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參與公益活動
中國教育電視台一套《點燃希望》欄目,作為國內針對大型公益活動和慈善家采訪的紀實專題欄目,曾經報道過很多企業、慈善家、基金會的主題公益活動,比如捐贈、助學、環保等;
還有一檔明星訪談欄目《公益的力量》,以公益時尚、快樂公益為主題的演播室公益性綜藝娛樂欄目。明星的公益能夠獲得更多靈感,比如成人禮,參加公益音樂學堂,盲人電影院,助學等公益活動;
這些公益活動,不一定是為了要捐多少善款,但很多參與公益活動的人們能夠得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這需要關注一些相關的信息,比如說電視上,或去問當地公益機構,或是網路上,包括一些公益網站上發布的信息等。同時一些企業或者是旗下產品有時也會發布相關信息,這也同時會出現在網站、微博、公眾號等途徑中,而且很多時候不限制地點和時間。如一天一瓶子這個與環保相關的公益活動,就是這樣,但它發布在手管粉絲團公眾號中,查看歷史記錄可以看到。
公益活動就是有利於社會,他人的各種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環保、節能、教育、助學、扶貧、救災、心理健康、社區服務等等種類。社會上有許多熱心於公益活動的社團,可以選擇參與,比如捐資助學,資助山區貧困兒童,上街宣傳愛清潔講衛生等。
拓展資料:
1.公益活動是組織從長遠著手,不計眼前利益,出人、出物或出錢贊助和支持某項社會公益事業的公共關系實務活動。公益活動是社會組織,特別是一些經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用來擴大影響、提高美譽度的重要手段。
2.面向社會、形式多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對於擴大團組織的社會影響,培養團員青年的社會公德,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如新年、春節期間的擁軍優屬活動;全國植樹節期間的綠化廠區、村莊活動;「六一」兒童節期間的為少年兒童做好事活動;「七一」和「十一」期間的慰問老幹部、老黨員、老英雄、老模範活動等。
❷ 普通的人該怎麼做慈善
其實普通人做慈善也是非常容易的,不過如果是影響力比較小的話,那麼做慈善就需要一些正規步驟,而且民間有很多慈善組織,只需要參加即可做慈善事業,但是有需要的是因為一些慈善部門。本身來說其合法性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說如果想要做慈善的話,盡量選擇去正規的慈善組織選擇做慈善,普通人做慈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考慮。
其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可以做慈善的方法,而且個別的公益團體都有專門的公益性活動,只需報名參加即可,另一方面一些慈善事業團隊也需要一些人做慈善,這個時候主動聯系報名即可。
一般情況下來說,普通人做慈善都是非常容易的,可以通過當地的有關部門了解慈善的具體詳情,然後再選擇針對報名,進入慈善組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直接建立自己的慈善團隊來做公益性項目。
❸ 行善有什麼簡單的做法
慈善不是富人、有成就者的專利,它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觸手可及;慈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不是策劃周密的項目實施,也不只是捐錢捐物,它不需要很偉大的理念,它可以從關心我們身邊的人、物、環境開始,給予關懷和支持。正如崔永元所理解的那樣,慈善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人家唱歌你在台下為他鼓掌,這就是慈善;路邊有一個乖巧的小女孩,你給她送去一個微笑,這就是慈善;甚至連老人過馬路你去扶她,不用有那種明顯的行善的行為,都叫慈善。」
心存善念,點滴行善。讓我們把行善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吧,舉手之勞便可為他人和自己帶來有益的幫助、影響甚至改變。
日行一善的100種方式,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1.撿起腳下別人扔的紙片,扔到垃圾箱里去。
2.向與你擦身而過的人微笑。遇到同事或者長輩報以問候!
