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古代鑒別人才的方法

古代鑒別人才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2 07:21:53

A. 古代聖賢觀人識人的智慧,值得借鑒

縱觀中國歷史,從古至今,如何觀人識人用人識人,都是領導者的必修課和基本功,聖人先賢們總結出了很多識人方法,如三國時諸葛亮的「觀人七法」,《莊子·列禦寇》中的「觀人九征」,呂不韋提出的「八觀識人法」等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借鑒借鑒吧!

諸葛亮「觀人七法」

一代謀聖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觀人七法」,可謂面面俱到。

0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莊子•齊物論》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對世界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

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通過問答來觀察其對事物的判斷力,來觀察其志向。探問一個人的是非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志向。對是非的態度越強烈,越能看出一個人志向之堅強。

0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考察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考察對方的機變或應變能力,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內心有堅持的人,辭辯雖繁,但萬變不離其宗。

03: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的是見識。考察對方的見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一定是能夠為改善社會、改善身邊環境出謀劃策的人。但又應該仔細鑒別哪些人真正是見識不凡,哪些人只是紙上談兵。

04: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遇到困難的事,這正是考驗對方的勇氣的時候。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而真正有勇氣的人,遇事剛柔並濟,曲折迂迴,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0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俗話說「酒後吐真言」,也說「酒能亂性」,通過一起喝酒來觀察其酒後的言論及真性情。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酒可以打開對方心扉,使他傾吐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酒桌上能夠考察人的品性, 但喝酒需節制,不能酗酒更不能勸酒,小酌怡情,醉酒傷身。

0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孟子》有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自古以來,用金錢來考驗人,使其面臨財富,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可以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

0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信用是識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件事。交代給他一件事情,讓他去完成,通過他對這件事情的處理來觀察其誠信和忠心。晁說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一個人能否在社會立穩腳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諾言。

雖然諸葛亮所處的年代離我們的年代已相當久遠,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們現在用人標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方法既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現實意義。

莊子觀人九法

中國古代關於識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最早的、比較系統的識人之法來自《莊子·列禦寇》,其中歸納了觀察人才的九種方法,又叫「九征(九類特徵或方式)」。

01:遠使之而觀其忠

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忠誠,把他派去遠處工作,遠處則難監督,看看此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是否能夠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夠正確地行事。以此來判斷一個人的忠誠度。

02:近使之而觀其敬

你要是了解一個人是否敬業,那就把他放在身邊工作,工作之外相處多一點,看他對你是不是夠尊敬,以此來考察他的自我定位。讓下屬明白,跟領導的關系再好,該尊敬還要尊敬,工作還要做到位。下屬必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03:煩使之而觀其能

要考察一個人是否有處理問題的能力,是否能夠獨當一面,可以安排他處理那些情況復雜的問題和比較難辦的事。簡單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只有遇到難題和復雜情況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正能力。

04:卒問之而觀其知

要考察一個人的知識是否淵博,看看他是否機智、敏捷,領導者可以經常性地突然問他一些問題,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備的情況下如何回答。

05: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在緊急狀態下要求一個人去完成有難度的工作,才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可靠。要看一個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在緊急的情況下和他相約,安排緊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06:委之財而觀其仁

看一個人是否遵守規矩,給他一點好處,看他是不是喜歡佔便宜。示以利以觀其廉。可以放手讓他掌管一下錢財。只有讓他接近錢財,才能考驗他是不是能夠遵守規矩。

07:告之危而觀其節

一個人有沒有氣節,忠誠與否,不能僅僅看平時。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只有當一個人讓他去赴湯蹈火,面對艱難險阻,乃至有生命危險,才能考驗一個人是否有高尚的節操和臨危不屈、視死如歸的大丈夫氣概。

08:醉之酒而觀其態

一個人喝醉之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酒後吐真言,喝酒能考察他能否克制自己的慾望,按原則、禮義做事,他是否守規矩。如果醉酒之後的行為跟清醒時差別很大,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不能重用。

