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封神榜的一些問題
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1.按照現在的說法,封神演義被修士們稱為封神大劫,是三界修士的劫數,各方修士因果糾纏,需要度過殺劫,而不是殺一個紂王就能解決的,而且那時人皇之爭,那些修士不能隨意干涉,你們瞧見那些闡教、截教的二代弟子一般都不出來嗎?!(如果想了解,可以查閱天地大劫,會有詳細的解釋)
在回答你的第二個問:
2.三界之中有天地冥三書,天書為封神榜,地書就是五庄觀鎮元子的地書,而冥書便是生死簿,天地不仁,以萬物而鄒狗,但卻留得了一線生機,這就出現了封神榜,正所謂:根性深者成仙道,次者成神道,再次者為人道,入輪回,最差的就得變成灰灰。
如今在回答你第三個問題:
3.孫悟空為混世四猴之一的靈明石猴,更為准提道人化身須菩提祖師的弟子,錄屬西方教(佛教),而如來就更好解釋了,老子(太上老君)化胡,用的截教多寶道人出關為佛,便是現在的如來了,楊戩出世比孫悟空早,但卻沒有多寶道人(如來)早,為什麼和孫悟空打個平手呢?可不要忘了,孫悟空的師傅是聖人,自己更是混世四猴,五彩神石中出,應該是身懷一些功德之力(個人認為),而且兩個人一個會九轉玄功,一個會八九玄功,都是了不得的神通。
最後在回答你第四個問題:
4.這個主要是看哪本書,因為封神演義里的通臂猿猴本領和楊戩一般,但也只是說他是白猿,後來被陸壓的寶貝所殺,而西遊記里的通臂猿猴為猴將軍,在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中,通臂猿猴叫袁公,本是在楚修煉多年的通臂白猿,書都不是一個人寫的,不要太較真,呵呵。(純手打,望採納!)
B. 求教《封神演義》的若干問題
回答1:關於封神演義的作者,歷來有許仲琳說和陸西星說兩種,因兩種都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很難說哪個正確哪個錯誤。比較嚴肅的著作(如辭海等)均將兩者都列為一種可能。
回答2:
昆侖十二仙:
廣成子:九仙山桃源洞
赤精子:太華山雲霄洞
黃龍真人:二仙山麻姑洞
太乙真人:乾元山金光洞
玉鼎真人;玉泉山金霞洞
靈寶大法師 :崆峒山元陽洞
道行天尊:金庭山玉屋洞
清虛道徳真君:青峰山紫陽洞
懼留孫:夾龍山飛雲洞
文殊廣法天尊:五龍山雲霄洞
慈航道人:普陀山落伽洞
普賢真人:九宮山白鶴洞
北極仙翁北極仙翁, 即北極星君,是北極九星的總稱,分而為九,合而為一 。又叫玄武大帝,因避諱而叫真武大帝。全稱是: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是元始天王第九子,名太一,又名玉清真王 ,是城市的守護神。
南極仙翁和北極仙翁分別掌管人間的生和死。南極掌管生,是壽星,所以人們尊崇南極;北極掌管死,是戰爭之神,人們避之唯恐不及。長相上,南極面善,北極面惡;南極紅臉,北極臉黑。
南極是壽星,經常同祿星、福星在一起活動,但是最多的時候是和北極在一起。二星職守相同,肯定要一起『上班』,生死簿才不會出錯。不過,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很少研究人間的死活,而是經常研究棋子的死活。
回答3:
陸壓原為封神演義中人物,沒有戶口由來,總是救神仙於急難.道行多深沒有明確記載,很是飄渺難測.擁有寶貝葫蘆狀,有眼,善封印元神,可斬神仙妖魔於封印狀態.頗為玄幻.自稱散仙。陸壓道人乃是離火之精。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雲三聖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彼時天庭似乎還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他是個神秘的傢伙,主要特點是不吃虧,專解疑難,另外疑點就是沒有來歷,自稱非仙非聖一閑人。