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學生對立情緒的解決方法

學生對立情緒的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5 22:30:45

如何幫助學生疏導負面情緒

1、身體放鬆並盡量轉移注意力
過分緊張、恐懼的時候,可通過身體的放鬆來緩解心理的緊張。可以深深地呼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呼氣,這個過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鬆。同時不斷地提醒自己「放鬆、放鬆」,可以從頭到腳慢慢的放鬆,避免再想剛才產生不良情緒的事,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並停留一段時間,或推開窗向遠處望去看看藍天、綠樹,聞聞花香。或是聽音樂,不論是古典、民族還是流行音樂,或去和同學們打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有助於你緩解緊張的情緒。

2、採用恰當方法適當地進行宣洩
(1)打沙袋:中學生正處在情緒變化比較激烈的時期,很容易為一些小事情怒氣沖天。當與同學產生矛盾時,不必整日將此事耿耿於懷,悶在心裏面長吁短嘆、自我責難,強壓怒火對身體有害,任其發泄有時會害人害己,這時就可以找一個沙袋來讓自己發泄一下,你可以把他當做你發生沖突的對象,發泄過後你會冷靜下來,然後在客觀地分析事情的原因,是自己錯了還是對方誤會了自己,必要時可以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

(2)找合適的地方,大吼幾聲。 常言道,「大吼解千愁」。各種原因引起的情緒波動,精神抑鬱,有時只要大吼一聲或幾聲,頓時會感到心平氣和、精神振奮、充滿活力。這是因為通過大吼,加快了血液循環,並能使大腦皮質處於中等興奮狀態,令身心健康處於最佳水平。

Ⅱ 怎樣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

怎樣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社會心理現象之一,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怎樣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正做教師的在教育學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說要好好學習,他偏不感興趣;你說這事不能做,他偏要做;你說這書不能看,他卻偷偷地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叫「逆反心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怎樣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關懷、尊重與賞識。

具有敵對傾向的青少年,雖然外表看來滿不在乎,但他們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師、家長和其他成年人的關懷、體貼,必將有助於他們敵對情緒的緩和以及對立雙方心理上的溝通。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學生更是如此,一旦他們有了進步,就應該立即表揚。否則,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強化,就會喪失信心。對於後進生,教師更應該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肯定他們優點的同時,懇切地提出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前程,進步得更快。

2、溝通、交流與信任。

當教師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賴時,學生就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尤其對那些遇到挫折而對生活失去信心,並用懷疑、敵視的態度對待周圍一切事物的學生,則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安慰和關懷。家長、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盡量縮小「代溝」,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做到同學生心理相容。親子、師生感情越深,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心理教育與輔導。

學生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或者是認知與意向發生矛盾。「心病還得心葯治」,為此,多渠道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方面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心理變化,調節好心理狀態,改善心理環境使他們心理品格有所升華。心理衛生學這門學科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學生應該選學,讓學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特點,可通過自查、自治,從而達到內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4、主動傾訴與宣洩。

引導學生將內心矛盾、不良情緒利用感情傾述、自娛自樂、體育活動等方式,將其釋放出來,以求得心理平衡,緩解或消除不暢。當然,感情的閘門不可任其亂敞,文體活動也不可沒有節制。因為校有校紀,家有家規,自己也要自律。所以,對宣洩的時間、地點、對象和方式要進行合理地選擇,做到既不違背常規和紀律,又不壓抑自己,讓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順利抒發。

青少年逆反心理

表現形式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的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等。

形成機制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並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

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原因表現

產生這種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

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

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於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如何緩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他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對於父母強加給他的意願,就開始出現了逆反心理,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既然對於孩子的這些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注意到以下幾點,完全是可以緩解的。下面就家長如何緩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提出以下幾個方法:

A 尊重孩子

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認同與他人尊重的時期。當孩子對你的意願表現出逆反時,家長不要急著去進行鎮壓,而要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反抗。同時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盡量舉例說明」,這樣你就贏了一大半,你千萬不要說:「你所說的是兩碼子事,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或者「你的觀點微不足道,這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見!不要過度表現出對事情瞭若指掌或經驗老道的樣子,對孩子的反對意見,表現出不在乎或不重視,這會激怒孩子。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將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給予完全的重視和關心。讓別人覺得他的反對意見是很獨特的見解,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確與眾不同。

