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激光粒度儀干法和濕法
干法測試和濕法測試的分散方法不同,測試結果不同,干法測試和濕法測試使用的標准樣品也不同。
另外,不同原理的粒度儀測試結果一般也不一樣。因為他們評價顆粒大小的角度不同(標准球形顆粒除外)。同一原理不同廠家粒度儀器測量結果不同。硬體和軟體是有區別的。所以選擇技術實力強的廠家測量更准確。比如濟南微納顆粒儀生產的粒度儀質量還是不錯的,測量粒度分析精準的基本概念。
(1)粒子: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狀的微小物體,是粉末的基本單位。宏觀上它很小,微觀上卻包含了大量的分子和原子。
(2)顆粒大小:顆粒的大小;
(3)粒度分布:用一定的方法反映一系列不同粒度的顆粒在總粉末中所佔的百分比;
(4)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表格法(區間分布和累積分布)、圖表法、函數法,常見的有R-R分布、正態分布等。
(5)粒徑:顆粒的直徑,一般以微米為單位;
(6)等效粒徑:當顆粒的某一物理性質與均勻球形顆粒相同或相似時,我們用球形顆粒的直徑。
直徑來表示這個實際粒子的直徑;
(7)D10,其粒徑值對應的累計分布百分率為10%;
D50,累計分布百分比達到50%時對應的粒徑值;也稱為中值直徑或中值粒度;
D9,累計分布百分比達到90%時對應的粒徑值;
D(4,3)平均體積或質量粒度;
Ⅱ 粒徑分析儀
激光粒度分析儀原理和特點
http://www.hc360.com 2004年12月29日16時15分 慧聰網激光光電子行業
激光粒度分析儀原理
光在傳播中,波前受到與波長尺度相當的隙孔或顆粒的限制,以受限波前處各元波為源的發射在空間干涉而產生衍射和散射,衍射和散射的光能的空間(角度)分布與光波波長和隙孔或顆粒的尺度有關。用激光做光源,光為波長一定的單色光後,衍射和散射的光能的空間(角度)分布就只與粒徑有關。對顆粒群的衍射,各顆粒級的多少決定著對應各特定角處獲得的光能量的大小,各特定角光能量在總光能量中的比例,應反映著各顆粒級的分布豐度。按照這一思路可建立表徵粒度級豐度與各特定角處獲取的光能量的數學物理模型,進而研製儀器,測量光能,由特定角度測得的光能與總光能的比較推出顆粒群相應粒徑級的豐度比例量。
激光粒度分析儀
採用濕法分散技術,機械攪拌使樣品均勻散開,超聲高頻震盪使團聚的顆粒充分分散,電磁循環泵使大小顆粒在整個循環系統中均勻分布,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寬分布樣品測試的准確重復。
測試操作簡便快捷:放入分散介質和被測樣品,啟動超生發生器使樣品充分分散,然後啟動循環泵,實際的測試過程只有幾秒鍾。測試結果以粒度分布數據表、分布曲線、比表面積、D10、D50、D90等方式顯示、列印和記錄.
輸出數據豐富直觀:本儀器的軟體可以在各種計算機視窗平台上運行,具有操作簡單直觀的特點,不僅對樣品進行動態檢測,而且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輸出功能,用戶可以選擇和設計最理想的表格和圖形輸出。
Ⅲ 關於粒度儀檢測粒徑的方法
現在多採用激光粒度儀和顆粒圖像分析儀,有些比較大的採用振動篩/目篩。
Ⅳ 粒徑分析儀的詳細信息
用激光做光源,光為波長一定的單色光後,衍射和散射的光能的空間(角度)分布就只與粒徑有關。對顆粒群的衍射,各顆粒級的多少決定著對應各特定角處獲得的光能量的大小,各特定角光能量在總光能量中的比例,應反映著各顆粒級的分布豐度。
按照這一思路可建立表徵粒度級豐度與各特定角處獲取的光能量的數學物理模型,進而研製儀器,測量光能,由特定角度測得的光能與總光能的比較推出顆粒群相應粒徑級的豐度比例量。
激光粒度分析儀採用濕法分散技術,機械攪拌使樣品均勻散開,超聲高頻震盪使團聚的顆粒充分分散,電磁循環泵使大小顆粒在整個循環系統中均勻分布,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寬分布樣品測試的准確重復。
測試操作簡便快捷:放入分散介質和被測樣品,啟動超生發生器使樣品充分分散,然後啟動循環泵,實際的測試過程只有幾秒鍾。測試結果以粒度分布數據表、分布曲線、比表面積、D10、D50、D90等方式顯示、列印和記錄.
