頂上有一尊卧式坐獅;瓷碗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蓮花包蕾,花瓣間刻畫著蝶形如意紋飾,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稱奇的是,每片蓮瓣,在燈光映照下,都象是一個虔誠打坐的佛家弟子。 劉志國介紹了這套瓷壺的來歷:他小時候,家中倉庫里有一個紅木箱子,裡面有不少瓷器。「當時,誰也沒把那些瓷器當回事,我和小夥伴經常拿那些瓷器去過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塗地損毀了,現在包括這套瓷壺在內,只剩下七八件了。」後來,劉志國的母親說,那箱瓷器是他父親從故人手裡得到的贈物。 九,根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林仁貴以收藏唐宋五大宮窯瓷器著名,他手裡擁有了幾乎絕跡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窯瓷器。除了沉香木龍床,他還收藏了7張清代海南黃花梨龍床。另外,在河南省開封(五代後周京都)和濮陽(五代後周柴榮的澶州節度使府)發現有柴窯瓷器。 北京、上海專家針對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一、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品。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三、同為豆綠色。四、同為黃土胎。五、釉汁很薄。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七、從瓷化程度看,同現代瓷沒有差別,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窯可以做到。 綜合分析,上海博物館的"白釉枕"其品質應在當時景德鎮和定窯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證,可以斷定:除柴窯外,不可能有別的窯口能燒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斷定"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應為柴窯產品。從而解開中國柴窯史的千古之謎。

『陸』 扒村窯的裝飾技藝

扒村窯的裝飾技藝有繪畫、劃花兩種。分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窯燒制白地黑花瓷為主,黃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類較多。胎有深灰和米黃,其質堅硬,但胎骨顯粗。宋代扒村窯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題寫書畫詩句作裝飾,在碗、盆中心畫一枝花葉或書寫大字,如「風花雪月」、「花」、「書」、「張」、「道」、「忍」等字。
扒村窯器的構圖嚴謹,一般裝飾多用花草、蓮瓣、水藻、魚、人物、鳥獸、荷花等。紋樣線條流暢,生意盎然,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格調樸拙粗獷,取材來源於生活。扒村窯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而見稱,在宋代瓷中別具一格。特別是畫面裝飾多取材於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極富有生活意趣與幽默感。

『柒』 70年代的綠釉碗有什麼特徵

綠釉瓷器鑒別年代的方法:

綠釉瓷器最早在漢代出現,漢代的綠釉瓷器為鉛綠釉陶,金代扒村窯和元代磁州窯出現了綠釉釉下彩褐彩的製作,元代景德鎮燒製成了孔雀綠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種。

明代的綠釉以孔雀綠色釉為主,早期為顏色與瓜皮相似的「瓜皮綠」,永樂年間出現了淡綠色釉,但是清代康熙時期是綠釉燒制的全盛期,原有的「瓜皮綠」在清代康熙年間也是燒造最成功的。

此外清代出現了郎窯綠、鸚哥綠、松黃綠、魚子綠等多個種類,其中「郎窯綠」也叫「蘋果綠」、「蘋果青」、「綠朗窯」,它是郎窯紅的窯變產品。

『捌』 怎麼可以分辨唐宋陶瓷

它的胎呢,是發鋼胎,屬於燒成以後發一種紅顏色,紅顏色燒成以後就紫不溜的就認為是鐵,這個釉色比較厚。釉色它有窯變,刷上去窯的時候是一種,一般是比較粗糙的,胎也粗,釉色上得也不怎麼勻。 宋代鈞瓷的釉色因為多次施釉,多層厚釉相疊,燒成過程中釉層開裂,形成自然流淌滲透的「蚯蚓走泥紋」;宋代鈞瓷釉色變化豐富,釉層凝厚,沒有耀眼的玻璃質感,給人以濃而不溢、艷而不跳的感覺,絢爛而含蓄。

『玖』 元代民窯瓷器底部特徵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范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
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漢族民間陶瓷窯系,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這些地區宋代屬河南漳德府磁州,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在裝飾上主要採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畫花系以當地所產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並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以獨特的創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製品的裝飾先河。並創造一系列的裝飾紋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礎上,又創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單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賦予創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銹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紋刻劃"等等。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後世。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形成了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在表現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真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象。
磁州窯系龐大黃河南北均有此類風格製品,清末民初,此窯大量生產青花製品,覆蓋華北華南廣大地區,蘭花花碗、盤等用品。代表民間青花的盛世。現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區之一,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具有極高的欣賞、收藏、使用價值。
歷史
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閱讀全文

與扒村窯瓷器特徵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3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7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4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2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8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5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6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5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1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2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6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8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0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6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4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