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條經絡怎麼快速記憶
第1組:走在外側,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第2組:走在內側,是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
第3組:走在中間,是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這12條經絡分成了3個大組,用時辰來防病治病就變得簡單了。
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與治療。
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出現不適,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與治療。
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晚上按摩與治療。
(1)經絡簡單記憶方法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
2. 怎樣記憶穴位位置
經絡穴位眾多,而且名稱怪異,走行方向也復雜,對於現代人來說,初次接觸經絡、穴位完全是閱讀天書,很難理解,名詞生澀, 不容易理解,因此學習經絡的方法主要就是反復背誦,形成印象,可以先從熟悉人體經絡圖開始。
熟能生巧,取穴簡便的方法很多書上有介紹,比如體表標志取穴、簡便取穴法等,以及一些歌訣,我就不介紹了,不論哪種簡單方法都一樣還需要個人用心、下工夫去背記。
熟記經穴:經是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如果不把經絡和穴位摸清,就不能發揮應有的療效。開始學習,首先要把經絡行走的路線和分布情況弄清楚,然後把常用的經穴記住,再結合人體實際點穴,反復學習,自然就能熟記了。
單純的記憶穴位對於有些人來說比較難,可以循序漸進,先了解經絡規律性的東西和共性的一些作用,再單穴的位置和主要作用一點點的去記。在學習的初期可以藉助各種中醫歌訣,然後在針灸、推拿的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記憶是學習經絡的最終途徑,只有融會貫通,避免死記硬背才能真正的掌握經絡理論。
3. 十二經絡穴位走向及其簡便穴位的記憶
如果你真的想學
我告訴你
沒有簡單方法
中醫路 本來就是坎坷的
如果沒有吃苦的決心
我希望你放棄
你可以罵我
但我說的是實話
我就是學中醫的
4. 十二經絡簡單記憶法有哪些
記住六個字足矣:太厥少,陽少太考題中看到陰經用前面三個字:太表示太陰、在前;厥表示厥陰、在中;少表示少陰、在後。看到陽經用後三個字:陽表示陽明、在前;少表示少陽、在中;太表示太陽、在後。
十二經脈包含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光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其血氣運作位置內至五臟六腑,外達肌表,運營全身,具備提高各五臟六腑作用,調養全身的功效。
(4)經絡簡單記憶方法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中的手陽明小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均是和腸胃消化道相關的經絡,輸通這兩個位置可健脾開胃,主冶胃腸等消化道症狀,如腹涌、腹瀉、痢疾等,及其中樞神經系統、呼吸道、呼吸系統一些症狀,和咽喉、面臉、口、牙、鼻等人體器官症狀,也有本經絡所歷經位置之病。
十二經脈中的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具備安神助眠養元精的功效,假如常常刺激性這多處經脈,可養心安神,調養睡眠,令人覺得整天精神煥發,辦事有魅力。
5. 中醫經絡怎麼學和快速記憶
經絡是很深奧的!我只能簡單、明了的大概和你分享一下,希望對你有用!首先經絡它分為經脈和絡脈兩大類,我們平時說的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是屬經脈(當然其他經絡還有很多),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也是最普遍、最熟悉、最總要的經絡。十二正經就是十二條經絡,手上六條,腳上六條(左右一樣),共十二條。手上六條分為內側三條,叫做手三陰。外側三條,叫做手三陽。腳上也是一樣,內側三條叫足三陰,外側三條叫足三陽。上面消化了之後,下面我們就要記每條經絡的名稱了。首先要知道臟腑的表裡關系(或屬絡關系)肺與大腸;
心與小腸;
肝與膽;
心包與三焦;
脾與胃;
腎與膀胱;
掌握了之後再理解正經的三陰與三陽的表裡匹配關系
陰氣初生叫少陰;
陽氣初生叫少陽。
陰氣旺盛叫太陰;
陽氣旺盛叫太陽。
介於少陰、太陰之間的叫厥陰;
陽氣最旺盛的叫陽明。
三陰與三陽的表裡匹配關系是:
太陰與陽明互為表裡
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
厥陰與少陽互為表裡
太陰-----陽明
少陰----太陽
厥陰----少陽
這樣就很好記了,手上內側三條分別叫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包經;
手上外側三條分別叫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腳上內側三條分別叫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腳上外側三條分別叫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叫做奇經八脈是胸前正中線一條和背上正中線一條。也叫做任脈和督脈!·
6. 十二經絡簡單記憶法
第1組:走在外側,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第2組:走在內側,是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
第3組:走在中間,是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這12條經絡分成了3個大組,用時辰來防病治病就變得簡單了。
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與治療。
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出現不適,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與治療。
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晚上按摩與治療。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
7. 學習針灸,如何快速記住穴位
首先要弄明白每條經絡的五個穴位: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 其次要掌握十二經絡的十二原穴:太淵、大陵、神門、合谷、陽池、腕骨、太白、太沖、太溪、沖陽、丘墟、京骨。 再次就是要把十五絡穴、俞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十六郗穴、下合穴、交會穴都分別列出一個表對照記憶。 最後就應該把自己弄出來的東西在自己身上或者最好在別人的身上進行實踐。 先簡單介紹這么多,當然為了不至於盲目地尋找,去醫療器械店裡面買一個穴位模型小人,以後尋找穴位和和穴位的治療症狀(基本上每個穴位都能夠治療本經的症狀)就很方便了,要想快速找到和記憶穴位很簡單----牢記我上面的辦法就可以「熟能生巧」,祝你學有所成!
