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廚房細菌檢測的方法

廚房細菌檢測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8 21:58:18

A. 大腸桿菌快速檢測卡檢測餐具表面大腸菌群的各個步驟

你說的這個快速檢測卡上面的最主要成分其實就三種:乳糖、蛋白腖、溴鉀酚紫

其中乳糖就是大腸菌群的底物,我們做這個檢測實際上就是看是否有細菌發酵乳糖。
蛋白腖是營養物質。
溴甲酚紫是指示劑,在近中性條件下為紫色。

所以:
1、其實就是溴甲酚紫的顏色
2、其實不必要,一般商品化的檢測卡配有無菌小塑料袋的,采樣完畢後放在無菌小塑料袋裡回實驗室培養即可。
3、等待目標細菌發酵乳糖產酸,細菌發酵是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是肯定的,不可能很快完成

B. 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細菌污染指標及檢測方法

食品中的細菌(包括非致病菌、 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有些是造成食品腐敗變質的直接因素。因而常把污染食品的細菌總數、大腸菌群或大腸桿菌、腸球菌作為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
細菌總數,是指該食品上每個活菌細胞在培養基上生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即菌落總數來表示。這種「細菌總數」實際上僅指活的雜菌,它可以作為食品污染的程度和新鮮度指標,是判斷食品衛生質量的一項重要依據。
大腸菌群或大腸桿菌:大腸菌群以大腸桿菌為主,包括產氣腸細菌和一些中間類型的細菌。大腸菌群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一般無病原性。據估計,成人每日從糞便中排出的大腸菌群細菌多達每克糞便中含有1千萬≈1萬萬個。若水或食品中發現大腸菌群的細菌,則表示水或食品被人和溫血動物糞便所污染,而有糞便的污染就可能有腸道病原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因此大腸菌群或大腸桿菌可以作為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標菌。食品中大腸菌群的污染程度常用菌量表示。
腸球菌:腸球菌是鏈球菌屬中一群革蘭氏陽性球菌,呈長鏈狀或短鏈狀。與食品有關的鏈球菌,主要是糞鏈球菌和糞渣鏈球菌。腸球菌主要來源於糞便。過去和現在,大腸菌群或大腸桿菌長期以來作為糞便污染的指標細菌,廣泛應用於一-般食品的常規細菌檢驗。但是這類細菌是嗜溫菌,在低溫、冰凍狀態下容易死亡,這就降低了它應有的指標作用。將具有抵抗冰凍力的腸球菌作為指標細菌,用於冷凍食品的細菌檢驗,指標效果要優於大腸菌群,但檢驗方法要復雜得多食品衛生標准中,這三種不同的細菌指標,其衛生學意義不同,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應用,以對食品衛生質量作出正確的判斷。
針對這一系列食品安全衛生標准檢控,冠宇儀器微生物致病菌檢測箱是我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的一種專門針對微生物致病菌研製的檢測箱,箱內配有齊全的采樣工具、各類細菌類檢測速測盒(菌落總數測試片、大腸桿菌大腸菌群測試片、食品大腸菌群測試片、餐飲具大腸菌群檢測是紙片、黴菌、酵母菌測試片、沙門氏菌測試片、金黃色葡萄球菌測試片、大腸桿菌O157測試片、副溶血弧菌測試片、阪崎腸桿菌測試片、蠟樣芽胞桿菌測試片、水中大腸菌群檢測試劑盒等)、以及加厚鋁合金外框,堅固耐用滿足食品微生物采樣檢測需求。

