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餅干菌落總數的檢測怎麼配製溶液,我配製的溶液老是有餅干顆粒。分不清餅干顆粒和大腸菌群。怎麼解決
菌落總數的檢測液一般配製方法如下:取樣品25g,研碎或拍打,加到225g的生理鹽水或是磷酸緩沖液里,搖勻,這是10^-1濃度的。如果需要還可以按濃度依次稀釋。
溶液中有顆粒的情況我在做麵包菌落總數檢測時也遇到過,一般的應對方法是:取10^-1溶液1mL加入培養皿中,倒入適量瓊脂(這些步驟都與GB4789.2-2010上一樣),不一樣的是將其放入冰箱中(冷藏室即可,4℃左右)。這樣可以避免微生物的生長,到時上面呈現出的顆粒就是麵包顆粒,而不是菌落。因此可以作為對照組,在實驗組菌落計數時用於區分顆粒與真正的菌落,凡是實驗組中長得像對照組上顆粒的物體,就認為是麵包屑,其餘就是菌落,這樣計數就會准確很多。希望這個方法對你的實驗有幫助。
菌落總數計數時,只要是長成獨自一個區域的,不管大小,就算一個(出現片狀或大面積彌散菌落時,計數方法可參看GB4789.2-2010,裡面有詳細講解)。一般不需要顯微鏡,如果有條件可以用菌落計數器。
希望能幫到你吧~~~
❷ 如何做菌落檢測
菌落總數的測定,一般將被檢樣品製成幾個不同的10倍遞增稀釋液,然後從每個稀釋液中分別取出1mL置於滅菌平皿中與營養瓊脂培養基混合,在一定溫度下,培養一定時間後(一般為48小時),記錄每個平皿中形成的菌落數量,依據稀釋倍數,計算出每克(或每ml)原始樣品中所含細菌菌落總數。
基本操作一般包括:樣品的稀釋--傾注平皿--培養48小時--計數報告。
國內外菌落總數測定方法基本一致,從檢樣處理、稀釋、傾注平皿到計數報告無何明顯不同,只是在某些具體要求方面稍有差別,如有的國家在樣品稀釋和傾注培養進,對吸管內液體的流速,稀釋液的振盪幅度、時間和次數以及放置時間等均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
檢驗方法參見:
GB4789.2-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SN0168-92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准 出口食品菌落計數》
三、說明
(一)樣品的處理和稀釋:
1.操作方法:以無菌操作取檢樣25g(或25ml),放於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要或研磨製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固體檢樣在加入稀釋液後,最好置滅菌均質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處理1min,製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
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合均勻,製成1:100的稀釋液。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項操作順序,制10倍遞增稀釋液,如此每遞增稀釋一次即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2.無菌操作:操作中必須有「無菌操作」的概念,所用玻璃器皿必須是完全滅菌的,不得殘留有細菌或抑菌物質。所用剪刀、鑷子等器具也必須進行消毒處理。樣品如果有包裝,應用75%乙醇在包裝開口處擦拭後取樣。
操作應當在超凈工作台或經過消毒處理的無菌室進行。瓊脂平板在工作台暴露15分鍾,每個平板不得超過15個菌落。
3.采樣的代表性:如系固體樣品,取樣時不應集中一點,宜多采幾個部位。固體樣品必須經過均質或研磨,液體樣品須經過振搖,以獲得均勻稀釋液。
4.樣品稀釋誤差:為減少樣品稀釋誤差,在連續遞次稀釋時,每一稀釋液應充分振搖,使其均勻,同時每一稀釋度應更換一支吸管。
在進行連續稀釋時,應將吸管內液體沿管壁流入,勿使吸管尖端伸入稀釋液內,以免吸管外部粘附的檢液溶於其內。
為減少稀釋誤差,SN標准採用取10mL稀釋液,注入90mL緩沖液中。
5.稀釋液:樣品稀釋液主要是滅菌生理鹽水,有的採用磷酸鹽緩沖液(或0.1%蛋白腖水),後者對食品已受損傷的細菌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如對含鹽量較高的食品(如醬油)進行稀釋,可以採用滅菌蒸餾水。
❸ 國標菌落總數檢測方法3方方圓生物結果怎麼計數
菌落總數是指樣品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mL(g)檢樣或單位面積樣品中所含菌落的總數,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檢測項目。(FilmplateTM Aerobic BB202)是一種預先制備好的一次性培養基產品,含有標準的營養培養基,冷水可溶性的吸水凝膠和脫氫酶指示劑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菌落在測試片上呈紅色,這樣可縮短計數時間和增強計數效果。本產品適合於各類食品及食品原料中菌落總數的測定,也可用於檢測食品加工容器、操作台和其他設備表面的菌落總數。執行標准3方方圓生物: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GB 4789.2)。
操作方法:
1、樣品處理:取樣品25mL(g)放入含有225mL滅菌磷酸緩沖液稀釋液(或生理鹽水)的取樣罐或均質杯內,製成1:10的樣品勻液,必要時用1mol/LNaOH或1mol/L HCl溶液調節樣品勻液pH至6.6~7.2。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樣品勻液1mL,注入含有9mL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後成為1:100的樣品勻液,以此類推,做出1:1000等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每次換一支吸管。
