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辨識康熙青花瓷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以其製作精良,發色明麗,層次豐富而博得了大家的喜愛。又因自康熙朝以降,青花瓷的燒造每況愈下,而且由於時間久遠,存世的康熙瓷已越來越少,所以,康熙瓷在市場上就顯得十分珍貴。於是,仿製品便乘虛而入,收藏者須十分小心,注意鑒識。那麼,如何去辨識呢?
首先從青花料入手。康熙時所用的青料系國產的浙江青,中期多用雲南珠明料。在康熙朝的六十年間,青花色調有些變化,早期為灰藍色偏深,中期為翠藍色,晚期青花藍色淺淡。康熙青花用「分水」法將青鈷料調製成不同濃度,因而能繪出深淺不同的色澤,人稱「青花五彩」,層次多的達七至九層。這是其他朝的青花瓷所不能企及的。另外,康熙青花瓷在青花部位由於塗抹方法之故,常有指紋印出現,這也是鑒識的一個特徵。由於時代久遠,鑒識康熙青花,不僅要看其發色層次,更要觀察其發色是否下沉,同時它又不是死板的,迎光應可看到其青花發色是靈動明亮的。凡青花發色乾枯呆滯而毫無生氣者,十有八九是仿品無疑。
再看胎質。康熙瓷的胎質十分堅硬精細,所使用的是既潔白細密又含鐵等雜質很少的麻倉土。這是一種優質瓷土。但由於時代條件的限制,康熙瓷的器底仍能見到點點黑疵。這種既潔白精細、堅硬緊密,又在器底能見鐵質黑疵者,才是康熙瓷胎質特點的典型表現。另,康熙朝的瓶、碗、盤、罐由於制胎的方法所致,器底均有明顯的旋紋痕。凡器底不見旋痕又光潔無一黑疵者,須小心對待。在鑒識時必須仔細觀察上述所有的特徵。早期康熙瓷胎釉間少見火石紅。
三看瓷釉。康熙時制瓷,除了當時的一種漿胎瓷(數量很少)外,釉質都是非常緊密的,釉面極其光潤,胎釉結合十分密緻。康熙的釉色多系青白色,器物的內外釉色應是一致的。由於單色釉和釉上彩的發展,在當時,除了青花加彩外,也多見豆青、天藍、灑藍、黃釉、綠釉等釉色和漿胎器上加上青花的新品種。
此外,也應考察其形制和紋飾。當然,這其中,諸如在形制上筆筒有束腰感,早期器物足壁內外常斜削呈尖狀,二層台底的器物折角須是直角;在紋飾上繪畫呈規矩化,出現「刀馬人」等故事圖案,人物畫法仿照陳老蓮風格,早中期山水畫風從南宋畫院畫風等等,這些在考察時均須仔細識別。然而,形制和紋飾都是可以仿製的,因此,這些是必要參考因素,然又不是最終判定依據。更主要的是除了上述幾點以外,還是要仔細觀察器物有否真正的老氣,千萬不要被人工偽造的「老氣」、「舊氣」所蒙蔽。
2. 如何辨別清代青花瓷器真偽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3. 康熙青花瓷的特徵鑒別,終於搜集全了
康熙青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嬌艷欲滴、青翠明快的青花色澤,精湛的繪畫裝飾,千姿百態的器物造型獨步中國陶瓷史。因其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自晚清至民國的官、民窯,以及現代景德鎮的大小窯口都競相仿製。康熙在位長達61年,康熙瓷器的製作也分為早、中、晚三期,而真正可以代表康熙青花瓷最高水平的是康熙中期瓷器。在此以康熙中期的青花瓷為主線,試對康熙青花瓷的藝術特徵和真偽辨別進行探討。
1、造型特徵
康熙青花瓷造型豐富多彩,器物種類之多、器型之繁雜冠於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圓器兩大類,器物的名稱根據其用途、器型變化、時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雲:「古人制器載酒,用以饗神。犧尊、象尊,導源至遠,此尊之權輿也。尊一變而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緣後起。腹口相若者謂之尊,口小腹大者謂之瓶。其後世人任意相呼,瓶與尊遂混而為一矣。」
康熙青花琢器類造型整體風格古拙、凝重,線條剛勁,轉折硬朗,重心偏低,相對於整個清代,器物造型多顯得瘦高。康熙青花琢器類器物在演變過程中,其造型風格是重心逐漸下移,尤其瓶、尊類器物表現最為明顯。一般情況下,重心下移很容易使器形流於臃腫,但是,康熙青花瓷很好地克服了這種缺陷,北京翰海藏品徵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既保持了康熙瓷器造型顯得高瘦的風格,又從視覺上呈現穩重端莊的效果。
康熙圓器類器物從整體造型來看,講究的是平穩、安定,尤其是碗類器物,重心相對較低。碗類器物品種多樣,有撇口、直口、斂口、深腹、淺腹等等,但無論是哪種造型的碗,口徑及碗高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圍內,也都追求穩定性。如康熙青花斗笠碗,其特徵是口大、足小,直觀似有不穩定之感,但由於使用了斜淺直腹,把碗的高度降低下來,也就排除了不穩定的因素。這也是康熙時期圓器類瓷器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康熙青花雙圈足大盤是盤類器物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飲流齋說瓷》描述:「……康熙大盤多數雙底足。雙底足者,足圈內有深溝一道,溝之內又復起足,然後乃至底也。」這種大盤的雙圈足,其內足不著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僅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裝飾,北京翰海藏品徵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這種裝飾也是在追求器物造型平穩安定的前提下的一種創意。
