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詩方面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詩方面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6 08:07:23

⑴ 古體詩詞的現代化問題

古體詩詞的現代化一直是困擾現代人創作的難點。民國時期聞一多先生在 1926年5月13日第7號《詩鐫》上發表《詩的格律》一文,提出詩歌的「三美」理論,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奠定了新格律詩的理論。前兩者受到普遍認可,後者缺乏更豐富的理論支持。其實這是從詩詞作品的「橫剖面」來論述,歸納詩歌理論。這種總結沒有把時間的緯度加入進去,也就無法回答為什麼按照過去的美境寫現代的生活往往格格不入。正如漢服美女,台上表演可以,卻難以生活化。

因此,我認為古典詩詞的現代化問題實際要從社會的「總剖面」來思考,加入時間,變化的緯度來思考,入時入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括:

1. 思想內涵的重新錘煉。

詩言志。思想內涵的錘煉是歷史,是個人對於現實的深刻感悟。代代不同,時時新意,人人各殊,聞一句而知高低淺深。現代人必須寫現代,寫自己,用生命,用身心,用肌膚去感受這個時代的熱度,感受人情的冷暖,感受社會的變遷!思想內涵是詩詞的靈魂。沒有這個「魂」就失去了震顫人心的共鳴!

舉例:

同樣面對大海,

曹操《觀滄海》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現在讀來依然能感受到曹公的氣勢磅礴,慷慨壯烈!

海子於1989年所寫的一首抒情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種簡單的幸福同樣是人們內心的訴求。同樣引起人們的共鳴。

兩首不同的詩,不同的格式,卻有相同的特點:有各自思想內涵, 入時入世,引起共鳴!

2. 審美的重新架構,略同於「繪畫美」。

美學范疇有跨時代性,也有時代性。農業時代的美景,不完全符合現在人的心境。所以,在表達個人感情世界,必須重構現在,當下的美學概念,畫面意境,目的還是共鳴。

同樣寫軍旅生涯,我們可以透過兩首詞來看看古今的繪畫美差異。一是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

南宋詩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冷兵器時代的廝殺不絕於耳,辛將軍挑燈看劍,內心百般滋味!

我們再來看看毛主席的為我們營造的現代戰場轟鳴,而我「巋然不動」的形象。

《西江月·井岡山》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冷兵器時代的畫面與炮火時代的畫面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有寫出各自特點,並服務於心境的營造才是好的「繪畫美」。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寫古體詩,近體詩的朋友往往局限在農耕時代的美感中,卻難以打動人的原因。沒有了現實與實際生活的描寫,詩詞只是一種文字游戲。

3. 格律與音韻的問題,略同於聞老的「音樂美」。

格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音韻也是隨著時代和地域在不斷變化的。當下創作只要符合普通話或者某一地方方言音韻即可。沒必要按照過去的韻譜填寫。至於格律,遵循格式與否視內容與情感抒發而定。

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岡山》中其韻腳就是用湖南方言。

上古音韻,唐韻等都不是不好,只是隨著時代變化,用來吟誦讀唱的詩詞也要符合當下實際。

綜上所述,我認為,從思想內涵的重新錘煉,審美的重新架構以及解決格律與音韻的問題等三個方面入手才能很好解決詩詞的入時入世問題。

⑵ 關於寫詩的問題(可以去復制單最好別那樣)最好來個懂點的

按內容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閨怨詩、戰爭詩、抒情詩、敘事詩
按形式分為: 古體詩 樂府 律詩 絕句
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詩歌的長度總體說來,詩歌的長度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長,長到幾時行乃至幾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幾行,甚至幾個字.但是,詩歌本身有一定的語言張力在裡面,要根據語言的張力而定,不可肆意縮短和延長.要根據詩歌的語言的張力來定,不能過火,也不可不足,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
詩歌的立意詩歌本身可以無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據語言和技巧來定是否需要立意.嚴格的來說,詩歌的立意同小說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來給詩歌立意.詩歌的立意不象小說那樣要求嚴格,詩歌的立意僅僅是一條線索而已,如果要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因為詩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能談到寫成什麼理論性教材.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一個瞬間的事情,腦子中形成詩歌的句子的時候,立意已經產生,可能產生的僅僅是幾個字或者幾個詞,但是,立意跟隨的就是這幾個字或者詞產生.要是非得將立意說明白的話,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去定;但是,還要根據詩歌的題目來定,詩歌的題目本身就是詩歌要圍繞的中心,所以,一個詩歌的題目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詩歌的立意所在.要有內在的音樂感.音樂感,就是寫出來的一首詩歌要可以朗朗上口,可以把詩歌用唱的形式唱出來,要語言優美,精煉,不能拖沓,嚴格的要求不能拖泥帶水.一首好詩是可以直接譜曲,可以直接讓歌手唱出來的.要有內在的張力.張力就是詩歌的彈性,象小說的語言的彈性一樣,不可太長,也不可太短,至於詩歌的長短,要根據詩歌的立意而定,不能拖沓.如果講詩歌比喻成河流的話,這條河流無論怎麼流,始終在河岸裡面流動,始終不會象兩岸泛濫.散文則不然,你可以將兩岸完全淹沒,也可以只在河岸里流淌,這個就是詩歌和散文的相對的區別.所以,詩歌就是一條河流,一條從不泛濫的河流.
詩歌的技巧詩歌的技巧是最復雜的事情了,但是,總體上來說,詩歌和其他文體的寫作基本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1,意識流階段,也就是純意識的流動性創作,腦子中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種沒有章程的寫法.2,運用各種技巧,提綱契領階段,也就是根據自己的寫作的意圖、構思和立意去選擇自己適合的寫法去創作,一般搞寫作的人可以從當中看出其寫作的意圖,和明確的主線,以及准確的立意,是一種循規蹈矩的類似在道路上面看著路標前行的創作階段.3,無我的階段,也就是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的技巧,可以不用提綱已經可以進行創作,類似技巧跟著你在走的階段,類似在天空自由飛翔的階段性創作,已經把各種的技巧融會貫通,不需要再去找什麼技巧,技巧自然不自然的就流露出來的階段.
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句話說:「你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可以成為好的小說家,哲理學家,或者政治學家,但是絕不可能成為好的詩人」.這句話很正確,但是,還有一句話說:「詩歌來自胡說」,當然,詩歌不是在胡說,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詩歌的創作的形象性,與詩歌的創作的想像力的體現.豐富的想像力是詩歌創作者所必須的不能摒棄的技巧之一,是有重要作用的.
1,關於寫作,當然任何的題材,生活都是最好的寶庫,生活是基礎.2,對於詩歌的寫作,要多去讀,多去思考,多練習,多去歷練自己的語言.3,詩歌寫作是件比起任何題材都要苦的事情,要奈的住寂寞和孤獨,要多思考和歷練自己的文字.