注意語言

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與用詞。盡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應該」、「必須」、「務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命令會引起抗拒的心理。相反,應該以徵求同意的方式。盡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千萬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系。

C 委婉的糾正孩子的錯誤

當孩子出現錯誤時,不要過份的指責與強調,應該委婉的提出。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們的錯誤,就等於激起他們反對你。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系中都如此。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卻都喜歡這么做。他們總是喜歡糾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對於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潑孩子冷水,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與價值,希望讓孩子繼續依賴自己,卻不明白,越這樣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

D 學會聆聽

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後注意聆聽孩子的想法。到目前為止,緩和反抗情緒最有價值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並注意聆聽,而這兩者都需要耐心。當你聽到孩子的反對意見時,要故作鎮定狀,並表現出聽得津津有味的模樣,這確實不容易。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會迫不及待地予以辯駁,而且大多數人也都認為,他們必須舉出事實「糾正別人」,以及給這個持反對意見的人「洗洗腦」。但是,應當暫時控制住這股沖動,再想想為什麼別人會反對。一般來講,這也不過是做一項決定前的一種過程而已。如果一個人說:「等一下,讓我再想一想。你要求我改變,做我從來沒做過的事,我不能這么爽快答應你。」這非常合情合理,所以拖延一點時間是必然的。因此,提出問題和耐心的傾聽,就是給予別人必要的喘息時間,以便解除反抗的情緒。

如果家長學會了上面四種方法,那麼,你與孩子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當然,在這里,家長自己的心態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明白,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兒童,他是一個成年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已經知道如何去看待問題與思考這個世界與社會。他不再是一個什麼都需要依賴父母的兒童,而是一個有著獨立個體與獨立人格的成年人。

;

Ⅲ 如何正確處理學生的逆反心理

當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產生了逆反心理,作為教師應如何正確處理呢?

一、要正確認識學生的逆反心理,找出實質性原因

從上述案例來看,學生的逆反心理來自教師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過度罰抄。應該說,這樣的逆反心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應予以肯定,而解決這樣的逆反心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消除教師不當的教學方法就可以了。

然而,許多教師會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更多的時候,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並無不當,可學生也有不少的逆反心理表現。這時,我們的教師往往更為無所適從:是強行壓制,還是慢慢引導?怎樣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們具有更加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經驗。

逆反心理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對應該接受的外部指示和道理,出現與平常條件下相反的態度。這種心理在青少年學生中普遍存在。青少年學生隨著身體快速成長,開始形成自己獨立的性格,對外部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因而不願意再被動地完全地接受權威的教導。從這方面來說,他們的逆反心理是他們開始走向成熟的表現,有其積極的意義。所以,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採取簡單的壓制手段,而應加以正確引導。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逆反盡量畢竟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狀態,青少年基於這種心理而產生的對權威的抵抗,經常是非理性的,往往也是不正確的。如果他們的逆反心理過多過強,就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對他們性格的形成也會產生消極作用。所以,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引導必須正確而及時,解決在萌芽階段。

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找到形成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性原因之後,就要採取針對性的看法,幫助學生消除逆反心理。

1、傾注愛心,融洽關系

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任何教育都是伴隨著感情進行的。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足夠的感情投入,嚴肅有餘,溫和不足,學生往往會對其敬而遠之,嚴重的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做到與學生同樂同憂、同悲,除了關心他們的日常學習情況,還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就會不僅「親其師」,而且「信其道」,也就是說學生會很樂意與你親近,樂意聽從教導,教育效果自然就會倍增。這正如泰戈爾所言:「不是鍾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於完善」。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多與學生溝通,而不定期地找學生單獨談心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談話內容不一定限於學習和學校生活,可以大到個人理想、人生目標,小到家庭情況、對同學的看法等等。通過談話,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同時,在談話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也得到加深,從而為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作為教師,只有經常關愛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對常犯錯誤的後進生,更應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興趣上引導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化解學生對教師的隔閡,消除對抗心理,使學生樂意接受教育勸導,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