康熙青花瓷的圈足,其造型也極具特色。由於康熙瓷器胎質細膩堅密,可塑性極強,因此康熙時期器物的圈足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平切足、斜切足、內直外斜足、二層台式足、雙圈足、滾圓式足、溝槽式足等等,其中二層台式足和溝槽式足主要用在琢器類器物上,雙圈足主要裝飾在大盤上。
2、色彩紋飾特徵
康熙青花之所以聞名,主要在於其青花絕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決於青料的質量。唐英在《陶冶圖說》中記載:「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采者入山得料,於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黃、大而圓者為上青,名頂圓子。攜至鎮,埋窯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廣東諸山產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畫粗器。」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少些雲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壞,除了青料的質量之外,還要看青料中的鈷、錳、鋁的調配比例是否得當,配置得當,青花發色就會明快艷麗;配置不當,青花發色就顯得灰暗或者發黑。
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調差異很大,其變化的過程基本是循著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調發展,巔峰時期應是康熙中期。這個時期制瓷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燒制出了聞名於世的「五彩青花」,即僅用一種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遠近、陰陽向背,使畫面極具立體感,達到了中國畫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又由於其色澤亮麗,所以又將其稱為「翠毛藍」和「寶石藍」。陳瀏在《陶雅》中曾嘆曰:「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康熙青花的畫工絕佳,其繪畫技法精湛,題材廣泛,斧劈皴、披麻皴等國畫技法在青花的繪畫中廣泛運用。尤其是「分水法」的運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就是根據中國畫中水墨畫的各種皴法創造出的一種渲染技法,根據青料料水的濃淡,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幾個層次進行渲染繪畫。此種技法運用到山水人物畫面中更能得到體現,使得畫面中的遠山近水層次分明,亭台樓閣雲遮霧繞,神仙人物栩栩如生。這種技法在明未已經出現,直到康熙時期才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運用,並達到了高峰。
人物紋飾方面,康熙青花的人物畫深受明末清初文人畫影響。《飲流齋說瓷》雲:「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似華秋岳。」另外像董其昌、劉泮源等的畫風對康熙青花的人物紋飾不無影響。在繪畫題材方面更是包羅萬象,最突出的是反映世俗生活,充滿鄉土氣息,如高山流水、攜琴訪友、叢林花卉、漁家樂、農家樂、仕女、刀馬人等等。其所繪「人物故事,標新領異,波瀾推衍,窮極恢詭,大抵皆導源於小說稗官,然皆與歷史丹青畫法相合也……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輒累千金……繪戰爭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至掛刀騎馬而非戰爭故事者亦准於刀馬人之列也」。許之衡這段話,既高度評價了康熙青花的繪畫水平,又指出了康熙青花師從前明文人畫的風格以及當時之市場價值。
山水紋飾方面,康熙青花的山水紋飾在繪畫技法上不僅師法王石谷、吳墨井等明清大家的風格,而且師法宋、元以來的傳統技法,在繪畫中多採用斧劈皴和披麻皴技法來表現山石,以分水法來進行陰陽向背和濃淡相宜的渲染。其間加繪以人物,置身於山水之中,如數老對弈、秋山草廬、東坡賞古、觀瀑泛舟等,所繪人物顯得神情閑逸安然,饒有情趣。在欣賞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作品時,常使人感覺不僅是在單純地欣賞一件瓷器,更多的是在欣賞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