而且是燃燈敗給趙公明的時節出場,闡截兩教都不知道他,他卻處處先知,雖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卻能自行逃脫。戰孔宣時雖也吃了點虧,但也能化長虹而去,而且兩次失手的原因都時因為沒有能及時祭出法寶封神斬將飛刀。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義後認為他的實力應該在闡教十二真仙之上。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樣很多人認為他的實力在幾大教主之下。對這個,我有點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句話叫做「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這句話的份量我想不僅僅是表示陸壓的年齡比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認為他實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前述的兩次戰斗。這里就要講到封神演義里關於法寶的描述。據我所知,在那個時候,法寶的好壞絕對決定了實力的高低。有赤精子,廣成子兩人為證。他們兩人身為闡教十二真仙,在將陰陽鏡,番天印傳給其弟子後,與弟子相鬥時落荒而逃。而恰恰陸壓道人的封神斬將飛刀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其他法寶能剋制。其實力可見一斑。
「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人還在前。今年才活十八歲,一個混沌是一年。」
C. 我對於神話故事封神榜的一些問題求解,求大神講解
仔細看看《封神演義》原著就有答案了。 「封神」的起因是闡教金仙犯殺劫,鴻鈞賜下封神榜要三教門徒及一眾散仙應劫。這里要說下,封神並不是什麼封權利,有三種情況:根性福德之人成其仙道,次之可成神道,根性福德不佳者化為灰灰。榜上有名的就不是自由之身了,要受制於天庭,而且修為不會再增長(相當於坐牢,不過總比神行俱滅好點)。所以才有三教三商封神(三清都不想自己的門徒上榜)。而老子只有玄都大法師一個徒弟,必定不會上榜,所以就是闡教與截教還有一眾散仙應劫。闡教與截教兩大勢的BOSS不對盤,而且都不想自己的人上榜(但是鴻鈞說了要三教門人應劫,所以必須要有人上榜,只能是盡量少讓自己的人上),所以就是兩大勢力開搞,散仙門站隊。
封神開啟總要有個緣由,不能說用嘴討論或者直接叫人開打,所以人族的朝代更迭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媒介。原著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三教金仙或者其他散仙都根本不在乎人族的死活,幾個BOSS就更不在乎了,女媧造人只是因為成聖和使命,就如盤古開天一樣。所以女媧也不是很在乎人族,幾個BOSS最在乎的是自己的皮面,用白話說就是在乎自己的面子。所以紂王在女媧廟題淫詩女媧是絕對不會容忍的,不管紂王是不是自願的他都必須死得很凄涼(其實原著中也提到當時廟中有異狀,所以紂王肯定不是自己色心大發),不然聖人的皮面就不值錢了。
呃,大概就是這樣了。
D. 封神演義的問題
多寶道人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之首,代理師傅設立誅仙陣,
在截教中,可謂一人之下。廣成子三闖碧游宮的時候,多寶道人面對十二
弟子中最強大法寶——翻天印,僅僅被打一個跟頭,須知一般仙家早就被
打死,十二弟子中各位都無一人敢當。此寶要聚集老子、元始、接引、王
母四把寶旗才得以收復,可見多寶道術之高深。多寶道人與老子對陣,不
幸被捉,多寶道人後來被接引等西方教主等人挖走,足見其實力。孔宣被
准提道人降伏後到了西方,只做得准提道人的手下,而多寶道人可獨得一
席,多寶道人法術地位當在孔宣之上。
