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最簡單的找膏肓穴的方法

最簡單的找膏肓穴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2 19:10:17

『壹』 古人怎樣教弟子尋找穴道

中醫學用針、灸、葯各種方法治病。可是我們都知道,用葯是專家的事情,針灸也是專家的事情;如果,不是專家能不能學習做針灸呢?赤腳醫生,古時候就存在,他們要學習找穴道的方法不簡單,於是古時的聖人就教一些簡單明了的方式找穴,把針灸的最精微之處,用各種簡單的方法教給了一般的人。
一般的人只要對醫術有興趣,就可以很快的跟師父學到針灸的一招半式,也可以治很多的病。這樣子呢,名醫的工作量便可以減輕了。如此代代相傳下來,也傳出了一些很特殊的找尋穴道的方法。
找到了穴道,可以用艾草去灸、用針去扎、或用手指去按摩,許多的病也都很快可以治好了。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穴道叫做「阿是穴」,阿是穴是唐朝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里頭所記載的。
什麼叫「阿是穴」呢?就是有病的時候,在病灶的周圍附近,可以用手指壓按而找到一個特別痛的點,用手指壓到的這個點痛點就是「阿是穴」。因為用手指壓按到那個痛點的時候,病人會叫:啊…啊…啊…是…是,因此就特別把它叫做「阿是穴」了。阿是穴又叫做「天應穴」,為什麼叫「天應」呢?就是有了那個病,相對應地就出現了那個穴的意思。
很妙的,人生了病,在身上就相應地出現一個可以把病治好的穴,所以,算做是老天爺給的吧,就把它叫做「天應穴」了。
除了阿是穴以外,還有一些要用比較麻煩,但是一定找得到穴道的方法尋找。《針灸大成》選了一些《醫學入門》的穴道,例如四花穴、膏肓穴、騎竹馬穴、灸勞穴等。
·【崔氏取四花穴】
尋找四花穴的方法,稱為「崔氏取四花穴」。「四花」顧名思義,就是有四個穴。怎麼取呢?
先講個解剖的位置,膝蓋後邊的軟肉稱為「膕」,膕的中間有個穴叫「委中穴」。拿根繩子從腳的大趾經過腳底下,量到腿後跟,繼續將這根繩子的另一頭拉到膕,量到委中穴,就利用繩子的這個長度。拿著這個長繩子,取它的中間點,放在脖子上,喉頭處的天突穴位,然後把繩子往身體的後邊垂放下去,吊在後頭,兩個點所交會的地方,用墨筆畫個記號。另外再取病人的嘴長度,也就是一個「口寸」,可以令病人坐好,把嘴閉起來,嘴不要用力,量嘴的最左嘴角到右嘴角的長度,用尺或蔑片,量度的長度,剪成一個方正的紙,從紙的中間穿個洞,洞就放置於剛才用墨點做的記號上,紙的四個角所碰觸的位置即是四花穴。
中國早期的女人有綁小腳的習俗,如果是綁小腳的,就不能用這個方式量的長度了。針灸家還有另外的方法度量。從肩部鎖骨與手臂之間的「肩(骨禺)穴」,量到中指的尖端,用這個長度也可以。筆者自己曾經試過,兩個長度一樣。
四花穴用來干什麼呢?它可以治療「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尪羸痼疾。」
五臟中的任何一臟生病,因為病程拖久了還不愈,就成了難治的慢性病,稱為「勞」病。「肝、心、脾、肺、腎」都可能得勞病,就是「五勞」。人的情緒不良可以致病,太過度時,就能致「虛損」;虛損會傷到「精、神、魂、魄、智、意、志」等,叫做「七傷」。四花穴就可以被用來治療「五勞七傷」。