⑶ 我想提個關於詩詞寫作方面的問題

詩詞創作技巧----略說技巧
http://www.gjart.cn 2006-5-6 13:24:09

詩貴真情,也就是說要有真情實感,但同時,詩作要有藝術感染力,要能夠吸引讀者,這就有一個技巧性的問題。義大利批評家塔索在《論詩的藝術》中說:「有志於寫作……的每一位詩人,應當注意三件事,即選擇題材,使它能夠接受詩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賦予題材以這種形式;用最精緻、最適宜的裝飾,把題材打扮起來。」認 為這就是詩詞創作的技巧問題,大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謀篇,也就是詩詞的整體設計。包括題材、內容、布局、層次等。

二是修飾,也就是詩詞的藝術設計。包括造句、遣詞、選形(哪幾個漢字組合更美觀)、辨音(哪幾個漢字的搭配更動聽)、押韻(當然也有不用韻的)、節拍、旋律等。

說到技巧問題,對一句話記得特別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會見南斯拉夫作家時提到的:「我主張文學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來吸引人。」認為此言極是,道出了藝術的辯證法,揭示了藝術創作規律和審美規律,是對傳統創作經驗的總結和形象化表述。

實際上,在我國詩詞創作乃至整個藝術創作中,歷來有兩種美感追求,即「錯采鏤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並且認為後者是更高的但又難以企及的境界。「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單純、質朴,也就是「無技巧」之美,在整個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得到普遍運用。比如:

李太白論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謝榛說:「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四溟詩話》)

《樂記·樂論》主張音樂:「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董其昌論畫:「工不如拙」,「以淡勝工」。(《畫禪室隨筆》)

黃庭堅論書:「凡書要拙多於巧」,「守實去華」,「質勝於文」。(《山谷老人刀筆》)

李漁論戲曲:「能與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閑情偶寄》)

姚鼐論文:「文章之境,若佳於平淡,錯詞遣語,有若自然生成者」。(《與王鐵夫書》)

凡此種種告訴我們,藝術之美在於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固然沒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為美。這正如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所說:「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運用比喻、擬人、象徵等任何技巧,但我們卻從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啟迪。

因此我們說,詩詞創作來源於詩友對生活感受的噴發,而不是技巧的表演,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宋代大詩人陸游在晚年回顧自己的創作時,深有感慨地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譫》)

但是,「無技巧」並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實景也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來表現。所謂「無技巧」,就是要在詩詞創作中,技巧的運用要適合於內容,要做到不著痕跡地 「化入」,渾然天成,技巧不應該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內容,與內容融為一體。劉禹錫曾這樣評價白居易的詩:「郢人斤斲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贈》)作詩就要像匠人運斤成風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點兒白土而不傷鼻子一樣自然。

當然,這種「無技巧」的境界,沒有高深的藝術修養,沒有高超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沒有鍥而不舍的追求,沒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達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梅堯臣《讀邵不疑詩卷》)魯迅先生曾經針對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寫作的「秘訣」時說:「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高爾基也曾告誡青年作家說:「你們年輕人,總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這是極其無益的工作」。(《文學書簡》),所有這些,都是要告誡我們不要濫用技巧。我們願與同道的詩友共勉:用實情,寫真意,不趕時髦,不賣弄技巧。

有詩友可能要問:你怎麼光說不練?哈哈,豈不聞「用權威的口吻談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討論作詩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創作出來的詩卻只有一首;教授雄辯術的教師隨處可見,可是幾乎就沒有一個雄辯家」。(伏爾泰《論史詩》)

