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於大夫從零學中醫-針灸篇(第七篇:郄穴)
和於大夫從零學中醫——針灸篇(第七篇:郄穴)
本系列文章《和於大夫從零學中醫》追求在非中醫專業讀者、普羅大眾學習本系列內容後,能明白中醫基本原理,掌握相應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與此相關的中醫、中葯、針灸等知識對日常生活常見的 健康 問題進行安全、合理、有效的處理,突出中醫真實而有效的預防保健,乃至的治療作用。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也各有一個郄穴,一共16個郄穴。除足陽明胃經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臨床上郄穴多用於治療急性病。
郄穴在臨床當中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徵象。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
1、足太陰脾經之郄穴--地機穴,位於人體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2、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3、手陽明大腸經郄穴--溫溜穴,在屈肘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穴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4、足陽明胃經郄穴--粱丘穴,取該穴時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5、手少陰心經郄穴--陰郄穴,位於人體的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6、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養老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
7、膀胱經郄穴--金門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8、足少陰腎經郄穴--水泉穴,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內側前上部凹陷處。
9、手厥陰心包經郄穴--郗門穴,位於腕橫紋上五寸。
10、三焦經郄穴--會宗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11、膽經郄穴--外丘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12、足厥陰肝經郄穴--中都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13、陰蹺脈郗穴--交信穴,位於人體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14、陽維脈郗穴--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15、陰維脈郗穴--築賓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16、陽蹺脈郗穴--跗陽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該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吸熱化濕之功效。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等症。
手太陰肺經孔最穴,手厥陰心包經郄門穴,
手少陰心經陰郄穴,手陽明大腸經溫溜穴,
足太陰脾經地機穴,足厥陰肝經中都穴,
足少陰腎經水泉穴,足陽明胃經梁丘穴,
足少陽膽經外丘穴,足太陽膀胱經金門穴,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穴,手太陽小腸經養老穴,
陰維脈築賓穴,陽維脈陽交穴,
陰蹺脈交信穴,陽蹺脈跗陽穴。
郄穴在臨床中,其實是簡便易學又實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現 休克 的緊急情況時,找醫生或打電話叫救護車都要耽誤一些時間,即使醫生來了或者救護車趕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這些簡單而實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間的 人中穴 ,就可使患者蘇醒,再送往醫院作進一步治療不遲,此即民間所謂的 [掐人中] 。真正的急救,是在醫生和救護車還沒有到來前的當場施救,以贏得寶貴的時間。再比如 心臟病突然發作 ,可馬上取心包經上的 郄門穴 ,只要對這個穴位進行強烈刺激(強有力的按壓),往往能一穴見效,迅速緩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醫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過中醫的簡單取穴進行急救,只要穴位選的准,按壓方法得當,則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當出現 急性胃疼 時應立即想到 梁丘穴, 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該穴,持續2-5分鍾,往往可以立即止疼;
孔最穴 ,這可是治療 內臟出血 的郗穴,使用時可用母指腹尖適度用力按壓該穴;
當有 尿血症 時,要馬上想到 水泉穴 ; 女子崩漏、膝關節炎、疝氣 就找 中都穴 ;
急性腰痛 時可隨手取來 養老穴 ; 膽囊疼痛 了就快按 外丘穴 ;
凡遇 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 那就是 郄門穴 的事了,按壓的時間同前;
外丘和陽交穴 可以治療 急性頭疼 ;
當出現 頭疼、咽喉腫痛、腸鳴腹疼 的時候就選 溫溜穴 ;
那麼 心疼、吐血、鼻出血 怎麼辦?可以選擇 陰郗穴 ,平時經常按壓此穴還可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
地機穴 ,可治療腹脹、腹疼,泄瀉,這個穴位按壓時間要長些,3到5分鍾;
築賓穴 ,可治療惡心嘔吐;
交信穴 ,可治療月經不調、痢疾、腸炎;
承漿穴 ,可治療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齒齦腫疼。
至於 梁丘穴 配 中脘穴 治療急性胃炎;
孔最穴 配 膻中穴 治療氣逆吐血等。
郄穴歌
郄有孔隙意,本是氣血聚。
病症相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
胃經是梁丘,脾應取地機。
心經取陰郄,小腸養老名。
膀胱金門尋,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列。
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會,陰維築賓為。
B. 有急病的時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葯
自己出現急病的時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動能力的時候使勁按郗穴,當我們身邊的人出現急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暫時採取這個方法,這是起死回生的善舉。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備。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但我絕不同意這個觀點。
比如,某人心臟病忽然發作,昏過去了,怎麼辦?這時無論是去找哪個醫生,都得要耗費一些時間,很多時候,還沒等送到醫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發作的時候,人的感覺簡直是生不如死,痛苦萬分,有時一口氣沒接上來,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車,把病人送到醫院,都是需要時間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郄門穴急救概述