2、接種:一般食品選2~3個稀釋度進行檢測,含菌量少的液體樣品(如飲用純水和礦泉水等)可直接吸取原液進行檢測。將菌落總數測試片(BB202)置於平坦實驗檯面,揭開上層膜,用無菌吸管吸取1mL樣品勻液慢慢均勻地滴加到紙片上,然後再將上層膜緩慢蓋下,靜置10s左右使培養基凝固,每個稀釋度接種兩片。同時做一片空白陰性對照。
3、培養:將測試片疊在一起放回原自封袋中並封口,透明面朝上水平置於恆溫培養箱內,堆疊片數不超過12片。一般食品培養溫度為36℃±1℃,培養15~24h;水產品培養溫度為30℃±1℃,培養48h。
❹ 菌落總數食品檢測標准
菌落總數是食品中重要的安全衛生指標,表示食品受細菌污染的程度。
1、膨化食品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17401-2003《膨化食品衛生標准》規定,膨化食品的菌落總數應為≤10000cfu/g、大腸菌群應為≤90mpn/100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膨化食品。
2、固體飲料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7101-2003《固體飲料衛生標准》規定,固體飲料產品的菌落總數應≤1000cfu/g;大腸菌群應≤90mpn/100g;黴菌應≤50cfu/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固體飲料。
3、糕點、麵包、月餅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7099-2003《糕點、麵包衛生標准》規定,月餅產品中菌落總數不得超過1500cfu/g,大腸菌群不得超過30mpn/100g,黴菌計數不得超過100cfu/g;蛋糕生產的標准要求:菌落總數≤10000cfu/g,大腸菌群≤300mpn/100g,黴菌≤150cfu/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糕點類產品。
4、食醋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2719-2003《食醋衛生標准》規定,食醋中菌落總數不得超過10000cfu/ml,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食醋。
5、冷凍飲品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2759.1-2003《冷凍飲品衛生標准》規定,含澱粉或果類的冷凍飲品菌落總數應≤3000cfu/g,大腸菌群應≤100mpn/100g;含乳蛋的冷凍飲品的菌落總數應≤25000cfu/g,大腸菌群應≤450mpn/100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雪糕或冷飲。
6、餅乾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7100-2003《餅干衛生標准》規定,非夾心餅乾的菌落總數不得超過750cfu/g,夾心餅干菌落總數不得超過2000cfu/g;餅干產品的黴菌計數不得超過50cfu/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餅干。
7、巴氏殺菌、滅菌乳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19645-2005《巴氏殺菌、滅菌乳衛生標准》規定,滅菌乳菌落總數不得超過10cfu/g,大腸菌群不得超過3mpn/100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乳製品。
8、蜜餞的落菌總數標准
依據國家強制性標准gb14884-2003《蜜餞衛生標准》規定,蜜餞食品中菌落總數不得超過1000cfu/g;黴菌不得超過50cfu/g,超過國家標准規定可判斷為不合格乳蜜餞產品。
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可以用北 京美正生物的菌落總數測試片測試,只需3步,就可實現快速准確的測定!AC的計數結果對比傳統方法,操作簡單快捷,節約時間,節約成本。
❻ 食品車間設備菌落總數怎麼測定 標準是什麼
SN/T 1897-2007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也可以用於與食品接觸的設備表面的。附錄A。
另有自定的
例一:
物體表面采樣及檢查方法
采樣面積
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采樣方法
用5×5cm2的標准滅菌規格板;放在被檢物體表面,用浸有無菌生理鹽水液的棉拭子1支,在規格板內橫豎往返各塗抹5次;並隨之轉動棉拭於。連續采樣1~4個規格板面積;剪去手接觸部分,將棉拭於放入裝10ml采樣液的試管中送檢。門把手等小型物體則採用棉拭子直接塗抹物體的方法采樣。
培養(略)
例二:
空氣及與食品接觸面微生物檢驗方法、檢驗標准
1、 目的:
檢測生產車間空氣、操作人員手部、與食品有直接接觸面的機械設備的微生物指標,生產區域環境當中病原微生物的監控,達到規定標准,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質量。