詩詞寫作技巧之拙見

「詩乃心語,情乃詩魂」。寫詩重在一個「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熱情之別。首先要有感情,才會觸景生情,這就是激情。但又必須熱心於寫,這就需要熱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習作了。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寫作技巧了。詩詞寫作技巧很多,大體可歸於以下幾個字:典、喻、寓、諧、擬、逥、謎、藏、形。「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詩名句,如李白《憶秦娥》詞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葉扁舟》詞句「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該詞句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其中,以「畫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淺」 喻「遙山」之青綠色因遠而變蒼淡。「寓」乃寓意於字句之中,如宋祁《木蘭花·東城漸覺》詞句「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把蜜蜂在花間采蜜之鬧及其所顯現的春意昂然之景緻全寓意其中了。「諧」乃用諧音字寓意,亦屬「寓」的技巧,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兩個「晴」字以其諧音寓意著「情」字。「擬」乃指擬人技法,如南宋僧人志南絕句《古木蔭中》「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其中「杖藜」就被擬人化了。「逥」乃迂逥隱曲的寫法,如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詞句「念雙燕、難憑音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這兩句便把「嚮往春天的到來和盼望得到遠方故人來信的思念之情」全都表現出來。但,寫得非常婉轉。「立盡斜陽」可以使你想像到「詩人站在夕陽余輝之中,仰望傍晚之天空,期盼著…,直到太陽下山,天黑下來,才無望而歸」的畫面。「謎」乃指以謎表意,如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詞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其中「心上秋」乃一字謎。「藏」乃指藏頭(尾)詩,就是把你要說而又不願明說的話,其每一個字分別置於詩句的首(尾)位。如果不是按從頭到尾順序放置,則詩意本身也指明讀取順序。「形」乃指修辭方面的其它技法,如對偶、排比、倒裝等。特別是倒裝在詩詞中用的最多,原因就是為了合韻和適於平仄律格。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詞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其中「對長亭晚」乃「晚」字倒置;「驟雨初歇」乃其副、動詞「初歇」倒置。除了以上技法外,還有「迴文詩」這一技巧,卻是一般人難以掌握的。迴文詩有兩種:一種是把詩句的所有字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則從任一字開始讀,都成詩句,都是一首詩;另一種比上一種簡單些,就是所寫詩,從頭到尾成詩,倒著讀即從尾到頭亦成詩。《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詩。

詩學試說之<簡明格律詩詞寫作技巧>
文/石三公子
在詩詞寫作領域,那些古老的格律有時令想學習寫詩的人望而卻步.那些復雜的格律和講究簡直象算卦一樣,使初學者如看天書.那麼,怎麼解決者一現象呢?我這里說說簡明一點的創作方法,並盡量做到使初學者一看就懂.
很多論壇有類似的帖子來講究詩詞創作,但我看往往是講一些格律,詞牌等讓大家參照,很多人總是看不懂.其實,古典詩詞格律在今天看來,不適合用來寫作,它只適合用來鑒賞.古人用那些手法創作出來的詩詞,我們也必須用相關的知識去鑒賞,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詩詞發展到今天,一直在改革.我們今天就說一下用"今四聲"如何創作詩詞.
我們這里不提古四聲,以後我們會提到.所謂"今四聲",就是我們都學過的漢語拼音里的聲調.很簡單,我們把拼音里的一聲和二聲,也就是陰平和陽平理解為平聲,把三聲和四聲理解為仄聲,我想大家都能理解.一般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或者八句以上.但無論如何,一首詩也應為雙數句.
在創作時我們先確定一個"韻".古典韻書里對韻的規定是比較嚴格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沒必要去管它.如果你選擇的是比較特別的韻,那也應該去對照韻書.我們先說比較常見的韻的使用,盡量不去選擇那些偏僻的韻.
所謂韻,我們學過拼音的都知道,拼音分聲母和韻母.舉例說,"天"字,它的拼音結構是"tian",一聲字,那麼,後面用來標聲調的"an"就是我們要找的韻.跟它相關的字有"前qian","連lian","完wan","言yan"等等.凡是發"an"的音的字都是這一韻部.再比如"來"字,它的拼音結構是"lai",用來標聲調的"ai"就是我們要找的韻,押韻是找它相關的字,比如"柴chai","歪wai","才cai"等字.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押韻都是押平聲,我們前面說的這些字都是平聲,也就是漢語拼音里的一聲或者二聲字.那麼,格律詩詞也可以押仄韻的,就是三聲和四聲.比如"廣guang" 字和"養yang","漾yang"等字是同一韻部.你選擇了這些字,在沒首詩中的第二句話最後一個字和第四句話,第六句話,第八句話的最後一個字就得用這樣聲母相同的字.也就是雙數句押韻的概念.我們舉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shuang,一聲,平聲)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ang,一聲,平聲)
這首詩里的"霜"和"鄉"就是它的韻腳了.再如:
寒月沉沉洞房靜
真珠簾外梧桐影(ying,三聲,仄聲)
秋霜欲下手先知
燈底裁縫剪刀冷(leng,三聲,仄聲)
這首詩是仄韻,也就是說押韻的二,四句用的是仄聲字."影"和"冷"雖然聲母不同,但它是同一韻部.我們可以感覺一下,"影","冷"發音類似.相關的還有"里li"和"水shui"等字,這兩個字最後都是落在"i"上,所以它是同一韻部.需要說的是,如果你選擇了押平聲,那麼,你的除第一句以外的尾字, 其他單數句的句尾應該用則聲字,與韻部相反.如果選擇押則聲韻,單數句除第一句以外應該選擇平聲字,也是與之相反,這樣讀起來才有頓挫,才有節奏.
另外一點很重要,如果你選擇了押平聲韻,就要在一首詩里一直押平聲,押則聲就始終押仄聲,而且始終押同一韻部的字,中間一般不可以換韻.比如尾字押在"光 guang,聲母ang",那你始終要找一聲和二聲字里的落在"ang"上的字.如果選擇尾字如"亂luan",那你始終要找"an"發音的三聲和四聲這兩個聲部的字來作韻腳.比如"傘","晚","慢"等字.
對於古四聲里的"入聲"字,它本來不是一種聲調,發音里也體現不出來,它只是一種發音急促的字,不分平聲還是仄聲.那麼,在規定里,它都歸為仄聲.在古典詩詞里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用今四聲寫作時不必去管它.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明白這些看似復雜的東西,要多找來些詩體會,初寫詩的時候也可以臨摹別人的作品.在詩歌發展到今天,我們只需要記住這一點點最基本的東西就可以了.
下面再說句子中的平仄變換.
句子中不能總是一種語氣,一句話說出來要有抑揚頓挫才好聽,不然就象白開水.那麼,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初學者應該比較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因為你一開始還弄不清格律,就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來做.這正象是小孩子剛會走,先不要急著跑,要摔交的.不管是絕句還是律詩,先按照規定做是最主要的.還是舉例有說服力. 我們隨便說幾句試試:
昨夜小橋流水急.
我們看這句話,每句話的第二,四,六個字必須要嚴格遵守規定."夜","橋","水"這三個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他們的關系是"仄聲","平聲","仄聲".這樣就有了抑揚頓挫.你不要說成"昨夜河裡流水急","夜","里","水"都被用成拼音里的三聲或四聲這樣的同音部字就不對了,讀起來也別扭.請大家不要誤會,我現在說的句子沒有實際意義,只看平仄.那麼,接先來一句在相應的位置的字就應該平仄與之相反.如:
昨夜小橋流水急
燈花不剪翠枝低
這第二句的"花","剪","枝"分別對應上一句的"夜","橋","水"字,平仄相反.如果你在開始一句的二,四,六位置用了平聲字,就變成這樣:
昨天河底流沙急
我們需要注意,這樣是可以的,但你的句尾三個字"流沙急"全是平聲字,這叫做"三連平",一般不能使用.同樣,"三連仄"也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修改補救一下:
昨天河底浪沙急
這樣就可以了.但是也說明一點,理論上說,"流沙急"在古典詩里是可以的,因為裡麵包含了"入聲字",今天我們剔除了入聲,就盡量不要這樣使用了.如果改成了第二種寫法,那接下來一句也得改,如:
昨天河底浪沙急
不剪燈花揀春衣
有人要問,"沙"和"春"是同一韻部,不能使用.是的,原則上初學者不要這樣用字,這屬於更高一點的用法.那麼,我們不妨修改一下:
昨天河底浪沙急
不剪燈花淺著衣
意義沒變,換種說法即可.都是說"女子不在閨房獨自承受寂寞,穿衣服准備出門"的意思.換字在寫詩時很重要,不合格律的字換掉,但這要求我們有豐富的知識.比如:
昨夜風高遠
月亮自去閑
這兩句的第二句顯然不合適."亮"字四聲,"夜"字三聲,屬同一聲調,那麼,我們可以不改意思去換字:
昨夜風高遠
清蟾獨去閑
清蟾,傳說月亮上有蟾蜍,它也可以代指月亮,這樣一換字就符合格律了,也使詩句讀起來更具有詩意.我們把這兩幾填充完整:
昨夜風高遠
清蟾獨去閑
(下兩句也同樣變換語氣節奏)
相看兩不厭
禪房茶也鮮
說明一下,前面的這些句子沒有實際意義,我們並沒有提到創作意境和思維方法,只從中大略了解格律變換,請不要誤會.

