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簡述鑒別土壤礦物的主要方法

簡述鑒別土壤礦物的主要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3 04:31:31

1. 鑒別礦物方法有哪些

手標本和顯微鏡

2. 如何利用礦物鑒定礦物

物理方法:用礦物的一些物理性質來區分礦物,這是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是我們在野外鑒定的主要方法,這些物理性質主要有:1)形狀:片狀、腎狀、鮞狀、菱形、立方狀、板狀、緻密狀、短柱狀等。2)顏色 礦物的顏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為三種:自色—礦物本身所固有的顏色。它色—礦物中混入雜質,帶色的氣泡所導致的顏色。假色—由礦物表面氧化膜、光線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顏色。3)條痕:礦物粉末的顏色。將礦物在白瓷板上刻劃後留下粉末的顏色。它可以消除假色,減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礦物硬度一定要小於白瓷板。具體簡單的物理方法區別,准備2個道具,第一是一把小刀,第二是一塊白色瓷磚。石英:玻璃光澤透明,解理較好,硬度比小刀大,小刀劃不出明顯的痕跡出來長石:玻璃光澤比石英硬度稍小 比較常見,主要是鈉長石和鉀長石滑石:白色,半透明,硬度很低,可以用指甲畫出痕跡出來,放在舌頭上還有種粘的感覺。螢石:具很強熒光,用小刀可以刻出明顯痕跡。長石分兩大類——正長石(鉀長石)和斜長石,二者區別在於兩組解理的夾角,正長石等於90度,斜長石小於90度 一般顏色多樣,有些正長石顯肉紅色,是由於含有鐵的原因黃鐵礦:淺黃銅黃色,表面常具黃褐色錆色。放在白色瓷磚上劃出的條痕綠黑或褐黑。強金屬光澤菱鐵礦:一般為晶體粒狀或不顯出晶體的緻密塊狀、球狀、凝膠狀。顏色一般為灰白或黃白黃銅礦:很容易和金礦混淆。從它的顏色和條痕當中鑒別出來,它和黃鐵礦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黃鐵礦。鑒定時,指甲刻不出明顯痕跡,但如果是金礦的話,指甲可以劃出痕跡。

3. 鑒定和研究礦物的其他主要方法簡介

鑒定和研究礦物的方法,隨工作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異(表16-1)。不同的方法各有其特點,它們對樣品的要求及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下面僅介紹某些重要方法的簡要特點。

1.成分分析方法

此類方法所得結果即為物質的化學成分數據。除經典化學分析系化學方法外,其他常用方法均屬物理方法,大多可同時分析多種元素,但一般不能區分變價元素的價態。

1)經典化學分析

此法准確度高,但靈敏度不很高,分析周期長,很不經濟。樣品要求是重量超過500mg的純度很高的單礦物粉末。

此法只適用於礦物的常量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用於新礦物種或亞種的詳細成分的確定和組成可變的礦物成分變化規律的研究。但不適用於稀土元素的分析。

表16-1 鑒定和研究礦物的主要方法一覽表

2)光譜分析

此法准確度較差(尤其是對含量大於3%的常量元素),但靈敏度高,且快速、經濟。可測元素達70多種。一次測試即能獲得全部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的信息。樣品要求:僅需數十毫克甚至數毫克的粉末樣品。

光譜分析通常用於礦物的微量和痕量元素的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特別是對於稀有分散元素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常作為化學分析的先導,以初步了解樣品中元素的種類和數量,供進一步分析或研究時參考。

3)原子吸收光譜分析

原子吸收光譜(AAS)分析靈敏度高,干擾少,快速、精確且較經濟。可測70多種元素,但一次只能分析一種元素,不宜於定性分析。樣品用量少,僅需數毫克粉末樣。

AAS主要用於10-6數量級微量元素和10-9數量級痕量元素的定量測定。適宜於測定沸點低、易原子化的金屬元素及部分半金屬元素。也可進行常量分析。但對稀土、Th、Zr、Hf、Nb、Ta、W、U、B等高溫元素的測定的靈敏度較低,對鹵族元素、P、S、O、N、C、H等尚不能測定或效果不佳。

