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小腸的穴位如何按摩
在十二經絡中,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的按摩心臟,預防心臟病發生。
養心定神按摩
職場上班人士每日工作繁重,如果出現焦慮、郁悶、煩躁的情緒,老覺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體沒勁時,不妨按按這些穴位:
按揉心包經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准,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鍾。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鍾。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五秒,休息三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輕叩百匯和風池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叩壓這個穴位能起明目醒腦的作用。只要感覺疲勞、緊張或者焦慮時可隨時輕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壓合谷穴
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按摩此穴對於神經性頭痛、失眠和神經衰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艾葉加醋泡腳按摩解焦慮
足底集結著五大臟腑的經絡,用艾葉加上醋泡腳,可以溫通氣血,解郁疏肝。焦慮抑鬱往往是肝氣不疏、氣滯血凝所致,而腳底經絡集結,艾葉的溫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氣血暢通,經絡通暢,從而達到疏肝理氣、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溫水泡20分鍾,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別是多按按太沖穴,即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小腸按摩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 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痹、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
無論什麼穴位,只有我們堅持按摩,不斷的向有經驗的中醫請教,就會對養生大有裨益,也一定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特質變得更加堅實。
② 最近換季,晝夜溫差大,一不小心就受涼拉肚子了,有什麼好的止瀉辦法推薦么
1、在出現受涼拉肚子這種情況時,首先要避免喝冷水和吃冰冷、性質寒涼的食物,此時可以多喝一些溫開水,不僅可以幫身體補充水分,防止發生脫水問題。同時,還能起到暖身驅寒的效果,從而加快不適症狀的好轉速度。
2、熱敷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肚子受涼拉肚子的方法,並且也是一種可以隨時使用的簡單治療方法。患者只要把熱水袋用毛巾包裹放在肚子上熱敷即可,每次可以連續熱敷半小時,最好每天多熱敷幾次。
3、生薑也是一種可以防治受涼拉肚子的葯物,在出現受涼拉肚子這種情況時可以准備一些大風姜或是黑心姜,洗凈後切成塊放入鍋中,加水煮開15分鍾左右,取出後加入紅糖趁熱飲用即可。
文章圖片2
4、出現受涼拉肚子症狀時,可以把艾草、蔥頭、姜等材料組方使用治療。使用方法是把這三種材料分別洗凈,切碎後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用大火煮開後轉為小火繼續煮15分鍾左右,取出之後裝入玻璃瓶中,用毛巾包裹熱敷肚臍即可。
5、拔火罐本身具有非常好的祛風驅寒、活血通絡等作用。在出現受涼拉肚子的情況時也可以在肚臍及其周圍的穴位拔火罐,能起到非常好的健脾除濕、拔除寒氣的效果。多數患者在治療後當天就能讓拉肚子症狀好轉。
③ 程凱養生說:緩解胃痛、腹痛,小腿部精準選穴方案
說一說「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準選穴方法。
胃痛是涵蓋在整個腹痛的范疇,或者這樣來規范:整個從橫膈以下到恥骨聯合以上范圍之內,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後,腸出現的疼痛,包括大腸小腸所出現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講的內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圍之內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異常導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疇。這些疼痛,難道都用一個穴去解決,還是根據疼痛的部位不同,選穴有所不同,當然,答案是後者。
治療胃痛,都知道會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 關於足三里,以前專門講過一集取穴的方法。怎麼樣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麼樣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療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還有兩個穴位也很重要。
一個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數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虛,在脛骨的外側邊緣,大約一指寬的地方叫做 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
另外,還有一個穴位是在上巨虛,再往下數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脛骨的外側邊緣一指寬,叫做下巨虛。 下巨虛,是小腸的下合穴。
原來,這是胃大腸,小腸,這三者對應在的小腿部分別是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以下合穴命名,說明"合治內腑"。說明它們都擅長治療腑病。
有 這樣的概念
足三里專門治療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療胃病,胃痛。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治療大腸的痛。小腸下合穴下巨虛,那下巨虛就治療小腸的痛,這是普遍的觀點。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順序,食物進到胃裡面,經過胃的腐熟、消化變成食糜。然後進入到小腸,十二指腸、小腸。小腸的泌別清濁,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壞的東西傳導糟粕,傳導到大腸。大腸傳導糟粕排出體外。生理的順序應該是胃,小腸,大腸應該是這個順序。怎麼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分別對應的胃,大腸,小腸。 這個順序怎麼跟人體的生理順序不一致?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古代認識錯了。
查閱了古代的文獻,發現古代對胃、大腸、小腸的認識,和現代生理學當中的解剖學當中的這種臟器的結構認識是幾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個口袋斜著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彎,胃小彎,它都能描述出來。也描述了小腸有多長,繞了多少個圈。也描述了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的形狀一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這都是古代認識到了。說明古代對大腸小腸為它的名詞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沒有認識錯。
那會不會把它的功能對應錯了?