⑷ 求教關於詩歌鑒賞方面的問題~~

詩歌鑒賞全程突破
[指導內容]
一首詩歌,應如何鑒賞?鑒賞出哪些東西來?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讀·悟·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奏效。

一、讀
「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
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讓學生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讀的形式靈活多樣,只要是利於詩歌的鑒賞,都可採用。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如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讀」所感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過程。通過悟,可較為具體地把握詩歌意境、作者意緒等鑒賞內容,因此,這一步更為重要。那麼,「悟」什麼?悟詩歌意象,悟詩句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
而為有的放矢。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這些作用:營造氛圍(如《琵琶行<並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雲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於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託人物節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徵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託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並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這許多作用,悟意象就顯得有據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如是個體意象,須賦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一來一回,來時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滿著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一切力量之後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就此,我們可以展開想像: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麼,還是想發泄點什麼?回去時,是得到了一種滿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後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蒼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面以各種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詩人調動聽覺、視覺組織了「秋風」、「高天」、「猿嘯」、「沙渚」、「江鳥」這些意象構築了一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凄婉之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
2.悟關鍵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關鍵詞。
悟詞,一般從詞的本義入手,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風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樓中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嘆息等等,——一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涼的氛圍。

三、聯
在「悟」的過程中,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了詩歌鑒賞的各方面內容,但這還只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一取向,並不全面。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系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一詩中,只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願。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四、結
1.詩歌類型及宏觀鑒賞
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並且每一類型的各詩歌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對詩歌類型及其宏觀鑒賞的總結也很重要,如此可讓學生知一而類三,最終達到鑒賞各種詩歌的目的。
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但同時,它們又存在著交叉性,也就是說,鑒賞此類詩歌的方法也可用來鑒賞其它類詩歌。
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要聯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託哀思或托古諷今);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托物言志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志趣融於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志的目的;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凄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情;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於詩句中,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等。
2.詩歌鑒賞要目
「讀·悟·聯」只是解決了如何鑒賞詩歌的問題,至於鑒賞出詩歌的哪些東西來而且又無遺漏,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2002年高考說明》已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重在對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語言三方面的鑒賞。所以在總結時,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三個內容。
詩歌形象、表達技巧、語言的鑒賞要目見下表:
鑒賞類別 鑒賞要目 舉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質、性格、節操等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物形象 物之特徵 托物言志詩中的物
景(或環境) 特點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表達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於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托物言志(或象徵) 托物言志詩
反襯(或對比或烘托)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修辭(比喻、擬人、誇張、互文、隱語雙關等)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
虛實結合 蘇軾《江城子》
動靜結合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用典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多角度(由遠而近、由上而下,遠望、近觀,等)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語 言 清新、自然、樸素 山水田園詩

⑸ 古代詩歌鑒賞題型設計及答題思路分析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1: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雲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1)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3分)

[參考答案]詩人寫了百尺高台、美麗的水光月色,樹林和泉聲,(1分)營造了寧靜(或靜謐、幽靜等)(1分)的意境,表達了詩人閑適(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聲靜自來」一句詩用什麼表現手法?請簡析其效果?(3分)