4)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

X射線熒光光譜(XRF)分析准確度較高,成本低,速度快,可不破壞樣品。可分析元素的范圍為9F~92U。XRF要求數克至十克(一般4~5g,最少可至數十毫克)較純的粉末樣。液態樣品也可分析。

XRF用於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尤其對稀土元素及稀有元素Nb、Ta、Zr、Hf等的定量分析有效。但不能測定變價元素的價態。

5)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分析

等離子體發射光譜(ICP)分析比光譜分析更為快速和靈敏,檢測下限可達(0.1×10-9)~(10×10-9)。精度較高,可達±3%,可測定除H、O、N和惰性氣體以外的所有元素。樣品要求:粉末,最少可以數毫克,也可以為液態樣品。

ICP適用於常量、微量和痕量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特別宜於分析包裹體中含量極低的重金屬離子。

6)激光顯微光譜分析

激光顯微光譜(LMES)分析靈敏度高,快速,有效,成本低,且被破壞樣品的面積小。可測70多種元素。樣品可以是光片、不加蓋玻璃的薄片或大小合適的手標本,樣品表面應拋光,切忌被污染;重砂、粉末或液體樣品要作某些處理。

LMES適於微粒、微量、微區的成分測定。用於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及元素的賦存狀態,特別適用於微細疑難礦物的分析和鑒定。但是,目前對O、N、S等許多非金屬元素尚無法分析,對鹼金屬、難熔金屬(如Mo、Ta等)的檢測靈敏度較低。

7)質譜分析

質譜分析靈敏度和准確度均高,且分析速度快。以純度≥98%、粒徑<0.5mm的單礦物為樣品。樣量視礦物種不同而異,如硫化物需0.1~0.2g,硫酸鹽需2~5g。應避免用化學方法、浮選法等處理分離礦物,以防被污染。

質譜分析系10-6數量級定量分析,常用於准確測定各種岩石、礦物和有機物中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從10~30g的隕石標本中提取的稀有氣體即足以為分析所用。

8)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NAA)靈敏度高,大多數元素的靈敏度達10-6~10-13g。准確度高,精度高(一般在±1%~±5%)。可測的元素達80多種。可同時測定多種元素,分析速度快,且不破壞樣品。樣品要求是純的單礦物粉末,樣量僅需數毫克至數十毫克。

NAA系超痕量、痕量、半微量甚至常量元素的定量分析。可直接測定濃度很低的貴金屬元素,對稀土元素的分析特別有效。廣泛用於同位素組成、同位素地質年齡的測定。此外,也常用於測定包裹體成分。適用於分析隕石和月岩樣品的組成。

9)電子探針分析

電子探針分析(EPMA)靈敏度高,檢測下限可達10-16g。精度一般可達1%~2%,但對微量元素的精度則可差於20%。解析度高(約7nm)。放大倍數為數十倍至數十萬倍。分析速度快,直觀,且不破壞樣品。可測元素的范圍大:波譜分析為4Be~92U,能譜分析為11Na~92U。樣品可以是光片、不加蓋玻璃的薄片或礦物顆粒,且表面必須清潔、平坦而光滑。

EPMA系微米數量級微區的成分分析,宜於常量元素的定量分析。既可定點作定性或定量分析,又能作線掃描和面掃描分析,以研究元素的種類、分布和含量,了解礦物成分分布的均勻程度和元素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定量測定礦物內部各環帶的成分。最適於微小礦物和包裹體成分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及稀有元素、貴金屬元素的賦存狀態的研究。此外,還可輔以形貌觀察。EP-MA只能分析固態物質,對有機物質的分析有困難;不能分析元素的同位素、各種形式的水(如 H2 O和 OH-等)及其他揮發組分,無法區分 Fe2+和 Fe3+

2.結構分析方法

此類方法一般不破壞樣品,其分析結果是各種譜圖,用於研究物質的晶體結構、分子結構、原子中電子狀態的精細結構。有些還可藉以鑒定樣品的物相,如寶石學上目前常利用紅外吸收光譜、激光拉曼光譜、可見光吸收光譜等技術來鑒別天然寶石和合成寶石。

1)X射線分析

X射線分析是晶體結構研究和物相分析的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其具體方法種類繁多,一般可歸為單晶法和粉晶法兩類。