動物類紋飾方面,龍鳳紋在康熙官、民窯中均常見到。其中正面龍的特徵較為明顯,頭部較方,額頭較寬,額頭上常寫一個「王」字,狀貌兇猛,張牙舞爪。鳳紋多與龍紋並存,有一龍一鳳、一龍雙鳳等。動物類紋飾常常和其他花草樹石類紋飾組合在一起,如松鼠葡萄、百鳥朝鳳、鶴鹿同春、喜上眉梢、麒麟巴蕉等等。《飲流齋說瓷》雲:「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毿毿(san)欲躍,真神品矣。」其實不僅繪怪獸如此,康熙時所畫動物紋飾基本都是形神兼備、活靈活現。
花卉植物紋飾也如許之衡所言「老橫無匹,儼然華秋岳也」。傳統的纏枝花、折枝花紋仍舊沿用,但在繪畫技法上較早期更為寫實。花瓣的邊緣常以留一周白邊來表現立體感。這個時期冰裂紋在康熙民窯瓷器中大行其道,其以青料為地,以渲染的手法繪制出冰裂紋,再輔之以朵朵綻放的梅花,饒有情趣,有時還配以開光技法,添加一些山石、動物紋飾等。此種紋飾在清晚期到民國被大量仿製,但已無康熙時之神采。在植物花卉中還常配以蝶、蜂、鳥紋等進行點綴。
在康熙時期還流行用錦地開光的技法進行裝飾,常見的有龜背錦、十字錦、梅花、棗花、冰裂紋等,開光的形式多是圓形、方形、菱形、扇形、海棠形等。長篇文字裝飾在康熙時期也很盛行,如《前後出師表》《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蘭亭序》等等,有的是以文字飾滿全身,有的是一面書寫文字,另一面則繪畫相應的圖案紋飾,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大筆筒上。
總體而言,康熙青花卓越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後人的盛贊,《飲流齋說瓷》曾以瓷比詩,評曰:「至於康熙,殊如李杜,無美不臻而波瀾老成,純乎天馬行空,不可羈勒矣。」陳瀏的《陶雅》也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康青雖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獨步本朝矣。」實際上明代永、宣青花雖然「穠美」,但其在渲染紋飾層次、青花發色的艷麗明快等方面卻遠不及康熙,在此方面康熙青花不僅是「獨步本朝」了,而是可以獨步中國陶瓷史了,陳瀏所言只是由於各時代審美的角度及審美觀不同罷了。
康熙青花瓷的胎體細若糯米,如石似玉。這與康熙時所用瓷土的成分以及精細的研磨、淘洗工藝有直接關系。康熙時的瓷胎非常純凈潔白、緻密,胎體凝重,一般來講其比重大於清代其他時期的瓷器。在瓷釉方面,康熙時期多用粉白釉、漿白釉和亮青釉。這個時期的釉層,無論厚薄都與胎體結合得非常緊密,這是後世仿品很難做到的。
康熙青花的施釉也很有特點,尤其是圓器類器物,器身若施亮青釉,器底則施粉白釉或漿白釉,而且器底施釉較薄,能透過釉面看到胎體上似隱似現的細旋痕,並在釉面上留有極小的鬃眼。
光緒仿康熙
雖然晚清民國一直到現在都有康熙仿器出現,但繪畫皴法已不再出現,山石多用飽蘸青料的畫筆層層平塗來表現,樹木則多用平行斜線代替皴法,既無真品表現出來的山巒起伏、層林盡染的層次,且又筆道軟弱無力,絕無康熙青花的風采,仿三分也不象,更不用說青花的色料層次。
現代仿康熙(康熙年制款)使用化工原料。
4.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主要依據什麼來鑒定
文獻轉自博寶藝術網。
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康熙青花釉里紅瓷器如何鑒定
釉里紅瓷器鑒定方法:
1、釉里紅的工藝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繪畫後罩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區別在於青花用鈷料為呈色劑,而釉里紅用銅料為呈色劑
2、目前發現的元代釉里紅,大體可以歸出這些特徵: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龍紋白胎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見明顯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層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屬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元末見卵白釉淺紅油狀青白釉,不見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制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
3、元代釉里紅的裝飾工藝遠遠落後於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紅採用塗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至於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
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6. 康熙與光緒青花瓷器的分辨,你都知道哪些