C.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細菌的鑒定通過分離培養獲得的病原菌,必須達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純培養程度,才能進行系統鑒定。系統鑒定就是通過病原菌的形態結構、生長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檢測,並用已知標准免疫血清確定分離細菌的屬、種和型。微生物鑒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據其形態,生長、生化特性等定種,最後根據抗原的免疫血清學檢查定型。(一)形態學檢查各種細菌的形態,在適宜的環境下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的改變,如培養基條件的改變,抗生素和化學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細菌產生不規則的形態,並可出現細胞壁的缺陷和多樣性。為此,在作細菌形態鑒定時,必須按被檢菌的生長要求,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以及適宜的培養時間和檢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確的形態學鑒定。形態學檢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觀察和顯微鏡檢查。1.肉眼觀察肉眼觀察主要觀察細菌在固體、液體、半固體,鑒別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在固體培養基上要觀察菌落形態、大小、顏色是否均勻一致,表面是光滑濕潤,還是乾燥無光或呈皺紋狀,邊緣是整齊還是不規則,菌落是隆起、扁平,還是乳頭樣,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體培養基中,要觀察培養基是否呈均勻渾濁,管底有無沉澱,液面有無菌膜,是否產氣等。在半固體培養基上應觀察細菌是否沿著接種線生長,是呈毛刷樣生長還是均勻生長,上下生長是否一致。在鑒別培養基上,應觀察其生長情況是否與預期的相一致,在血瓊脂培養基上還要觀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點,在某些培養基上還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顯微鏡觀察在作細菌個體形態學檢查時,要根據被檢菌的種類和檢查項目,選用相應的染色方法,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培養基以及細菌培養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時(生長時間長的細菌除外)的幼嫩培養菌為宜。例如,作革蘭氏染色檢查時,培養時間長的陳舊細菌,可能由陽性變為陰性。作細菌運動性檢查時,液體培養基的幼嫩培養物(幾小時到十幾小時)最為適宜。作炭疽莢膜染色時,因炭疽桿菌在一般培養基上不形成莢膜,而在動物體內形成明顯的莢膜,因此,應先接種小鼠,取死亡動物的病料作塗片標本鏡檢。作鞭毛染色時,以液體培養基為宜。芽胞的形成,因細菌種類不同,往往對培養條件如培養基、空氣和培養時間等而異,但一般均要求較長時間。鏡檢時除注意其基本形態結構和大小(要用測微計測量)外,還應注意其排列狀態、菌端形狀、有無兩極染色、有無形成芽胞和莢胞等。必要時可用電鏡觀察其微細結構。3.常用的幾種染色方法塗片用的載玻片需用清潔液洗凈、擦乾、不留油質,否則培養物不能均勻地推開。被檢材料如果是肉湯培養物,用鉑金耳環取一滴,均勻塗抹於載玻片上,塗抹的范圍約有手指甲大即可。隨後,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檢材料如果是固體培養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鹽水)於載玻片上,用鉑金耳環取少許培養物,在水滴中混勻,培養物不宜太多,菌體看不清楚。膿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樣方法制備抹片。血液和病變組織,直接塗抹在載玻片上,組織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則看不見細菌,細菌培養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組織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D. 細菌檢測最簡單的方法

一.使用細菌總數測試片,只需要購買細菌總數測試片,再按要求使用,有說明書.
二.紅細胞計數法
首先要了解這個方法的原理.把N個紅細胞與細菌均勻混合,再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紅細胞數n和細菌數m.因為細胞已經均均勻混合,所以,局部的細胞數比和整體的細胞數比是接近相同的.即 n/m=N/M (n為局部紅細胞數,N為總紅細胞數,m為局部細菌數,M為總細菌數)n,m已數出.N又已知.所以總細菌數N就可以算出來.再取幾個局部,算平均值,就能得到較精確的細菌數目.
如果這樣做,只要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細菌數就可以知道總細菌數.如果不加紅細胞,一個一個數,用要數到何年何月啊!細菌可是對數增長.加入紅細胞的作用就像比例尺一樣,地圖上總有1:XXX的比例尺,你在顯微鏡的一個是視野里看到的紅細胞數目就像地圖上你測得的距離,數清一個是視野的菌數後,乘以相應分散度就可以了,分散度時用紅細胞算的,具體的教材上應該有.不用也可以,不過要換成相應大小別的東西代替,總之用光學顯微鏡差菌數,這是不可缺少的.
這里運用了樣方法,就是在若干樣方中計數全部個體,然後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總體數量的方法.樣方法相關知識:
①樣 方:樣方也叫樣本,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叫做樣方.
②隨機取樣:在抽樣時如果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被選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麼,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叫做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
③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 ,蚜蟲、跳蝻的密度,細菌數量測量等.
樣方法取樣方法
①點狀取樣法點狀取樣法中常用的為五點取樣法,如圖A,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植物個體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等距取樣法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如圖B,先將調查總體分成若乾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後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例如,長條形的總體為100 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樣方,那麼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 m,然後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如下圖(紅色為需統計邊線)
樣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必須選擇一個該種群分布較均勻的地塊,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③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
④計算:取各樣方平均數.