2、 參照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准》GB15979-1995、《HACCP原理與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公共場所空氣微生物檢驗方法細菌總數測定》GB/T 18204.1-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准SN 0169-92/SN 0172-92/ SN 0170-92、 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二000四年《出入食品微生物檢驗培訓教材》中《出入食品生產廠衛生細菌檢驗方法》、日本東京冷凍食品檢驗方法。
3、 采樣與檢測方法:
3.1空氣的采樣與測試方法
3.1.1樣品採集:
(1)取樣頻率:
a)車間轉換不同衛生要求的產品時,在加工前進行采樣,以便了解車間衛生清掃消毒情況。
b)全廠統一放長假後,車間生產前,進行采樣。
c)產品檢驗結果超內控標准時,應及時對車間進行采樣,如有檢驗不合格點,整改後再進行采樣檢驗。
d)實驗性新產品,按客戶規定頻率采樣檢驗。
e)正常生產狀態的采樣,每周一次。
(2)采樣方法
在動態下進行,室內面積不超過30 m2,在對角線上設里、中、外三點,里、外點位置距牆1 m;室內面積超過30 m2,設東、西、南、北、中五點,周圍4點距牆1 m。采樣時,將含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的平板(直徑9 cm)置采樣點(約桌面高度),並避開空調、門窗等空氣流通處,打開平皿蓋,使平板在空氣中暴露5 min。采樣後必須盡快對樣品進行相應指標的檢測,送檢時間不得超過6h,若樣品保存於0~4℃條件時,送檢時間不得超過24h。
3.1.2菌落培養:
(1)在采樣前將准備好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平板置37℃±1℃ 培養24 h,取出檢查有無污染,將污染培養基剔除。
(2)將已採集樣品的培養基在6 h內送實驗室,細菌總數於37℃±1℃培養48h觀察結果,計數平板上細菌菌落數。
(3)菌落計算:
a) 記錄平均菌落數,用「個/皿」來報告結果。用肉眼直接計數,標記或在菌落計數器上點計,然後用5~10倍放大鏡檢查,不可遺漏。
b) 若培養皿上有2個或2個以上的菌落重疊,可分辨時仍以2 個或2個以上菌落計數。
3.2工作台(機械器具)表面與工人手錶面采樣與測試方法:
3.2.1樣品採集:
(1)取樣頻率:
a)車間轉換不同衛生要求的產品時,在加工前進行擦拭檢驗,以便了解車間衛生清掃消毒情況。
b)全廠統一放長假後,車間生產前,進行全面擦拭檢驗。
c)產品檢驗結果超內控標准時,應及時對車間可疑處進行擦拭,如有檢驗不合格點,整改後再進行擦拭檢驗。
d)實驗新產品,按客戶規定擦拭頻率擦拭檢驗。
e)對工作表面消毒產生懷疑時,進行擦拭檢驗。
f)正常生產狀態的擦拭,每周一次。
(2) 采樣方法:
a) 工作台(機械器具):用浸有滅菌生理鹽水的棉簽在被檢物體表面(取與食品直接接觸或有一定影響的表面)取25cm2 的面積,在其內塗抹10次,然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棉棒,將棉簽放入含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采樣管內送檢。
b) 工人手:被檢人五指並攏,用浸濕生理鹽水的棉簽在右手指曲面,從指尖到指端來回塗擦10次,然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棉棒,將棉簽放入含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采樣管內送檢。
(3)采樣注意事項:
擦拭時棉簽要隨時轉動,保證擦拭的准確性。對每個擦拭點應詳細記錄所在分場的具體位置、擦拭時間及所擦拭環節的消毒時間
3.2.2 細菌•大腸菌群的檢測培養:
樣液稀釋:將放有棉棒的試管充分振搖。此液為1:10稀釋液。如污染嚴重,可十倍遞增稀釋,吸取1ml 1:10樣液加9ml無菌生理鹽水中,混勻,此液為1:100稀釋液。
3.2.2.1 細菌總數:
(1)以無菌操作,選擇1~2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注入到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平行樣),將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傾入平皿,每皿約15ml,充分混合。
(2)待瓊脂凝固後,將平皿翻轉,置36℃±1℃ 培養48 h後計數。
(3)結果報告: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菌落數
3.2.2.2大腸菌群:
(1)平板法:
a) 以無菌操作,選擇1~2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注入到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平行樣),將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去氧膽酸鹽瓊脂培養基傾入平皿,每皿約15ml,充分混合。待瓊脂凝固後,再覆蓋一層培養基,約3-5 ml。
b) 待瓊脂凝固後,將平皿翻轉,置36℃±1℃ 培養24h後計數。
c) 結果計算: 以平板上出現紫紅色菌落的個數乘以稀釋倍數得出。
d) 結果報告: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菌落數
(2)試管法:
a) 以無菌操作,選擇3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接種到BGLB肉湯培養基中,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
b) 置BGLB肉湯管於36℃±1℃培養48±2h。記錄所有BGLB肉湯管的產氣管數。
c) 結果報告:按BGLB肉湯管產氣管數,查MPN表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大腸菌群值。