看過封神都知道,接引准提來參加封神之戰是為了收西方有緣之人,書中明言他們收了如孔宣等很多人。但有一人,他們並沒有收去,就是多寶道人。在接引准提未來之前,老子已將多寶拿下,送入玄都。接引准提後來才到,他們不知多寶這個人,書中也未寫他們將多寶帶走。可見,多寶道人並未跟隨接引准提去西方。但書中明寫多寶後入釋成佛,可見是老君安排的。原書廣成對戰多寶時有詩,「一個是廣成不老神仙體,一個是多寶西方拜釋迦」,這個「拜」字作「作為,稱作,授官」解釋,如官拜大將軍等。如此可猜想多寶道人即是後來的釋迦牟尼,即如來佛。而本就有多寶如來這個說法,可見多寶是老君選中,安排為中央佛界的治世之尊。但這是高級機密,孔宣並不知曉。他見輩分較低的新人多寶竟和兩位老教主並世為尊,心中不爽,欲強替主人出頭。於是便上演了西遊中如來所說的吞佛事件。如來從孔雀腹中出後,本欲殺之,眾佛求情,又考慮到他是准提前輩的人,打雀也要看主人,於是將計就計給個面子,封了孔雀大明王菩薩,於是皆大歡喜。且安定了人心,賺足了民望。所以後來再無人反對了。
既然論證了老君化胡為佛,創立西方教,以及多寶即如來的事實,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封神中的燃燈,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等道門中人會改入佛門。而且此也解釋了燃燈為古佛的原因,燃燈晚老子半輩,高文殊等半輩,所以待多寶即位後,燃燈成為上古佛,理所當然。文殊等入釋看來也是受老子的影響和安排。
E. 封神演義中的幾個問題
1 封神演義中主要兩個門派在斗,一,昆侖山玉虛宮的元始天尊為首的闡教,門下弟子不多,廣成子(殷郊的師父)赤精子(殷洪的師父)雲中子(雷震子的師父)太乙真人(哪吒的師父)玉鼎真人(楊戩的師父)懼留孫(土行孫的師父)等等,當然還有姜子牙、申公豹
二、東海金鰲島碧游宮通天教主為首的截教,門下弟子眾多,號稱萬仙來潮,知名的有三宵、趙公明、擺十絕陣的十天君等等
2 只有封神榜上有名的人死後才會飛向封神榜
3 用燃燈的話那叫祭陣,好像是陣染血後就好破了,具體不清楚
4 封神演義中就是截闡二教的斗爭,而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師出同門,何為左道何為正道,不過是殺人的一個借口吧了
F. 關於封神演義的問題
首先,元始天尊門下的十二個弟子(俗稱昆侖十二仙)犯了殺伐之厄,要到人間歷殺劫;其次,天庭缺人,昊天上帝要仙首十二稱臣,所以從三教(截教、闡教和人道)之中選了365人(仙)封神。正當此時,成湯氣數已盡,西周順應天意,三件事情湊到了一起,所以元始天尊就命令姜子牙助周伐紂,主持執掌封神榜,期間一些死去的人(仙)就封神,而昆侖十二仙也歷了殺劫。
而封神榜上有哪些人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或者是三教教主知道,底下的弟子不知道。申公豹和姜子牙的恩怨是,姜子牙領了封神榜下山幫助武王,申公豹卻要他一起去助紂王。於是兩人打賭,申公豹能把頭砍下來再安回去,如果成功,姜子牙就要燒了封神榜。由於南極仙翁幫忙,申公豹差點死掉,還被南極仙翁教訓了一通。由此,申公豹就懷恨姜子牙,發誓要讓西岐血流成海、白骨如山。
截教之所以要來幫助紂王攻打姜子牙,是因為截教中有很多門人都在商營任職,因此其他仙人願意來幫忙。像聞太師就是截教門人,他邀請了十天君、趙公明、彩雲仙子、菡萏仙子、三霄等人一起對付西岐。
至於封神是不是好事,這是因人而異的。這是元始天尊對通天教主說的話:
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淺薄,成其人道,仍墮輪回之劫。從此我們看得出來,仙比神高級,神比人高級。首先,要封神,必須先死去,因為封神封的是靈魂。對於截教闡教的仙來說,這肯定不是好事。因為一旦死去,數千年的修行就化作了流水,而且仙的等級要比神高,他們等於是降級了。而對於凡人來說,這卻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從此就脫離苦海,不要再受輪回之苦了。
G. 封神演義問題和答案
1、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的著名座騎是什麼神獸?