[參考答案]反襯(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1分)。淙淙的泉聲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靜。(2分)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第三聯運用了誇張手法(步驟一)寫出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步驟二),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①②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③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①「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②「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參考答案]清新、自然、質朴(步驟一),描繪的清江、樑上燕、水中鷗構成了一派恬靜優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步驟二)。不作雕飾,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

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步驟一),展現了詩人在夕陽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步驟二)。「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步驟一),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步驟二)。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步驟三)。

答題示例2 :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問:結合作品簡析《旅夜書懷》第三聯中的兩個虛詞「豈」「應」使用的妙處。

[參考答案]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譽哪裡是因為文章而顯揚呢?(我的)官位也真該因年老多病而罷退」。(步驟二)詩人本是以詩文自負的,而一個「豈」字說,表達了內心的憤懣之情。詩人本是想建功立業的,而一個「應」字反其意而用,表達了受排擠被罷官的無可奈何的情緒。「豈」「應」二字,將一個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現得頗為准確、精煉、傳神。(步驟三)

答題示例3: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2分)

[參考答案]驛站秋夜難眠圖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答題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芽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2分)

[參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分)

[參考答案]「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

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更表現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1: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答題示例2: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步驟一)。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眺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步驟二)。

答題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質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①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後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1)詩的首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是如何統領全詩的?(3分)

[參考答案]擬人手法(1分)。由首聯浮雲不定議「陰晴」領起,頷聯寫「荷雨」、「濕」——下起雨來;頸聯寫「日出」——太陽又出來了。(2分,合情理即可給分)。

(2)頸聯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3分)

[參考答案]借喜鵲的喧聲表現對「日出」的喜悅;雨霽日出,波平如鏡,愛水的「鷗」盡情地玩樂。有聲有形、有動有靜,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情趣(2分)。詩人精神愉快、神清氣爽(1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1.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2.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3.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參考答案]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

2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分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案參考]?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麼就萬無一失了。

⑹ 閱讀類課堂關鍵問題的解決策略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像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學古詩的教學,對於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教學呢?本著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個性化理解,創導自主誦讀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就拿詩意來說,我認為只要藉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於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清平樂.村居》時,上課伊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詩題,詞人,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後,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後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後根據畫面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麼感受?詞人想表達什麼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能體驗理解,並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學生在自主的誦讀中,得到了個性化理解.
二、反復吟誦想像,讀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於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教師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牧童》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四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潔的明月,廣闊的原野、悠揚的笛聲,無悠無濾的牧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美麗的黃昏,一位牧童吹著木笛放牧歸來,他來不及脫下蓑衣就學生誦讀古詩並說說讀後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放牧歸來的牧童,此時此刻是什麼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
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像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像才能完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於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像,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吟誦加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畫面.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麼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像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語言積累
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後聯系,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讀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我在執教呂岩的《牧童》時,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如《所見》、《村居》、《小兒垂釣》等,又出示介紹白居易的《池上》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於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投醉快樂童年,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另外在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這樣的整合教學,既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實踐,深化古詩詞的學習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重視小學古詩詞教學,《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小學階段學生應背誦的古詩詞篇目共計160篇(段),再加上附錄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70首,小學階段古詩詞總量已經是相當大了.此外,《語文課程標准》還在階段目標中對小學古詩詞教學提出了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等更多具體的要求.可見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在數量上增加,而且要求更為具體,內容也趨於豐富;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其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實施好這部分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我在班級開展每周一詩,每月一誦,每季一寫,要求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去積累,去體驗,雖然班級學生的作詩水平不怎樣,但詩句能脫口而出,頗有詩人的味道.我們教詩的最大目的不只是為了教,而是要讓學生體驗,理解,運用,傳承.平時的語言訓練中,要讓學生適當引用詩句,增加語言的魅力;在口語表達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詩句提高語言的說服力;在課後練筆中,可以把詩句寫成短文,對比閱讀理解;在與學生說理教育時,可以引用詩句讓其明白,如惜時句,愛國句,親情句等.

⑺ 學習古詩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麼

其實古詩很美的,你以後寫文章啊什麼的,寫上兩句古詩,絕對是篇有文採的!你可以多讀,然後理解作者的情趣,在聯想一下就輕松多了,背上兩句很不錯呢!對以後學習語文很有幫助呢!
先找一本古詩詞集,比如必背古詩80首.
每天學一首古詩詞.用早自修5~10分鍾時間反復誦讀詩詞,再了解詩詞所描述的情景和內容,了解詩詞大致意思,放學後再背2次,第二天先復習背誦昨天學的詩詞,再開始新的任務.
每周末復習本周學習的詩詞;每月末的周末,總復習本月學習的的詩詞.
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一定要收集下來,保證下次遇到同樣的題目不會錯.
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會有一個飛躍.