3.2.3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
(1)定性檢測
a) 取1ml 稀釋液注入滅菌的平皿內,傾注15-20ml的B-P培養基,(或是吸取0.1稀釋液,用L棒塗布於表面乾燥的B-P瓊脂平板),放進36±1℃的恆溫箱內培養48±2小時。
b) 從每個平板上至少挑取1個可疑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作血漿凝固酶實驗。
c) 結果報告:B-P瓊脂平板的可疑菌落作血漿凝固酶實驗為陽性,即報告手(工器具)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
(2)定量檢測
a) 以無菌操作,選擇3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接種到含10%氯化鈉胰蛋白腖大豆肉湯培養基中,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
b) 置肉湯管於36±1℃的恆溫箱內培養48小時。劃線接種於表面乾燥的B-P瓊脂平板,置36℃±1℃ 培養45~48小時。
c) 從B-P瓊脂平板上,挑取典型或可疑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接種肉湯培養基,36℃±1℃培養20~24小時。
d) 取肉湯培養物做血漿凝固酶試驗,記錄試驗結果。
e) 報告結果:根據凝固酶試驗結果,查MPN表報告每25 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值。
3.3工廠環境中病原體的檢測計劃與方法
檢測計劃: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工廠應該對生產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和評估,檢測項目包括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微生物,化驗室應該按照一定的計劃對生產場所環境中的病原體進行檢測,其中包括地面、下水道、 排水溝、牆壁、天花板、設備框架、運輸的支架,冷藏裝置、速凍機、傳送帶、設備的螺絲、維修工具等部位。當某個點檢測到病員微生物時,應該對環境中的相似點加大檢測頻率;在把所有的預定點檢測完後,應該對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在下一次環境檢測循環過程中加強檢測容易出現病原體的環境點,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檢測頻率: 每月兩次,每次每個區域至少選取5個檢測點,分別進行檢測。
3.3.1 環境李斯特菌的檢測方法(3MTM PetrifilmTM 環境李斯特菌的測試片)
3.3.1.1 用塗抹棒,海綿或者其他采樣設備收集環境樣本。
3.3.1.2 將收集的樣本添加10毫升滅菌的緩沖蛋白腖水,將樣本與緩沖蛋白腖混合1分鍾,將樣品置於室溫(20-30℃)1小時,最久不超過1.5小時,以修復損傷的李斯特菌。
3.3.1.3 將測試片放在平坦處,掀起上層膜。
3.3.1.4 用移液器垂直滴加3毫升樣品到下層膜中央,將上層膜緩慢蓋下,以免產生氣泡。
3.3.1.5 輕輕將塑料壓板放在位於接種區上層膜上,不要壓,扭轉或者滑動壓板。提起壓板等至少十分鍾,以使膠體凝固。
3.3.1.6 將測試片透明面朝上,可疊放至十片,在37℃±1℃培養26-30小時,可以用標准菌落記數器或者其他光學放大器判讀,不要記數圓形輪廓上的菌落,因為他們不受選擇性培養基的影響。
3.3.1.7 對於定性檢測,根據紫紅色菌落是否存在,結果記為檢出或者未檢出。
3.3.2 環境中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3.3.2.1采樣地點: 選取采樣點時因盡量選取微生物容易滋生的地方
3.3.2.2 操作步驟
3.3.2.2.1采樣應在生產開始後進行,用已浸潤過的棉拭在選定的被測表面旋轉塗抹約100cm2的面積,然後將棉拭放回塗抹試管並蓋緊。
3.3.2.2.2將樣品帶回實驗室,每5個點混合成一個樣品, 登記編號,按照SN0170-92標准及時檢測,若有陽性結果出現,應逐步對所混合的每個點分別檢測。
❼ 菌落總數的檢測
平皿計數法
菌落總數(standardplate-countbacteria):水樣在營養瓊脂上有氧條件下37℃培養48h後,所得1mL水樣所含菌落的總數。
儀器和裝置
高壓蒸汽滅菌器。
乾熱滅菌箱。
培養箱(36±1)℃。
電爐。
冰箱。
放大鏡或菌落計數器。
pH計或精密pH試劑。
滅菌試管。
平皿直徑9cm。
培養基與試劑
營養瓊脂成分蛋白腖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瓊脂10~20g、蒸餾水1000mL。
製法將上述成分混合後,加熱溶解,調整pH為7.4~7.6,分裝於玻璃容器中(如用含雜質較多的瓊脂時,應先過濾),經103.43kPa(121℃)滅菌20min,貯存於冷暗處備用。
檢驗步驟
1)水樣處理。
a.飲用水。以無菌操作方法用滅菌吸管吸取1mL充分混勻的水樣,注入來菌平皿中,傾注約15mL已熔化並冷卻到45℃左右的營養瓊脂培養基,並立即旋搖平皿,使水樣與培養充分混勻。每次檢驗時應做一平行接種,同時另用一個平皿只傾注營養瓊脂培養基作為空白對照。
待冷卻凝固後,翻轉平皿,使底面向上,置於(36±1)℃培養箱內培養48h,進行菌落計數,即為1mL水樣中的菌落總數。
b.水源水。以無菌操作方法吸取1mL充分混勻的水樣,注入盛有9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混勻成1∶10稀釋液。