四花穴還可以治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得了慢性的勞病,就會氣虛。尤其是陰虛的病人,常會有下午發燒的現象,叫做「潮熱」,用溫度計量出來的溫度並不很高,可病人自己卻會覺得非常熱,好像從骨頭里散出來似的,所以叫「骨蒸」。
勞病的人,以肺部為最多,過去常叫「肺勞」,肺勞的人,一般都有潮熱骨蒸與咳嗽痰喘的毛病。
四花穴也可以治「尪羸痼疾」,尪羸,就是人病了,很瘦、很弱,多半和他的慢性的、久而不愈的病有關。
用以上方法量度,找出四花穴後,以它們灸治疾病。依照針灸的臨床,這四花穴就是「膽俞」和「膈俞」。膽俞長在第十椎兩旁各一寸半,膈俞就在第七椎旁開一寸半,一共四個穴。
·【膏肓穴】
再來介紹一個用簡單方式找「膏肓」穴法。「病入膏肓」是用以形容非常難治的病情,而「膏肓」穴,就在第四椎的脊柱旁開三寸,在肩胛骨的旁邊。
讓病人坐在地上,把兩只腿捲曲起來,膝放在胸前,再用手圍住自己的膝,可以把背部肩胛骨這位置打開,就可以在脊椎上觸摸,摸到第四椎後,再往下一分,也就是第五椎向上兩分那個地方,用墨把它點個記號,然後從這個點往旁開約三寸的位置,就是「膏肓」穴。
在膏肓穴用力壓按,病人會感覺到手指頭很痛,就是真正穴位的所在。在這兒可以灸百壯到千壯。做一個比米粒還小的三角錐狀艾粒,在上面以火燒灸,每灸一炷艾粒叫「一壯」,膏肓可以用艾粒灸百壯到千壯。
因為膏肓穴在胸口的後方,灸了以後可能會覺得氣壅盛往上,可灸氣海、足三里,火就會從上面被引下去。氣海穴在肚臍下面,而足三里在膝蓋骨的下方。
膏肓穴可用以治療陽氣極度不足的現象,叫做「陽氣虧弱」。還能治「諸風痼冷、夢遺上氣、呃逆噎膈、發狂」。
古人講灸膏肓穴後,切不可縱欲,性方面的接觸不要太過度。
·【騎竹馬穴】
再講一個很特殊的穴道,叫「騎竹馬」穴。
男左女右,用竹蔑從臂肘彎處的橫紋量到中指的長度,截斷竹蔑。又用竹蔑量度同身寸一寸。同身寸就是男左女右,手中指捲曲起來所形成的兩個橫紋,兩個盡頭的距離長度。
讓病人脫去衣服而且象騎馬一樣,跨騎在一根竹桿子上。跨定後,兩個人慢慢的抬起竹桿,讓病人的腳離地約三寸,兩旁還有兩人將他扶定,用前面所量的長竹蔑,貼定竹桿,並且豎起來,從尾骶骨貼著脊柱量到蔑的盡處,再用筆墨點個記號,從這個記號向兩旁各開一寸(半),就是穴道的所在,灸七壯。這個穴依照《針灸聚英》說,應該是一寸半,為膈俞和肝俞穴道才是。
這個「騎竹馬」穴,被用來專治瘡癰和頸脖子處的淋巴結核等病:「癰疽惡瘡、發背癤毒、瘰癧諸風」。
·【灸勞穴】
再來看一個叫「灸勞」的穴道,勞就是拖延很久很久也不愈的病,也就是長期的慢性病。「灸勞穴」可以治療手腳心熱、盜汗、精神困頓、骨節疼痛、先發咳嗽漸漸吐出膿血、肌瘦面黃、吃的少而且無力等等。
讓病人坐正直,用一根長長的草或一根繩子,男左女右從腳的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到「委中」穴,截斷那根草或那根繩子,之後用這根草從鼻尖量,經過頭正中,分開頭發,量到脊,草的盡頭處用筆墨點個記號,再用另一根草一條,量一個口寸,用這個口寸的長度挨著墨點向兩旁開的盡處就是灸勞穴道。在這個穴道灸,隨著病人的年紀加一的壯數,例如病人三十歲,就用三十一壯,說是很有效呢。這個穴應該就是心俞穴,心主血,所以灸之有效。
中醫古時候的智慧,不需要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知識的框架,由民間慢慢的傳下來,多麼有趣呀。