輸出數據豐富直觀:本儀器的軟體可以在各種計算機視窗平台上運行,具有操作簡單直觀的特點,不僅對樣品進行動態檢測,而且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輸出功能,用戶可以選擇和設計最理想的表格和圖形輸出。
Ⅳ 馬爾文激光粒度儀使用應該怎麼操作
打開儀器及軟體。連接。測試背景。加樣品。檢測。保存。分析。
Ⅵ 你好···請問納米級材料粒徑檢測時採用SEM的具體步驟能詳細介紹一下么··謝謝··做實驗有點急用··
其實,SEM只能知道局部的大致粒徑,並不能得到粒徑分布的完整信息。做粒徑分布測試應該通過激光粒度儀來完成,可以輸出完整的粒徑分布曲線報告。
另外,要對經過分散的顆粒(液相)進行SEM拍照,需要再做塗膜後乾燥才能操作,實際上在乾燥的過程中,再小的納米顆粒都會重新團聚到一起了,基本上拍出來的照片看到的應該都是微米級的了。要得到納米材料的真實情況照片,必須保持分散液狀態來做電鏡掃描。
Ⅶ 納米顆粒粒徑大小,粒徑分布及表面測試的方法有哪些各種方法的特點是是什麼
一樓回答的是針對納米棒吧?
1、納米顆粒是指在100納米以下的,都叫納米顆粒。
2、測試粒徑分布的現在高級貨都用馬而文激光粒度測試儀(也有低端國產的粒度儀),可以提供粒度報告,尺寸分布報告,體積分布報告,強度分布報告等多種數據。
特點是可以測試1納米~1000納米范圍內的樣品數據可靠性高,要求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較為集中,你不要有很多1納米級的,又有很多1000納米的,這樣出的數據可靠性相對低。會提供一個數據可靠性參數PDI。便宜,因為我們實驗室就有可以幫你測。別的地方也有,行價大約是在50~100元之間吧。
粒徑分為晶體粒徑,和顆粒粒徑,如果樓主確定是要顆粒粒徑的話,還可以通過SEM,或FE-SEM來看。然後通過相關軟體數據統計。SEM便宜也就100元左右,FE-SEM可能要300~500,這樣看你的樣品導電不導了,涉及到噴金、噴碳的問題。一樓說的紫外,我覺得的可取性不是很高,因為只是定性分析,不能給出定量數據,而且要受到濃度等多種因素影響,UIV主要用於濃度和紫外特徵峰、漫反射等方面的表徵。而且一般TEM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納米級,沒有那麼誇張。一般的也就200元,高分辨的會比較貴也就500夠了。但有個問題是TEM看到不一定是顆粒粒徑,有可能是晶體粒徑,你要具備分析的能力,也可以用這個表徵。
Ⅷ 粒度分析儀測量步驟
1.礫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礫岩的粒度分析主要在野外進行,一般採用篩析和直接測量兩種方法。對於膠結較弱、礫石層鬆散的礫石,用孔徑為10mm和1mm的篩子過篩,小於1mm的基質和水泥可帶回室內進行細分;若0~1mm的細礫石含量較大且差異較大,則應採用篩析法進行細分。10mm以上的碎石一般在現場直接用直尺測量,然後將各粒徑的碎石分別稱重,記錄在粒徑分析表中。在取樣過程中,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取樣地點,樣品質量不低於25~30公斤,否則誤差會相當大。對於膠結作用強的礫岩,可在風化帶上測量粒度;或者把樣品帶回房間,先水泥化,分離礫石,再測粒徑。
2.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常採用篩析法、沉積速率法和薄片法,常用的沉積速率法有Azni法、Sabanin法和Robinson法等。篩析法和沉降速度法適用於未固結的鬆散岩石,如粗碎屑岩,一般只用篩析法;而中細碎屑岩往往含有較多的粉粒和粘粒,所以沉積速率法往往與篩析法結合使用。薄片法主要用於加固堅硬岩石。一般來說,篩分法適用於大於0.25mm或大於0.1mm的顆粒,沉降法適用於小於0.25mm的顆粒。
3.粒度分類
一般採用木質迎風標准,這是一種以毫米為單位的分級方案。後來,Querubin(1934)提出了對數轉換(表3-1),稱為φ值:
沉積學原理
其中d是顆粒直徑。
表3-1分級標准對照表
Ⅸ 土壤粒徑的測量方法
干篩法是將土壤充分壓碎,用不同孔徑的篩子篩分。
吸管法即土粒經充分分散後在沉降筒內於靜水中按斯托克斯定律進行沉降。一定時間後,在一定深度上只有小於某一粒徑的土粒均勻地分布著;這時在這個深度層吸取一定量的懸液烘乾稱其質量,可以計算出小於該粒徑土粒的含量。