2、換位思考,消除誤解

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對教師的錯誤理解。教師的諄諄教誨,在他們聽來可能就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陳詞濫調」,教師的語重心長,他們體會到的可能只是「嘮叨」、「啰嗦」。為了避免學生因為誤解而產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師能夠換位思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在學生犯錯誤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知曉教師對其所犯錯誤的重視程度,而在於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取得進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教師都沒有必要「小題大做」,處理問題要堅持公平公正,對事不對人,做到「一碗水端平」。

Ⅳ 怎樣克制學生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問題心理;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形態。

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思辨的特點,是青少年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積極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的利用和引導,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心理問題。當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調節就會呈現消極作用,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順利進行,進而轉化為矛盾,嚴重者會造成事故,甚至釀成悲劇。

近幾年來,常現報端的以中小學生為主角的家庭悲劇:有青少年傷害父母的,也有青少年自殺、自殘的。駭人聽聞的報道讓人觸目驚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者沒有正視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存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調節青少年逆反心理而造成的惡果。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進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止其發生。

對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要採取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去分析。逆反心理的客觀條件有主體和客體,因此,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與形成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認識了逆反心理產生的兩個因素,當青少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時就可以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進行調試。

青少年最大的變化是從兒童期間依戀父母,轉向依戀朋友。因此產生了親子關系冷淡,甚至有脫離家庭的傾向。

此時,父母應善於引導,不僅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更要深入細致的觀察他們的內心世界,,經常與他們交流,同時也要尊重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權力,允許他們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這樣,才會使青少年順利度過這段情感不穩定的時期。

教育者要了解、順應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長的規律。有了愛心的同時更應具有童心,對於他們的好奇心,應適當給他們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他們而阻止其好奇心。青少年在實踐中雖然走了彎路,但其成長經驗遠比家長的說教強上百倍。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家長不要老是採用撫育嬰幼兒的那種包辦、監護的方式,留給他們一定的獨立空間和自主權利。



成人要與青少年平等相處,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不要用粗暴和強制的方法管教他們,要真誠地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特別是當他們提出的一些要求、見解時,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信賴度,阻塞心靈交流的通道。

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特別是家長和教師要看到青少年的長處,要多體諒他們的難處,應該理解他們,不要給他們施加過分的壓力,讓青少年有愉快輕松的心境,這樣他們才能愉快健康成長。


當然,青少年也應該盡量理解父母和老師,要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師的批評都是善意的。成年人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

青少年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青少年要經常提醒自己虛心接受父母老師的教育,遇事要盡量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還要主動與成人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多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展現自我價值。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青少年也會逐漸理解單純的逆反心理雖然是正常合理的,但是並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

Ⅳ 學生沖突的處理方式原則

第一,一個理念——善待學生之間的矛盾
沒有矛盾,就沒有真正的成長。每個人,都是在處理各種矛盾的過程中,逐漸長大的,可以說,矛盾,是人成長的基石,而處理矛盾,是人鍛煉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基本能力與技巧的重要課程。所以,作為教師,不要遇到學生矛盾,就以為是天大的事情,而是要站在人的發展的高度,善待學生之間的矛盾。

第二,兩個資源——家長和學生資源
作為老師,要明白一點,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作為教育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在實際的教育中,我個人經常利用以下的一些資源。

一是家長資源。有些學生之間的矛盾,不能告訴家長,但有一些,一定要利用家長資源來解決。我曾經有個學生,因為與同桌發生矛盾,一生氣,就在桌子上安了一顆釘子,把衣服掛壞了——這必須得賠償啊。怎麼辦?家長直接賠錢?能起到教育的意義嗎?於是,我叫把家長找來,要求家長利用周末或其他休息時間,為孩子提供打工的機會——自己賺錢來賠償!

想想,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入木三分?

二是學生資源。我們老師,有很多學生資源可以利用,班級的,其他班級的,還有就是以前畢業的學生——你講來講去,老生常談,還不如那些學生的現身說法啊!