E.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F. 中央廚房的微生物檢測需要哪些儀器設備

大型的儀器:高壓滅菌鍋、超凈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櫃)、培養箱。
小型的儀器可以根據需要購置:如均質機、渦旋儀、移液器等。
還有製取蒸餾水的蒸餾水器,微生物實驗一般要求都要使用蒸餾水,對於食品關於衛生方面的檢測好像有三個指標樣,分別是大腸菌群,大腸桿菌,以及腸道致病菌。

G. 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的顯著特異性,來進行細菌的鑒別和血清學定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細菌菌體或鞭毛抗原的特異性抗體的存在,使得人們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來檢測以食品為載體的病原。已經建立的沙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有許多種,大致可分為以酶標抗體(ELISA),熒光抗體染色(免疫熒光法),同位素標記抗體(放射免疫試驗)為基礎的方法及其它多種以抗體為基礎,利用乳膠凝集、免疫感測器、免疫擴散及免疫色譜技術的方法。但常規中最廣泛採用的是以雙位點ELISA技術即夾心ELISA為基礎的方法。此法改進後用有放射活性的同位素替代標記抗體,概括地說,是指以固定在固體基質上的「捕捉」抗體來捕捉目標抗原,經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成分,加入第二種酶標抗體,此者結合在捕捉到的抗原的不同位點上,第二次洗滌後加入酶作用基質,並令其與顏色成分反應,然後用分光光度法即很容易檢測到目標抗原。採用微量滴定板作為固態基質使反應形式標准化,並促成其自動化。

H.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實驗室使用常用的培養方法通常可以識別常見細菌的典型菌株。然而,當資料庫中沒有非典型菌株或稀有或新出現的細菌時的確會出現問題。

細菌培養往往是通過形態特徵以及生長特徵分辨細菌,進一步的鑒定還包括:

I.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 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一 澱粉水解試驗
(一)實驗原理
細菌對大分子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須靠產生的胞外酶,如澱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將大分子物質分解.胞外酶能分泌擴散到細胞外,將物質分解成小單位如糖、氨基酸、甘油與脂肪酸.這些小單位的物質能被細菌吸收和利用.水解過程可通過底物的變化來證明,如細菌水解澱粉的區域,用碘測定不再產生藍色;水解明膠可觀察到明膠被液化;脂肪水解後產生脂肪酸改變培養基的pH,其中的中性紅指示劑使培養基從淡紅色變為深紅色.
(二)實驗方法
將澱粉培養基溶化後,冷至45℃左右,以無菌操作製成平板.
取18-24h的純培養物點於平板上,每皿可點種3-5個菌株,適溫培養2-4d,形成菌落後,在平板上滴加盧戈氏碘液,以鋪滿菌落周圍為度,平板成藍色.如果菌落周圍有無色透明圈出現,說明澱粉已經被水解,實驗為陽性,否則為陰性.透明圈的大小一般說明水解澱粉的能力.
(三)實驗試劑的配製
肉湯蛋白腖瓊脂成分:蛋白腖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瓊脂17g,蒸餾水1000mL,pH7.2.
澱粉培養基製法:在肉湯蛋白腖瓊脂中添加0.2%的可溶性澱粉,校正pH值至7.6,分裝三角瓶,121℃ 20min滅菌備用.
盧戈氏(Lugol)碘液:碘片1g,碘化鉀2g,蒸餾水300ml,先將碘化鉀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將碘片溶解在碘化鉀溶液中,混勻,定容.
二 糖發酵試驗
(一)實驗原理
單糖發酵是將葡萄糖,乳糖或麥芽糖等分別加入蛋白腖水培養基內,使其最終濃度為0.75-1%.並加入一定量酚紅指示劑及小倒管,製成單糖發酵管,接種細菌經37℃培養18-24小時,若能分解糖產酸則酚紅指示劑由紅變黃,若能分解甲酸有CO2和H2等氣體形成,小倒管內則聚集有氣泡;不分解,則指示劑不變色.
(二)實驗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葡萄糖發酵管,乳糖發酵管等.
(三)實驗方法
1.將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按照液體接種方法分別接種於葡萄糖及乳糖發酵管內.
2.置37℃孵箱培養18-24小時.
3.觀察結果:由於一些細菌能分解某種糖類產酸,所以培養基中pH下降到7.0以下,在酚紅指示劑的顯示下,培養基顏色由紅變黃.產酸者以「+」表示,如果同時產生氣體,則培養基中小倒管內有氣泡出現,此乃產酸又產氣,以「♁」表示,不分解,則指示劑不變色,用「-」表示.
(四)實驗結果
傷寒桿菌 大腸桿菌
葡萄糖 + ♁
乳 糖 - ♁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單糖發酵管的制備: 成分:蛋白腖水培養基 100ml ,0.2%酚紅 1ml ,所需糖(葡萄糖或乳糖)0.75-1g
製法:
(1)將上述成分溶化,混勻分裝於內含有倒置小玻璃管的小試管中,每管約2ml,加塞.
(2)小倒管排氣,滅菌(8-10磅,20-30分鍾),貯存備用.
用途:供單糖發酵試驗用.
2.0.2%酚紅配製法
酚紅(phenol red)0.2g ,0.lmol/LNaOH 8ml ,蒸餾水 92ml
將酚紅入研缽徐徐加入0.lmol/LNaOH研磨,再補足蒸餾水即成.若需長時間保存,可高壓滅菌後貯存備用.
三 甲基紅(M.R)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大腸桿菌等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繼而分解為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養基pH值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紅色,此為陽性反應;若產酸量少或產生的酸進一步轉化為醇、醛、氣體和水等,則培養基的酸鹼度仍在pH 6.2以上,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現黃色,為陰性反應.
(二)實驗材料
1. 菌種:大腸桿菌,產氣桿菌18-24h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
3. 試劑:甲基紅試劑.
(三)實驗方法
1. 分別將大腸桿菌,產氣桿菌接種於兩支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中.
2. 置37℃培養2-3天取出,分別滴加甲基紅試劑2-3滴,混勻,觀察結果.
(四)實驗結果
大腸桿菌:+,產氣桿菌:-.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甲基紅試劑的配製