吸取1mL1∶10的稀釋液注入盛有9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混勻成1∶100稀釋液。按同法依次稀釋成1∶1000、1∶10000稀釋液等備用。如此遞增稀釋一次,必須更換一支1mL滅菌吸管。
用滅菌吸管取未稀釋的水樣和2~3個適宜稀釋度的水樣各1mL,分別注入滅菌平皿內。以下操作同生活飲用水的檢驗步驟。
2)菌落計數及報告方法。作平皿菌落計數時,可用眼睛直接觀察,必要時用放大鏡檢查,以防遺漏。在記下各平皿的菌落數後,應求出同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供下一步計算時應用。在求同稀釋度的平均數時,若其中一個平皿有較大片狀菌落生長時,則不宜採用,而應以無片狀菌落生長的平皿作為該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若片狀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餘一半中菌落數分布又很均勻,則可將此半皿計數後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數。然後再求該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
不同稀釋度的選擇及報告方法:
首先選擇平均菌落數在30~300者進行計算,若只有一個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符合此范圍時,則將該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見表82.2中實例1)。
若有兩個稀釋度,其生長的菌落數均在30~300之間,則視二者之比值來決定。若其比值小於2應報告兩者的平均數(如表82.2中實例2)。若大於2則報告其中稀釋度較小的菌落總數(如表82.2中實例3)。若等於2亦報告其中稀釋度較小的菌落數(見表82.2中實例4)。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大於300,則應按稀釋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見表82.2中實例5)。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小於30,則應以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見表82.2中實例6)。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不在30~300,則應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見表82.2中實例7)。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上均無菌落生長,則以未檢出報告之。
如果所有平板上都菌落密布,不要用「多不可計」報告,而應在稀釋度最大的平板上,任意數其中2個平板1cm2中的菌落數,除2求出每平方厘米內平均菌落數,乘以皿度面積63.6cm2,再乘其稀釋倍數作報告。
菌落計數的報告:菌落數在100以內時按實有數報告,大於100時,採用兩位有效數字;在兩位有效數字後面的數值,以四捨五入方法計算。為了縮短數字後面的零數也可用10的指數來表示(見表82.2「報告方式」欄)。
表82.2 稀釋度選擇及菌落總數(CFU)報告方式
❽ 日本食品微生物檢測方法
我這里有日本方面微生物檢測方法
1. 菌落總數(標准瓊膠平板菌數測定法)
在無菌袋(樣品均質機用無菌袋)中稱量10g被檢樣品,加入90ML滅菌生理鹽水,在樣品均質機上均質30秒至1分鍾.將之做為試料原液。根據情況將原液稀至100倍,1000倍等。
在各滅菌培養皿中注入各階段的稀釋液1mL。然後將事先准備好的滅菌降溫至45-50℃的標准瓊膠培養基12-15mL注入滅菌培養皿,立即使稀釋液和培養基充分混合均勻。待瓊膠培養基完全凝固後,倒置培養皿,放入35±1℃的培養箱中,培養48±3小時後,算出所得菌落數計算出1g食品相當的菌數。
計算公式:1g食品相當的菌數=所得菌落數×10×混合液稀釋倍數
2. 耐熱性芽孢菌數
在無菌袋(樣品均質機用無菌袋)中稱量10g被檢樣品,加入90ML滅菌生理鹽水,在樣品均質機上均質30秒至1分鍾.將之做為試料原液。取一定量(5ml或10ml)稀釋液於滅菌帶栓的試管,放入沸水中水浴10min後,使之冷卻。取1ml稀釋液按照上述菌落總數的方法進行操作和計算。
3. 大腸菌群數:
按照菌落總數的方法將調整後的稀釋液1mL放入滅菌培養皿,注入加熱溶解降溫至50℃的Deso瓊膠培養基約12-15mL,將其混勻。待培養基瓊脂凝固後,再在固體的培養基上澆上一層Deso瓊膠培養基(約5ml);待培養基凝固後將培養皿倒置,放入35±1℃的培養箱內,培養20±2小時。然後按照菌落總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紅色菌落)
4. 黴菌及酵母菌:
按照細菌總數的方法將調整後的稀釋液1mL放入滅菌的培養皿,注入降溫至45-50℃土豆Dextrose培養基12-15ml,將其混勻。倒置放入30℃培養箱中培養72±3小時(或25℃,5天)。然後按菌落總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❾ 微生物生長的常用檢測方法
一、生長量測定法
1.1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
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分鍾)和轉速(如5000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1.2稱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dry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1.3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nm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1.4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