結果 在查閱古書,發現足三里確實治療胃的相關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問題,胃疼,胃脹,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雞湯一樣,促進胃腸蠕動消化,而胃的各種酶的分泌也明顯的增加,確實對應到胃。
到了上巨虛穴位也確實對應到了大腸 ,因為在穴位專門治療便秘。在臨床當中用上巨虛穴位,有人做過實驗:比如說急性腸炎的患者有腸激惹、腹瀉,這時候測腸電圖,用刺激上巨虛穴位的方法,發現腸電圖發生了明顯的良性的改變。說明這個穴位對大腸腸激惹引起的腹瀉有止瀉的效果,對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確實對應到大腸。
而下巨虛也確實對應到小腸 ,到底什麼原因讓人體當中的生理性的順序胃、小腸、大腸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變成了胃、大腸、小腸那個順序不一樣了?這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哪兒沒有認識到?沒有想到?唐代的著名醫家王冰在註解《黃帝內經》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他是說要註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說 「大腸近臍在前。小腸附脊在後」 。因此而在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就大腸俞和小腸俞,所以大腸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腸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譯過來是說,為什麼大腸的穴位對應到大腸的是要偏上,對應小腸的穴位要偏下?因為 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環繞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臍而靠外;而小腸的是靠近小腹以內,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從解剖部位的順序來講,胃緊接著對應到十二指腸,然後小腸繞回來大腸,而大腸的位置恰恰在小腸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間。
所以通過解剖部位,看到這些臟器在腹腔之內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後是近臍靠外的大腸,當然,後面是十二指腸,然後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腸,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這是人體腹腔之內,這些胃腸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間進行了對應,進行了有效的對應。因此就給了一個臨床當中非常有意思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斷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關,就跟消化功能不相關也沒關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還是這長了個東西器質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嗎?
我告訴你止痛怎麼做,怎麼緩解疼,或者脹,或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您能夠明確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現症狀的那個准確部位,判斷一下它是在胃的區域之內,還是在的以肚臍為中心的上腹,還是在以髂脊連線分界的下腹,這就是三個區域。
把這三個區再跟大家說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區域:中脘穴(肚臍中央為神闕,胸劍聯合地方為中庭,這兩者之間的中點處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從下脘穴往上范圍之內,都是胃疼痛的范圍。
2、 下脘穴以下,在兩側髂嵴連線以上的范圍,這都屬於中段。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大腸區的范疇。
3、 從這再往下到恥骨聯合以下在盆腔范圍之內,這都屬於下腹的范疇。
於是就找到了這樣一個 針對性的選穴處方原則 ,就是您根據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區域出現疼痛,那就選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兒是不是有一些陽性反應點,是不是有血管怒張,是不是有痛點,是不是有結節,你刺激那個部位。
如果是從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連線以上,此范圍之內出現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腸區的范圍內。在這個部位之內可以刺激上巨虛穴,往往在上巨虛那裡肌張力都是比較高的,血管是比較怒張的,容易找到那種怒張的靜脈,叫做浮絡,或者是在那個位置會有硬或硬結、結節的現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圍之內所出現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虛,看看它有沒有陽性變化。
這樣三個點,您去針對性的去點揉,緩解腹部的這些症狀就更加的有針對性,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個穴位有它治療的那個針對性的部位,如果能夠知道這樣的特點,就跟打靶一樣,帶著瞄準去按穴位,當然效果就變得更好了。
④ 小腸俞穴的治療早泄的穴位及指壓法
要治療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結合處產生正常的柔性。要恢復它的功能以指壓「大腸俞」和「小腸俞」最有效。「大腸俞」位於第四腰椎下方左右3指寬處,「小腸俞」位於第一仙椎左右3指寬處。指壓時,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強壓6秒鍾,如此重復10次。
指壓之前如果先將手搓熱,則治療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應下意識地將肛門肌肉夾緊。鎮靜呼吸對治療早泄也有效。所謂鎮靜呼吸是丹田用力緩緩深吸,急吐氣,如此不斷重復,這種呼吸法平常應該有意識進行。
⑤ 背部穴位 心肝脾肺腎所對應穴位,脊柱第幾節對哪個穴位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經上的幾個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體肺俞穴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氣腫,肺結核;
2. 外科系統疾病:頸淋巴結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內膜炎,腎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背痛等。 厥陰腧
【取穴方法】 該位於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3. 其它:胃炎,齒神經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環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動過速;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失眠,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癲癇,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呃逆、神經性嘔吐、蕁麻疹、皮膚病等。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黃疸;
2. 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瞼下垂,結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視網膜炎;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統疾病:淋巴結結核,胃出血,腸出血,膽石症;
5. 其它:月經不調等。 膽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經疾病,如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肝炎等。 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慾不振、糖尿病等。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慾不振、糖尿病等。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該穴道還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療由於胃腸功能引起的身體消瘦等消化系統病徵,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瀦留,遺精;
3. 其它:腹水,神經衰弱,腰肌勞損等。
腎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細節請參閱本站「穴道指壓療法」相關網頁。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大腸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瀉、便秘、髖關節疼痛等。此穴與小腸俞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脹,泄瀉,便秘,腰痛。 小腸腧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的骶部,當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一骶後孔齊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腫脹、下腹部疼痛、腳部腫脹、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腸俞穴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性早泄狀況,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的骶部,當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二骶後孔齊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腎臟疾病等。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
⑥ 用硬幣刮哪些部位可以有效排毒
硬幣刮哪裡?