其實,作為老師,我們還有一些資源可以利用,比如各種社會資源特別是司法資源。我在擔任校長的時候,就曾把警官、法官、檢察官以及律師請到學校,給學生講案例,這種效果,遠甚於老師在哪裡吧啦吧啦。

家校攜手很重要

第三,三個程序——調查、自主提議、針對性措施
在處理具體的學生矛盾的時候,教師不能憑經驗去判斷,而是要基於事實。所以,至少需要採取三個步驟:

一是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有些老師,在處理學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憑個人經驗甚至好惡,就立即做出判斷,殊不知,有些情況,其實是冰山的一角!所以,處理學生矛盾,化解學生中的沖突,教師要首先及時性地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而不能道聽途說、捕風捉影。

二是讓學生提出解決辦法。事情的原因清楚了,但作為老師,不要立即做出處理的決定。我最喜歡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在這一點上,我可以明確的說,學生的解決辦法,有時候畢老師的還科學還人性——不要看不起學生啊!

我這里不舉例子,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絕對出乎你的意料!

三是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作為老師,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與法官判案可不一樣——老師是化解,法官是判斷是

Ⅵ 如何處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1.平息事態
無論師生沖突的起因、責任,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介入,平息事態。平息事態的最佳方法就是把雙方分開,常見的如把學生帶離現場,換一個環境。在分離雙方時要注意,先不問對錯,不立即呵斥學生,不要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但行動一定要果斷堅決,態度要嚴肅。
2、穩定情緒
分離沖突雙方後,要給雙方一些時間,先冷靜下來再說。一般情況是,教師繼續上課,學生被移至他處。如果教師因沖突拒絕繼續上課,則應勸解教師顧全大局,對全班同學負責。如果勸解不成功,則應安排好學生自習,由班委維持課堂紀律。
3、調查了解
班主任可以趁學生寫材料時去班級里向第三者詢問事情經過,對此前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必要時也可以讓同學寫一些書面材料。待學生最初的沖動過去,情緒逐漸穩定,班主任可以開始與學生談話。此時最好是學生已經寫完事情經過,而班主任心中已經大致有數了。
在處理與學生的沖突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正在極度恐懼、傷心的時候不要處理。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整體上講挫折承受力不強,在重大失誤面前會產生非常脆弱。有時會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來。此時老師如果非要窮追不舍,有可能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嚴重後果。
(2)上課之前的事不要急於處理。上課之前,時間緊張,處理問題可能會應學生上課的狀態和情緒,甚至因為老師處理而在急躁中出現簡單、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決不可,一定要緩一緩。

Ⅶ 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

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有以下處理方式:
第一、選擇合適的時間、場合和方式來處理學生的問題。遇到學生發生矛盾,應該盡量使自己冷靜下來,想想每個學生擺脫幼稚、告別無知都要有一個過程,應該多點包容學生;如果不能這樣冷靜地思考,那就讓自己等一下,選擇合適的時間再去處理,以避免因為自己沖動地處理問題而造成失誤。要正確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矛盾也要考慮選擇合適的場合。有的班主任喜歡在辦公室處理學生的問題,這其實也要注意一下。辦公室是老師辦公的地方,一般來說人比較多。
第二、學生發生矛盾之後,要讓學生有申述的機會。「申述」就是讓學生說說事情的經過,甚至為自己辯解也可以。不能受傳統的師生觀的影響,認為在學生面前老師是絕對的權威和真理,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師道尊嚴,不屑於聽學生的訴說。也不能受主觀主義的影響,認為自己從教多年,憑以往的經驗,甚至帶著個人的感情,想當然地對學生所發生的矛盾做出判斷。有的班主任也可能受精力的影響和時間的限制,所以不聽學生解釋而草率處理。以上無論是哪一種處理,都沒注意讓學生申述,如果是這樣做就對學生不公平。只有讓學生申述,才能更好地使自己和學生了解矛盾的成因,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申述的時候,也可以使他們互相聽聽對方心裡的想法,體會對方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別人。還有,讓學生有申述的機會也是班主任尊重學生的表現。
第三、幫助學生分析產生矛盾的原因和雙方該負的責任。耐心聽聽學生訴說,然後讓學生換位思考,學生就會弄明白,其實無論是什麼事情,能引起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沒有為對方著想。在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矛盾時,經常這樣注意讓學生換位思考,學生就能真正認識產生矛盾的原因,知道發生矛盾自己是有責任的,如果處理得好,完全可以沒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第四、指導學生正確面對今後類似的問題。一個人如果能以前事為鑒不斷吸取教訓,那這個人就不會重復同樣的錯誤,處事就會越來越成熟。對學生,我們雖然不能要求他們產生了一次矛盾後將來就不再有意見,但最起碼要讓學生認識到,在矛盾發生後,要總結經驗。
第五、引導學生解決當前已發生的問題。學生認識到發生矛盾的原因,知道將來該怎樣避免問題的發生了,那當前已發生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呢?只要學生樂意用什麼方式將功補過,老師都盡可能同意、支持他,那麼學生就會覺得雖然惹了麻煩,但是自己也有想辦法補救。這樣處理,學生可以容易做到,而且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知道自己惹出來的事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將來少惹事。
作為老師,要全面管理學生,經常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經常處理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只要班主任以尊重、愛護為出發點,和學生平等交流,在不失原則的條件下,包容學生,並為他們創造重塑自我的機會,那麼,一定能正確處理好學生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