3.扶老人過馬路(當然,你要確定她想過去,而且別穿一身劫匪似的黑風衣)。
4.在公交車上讓座。
5.看到不遠處有人要過馬路,把車在斑馬線前停下來(別管後面車輛的喇叭聲,我們要做有素質自己)。
6.看到討錢的乞丐,給他吃的。看到討飯的老人,給他錢。
7.堅持一天不說一口粗話。
8.把單位會議室里壞的座椅順手修一修吧(當然,也要綜合考慮自己的技術,別多修出好幾個零件來)。
9.請一個你不熟的同事吃頓飯,不要理由。
10.天色晚了,看到路邊攤的老阿婆還有一些香蕉沒賣完,把剩下的全部買下來,讓她早點回家。
11.遇到問路的人,如果你不知道,幫他問。
12.遇到迷路的,直接帶到,太遠的話就送上車,實在不知道地方的送到派出所或交警。
13.放走誤飛進你家中的小動物(放走的要是活的,少根毛都不行)。
14.把鄰居的孩子們叫到一起來,給他們講故事。
15.把你的訣竅,與同事分享。
16.給一個孤身在家的親戚打電話,跟他(她)聊天。
17.如果你有合適的交通工具,允許任何人搭順風車(沒後座的自行車就算啦)。
18.了解一些別人的願望,偶爾地,給身邊的人一些驚喜(就是把你追女朋友的心思分攤一些給別人)。
19.寄錢給需要幫助的人,不用多,也不要透露出自己的任何信息。
20.上網時看到好帖,回帖,而且回得聲情並茂,正能量需要傳播。
21.在跟別人合作項目時,多做一些工作,不要跟人講。
❹ 學生怎麼做慈善
學生一般做慈善,就是把家長給的零花錢攢起來,買一些書籍,有郵到貧困山區,我覺得慈善隨處可見,比如說,走路看到地上的雜物,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這也是一種慈善。
❺ 社會在慈善方面應該怎麼做
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公益活動大多是由單位組織的,義務植樹, 義務大掃除, 青年志願者, 獻血,捐款/捐物是很常見的公益活動。但是,這些也是一份愛心,一份幫助別人的希望。
❻ 如何做慈善怎麼樣才算做慈善
我覺得只要心向善,就是善。當然,如果你有心,可以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比如義工之類。
如果你時間不夠,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群虎公益網址大全設為瀏覽器首頁,每天的使用,因為這個網站會把收入按照比例捐贈給慈善機構,而你在使用,就是在幫助這個網站了,當然也就間接的做慈善了。
❼ 怎樣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1、認真做好准備工作
准備工作是取得活動效果的最關鍵因素。我們在參加活動前應該做以下幾方面的准備工作:
①建立必要的知識鋪墊,在活動前要參閱有關資料與書籍;
②進行必要的心理准備,在開展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或挫折,必須事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
③要自己動手進行必須的物質或活動用品准備,也是鍛煉同學自理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④要有超前的考慮,要能預料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各個方面的問題,並准備好防止這些問題出現或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2、注重活動的效果
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不僅是同學接受社會教育的需要,也是培養同學們適應能力、應用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意志力一個重要手段。
同學們不僅要以鍛煉自己、教育自己為目的,還要特別注重社會效益,注重所開展活動的效果,不能走過場,不能馬虎了事,更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程度的危害。
3、做好活動總結
我們參加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從活動中受到教育,因此,我們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寫好活動記錄,如果是長時間的活動,以日記的形式做好記錄,活動結束後,還要認認真真地寫好活動總結,把活動中的收獲與體會總結透,來強化教育效果,同時還要認真分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為下一次參加類似的活動積累經驗或吸取教訓。
(7)最簡單的慈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組織要使開展的公益活動取得成功,必須認真地搞好策劃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制訂贊助政策
根據組織的公眾關系現狀、目標、政策和經濟能力,決定年度公益活動贊助金額,制訂切實可行的贊助政策。
2、傳播贊助信息
公共關系人員應該把組織的贊助政策,通過適當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傳遞給可能向本組織提出贊助要求的單位。
3、確定贊助對象
1)掌握贊助對象情況。包括贊助對象業務內容、社會信譽、公眾關系、面臨問題等,以便有選擇地進行贊助。
2)了解贊助項目情況。包括項目提出的背景,對公眾的影響力,項目所需花費的財力、人力與物力情況,以及操作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等。
3)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即進行贊助成本(組織付出的全部財力、人力、物力)與綜合效益(贊助活動可能獲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分析比較。