2.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的著名法寶是?
3.根據封神演義,哪吒最後得到的著名法寶叫什麼?
4.根據封神演義,姜尚道號是什麼?
5.根據封神演義,與姜子牙鬥法被整成歪頭的是哪位神仙?
6.據封神演義,被封成財神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位人物?
7.據封神演義,商朝太師聞仲的座騎是什麼神獸?
8.根據封神演義,擅長以石傷人的是?
9.根據封神演義,沒有肉身成聖的主角是?
10.根據封神演義,最後姜子牙所封的正神有多少位?
11.根據封神演義,多寶道人是不是昆侖12仙人?
12.根據封神演義,楊戩的徒弟叫什麼?
13.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的妻子姓什麼?
14.根據封神演義,武王伐商闖五關,商五關的由西到東是?
15.根據封神演義,李靖夫人懷孕多久產下哪吒?
16.根據封神演義,鹿台有多高?
17.根據封神演義,丙靈公應該稱呼鴻均老祖為什麼?
18.根據封神演義,周文王100個孩子里有幾個習武藝?
19.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總共封了多少位死者為神?
20.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比他的妻子馬氏年長多少歲?
21.根據封神演義,伯邑考進貢給紂王哪些貢品?
22.高明高覺是梅山七怪之一?
23.黃飛虎哪一個兒子沒死?
24.根據封神演義,有哪些人是三隻眼睛的?
25.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從事過哪些職業?
1.四不象 2.打神鞭 3.九龍神火罩 4.飛熊 5.申公豹 6.趙公明 7.墨麒麟 8.龍須虎,鄧嬋玉 9.申公豹 10.365 11.不是 12.金毛童子 13.馬 14.汜水關.界牌關.穿雲關.潼關.臨潼關 15.3年6個月 16.10丈 17.太師祖 18.32 19.358 20.4歲 21.七香車.醒酒氈.白面猿猴 22.不是 23.天爵 24.揚戩.聞仲.殷郊.孔宣 25.餐飲.漁業.占卜.經商.政府官員.軍事機關幹部
H. 關於《封神演義》的問題
有,袁洪神位:四廢星,有封神啊。
袁洪會八九神功,和楊戩打個平手,要不是女媧幫著楊戩,真是沒法對付。還有孫悟空應該比袁洪厲害多了。請看詳情:
袁洪,《封神榜》中梅山七傑之首,號為靈聖,原身是得道白猿。
袁洪是精通八九元功的神通廣大的白猿成精。他的神通與楊戩無二,二人鬥法,法天象地,無所不用其極。
袁洪有千年道行。見《封神榜》第九十二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開頭「堪笑白猿多惹事,千年道行等閑傾」。中間:只見袁洪謂楊顯曰:「似此露出本相,成何體面!把吾輩在梅山千年道術,一代英名,俱成畫餅,豈不愧哉!誓不與姜尚干休!」,
袁洪有大將之才,功力了得,被紂王封為大將軍,哪吒的九龍神火罩,楊任的五火神焰扇,都被他輕易躲開,且楊任被袁洪一棍打死。
袁洪與孫悟空的比較。
話說楊戩、武吉、南宮適見燒死了鄔文化,俱回來見姜子牙,備言前事。子牙大喜,又謂楊戩曰:「只是袁洪此怪未除,如之奈何?」楊戩曰:「此怪乃梅山得道白猿,最是精靈,俟徐徐除之。」
可見這袁洪乃是一得道白猿精。
話說袁洪在馬上見姜子牙身穿道服,乘四不相來至軍前,左右排列有眾位門人,次後武王乘逍遙馬,南北分列眾位諸侯。只見袁洪銀盔素鎧,坐下白馬,使一條鑌鐵棍,擔在鞍鞽,英雄凜凜。怎見得袁洪好處,有贊為證:
銀盔素鎧,纓絡紅凝。左插狼牙箭,右懸寶劍鋒。橫擔鑌鐵棍,白馬似神行。幼長梅山下,成功古洞中。曾受陰陽訣,又得天地靈。善能多變化,玄妙似人形。梅山稱第一,保紂滅周兵。
這袁洪也是用棍的行家。與孫悟空不同的是一個是鑌鐵棍,一個是大禹王的定海神針金箍棒。
袁洪知白蛇已死,大怒,縱馬使一棍,大呼曰:「好楊戩!敢傷吾大將!」旁有哪吒登風火輪,現三頭八臂,使火尖槍,抵住了袁洪。輪馬相交,未及數合,哪吒祭起九龍神火罩,將袁洪連人帶馬罩住。哪吒用手一拍,現出九條火龍,將袁洪盤旋周繞焚燒。不知袁洪有七十二變玄功,焉能燒的著他,袁洪早借火光去了。
袁洪和孫悟空一樣都會地煞七十二般變化。 就是不知道袁洪那七十二變是從哪學來的? 似是封神中只有玉鼎真人一門會那八九玄功,連姜子牙等人都不曾見過。若不是玉鼎真人所傳那難道是其自行修煉悟出來的? 那袁洪的悟性豈非比楊二郎和孫大聖高的多?
只見楊戩大戰袁洪,袁洪現出原身,起在半空,將楊戩劈頭一棍,打得火星迸出。楊戩有七十二變,隨化一道金光,起在空中,也照袁洪頂上一刀劈將下來。這袁洪也有八九工夫,隨刀化一道白氣,護住其身。楊戩大喝曰:「梅山猴頭,焉敢弄術!拿住你定要剝皮抽筋!」袁洪大怒曰:「你有多大本領,敢將吾兄弟盡行殺害,我與你勢不兩立!必擒你碎屍萬段,以報其恨!」他二人各使神通,變化無窮,相生相剋,各窮其技,凡人世物件、禽獸,無不變化,盡使其巧,俱不見上下。袁洪暗思:「此時其兵已攻破大營,料不能支,且將他誆上梅山,入吾巢穴,使他不能舒展,那時再擒他不難。」
女媧曰:「你雖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徒,善會八九變化,不能降伏此怪。吾將此寶授你,可以收伏此惡怪也。」
此兩節中可見楊二郎與那袁洪的武藝和法術不相上下,此段描寫頗有西遊記中二郎小聖與齊天大聖鬥法的味道,難怪西遊記中觀音大士推薦二郎神去擒孫悟空想來是看他對付此善於變化類型的猴妖有經驗,只是楊二郎若非有女媧所贈「山河社稷圖」料想多半會被袁洪借地利之勢擊敗。可惜邪終不能勝正最終死於陸壓道人的斬仙飛刀之下。
袁 洪 神位:四廢星 兵器:鑌鐵棍 法術:地煞七十二變法
孫悟空 神位:齊天大聖 兵器:如意金箍棒 法術:地煞七十二變法
大概比較一下二猴的法力,孫悟空在方寸山修煉出72變擁有可移山絞海之神力(是絞海並非是架海),那袁洪自能練出72變估測他神力也不在孫大聖之下,變化能力方面與楊二朗的交手看來孫大聖變法均被二朗神克著,而袁洪與楊戩在變化上未分出勝負,看來那袁洪的變化之靈巧還在孫大聖之上,但也不排除楊二郎變化之法的長進等等。所以這變化法乃是活學活用的東西也就不好詳細計算了。
孫大聖擁有龍宮之寶大禹定海神珍鐵,金箍棒在打擊力上怎麼樣也勝過袁洪的鑌鐵棍,套用老龍王的話:「那塊鐵,挽著些兒就死,磕著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所以定海神針的打擊力應該沒人會懷疑吧。
孫大聖除上面所說的神力、法術和打擊力方面,更比袁洪優勝的是他曾偷吃過千年蟠桃和無數的仙丹,使其練成金剛不壞體,刀劍水火雷無一能傷,只是不知道能否在斬仙飛刀下毫發無傷?又在老君的八卦丹爐內練成火眼金睛,能象照妖鏡一樣使用。
結論是孫大聖的本事遠在當年的袁洪之上。
I. 關於許仲琳《封神演義》的諸多問題
1、不是,紂王剛登基是時是十分賢明的,可以說文治武功非凡。
2、居各種文獻記載,算上春秋戰國,有。
3、有可能,最早占卜有龜殼,但是周朝早已有銅錢,鬼穀子只是讓這種方式比較流行罷了,畢竟他教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徒弟,
4、5具是難以考證
6、通過神話和周朝的及後人記載是這樣,不過本人認為可信度不高。