(1)單晶法:通常稱為X射線結構分析,又有照相法和衍射儀法之分。目前主要採用四圓單晶衍射儀法,其特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快速,准確度高。單晶法要求嚴格挑選無包裹體、無雙晶、無連晶和無裂紋的單晶顆粒樣品,其大小一般在0.1~0.5mm。因此在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單晶法主要用於確定晶體的空間群,測定晶胞參數、各原子或離子在單位晶胞內的坐標、鍵長和鍵角等;也可用於物相鑒定,繪制晶體結構圖。

(2)粉晶法:又稱粉末法,也有照相法和衍射儀法之分。粉晶法以結晶質粉末為樣品,可以是含少數幾種物相的混合樣品,粒徑一般在1~10μm。樣品用量少,且不破壞樣品。照相法只需樣品5~10mg,最少可至1mg左右;衍射儀法用樣量一般為200~500mg。粉晶衍射儀法簡便,快速,靈敏度高,分辨能力強,准確度高。根據計數器自動記錄的衍射圖(diffraction diagram),能很快查出面網間距d值和直接得出衍射強度,故目前已廣泛用於礦物或混合物之物相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粉晶法主要用於鑒別結晶質物質的物相,精確測定晶胞參數,尤其對鑒定粘土礦物及確定同質多象變體、多型、結構的有序—無序等特別有效。

2)紅外吸收光譜分析

紅外吸收光譜(IR)測譜迅速,數據可靠,特徵性強。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具有很高的解析度和靈敏度及很快的掃描速度。樣品不受物理狀態限制,可以是氣態、液態、結晶質、非晶質或有機化合物。乾燥固體樣品一般只需1~2mg,並研磨成2μm左右的樣品。

IR已廣泛應用於物質的分子結構和成分研究。適用於研究不同原子的極性鍵,可精確測定分子的鍵長、鍵角、偶極矩等參數;推斷礦物的結構,鑒定物相;對研究礦物中水的存在形式、絡陰離子團、類質同象混入物的細微變化、有序—無序及相變等十分有效。IR廣泛用於粘土礦物和沸石族礦物的鑒定,也可對混入物中各組分的含量作定量分析。

3)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激光拉曼光譜(LRS)系無損分析,其測譜速度快,譜圖簡單,譜帶尖銳,便於解釋。幾乎在任何物理條件(高壓、高溫、低溫)下對任何材料均可測得其拉曼光譜。樣品可以是粉末或單晶(最好是5mm或更大者),不需特別制備,粉末所需量極少,僅0.5μg即可。也可以是液體樣品(10-6ml)。

LRS和IR同為研究物質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兩者互為補充。LRS適用於研究同原子的非極性鍵的振動。

4)可見光吸收光譜分析

可見光吸收光譜分析簡便、可信,不需挑選單礦物,不破壞樣品。以0.03mm標准厚度的薄片為樣品,但研究多色性時則需用單晶體。

此法主要用於研究物質中過渡元素離子的電子構型、配位態、晶體場參數和色心等。也常用於顏色的定量研究,探討透明礦物的呈色機理。可適於研究細小(粒徑在1~5mm)的礦物顆粒。

5)穆斯堡爾譜分析

穆斯堡爾譜分析又稱核磁伽馬共振(NGR)。分析准確、靈敏、快速,解譜較為容易。目前僅可測40多種元素近90種同位素。所研究的元素可以是主成分,也可是含量為萬分之幾的雜質。樣品可以是晶質或者非晶質;既可是單晶,也可是礦物或岩石的粉末。但樣品中必須含有一定濃度的與放射源中γ射線的核相同的元素。含鐵礦物樣品中Fe原子濃度為5mg/cm2為宜,硅酸鹽樣品量一般為100mg左右,因樣品中Fe含量等因素而異。

NGR主要用於研究57Fe和119Sn元素離子的價態、配位態、自旋態、鍵性、磁性狀態、佔位情況及物質結構的有序—無序和相變等,也可用於物相鑒定和快速成分分析。對粘土礦物及隕石、月岩、海底沉積物等晶質多相混合物的研究很有效。