真正的急救,是當場救治,是在醫生和救護車還沒有到來時,把疾病的危險性降到最低點。這時候靠誰?靠我們自己,或者靠我們身邊懂一點醫學知識的人。西醫教給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為等待醫生前來治療爭取一些時間。
實際上,遇到了心臟病發作或急性哮喘這樣的急症,通過中醫的取穴進行急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比如,心臟病突然發作,就馬上取心包經上的郄門穴這個大葯;
急性哮喘,就取肺經上的孔最穴大葯,只要對它們進行強烈刺激,比如扎針,或者進行強有力的按壓,往往都能一穴見效,迅速緩解病情,起死回生。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
急性疼痛,一般取陽經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溫溜、養老、會宗穴上找高升點;胃痛可取梁丘穴來按壓;膽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
這些高升點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葯,您使用時要採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每個點按壓的時間可長可短,短則5—6分鍾,長則20分鍾不等,視病情的緩解情況而定。
陰經的郗穴治療出血
陰經的郗穴可以用來治療人體的各種出血之症,尤其是內臟出血。比如,咳血可以按壓肺經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壓腎經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壓肝經的郗穴中都等。
選穴時視具體情況而定。
這些大葯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用得上的。當急病發作的時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動能力的時候使勁按郗穴;當我們身邊的人出現急病的時候,我們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舉。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備。
十六郗穴歌訣:
郗有空隙意,本是氣血集;
症狀反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取梁丘,脾屬地機宜;
心經取陰郗,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覓;
心包郗門刺,三焦會宗列;
膽郗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系陽交,陰維築賓抵。
急病發生時的郗穴急救方法
1、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
按摩膀胱經上的金門穴
【定位】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主治疾病】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2、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按摩陽蹺上的跗陽穴
【定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
3、昏迷、休克時
平掐或針刺任脈上的「人中穴」
人中穴(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是一個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掐或針刺該穴位,可用於救治中風、中暑、中毒、過敏以及手術麻醉過程中出現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
節律性、連續弱性或強性刺激人中,能使動脈血壓升高,而在危急情況下,升高血壓可以保證機體各個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維持生命活力,還可影響人的呼吸活動,如連續刺激人中,可以引起呼氣持續性抑制,適當地給予節律性刺激,則有利於節律性呼吸活動的運行。
要注意刺激手法的應用。經研究表明,適當地節律性刺激最為合適。在實際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針刺人中穴,以每分鍾撳壓或捻針20-40次,每次連續0.5-1秒為佳。
用手指掐或針刺中指尖距指甲邊緣2分許的「急救穴」,可以使患者迅速蘇醒;
5、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壓下降
按升壓穴(位於手背腕橫紋中點)。
6、急性哮喘
取肺經上的孔最穴
只要對它們進行強烈刺激,比如扎針,或強有力的按壓,往往都能一穴見效,迅速緩解病情,起死回生。肺經上的孔最穴位於手前臂內側的前緣,腕橫紋上7寸處,左右各一,也是治療咳嗽、急性咽喉痛、咯血、痔瘡、便血、鼻出血、痔瘡的要穴,對感冒汗不出可起到發汗的作用。
7、補腎清濕去毒
築賓(陰維):築賓穴在內裸上5寸,是補腎不可或缺的穴位。
築賓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化痰安神、理氣止痛。在人體內,毒素最喜歡生長在有濕、淤血、痰濁多的地方,而築賓穴就是一個去毒要穴。
8、咳血
按壓肺經的郗穴孔最。
肺經上的孔最穴位於手前臂內側的前緣,腕橫紋上7寸處,左右各一,獨取本穴採用葯物針劑封閉,可治療咳嗽、咯血、痔瘡便血等;
9、咳嗽咯血的肺臟疾病
可按摩大魚際
10、牙齒痛
可以按摩合谷穴來止痛;
11、落枕或頸部扭傷
可以刺激第二、三掌指關節間靠近第二掌指關節處的頸項穴;
12、治心悸、心痛,
可按心穴(位於掌面,中指第二、三節指骨間橫紋中點);
13、心臟病突然發作
就馬上取心包經上的急救穴郄門穴。
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
郗門穴穴位比較深,按摩時要力氣大些。按這個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後手腕轉動,才能揉到,配合按摩內關穴。
14、陽交(陽維):足髎穴
在下肢外踝尖上7寸處。
此穴能疏肝利膽、通經活血、定驚安神、治胸肋脹痛、癲狂、膝股痛等。
15、胃痛
可取胃經上的梁丘穴
(膝蓋上兩寸最敏感的位置:當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點按治急性胃痛。
主治症狀為:胃痙攣、腹瀉、膝蓋頭痛、浮腫等。另外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開一橫指)也是一個胃腸的消氣穴。
16、心口痛、胃痛
按摩心包經上的陰郗穴(沿著手少陰心經,在手腕橫紋上0.5寸)。它負責手少陰心經與胃的交通,可以疏通心經與胃之間經絡的堵塞。
17、膽囊疼痛
可按揉外丘穴。膽經上的外丘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按摩時要採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每個點按壓的時間可長可短,短則5~6分鍾,長則20分鍾不等,視病情的緩解情況而定。
18、肚子疼
可在溫溜、養老、會宗穴上找高升點。大腸經上的郄穴溫溜穴。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法: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後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主治:五官科系統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下腹壁肌肉痙攣,前臂疼痛。本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養老穴(小腸經)