甲基紅 0.04g, 95%酒精 60ml , 蒸餾水 40ml .
先使甲基紅溶解於酒精中,再加入蒸餾水,混合,搖勻即成.
2.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物
成分:蛋白腖5g 葡萄糖5g
製法:
(1)將上述成分溶解於蒸餾水中.
(2)調節pH至7.6,用濾紙過濾除渣.
(3)分裝中試管,每管約3-4ml,滅菌後備用.
用途:供甲基紅及V-P試驗用.
四 產吲哚(indole)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腖水培養基中的色氨酸,產生靛基質(無色吲哚),再與歐立希試劑(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應,形成紅色化合物—玫瑰吲哚,即為陽性反應.
(二)實驗材料
1. 菌種:大腸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蛋白腖水培養基.
3. 試劑,歐立希(Ehrlich)試劑(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三)實驗方法
1. 分別將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接種於兩支蛋白腖水培養基中.
2. 置37℃培養2-3天後,每管沿管壁各加歐立希試劑0.5-1ml於培養液面上,待1-2分鍾後觀察結果:在交界面出現玫瑰紅色環即為吲哚試驗陽性,無紅色環即為陰性.
(四)實驗結果
大腸桿菌:+ ;傷寒桿菌:- .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蛋白腖水培養基的制備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蒸餾水1000ml
製法:
(1)先用少量蒸餾水將蛋白腖和氯化鈉相混合溶解,再加足蒸餾水量.
(2)調節pH至7.6、用濾紙過濾.
(3)分裝中試管,每管約3-4ml,加塞滅菌後備用.
2. 歐立希(Ehrlich)試劑的配製
對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4g
95%酒精 380ml
濃硫酸或濃鹽酸80ml
三種成分混合即成,瓶口要嚴密,以免揮發.
五 硝酸鹽還原試驗
(一)硝酸鹽還原試驗原理:
硝酸鹽還原反應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在合成過程中,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和氨,再由氨轉化為氨基酸和細胞內其他含氮化合物;二是在分解代謝過程中,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代替氧作為呼吸酶系統中的終末受氫體.能使硝酸鹽還原的細菌從硝酸鹽中獲得氧而形成亞硝酸鹽和其他還原性產物.但硝酸鹽還原的過程因細菌不同而異,有的細菌僅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如大腸埃希菌;有的細菌則可使其還原為亞硝酸鹽和離子態的銨;有的細菌能使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還原為氮,如假單胞菌等.硝酸鹽還原試驗系測定還原過程中所產生的亞硝酸鹽.
(二)培養基:
硝酸鹽培養基.
(三)試劑:
甲液(對氨基苯磺酸0.8g+5mol/L醋酸100ml);乙液(α-奈胺0.5g + 5mol/L醋酸100ml).
(四)方法:
被檢菌接種於硝酸鹽培養基中,於35℃培養1~4d.將甲、乙液等量混合後(約0.1ml)加入培養基內,立即觀察結果.
(五)結果:
出現紅色為陽性.若加入試劑後無顏色反應,可能是:①硝酸鹽沒有被還原,試驗陰性;②硝酸鹽被還原為氨和氮等其他產物而導致假陰性結果,這時應在試管內加入少許鋅粉,如出現紅色則表明試驗確實為陰性.若仍不產生紅色,表示試驗為假陰性.
若要檢查是否有氮氣產生,可在培養基管內加一小倒管,如有氣泡產生,表示有氮氣生成.
(六)應用:
本試驗在細菌鑒定中廣泛應用.腸桿菌科細菌均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假單胞菌可產生氮氣;有些厭氧菌如韋榮球菌等試驗也為陽性.
(七)實驗試劑的配製
硝酸鹽液體培養基
蛋白腖5.0g,KNO3 0.2g, 蒸餾水1000 mL,pH7.4,每管分裝4-5mL,121℃滅菌15-20min.
六 產氨實驗(尿素分解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變形桿菌,具有尿素分解酶,能分解尿素而產生氨,氨溶於水變成氫氧化銨,使培養基變鹼而呈紅色即為陽性.
(二) 實驗材料
1. 菌種:變形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尿素培養基.
(三) 實驗方法
1. 分別以斜面接種法將變形桿菌,傷寒桿菌接種於兩支尿素斜面培養基上.