4)認真確定贊助對象。社會組織的贊助活動應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即以本組織的公共關系目標、本組織面對的社會環境為出發點,按照有利於組織綜合效益提高的原則,充分考慮多方面利益,協調平衡,確定贊助對象,防止盲目贊助或因個人主觀感情色彩而影響贊助。
4、溝通贊助對象
已經批准確定的贊助對象,要及時通知對方,做好實施准備。對不能滿足或者不能全部滿足贊助要求的對象,應該坦率相告,誠懇解釋原因,爭取互相理解。
5、實施贊助計劃
組織應安排專門的公共關系人員或組織專門的工作班子,負責贊助活動的具體實施。
1)分工負責落實。對整個贊助活動中的各個項目或環節,應分派具體人負責落實,各負其責,密切配合。
2)運用公關技巧。在實施過程中,公共關系人員應充分運用各種公共關系技巧與方法,以求最佳效果。
3)擴大組織影響。贊助活動本身就是為了擴大社會組織的影響,因此在贊助活動中,應盡量利用多種傳播方式、途徑,幫助主要活動的開展,擴大其影響。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宣傳報道,利用廣告傳播烘托氣氛,強化效果。
❽ 中國古人怎麼做慈善
清代兼有慈善功能的江寧會館(位於安徽亳州)等待救助的清末災民(故宮博物院藏照片) 四川雅安蘆山一場7.0級地震,使「慈善」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善」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已設立地官「司徒」一職。而且,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助手段,被稱為「荒政」。中國古代慈善活動怎麼開展?東漢時期漢獻帝劉協「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據《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有現代民政部部長部分職能的司徒,為做好民政工作要採取6項措施,即「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所謂「慈幼」、「養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關愛兒童、老有所養、救濟窮困、撫恤貧苦、優待殘疾、安撫富人,這些正是現代慈善概念中的具體內容。這一時期的慈善活動,主要由朝廷來帶動,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濟手段,被稱為「荒政」。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左傳·哀公元年》記載,每次發生天災瘟疫,他都會親臨災區,看望民眾,安撫孤寡,資助貧困。以民間為主體的個人慈善活動的出現,才是中國古代慈善事業進步的標志。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慈善活動比較簡單,行為之一是直接在路邊給需要救助者提供飯食,此即所謂「施粥」。施粥賑飢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東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災民遍野。《後漢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民間施粥更為常見,過去俗稱「吃大戶」。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鬧飢荒,地方賢良人士「為粥於路以食之」。《魏書·孝文帝本紀》記載,此舉救活了數十萬人。一直到晚清,放糧施粥都是中國古代慈善家們的首選。現代拍攝的清宮戲中,不時會有大善人,支起大鐵鍋熬粥賑濟災民的鏡頭。中國古代最早的慈善機構始於何時?南北朝時期齊竟陵王蕭子良「立六疾館以養窮民」中國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慈善理念,《禮記·禮運》中是這樣說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人們不能僅奉養自己的父母,養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讓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青壯年能為社會效力,兒童能順利地成長,年老的鰥夫、年邁的寡婦、孤兒、無子老者、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這樣才算「大同社會」。「養疾之政」,是古人做慈善的又一主要內容,給包括災民在內的老、弱、病、殘者諸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如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並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雖是防疫情擴散的一種隔離措施,事實上也是慈善行為。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慈善活動更為活躍。當時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開倉賑災,《南史·齊文惠皇太子傳》記載,他還與文惠皇太子蕭長懋一起,創辦了「六疾館」,專收貧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謂「立六疾館以養窮民」,時間在公元五世紀末六世紀初。「六疾」語出《左傳·昭公元年》,泛指多種疾病。藉此開辦的「六疾館」,被現代慈善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慈善機構之一。之前的劉宋朝,已頗重視社會救濟工作,《宋書·明帝紀》記載,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劉彧(明帝)剛當上皇帝即下詔,「鰥寡孤獨,癃殘六疾,不能自存者,郡縣優量賑給。」稍後的北魏也有善舉。《北史·魏本紀第四》記載,永平三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詔太常立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咸令居處」。