6)電子順磁共振分析

電子順磁共振(EPR)分析也稱電子自旋共振(ESR)分析。靈敏度高。不破壞樣品。只適於研究順磁性離子:室溫下能測定的主要有V4+、Cr3+、Mn2+、Fe3+、Ni2+、Cu2+、Eu2+、Gd3+等;而Ti3+、V3+、Fe2+、Co2+及多數稀土元素離子則只能在低溫下測定。EPR分析對樣品要求不高:固體、液體(0.1~0.01ml)、壓縮氣體或有機化合物均可;可以是單晶,也可以是粉末多晶混合物,但一般以單晶(粒徑在2~9mm)為好。樣品中順磁性離子的濃度不超過1%,以0.1%~0.001%為宜。樣品不需任何處理。

EPR主要用於研究過渡金屬離子(包括稀土元素離子)的微量雜質的價態、鍵性、電子結構、賦存狀態、配位態、佔位情況、類質同象置換及結構的電子—空穴心、結構的有序—無序、相變等。也可作微量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及地質年齡的測定等。在寶石學上,常用於鑒別天然寶石與合成寶石及研究寶石的染色機制。

7)核磁共振分析

核磁共振(NMR)分析目前最常用的高分辨的核磁共振儀廣泛應用於某些分子結構的測定,其解析度高,靈敏度高,測量速度快。但可測元素的種類有限,主要有1H、7Li、9B、11B、13C、19F、23Na、27Al、29Si、31P、40Ca等。樣品可以是較濃的溶液(約0.5ml)、固體(一般20~80mg)或氣體。

NMR主要用於研究礦物中水的存在形式、質子的結構位置及離子的鍵性、配位態和有序—無序分布特徵等,研究相變和晶格缺陷。

3.其他測試方法

1)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分析的功能主要是利用透射電子進行高分辨的圖象觀察,以研究樣品的形貌、晶格缺陷及超顯微結構(如超顯微雙晶和出溶片晶等)等特徵,同時用電子衍射花樣標定晶體的結構參數和晶體取向等。配有能譜儀(或波譜儀)者尚可進行微區常量元素的成分分析。TEM具有很高的解析度(達0.1nm左右)和放大倍數(為100倍~200萬倍),可以直接觀察到原子。樣品可以是光片、不加蓋玻璃的薄片或粉末樣,表面須平坦光滑。

2)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二次電子進行高解析度的表面微形貌觀察。通常也輔以微區常量元素的點、線、面掃描定性和定量分析,查明元素的賦存狀態等。SEM的解析度高(達5nm左右),放大倍數為10倍~30萬倍。樣品可以是光片、不加蓋玻璃的薄片、粉末顆粒或手標本。其制樣簡單,圖象清晰,立體感強,特別適合粗糙表面的研究,如礦物的斷口、晶面的生長紋和階梯等觀察及顯微結構分析等。

3)微分干涉(相襯)顯微鏡分析

微分干涉(相襯)顯微鏡(DIC)能夠觀察礦物表面納米數量級的分子層厚度。反射型顯微鏡用於研究晶體表面微形貌,觀察晶體表面上的各種層生長紋和螺旋生長紋,從而探討晶體的生長機制;透射型顯微鏡用於研究岩石薄片中礦物的結晶狀態及內部顯微構造,能清晰看到微米數量級的微裂紋,從而有助於研究岩石受應力作用的方向和性質。微分干涉(相襯)顯微鏡的縱向解析度高,立體感強。其樣品可以是帶晶面的晶體顆粒或者薄片。

4)熱分析

熱分析系根據礦物在加熱過程中所發生的熱效應或重量變化等特徵來鑒定和研究礦物。廣泛採用的有差熱分析和熱重分析。

(1)差熱分析(DTA):是測定礦物在連續加熱過程中的吸熱(脫水、分解、晶格的破壞和類質同象轉變等)和放熱(氧化、結晶等)效應,以研究礦物的結構和成分變化。用於了解水的存在形式,研究物質的內部結構和結晶度,研究類質同象混入物及其含量,可進行物相的鑒定及其定量分析。尤其對粘土礦物、氫氧化物和其他含水礦物及碳酸鹽類等礦物的研究最為有效。DTA只適用於受熱後有明顯的物理、化學變化的物質,一般僅用於單相物質純樣的研究,樣量僅需100~200mg,粒度在0.1~0.25mm。DTA設備簡單,用樣量少,分析時間較短,但破壞樣品,且干擾因素多,混合樣品不能分離時會相互干擾。因此,必須與X射線分析、電子顯微鏡、化學分析等方法配合使用。