康熙瓷器被公認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歷經61年,是清代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發展,就瓷器而言,無論胎質、製作工藝、畫工等諸多方面都十分講究。所以康熙瓷器歷來被收藏者視為珍品。光緒在晚清時代,相對比較強盛,有"光緒中興"之說,出於多種原因,光緒仿製康熙瓷器的現象多有出現,好者幾可亂真。所以准確的區分康熙和光緒瓷器,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從製作工藝上看,有粗、細之分。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處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較規整,器壁外處理的平整,器物的內部少有精細的處理,常見手拉胎的痕跡。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規矩,底足處理圓潤、光滑。而光緒的瓷器在旋胎上胎體較康瓷輕薄一些,特別是器物底足的處理,稜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帶水的感覺。
其次,在胎質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質可以用細密、潔白、堅實來形容。光緒瓷器的胎質比較粗松,呈灰黃色。
再有畫工方面,康熙瓷器線條流暢,特別注意起筆落筆的頓挫,線條猶如鋼條,直線和彎曲都剛勁有韌性。繪畫造型准確,詩書畫印,完美的結合。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等詩文常整文搬上畫面。書法多楷書,字體秀美、工整。繪畫的內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龍鳳等題材。以人物、山水為佳。光緒瓷器的線條柔軟、較細,力度不強,雖也有起落筆的提頓,但較之康熙就顯無力了。在繪畫的內容上也少有創新。
另外釉質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質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種表面有小點,釉質較薄、呈渾濁的白色,常有爆釉現象,與光緒瓷器極為接近。光緒釉質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陶瓷的鑒定不可以偏代全,僅就兩件瓷器加以分析,驗證以上的觀點。
第一組圖片:康熙的人物臉型比較豐滿,造型准確,衣紋線條流暢。光緒人物的臉部線條纖軟。
第二組圖片:注意樓閣和樹石的線條,康熙瓷剛勁有力,青花濃淡變化明顯。光緒瓷線條軟弱,青花層次不清晰。
第三組圖片:胎質的不同,更要注意康熙瓷器器足處理規矩,清楚。光緒瓷器器足稜角不分明。
一線國企拍賣公司北京翰海秋拍徵集已經開始了,大型拍賣公司每一次大拍藏品徵集都要提前兩三個月去完成。本次徵集限量,免鑒定、託管、流拍、拍賣服務費,那麼你了解過北京翰海嗎?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月,是經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批准,由國內文物經營系統組建成立,從事綜合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專業公司。為國有企業,注冊資本人民幣1000萬元。公司擁有眾多善於此業經營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常設有國家級鑒定專家組成的拍賣品審鑒機構。
十年間,翰海公司先後舉辦過16場大規模、高檔次、按國際標准操作的藝術品拍賣會及26場中小型大眾收藏拍賣會。藝術拍品涉及門類廣泛,品種眾多。曾成功舉辦《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古代書畫》、《中國古董珍玩》、《玉器專場》、《中國成扇》等拍賣專場,拍品總計超過6萬件,總成交率超過70%,總交易額達35億元。短短10年來,翰海已成為國內藝術品拍賣企業中信譽度強、操作規范,最具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之一,並受到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藏品甄選范圍如下:
一、甄選對象中國境內的藝術品客戶。
二、甄選標准
(一)甄選類別瓷器、玉器、金銀銅器、木器、中國字畫、油畫、珠寶、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紡織(十字綉除外)、工藝品、文獻、郵品、票證、徽章、奇石標本、珠寶首飾、雜項等。
(二)體積重量每件物品的體積不得超過40×50×60厘米,重量不得超過5公斤。如體積重量超限,需額外加收費用。
溫馨提示:《藏品甄選參考標准》
1、品相賣相
2、文化、歷史意義
3、物品是否到代
4、稀有度
5、市場熱度
6、材質價值
7、非法律明令禁止文物、奇珍等
7.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別
一、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體
康熙前期胎體雖然較精細,瓷質堅實緊密,但仍未能擺脫明晚期厚重的特徵。到了中晚期,才變薄,接近於雍正的輕薄俊秀。現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體厚薄均勻,入手沉穩凝重,胎薄卻過於輕薄。胎體有粗細兩者,細的不像真品的滑潤細膩,細撫摸其有粗糙的感覺,從胎體上很難區別其真偽。