7、比較正統的說法是,小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認為的加工,不過所謂的歷史不也是加工的來的嗎?
J. 《封神演義》的問題
封神榜里,神是神,仙是仙,仙是不死的,神是已死的。在一千五百年前,可能是黃帝戰蚩尤之役。黃帝與蚩尤各請神明相助,以至神仙犯戒。
三屍指道教的三屍神:屍者,神主之意。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駐蹕其內,統稱"三屍"。據說,三屍姓"彭",上屍名"踞",中屍名"躓",下屍名"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紀命符》稱:"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過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葯有效,乃成仙。"由此看來,道教的三屍神要比佛教的俱生神更為惡劣。俱生神附於人體,有功記功,有過記過,還算公允。三屍神不然,它是專門"道人罪過的饒舌者。為什麼?因為它巴不得人們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監視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到處遊逛,去享受人們的祭拜了。它的匯報也很頻繁,"每到六甲窮日"便上天,兩個月一次,一去就說壞話。迷信的人們對此感到莫大的威脅與恐懼,夢想成仙的人更把它當作第一道障礙。因為,盡管一股勁地積善、煉功、服葯,也經不起三屍神頻頻上天去告狀,在上天那裡沒有好印象,怎麼能成仙呢?不僅如此,《酉陽雜俎》前集還說,三屍神"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一居人腹,令人好飲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按照此說,它又是人們做壞事的教唆者。《歷代神仙通鑒》卷八說:"三屍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皺,口臭齒落;二曰白姑,令人腹輪煩滿,骨枯肉焦,意志不升,所思不得。"按照此說,它還是人們身心致病的根源。總而言之,三屍神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
而仙人1500年沒有給三屍神好處也沒有壓制他,所以還是被三屍神在背後給陷害了。於是上天給他們一劫難,就是讓他們開殺戒而消弱他們修煉的成果。而此時正好是商朝氣數已盡,所以仙人之間的矛盾和商周之間的矛盾也就聯系了起來。
「劫」是時間或時限的意思。惡因若累積到某種程度,便會發生某種災難,有的是區域性的,有的則是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造業人數的多寡和所造之業的輕重而定。今生造業不一定今生受報;但在過去世中,於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類的惡業之因,就會在未來世中的某個時代的同一環境中,受到相同的惡報。
「數」不是佛學名詞。屈原於《楚辭》的〈卜居〉內有雲:「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數是指占卜之術數;《書經》的〈大禹謨〉則雲:「天之歷數在汝躬」,以及收錄於《文選》應璩所撰之〈與曹長思書〉一文內又雲:「春生者繁榮,秋榮者零悴,自然之數,豈有恨哉!」這些都是講天理、命運或氣運之說。而將之與佛教的「劫」字配合,便產生「劫數」之說了。