Ⅷ 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

          面對學生,我們往往總是急於「走進心靈」,可是現在並不是所有學生對老師都有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學生往往對老師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防範,他們隨時警惕著老師「設下的圈套」。老師越是平易近人地走近學生,學生可能越不買帳。如果遇到一個和自己有嚴重對立情緒的學生,老師偏要去語重心長一番,換來的很可能是學生的無言與冷漠。

        老師該怎麼辦?我的辦法是等待,耐心地等待。與學生相處,有一個原則應遵守,那就是永遠不以學生為敵!即使學生對自己有敵意,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渾然不覺」,以平常心待之。無論學生以怎樣復雜而疑慮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純凈的目光去打量他們。

        我們常說,要贏得學生的信任。需要先和學生建立感情。任何一個人的靈魂都是自由而獨立的,只要在行為上不妨礙他人的生活,就應該得到尊重,而不能人為地去塑造其靈魂。重要的是溝通,彼此做一個傾訴者,同時又是傾聽者。師生雙方都不要想著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同時又不知不覺地走進對方的心靈,並不知不覺地受對方影響。教育的成功,或許正在這不知不覺中,對一個教師來說,這更是一種幸福。

Ⅸ 如何調節學生的情緒

大學生還很年輕,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大學是學生通向社會的橋梁,從曾經的純潔逐漸成為一條穩定的道路。如果大學生想要盡快變得負責任和成熟,他們必須首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幼稚,不再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在這方面,我願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

1. 學會控制:

雖然很多大學生已經長大了,但由於家庭等成長環境的原因,思想還不成熟,遇到一些事情,思想容易產生偏激,容易沖動,與人發生摩擦。因此,如果大學生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他們必須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思考一切,冷靜地分析。

6. 增加社會經驗:

大學生也是弱勢群體,因為他們沒有進入社會,不了解社會的復雜性。正是因為有了一顆玻璃心,一旦生活、情緒出現困難,就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與社會接觸,盡可能多地增加社會經驗,多看點東西,多學點知識,自然心也會硬,不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7. 適當參與心理咨詢:

如果一些大學生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擺脫壞情緒,那麼他們不妨藉助心理學家的幫助,通過參與心理咨詢來緩解自己的壞情緒。然後根據心理醫生的建議和幫助,制定控制情緒的計劃,一步一步,堅持一段時間後再嘗試控制情緒。