09:雜之處而觀其色

把下屬放在復雜的人際關系裡,看看他跟別人打交道的能力如何。這里的「色」不是男女之間的色,而是一種變化,也就是適應性。

這些方法對今人仍然有極為重要的借鑒作用,但要學會使用這些方法並取得實效,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常識和能力,不斷地摸索、探求,並總結出對自己適用和有效的方法來。

呂不韋「八觀」識人法

《呂氏春秋》裡面記載了看人識人的「八觀」要訣。「八觀」,就是依據人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來識才。包括:

01 : 通則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彬有禮。

02:貴則觀其所進

一個人地位高了,看他推薦什麼人和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啥樣的人。

03:富則觀其所養

一個人有錢了,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什麼地方。人富了以後還能保持節儉,才是品行的體現。

04:聽則觀其所行

聽完一個人的話,要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不怕說不到,就怕做不到。

05:止則觀其所好

通過一個人的靜下來的愛好,能看出這個人的本質。

06:習則觀其所言

初次見面的時候,他說的話不算什麼。相處久了,再聽聽他說的跟當初是否一致,差別越大,人品越有問題!

07:窮則觀其所不受

人窮沒關系,窮人不佔小便宜,這樣的人本質才可能好。

08:賤則觀其所不為

人地位低沒關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樣的人本質才能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B. 古人招聘考察人才,方法是什麼

古人招聘考察人才,方法是什麼?一般常見的你會看到企業單位招聘、事業單位招聘等等,更多來說是招聘「員工」。但是「招聘」這個概念放在古代,就比較少見了,原因是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真要分起職業來的話,常見的四大類就是「士、農、工、商」了。對於「士」的選拔招聘,古代中國經歷過以下幾個階段:在春秋時期,主要是通過「世卿世祿」制度來選拔官吏;

到了隋朝,出了個猛人加猛皇帝名叫楊堅,為了改變這種官員選拔被地方大族壟斷的局面,開始設立了「科舉制度」,選拔官員通過考試進行。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科舉制度一直作為中國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延續了下來,中間雖然有所演變,但是其核心精神還是公平地考試來選拔人才。至於農、工、商的「招聘」,在古代基本是沒有的,都是一種家族的傳承。中間少數跨越階層的,都是走科舉這條路做官的。

C. 古代人才選拔制度除了科舉還有哪些方式

古代人才的選拔制度

從古至今,人才選拔制度都是國家發現人才、選拔使用人才的重要標志。商周時期,在人才選擇上,除了原有貴族中推薦、國家選拔之外,也特別注重品行和實際能力。在人才使用上,也是不拘一格,因為人才關繫到國家成敗,關繫到事業發展的前途。

魏國法家人物衛鞅,也來到秦國。在對秦國進行了一番實地考察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變法策略。經過與秦孝公的交流與審核,衛鞅治國方略最終被採納,並得以貫徹實施。衛鞅之法,直接促成了秦國由弱變強,最終一統天下。

秦漢以後的察舉制、科舉制,都是在這些人才選拔經驗的基礎之上。慢慢形成的人才選拔制度。尤其是科舉制,影響至今。我們現在招募公務員、選拔各類人才,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的。

所以說,古代人才選拔制度,除了科舉取士之外,還有察舉、推薦、訪賢等多種形式。

D. 現在有哪些測試人才的考察古代考察人才的嘗試有

古代考察人才的嘗試;
1.分類比較法

這種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標准把人分成不同的類別,並分別列舉出不同類型的顯著特徵,通過特徵的匹配進行區別,以達到對人才的鑒別和任用。如,劉劭在《人物誌·流業篇》中,將人才劃分為12種,包括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雄傑等,並列舉出中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說明。在分類的基礎上,對各個類別又進行細分。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根據人格特徵的不同,把士劃分為:「通士(尊君愛民、通達事理)、公士(公正無私)、直士(忠厚老實、耿直坦誠)、愨士(誠實可信、謙虛謹慎)、小人(惟利是圖、言行無常)。」劉向在《說苑·臣術》篇中則根據人臣的處世之道,劃分了「六正」和「六邪」。六正指「聖臣、良臣、忠臣、志臣、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諛臣、奸臣、讒臣、賊臣、亡臣」,並分別列舉了他們的行為表現,以便於區別。
2.績效考評法