(2)熱重分析(TG):是測定礦物在加熱過程中質量的變化。熱重曲線的形式取決於水在礦物中的存在形式和在晶體結構中的存在位置。TG僅限於鑒定和研究含水礦物,並可確定其含水量。TG以純的礦物粉末為樣品,樣量一般需2~5g,且破壞樣品。TG常與DTA配合使用。目前正向微量(10-5g)分析發展。

4. 如何檢測土壤的質量,比如肥力等

不同大小顆粒的物理性質到底差別在哪呢?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比表面積的不同。請在頭腦中構想一個邊長為1的土壤立方體,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由1個立方體的砂組成的,那麼這個土壤立方體的總表面積為6。那麼如果它由立方體的粘粒構成呢?粘粒的直徑至少是砂的1/25,那麼算一下,這個土壤立方體至少由15625個邊長1/25的粘粒構成,總表面積是150,增大了25倍。這僅僅是理想中的理想情況,實際上由於土壤礦物的節理存在,礦物在風化為細小粘粒的時候會讓粘粒變得各種不規則,也因此更賦予了粘粒更大的比表面積。而更大的表面積,意味著更大的吸附能力、更強的保水能力和吸附礦質元素的能力。而同時由於垛積的原因,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氣性的也會變得更低——這就是那個禪師的故事。
也正因為這些性質上的區別,捏泥巴給了我們一種簡單判別土壤質地的方法。比如說你挖出一把土,兌點兒水,捏了半天就能成個球,還不能碰,一碰就散,這說明這土裡的主要成分是顆粒比較粗、比表面積較小、吸附能力較弱的砂粒,這種土就是砂土。要是能捏成個球,但是搓不成條,說明土壤裡麵粉砂和粘粒比例還好,這種土一般就是壤土。要是能捏成球也能搓成條,但是這個條不能掰彎,成不了環,那說明砂粒含量比較低,但粘粒含量還是不夠,這種就算粉砂壤土。要是能捏成球也能搓成條,可以掰彎成環,但是環上全是裂痕,那麼這就是粘壤土。要是能完美完成球、條、環的三大挑戰,那麼就可以判定為粘土。(以上指標記得不一定正確,請核實。)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對土壤質量做一個粗略的評價了。