『貳』 中醫哪些動作拉開膏肓穴,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百病都難藏

說到這個膏盲穴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近期學了一些關於中醫穴位的書才了解到的,不了解這個穴位不要緊,但是有一句話你肯定聽說過病入膏盲這個成語,這句話是出自《左傳》里太醫為晉景公診治時說的「病入膏盲,無法醫治」不久晉景公就去世了,所以這句話表示人患重病很難醫治了,這也證明了膏盲穴特別的重要,那麼如何拉開膏盲穴補益虛損,養肺調心呢,接著往下看。

要想身體健康起來就要每天合理的搭配飲食勤鍛煉,經常打掃衛生,再加上平時的日常養生,希望大家都可以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長命百歲。

『叄』 「膏肓」怎麼讀

膏肓拼音:[gāo huāng]

膏肓穴 Gāo huāng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3)最簡單的找膏肓穴的方法擴展閱讀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鍾,再恢復原姿態,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肆』 膏肓穴的位置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伍』 艾灸治療咳嗽的穴位和具體方法

艾灸 能有效刺激 穴位 ,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咳的作用,對於治療 咳嗽 的作用還是很好的,但是有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究竟要艾灸哪些穴位呢?今天我給大家整理了艾灸治療咳嗽的方法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艾灸治療咳嗽的穴位
大椎穴

在後背,低頭,找到脖子後面正中的骨性突起,即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的骨間隙取大椎穴。

肺俞穴

先低頭,找到脖子後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三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旁開兩指處即為肺俞穴。

膻中穴

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即為膻中穴。

天突穴

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正中,即為天突穴。

天門穴

先低頭,找到脖子後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二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二胸椎棘突,旁開兩指處即為天門穴。

身柱穴

先低頭,找到脖子後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三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棘突下凹陷處為身柱穴。

膏肓穴

先低頭,找到脖子後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四個這樣的突起,即第四胸椎棘突,旁開四橫指處為膏肓穴。

脾俞穴

沿肩胛骨下緣向脊柱作一直線,這個是第七胸椎棘突下,向下數4個突起,再想兩側旁開兩指處。

腎俞穴

取俯卧位,兩腰骨高點平第四腰椎,向上數兩個腰椎,向兩側旁開兩指即是腎俞穴。

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側踝尖連線的重點,筋骨前嵴外二橫指處為豐隆穴。

定喘穴

先低頭,找到脖子後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旁開0.5寸處即為定喘穴。
艾灸治療咳嗽的方法
外感咳嗽艾灸

1、風寒襲肺

主要症狀:咳聲重濁,氣急,喉嚨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 鼻塞 ,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風門穴。用艾條溫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鍾,5-10次為一個療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個療程;採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壯後換一次蒜片,以施灸處出現濕潤紅熱現象,患者有舒適感為宜,每穴5-7壯,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兩次,7-10次為一個療程;根據所選穴位進行無瘢痕灸,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塗抹待灸穴位皮膚表面,置麥粒大的艾炷於穴位上,每穴3-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2、風熱犯肺

主要症狀: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隨惡風身熱,頭痛,鼻流黃體,口渴等表熱症,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5-10分鍾。或者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疏風 清熱 , 宣肺止咳。

3、風燥傷肺

主要症狀: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干痛,唇鼻乾燥,口感,常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5-10分鍾。或者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疏風潤燥,宣肺止咳。

內傷咳嗽艾灸

1、痰濕蘊肺

主要症狀:咳嗽反復發作,尤其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痰多,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大椎,風門穴,取仰卧位,取膻中,天突,豐隆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10-20分鍾,5-10次為一個療程;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採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壯後換一次蒜片,以施灸處出現濕潤紅熱現象,患者有舒適感為宜,每穴5-7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兩次,7-10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功效:祛痰除濕,止咳。