比重計法也是以斯托克斯定律為依據,用特製的甲種比重計於不同時間內測定某深度處土粒懸液的密度,即可計算出小於某粒徑土粒的含量。
(9)粒徑檢測儀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土壤單粒是在岩石礦物風化、母質搬運和土壤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完全分散時 可以單獨存在,用簡單的物理或化學方法不能再細分,只能通過研磨、溶解或化學處理才能細分的單個的土壤礦物顆粒。
包括各種礦物碎片、碎 肩和膠粒以及有機殘體碎屑。復粒是由各種單粒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作用下復合而成的,包 括黏團、有機礦質復合體和微團聚體。
單粒、復 粒可以進一步通過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生物作用而黏結或團聚,形成各種大小、形狀和性質不同的團聚體、結構體。單粒、復粒和結構體構成了土體的固相部分,土粒及粒間孔隙的大小、 形狀和分布對土壤理化性質有重要影響。
Ⅹ 粒度分析方法
粒度分析方法視碎屑岩顆粒大小和岩石緻密程度而異。
1.礫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礫岩的粒度分析主要在野外進行,一般採用篩析和直接測量兩種方法。對膠結不太堅固的礫石和疏鬆的礫石層,先用孔徑為10 mm和1 mm的篩子過篩,小於1 mm的基質和膠結物,可帶回室內進行再細分;10~1 mm的細礫部分若是含量多且差異大者,要用篩析方法進行細分;10 mm以上的礫石,一般在野外用尺子直接測量,然後將各粒級的礫石分別稱重,記錄於粒度分析表中。采樣過程中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取樣地點,而且樣品質量不少於25~30 kg,否則誤差就會相當大。對於膠結堅固的礫岩,可在風化帶上進行粒度測量;或采標本回室內,先進行膠結處理,將礫石分開,再進行粒度測量。
2.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方法
砂岩和粉砂岩的粒度分析常採用篩析法、沉速法和薄片法,常用的沉速法有阿茲尼法、沙巴寧法和羅賓遜法等。篩析法和沉速法適用於未固結的疏鬆岩石,如粗碎屑岩一般只用篩析法;而中—細粒碎屑岩由於常常含有較多的粉砂和黏土,常將沉速法與篩析法結合使用。薄片法主要用於固結堅硬的岩石。一般來說,篩析法適用於大於0.25 mm的顆粒,亦可用於大於0.1 mm的顆粒,而沉速法適用於小於0.25 mm的顆粒。
3.顆粒粒級的劃分
一般採用伍登-溫德華標准,它是以毫米為單位的一種分類方案,後來克魯賓(1934)提出了一種對數換算(表3-1),稱其為Φ值:
沉積學原理
其中,D為顆粒直徑。
表3-1 粒級劃分標准對比表
4.薄片粒度分析
篩析法只適用於現代沉積的沙和古代固結疏鬆的砂岩,對不能松解的砂岩不再適用。固結的岩石,特別是硅質膠結岩石的粒度分析,只能在薄片內進行。薄片粒度分析的精度較篩析法差,因薄片內計算的顆粒比篩析的量少得多,同時分析速度慢,分析結果不能與篩析法直接對比。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薄片粒度分析的方法,薄片的制備與普通岩石薄片的制備方法相同,疏鬆的砂岩用膠浸煮後磨片。用作粒度分析的薄片要稍大些(3.0 cm×2.0 cm),尤其是粗粒砂岩,以便在薄片內可測量到足夠的顆粒數。用作磨製薄片的標本,必須在所採集的岩層內是有代表性的。
(1)在薄片上測定粒度的方法
在薄片上採用什麼方法選擇欲測量的顆粒稱為抽樣方法,一般常用的系統抽樣方法為點計法和線計法,此外,還有一種方法為帶記法。
點計法 常用有網格的目鏡進行測量,每一方格的邊長應大於薄片中顆粒的最大視直徑,應用機械台使薄片通過顯微鏡視域,測量網格結點所觸遇的顆粒粒徑(圖3-1)。
線計法 用機械台在垂直目鏡微尺的方向移動薄片,凡為十字絲豎絲觸遇的顆粒都要測量。量完一行,平行橫絲將薄片移動一定距離,再按上述方法測量,一直測到足夠的顆粒為止。測線間隔要大於薄片內顆粒的最大視直徑(圖3-2)。
不同抽樣方法所得出的結果不同,線計法測量時,與測線相交的顆粒的概率與測線垂直方向上的顆粒直
圖3-1 薄片粒度分析的點計法
徑成比例;點計法測量時,與點相遇的顆粒的概率與顆粒的可見表面積成比例。