5. 在野外怎麼辨別礦石

在固體地球表面,岩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也是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根據成因不同,可將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在野外,可以根據岩石的外觀特徵如顏色、結構(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之間結合關系等)、構造(組成岩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大小、形狀、排列和空間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顆粒的大小)、圓度(指碎屑顆粒的稜角被磨蝕圓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顆粒接近球體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斷是哪一類岩石。
一、岩漿岩岩漿岩是岩漿活動的產物。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內壓力的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或直接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識別標志有。
(一)、岩漿岩中噴出岩附近保存有明顯的火山活動痕跡,如,火山口、火山錐、熔岩流和柱狀節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圍。
(二)、岩漿岩的結構反映了岩漿結晶的特點。侵入岩中的各種礦物結晶良好,屬全晶質結構,如花崗岩等;噴出岩是隱晶質或玻璃質,有的似煤渣狀,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礦物成分。
(三)、岩漿岩中的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在空間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點:
1、岩石中礦物顆粒的排列不顯示方向性,而呈均勻分布。
2、岩石無論在顏色上還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勻的,從整塊岩石來看,顯得斑斑塊塊,雜亂無章。
3、有熔岩流動的痕跡,例如,不同顏色的條紋和拉長的氣孔。
4、有由揮發成分逸散後留下的孔洞。這種構造往往為噴出岩所具有。
5、有氣孔被後來的次生礦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狀構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漿岩不具備層理構造,不含化石。
二、沉積岩沉積岩是在地殼表面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識別標志如下。
(一)、沉積岩的顏色、成分和結構表現出明顯的層狀結構,不同的岩層疊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書。因此,層理構造是沉積岩最重要的構造特徵之一,也是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重要的標志。
(二)沉積岩除層理構造外,它的層面上經常保留有自然作用產生的一些痕跡,它經常標志著岩層的特性,並反映沉積岩的形成環境。
1、波痕:是由風、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層面上留下的一種波狀起伏痕跡。
2、泥裂:又叫龜裂,指在粘土質或砂質沉積岩表面,由於乾燥收縮而形成的不規則的多邊形裂紋。
3、雨痕:雨滴打擊未固結的細粒沉積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跡。但比較少見。
(三)、沉積岩的結構:
1、碎屑岩結構。特點是岩石可分為碎屑和膠結物兩部分。
2、泥質結構。多為粘土礦物形成的結構。
3、化學結構。是通過化學溶液沉澱結晶而成。
4、生物結構。由生物遺體或碎片組成,如介殼結構等。
(四)、生物遺跡:指岩層中含有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或遺骸,即化石。這是沉積岩的重要特徵。但不是所有的沉積岩都具有的特徵。
三、變質岩 地殼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使得原來岩石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由此形成的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岩以其特有的變質礦物、結構和構造區別於岩漿岩和沉積岩地理。 (一)變質岩的礦物 變質岩中含有僅在變質作用下才能形成的變質礦物。最常見的具有特徵性的變質礦物有:滑石、石墨、紅柱石、石榴子石、藍閃石、絹雲母、綠泥石、陽起石等。 (二)變質岩的結構 1、變晶結構。在變質過程中礦物重新結晶所形成的結構。最常見的變晶結構有:①等粒變晶結構:礦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鑲嵌很緊,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斑狀變晶結構:與岩漿岩的斑狀結構相似,在細粒的基質上分布著一些大的晶體——變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這種結構。③鱗片狀變晶結構:片狀礦物(雲母、綠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種片岩。 2、變余結構。由於重結晶作用不徹底,原岩的礦物成分和結構特徵可以被保留下來,稱為變余結構,也稱殘余結構。 此外,還有壓碎結構、交代結構等。 (三)變質岩的構造 變質岩中最常見的片理構造也是鑒別某些變質岩的重要根據。岩石中片狀、板狀和柱狀礦物,在壓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現象叫片理構造。具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1、 板狀構造:岩石易剝成板狀,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難以分辨礦物顆粒。 2、 千枚狀構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強烈的絲絹光澤和皺紋。 3、 片狀構造:岩石中大量片狀礦物和粒狀礦物都呈平行排列,構成較薄而清晰的片理。 綜上所述,在野外用肉眼識別三大類岩石,必須從理論上熟練掌握三大類岩石的基本特徵。與此同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究三大類岩石的標本。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對學校及居住區周邊環境中岩石類型的調查。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

6. 土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7. 礦物有哪幾種其主要的鑒別特徵是什麼

主要造岩礦物:黃鐵礦、石英、赤鐵礦、褐鐵礦、方解石、白雲石、石膏,橄欖石、輝石、角閃石、斜長石、正長石、白雲母、黑雲母、綠泥石、蛇紋石、石榴子石、滑石、高嶺石、蒙脫石。
鑒別特徵:造岩礦物就其化學成分而言,絕大多數為硅酸鹽,其餘為氧化物、硫化物、鹵化物、碳酸鹽和硫酸鹽等。

礦物質是一種起初存在於岩石和金屬類等非生物中的無機物。當岩石與石頭經過了數百萬年的侵蝕、碎裂後,就會成為土壤的一部分。而這些物質會造成透過土壤傳遞給植物,而植物在經過草食性動物的啃食後,礦物質也進入動物體內。人們在信用這些植物或動物產品後,礦物質便進入人體內。

礦物質的作用?

1、幫助代謝。

2、協助造血。

3、維護神經功能。

4、調節身體機能。

5、製造護氧化酵素。

6、調節、分泌荷爾蒙。

7、幫助血液和骨骼的組成。

8、幫助能量被吸收、利用。

9、維持體液與酸鹼度值的平衡。

10、使身體可迅速確實奪執行各項活動。

什麼是常量及微量礦物質?