2、痰熱郁肺

主要症狀: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粘稠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肋脹滿,或咳引胸疼,面赤,伴隨身熱,口乾欲飲,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等症。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淵,三陰交,俯卧取肺俞穴,豐隆穴,陰陵泉穴。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鍾,5-10次為一個療程;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3、肝火犯肺

主要症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狀,咳引胸肋脹痛,咽干口苦,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尺澤,三陰交,行間,俯卧位取肺俞穴。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鍾,5-10次為一個療程;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理氣化痰,肅肺止咳。

4、肺陰虧耗

主要症狀: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常伴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口乾,舌質紅少苔,舌上少津,脈細數。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淵,三陰交,孔最,俯卧位取肺俞,膏肓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鍾,5-10次為一個療程;採用隔姜灸,取新鮮老薑,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薑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 滋陰 潤肺,斂肺止咳。
快速止咳 偏方
1、蘿卜蔥白湯巧治風寒咳嗽

材料:蘿卜1根,蔥白6根,生薑15克。

做法:鍋里放三碗水,將下入切好的蘿卜,煮熟後,將蔥白、姜下鍋,煮成一碗湯,帶渣一次服。

功效:適用於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風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紅糖姜棗湯巧治傷風咳嗽

材料:紅糖30克,鮮姜15克,紅棗30克。

做法:鍋中加三碗水,加入紅糖,鮮姜,紅棗煎至過半,頓服,服後出微汗即可痊癒。

功效:適用於驅風散寒,治傷風咳嗽,胃寒刺痛, 產後 受寒 腹瀉 ,惡陰等。

3、芫荽湯巧治傷風咳嗽

材料:芫荽(香菜)30克,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大米洗凈,加水煮湯。取大米湯三湯匙與芫荽,飴糖攪拌後蒸10分鍾,趁熱一次服,注意避風寒。

功效:適用於發汗透表,治傷風 感冒 引起的咳嗽。

4、白蘿卜蜂蜜巧治風寒咳嗽

材料:大白蘿卜1個,蜂蜜30克,白鬍椒5粒,麻黃2克。

做法:將蘿卜洗凈,切片,放入碗內,倒入蜂蜜及白鬍椒,麻黃等共蒸半小時趁熱頓服,卧床見汗即愈。

功效:適用於發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風寒咳嗽。

5、貝母甲魚巧治陰虛咳喘

材料:川貝母5克,甲魚1隻(約500克),雞清湯1公斤,蔥、姜、花椒、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將甲魚宰殺,去頭及內臟,切塊備用。將甲魚塊放蒸盆內,加入貝母、鹽、料酒、花椒、蔥、姜,上籠蒸1小時許,趁熱服食。

功效:適用於滋陰清熱,潤肺止咳,退熱,治陰虛咳喘,低熱,盜汗等。

6、鮮梨貝母巧治肺癰咳嗽

材料:鮮梨500克,貝母末6克,白糖30克。

做法:將梨去皮剖開,去核,把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內蒸熟,早晚分食。

功效:適用於清熱化痰,散結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癰,症見胸痛,寒戰,咳嗽,發熱,口乾,咽燥,痰黃腥臭或膿血痰等。

猜你感 興趣 :

1. 艾灸排毒反應

2. 艾灸經絡養生的方法

3. 具體的艾灸方法 冬季艾灸的最佳時間

4. 咳嗽時針灸的穴位

5. 艾灸治療咳嗽穴位

6. 艾灸後會有哪些反應正確方法是什麼

『陸』 穴位養生篇—膏肓俞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病入膏肓 」這個成語,它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太醫經過診斷,對景公說:「病入膏肓,葯物已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不治而亡。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重難治。

葯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葯王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意思是:這些人醫術低,只要找到膏盲穴,並灸它,任何病都會好!