多看點古詩文,只有自己的知識多了,,學習起來才會變的容易

⑻ 學生在古代詩詞鑒賞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在古代詩詞鑒賞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基礎不牢。
古詩詞是古漢語中的一大分支,因此古代漢語這門學科是作為基礎必須要築牢的。
如果看到一首詞,連通讀一遍都要去查半天的字典詞典,甚至於查過以後還模稜兩可摸不著頭腦,談何鑒賞?!
鑒賞是一個必須站在很高的高度來進行的事情,必須要有巨量的知識積累才能准確地抒發自己的胸懷。

⑼ 詩歌教學應注重哪些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背景,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這一點至關重要。
其次要帶領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景物等,分析詩人流露的思想感情
最後最好鼓勵學生多背誦,多感悟自己喜歡的詩文,這對提高他們的詩文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⑽ 小學中古詩詞背誦存在的問題

1.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古詩詞時中國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是中華名族優良文化的傳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蝕下,更應注重古詩詞的教學,使學生對古典和傳統有所理解,為其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本文以此進行相關探討。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 古詩詞飽含詩人的情緒,用詩詞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懷,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詩詞的內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對古詩詞中隱含的美麗意境和濃厚情感通常要通過誦讀來感受,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難以挖掘出古詩詞作品中豐富的美育資源。

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很多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採用灌輸法,拆分每個字詞的意思,只注重引導詩詞大意,停留在簡單的情感層面,很多學生甚至連正確的斷字斷句都無法完成,更不用說讓學生自己欣賞古詩,品悟古詩詞里的深層含義了,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真正的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2.重視知識點學習,忽略情景體會 古詩詞的學習與現代文不同,不是單純講解詩人的歷史背景,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詩詞的主題思想,分析詞句,理解主要知識點和詩詞大意。有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依舊採用現代文教學方法,將古詩詞詩情畫意的感覺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詩詞,講評內容,沒有創設教學情境。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用於字詞的解釋與理解,忽略了意會過程,使學生無法體會到詩詞所描述的詩情畫意,但這一環節卻是詩詞的內涵與魅力所在。3.過度剖析而影響整體感悟 小學生在理解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過程中,多會將詩詞分割為幾個部分,逐句的進行理解,逐句的引導想像,這類方式表面上使得學生對詩詞的了解更快,能獲得較好的情境體驗,但是學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層面,整首古詩詞學習完後的其理解僅限於詩詞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還有所欠缺,體驗感悟有所不足。

古詩詞融合了靈性和內涵,協調了情感之美,單個句子絕不能完整體現,這類拒絕餵食的方式實質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應多讓學生放手讀,鼓勵其發展創造性思維,構建起自身的詩意課堂。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1.教師的古詩詞基本功不足 對教師隊伍的古詩詞素養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多數教師的水平不高,對於古詩詞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學范圍內或是學生時代接觸到的古詩詞,甚至有的教師掌握的古詩詞篇目僅略多於學生。

2.學校對古詩詞教學不夠重視 教師對於古詩詞沒有濃厚的興趣也是教學過程中不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快餐文化、網路文化的沖擊,多數教師的心態收其影響而變得輕浮,無法靜心來寫作和思考,古詩詞的備課多為照本宣科,教學中也不能進行方式和思維的創新,缺乏另行和詩意,這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毫無促進作用。

3.教師未能全面把握古詩詞教學目標 從新課程標准對於古詩詞教學的建議和要求來看,古詩詞的教學目標要緊密結合人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語言教育幾個方面。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缺乏對學生的引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無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教學目標全面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語文素養。4.對古詩詞評價缺少人文性,方式過於單一 古詩詞學習完後的檢測以及相關考試中,側重的多是詩人的情感、名詞名句的背誦等幾個方面,考察的重點多停留在記憶里和古詩詞的知識層面,使得檢驗方式過於單一,多數學校只是在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中涉及,在制定題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這就是因過於注重古詩詞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誦個別名句無法體會到整體意境的優美,詩人情感的理解無法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學習素材的應用能力,這樣的評價方式更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剝奪,學生從考試的重點出發,通過反復背誦來記住作者和古詩詞內容,課堂上不去細細賞析和品位,只是劃重點、做標記,確保考試不丟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於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三、改善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措施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古詩詞結構獨特、意境美、修辭精妙、涵義深刻,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來體會,教師在教學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詩詞修養。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驗總結和反思,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語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社會文化。

反思的重點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展之間是否匹配,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習慣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教學態度、內容以及過程進行剖析,敢於創新,勤於獨立思考,保持教學水平和觀念的先進性和時效性。

2.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是從有效指導誦讀、情境教學、把握整體感悟這三個方面入手。高效地指導誦讀要重視范讀作用、強調引導誦讀和背誦。

2.古詩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問題和對策

這就告訴我們,古詩詞的教學和文言文的教學,它們的目標、手段、方法的區別是比較大的。

特別是古詩詞,西方有一句名言說,「詩歌是不可以翻譯的」;而文言文的教學,大量的時間要花在掃除文字障礙,就是閱讀、翻譯、理解上。這兩者各有各的特點。

1.古詩文閱讀的目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詩文閱讀的目的。在我看來古詩文教學的目的有以下幾個。

第一,學習古詩文最主要的目的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的積累。一個是語言的積累。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語匯現在還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積累這些語匯對語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幫助的,因此要積累語言。除此之外,我們覺得還應該有一種文化的積累。

比如說,古詩文中有很多名言名句、格言警句、成語故事等,還有很多鮮活的人物、動人的故事,這些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語文素養,都是有用的。因此,學好古詩文對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提高欣賞品位。在我們古代的作品中有很多優秀的精華的東西。

我們在小學學了一些,到了初中再學一些,這樣不斷地積累、不斷地閱讀,從這些經典作品中獲取各方面的營養,就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2.要加強古詩文的誦讀和背誦 第一,要重視誦讀和背誦。

文言文就是要讀。現在文言文的課堂學生讀得很少,連老師的范讀也很少,放一遍錄音,聽聽名家的朗讀,大家覺得很振奮,接下來看實詞、虛詞、注釋。

這樣,文言文的味道就沒有了。我們認為文言文教學,首要的或者說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帶著學生讀,反復地讀,讀熟了,熟能生巧。

第二,要背誦。文言的名篇、古詩詞的名篇都應該背誦,背下來了才是自己的積累。

如果不積累、不背誦的話,過一段時間就忘掉了。我們的學生們現在正好是背誦的時候,趁這個最好的年齡段多背一些東西,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無論是對自己人格的發展、思想的發展,還是工作的發展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背誦要建立在理解、感知、體驗的基礎之上,背誦要有情感。現在很多學生背誦古詩,或背一篇古文,就這么讀一遍,毫無情感地讀一遍,這樣是不行的。