「針灸拔罐刮痧圖解」給大家推薦了四個穴位,這四個穴位就能幫助身體排毒,它們就是大腸俞、小腸俞、氣海、天樞。
大腸俞穴
位置:屬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之背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等。
小腸俞穴
位置:取穴時常採用俯卧姿勢,小腸俞穴位於骶部,當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一骶後孔齊平。
功效:下腹部腫脹、下腹部疼痛、腳部腫脹、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腸俞穴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性早泄狀況。
氣海穴
位置: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聯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功效: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
天樞穴
位置: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
功效:能促進消化,增強腸道蠕動,和體內廢物排泄的速度。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⑦ 大小腸腧在哪...取穴方法 - -
小腸俞:取穴時常採用俯卧姿勢,小腸俞穴位於骶部,骶正中線旁開1.5村,平第一骶後空出。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約與髂嵴高點相平。 一般肚臍正對第四腰椎,你可以根據這個查腰椎和骶椎。
⑧ 針灸治療選取穴規律
針灸治療疾病,是通過針刺與艾灸某些穴位來完成的。因此,穴位與手法的選取在治療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選取穴位可針對病性和病位兩方面進行。
(1)針對病性
風:可選取百會、人中、風府、風池、翳風、風門、肩骨禺、曲池、合谷、八邪、環跳、風市、陽陵泉、光明、太沖、八風等穴以祛風。
寒:可選取大椎、神闕、關元、命門、三焦俞、腎俞、關元俞、陽池、足三里、後溪等穴以祛寒。
濕:可選取中脘、水分、脾俞、三焦俞、腎俞、小腸俞、膀胱俞、曲池、間使、足三里、豐壟陰陵泉、委中、三陰交等穴以祛濕。
燥:可選取陰陵泉、曲泉、三陰交、照海、太溪、然谷等穴以祛燥或潤燥。
火:可選取曲池、合谷、二間、勞宮、少府、少澤、太沖、行間、然谷、內庭等穴以祛火。
氣滯:可選取大腸俞、膻中、氣海、中脘、天樞、期門、支溝、內關、太淵、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以行氣。
血瘀:可選取大椎、膈俞、血海、三陰交、太沖等穴以化瘀。
血熱:可選取曲池、尺澤、委中、血海、三陰交、太沖、行間等穴以清血熱。
痰飲:參見祛濕穴位以化痰飲。
血虛:可選取膈俞、絕骨、血海等穴位以補血。
氣虛:可選取氣海、關元、章門、肺俞、脾俞、腎俞、氣海俞、三焦俞、足三里等以補氣。
陰虛:參見祛燥穴位以滋陰。
陽虛:可選取大椎、命門、膏肓、養老、關元、曲骨等穴位以溫陽。
(2)針對病位
病位在心(心包):可選取手少陰心經的通里、郄門、神門;手厥陰心包經的間使、內關以及巨闕、膻中、臂中、小海、照海、心俞、厥陰俞等穴以調理心氣。
病位在肝膽:可選取足厥陰肝經的行間、太沖、蠡溝、期門;手少陽膽經的風池、肩井、日月、環跳、陽陵泉、光明、懸鍾、足臨泣以及內關、四瀆、支溝、外關、陽池、肝俞、膽俞等穴以調理肝膽之氣。3月4日(鄭州) 祖傳黑膏葯、新型膏葯、 養生 泥灸、液體膏葯等製作班
病位在脾胃:可選取足太陰脾經的公孫、三陰交、陰陵泉、血海;足陽明胃經的梁門、天樞、梁丘、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庭以及脾俞、胃俞、中脘、章門、內關等穴以調理脾胃之氣。
病位在肺: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列缺、太淵以及合谷、迎香、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定喘、印堂、尺澤等穴以調理肺氣。
病位在腎:可選取手少陰腎經的太溪、照海、復溜、交信以及腎俞、志室、命門、京門、中極、子宮等穴以調理腎氣。
位在小腸、膀胱:可選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少澤、後溪、天宗、曲垣;足太陽膀胱經的攢竹、三焦俞、腎俞、小腸俞、膀胱俞、委中、昆侖、申脈以及神門、尺澤、橫骨、照海、水泉等穴以調理小腸、膀胱之氣。
病位在大腸:可選取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合谷以及尺澤、天樞、大腸俞、內庭等穴以調理大腸之氣。
總之,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臨床各科辨證的必備基礎;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臨床上應用針灸療法治療疾病時僅僅運用經絡辨證是不夠的,必須以臟腑辨證為基礎,結合經絡辨證等辨證方法,才能更好地應用於臨床,擴大治療范圍,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⑨ 小腸俞穴 小腸俞穴位置 小腸俞穴在哪裡 怎麼找
取穴時常採用俯卧姿勢,小腸俞穴位於骶部,當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一骶後孔齊平。主治病徵 小腸俞穴的主治病徵為:下腹部腫脹、下腹部疼痛、腳部腫脹、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腸俞穴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性早泄狀況,見於網頁:「穴道指壓法治療早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