膏肓穴解析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膏肓俞為經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醫學入門》作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

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於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組成部分。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穀精微所化),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此穴與厥陰俞並列,故名膏肓俞。

取穴方法

膏肓俞取穴時,一般採取坐位,雙手交叉緊屈膝抵胸,抱雙肩,雙手扶於膝上,低頭,面額抵於手背,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即是膏肓俞;或者採用俯卧姿勢,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或左右四指寬)處,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就是膏肓俞。這兩種取穴方法皆是家人或他人幫忙才方便准確。

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間隙。有肋間動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分布。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並有肋間動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通過。

膏肓俞的作用

膏肓俞意義: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較乾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於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膏肓俞功效:散熱排脂。膏肓俞有補肺健脾、寧心培腎、治癆益損、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作用。

主治病症

葯王孫思邈艾灸養生高壽102歲。並在《千金方·雜病論》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俞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骨蒸盜汗、肺癆等病症;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我們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的是足三里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卻不知道,在《針灸問對》的原文上是這樣記載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幹」!膏肓二字由於足三里穴的強大而被隱去,其實膏肓也是很重要的!

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消瘦狀態時,最適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夠,就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葯王孫思邈還在《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可見,膏肓穴可治百病,尤其是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更是十分廣泛。

比如,得了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變得體弱消瘦時,說明身體氣血陰陽均已受損,最適宜取膏肓俞施灸治療,起到扶陽固衛、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三伏灸尤其適合。

現代醫學又多用膏肓俞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胸膜炎、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等;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膏肓俞主治肺癆,咳嗽,氣喘,咳血,盜汗,遺精,健忘,四肢倦怠,癰疽發背等;呼吸系統方面疾病: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陽痿,遺精;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貧血。本穴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穴位配伍

膏肓俞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俞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補虛的作用,主治骨蒸勞熱,盜汗。

膏肓俞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氣管哮喘。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針法建議在專業中醫師辯證後再操作施治。

日常保健養生法

由於膏肓俞穴位比較隱蔽,刮痧滲透不進去,手法也無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還有鍛煉!古醫書中也曾有「刺激膏肓俞,除一身疾病」的說法,在日常的保鍵鍛練中可做下面四個開合膏肓俞的動作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1 、雙肩旋轉法

中指貼住大腿兩側的「風市穴」(風市穴位於人體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兩手自然伸直時,兩手貼著大腿外則,中指尖所到處,按壓有酸脹感,即是風市穴),

以肩為軸,前後各旋轉10次,可開合膏肓俞。這個動作可以把膏肓活動開,充分松開肩背部,長期鍛練,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反復的前後拉伸又能0腔得到擴張,可有效防治心、肺疾病。也可用旋轉法開合膏肓,方法就是,把雙手放在肩膀上,進行旋轉,先向前旋轉10次,再往後旋轉10次。

2 、反拳捶脊法 反拳沿脊柱敲打,可把膏肓俞振開 ,緩解肩背疼痛,疏通血脈。具體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體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這樣做可以把膏肓振開,又叫振髓法。久坐辦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3 、像扇子一樣開合

把後背像扇子那樣打開和收緊,可讓全身輕爽,肩背疼痛明顯減輕。

這個動作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後背像扇子一樣向前打開,停一會兒,再慢慢挺胸,收緊後背,往後擠壓脊柱。如此反復幾遍。

還可以這樣做,兩腳平行站立,腰直,胸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俞,略停1至2秒鍾,再恢復原姿態。練習該動作一定要注意,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4 、椅子反著坐

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俞。每日如此反復幾遍,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膏肓穴艾灸,很有講究

膏肓俞這個穴位比較隱蔽,針不方便扎進去,手也難以按到,想要刺激膏肓達到養生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艾灸和自我鍛煉。艾灸膏肓俞,可以把最深層的風寒濕毒瘀血灸出來。艾灸膏肓俞的療效很明顯,也會讓人很願意去做:艾灸三兩天肚子會咕咕響,說明氣很足;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涼。還有的可能會發汗或嗝氣。如果灸一個星期,一點動靜都沒用,說明身體很乾凈。