將古詩文應該記在心裡,在誦讀、背誦的時候,應該是從你心裡流出來的,這個時候這些名著才能成為你的東西。如果只是機械地識記,過一段時間就又忘掉了。

所以,在背誦的時候要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關於背誦,很多人都認為要死記硬背。

當然,我們主張背誦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在有一定的感受和體驗以後,古詩文的內容在頭腦裡面「活」了起來,這個時候的背誦是積極的,是能夠記得住的。而且一個人記憶力比較好的年齡階段,就是小學到初中的階段,背誦的能力最強,到了高中這方面的能力就要衰退了。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一定的死記硬背也是應該的。為什麼呢?因為一篇文言文從內容到形式,要讓初中生全部吃透,徹底了解是很不容易的。

他只能實現一部分目標,全部目標的實現需要留在以後,慢慢地像牛消化的過程一樣,不斷地反芻吸收營養。所以,要反對死記硬背,但是也不能要求完全理解以後再背誦。

這使我想到過去的私塾教育,那時候的小孩兒讀的、背的那些東西很多是不理解的,但是老師逼著你背,背不出來還要打手心,很多人在這段時間里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當他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那些東西就起作用了。我們好多名家,包括很多數學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蘇步青先生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他說,他的文學功底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的。他七歲的時候父親叫他背《孟子》。

那個時候他對孟子的理論沒有多少了解,但是他說背《孟子》比請一個數學教師教他數學還重要。所以,首先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背誦。

如在背詩詞的時候,頭腦里一幅一幅的畫面就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感覺到很開心,對有些東西理解不了,就要硬著頭皮去背,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第三,要用。

要在運用中不斷地加強積累。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每天背一首詩,到了中學之後每周背一首詩,背了很多很多詩。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敢叫他發言,他一發言就是那些詩詞,老師不能判定是對還是錯。

當然這個老師的做法有點問題,但是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積累多了以後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交流。還有一個學生,上初一的時候,寫周記用駢體文寫。

當時老師不相信,說你這是抄的吧。他走到黑板前,當堂就用駢體文寫了一篇文章,寫得非常好。

現在這個孩子對問題的認識理解、對待生活的態度等各方面,都比同齡人要好很多。3.把文言文難易度定在「淺易」 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要注意它的難易度。

課程標准規定的是淺易的文言文。對「淺易」怎麼理解呢?第一,就是文字的障礙比較少,學生基本上能夠讀得懂,有不懂的藉助工具書可以看懂。

第二,篇幅相對短一些,結構不那麼復雜,學生在規定的一段時間內能夠看完。第三,就是典故比較少,學生不需要藉助大量的豐富的文化積累來讀懂這些文章。

當然也要有適當的典故,可以讓學生積累,但是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四,內容容易讓學生理解。

現在初中教材選的那些古詩文都是比較淺易的。4.處理好「文。

3.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古詩詞時中國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是中華名族優良文化的傳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蝕下,更應注重古詩詞的教學,使學生對古典和傳統有所理解,為其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本文以此進行相關探討。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古詩詞飽含詩人的情緒,用詩詞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懷,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詩詞的內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對古詩詞中隱含的美麗意境和濃厚情感通常要通過誦讀來感受,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難以挖掘出古詩詞作品中豐富的美育資源。

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很多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採用灌輸法,拆分每個字詞的意思,只注重引導詩詞大意,停留在簡單的情感層面,很多學生甚至連正確的斷字斷句都無法完成,更不用說讓學生自己欣賞古詩,品悟古詩詞里的深層含義了,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真正的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2.重視知識點學習,忽略情景體會古詩詞的學習與現代文不同,不是單純講解詩人的歷史背景,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詩詞的主題思想,分析詞句,理解主要知識點和詩詞大意。有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依舊採用現代文教學方法,將古詩詞詩情畫意的感覺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詩詞,講評內容,沒有創設教學情境。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用於字詞的解釋與理解,忽略了意會過程,使學生無法體會到詩詞所描述的詩情畫意,但這一環節卻是詩詞的內涵與魅力所在。3.過度剖析而影響整體感悟小學生在理解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過程中,多會將詩詞分割為幾個部分,逐句的進行理解,逐句的引導想像,這類方式表面上使得學生對詩詞的了解更快,能獲得較好的情境體驗,但是學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層面,整首古詩詞學習完後的其理解僅限於詩詞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還有所欠缺,體驗感悟有所不足。

古詩詞融合了靈性和內涵,協調了情感之美,單個句子絕不能完整體現,這類拒絕餵食的方式實質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應多讓學生放手讀,鼓勵其發展創造性思維,構建起自身的詩意課堂。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1.教師的古詩詞基本功不足對教師隊伍的古詩詞素養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多數教師的水平不高,對於古詩詞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學范圍內或是學生時代接觸到的古詩詞,甚至有的教師掌握的古詩詞篇目僅略多於學生。

2.學校對古詩詞教學不夠重視教師對於古詩詞沒有濃厚的興趣也是教學過程中不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快餐文化、網路文化的沖擊,多數教師的心態收其影響而變得輕浮,無法靜心來寫作和思考,古詩詞的備課多為照本宣科,教學中也不能進行方式和思維的創新,缺乏另行和詩意,這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毫無促進作用。