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二、微生物計數法
2.1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2.2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2.3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2.4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毫升試樣,接種1毫升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probably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2.5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2.6試劑紙法: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2.7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2.8生理指標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
2.9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2.10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0C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2.11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2.12氨基氮的測定:
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N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N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2.13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我所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拓展:微生物的現代定義
肉眼難以看清,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結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體小面大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吸多轉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長繁殖快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適應強 易變異
分布廣 種類多
微生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妙。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10]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❿ 進行菌種質量檢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直接觀察。對引進菌種觀察包裝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無破損,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無病蟲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發生變化。然後在瓶塞邊作深吸氣,聞其是否具備特有的香味。原種和栽培種可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其顏色和均勻度,並用手指捏料塊檢驗含水量是否符合標准。
2、顯微鏡檢驗。若菌絲透明,呈分枝狀、有橫隔、鎖狀聯合明顯,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種固有的特徵,則可認為是合格菌種。
3、觀察菌絲長速。將供測的菌種接入新配製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是優良菌種,否則即是劣質菌種。
優質菌種的標准
食用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優良菌種均有"純、正、壯、潤、香"的共性。其標準是:
1、菌種的純度要高,不能有雜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類似的菌種。
2、菌絲色澤要純正,多數種類的菌絲應純白、有光澤,原種、栽培種菌絲應連結成塊,無老化變色現象。
3、菌絲要粗壯,分枝多而密,接種到培養基吃料塊,生長旺盛。
4、培養體要濕潤,與試管(瓶)壁緊貼而不幹縮,含水適宜。
5、具有每品種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