2. 置37℃培養18-24小時.
3. 取出觀察結果,培養基變為紅色,即尿素分解試驗陽性,若不變色,即為尿素分解試驗陰性.
(四) 實驗結果
變形桿菌:+ ;傷寒桿菌:- .
(五) 實驗試劑的配製
1.尿素培養基的制備
成分: 蛋白腖1g 、氯化鈉5g、葡萄糖1g、蒸餾水900ml、瓊脂15-20g 、0.1%酚紅 12ml 、20%尿素水溶液(無菌)100ml .
製法:(1)除尿素、瓊脂和酚紅外,其餘成分溶於水中,加熱溶化,矯正pH至6.8-6.9.
(2)加入瓊脂和酚紅,115℃磅滅菌10min.
(3)冷卻至60℃後加入無菌尿素溶液,搖勻.
(4)分裝中試管(無菌),每管3-4ml,置成斜面備用.
說明:(1)尿素不耐熱,也不能久存,只能用濾器除菌.
2.無菌尿素溶液制備:稱取尿素20g,混合於100ml蒸餾水中,充分搖勻,用G6濾菌器過濾除菌,以達到無菌的目的.
七 檸檬酸鹽利用試驗
(一)實驗原理
本試驗用於檢測細菌利用檸檬酸的能力.細菌利用檸檬酸鹽的能力不同,如各種腸細菌可利用檸檬酸為碳源,而大腸埃希氏菌則不利用檸檬酸鹽.因此,能否利用檸檬酸鹽是一項鑒別性特徵.培養基中含有檸檬酸鈉時,如將檸檬酸分解為CO2,則培養基中由於有游離鈉離子呈鹼性,使培養基中酚紅指示劑(pH6.8-8.4,黃→紅)由淡粉紅色變為玫瑰紅色以識別之.
(二)材料
檸檬酸鈉 2g、K2HPO4 1g、NH3H2PO4 1g、NaCl 5g、MgSO4 0.2g、瓊脂 1.5 2g、1%溴麝香草酚藍(酒精溶液)或0.04%苯酚紅 10ml、水 1000ml
將上述各成分加熱溶解後,調PH6.8,然後加入酚紅指示劑,搖勻,用脫脂棉過濾.製成後為黃綠色,分裝試管.121℃滅菌20min後製成斜面.
(三) 實驗內容
1.將試驗菌在斜面上劃線接種,適溫培養3-5天.
2.若該菌能利用檸檬酸鹽,則可在此斜面上生長並將培養基由原來的淡粉紅色變為玫瑰紅色,此為陽性;顏色不變者為陰性.
八 油脂水解試驗
(一)原理
某些細菌能夠分泌脂肪酶(胞外酶),能將培養基中的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所產生的脂肪酸,可通過預先加入油脂培養基中的中性紅加以指示[指示範圍pH6.8(紅)~pH8.0(黃)].當細菌分解脂肪產生脂肪酸時,培養基中出現紅色斑點.
(二)實驗內容
1.將裝有油脂培養基的錐形瓶置於沸水浴中融化,取出並充分振盪(使油脂均勻分布),再傾入培養皿中,待凝固後製成平板.
2.翻轉平板使底皿背面向上,用記號筆在其背面玻璃上劃成兩半.一半用於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陽性對照菌,另一半用於接種實驗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腸桿菌.接種時用接種環取少量菌在平板兩邊各劃線接種.
3.將接種完的平板倒置於37℃恆溫箱中,培養24h.
4.觀察結果時,注意觀察平板上長菌的地方,如出現紅色斑點,即說明脂肪已被水解,此為陽性反應.
(三)培養基配製
油脂培養基:蛋白腖10g,牛肉膏5g,氯化鈉5g,香油或花生油10g,中性紅(1.6%水溶液)約0.1ml,瓊脂15-20g,蒸餾水1000mL,pH7.2,121℃滅菌20min.
九 接觸酶試驗
(一)實驗原理
本試驗用於檢測細菌是否具有接觸酶活性.接觸酶又稱為過氧化氫酶,是一種以正鐵血紅素作為輔基的酶,能將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一般好氧細菌與兼性厭氧細菌(除某些鏈球菌、乳酸桿菌等外)都能產生接觸酶,而厭氧細菌不產生接觸酶,這是用以區別好氧和厭氧菌的方法之一.
(二)材料
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3%過氧化氫.
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牛肉膏 0.3g、蛋白腖 1g、氯化鈉 0.5g、瓊脂 2g、自來水 100mL、pH 7.0~7.2 、滅菌.
(三)實驗內容
1.接種試驗菌,適溫下培養18-24小時.
2.將3%的過氧化氫滴於斜面菌苔上(或塗有菌苔的載玻片上),靜置1-3分鍾後,如有氣泡產生即為陽性.不產生氣泡者為陰性.
(四) 應用
革蘭陽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產生過氧化氫酶,而鏈球菌屬為陰性,故此試驗常用於革蘭陽性球菌的初步分群.
十 革蘭氏染色
(一)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二)實驗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三)應用
其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於:1.鑒別細菌 2.選擇葯物 3.與致病性有關::革蘭氏陽性菌能產生外毒素,革蘭氏陰性菌能產生內毒素,兩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J. 歸納概括細菌檢驗方法