績效考評,在古代又稱考績、考課、考成,顧名思義就是以「業績」作為選拔人才的標准。東漢王符提出,要根據官吏從政的實際表現獎賞升降,健全官吏的考績制度。「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即認為考績是考察一個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西漢時期,董仲舒主張對人的考察應當把業績作為主要的標准,在《天人三策·第二策》中他對績效考核有詳細的論述,認為有功勞靠的是「任官稱職」,而不是「積日累久」。考績要首先對各級官吏進行考試,「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其次,根據官吏的爵、祿、秩、功、罪,決定其高下等級和進退。要評出相應的等級,按業績將官吏分成九個等級,根據等級進行獎懲。五級以上有獎,五級以下要罰,並根據獎懲進行任、免、升、降。董仲舒提出的依據實際績效定期考核的程序和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官吏為政的積極性。
3.實驗試探法

實驗試探法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情景模擬,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觀察受測者的反應,進而做出評價。這種方法見於《莊子·列禦寇第三十二》中的描述:「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有關人才測評的思想和方法相當豐富,但是,必須看到,由於受到具體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存在著一些局限,如重定性分析,輕量化研究;對人的評價偏向道德層面,對能力的測試不足;測試的內容偏重政治和文化知識,對技術重視不夠。不過,古人強調人才測評工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尤其是要求測量要針對本質;在方法和手段上注重綜合運用、相互印證,這些對於我們當前的人才測評工作也很有借鑒的價值。

E. 古代官職眾多,君王是如何區分人才是否能勝任官職的

其實古代的封建統治者想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當官,他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其實自唐朝以前的朝代,選官制度一直都是不太規范的,可以說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比較有效的選官制度。當時封建統治者選取官員都是靠已經當官的官員推薦還沒有當官的,有名望的人來做官。在春秋戰國時代,成為一個國家的官員是非常輕松的一件事。只要你能說服當時的各路諸侯王,那麼你就可以在他所在國家當官。

這個漢朝的選官制度還是偏向於看中一個人的名望。像這樣的話,好也不好,好的就是做官的人名聲一般都不錯,但不好的就是這種制度容易被世家所壟斷。因為世家想要造就一個人還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從漢朝一直到隋唐基本上這期間都是差不多的選官制度。而到了唐朝以後,主要的還是科舉制,科舉制標志著我國選官制度的成熟。

F. 古人招聘考察人才,九種方法是什麼

人才又是國家和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真的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是選拔人才的最好方法?可用於企業選擇人才。總是遠離自己的職務,觀察他們是否忠誠。很多公司招聘新的職員後,總是要派新職員到外地的分公司學習一段,這件事可能會發現有人到外地就直接辭職,寧願放棄這件事。有些企業派遣有重要職位的人到外地開拓新市場,真正有能力、忠誠的員工總能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完成任務。

突然問人們問題,看看他們有沒有心。突如其來的提問是很多領導人喜歡的視察方法。很多工作領導人已經知道處理結果,但提問的目的是看下屬對工作有多熟練,或者心智是否足夠成熟。交給期限緊迫的任務,觀察他們是否守信用。朋友之間看到一個人不講信用,就是借錢確認他是否按時歸還。公司和職員之間,交給他們的緊急任務取決於能否同時完成質量和數量。

G. 古人有不少的大智慧,他們是如何鑒別人才的呢

1.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於夏、商、周時期.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2.察舉制

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即察舉制,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兩漢的察舉,主要是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們也常說「舉孝廉」.