膏肓灸法是中醫艾灸學中最為獨特的灸法,有專門的古書籍介紹,簡單來說膏肓灸法的獨特之處有三點:

1、膏肓灸法強調取膏肓俞體位姿勢,不像其它穴位那樣大概取穴灸,膏肓穴位艾灸一定要找准穴位,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

2、施灸的灸量宜多,即艾灸時間要長、艾灸的溫度要適當甚至更高,這樣才能充分刺激膏肓俞,只有灸透了它,才能起到通治百病的效果。

3、灸完膏肓穴後必須灸氣海、足三里穴,以引火下行 ,防火氣上竄頭部。

雖然膏肓灸法操作略為繁瑣,且可能有燙傷、艾煙熏燎的不便,但對於其它療法沒辦法調理的頑疾,仍不失為良法。一般的操作方法:首先膏肓俞重灸,30-50分鍾/次,再取氣海、足三里,各灸20分鍾,也可以同時灸三穴。在此基礎上艾灸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延長,但要控制好頻率,每天一次,一個禮拜內休息1-3天。堅持就會有明顯的調理效果。

『柒』 膏肓穴什麼作用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主治疾病: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捌』 倪海廈老師趣談「膏肓穴」治證

【病入膏肓的歷史典故】

病入膏肓原指不治之症,後形容病勢沉重,奄奄一息; 或事態嚴重,不可挽救。其成語來源於歷史典故——公元前581年,晉景公生了重病,使人到秦國請醫生,秦伯派醫緩給晉侯治病。醫緩尚未到達,晉侯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孩子。一個說,他是個好醫生,恐怕會傷害我們,往哪裡逃?另一個說,我們呆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他就對我們沒辦法了。醫生到達後,對晉侯說,病源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砭石不能用,針刺夠不著,葯力也達不到,不能治了。晉侯說,真是個好醫生啊!遂饋以厚禮讓他回去。不久,晉侯就死去了。

詞語解釋:膏肓:古代醫學術語,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這里被認為是葯力達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險惡無法醫治。後來也用以比喻問題嚴重,無可挽救。

倪海廈老師在講《針灸大成》第37課,介紹足太陽膀胱經的膏肓穴時,趣談膏肓穴及其治證,與歷史典故所講的膏肓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介紹於後,供讀者諸君欣賞學習。

倪海廈老師說:

整個膀胱經裡面,以膏肓這個穴道最為重要。在介紹之前,找穴要找得正確。這個膏肓,書上寫四椎下,我們把五椎分三份,這是從上三分之一這開始到外開三寸,叫膏肓。膏肓呢,無所不療!你會說:「老師,你前面花了半天,現在教到無所不療,那針灸不要學了!」。從此以後,你就叫倪膏肓,張膏肓,大家都膏肓。有的人就扎這個穴道,一招半式走江湖。

這膏肓穴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我教諸位怎麼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開來,所以,坐在椅子上的時候。我們讓病人反著坐,前面放個枕頭。輕松嘛,抱著枕頭,一抱肩胛骨就打開來了,這膏肓就出來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裡面。我們除了治症以外,最常見的就是膏肓痛。

臨床上,很多的警察、情治人員,都有膏肓痛。一般來說,膏肓痛代表這個人很賣力。在捉犯人的時候,很緊張嘛,捉人的時候,犯人很緊張,他也很緊張啊,在這時候出力,傷到的時候並沒感覺,回家以後睡個覺起來,這個地方就很痛,痛點就在膏肓。痛起來的時候,像螺絲刀鑽進去,像十年的痛,像螺絲刀鑽進去的這種痛,每天就像扛著三十包的米上班一樣。