10種常用的細菌檢測方法

一、[3H]脫氧胸苷攝入法測定細胞數:
1、用RPMI-1640培養液洗滌對數生長期(培養3天)的CTLL-2細胞兩次,每次250×g離心10分鍾,洗去培養液中殘存的IL-2。
2、用台盼藍(1% Trypan blue)染色法計數細胞並決定細胞的活力,用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懸浮細胞至1×105/ml。
3、在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加0.1ml倍比稀釋的標准IL-2或待測樣品,每個稀釋度三個復孔,標准IL-2從40 IU/ml稀釋到0.019 IU/ml(8~10個稀釋度),陰性對照孔不加IL-2。
4、每孔加0.1ml細胞懸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18~24小時。每孔加10μl(0.5μCi或1.85×104Bq)[3H]脫氧胸苷,繼續培養4小時。
5、用多頭細胞收集器將細胞收集到玻璃纖維濾紙上,用3%醋酸水溶液濾紙3次,洗去游離的[3H]TdR。將濾紙置液體閃爍瓶中,加入5ml閃爍液。在液體閃爍儀上計數細胞攝入的同位素活性(每分鍾放射性計數,cpm),根據儀器效率換算成dpm(每分鍾衰變數)。
6、用dpm值對樣品稀釋倍數作圖。在圖上,標准IL-2的曲線與待測樣品的曲線應當呈平行的S型,說明是同樣的分子反應。比較同樣dpm處的不同稀釋倍數,決定待測樣品的相應濃度。
二、MTT檢測法:
1、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中加0.1ml含2×104~10×104靶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如果是懸浮細胞可直接進行下一步)
2、用RPMI-1640培養液2~10倍遞次稀釋細胞因子標准品,根據情況2~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和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含大劑量細胞因子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 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48小時或預定的時間。
3、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一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離心培養板)。
4、每孔加0.1ml PBS和10μl MTT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6小時。
5、每孔加0.1ml酸化異丙醇,也可用含10% SDS的10mmol/L HCl代替酸化異丙醇,在振盪器上振盪混勻,讓還原產物充分溶解。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570nm,參考波長630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三、XTT檢測法:
用XTT代替MTT可省去溶解還原產物結晶的步驟,XTT可以被活細胞中的代謝酶還原成黃色水溶性的代謝產物(formazan)。代謝產物在OD450處有吸收峰。
四、MTS檢測法:
1、培養IL-2依賴細胞株CTLL-2細胞或HT-2細胞(檢測IL-2),或者IL-3依賴細胞株FDC-P1細胞或FL5.12細胞(檢測IL-3)到對數生長期。
2、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加0.1ml含1×104~2×104上述細胞之一的DMEM培養液(加10%小牛血清)。
3、每孔加0.1ml系列稀釋的待測細胞因子(IL-2或IL-3)樣品或細胞因子標准品,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
4、每孔加20μl MTS/PMS混合液,繼續培養3~4小時顯色。
5、檢測前搖晃培養板10秒鍾,混勻顏色。在酶聯檢測儀上,波長570nm(或490nm,或570nm和690nm)處檢測各孔的光吸收值(OD)。用樣品稀釋度對OD值(OD570、OD490或OD570/OD690)繪制劑量-反應曲線,根據標准品曲線計算樣品中細胞因子的量。
五、NAG檢測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兩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先離心)。
3、每孔加60μl NAG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小時。
4、每孔加90μl終止液,混勻後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402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六、AlamarBlueTM攝入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在培養結束前24小時加入Alamar Blue染料,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20μl。
3、在培養結束後,直接在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吸收值。氧化型Alamar Blue的最大光吸收在570nm,用OD570減去OD600即為活細胞還原的Alamar Blue染料,顏色深淺與活細胞數成正比。
七、鹼性磷酸酶檢測法(AKP法):
1、按MTT法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適當時間,用PBS洗去死亡細胞,洗兩次。
2、向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2ml新鮮配製的底物液(0.2mol/L 硼酸,1mmol/L MgCl2,1.2mmol/L甲傘基磷酸)。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3小時。
3、在熒光計數儀上測定熒光的量。根據測定已知不同數目細胞的熒光量作出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可得到各孔中的活細胞數。
八、三磷酸腺苷檢測法(ATP法):