二、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質
康熙器釉質細潤,緊密融合於胎骨的上面,截然一體。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稱。這種釉色在現代仿品中很難見到。現在運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雖也細潤,但是火氣太大,顯得格外刺眼。現在的仿品,做舊手法很多,對於火氣的處理,一般採取打磨或酸性葯水浸泡,打磨處理,表面有細微的劃痕,浸泡的話,表面過於粗糙老舊。
三、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開啟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窯器多小件,少見大器,而民窯青花器物的造型豐富多樣,又多見大器。我們通常見得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也大多數出之民窯。
古瓷的鑒別,以形為第一:
1、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見的現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紋不明顯,而且仿品尚未發現帶明顯黑疵點。
2、瓶、罐之類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層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國及前些年的仿品依舊無法做到這樣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處,還是不夠角,給人一種弱的感覺。
四、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畫工
由於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畫工,早、中、晚期畫風有所不一樣,大致畫風區別如下:
1、清康早期的紋樣圖案以雲龍、山水、樓閣、纏枝、蓮紋居多。盤、碗、內壁則多繪圖案,畫面保留著崇禎、順治的遺風。皴法依舊,山水的線條很是粗放,畫面格局充實而且緊密,給人緊湊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濃深,遠色較淡。
2、清康中期的繪畫水平較早期大為提高,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格調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窯停燒,一批畫師大家回到了民間,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濃淡深淺,陰陽向背,表現的淋漓盡致。民窯燒造出一大批精品,風格飛揚跳躍、揮灑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繪畫技法以深染多見,譬如:山水在濃筆勾勒後,再用淡筆,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暈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畫法在晚期較為多見。
康熙青花畫色區別:
1、寶石藍,康熙青花的最純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禎以及順治時期已經見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選浙料,加上認真淘洗,反復研磨。才使青花發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純藍,稍次點的是藍中帶紫。
2、偏灰藍色,這種色調多見於康熙早期,是由於原料配比和燒成氣氛等要素未能經嚴格掌握所致,和寶石藍相比顯得較差。
3、淺淡青花,這種色調康熙各個時期均有,但是以後期居多。現代的仿品中青花發色大多是偏灰,有些發藍也是沒有真品那樣的濃翠,仿品中的山水畫也無法達到「墨分無色的效果」。
五、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識
康熙青花款識非常復雜,現主要有官窯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號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識的器物,除了古銅彩器物外,多為青花釉里紅盤,這種器物在傳世品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有大小兩種。現代仿品中此類小盤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繪畫技法卻遠不如真品,現代仿品的畫風鬆散乏力。最重要的區別是釉里紅的發色不能夠達標,大多現淡褐色,顯得發灰暗。
8. 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定
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