礦物質與維生素同等重要,一旦缺乏了將會導致疾病。但如果攝取過量,也會有中毒等副作用產生。目前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有22種之多,而這些礦物質攝取後,多會留存在我們的骨骼與肌肉組織中。

礦物質依人體需要量的多寡,可以分為常量礦物質和微量礦物質;常量礦物質每日需求量在100毫克以上;微量礦物質的需求量很少,但它們對健康卻十分重要,仍必須均衡攝取。

常量礦物質:鈉、鉀、鈣、鎂、氯、磷、硫。

微量礦物質:鉻、氟、鈷、硼、釩、鋅、碘、鐵、鉬、硒、錳、銅、鍺、矽等。

8. 簡述野外鑒定礦物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即礦物的性質)

工具上,放大鏡和地質錘以及小刀是不可缺少的。你必須清楚常見礦物的特徵,基本造岩礦物石英,角閃石,雲母,長石,輝石,橄欖石等。首先,根據基本特徵進行初步鑒別,主要是從晶形,解理或斷口,硬度,顏色,光澤,條痕色等方面來基本鑒定。其次,可以從色率上進行排除鑒定。當然,鑒定的基礎是結晶學,礦物學和岩石學的基本理論。先看圖片 到地質網注冊一下跟大家交流,
最大地質博物館『南京 看一下實物
最實用的方法是:在電腦上搜索礦物圖片,然後與實物對比。

9. 鑒別土壤類型的步驟

一看土壤顏色。肥土土色較深;而瘦土土色淺。
二看土層深淺。肥土土層一般都大於60厘米;而瘦土相對較淺。
三看土壤適耕性。肥土土層疏鬆,易於耕作;瘦土土層黏犁,耕作費力。
四看土壤淀漿性及裂紋。肥土不易淀漿,土壤裂紋多而小;瘦土極易淀漿,易板結,土壤裂紋少而大。
五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滲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為肥土地;不下滲或沿裂紋很快下滲的為瘦土。
六看水質。水滑膩、黏腳,日照或腳踩時冒大泡的為肥土;水質清淡無色,水田不起泡,或氣泡小而易散的為瘦土。
七看夜潮現象。有夜潮,幹了又濕,不易曬干曬硬的為肥土;無夜潮現象,土質板結硬化的為瘦土。
八看保肥能力。供肥力強,供肥足而長久,或潛在肥力大的土壤均屬肥土。
九看植物。生長紅頭醬、鵝毛草、薺草等的土壤為肥土;生長牛毛草、鴨舌草、三棱草、野蘭花、野蔥等的土壤均為瘦土。
十看動物。有田螺、泥鰍、蚯蚓、大螞蝗等的為肥土;有小螞蟻、大螞蟻等的多為瘦土。

10. 怎麼證明土壤中有礦物質

土壤是由岩石風化、破碎、搬運等過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演變而成的。可以說,土壤也是由礦物組成的。
證明土壤中含有礦物質,可以通過化學方法進行檢測驗證。土壤烘乾後稱重,密閉加入一定數量的濃硫酸,濃硫酸將土壤中的有機物脫水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導入澄清的石灰溶液出現沉澱,分析時倒推即可.土壤烘乾後稱重,加入蒸餾水過濾,殘渣烘乾稱重,與加入蒸餾水前的重量比較會減少,說明有無機鹽溶入水中,造成重量減少.

閱讀全文

與簡述鑒別土壤礦物的主要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四單元數學比較大小的解決方法 瀏覽:776
高中物理解題方法與技巧典例分析有解析嗎 瀏覽:966
真假錢的辨別方法視頻 瀏覽:494
朗逸空調清洗方法視頻 瀏覽:266
屋頂坡度的形成方法有哪些 瀏覽:540
有什麼可以減雙下巴的方法 瀏覽:327
氣動減震器漏氣檢測方法 瀏覽:907
登山杖使用方法圖 瀏覽:730
皮膚發黑快速恢復方法 瀏覽:237
用什麼方法解題最好 瀏覽:965
登錄微信的第二種方法該如何操作 瀏覽:999
解方程方法與步驟四年級 瀏覽:764
觸寶撥號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7
買手套掌圍測量方法 瀏覽:810
接發球的技巧和訓練方法 瀏覽:150
感冒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瀏覽:641
什麼方法祛斑效果又快又好 瀏覽:657
全站儀高差測量方法 瀏覽:543
有什麼治痔瘡的土方法 瀏覽:17
汽車暖風水箱堵塞的解決方法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