1、ATP反應液(Bio-Orbit)是粉末狀混合物,含有熒光素、熒光素酶、0.5mmol醋酸鎂、50mg BSA和0.1μmol無機焦磷酸。在4℃可以保存1個月。用前用10ml含2mmol/L EDTA的0.1mol/L pH7.75 Tris-醋酸緩沖液稀釋。稀釋液分裝後可在-20℃長期保存。
2、在已經完成促增殖或抑生長試驗後的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含100μL細胞培養液),每孔加0.1ml ATP釋放因子,室溫中反應5分鍾。取另一塊96孔細胞培養板,從第一塊板的各孔中吸0.1ml細胞溶解物到第二塊板的相應各孔。
3、在低於25℃中,將第二塊板置自動多孔熒光檢測儀中。用自動加樣器,每孔加入20μl ATP反應液,立即檢測10秒鍾的熒光強度。溫度升高,檢測敏感性就下降。
4、用RLU(Y軸)對細胞因子標准品的稀釋度(X軸)作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確定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九、染料染色法測定細胞數:
1)結晶紫檢測法:
1、在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1ml含5×104~10×4 WEHI-164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37℃ 5% CO2的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
2、用RPMI-1640培養液10倍遞次稀釋TNF標准品,根據需要3~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或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各加0.1ml含4μg TNF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各加100μl RPMI-1640培養液。繼續培養18~24小時。
3、甩去培養液,用PBS小心洗滌一次,每孔加0.1ml 10%甲醇溶液固定細胞30秒鍾。
4、吸去甲醇溶液,每孔加0.1ml結晶紫染液,室溫中放置20分鍾。
5、輕輕甩去染色液,用蒸餾水洗滌各孔,將培養板倒置於吸水紙上吸干水分。自然乾燥或37℃烘乾。此板可以在室溫中長期保存。
6、測定前,每孔加0.1ml 33%醋酸脫色,充分振盪後在570nm處測定光吸收度。用光吸收度(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品曲線和待檢樣品曲線即可得到待測樣品中的細胞因子活性
2)NBB檢測法:
1、在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以後傾去培養液,倒置培養板於吸水紙上吸干培養液。再用100μl磷酸緩沖鹽水小心洗去死細胞,用吸水紙吸干培養液。
2、每孔加100μl NBB染液,室溫中染色30分鍾。輕輕染液。用吸水紙吸干染液。</P< p>
3、每孔加100μl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15分鍾。用自來水輕輕洗去固定液,倒置培養板,用吸水紙吸干染液。
4、每孔加150μl 50mmol/L氫氧化鈉。輕輕振盪培養板直到染料全部溶解並均勻分布。在分光光度計上讀取各孔在620nm處的光密度(OD)值。計算TNF的活性。
3)美藍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0.02ml 25%戊二醛固定活細胞15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洗去死細胞和固定液。
2、每孔加0.1ml 0.05%美藍染液,染色20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沖凈染液,晾乾。
3、每孔加0.2ml 0.33mol/L鹽酸溶解美藍,振盪混勻。在665nm波長處測定光吸收度。計算TNF的活性。
4)中性紅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50μl 5%中性紅染液。繼續培養2小時。
2、小心倒去培養液。用200μl Hanks液洗滌細胞1次。小心倒去培養液,減少細胞丟失。
3、每孔加100μl脫色液,在搖床中輕輕搖晃溶解30分鍾。在550nm波長處測定OD值。
十、直接計數細胞:
1、如果靶細胞是帖壁細胞,在細胞因子作用適當時間後,用生理鹽水洗去死亡細胞,用0.25%胰蛋白酶液消化細胞。加適量生理鹽水吹打,使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直接在血細胞計數板上計數細胞。
2、如果靶細胞是懸浮細胞,則需要用染色劑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然後再計數。通常用台盼藍染色細胞,活細胞可以排除進入細胞的台盼藍而不著染,死細胞著染呈深藍色。
3、計數血細胞計數板上4個大方格中的全部活細胞,按下式計算活細胞數:活細胞數(個/ml)=計數的全部活細胞數×10 000×2×1/4。

閱讀全文

與廚房細菌檢測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肚魚漂的使用方法 瀏覽:205
樂扣高壓鍋使用方法 瀏覽:809
攪拌車司機的提成計算方法 瀏覽:781
手向下胯的rolling教學方法 瀏覽:938
進行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1
項鏈繩子伸縮打結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962
翻毛皮鞋裡掉色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908
蜀葵的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71
布林線使用方法 瀏覽:283
最簡單的快速練八塊腹肌方法 瀏覽:303
恢復鍛煉最快方法 瀏覽:31
鳥蛋怎麼飼養方法 瀏覽:268
考試時寫作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13
車頂漏水的檢測方法 瀏覽:752
生活中如何正確消殺的方法 瀏覽:8
手機如何製作刮紅包方法視頻 瀏覽:466
腳踏氣泵使用方法 瀏覽:615
干掛件墊片安裝方法 瀏覽:461
檢具成本計算方法 瀏覽:807
汽車油漆調色的正確方法與技巧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