帶計法 將薄片放在機械台上,固定橫坐標,使薄片垂直目鏡微尺慢慢移動,凡是顆粒中心在目鏡微尺一定讀數之間的顆粒,都要按大小分類計數(圖3-3)。這個帶的寬度應等於或大於樣品內顆粒的最大視直徑。有人通過實驗證明,帶計法測得的結果最近似於樣品內真正的粒度分布。
圖3-2 薄片粒度分析的線計法
圖3-3 薄片粒度分析的帶計法
由於不同抽樣方法所得的結果不能直接對比,因而不同的樣品要用統計方法比較的話,必須在每個細節上使用同樣的抽樣方法和測定方法。最後,將測得結果填入薄片粒度統計表(表3-2)。
表3-2 薄片粒度統計表
(2)各種測定直徑的對比與換算
用粒度資料解釋沉積環境的工作開始於對現代沉積物的研究。對於古代岩石的沉積環境分析,也可藉助於岩石粒度分析同現代沉積物粒度分析加以比較。
現代沉積物的粒度分析一般採用常規篩析法,所得結果為不同粒度的顆粒質量百分比。而古代岩石目前大部分只能用薄片分析法,所得結果為不同粒度的顆粒數百分比。兩者不能直接對比,如果需要對比則必須進行換算。即使在同一方法中,也只能進行統計對比,絕不能進行單顆粒對比。
篩析直徑與沉速分析直徑之間,平均值偏差<0.1Φ,兩種方法一般不經換算可以互相使用,但在精確研究工作中則必須換算。薄片分析視直徑與篩析直徑之間的偏差可達到0.25Φ或更大,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可互用或直接對比。將視直徑換算為篩析直徑的方法很多,其中G.M.Friedman通過統計分析進行的線性回歸換算較為簡便、准確,任意粒度的回歸換算方程為
沉積學原理
式中:D是換算後的篩析直徑;d是薄片中測定的視長直徑,均以Φ值計。經換算後,換算值同實際篩析值的平均直徑最大偏差一般不超過0.25Φ,這個精度高於0.25Φ分組間隔,可滿足一般沉積學研究。
對於切片視直徑與真直徑的對比,根據實驗可知,等直徑的球狀集合體的切面上所測得的視直徑平均值為真直徑的0.765倍,即在顆粒集合體的切片中,顆粒視直徑平均值小於真直徑,這種現象稱為切片效應。
(3)薄片粒度測量的要求
粒度測量是粒度分析的基礎,故對其測量要求很高,而測量工作卻非常煩瑣、效率很低。薄片粒度分析是研究固結樣品的唯一方法,可使用偏光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近年來出現的圖像分析儀使薄片粒度分析基本實現自動化,效率大為提高。薄片統計數據為顆粒數。
在沉積環境研究中使用薄片粒度分析時,對岩石樣品的基本要求是:砂岩中石英碎屑含量應大於70%,至少石英和長石含量要大於70%,溶蝕交代與次生加大現象越弱越好,切片方向可垂直層面或平行層面,隨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度而定。在碳酸鹽岩研究中,取樣密度可達1 點/cm,可平行紋層切片。測定時一般採用線計法抽取顆粒,凡在線上的顆粒都要測量,不能有任何主觀取捨,每個薄片計200~500顆粒即可,碳酸鹽岩需測1000顆粒以上。
在薄片內,需要測定多少顆粒才能代表全薄片的粒度分布,這在開始分析之前必須確定。測定的顆粒太少,不能代表薄片內的粒度分布;測定的顆粒太多,又會浪費時間,而且對精確度無所增益。根據砂岩樣品的實驗,分別測量100、200、300、400、500顆粒,繪制粒度累積頻率曲線,從計數400顆粒起,粒度累積曲線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因而可確定薄片內計數400~500顆粒是達到精度要求的最小計數。
薄片分析視直徑換算成篩析直徑時,還要考慮「雜基」的存在。薄片分析若不做雜基校正,往往無懸浮總體尾端,而是跳躍總體直接穿過3~4Φ的截點呈直線延伸,不出現轉折,在平均值小於2Φ的中細砂岩、粉砂岩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4~7Φ的顆粒細小,被測機會增多,或者全被歸並到4.5Φ或5Φ的顆粒而造成細粒數增加,實質上是一種統計截尾效應(截尾點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圖3-4)。
圖3-4 截尾效應
雜基校正的方法是將顯微鏡調至6Φ後測定或估計出雜基含量。薄片雜基量由於切片效應和成岩後生作用,值一般偏高,取其2/3~1/2為校正值,假定為Δ,將各累積頻率乘以(100—Δ),重新繪一曲線。對於弱固結岩石,可用同一標本既做篩析,又做薄片分析,通過實驗求出校正系數(100—Δ)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