功用:清頭明目,舒筋活絡。主治病症: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肩臂部神經痛;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落枕;近視眼。
會宗穴(三焦經)
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尺骨的橈側緣。主治疾病: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19、尿血
可按壓腎經的郗穴水泉。水泉穴位於太溪穴直下1寸。
太溪穴: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20、腹瀉
點位於手背第三、四掌指關節間上1寸,可治腹瀉;
21、女子崩漏
可按壓肝經的郗穴中都穴。中都(肝經):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穴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主治疾病:脅痛,腹脹,泄瀉,疝氣,小腹痛,崩漏,惡露不盡。
22、婦科病
按摩陰蹺上的交信穴(位於內踝上2寸的位置。交是指跟脾經的三陰交相交,信是指月經,交信穴是專為調理女子月經准備的一個大穴)。
當女性月經到期不來或者有崩漏、淋漓不止等情況,揉交信穴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23、痛經,崩漏
按脾經上的地機穴(在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婦科病證;腹痛腹瀉等脾胃病證;小便不利,水腫等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24、急性痛經
按摩女福穴(給女人帶來福氣的大穴:位於外踝前側約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極易辨認),可以用壓痛法取准,也就是哪裡最敏感、最痛就壓哪裡,每次按8分鍾,酸脹感越強烈越有效。
女福穴止痛效果好,對於婦科疾病的一切疼痛,如痛經、產後子宮收縮疼痛,以及女子許許多多莫名其妙的疼痛等,都有顯著療效。
以上這些是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用得上的。當急病發作的時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動能力的時候使勁按郗穴;當我們身邊的人出現急病的時候,我們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舉。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備。
按摩方法很多,除了一般的按、揉、摩、掐等方法外,做手操,玩手球、鐵球等,都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這些運動不但能使手指柔軟靈活,促進臟腑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還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C.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體上可分為14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3類。凡歸屬於14經穴的穴位,稱為經穴,我過古代已把361個穴位歸屬於14經穴,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個。其餘歷代發現的新穴,因沒有歸屬於14經穴,但治療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稱為「經外奇穴」。此外,那些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部位,而是以壓痛點為穴的,稱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為體表標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類。體表標志與折量分寸的定位較為恆定、准確,指量法應用較方便但差異性也大,所以,臨床取穴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選擇應用。
體表標志取穴法
體表標志可分為定型的和動態的標志兩類。定型的標志如五官、毛發、指(趾)
甲、乳頭、臍窩及各種骨性和肌性標志。如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動態的標志如各關節皮膚皺紋,經活動而出現的筋肉凹陷,以及採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兩耳尖直對取百匯;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將人體各部分分為若乾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這種方法不論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適用,並比較准確。
指量取穴法
在體表標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礎上,臨床取穴多以手指來比量。因為各人手指
的長度和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即通常所說的「同身寸」。術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別人的穴位,但要根據對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適當的伸縮。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
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
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D. 會宗穴:溫通經脈治耳鳴,可有效預防聽力和視力減退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一、取穴步驟
【第一步】腕背側遠端橫紋與肘橫紋共12寸
【第二步】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線,分6等份,取上5/6與下1/6交點處,即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為外關穴;
【第三步】分4等份,取上3/4與下1/4交點處,即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為支溝穴。
【第四步】分3等份,取上2/3與下1/3交點處,即腕背側遠端橫紋上4寸,為三陽絡穴;
【第五步】分2等份,取1/2處,再用拇指同身寸向上取寸,即肘尖下5寸,為四瀆穴。
【第六步】 方法一 :分4等份,取上3/4與下1/4交點處,即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的橈側緣即為會宗穴。 方法二 :支溝穴的尺側0.5寸(拇指同身寸的一半)處,即為會宗穴。
二、重要結構
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
三、主治
會宗(溫通經脈治耳鳴)
①耳鳴,耳聾;
②手臂痛。
四、定位
在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的橈側緣。
五、按摩
常用食指指腹揉按會宗,有溫通經脈的功效,可預防聽力和視力減退。
六、艾灸
隔物灸儀艾灸
時間:20-30分鍾;溫度:38-48 ;
艾條懸灸
時間:5-10分鍾;
艾炷灸
時間:3-5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