Ⅹ 怎樣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當今的小學生,在家裡既是一呼百應的「小皇帝」、「小公主」,又是承載數代希望的「小太陽」;在學校則往往又被老師當作「小大人」看待,嚴格要求。然而小學生正處於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時期,從心理上看,他們求知慾高、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富於幻想、喜歡參與。在這個階段,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獨立意識日趨強烈,特別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討厭成人把他們仍當做不懂事的小孩看待。但他們畢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求知慾雖旺,但不持久,且易轉移興趣;他們雖對周圍事物常持批判態度,但其批判的行為常常又是盲目的。這些反差往往也就導致逆反心理滋生。學校不良教育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學生逆反心理。 過分控制。有些教師沒有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的特點出發去實施管理和教育,而用簡單、強制性的壓服或懲罰的方法,過分控制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自由受到威脅,把老師的合理要求視為「管、卡、壓」,他們可能拒絕辦本來願意辦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反師道而行之。 自尊心受到挫傷。有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存在片面性,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優生一種態度,對待後進生又是一種態度,由於待遇不公正而引起後進生的反感,嚴重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怎樣克服和消除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引導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葯醫」。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教師與家長必須了解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狀態,掌握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脈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開他們的心扉。一、平等相待,跟學生交朋友。 教師應該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性姿態,變操縱——依附式的關系為良師益友式關系,變單向訓導、垂直傳遞為雙向互動,相互溝通。教師要主動放棄我說你聽的操縱控制,代之以關心、引導、鼓勵和支持,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作為平等的人,幫助學生發展,並跟學生交朋友,成為學生的知心人。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自主思維、自主活動、自主判斷、自主抉擇,由觀眾、聽眾變為積極參與者和思考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也才能「尊其師、信其道」,消除逆反心理,自覺接受教育。 我經常採用的方法是平等的談話式,談話教育是一門藝術。掌握好這門技巧,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與學生談話,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從而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每次找學生談話前,先把握好學生當時的實際心理,是揣測的、防禦的、恐懼的、沮喪的、或對立的,針對學生的實際心理活動,採用相應的對策,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二、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三、立足於愛,「微笑教育」 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我們經常提倡關愛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要充滿愛心。教師應講求民主創設良好氛圍,體貼學生,尤其對常犯錯誤的學生,更應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興趣上引導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對教師的隔閡和對抗心理消除,樂意接受教育勸導,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 愛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教育實踐來看,用「微笑教育」來代替「斥責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現代心理學指出,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動力的功能。教育活動本身是一種情感交流,而情感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力量。當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處於十分和諧狀態時,受教育者理性和情感就會產生共鳴。實踐證明,教師採用不同的教育行為作用於學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教師更應採用「微笑教育」作用於學生,因為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大都服軟不服硬,而學生在心理上對微笑就會產生愉悅的心情。「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喜愛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多年來教育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教師要有寬大的胸懷,站在學生的角度,用他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因材施教,對症下葯,使學生感到教師說的入情入理,自然也就心服口服。四、營造健康和諧的教育、學習、生活環境。 公平公正,樹立老師威信。如果老師刻意的偏袒某人,必然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那麼作為一個老師的威信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提醒教師在處理學生具體問題時,一是要體現公平公正,對事不對人,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時觀察學生時要做到優生差生一視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惡百惡」的心理,能善於發現每一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在處理問題時才不會隨心所欲,依主觀印象辦事。另外,對所處理的問題,一定要通過多種方法不同渠道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真相,進行客觀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結論,得到學生廣泛的贊同和支持。這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威信,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近程度。 留下空間,讓出餘地,給學生時間反省。當學生遇到違反紀律或與教師「頂牛」時,教師要適當地使用短暫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選擇措辭和觀察學生反應的機會,又可讓學生有思考反省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冷處理」,能夠緩和氣氛,使學生冷靜理智,從而接受老師的教育。有時候,用沉默可替代對學生的直接批評 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到方式,讓家長懂得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小學生正處於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准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小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

閱讀全文

與學生對立情緒的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雀觀察方法視頻 瀏覽:218
機場常用的除冰雪方法哪幾種 瀏覽:361
加固梁張拉的方法常用的是 瀏覽:568
籃球的練習方法有哪些 瀏覽:470
賓士保護器檢測方法 瀏覽:231
輪廓度計算方法 瀏覽:893
華為手機支付寶聲音設置方法 瀏覽:580
遙控飛機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54
累計分配法的計算方法 瀏覽:430
黃實蛋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86
ACA研究方法 瀏覽:278
煤氣灶排污管安裝方法 瀏覽:496
情緒轉移調控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51
娃娃發熱用物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451
鍵盤控制平板電腦的方法 瀏覽:325
所有工作人員都應學會哪些急救方法 瀏覽:66
泡菜的保存方法的視頻 瀏覽:96
教學方法模式目標都屬於什麼 瀏覽:420
怎樣鑒別白酒的方法 瀏覽:609
美白有什麼方法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