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

(4) 明清:科舉制的僵化

明清科舉三年一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明朝的科舉制與前代不同主要表現是實行八股取士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舉制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考試只從儒家的四書五經里出題.考生不能發揮自己的思想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文章機械的分為八個部分,被稱做「八股文」.明朝的科舉制,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僵化了思想,嚴重阻礙了我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是造成我國社會發展緩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H. 古代選人用人的時候,如何識人之短,揚長避短

古代朝廷選人用人的時候,可以用實踐或者調查的方式來選人,然後用這個人的時候將他放在合適的地方,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古代朝廷選人用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實踐出真知”,因為很多時候光靠看是看不出來的,需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總的來說,古代選人的時候,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實踐這一個方式,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人才並不一定能說會道,有的“色厲內荏”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則是什麼能力也沒有,所以是騾子是馬,必須拉出來遛遛才能知道。其次,在用人的時候要根據這個人的性格找到他的缺陷,然後把他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或者給他找一個互補的人,通過合作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I. 古代歐洲統治者,用什麼方法挑選人才

古代歐洲統治者選拔人才多是以賜官制度為主,諸如貴族、教士以及他們推薦的人,這些人是古代歐洲官吏的主要組成人員。古代歐洲也像中國一樣,君主是國家的領袖,但不同於我們的是,歐洲歷來都有宗教信仰,教士一類的人在古代歐洲地位都是比較高的,因此,教士也連同貴族一樣,他們都被國王所重視,也都是官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他們推薦的人在內,這些人共同成為了古代歐洲所謂的人才。

在古代歐洲的官員選拔中,看重門第成為了首要之事,在這以後,他們才會被君主賜予一定的官職,這些官員也正是歐洲統治者眼裡的人才。

J. 古代是如何選拔人才的都用哪些方式評測

飛鴻曾在市級部門機關任人事教育科長多年的經歷,對現階段人才選撥機制相對熟悉,對古代選人用人機制也有所了解,現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古代是如何選拔優秀人才的,增進一下大家對古人選拔人才的了解。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方法一共經歷了世官制、世卿世祿制、帝王直接發現制、推薦自薦制、軍功事功提拔制、鄉舉里選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這些人才選拔制度是為了滿足當時王朝統治者的需要,與當時歷史環境是相適應的。

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於夏、商、周時期。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就是相當於地方長官從民間或者底下人才的推薦,這個既要看自己的運氣還要看自己的實力,機會來了你沒那個能力豈不是白搭。

察舉制,主要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以孝廉為重要考核科目。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才子遍布天下,為君者不用自己去選拔就不斷有才子送上門來「毛遂自薦」,當然也不乏有名之士被君侯爭相邀請的。所以人才可以憑借自己的名被選拔或者通過自己的嘴去游說。

閱讀全文

與古代鑒別人才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鍛煉幼兒快速跑方法 瀏覽:961
時間樣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2
定做封口機安裝方法 瀏覽:247
研究方法部分如何降重 瀏覽:552
工科生常用的科研方法 瀏覽:437
貸款簡單的方法 瀏覽:833
毛衣計算方法 瀏覽:629
測量貨車保險絲好壞的三種方法 瀏覽:257
腳關節囊腫的治療方法 瀏覽:704
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胃痛 瀏覽:322
內部風險控制研究方法 瀏覽:71
銅的新的檢測方法 瀏覽:89
5到6歲數學訓練方法 瀏覽:11
深圳工程預算技巧和方法 瀏覽:973
寶寶白天計算方法 瀏覽:217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鑒別黃金真假 瀏覽:977
兩肩下榻訓練方法 瀏覽:49
如何選電機的計算方法 瀏覽:615
帶眼鏡的正確方法 瀏覽:677
英皇芭蕾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