3.教師未能全面把握古詩詞教學目標從新課程標准對於古詩詞教學的建議和要求來看,古詩詞的教學目標要緊密結合人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語言教育幾個方面。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缺乏對學生的引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無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教學目標全面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語文素養。4.對古詩詞評價缺少人文性,方式過於單一古詩詞學習完後的檢測以及相關考試中,側重的多是詩人的情感、名詞名句的背誦等幾個方面,考察的重點多停留在記憶里和古詩詞的知識層面,使得檢驗方式過於單一,多數學校只是在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中涉及,在制定題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這就是因過於注重古詩詞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誦個別名句無法體會到整體意境的優美,詩人情感的理解無法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學習素材的應用能力,這樣的評價方式更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剝奪,學生從考試的重點出發,通過反復背誦來記住作者和古詩詞內容,課堂上不去細細賞析和品位,只是劃重點、做標記,確保考試不丟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於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三、改善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措施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古詩詞結構獨特、意境美、修辭精妙、涵義深刻,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來體會,教師在教學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詩詞修養。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驗總結和反思,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語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社會文化。

反思的重點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展之間是否匹配,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習慣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教學態度、內容以及過程進行剖析,敢於創新,勤於獨立思考,保持教學水平和觀念的先進性和時效性。

2.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是從有效指導誦讀、情境教學、把握整體感悟這三個方面入手。高效地指導誦讀要重視范讀作用、強調引導誦讀和背誦。

在范。

4.淺談小學古詩教學的幾個誤區及應對策略

不可急於求成,以免造成以下幾個誤區:1、傾盆大雨式的題解: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古詩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可有些老師在古詩教學中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3、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串講是古詩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課前要注意啟發學生預習,在串講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填鴨式、注入式。4、文學鑒賞式的分析:小學古詩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淺出,注意一個"度",不能把握這個度而侃侃而談,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因為小學無法理解的這么深奧,也不能了解,畢竟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5、囫圇吞棗式的翻譯:古詩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但是教師在此要忠實而流暢的直譯,盡量保持詩的原意和結構,如此才能恰到好處。

6、花樣翻新式的表演:雖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但是不能過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詩搞得不倫不類,表面上很很熱鬧,可實質上破壞古詩的原意,白白浪費學生和老師的精力和熱情。對語文教學的缺陷,這幾年社會上批評得很厲害,有人甚至認為它"誤盡蒼生"。

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開了、揉碎了,告訴你這是肺部,這是肝臟,割裂了文章的整體、意境、韻律之美和人文精神。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兩多"(教師問得多,說得多),"兩少"(學生讀得少,說得少),切切實實讓學生多讀書。

特別是古詩教學,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詩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後再來"反芻"。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兒時誦讀過的名家名篇、兒歌,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表達琅琅上口。因為讀是語言實踐練習最重要的途徑。

只有讀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讀有助於對語言的感知、吸收、積累,也有助於思維的發展。

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的那樣:"古人做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

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借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文章的理解是以誦讀為基本前提的,而且誦讀最有價值的古詩文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直覺式的語文教學。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課外積極誦讀古詩呢?兒童誦讀古詩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提高誦讀興趣,讓他們多接觸,多念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竅。(一)"流行"可以製造興趣 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

也並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為提高。

為此,我們把大綱後面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印成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早讀每天讀一首。首次誦讀要點燃學生養成習慣的慾望,必須注意發揮教師對同學們的控製作用,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發展。

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養成誦讀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小冊子大聲地讀起來。

(二)"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興趣 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兩天,只要堅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後來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讀古詩文,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

(三)"情感"可以維系興趣 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古詩文。因此,教師必須經常給學生的誦讀以強化,可以開展"誦讀爭星"等活動,維系誦讀興趣。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興趣 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贊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五)"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 讀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徵答,都可以。

主要是讀出、讀好句子的語氣。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六)"獎勵"可以吸引其努力 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記點數(蓋章或發卡)而給獎,獎品可以是一顆五星、一張卡片、一個本子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只要學生每天堅持在課外讀一首古詩,教師就要給其鼓勵,學生誦讀的興趣才會持久。

(七)提供機會多念多背 由老師來。

5.一年級孩子背古詩,一首詩背四五個小時背不下來怎麼辦

我從小就喜歡古詩文,記得快,但是忘得也快( ̄▽ ̄)。古詩有不同記法:

像《敕勒歌》這種,先不管意思,光讀幾遍就會有種順口溜的順滑感,所以就按韻律多讀幾遍就順下來了。

像《春夜喜雨》這首六年級的古詩,

春夜喜雨

唐 ·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不是四句了 ,有八句~就很麻煩。在這里我建議使用播放古詩朗讀音頻的方式,到網路上搜《春夜喜雨》,點開旁邊的小喇叭播放。

但是這個讀得慢,所以最好是你親自讀給他聽,多讀幾遍,想像自己是個錄音機(●—●),研究表明,兒童通過聽可以背誦更多的古詩。

閱讀全文

與詩方面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分離醛和酮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465
給小孩剪頭發的簡單方法 瀏覽:992
緊身短袖尺碼測量方法 瀏覽:980
修電器的簡單方法 瀏覽:948
春夏波斯菊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115
成品葯劑最常用的滅菌方法是哪種 瀏覽:458
有沒解決方法 瀏覽:160
常見的黑盒測試方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瀏覽:54
鋁集成吊頂安裝方法 瀏覽:655
豬圓環熒光pcr檢測方法 瀏覽:430
深度寫作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746
如何上好實習課方法 瀏覽:206
鱗癌的免疫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25
讀書的步驟及方法 瀏覽:351
背牆材料計算方法 瀏覽:541
服裝表演形體測量方法 瀏覽:488
黃瓜用什麼方法保存時間長 瀏覽:688
在微博可以如何賺錢方法 瀏覽:695
植物細胞模型製作方法簡單視頻 瀏覽:184
大衣櫃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