8. 背誦12經絡和穴位的簡單歌訣
(三)
三足陽明是胃經,起於頭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邊緣下,四白目下一寸勻。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倉吻旁四分零,
大迎頜前寸三陷,頰車耳下曲頰臨,
下關耳前捫動脈,頭維四五傍神庭,
入迎結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憑,
直下氣舍平天突,缺盆鎖骨陷凹尋
氣戶鎖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評,
庫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處,胸部訖穴君順明,
不容巨闕旁二寸,其下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臍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歸來氣沖曲骨臨,
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
髀關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
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臏外下陷是犢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虛,膝下八寸條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虛,踝上八寸豐隆盈,
解溪跗上系鞋處,沖陽跗上五寸明,
陷骨庭後二寸取,次趾外側是內庭,
厲兌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順記清。
9. 十二經絡走向速記口訣是什麼
1、任脈位於正前胸,心臟脾胃行不通;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
2、督脈立於脊椎中,監督氣血來運行;五臟六腑督脈宮,對應區域彎曲痛。
3、膽經褲線重疊行,分泌紊亂變神經;嗜睡液汗疲倦態,腋窩腫脹後腦痛; 淋巴發炎局部胖,眼花目黃有增生。
4、肝經對應膽經行,循環分泌掌控中;膚色發青腰疼痛,眼圈發黑有痛經;眼球發乾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5、肝經後面是腎經,距離不遠兩指空;分泌系統掌控中,尿量稀少還尿頻;眼袋眼皺足下冷,下肢腫脹善驚恐;經前腰酸背又痛,臉上出斑心發驚;記憶下降無睡夢,症狀不通慢慢通。
6、腎經對應膀胱經,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發黃膀胱痛,尿路發炎講衛生; 四肢無力後背痛,痔瘡難坐肩頸痛。
7、胃經位於膽經前,三指距離到經中;口腔糜亂牙腫痛,口乾口臭腹脹痛;體熱打嗝喜食冷,大便乾燥且不通。
8、胃經對應是脾經,免疫神經掌控中;胃脹打嗝排氣空,嘔吐難耐肋下痛; 曲張平血低血壓,風濕還有關節痛。
9、食指腋窩大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消化神經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脹痛;便秘口乾肩頸痛,體熱痔瘡加頭痛。
10、胸到拇指為肺經,手臂內側屬陰經;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 體熱出汗背有痘,乾燥痰多下咽痛;感冒發冷體內空。
11、心到小指為心經,手臂內側屬陰經;循環系統掌控中,胸口沉悶與頭痛;心煩失眠也多夢,肩與前胸多疼痛;目赤顴紅口乾燥,血液不良喜安靜;心事過多壓力重。
12、小指肩窩小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消化神經掌控中,太陽耳部會疼痛;經前腹脹後腦痛,後背肩胛至背痛。
13、胸到中指心胞經,手臂內側屬陰經;分泌循環掌控中,循環差異血管病;心跳過快還便秘,心煩目赤上肢痛。
14、無名至肩三焦經,手臂外側屬陽經;分泌循環掌控中,免疫下降憂鬱症;疲倦易得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