用針的效果到不了這兒,我們唯一治療的方法是放血,針灸都不用。你讓他肩胛骨打開來,用手去按。在原來肩胛骨這個地方,這個膏盲穴跑出來後,你拿三棱針或放血針去刺破皮膚,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來,吸出來後,當場就好了。

有一次,有個病人,我看他背痛並指著膏盲的地方。我就開玩笑:「一般來說,只有情治人員,才會有這個痛」。他說:「我是 CIA 的」,他的槍就放在腳上面,說:「奇怪,當中醫都知道我的職業」。還有婦女們、女孩子,你看那些女孩子漂漂亮亮的,但有很多很粗魯的。有時一扯就能把門把都拉下來,看有多兇悍。由於拉扯力量很強,一樣會傷到膏肓穴。

傷到膏肓唯一的方法,就是放血。你不管怎麼下針下什麼俞募、子母補瀉個半天,通通都沒有用,一定要用放血。

我臨床的經驗告訴我,當初,上帝設計人體的時候,不管定義是上帝還是誰都沒有關系,設計膏肓時,一定是打瞌睡。應該放個靜脈在膏肓這,結果它放個動脈在這里。因為動脈會浮在表面上,而肋骨這樣子,肩胛骨是這樣子。那會像個剪刀這樣子壓,在劇烈的拉扯下,它就會破裂,血管一破裂,瘀血就會出來。而靜脈就比較深啊,比較不會傷到。所以他應該放靜脈,卻放到動脈,就造成人們常常受傷。

平常膏肓是無所不治的。你在灸膏肓的時候,你可以灸一百壯到五百壯。四百壯或五百壯都沒有關系。你灸完膏肓後,灸了四百壯時你很累,病人坐在那也很累,你當然可以休息一下啊。在灸完膏肓後,如果嘴巴燥渴、嘴唇會乾裂,那是因為你的胸腔裡面氣很旺。這時候你去灸關元,氣海,中極,石門、陰交都可以,灸的時候,氣就會往下走。或再去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完就會把這熱氣往下導。我們最主要是要把熱氣導到腳裡面去。

我講過腳是熱的就沒有癌症,腳是熱的人就沒有心臟病,不會中風。那你灸膏肓後,整個胸腔都是熱的,熱氣停在胸腔是沒有用的,還沒有達到治病的效果。就需要靠灸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讓氣導到小腸裡面去,才會達到治症的效果。

當你在灸膏肓的時候,胸腔裡面、肚子裡面會一直咕嚕咕嚕在叫,這是水的聲音在跑,這就表示灸對了。書上指出,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像重病,或當你不知道怎樣出手治病時,就灸膏肓。但灸完膏肓後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會裂掉了,舌頭都幹了,講話的聲音就好像磨沙子的聲音,因為幹掉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這就是膏肓穴的治證用途。

編輯者:YSL言書樂2018.09.23

『玖』 請問膏肓穴怎麼找

膏肓穴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閱讀全文

與最簡單的找膏肓穴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機水平度檢測方法 瀏覽:480
圖形變換折疊解決方法 瀏覽:358
翡翠南紅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856
生綠豆芽用面盆簡便方法 瀏覽:765
課題研究的意義及目的填寫方法 瀏覽:933
解決痛苦的方法 瀏覽:909
小齒型夾頭安裝方法 瀏覽:98
錢串怎麼爆盆方法 瀏覽:781
餌料不粘鉤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夏季 瀏覽:64
犬血漿的使用方法 瀏覽:907
胎停育治療方法 瀏覽:643
拔絲方便麵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391
清肺熱下肺火最佳按摩方法 瀏覽:651
常用的開挖方法 瀏覽:365
池州木耳種植方法哪裡找 瀏覽:716
拖掛卡車的連接方法 瀏覽:79
建造師快速記憶的方法 瀏覽:841
一張錢幣愛心怎麼折疊方法 瀏覽:899
慢性篩竇炎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631
木香木賊中葯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