中國古代的慈善資金來自何處?唐懿宗李漼為各州縣「悲田養病坊」賜米搞慈善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這是古今公認的。那麼,古代做慈善的資金從哪來?從史料來看,與現代一樣,古代慈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古代民間做慈善最活躍、最熱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行善濟人,投身慈善活動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選擇。上面提到的中國最早慈善機構「六疾館」,其創辦人竟陵王蕭子良和文惠太子蕭長懋都崇信佛教。運作最成功、影響最廣的佛教慈善機構,是唐代的「悲田養病坊」。佛教有「五福田」一說,「悲田」即其中之一田,主要用來布施貧病孤老,「悲田養病坊」的名稱因此而來。在唐朝,悲田養病坊遍及各地。其經濟來源,早期靠信眾的奉獻和寺院自有田產的收入。由於悲田養病坊具有良好的社會救助功能,對解決民生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作用明顯,因此朝廷十分重視,主動介入管理。朝廷介入以後,由國庫提供的資助成為一大經濟來源。這方面的資助包括生活資料的援助,提供糧食、救災雜物等。《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金吾衛」條中,便有送給養病坊敝幕、故氈的記載;李漼(懿宗)當皇帝時,還給各州縣的病坊「賜米」。二是官方直接投資、劃撥田產。李隆基(玄宗)當皇帝的開元年間,便實行「官置本錢收利給之」的做法,使悲田養病坊的「現金流」有了保證。盡管悲田養病坊這一慈善機構在唐後期因「滅佛」運動的出現而風光不再,但對以後中國慈善事業的影響相當深遠,五代的「悲田院」、「養病院」,宋代的「福田院」、「安濟坊」,金代的「普濟院」,明清的「養濟院」等慈善機構,都受到了悲田養病坊慈善模式的影響。古代哪個朝代慈善機制比較完善?宋代慈善家朱熹創設「社倉」備荒救災與官方投資相比,募集和民間捐獻,則一直是古代慈善機構和福利組織最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它不止可避免官方投入易受執政者好惡的限制,而且可以影響整個社會,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特別是遇到大災大疫、官府財力不足時,民間經濟來源便顯得特別重要。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宋代。宋代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相應的慈善組織,收養乞丐、殘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養院」;病有「安濟院」、「惠民葯局」;死有「漏澤園」;兒童有「舉子倉」、「慈幼局」……這些都是官辦性質的慈善組織和福利機構。由於官府鼓勵民間參與慈善活動,所以出現了不少由私人主持的有一定規模的慈善機構。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建寧府崇安縣開耀鄉創設「社倉」,備荒救災,地方政府撥給一定的平價糧,由鄉間人士負責經營管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則在蘇州創設「義庄」,置良田十餘頃,將每年「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劉宰、黃震、真德秀等中國古代著名的慈善家都是宋代人。到了明清時期,民間慈善組織進一步壯大,幾乎涉及所有社會領域。當然,這與其經濟來源較為充足不無關系。捐助是明清慈善組織經濟的主要來源,與唐宋時期由官方主導的慈善活動區別明顯。而且,這一時期慈善經費來源的渠道豐富,特別是到了清代,捐助慈善活動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參與群體廣泛,當官的捐養廉銀,士紳捐房產,地主捐田地。古代對於捐款不兌現如何處罰?清嘉慶年間京城葯行「午刻不到罰銀二兩」明清時期,社會上以「會館」形式出現的各種新型互助救濟組織,則直接推動了民間慈善事業的大發展。會館,是一種地緣性、行業性十分明顯的鄉幫組織,其開館目的是「答神庥、篤鄉誼、萃善舉」。說白了,會館就是老鄉和同業者的互助平台,其作用突出表現在捐資助學、助喪、施醫、濟貧諸方面。如清代福建人陳宗蕃在北京創設的「福建同鄉會館」,開宗明義為「鄉中試子來京假館之所,以恤寒而啟後進也」;徽商所開設的會館還常附設「殯舍」、「義冢」、「義庄」,為死者、病者提供免費服務。明清慈善活動的經濟來源,除了個人自願捐資方式,還有「分攤集資」和「抽取提成」兩種較為常用的辦法。分攤集資好理解,就是入會者平均攤捐款項。而抽取提成,則是根據各入會者生意和收入的大小、多少而定,如清光緒三十二年,蘇州「石業公所建立學堂兼辦善舉」,其常年用款便是採取抽提的辦法,由17家石作坊議定,「每做一千文生意,提出二十文;每工一日,捐錢四文」。需要說明的是,古代有不少時候的捐款都帶有強制性質,對不能及時捐付款項者有強制「罰款」的規定。如清嘉慶二十二年北京葯行議定:每年正月初一要准時到會館交銀錢,「毋得遲延。如午刻不到,罰銀二兩。
❾ 適合學生簡單的公益活動有哪些
1、發起一個幼兒園項目
孩子總是喜歡成為領導者,因此,在徵得老師的同意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他們的活動室里設置一個捐贈罐或外套、食物捐贈箱等,並定期將所獲得的捐贈物品捐獻給公益機構。
❿ 簡單方便的公益活動
公益不一定是非得捐錢捐物。只要是對公眾或對個人有益的都可以叫公益。最簡單的方法我認為就是用小的舉動感動別人,讓別人也按照你的方法做事。比如說人然街上看到 了一個垃圾袋。你可以撿起來放在垃圾箱里,周圍的人看到了,大多都會不好意思再亂扔垃圾,這樣你就影響到了別人,我們的城市環境也會越來越好,這就最簡單方便的公益。如果有團隊一起做這些小事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